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4教育目的

2012-02-26 26页 ppt 168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6540

暂无简介

举报
4教育目的null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四章 教育目的本章主要问题:本章主要问题: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5.中小学的教育性质与任务; 6.实施教育目的的要求。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含义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
4教育目的
null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四章 教育目的本章主要问题:本章主要问题: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5.中的教育性质与任务; 6.实施教育目的的要求。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含义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望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null3.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一般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教育目的是其最重要的部分(或核心部分)。 4.培养目标:广义培养目标就是指教育目的。狭义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某些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即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要求。 (二)教育目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或归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说,全部教育工作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展开的。所以,确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作用。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在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教育史上曾出现两大流派的论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个人。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是全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观点有: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③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null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要求外,无其它目的,教育效果只能以社会效益来衡量。代表人物有:孔德、那托尔卜、赫尔巴特、涂尔干等。观点: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②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 ③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加以衡量教育的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3.教育目的的文化本位论:教育目的主要应考虑文化的因素。 以上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但也都有片面性。事实上,教育总是按社会需要来培养人的,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只有个人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性来确定。null总之,制定教育目的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3.教育目的的确立受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制约。 4.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我国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的制定三、我国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的制定(一)我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 1.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中指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null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null7.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8.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的建议》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ull我国教育目的和方针虽经多次变化,但其精神的实质是一致的,其中心思想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当代我国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或接班人。 null新时期教育方针的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表明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教育的服务方向,紧扣了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它是对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总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殷切希望;既是国家对学校培养人才提出的质量标准,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具体化。 三句话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通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实现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来实现。 null(二)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的发展是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②人的片面发展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社会生产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主要指作为生产力主要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充分地、自由地统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 3.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区别: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需要组织实施的多方面的教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素质方面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2.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措施和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 联系:全面发展的教育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将证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否恰当和有效程度。 (一)德育 (后面学习)null(二)智育 1.智育的概念: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和基础。 2.智育的任务: ①传授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②学习掌握基本技能技巧。技能—是经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它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巧—技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的程度。 ③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操作能力。null(三)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两个部分;狭义的体育专指身体锻炼或体育运动的教育。 2.体育的意义 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说明了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体育的意义在于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促进心智发展。null3.体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具体任务: ①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 ②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④向国家输送体育运动员。null4.体育的内容 ①学校体育的内容 学校体育的内容是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的。 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戏;游泳;军事体育活动。 ②学校卫生保健的内容:环境卫生;教学卫生;饮食卫生; 心理卫生;生理卫生 5.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早操和早锻炼;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各种运动队 俱乐部。 6.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 坚持体育锻炼应注意个别差异性; 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性null(四)美育 1.美育的概念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吸引性、渗透性和社会性。 席勒:《美育书简》最早提出美育。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清末兴办学堂以来,美育曾两次列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次是在民国元年,即1912年,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一改清朝教育宗旨,增加美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第二次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提法是德、智、体、美、综合技术教育五育并列。 2.美育的意义 ①美育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手段和内容。美育的经济价值;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②美育对全面发展的其它各育起促进作用。美育与德育;美育与智育;美育与体育;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 null3.美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②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4.美育的内容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音乐,美术,文学,电影,电视等)。 5.美育的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学特别是文艺学科进行美育。主要途经。 ②通过课外、校外活动进行美育。 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④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null6.实施美育的要求: 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的统一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特点:实践性、教育性和时代性。null“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五育”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代替。 1.定义不同; 2.任务和内容不同; 3.发展过程不同,智育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发展的过程。德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从知到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体育的发展过程是人的自然素质,生理上的成熟、成长的过程,也有相应的技能技能的掌握。美育的发展过程是对美的主观感受能力以及美的创造才能的发展过程。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最主要的是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形成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过程。null4.作用不同:德育是统帅是灵魂;智育是主体是中心,是其他各育的基础;体育是其他各育的物质基础;美、劳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 (二)“五育”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绝不允许单纯强调一育而忽视其它各育。 (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结构中,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系统;他们之间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null五、中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任务 (一)性质: 中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即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中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程度的基础性 2.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3.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4.教育阶段的过渡性 (三)中学教育和任务 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使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null六、实现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3.正确理解和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4.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对全体学生负责,全面完成教育任务。null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做人;二是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落实。 应试教育的含义: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
/
本文档为【4教育目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