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章 社会认知

2012-02-24 33页 ppt 79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5885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章 社会认知nullnull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1、直接性:社会知觉以感官为基础,在直接接受社会生活事件的作用时,作出直观的反应。社会知觉一定要以感官为基础,没有感官就无从谈什么知觉。这是社会知觉的最基本特点。null2、整体性 许多社会刺激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主体对这类对象的知觉态度往往是相互协调的,进行综合,对总体作出知觉反应。null3、选择性 一个人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总受动机策动的影响,因而不会对所有刺激都...
第三章 社会认知
nullnull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1、直接性:社会知觉以感官为基础,在直接接受社会生活事件的作用时,作出直观的反应。社会知觉一定要以感官为基础,没有感官就无从谈什么知觉。这是社会知觉的最基本特点。null2、整体性 许多社会刺激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主体对这类对象的知觉态度往往是相互协调的,进行综合,对总体作出知觉反应。null3、选择性 一个人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总受动机策动的影响,因而不会对所有刺激都产生反应,只是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与目标有关的刺激,或有选择地接受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并由此作出选择的反应。null4、防御性 个体为了与外界环境维持平衡、适应环境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null5、惯性 社会知觉现象的一次次反复出现,周而复始,就会忽视知觉对象的变化,仍对客体作出同样的直观反应。null三、社会认知的途径 1、面部表情 人们用面部表情表达内在的情绪情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研究认为,表现情绪的方法大部分是天生的,也有一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1972年,埃克曼(Ekman)、弗里森(Friesen)等对六种面部表情作了测定 表情 愉快 厌恶 惊讶 悲伤 愤怒 恐惧 美国(92人) 97 92 95 84 67 85 巴西(40人) 95 97 87 59 90 67 null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 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弗洛伊德曾描述过手势表情:"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null3、语调表情: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 4、人际距离:指人际交往时相互之间保持的空间距离,这种距离能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体现交往者的性格特征及文化背景。null一、对他人的认知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认知,往往是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社会认知的途径实现的第二节 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null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下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因此要准确认识他人的人格,即要了解其过去的生活经历,又要在长时间内反复地在各种情景下进行观察,最后概括出他人的较为稳定的、反映其动机、意向、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人格特征。 判断方法: 人格测量 时间考验 为难考验 利益考验 世态炎凉考验null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研究证明,一个人更愿意和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接近。一个人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很注意对方与自己是否相似,因此,相似程度构成认知的重要项目。null三、自我知觉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请你动一动null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null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一)原有经验 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认知对象的意义,是因为对关于该对象的经验已形成了观念,这种观念参与了认知过程。巴克(K.Back)称之为“概念应用”。 (二)价值观念 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 (三)情感状态 个人的情感体验如何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巴特利特(F. Bartlett)证明,应征人伍的人比未应征的人把军官的照片看得更可怕,并且还能指出哪位军官有较强的指挥能力。 莫瑞(H. A. Murray)实验null(四)认知偏见 (1)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2)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3)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4)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伯曼(J.S.Berman)等人把这种理论又称作相关偏见。null二、认知对象因素 (一)魅力 说一个人有魅力,意味着他具有一系列积极属性,如容貌美、有能力、正直、聪明、友好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个人往往只需具备其中的某一两个特性就可能被认为有吸引力 。戴恩(K. Dion)的实验 (二)知名度 在一个人有一定知名度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某种社会传播媒介或周围其他人传递的有关他的信息,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个人的认知。这时,人们所依据的是间接材料,受他人暗示的成分较大。 (三)自我表演 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按照戈夫曼(Goffman)的理论,每个人都在通过“表演”,即强调自己许多属性中的某些属性而隐瞒其他的属性,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null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的接近程度。在认知活动中,它构成一种情境因素。霍尔(E. Hull)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4种:亲昵区(3-12英寸),表现在夫妇、恋人之间。个人区(12-36英寸),表现在朋友之间。社会区(4.5-8英尺),表现在熟人之间。公众区(8-100英尺),表现在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的正式交往场合。 (二)背景参考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巴克(K. Back)指出,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 科尔曼(H.C. Kelman)等人甚至认为,单是人的面孔和身体所传达的一致情况是不多的。背景可以提供最强的线索,把感情归属于人物。null第四节 印象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 1、社会印象的涵义 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这对他人的印象就是指对他人人格做出判断并对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做出反应。 2、社会印象的基本特点 (1)间接性: 社会知觉是以感官为基础,是主体的感官与社会刺激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直观反应。而社会印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知觉到的社会刺激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使发生过的客体在大脑中的成像。因而,社会印象具有对客体间接成像的过程,即具有间接性。null(2)综合性:由于人的社会性表现很复杂,而我们感知出的社会品质又是很有限的,有些社会品质,比如勇敢、诚实等常常难以感觉得到,但我们在对他人形成有些时却会把种种社会品质综合在一起,而形成喜欢或厌恶,这中间靠的是估量。 所以,社会印象不是社会认知到的信息的相加之和,而是远远地超出其相和之和。null(3)固执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即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英国人: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 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null二、社会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所谓的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在对他人形成某种看法时,有两种加工方式: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1)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如果:第一次(3+3)÷2=3分 第二次(3+3+1+1)÷4=2 如果:第一次 (3+3+1+1)÷4=2 第二次 (3+3)÷2=3分 null(2)累加模式 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第一种情况下: 一次(3+3)=6分; 二次(3+3+1+1)=8分。 第二种情况下: 一次(1+1)=2 二次(3+3+1+1)=8null三、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1、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就叫做首因效应。null心理学家洛钦斯(A.S.Lochins ,1957年)是第一个对首因效应进行研究的学者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路上碰到了两个朋友,就一起顺路走在铺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聊天。到了文具店时,吉姆一个人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排队等待,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这时他看到前天晚上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文具店,吉姆就主动地和那个女孩打了招呼。”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阳光明媚,吉姆走在马路有树荫的一边。路过一家文具店时,吉姆就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但吉姆没有打搅他们,一个人安静地排队等待。这时他看到前天晚上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文具店,吉姆好象没有看到一样,没和那个女孩打招呼。”null组别 实验条件 友好(%) 1 先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后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78 2 先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后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18 3 只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95 4 只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3 null2、近因效应 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null3、光环效应 由于我们对人知觉时有一种情感效应,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 反之,如果某人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这一现象又被称为“坏光环作用”,还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作用。 戴恩(K.Dion)、伯斯奇德(E.Berscheid)和沃尔斯特(E.Walster)的研究null4、热情的中心性品质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阿希(Solomon Asch, 1946年)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实验 第一次实验: 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组:聪明,熟练,勤奋,冷酷,坚决,实干和谨慎 第二次实验: 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礼貌,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组:聪明,熟练,勤奋,生硬,坚决,实干和谨慎 请你想一想:为什么热情会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呢?nullnull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海德认为,行为归因的关键在于此种行为是源于人本身还是源于环境,即内因和外因。任务的难度、运气是外因,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是内因。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认知主体对他既稳定又富有信息的行为总爱寻找有意义的解释。null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研究人们如何对相同或相似事件的多种例子进行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在进行协变信息归因时,将会从三个维度进行: 一是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二是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三是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nullnull
/
本文档为【第三章 社会认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