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格心理学

2012-02-24 30页 doc 337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5885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格心理学上海德瑞姆教育机构                                努力·成功 《人格心理学》参考题一 一.判断题 1.人格的定义尚未统一。(√) 2.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这种组织内隐于个体的身心系统内,决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3.智力的成长曲线是一条先快后慢的发展曲线。(√) 早在30年代桑代克曾绘成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做过粗略的估计。他指出,学习能力到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学习能力并不低于17、18岁的青年,但45岁以后,学习能力就显著下降。我国心理学家周先庚1936...
人格心理学
上海德瑞姆教育机构                                努力·成功 《人格心理学》参考题一 一.判断题 1.人格的定义尚未统一。(√) 2.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这种组织内隐于个体的身心系统内,决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3.智力的成长曲线是一条先快后慢的发展曲线。(√) 早在30年代桑代克曾绘成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做过粗略的估计。他指出,学习能力到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学习能力并不低于17、18岁的青年,但45岁以后,学习能力就显著下降。我国心理学家周先庚1936年曾做过类似的调查研究,他根据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民众识字班历届测验的结果(仅指学习识字的能力),表明与桑代克的研究相似。但周先庚从他的结果中发现,学习能力曲线在60岁左右又有上升的趋势。 推孟的研究(运用智力测验)认为,智力的年龄变化曲线在10岁以前呈一条上升的直线,超过这个年龄开始减慢,到18岁停止增长。贝利(Bayley,1968)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他用三种智力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追踪考察达36年之久,根据研究结果。绘制出智力成长的年龄曲线(图15—1)。该研究表明,13岁以前智力呈直线上升的发展,以后开始减慢,到25岁达到最高峰,26—36岁保持高原水平,36岁有下降的趋势。 另外还有布卢姆(B·S·Bloom,1964)的研究报告,他以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4岁就达到大约50%,4—8岁又增长30%,其余20%在8—17岁获得发展。(图15—2)韦克斯勒、塞斯登等人在1985年和1965年也分别发表报告:(1)智力自3、4岁至12、13岁呈等速发展趋势,13岁以后呈负加速前进(随年龄增加而渐减);(2)智力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且停止较早,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止的年龄也较晚;(3)智力发展到25岁达到顶峰。 4.斯腾是人格测验的先驱。(×) 高尔顿:首先提倡用科学测量人格 克雷匹林(Kraepelin):用对词的自由联想来诊断精神病人. 第一个人格问卷——武德沃斯(Woodworth)1919年编制的"个性资料调查表" 5.荣格提出了特质理论。(×) 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W. Allport)。他和同事对描述人格特征的17 953个形容词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减少到数目较小的一些特质名称上,并将特质定义为: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并发动等值形式的(意义恒定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神经心理结构。因此,对奥尔波特而言,人的人格是包括各种特质的动力组织,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适应的独特性。 6.现代人通过养育子女完善自身人格。(√) 养育子女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可以很好地增强人的责任感。责任感的建立是人格完善的标志之一 7.人格是稳定的动态组织,由多重因素综合形成。(√) 8.惩罚是形成行为规范的一种手段,属于负强化。(×) 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是为引发好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9.自我意识不包括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型、容貌等方面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selfcognition)、自我体验(selfsensation)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三个方面。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10.心理防御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意识运用的。(×)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11.霍兰德认为大多数人的人格都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宗教型。(×) 霍兰德是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把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类型归纳为六种模 式。这六种模式分别是操作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守规型。霍兰德归纳的这种六种类型,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 12. 大脑结构与人的意识状态并不完全同构。(√) 13. 根据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成人态的态度是客观和理性。(√) 交互作用分析学是既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其首倡者是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他是以一种十分富于创意的方式(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提倡健康人格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并以一种非常生动的、口语化的方式普及人际沟通的理念与技术,不仅有效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和沟通,也使他的学说得以广为人知。目前,交互作用分析学在西方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父母态——权威、教诲 成人态——逻辑、理智 儿童态——情绪、冲动、自发 14.弗洛伊德研究提出了本能需要的转化替代规律。(√) 此处应当时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即超我、自我、本我之间的关系。本我遵守快乐原则而要求任意满足本能需要,超我则本着道德原则予以监督,自我以现实原则服务于二者,借助防御机制转化替代了本能的需要。 15.中国素有“养儿防老”之说,当夫妻产生了矛盾或误解,彼此难以调和时,长大的子女的疏导有时可以发挥奇妙的作用。(√) 16.根据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成人态的态度是权威和教诲式的。 (×) 17.根据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父母态的态度是权威和教诲式的。 (√) 二.单选题 1.弗洛伊德的“自我”依据( C )活动。 A 快乐原则 B 理想原则 C 现实原则 D 社会原则 2.提出人格由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构成的理论是( C )。 A 群体动力学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D 来访者中心理论 3.人格流派不包括( B )。 A 精神分析 B 认知失调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作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四种: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最终选择的评估来减少决策后失调。例如,增加对我们所选择的事物的正向评估,或贬低对所放弃的事物的评估都能减少失调。人们在决策后常倾向于增加对所选事物的喜爱程度,而减少对没选择事物的喜爱。随着选择与放弃的之间的主观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失调也随之减少。 4.弗洛伊德认为本我( A )。 A 根据快乐原则行事 B 遵循现实原则 C 按照道德原则 D 无原则活动 5.阿德勒认为( D )是人类个体的主要动机。 A 生活风格 B 保持自卑 C 社会热情 D 寻求优越 阿德勒认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地位的动机,这种动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如果一心一意只追求个人的优越地位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自尊的情结。这种人会变得专横跋扈、目空一切、言过其实、文过饰非、骄傲自大、一意孤行。 6.特性—因素论源于( A )。 A 19世纪的官能心理学研究 B 差异心理学思想 C 需要层次论的出现 D 社会学论的研究 特性与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匹配,其理论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并且可以客观而有效的进行测量;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性的人员;选择一种职业是一个相当易行的过程,而且人职匹配是可能的;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心理学上古老的观念,起於西方古代的希腊,盛行於十八世纪,直到现代。.按官能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的心理由许多官能所组成,诸如意识、感情、知觉、想像、记忆、推理、意志、注意等,均属人心中的重要官能.各种官能本来是分立的。 7.粘液质的个体不合适做( C )。 A 需要细心及持久力的工作 B 稳重细致的工作 C 变化多端的工作 D 要求能当机立断的工作 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多血质 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兴趣易变,容易轻举妄动; 胆汁质 直爽热情,心境变化激烈,反应快但不灵活,抑制力差; 粘液质 沉默少言,反应慢而稳定,抑制力强;抑郁质 孤僻,羞怯,反应慢且不灵活,情感体验深而持久。 胆汁质型胆汁质又称不可抑制型,属于战斗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精力旺盛,反应敏捷,乐观大方,但性急、暴躁而缺少耐性,热情忽高忽低。这种人适合于做刺激性大而富于挑战的工作。 多血质型多血质的人又称活泼型,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反应迅速而灵活;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多血质人的职业选择较广泛。 粘液质型粘液质又称安静型,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这种人踏实、稳重,兴趣持久专注,善于忍耐,但粘液质人有些惰性,不够灵活,而且不善于转移注意力。 抑郁质型抑郁质又称易抑制型,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这种人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善于察觉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微小细节。但抑郁质的人适应能力较差,易于疲劳,行动迟缓、羞涩、孤僻且显得不大合群。 8.提出群因素说的学者是(B) A 斯皮尔曼 B 瑟斯顿 C 桑代克 D 吉尔福特 人的智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人们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认识: (1)二因素说。最早提出智力结构说的是斯尔皮曼(C. Spearman)。他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普通因素或称G因素;一是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G因素是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与基础,是人的每一种智力活动所共同具有的;S因素则是人的不同心智活动所需要的特定的内容,随智力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差别。G因素和S因素合并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智力活动的总体,决定一个人智力活动的特征。由于G因素存在于每一种智力活动中,对人的智力水平影响极大,因而智力测验要测的就是G因素。 (2)多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 Thorndike)反对斯皮尔曼的智力结构二因素说,反对普通因素的存在。他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包含有多个因素,每一种智力活动所需的因素不同,这些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不同的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是由于各种能力间有相同的因素,相同的因素多,相关就高;相同的因素少,相关就低。桑代克认为,一个智力测验应该测量人对文字意义的理解能力、数学推理能力和对图形的辨别能力。 (3)群因素说。群因素说介于二因素说与多因素说之间,是由瑟斯顿提出的。瑟斯顿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既不是桑代克的多种因素之和,也不是斯皮尔曼的G因素和S因素之和,各种智力活动分属于不同的组群,每群中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人的智力共有七种不同的基本因素,即:语文理解、词语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和一般推理能力。最初瑟斯顿认为这七种因素在功能上是各自独立的,因此他根据这七种不同的因素分别了测验,但后来测验的结果表明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相关,也就是说,在这七种不同的因素之外,还有某种次级的普通因素存在。 (4)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普通因素在最高层,第二层有两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能力倾向与操作和机械能力倾向,第三层分为几个小的因素群,如:言语、数量、机械、空间和手工等,每个小的因素群又可分为更小的因素或因素群,在模型的最下层就是各种特殊因素。 吉尔福特1959年提出三维智力结构模式。他根据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原理,将智力机为是由操作、内容和成果三个变项构成的立体型的智力结构。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五种不同方式;操作的内容又包括用于图形的、符号的、语义的或行为的四种材料;成果也分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六种产物。这样,在三个心理维度交互作用之下,由每一个变项中任一项目结合起来,整个智力结构即形成4(内容)×5(操作)×6(成果)120个不同的组合。这120个组合可视为人类智力的120个不同因素。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70多个智力因素。1982年,他又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周围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5×5×6=150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 9.最早编制科学水平的人格测验是(C) A 荣格 B 高尔顿 C 武德沃斯 D 克瑞普林 10.依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青年期要解决的课题是(D) A 繁殖对停滞 B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 信任对不信任 D 亲密对孤独 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个性、品德最初并无好坏之分,它有向任何一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要完成个体人格发展的某些特定任务。但是,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中,都要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因而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都具有某些普遍性的问题。在每个发展阶段中,不同的个体因所完成的发展任务不同,将形成性质不同的行为模式。每个个体将按发展阶段的顺序展开,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对后一阶段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阶段。信任感与不信任感的体验对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艾里克森指出:“人类婴儿为了有识别地体验信任,必须有相当大程度的不信任的体验。”当婴儿企图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他与照料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如果他感觉到照料者对自己的态度始终一致,他便可以信赖和预见照料者的行为;相反,当他觉察到照料者不可信赖和预见时,则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疑虑阶段。儿童在一岁半以后,由于生理上的不断成熟,已经能够自立,并开始参加一些初步的交往活动时,儿童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但同时儿童也开始体验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因而羞怯、疑虑也逐渐增强。 第三阶段,首创与内疚的阶段。儿童在3岁至6岁期间,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行为的主动性(首创性)便逐步形成,由此推动他完成新的任务。同时,由于这时的儿童在各方面的活动能力有限,因而又将产生一定的内疚感。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从事学习活动。由于自身的逐步成熟,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新要求,儿童在生活中勤奋学习将变得重要起来。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失败和挑战,儿童的自卑感也逐渐增强。 第五阶段,同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个体进入青年期以后,便开始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包括认同和自居作用。具有自我同一感的青年会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实际的积极意向;而不具有自我同一感的青年则不会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甚至错误地扮演角色,造成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在成年早期,个体往往有些过分地全神贯注于自己,十分关注镜像自我和自身的前途。这与成年早期亲密性任务不相容,而产生了孤独感。 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这里的繁殖,一方面指生育后代,另一方面包括通过活动创造事物和思想。个体进入成年期后,与异性建立了一定的亲密性,开始关心下一代的养育。即使个体不能生育,也会关心和指导下一代,也能达到繁殖感。而未能产生繁殖感的个体,结果将是人格的停滞与贫乏。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和失望阶段。进入老年期后,个体逐渐接受死亡,因而较多地留恋和回顾自己的一生。面对自己漫漫的生活道路,想到自己曾有过无数未能如愿的理想,便产生较多的失望感。但又由于饱经风霜,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当个体面临失望时,又常常会进行自我整合,肯定自己的一生,弥补失望之感。 这个理论详细地探讨了个体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矛盾冲突在个体人格发展各阶段中的作用,并将人格发展的研究扩展到整个生命的全过程。同时,这个理论十分强调人格发展阶段的顺序不变性,每个个体都将经过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并且强调了前阶段对后阶段的影响。这就告诉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应采取系统的科学的培养措施,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正确完善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 11.提出“观察学习”和“模仿”的是“(B) A 群体动力学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D 来访者中心理论 群体动力学:勒温认为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能量系统,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而所谓"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在寻求与确定各种准社会的目标,于是便会出现各种能量的汇聚、冲突、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和拒斥等现象,这些现象就是群体动力现象,而针对这些群体动力现象(如领导与群体生活、群体决策、舆论、侵犯行为等)开展的实验研究就是“群体动力学”。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前人的观点不同,班杜拉认为强化对模仿学习不具有决定作用,只是对习得的行为反应再现起易化作用。班杜拉认为模仿学习是这样的过程:观察者以整体知觉的方式观察到示范者在一定情景中对某一刺激物做出的反应,这个过程今后以表象的方式在观察者意识中再现,同时他利用语言符号系统对其进行思维表征,大大地易化了他对该情景中特殊刺激物与示范者反应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对示范者反应细节的掌握。这样,观察者若在类似的场景中遇到类似的刺激,即使示范者不在场,他也能独立地完成他从示范者那里习得的反应。班杜拉特别强调人通过语言符号作用 发现和掌握刺激与特殊反应之间的联接,并在以后的适当场合再现这些联接,而反应与强化之间的联接不是模仿学习的关键所在。 12.不属于投射测验的有(D) A 罗夏墨迹测验 B TAT测验 C 句子完成测验 D 16PF测验 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B)防御机制的表现。 A 退化 B 投射 C 固着 D 反向作用 14.提出“分析心理学”的人是(A) A 荣格 B 斯金纳 C 阿德勒 D 班杜拉 分析心理学是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荣格所倡导的,它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梦、幻想)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这个学派认为,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 荣格和弗洛伊德同属精神分析学派,但两者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两人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其次,荣格所谓的潜意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氏的潜意识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积极性。 (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 (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 (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 (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 15.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强调(C) A 自我决定一切 B 性本能决定人格 C 本我、自我与超我既对立又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人格整体 D 超我决定一切 力必多理论即泛性论,力比多包含身心两个方面的涵义,它既表示生理上的性冲动,又表示心理上的对性关系的渴求。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所有的发展阶段都应该考虑人的性欲,就连婴儿期也不例外。 本我、自我与超我既对立又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人格整体描述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故而我认为此题应当选B更好。 16.艾森克研究发现,(A)特质与皮质唤醒基率有关。 A 内外倾 B 神经质 C 宜人性 D 精神质 艾森克认为外向和内向不仅可以根据行为区分,而且可以根据人的生理构成来区分。他最初认为,外向和内向的人在无外界刺激、处于休息状态下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不同(艾森克,1967)。他提出外向的人皮质唤醒水平通常比内向的人低一些,听起来这似乎是说反了。由于什么也不做的时候,外向者的皮质唤醒水平比他们要求的低,所以他们会寻求高唤醒的社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极端外向的人只是在努力避免讨厌的无聊。他们的问题是要满足他们对刺激的需要。内向的人正相反。典型的内向者所处的皮质唤醒水平比其最佳水平高。这些人会选择僻静的、无刺激的环境,以保证他们已经很高的皮质唤醒水平不会变得更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外向的人喜欢嘈杂的集会而内向的人却想立刻离开。 注:很多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理论。 17.特性-因素论的理论基础是(B) A 19世纪的官能心理学研究 B 差异心理学思想 C 需要层次论的出现 D 社会学习论的研究 差异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差异的性质和根源的一门学科。 特性与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匹配,其理论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并且可以客观而有效的进行测量;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性的人员;选择一种职业是一个相当易行的过程,而且人职匹配是可能的;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18.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这种自动想法属于(C) A 以偏概全 B 过渡引申 C 个人化 D 非此即彼 个人化:认知曲解类型的一种,指当事人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 认知曲解的类型:人们是按照各自的习惯方式去认识自己和世界,根据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和解释处理事情,认知不发生错误的人是极少的。 根据研究发现,病人的认知曲解可有以下几种: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错误和缺点; 任意推断:在缺乏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草率地下结论; 选择性概括:以偏概全; 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 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 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 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 应该倾向: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 19.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由于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会转而向另一个对象发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被称为(A) A 置换 B 投射 C 抵消 D 退行 置换:指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投注)的客体或对象,而不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境。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或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都涉及置换。 投射:指把个人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以及不愿承认的自我感受或人格特点,归结到别人身上。投射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自己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些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但仍算“合乎法律”。广义的投射作用泛指各种内在心理的外在化,而所投射的心理活动并不一定是意识所排斥的内容。比如主观的愉快心境可能导致对周围环境和景致的赏心说目等。 抵消:指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愧疚。 退行: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20.青年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关键在于(C)。 A 建立家庭 B 完成终身大事 C 通过爱情确立自我 D 满足性饥渴 21.所谓中年人格危机其实主要是(D)。 A 婚姻危机 B 事业危机 C 人格衰退 D自身人格缺陷引发的困难积累而终至爆发 22.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由于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会转而向另一对象发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被称为(A)。 A 置换 B 投射 C 抵消 D 退行 (重复) 23.人们往往通过(D)来降低焦虑,这个现象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来的。 A 游戏劳动 B 人格分裂 C 睡眠做梦 D 防卫机制 自我应付本我冲动威胁的方式,干扰并使其降低强度或转向, 故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目的是降低焦虑。 特征:在无意识水平进行;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焦虑。 24.首先提出“同一性”问题的人是(C)。 A 荣格 B 斯金纳 C 埃里克森 D 阿德勒 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石之一。埃里克森在其《同一性:青少年能其危机》一书中承认,“同一性一词已经成为如同普遍性一样深奥的一个术语”。埃利克森在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时提到了这个术语,它在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中属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涉及个体对领带的回忆,对未来的期望和抱负。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认,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 25.(C)创造了角色构念技能测验研究人格。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凯利 D 米德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和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至变态的主要因素,人格建构理论。个人构念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观点和思想。 如果构念产生的预测为经验所证实,那么这个构念就是有用的,否则就要修改。个人构念系统机能的异常导致了精神病,用“固定角色疗法”重视认知的作用,忽视现实的影响。 三.多选题 1.以下韦克斯勒儿童量表中哪两个测验不属于语言分量表(BE) A 常识 B 积木 C 算术 D 理解 E 迷津 美国心理学家D.韦克斯勒制定的,适用于4~6.5岁幼儿的智力测量工具。简称WPPSI。该量表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两类。言语部分设常识、词汇、算术、类同、理解5个分测验和1个背诵语句的补充题,在6个分测验中又各设分题,共119项组成言语量表。操作部分有动物房、图画补缺、迷津、几何图形、积木图案5个分测验,其下也设有分题,共54项组成操作量表。 2.艾森克个性问卷有哪些分量表组成(ACDE) A 性格 B 焦虑 C 神经质 D 测谎 E 精神质 F 自控 G 有恒 H 适应 备选答案有误。 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是由艾森克夫妇编制的一种常用的人格结构自陈问卷。相对于其它因素分析的人格问卷而言,它所涉及的概念较少。最初,只测量两种基本的人格维度:神经质(N)和内一外倾(E)。以后又补充了精神质(P)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L),前三个维度分别由三个分量表测量,效度量表测量说谎或掩饰,但也代表假托的一种个性特质,反映被试的社会朴实或幼稚水平。可以为心理学诊断与治疗以及临床心理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各分量表简介如下: E:内一外倾量表。 高分表示人格外倾,好交际,喜欢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 低分表示人格内倾,可能是好静,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 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神经症。 高分可能是焦虑、担忧,常常郁郁不乐,优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P:精神质(又称倔强性)。并非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高分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关系不佳,喜欢寻衅闹事。 L:效度量表 3.以下哪两种测验不是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验(DE) A CBCL B SCL-90 C SAS D EPQ E DDST CBCL:儿童行为量表(4—16岁),主要用于筛选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一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为五级(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有的也用1—5级评分,但在计算实得总分时,应将所得总分减去90。该量表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 SAS :焦虑自评量表。Zung于1971年编制,主要评定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其主观症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近年来已作为心理咨询门诊的常规检查,并且常常与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联合使用,以便进行神经症的临床分类。 DDST:丹佛小儿智能发育筛选表,主要了解幼儿的智能发育情况。 4.以下哪二种能力被加德纳归入他的多元智能中(CD) A 绘图智能 B 情绪智能 C 音乐智能 D 人际智能 E 操作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 Gardner,1983,1993)认为,人有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他(1998)还认为,人的智力除前述七种外,还包括自然智力,精神智力和存在智力。 5.以下韦克斯勒儿童量表中哪两个测验不属于语言分量表(BE) A 常识 B 积木 C 算术 D 理解 E 迷津 (重复) 6.艾森克个性问卷有哪些分量表组成(ACDE) A 性格 B 焦虑 C 神经质 D 测谎 E 精神质 F 自控 G 有恒 H 适应 (重复) 7.以下哪两种测验不是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验(DE) A CBCL B SCL-90 C SAS D EPQ E DDST (重复) 8. 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中的二个因素分别指(C D) A 流体因素 B 晶体因素 C 一般因素 D 特殊因素 E 次级因素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于1927年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9.在卡特尔的智力理论中以下哪两种能力不属于流体智力?(B D) A 分类 B 词语理解 C 机械记忆 D 常识 E 图形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等人认为,仅凭g因素(一般因素)无法为智力提供足够的解释。他提出,一般智力因素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它排除了文化因素。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因而被称作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是流体智力过去应用的结果,如在学校学习获得的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10.老年人的(A B C)心理为其在孙辈的教育中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A 慈爱 B 补偿 C 返老还童 D 结伴 E 消退期 11.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B C) A 本能 B 观察学习 C 模仿 D 暗示 E 沟通 12.弗洛伊德认为,可以通过(A B C E)了解无意识。 A 自由联想 B 口误 C 梦 D 集体无意识 E 催眠 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创制的理论,他主张把精神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在荣格那里,人的集体无意识“包含从祖先遗传下来的生命和行为的全部模式”,它描述了一种古老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东西,它潜藏于群体记忆的精神深处,荣格指出:“集体无意识,作为人类经验的贮蓄所,同时又是这一经验的先天条件,乃是万古世界的一个意象。” 13.老年人在孙辈教育中的弱势主要表现在(A B D) A 溺爱孙辈 B 性格固执、自尊心强 C 思想保守 D 与孙辈缺乏共同语言 E 角色发生转换 14.行为主义研究揭示(A C D) A 刺激反应联结形成行为 B 个体选择环境 C 强化程序形成行为 D 条件反射会泛化 15.父母角色的现代规范首先要求(AB) A 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B 两代人共同学习的学习型家庭 C父母教子女怎样学习 D 父母遵从子女的要求 E子女服从父母的教诲 16.指出下列属于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ACDE) A弗洛姆 B斯金纳 C萨利文 D霍妮 E艾里克森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对弗洛伊德一味强调性和原欲,强调生物本能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但是他对弗洛伊德学说所作的改造,比霍妮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在:他不象霍妮那样泛泛而谈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而是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也不象霍妮那样把文化和社会因素只归结于家庭环境,而是把兴趣放在论述社会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上。这主要表现在他的人性理论和心理革命理论方面。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萨利文: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强调弗洛伊德理论中人际关系的原因及其影响。 霍妮: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 艾里克森: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17.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包括(ABC) A 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 B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C 模仿学习原理 D 早年生活经历 E 先天遗传作用 经典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建立的基本条件是,无关的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换句话说,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 模仿学习原理班都拉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无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同时为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采用强化手段。 模仿学习原理强调榜样行为对个体行为习得的影响,但同时又指出强化能使习得的榜样行为得到泛化。可见,过度纠正法在治疗自闭症患儿时,要注意合理运用强化手段对正确行为模式进行塑造,并对那些不合适的行为进行消退;多应用情境教学,使得正确行为模式得到泛化,最终抵消不适当的行为。 18.阿德勒提出了以下著名概念(ABCE) A 克服自卑 B 生活风格 C 寻求优越 D 人格意象 E 自卑情绪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情结。他认为多数人都可能有生理上的缺陷,诸如体弱多病、笨手笨脚、畸形、行为幼稚等等,这种人往往有自卑感,表现为怯懦、怕羞、优柔寡断、有不安全感,甚至有自虐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可能出现自卫与补偿的意向,表现为鲁莽无礼、胆大妄为、顽固不化、装腔作势、反抗背叛、想做英雄或强盗。 二、自尊情结。认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地位的动机,这种动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如果一心一意只追求个人的优越地位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自尊的情结。这种人会变得专横跋扈、目空一切、言过其实、文过饰非、骄傲自大、一意孤行。 三、错误的生活风格。他认为不是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的追求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他曾勾画出四种类型的人:一种为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一种为索取--依赖型:这种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一种为回避型:这种人采用通过回避矛盾的方法获得人生的胜利,常以碌碌无为的方式避免失败;一种为社会利益型:这种人正视问题,试图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前三种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他们要么小时候受到过分的溺爱,要么遭受过不应有的忽视。 四、出生次序。他指出人的出生次序及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对一个人有极大的影响。哥哥、姐姐喜欢向弟弟、妹妹发号施令,甚至仗势欺人;弟弟、妹妹则对父母特别恭顺,以博得他们的欢心。他集中研究了长子、次子、幼子和独子。发现长子常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们大都轻视别人,犯罪者、精神病患者、酗酒者以头一胎较多。次子大都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不墨守成规,一般比较干练、果断。幼子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往往缺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独子常常是逗人喜爱的,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为了吸引别人而形成优雅的举止,但在缺乏良好教育方法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反的后果。 五、早期记忆。他认为人的早期记忆可以显示出其生活样式的根源,从中可以看出他是被从小惯大的还是长期被忽视的;他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合作以及合作到什么程度;他曾遇到过什么样的人合作以及合作到什么程度;他曾遇到过什么样的麻烦以及他是怎样对待它们的。无论对待成人还是孩子,都应在听了他的抱怨之后,询问他早期的记忆,然后将这些记忆同他所提供的其他事实相印证。比如有人在回忆时可能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由此便可断事实上他的童年是不愉快的,对这种人必须加以引导和暗示,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19.属于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E) A 米勒 B 斯金纳 C 荣格 D 埃里克森 E 华生 米勒: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六十年代起,米勒(Miller)等在动物身上建立了内脏活动操作性条件反射,表明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活动本来不可能受主观意念控制的,但现在通过学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随意控制。这样在行为疗法中把内部自我调整即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也象外显异常行为矫正(见十九章第一节)那样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反映于客观,为病人和第三者皆能感受或察觉到,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反馈疗法。 华生:美国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方法。他提出S—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用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于什么刺激所引起。他的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 20.比较弗洛伊德的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多了(BC)阶段。 A 阴茎期 B 亲密对孤独 C 繁殖对停滞 D 潜伏期 E 生殖器期 阴茎期:性器期 21.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转换主要有(ABD)。 A 主体角色变为依赖角色 B 工作角色变为闲暇角色 C 配偶角色变为单身角色 D 单位角色变为家庭生活角色 E多人相处角色变为个体独处角色 22.所谓中年危机碰撞主要是指(BC)。 A 子女反抗父母权威 B 中年父母人生转折期与子女青春期的冲撞 C 自身人格缺陷引发的困难积累而终至爆发 D事业受挫 E婚姻危机 23.荣格把集体潜意识分为,人格面具和(ABCD)。 A阿尼玛 B阿尼姆斯 C阴影 D自身 E利他 阿尼玛: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向。 阿尼姆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向 阴影:指人本性中代表兽性的象征,在集体无意识中通过人类祖先遗传而来,是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人格面具:社会分配给一个人的角色以及他对此角色的理解。 自身(self) 精神中协调其他部分的结构,目的是达到人格的统一和完整,获得自我实现.自身是人格的核心 24.马斯洛提出的著名概念有(ABCD)。 A 匮乏性需要 B 成长性需要 C 高峰体验 D 自我实现 E 无条件关注 匮乏性需要:由于一些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的基本需求。 成长性需要: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高峰体验: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于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这种使人情绪饱满、高涨的“高峰体验”往往难名其状。马斯洛认为:那些心理健康的成功者几乎都有这种“高峰体验”,而且次数频繁。他们的成就阈值更高,更有自信心,更少抑郁等消极情绪,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 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之“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才能,对社会做出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人格心理学》参考题二 1. 判断题 (×)1.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 人格心理学探讨领域:人格的决定因素;了解人格的工具:理论,评估与研究;气质、性格和人格。 (√)2.人格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性格:相当于个人特色的基本行动倾向。包括来自各种教养所建立的气质,即个体从小即培养的包括父母在内的周遭众人的行动型态。性格强调的是情意或意志行动模式的特徵.性格是受到文化艺术宗教哲学或社会的影响。 (×)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 人格评鉴:采用多种测量方法搜集人格特征资料,通过推理对人格特征作出科学描述与解释的过程。人格评鉴需要搜集以下四种变量:情景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被试反应的性质。 主要方法:晤谈:通过与来访者直接交谈以获取资料的过程。关键是必须采用中性提问和倾听陈述。晤谈方式有三种:A.结构式晤谈:事先确定交谈格式,依次进行。B.半结构式晤谈:确定主要交谈内容,然后根据情景变化提出问题。C.非结构式晤谈:不确定交谈项目,在交谈时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 自陈测量:由被试根据对所列的题目的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问卷。(量表测验) 投射测验:一种探索个体心灵深处活动的人格测验。 行为评鉴:搜集被试在具体情景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的一种人格测验。他相对不重视被试对自己内部心理活动的描述。 心理生理学技术:指搜集与人格特征相关的生理活动因素的方法。 隐测量:搜集一个人的间接反应的人格特征资料来推论其人格特征的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作文、作业、绘画、日记等了解性格特点,也是一种隐测验的方法。 (×)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 投射测验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测评技术。通俗地说,投射技术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他的反应。主试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被试的人格特征。 (×)6.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移情:来访者(患者)将过去重要人物(客体)的情感投射到治疗师身上。 这种防御机制应该是否认。 (×)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   退行。 (√)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 (√)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情结。 (×)10.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 追求优越: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优越,包含更加完美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阿德勒早期优越的观点是:攻击、力量或男性品质,后来改为优越而完美的社会。同自卑一样,追求优越既能导致积极的发展,也能引起“优越情节”,有优越情节的人表现为专横跋扈、令人讨厌,骄傲自满,不尽人情。 (√)11.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 移情:在心理分析的治疗中,病人把他的情感、思想和欲望投射到分析者的现象叫做移情。移情有正移情与负移情两种形式,当病人对分析者非现实地给予过高过好的评价或爱上了分析者,叫做正移情。而当病人在并无现实的恰当原因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喜欢、厌恶、敌视、仇恨分析者则叫做负移情. (×)1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 特质 (√)13.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 气质: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 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被称为认知方式,它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 同时加工:即个体在同一时间内
/
本文档为【人格心理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