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03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2012-02-23 50页 ppt 2M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3671

暂无简介

举报
03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null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 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null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60...
03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null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 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null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60;61;251;252nullnullnullnullnullnull二、影响社会知觉的3个主观因素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62(一)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null图式的种类 ⑴人的图式 指人们对某一类人的认知结构。 ⑵自我图式 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结构。 ⑶角色图式 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的认知结构。 ⑷团体图式 指人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 ⑸事件图式 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认知结构。 ⑹关系图式 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null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 254null图式的4个主要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 2.影响记忆 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3.影响自我知觉 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即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63;64;255null(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 同样地,能满足认知者需要,符合其动机的事物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 (三)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 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则倾向于用消极“眼光”去知觉他人。253null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的知觉。 A.自己 B.社会 C.自然 D.环境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为基础的。 A.人际沟通 B.情景判断 C.社会知觉 D.人际知觉练习null25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 )的知觉。 A.环境 B.自己 C.群体 D.他人 252.社会知觉包括( ) 。 A.行为原因 B.人际知觉 C.自我知觉 D.环境知觉 null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网络被称为( )。 A.图式 B.框架 C.核心知识 D.内隐认知 练习题null254.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 )作用。 A.选择 B.引导 C.组合 D.解释 练习题null63.( )是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64.受( )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A.遗忘曲线 B.印象 C.图式 D.自我意识练习题null255.图式的作用包括( )。 A.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 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C.影响记忆 D.影响能力练习题null253.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等。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练习题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65null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66;68;70;256null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 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67;69;257null(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72nullnull(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73;74;75;258 坏蛋是谁?0'27null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76;*77null比如A者与B者,二者的特征如下: (一)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null(二)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null(三)加权平均模式 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78; 79nullnull(四)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 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80;259null四、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81妆 前妆 前妆 后nullnull(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 正确理解情境, 正确理解他人, 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 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82null(三)常用的4个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其常见的4个策略有: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83; 84;261null65.( )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和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个体印象 D.个体信息 练习题null66.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 )。 A.定向作用 B.第一印象 C.首因效应 D.印象管理 68.( )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刻板印象 B.光环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练习题null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A.信息内容 B.信息数量 C.信息顺序 D.信息真实性 256.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练习题null67.( )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好恶评价 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信息加工 D.第一印象 257.一般说来,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 )的人之间。 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练习题null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这是( )。 A.特质印象 B.印象形成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72.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A.社会适应 B.信息干扰 C.先入为主 D.以偏概全练习题null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总体印象 D.刻板印象 74.刻板印象具有( )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A.概括定型 B.社会适应 C.破坏性 D.消极练习题null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 A.积极 B.消极 C.双向作用 D.定向作用 258.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分产生( )。 A.态度 B.偏见 C.歧视 D.距离练习题null7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消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 )。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练习题null77.( )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A.简约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法模式 练习题null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 )。 A.加权平均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法模式 D.定型 练习题null79.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简单的根据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权重 B.联结 C.数据 D.均值 练习题null80.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 )。 A.简约模式 B.概括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259.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 )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A.概括性强 B.逻辑一致 C.对个体意义大 D.重要练习题null260.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练习题null81.( )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输入 B.印象输出 C.印象管理 D.印象形成 练习题null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 A.印象定位 B.角色期待 C.基本规范 D.评价标准 练习题null83.印象管理是一种(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待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A.信息加工 B.情感过程 C.社交技巧 D.影响力 练习题null84.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自己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 )。 A.隐藏自我 B.自我抬高 C.形象塑造 D.自我暴露 261.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等。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D.投人所好练习题第三单元 归因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null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86;87null(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 内部原因中,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 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88;264null(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89;90null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91 92 93null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外控者则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94;95null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 A.归因 B.探索 C.图式 D.评价 练习题null86.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格、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属于( ) A.内归因 B.行为内因 C.稳定性原因 D.情境归因 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是外因单一元素引起的,而是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 )。 A.成功归因 B.稳定归因 C.综合归因 D.不可控归因 练习题null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 )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264.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 )等。 A.人格特征 B.能力 C.天气 D.工作性质练习题null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 )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 )的预测。 A.准确 B.变化 C.稳定 D.系统练习题null 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 )预测。 A.较准确 B.变化 C.可控 D.不可控 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 )理论。 A.控制点 B.内外因 C.稳定性 D.可控性null92.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不同的解释。 A.态度 B.原因 C.控制源 D.行为 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 )。 A.行为者 B.观察者 C.外控者 D.内控者练习题null94. 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这种人是( )。 A.行动者 B.内控者 C.外控者 D.评价者 95.其态度与行为方式均符合社会期待的是( ) 。 A.行动者 B.内控者 C.外控者 D.观察者练习题null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96 ;97(二)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 凯利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null(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凯利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98 *262null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3种信息: :今天小明(姚)为什么对小莉(叶)说:“我喜欢你”? 1.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是否小明只对小莉这样说,而没有对其他女孩子也这样说? 是,小明真喜欢(高);否,小明是多情种子(低)。 2.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是否其他人也对小莉说“我喜欢你”? 是,小莉可爱(高);否,小明情有独钟(低)。 3.一致性信息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小明是否在其他时候也这样说了? 是,那么小明有感觉(高); 否,小明另有所图(低)。 265null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归因。99null专栏 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验证 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言性作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null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null96.海德(1958)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 )原则。 A.不变性 B.易变性 C.协变性 D.特异性 97.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 )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A.海德 B.凯利 C.琼斯 D.戴维斯练习题null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 )协变。 A.共同性 B.一致性 C.特异性 D.规律性 262.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 D.协变原则练习题null26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 )。 A.规律性信息 B.特异性信息 C.共同性信息 D.一致性信息 练习题null99.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练习题null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100null(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对个体成败归因中,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倾向于外归因。 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 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101;102nullnullnullnullnull在竞争条件下,对他人成败归因, 如果他人成功了,则倾向于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 对他人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103;104null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 所以对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104null(三)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 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由归因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266(四)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对话影响力判断认为演员的主导角色比率null100.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利益 B.社会视角 C.态度 D.控制点 练习题null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倾向。 A.自我暴露 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 D.自我价值保护 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 )策略。 A.隐藏自我 B.自我抬高 C.自我防卫 D.自我暴露练习题null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归因偏差。 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104.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 )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A.睡眠 B.生活 C.归因 D.治疗练习题null266.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 )的原因。 A.行为主体 B.刺激客体 C.情绪 D.心境 练习题
/
本文档为【03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