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2012-02-26 3页 pdf 260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6023

暂无简介

举报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105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Mar,18(9)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肖 艳,刘 祯,邓 燕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关键词]黄褐斑;复方中药;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075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09—1056—03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 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西医治...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105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Mar,18(9)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肖 艳,刘 祯,邓 燕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关键词]黄褐斑;复方中药;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075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09—1056—03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 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西医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疗 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内部分学 者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机制进行了较多的实验研究, 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总体上单昧中药研究较多,复方中药研 究较少。目前的复方研究绝大部分局限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 的传统经验方。笔者归纳了近10a来复方中药治疗黄 褐斑的实验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药有所启 迪。 1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 黑素代谢障碍是黄褐斑产生的主要病机。黑素在黑素细 胞内由酪氨酸经酪氨酸酶氧化而合成,酪氨酸酶是黑素合成 的关键酶,它的活性决定着黑素的合成及合成量的多少r1],同 时也是黑素细胞分化成熟的特征性标志之一【2】。因此,抑制 酪氨酸酶的活性可以减少黑素的形成。 雷水生等【3J采用M1vr法、NaoH裂解法、Takahashi法研 究六味地黄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明: 六味地黄丸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 减少(P<0.05)、黑索合成显著下降(P<0.01)、酪氨酸酶活 性减弱(P<0.01),从而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提供了实 验依据。 李洪武等【4]通过计算机排序选定5个应用频次较高的治 疗黄褐斑的复方中药(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逍遥丸、桃红 四物汤、金匮肾气丸),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 外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水 提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 青娥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肾虚的常用 方剂之一。养颜青娥丸由青娥丸加沙苑子及制首乌2味药组 方而成,常用于治疗肾虚型黄褐斑。陈龙等15】研究养颜青娥 丸对小鼠B一16黑素瘤细胞株细胞增殖、黑素合成的影响及 对细胞内酪氨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养颜青娥丸能抑制黑素 增殖,最佳抑制浓度为2.01g/L,最佳抑制率为45.7%;在其 作用48h后在2.50g/L浓度下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高于1.25g/L浓度;进一步用PCR—ELISA方法研究【6J,结 果表明在加药6h后养颜青娥丸对酪氨酸酶mRNA有抑制作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2007114) [通信作者】邓燕(1975一),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 治皮肤痛的临床、教学和科研。 用,且在终浓度为2.01g/L时,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说明养 颜青娥丸可能是通过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和降低酪氨酸酶活性 来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刘之力等"-81将13味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不同抑制作 用的中药根据中医理法组成4种方剂,观察中药复方对酪氨 酸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I、Ⅱ、Ⅳ方(I方,活血化瘀,柔 肝疏肝,组方:当归15g、白芍15g、赤芍10g、川芎10g、红花 15g、苍术10g、乌梅10g、柴胡10g、陈皮10g;Ⅱ方,补气行 气,健脾祛湿,组方:苍术15g、黄芪30g、川芎10g、首乌藤20 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15g、红花15g;Ⅳ方,补益气血, 调和阴阳,组方:黄芪30g、当归15g、首乌藤20g、乌梅15g、 桑椹15g、玉竹15g、熟地15g、生地15g、肉桂10g、红花15 g、苍术15g、赤芍15g、丹皮15g)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按作用强弱依次为Ⅳ、Ⅱ、I方(P均<0.05)。 在外用药方面,张理平等[9J检测外用中药斑白搽剂(当 归、山茱萸、山楂、甘草、食用白米醋等)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 响,结果显示斑白搽剂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均有很强的抑 制作用(P<0.001),且其抑制作用随药物浸泡时问和浓度的 增加而增强。 由此可见,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养颜青娥丸等传统 的祛斑经验方以及具有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及柔肝健脾补肾 作用的自拟祛斑处方与其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 酸酶活性有关。 2提高机体SOD活性、清除多余氧自由基 许多研究发现超氧自由基(0FR)改变与皮肤黑素的形成 及色素沉着有关【10】。当自由基增多时,可使脂类形成脂质过 氧化物(LPO),引起脂质过氧化,而皮脂中的这种不稳定的 LPO又很容易继续转变并分解为丙二醛(MDA)。诱发产生色 素沉着性皮肤疾病。SOD复合酶体系是机体内防御或抵制 自由基和活性氧损伤的防御体系。大分子自由基清除剂以 SoD为主要成分,小分子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维生素E和维 生素C等非酶类清除剂。易运连等[11]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 血液内的SOD、维生素E和维生素C均降低。 胡军等u2J对比黄褐斑患者外用“祛斑霜”(由人参、白茯 苓等组成)前后血清中SOD活性的变化以及皮肤外涂“祛斑 霜”的小鼠局部皮肤组织液中SOD活性的变化,发现用药后 黄褐斑患者血清及实验小鼠用药处皮肤组织液SOD活性均 明显增高。说明提高机体SOD活性。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 是“祛斑霜”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 万方数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Mar,18(9)·1057· 石玉等【13]测定了祛斑美容胶囊(由人参、当归、红花、枸 杞子、白芷、香附、栀子组成)对大鼠血清、脑组织中SOD和 MDA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祛斑美容胶囊能明显降低大 鼠血清和脑组织中MDA含量,增加SOD含量,提示了祛斑美 容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刘冬梅等[¨】将肾阳不足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养颜青娥丸组)和对照组(桂附地黄丸组),分别测定治疗前、 后患者的血清SOD酶活性、MD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 果显示:2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SOD活性明显增加;治疗后 MDA活性明显下降。说明提高SOD活性是养颜青娥丸治疗 肾阳不足型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也提示,桂附地黄 丸也有提高机体SOD活性、清除多余氧自由基的作用,可用 于黄褐斑的治疗。 王志国等[15]用黄体酮攻击雄性小鼠复制黄褐斑动物模 型,测定小鼠受试皮肤组织中SOD和LPO及脂褐质和羟脯 氨酸在经蝴蝶霜(中药成分有当归、川芎、白蒺藜、红花、白芷) 治疗前后的含量,结果经蝴蝶霜治疗后SOD活性和羟脯氨酸 含量明显增加。LPO和脂褐质含量明显降低。 杨智荣等【16]用紫外线照射法制造动物模型,检测服用加 减滋水清肝饮后皮肤SoD活力及脂褐质的含量,结果药物治 疗组和药物预防组小鼠皮肤组织SoD活性明显增加,脂褐质 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显著。说明加减滋水清肝饮有预防和治 疗双重效果。 后经研究发现,当归芍药散[x71(组成:当归、白芍、川芎、 茯苓、白术、泽泻)、二花鲜汁膜【18J(组成:白菊花、三七花、新鲜 芦荟叶、淀粉和膜)均能提高皮肤∞ID活性,降低MDA含量。 上述实验研究不仅证实了易运连等[11J的观点。同时也说 明提高局部皮肤组织中SOD活性,清除多余氧自由基是众多 中药复方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 3调节微量元素的含量 锌、铜、铁是人体必需的几种微量元素,它们不仅在细胞 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组织中的许多代 谢过程。马晓焕等【tg]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血清中锌、铁的含 量均值较正常人含量明显升高,铜元素的含量亦有所增高。 表明锌、铜、铁等微量元素的增高可能与某些色素增多性皮肤 病有关。 过伟峰等[20】观察了克斑胶囊(主要药物有枸杞子、菟丝 子、川楝子、当归、红花、紫草)对黄褐斑动物模型小鼠微量元 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克斑胶囊能明显降低小鼠皮肤组织中的 铜、锌含量。从而得出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 可能是通过降低机体内增高的锌、铜含量,减少色素的合成而 达到祛斑作用的。 郝立宏等[2x]研究发现,单纯皮肤给予祛斑霜(由人参、白 茯苓等组成),小鼠血清中zn、Fe、Cu无明显变化,而配合内 服祛斑汤时,小鼠血清中Zn含量显著降低,并与服药剂量有 关;而Fe、Cu无明显变化。初步提示,祛斑霜、祛斑汤联合使 用,能降低机体内微量元素Zn的含量。由此表明,“祛斑霜” 及“祛斑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体内锌含量,减少 色素的合成,达到祛除色素沉着、增白皮肤的目的,同时也提 示临床工作者在治疗疾病时,应将外用和内服结合起来,以期 达到更好的疗效。 张理平[22]测定了外用中药斑白搽剂(当归、山茱萸、山 楂、甘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揭示其治疗黄褐斑的机制。结 果显示“斑白”含12种无机元素,其中6种必需微量元素,1 种可能必需微量元素,Zn、Mn、se含量较高。提示斑白搽剂 对黄褐斑的治疗作用与其所含微量元素有关。 4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 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林新瑜等[23】检 测了黄褐斑患者全血红细胞压积(HCT‘)、低剪切率下的表观 黏度、高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黏 性分量、弹性分量、剪切弹性模量、松弛时间,并设正常对照组 比较,结果各项指标均有增高,除HCT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黏度增高,故认为血液流变学改 变与黄褐斑关系密切。中医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确实 有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为该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逍遥丸、桃红四物汤为中医治疗黄褐斑主要复方,但李洪 武等【41体外测定酪氨酸酶(TYR)活性,结果显示逍遥丸、桃 红四物汤不但不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反而使其增强,故认为 不能单用酪氨酸酶活性解释复方中药的祛斑机制,并推测逍 遥丸、桃红四物汤祛斑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张素洁【24J对22例气滞血瘀型女性黄褐斑患者用内服活 血祛斑汤(药物组成:当归10g、川芎10g、生地20g、赤芍10 g、桃仁109、红花109、柴胡20g、枳壳109、香附109、白芷10 g、泽兰10g,月经血块较多者加益母草20g,行经腹痛者加川 楝子10g、延胡索10g)进行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全血黏度、 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 设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前全血黏度和血小板黏附率 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两种指标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全血黏度和血小板黏附率 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也分别较 治疗前指标下降,基本接近正常值。提示活血祛斑汤治疗黄褐 斑有改善患者体内环境、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5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 卵泡刺激素提高芳香化酶活性,促进睾酮(T)转化为雌 二醇(E),雌激素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孕激素能促使黑 素转运和扩散。林新瑜等[25]报道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卵泡 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E2水平明显增高,T水平显 著降低,孕酮(P)、催乳素(PRL)含量正常。提示女性黄褐斑发 病与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HPA轴)紊乱有关。而男性患 者性激素水平改变无显著性差异[261。 复方活血化瘀汤(组成:当归、红花、生地、五味子、桃仁、 阿胶、茯苓、丹参、白芍、黄芪、甘草、柴胡、女贞子等)有疏肝理 气、通经活络、补血活血、补中益气的作用,对黄褐斑最多见的 肝郁气滞和肝肾不足型有较好的疗效。万克英等【27J检测复 万方数据 .1058·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mnflChineseandWe.stemMedicine2009Mar,18(9) 方活血化瘀汤治疗前、后女性黄褐斑患者FSH、LH、E2、T水 平,结果显示治疗后FSH、LH、E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 T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复方活血化瘀汤可能是 通过调节内分泌、降低机体性激素水平、稳定机体内环境等作 用达到治疗目的。 林少健等[281将67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 35例予补肾化瘀汤(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白芍、丹 参、桃仁、牡丹皮、枳壳、白芷、白蒺藜、红花、甘草组成)治疗; 对照组32例以六味地黄丸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性 激素水平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FSH、LH均显 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T变化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补肾 化瘀汤可通过调节异常的性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黄褐斑的 目的。同时也提示六味地黄丸也可通过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 来治疗黄褐斑。 6问与展望 综上所述,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机制主要与其抑制黑 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提高机体SOD活性、 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调节微量元素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的 异常、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研究认为女性黄褐斑的发病主要与机体性激素水 平的改变有关,而男性患者的发病主要与皮损区微生态的失 衡有关【29】。但目前复方中药的研究对皮损区微生态的改善 作用基本未涉及。 另外,复方中药由多种中药组成,其治疗黄褐斑的机制不 是单一,而是包含了多种机制,如六味地黄丸可通过调节机体 性激素水平,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和提高机体 SOD活性,清除多余氧自由基来治疗黄褐斑。因此复方中药 治疗黄褐斑是否还有其它的作用机制,同时在基因水平的实 验研究很少,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 参考 文献 ] [1]KuboI,YokokawaY,Kinst-HofiI.Tyrosmasemhibito硝mBo livianmedicinalplanm[J].JNatProd,1995,58(5):739—743 [2]SmithB,SelbyP.SouthgateJ,etaI.Detectionofmelanomacells洫 pefihperflbloodbyn“Ⅺ∞ofreverstranscfiptaseandpolymerase chainr髓ction[J].Lancet,1991,338(8777):1227—1229 [3]冒水生,胡祁生。朱晓琴.六味地黄丸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的抑 制作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2):733—735 【4]李洪武,朱文元.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复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 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2):93—95 [5]陈龙,郑义。高进。等.养颜青娥丸对小鼠B一16黑素瘤细胞株 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 (3):151—153 [6]陈龙,郑义,高进,等.养颜青娥丸对小鼠B一16黑素瘤细胞株 酪氨酸酶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 病学杂志,2005,4(4):220—222 [7】刘之力,涂彩霞,史月君,等.54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 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3): 257 [8]刘之力,李雅莉,郑义宏,等.4种中药复方乙醇提取物对酪氨 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4(1):27—28 [9]张理平,陈丽,胡筱,等.外用中药斑白搽剂对黑色素产生过程 中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0):168— 169 [10]余春艳,韩秀珍,张宏明.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不同皮肤病的变化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8(3):153—154 [儿]易运连。饶汉珍,汤爱国.黄褐斑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 性、丙二醛和维生素C、E含量的测定[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29(6):332—333 [12]胡军,孔力,鲁春光,等.“祛斑霜”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的临床 及实验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22(2):112—113 [13]石玉,王汝娟.祛斑美容胶囊对大鼠血清、脑组织中SOD和 MDA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9):1779 [14]刘冬梅,高进。朱林学,等.养颜青娥丸治疗肾阳不足型黄褐斑 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2):249—251 [15]王志国,苏云明,周忠光,等.蝴蝶霜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 中国药师,2006。9(7):588—590 [16]杨智荣,张丽宏,黄听红.加减滋水清肝饮对皮肤SOD及脂褐质 的调节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85—487 【17]姜醒,苑光军,李明杰.当归芍药敬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5):49 [18]李英姿,陈景华,李海荣.二花鲜汁膜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835—836 [19]马晓焕。吴桂芳.黄褐斑与微量元素及全身疾病关系[J].河南 诊断与治疗杂志,2001,15(3):190 [20]过伟峰,徐立,项晓人,等.克斑胶囊治疗黄揭斑的动物实验研 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43—45 [21]郝立宏,鲁春光,胡军,等.祛斑霜、祛斑汤对实验小鼠微量元素 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1):47—48 [22]张理平.“斑白”搽剂中微量元素与氨基酸的含量及祛斑机理 [J].光明中医,2004,19(6):57—58 [23]林新瑜,周光平,李利,等.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酶学及血液 流变学初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6):359—361 [24]张素洁.中医辩证治疗黄褐斑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与分析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1):35—37 [25]林新瑜,周光平,李利.女性黄褐斑患者性激素水平检测[J].临 床皮肤科杂志,1997,26(5):285—287 [26]万苗坚,赵广。蔡瑞康,等.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 [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6):403—404 [27]万克英.罗丽芳,余广松.复方活血化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 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6): 368—369 【28]林少健.肖红丽,查旭山.补肾化瘀汤治疗黄褐斑35例疗效观察 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新中医,2007,39(11):94—95 [29]万苗坚,蔡瑞康,张其亮,等.男性黄褐斑皮损处微生态及血清 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2):57—59 [收稿日期】2008一08—30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