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2012-02-27 34页 doc 114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6350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http://www.babytree.com/topic/renjijiaowang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陈安涛(发展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http://www.babytree.com/topic/renjijiaowang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 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陈安涛(发展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中,你的孩子属于何种类型?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父母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当然,首先我们得找到病根,然后方能对症下药。   孤独型   舟舟今年6岁,几乎不注意他人的眼睛,面部表情呆板,对父母不依恋;在幼儿园则少言寡语,没有明显的交往兴趣,对别人的接近态度冷淡;对玩具不感兴趣,但对不是玩具的东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和迷恋,尤其是圆的或可以旋转的物品,会迷恋很长时间不让更换。   一般来说,这类孩子的父母对待儿女较为冷淡,被称为“冰箱型父母”,通常导致孩子情感上远离父母,甚至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危险”的外部世界进行逃避,   自我中心型   这类孩子偏好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交往技能差。他们通常自己的玩具自己玩,即使自己不玩也拿在手里,唯恐别的小朋友抢了去,根本没有一点分享的意识。个别孩子还会出现独占玩具,摔别人的玩具进行报复甚至动手打人等行为。 这类孩子在家里地位特殊,家长们的骄纵使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合作与同情。   偏交往型   小强在家里能说会道,与邻居的小朋友也能一起玩耍,但一旦出到外面,却显得拘谨胆小。妈妈带他到幼儿园报名时,他怯生生地回答了老师第一个问题,在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居然转身扑到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这类孩子大多不常和外人交往,人际交往经验较少,平时只喜欢与某些熟悉的人交往,在陌生人面前则显得胆小和犹豫,而且往往对他人的脸色和言语非常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受伤。   被动型   丁丁其实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却从来不敢主动去邀请别人,他常常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孩子开心地游戏,既羡慕又期待,希望哪个热心的孩子能够发现他,并主动邀请他参加游戏。   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能力,仅有交往的愿望还不够,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经验,幼儿容易在交往中受挫,其实大多数孩子内心都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自己为他人所喜欢,所以学会一定的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能力缺乏型   方方和另三个男孩一起用几何积木砌宫殿,看得出他非常喜欢这个游戏,卖力地与大家配合着。但他似乎很难从同伴那儿得到经验,又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搭了又垮搭了又垮,最后,方方变得很急躁粗暴,同伴们也不耐烦起来,将他排除出局。   这类孩子的交往意识较强,行为也很主动,但理解能力较弱,冲动控制力较差,因此交往时常常被排斥或引起冲突。                     典型案例分析   评点专家:廖渝   这些规则你都应该知道   盟盟爸爸对儿子的教育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很是另类,盟盟在院子里开小汽车时,爸爸对他说:“盟盟,开车要系安全带哦。”“什么是安全带啊!”“就是开车时绑着你,不让你左右乱动的带子。”随后居然拿出一条事先准备好的像模像样的“安全带”给孩子系了上去。“喏,盟盟,这是你的驾驶执照,”爸爸说完变出了“驾照”递给盟盟,还告诉他:“如果出门没有带上他,警察把你扣下来的。”   分析:孩子呱呱坠地,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成长是孩子慢慢地社会化成为一个能独立生活的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掌握各种规则。盟盟爸爸的未雨绸缪,对帮助孩子理解、规则适应社会不失为一种好的。 当然,不宜把规则向孩子直接灌输,游戏和联系实际的生活是最为有效的。比如:让孩子观察你购物的过程,并且给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掌握“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大多数父母让孩子体验到的通常只有被满足与被拒绝,如果适时地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孩子学会与他人协商;当孩子既想要“积木”又想要“奥特曼”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作出选择,自己则只在一边提出建议。 不过要避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顾及孩子的心智发展,过早让他接受一些过于复杂的东西会适得其反。比如“善意的谎言”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他们可能会因此帮伙伴隐瞒偷东西的行为。 教给孩子文明礼貌   三岁的豆豆在他六岁的哥哥的教唆下,学会了一个新词:笨蛋。每次他提到这个此,哥哥的朋友们总会爆发出一阵大笑。有一次,豆豆和妈妈在离开一家鞋店时,那位替豆豆试鞋的和蔼可亲的售货员阿姨向他们道别,并送给豆豆一个红色的气球。豆豆满心欢喜,大声说道:“再见,笨蛋。”那位阿姨大吃一惊,脸上的笑容也僵硬了。   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模仿学习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他们往往不能区分好坏。孩子刚开始骂人说脏话时如果能及时加以阻止一般是很容易奏效的,相反,如果成人听见孩子骂脏话觉得好玩儿,表现出很开心甚至很欣赏的样子,孩子就会把成人的这种反应视做鼓励,使骂人行为得到强化。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因此父母应注意言传身教。其次,要细心了解孩子为什么说脏话,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对孩子不要武断地训斥甚至恐吓打骂,应耐心讲明道理,让他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如果这样做无效可以配合适当的惩罚。注意教育过程中不要重复脏话,以免反面强化。 让孩子学会提要求   纯纯是个公认的乖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都特别听话,从不任性耍脾气,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她。可最近,纯纯的爸爸却感觉不对头了,孩子的过分听话似乎使家中少了一份欢乐气氛――那种因孩子特有的活泼淘气带来的欢声笑语。尤其可气的是昨晚,老师安排了一个和父母一起完成的手工任务,纯纯居然犹豫了很久也没能向爸爸妈妈提出来,直到睡前在爸爸的追问下才嗫嚅着说出来。   分析:大多数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得听话乖巧,殊不知过分严厉的管教也能使孩子变得胆小依赖,甚至没有主见。 家长应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多问问孩子“你觉得怎么办好”“你认为怎么样?”,不一定顺从他的意思,但要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要过于生硬、严厉,定“死规矩”,尽量避免使用“不许……”“必须……”“给我记住……”等词语;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们交往,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探索性的活动,既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又能让孩子看到父母活泼好玩的一面,减少孩子对严厉父母的恐惧。 不要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   7岁的丫丫和小伙伴在房间里玩玩具,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了相互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你这个笨蛋!”“我要告诉你妈妈听!”   越来越大的争吵声让房间外的丫丫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出面劝阻,又怕方式不当让孩子难堪,很是迟疑。正在犹豫不决时,电话响了,等她接完电话,发现房间里的争吵已经变成了欢声笑语。   分析:在成年人看来,争吵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执时,父母们总是急于介入并企图平息他们之间的战火。与成人世界不同,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基本上是“对事不对人”的,虽是一种消极行为,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忍让和溺爱容易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而争吵却有利于纠正这一毛病。通过争吵,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而且从中学会妥协和谦让。 当然也不要放任孩子争吵。恰当的做法是: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没有升级到谩骂或者打架时,可以不去干预,让他们自己平息。事后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吵架”“不吵架可不可以”“打人、骂人对不对”“应该怎么解决”等。 但孩子们如果谩骂或者打起架来,则要及时坚决地制止,告诉他们任何情况下骂脏话和打人都是不对的。平时父母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做到遇事冷静、和气。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言行为不一,孩子则难以养成好的习惯――毕竟条款是相对抽象的,而你的行为却是那么形象直观且易于模仿。                            让孩子学会“出风头” 在美国的幼儿园,每逢周一会有一个“圆圈时间”,孩子们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向小朋友们展示,进行几分钟的即兴表演。   游戏刚开始,5岁的可尼抢着把手中的玩具亮了出来:“瞧,这是火箭!”他按了一下开关,火箭便发出声音,红光一闪一闪的,孩子们大叫:“哗,真酷!”可尼得意地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公园,我乖,爸爸就给我买了它。"   接着出场的是刚从夏威夷度假回来的罗拉,她腰间系着一片片绿色的“树叶",款步走到大家面前,骄傲地说:“看看,这是夏威夷裙子!”接着边跳"草裙舞"边说:“夏威夷的人跳的就是这种舞。”   3岁的卡仑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慢慢走到老师面前,有点不知所措。看到他手上什么也没拿,老师轻轻地搂住他,同时"搜索"着可以"展示"的东西。"哦,新运动鞋!"老师对大家说:"看看,卡仑今天穿的新鞋子真漂亮!"同时启发卡仑:"告诉小朋友,鞋子是什么颜色?"卡仑小声地说:"白色。”老师鼓励道:"跳一跳,看看鞋有没有响声?"卡仑不再紧张,跳一下,又跳一下……脸上越来越兴奋。老师带头鼓掌:"谢谢卡仑,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新鞋子。"   没错,“圆圈时间”就是这么一个“出风头”的舞台。美国人就是要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谁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谁就会引人注目,成为“中心”,获得大家的欣赏,荣誉感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在“圆圈时间”,孩子们机会均等,谁都有可能在那么几分钟里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让每一个人面对大家来自由发挥本领、表现自己,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   这对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益处也大得很呢。 快乐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特约专家 刘青 (广州番禺荣达锦绣幼儿学校副校长) 作为幼儿老师和孩子的母亲,我有一些心得和体会,愿意与更多家长一起分享,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在一种温情而又游戏化的方式中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土壤中快乐地成长! 情景表演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       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景表演,产生尽可能多的相关场景,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玩得起劲的时候,让爸爸扮演一个抢玩具的人,一把抢走孩子手中的玩具。妈妈坐在孩子的身后,指导她用商量的口气问:“你怎么抢我的玩具?你想玩可以和我商量嘛!”在不被理睬之后,引导孩子说:“你可以拿玩具和我交换啊!”爸爸仍然不理会。这时妈妈可以让孩子说:“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然后通过告诉老师或者家长,拿回属于自己的玩具。 让孩子参与组织家庭聚餐   利用周末举行家庭聚餐活动,邀请你的邻居或者是朋友参加。当然,选择朋友的范围最好是即不陌生又不熟悉的人。事先和孩子讨论菜谱,然后和孩子一起到菜市场去购买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请孩子帮忙出主意,尽量让孩子还参与择菜的过程,最后由孩子决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上菜,用餐时让孩子来充当服务员。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既丰富了生活知识又锻炼了社交能力,也会让孩子们变得更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 利用每次外出增强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心是培养他们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应该利用每一次外出的机会,不断给予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要靠自己!我一定行!”比如,在外就餐时,服务员通常不由分说的为每一位客人倒上茶,如果孩子不愿意喝茶,那怎么办?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表达。鼓励他通过自己的争取换到一杯白开水,那么以后,他就会勇敢的向服务员表达诸如点菜、找洗手间等其它的愿望啦。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逐渐增强的。 随时随地以身作则   尽可能参加社区活动,让孩子在父母带动下有勇气去尝试各种活动。一次,小区举行游泳比赛,我让女儿陪我去报名,想不到她紧张得很:“妈妈,你不要去。”“为什么啊?”“我怕你输!”“你怎么知道妈妈会输啊?”“你是比我游的快,但我怕别人比你快!”不行,为了孩子,我一定要参加,我要让她知道,成败不是绝对的,勇敢地参与本身就是光荣。结果,在孩子地欢呼呐喊声中,我完成了比赛,从那以后,女儿的胆量似乎也一下子“壮”了不少。 辣妈智慧推荐 “请将我的玩具借去玩吧!” 互借玩具这一招即实用又实惠,如果你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尝试,那么,在看了下面几个实例后,你是否已经动心了呢?那么,就请你跟着做吧! 情景1:妈妈第一次带3岁的豆豆到巧巧家玩,巧巧拿出一套精致的"娃娃餐具"和豆豆一起玩,豆豆可喜欢那套逼真的餐具了:锅碗瓢盆、土豆面包、甚至煤气灶,一应俱全。两个孩子有滋有味地办起了"家家"。 临走时,豆豆捧着玩具不肯放手,热情的巧巧妈就征求女儿的意见:"能不能借给弟弟玩几天?"4岁的巧巧不太明白“借”字的意思,妈妈解释说:"这些东西都是你的,不过暂时是给弟弟拿回去玩几天再还给你。"一旁的豆豆也听懂了,迅速拣起他的手枪,递给小姐姐。第一次的"互借玩具"就这样开始了。 几天后,两个孩子按约定互还了玩具,由于都尝到了"借"的甜头,他们主动开始了第二轮的"互借"。   情景2:为改变亮亮不爱惜书籍的毛病,妈妈给他买了一套新书,并当着他的面借给了菲菲:"让菲菲先看,亮亮看看菲菲是怎样爱护新书的!"菲菲妈妈叮嘱女儿:"好好爱护亮亮的新书!" 一个月后,妈妈拿着菲菲还来的书,要求儿子做到:看过之后,一套书6本,一本不少,一本也不能弄坏,看完后再借给其他小朋友。从此,好胜的亮亮也开始知道爱护图书了,他不想输给菲菲,而且他知道别的小朋友还等着看他的书呢。   情景3:强强找遍了自己所有的玩具,也没有找到一件完整的可以去参加“互借”。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强烈的吸引着强强,于是他要求妈妈为他买件新玩具,并且保证一定会好好爱惜。渐渐的,强强不但养成了爱惜玩具的习惯,有时还会学着修理呢!   情景4:两岁的红红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借玩具中,竟懂得了“两天”的时间概念,她告诉妈妈:"天黑了,睡一觉醒来,再天黑了睡一觉醒来,就是两天,中午的睡觉不算。"妈妈乐得哈哈大笑,没想到参加"互借"后,孩子一下就把这抽象的时间概念解释得这样具体生动。 "互借"其实就是一种情景教育,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到各种知识,学会想到别人,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辣妈游戏推荐 1、一日之际在于晨 利用晨练时光,充分调动孩子热情: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锻炼身体;识别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人;了解社区内各种生活设施和服务项目,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服务。          2、全家猜猜猜   妈妈爸爸与孩子坐在一起相互提问题,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熊泰迪的小朋友是谁?一起猜测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及孩子的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等,还可以扩展到家里的物品以及社区的设施,如医院、派出所等。   3、盒子里的秘密   参加人数4-5人,大家依次把一个小盒子往下传递。规则:音乐停止时,拿着盒子的人才可以拆开盒子看礼物;音乐再起时,拆开的盒子要被盖好继续传递。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能够能得到盒子里的礼物作为奖励。  4、结识新朋友 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交往的对象,和他一起制定暑期交友,比如:一个月内认识几个朋友,采取什么方式,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与孩子一同设计各种漂亮可爱的便条,便条上有问候语、自我介绍、门牌号码或联系电话等等。让孩子随身携带便条,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时,亲手将便条交给他们,当然,选择对象时要注意安全性,最好将范围控制在下区内。   5、易子而教   为了克服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固有的局限性,有必要扩大孩子的生活环境,变更活动范围。假期里:两个家庭都外出旅游时,相互交换孩子;在隔壁邻居之间进行短期"易子"活动;有亲戚关系的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到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 最佳教育时机 教育时机就是一种可以获得较大教育效果的一种机遇。有意识地学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捕捉、选择、利用好的教育时机,对孩子实施教育,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家庭生活中归纳起来,以下几种是有利的较好的教育时机,家长应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利用。 生活的转折点。孩子一生中会有很多生活的转折点,如小学升初中,初中毕业,新学科的开设,新学一种业余爱好等,这时孩子往往有一个美好的向上的愿望,他们渴望进步,希望能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形象开始新的生活。这种进步的愿望,往往伴随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认识往往驱使他们,即使是平时纪律比较散漫,学习不够努力的孩子,也会在一段时间表现得守纪与努力,令人有一种“焕然一新”感。这时家长如能给以及时的鼓励和有效的督促,就能使孩子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孩子犯了错误,大多数会意识到自己错了,特别是当一些错误后果较严重时,孩子在严重的后果面前往往会痛悔不已。此时家长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就会有很强的说服力,孩子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如一个孩子平时在校不守纪律,在家不听父母的话,随便玩火,结果烧了起来,幸亏邻居发现后及时扑救,才使全家免遭灭顶之灾,看到被烧坏的家具,孩子痛哭流涕,沉痛万分。父母趁机教育他要遵守纪律,孩子从此以后就成了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当孩子心情愉快时。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表扬以后,或者考试得了100分时,或取得某种成功时,孩子的心情一般均较愉快。此时是及时指出孩子不足之处的最佳时机,家长可趁机向孩子指出存在的毛病,让他在百尺竿头,更进一尺,一般说来,孩子会比较乐于接受。 当孩子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常常在学习,生活、物质和心理上有各种需要,要求家长给以满足。如是合理的要求,家长在满足孩子需要时,可及时向孩子指出一些希望和要求,孩子就会愉快地按照父母的期望去行动。如一个男孩要求爸爸为他买一样礼物送给过生日的同学,对孩子正当的人际交往需要,爸爸很快地替他买了一样价廉物美的礼物,当爸爸把礼物送给儿子时,提出了一个要求:“送给同学礼物是尊重同学,随便讲脏话就是不尊重别人,爸爸希望你今后改正随便讲脏话的坏习惯。”果然,以后孩子就再也不讲脏话了。 当孩子思想斗争激烈时候。孩子的思想品德是在思想斗争中正确的战胜错误的,进步的战胜落后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的。所以孩子常常在形形色色的事情面前会表现出各种思想斗争。这时家长如能及时引导点拨,孩子很快就会与错误划清界线,站到正确的一边来。 良好的教育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远远不止上述五种,关键是家长要做有心人,去及时发现、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只要家长能抓住时机,正确施教,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鼓励幼儿与“物”交往 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是幼儿独有的。这种交往顺应了幼儿心理的泛灵论倾向,能够增强幼儿的识“物”能力和爱“物”品格,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对幼儿这种独特的交往形式,成人应当给予特定的关注与支持。       [关键词]“物”、幼儿、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既不丧失于他人之中,又不与他人相对立,而是在彼此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心揭示给他人,并领悟他人之心,即做到彼此心心相印”。在这里,交往被当然地限定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然而,通过观察幼儿生活,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独特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符合上述对交往活动特质的描述,另一方面并非以“他人”为对象,而是用“物”代替之。幼儿独有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境遇,决定了“物”在幼儿交往世界中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种以“物”为对象的交往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本文试图简要阐发幼儿生活中的这种特殊交往形态,以拓宽幼儿交往理论的视界,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一点新的思路。        一、幼儿与“物”交往的界定        幼儿与“物”的交往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而存在的。      首先,“物”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表达思想、情感和需要的过程,同时也被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交往就是一种生活。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物”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关键的。无论在家庭还是幼儿园,幼儿都在接触神奇的自然世界和生动的“玩具家家”。到了现代社会,“物”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忙于事务的成人认为把幼儿安置在一堆“物”中不失为使其“安静”的明智之举。“物”成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其次,“物”是幼儿视界中的“生命存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论倾向是儿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据此,幼儿会认为自然界中的树木花草、日月星辰都和自己类同。例如:一位3岁的幼儿和妈妈一起看日落,当看到太阳落下天空变黑时,她以为:“太阳要去睡觉了。”再如,一位4岁的幼儿第一次看到奔腾不息的海洋时会很好奇:“它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呢?”当父亲告诉他海洋永不停息时,他实在无法相信:“就连我们睡觉时也不停息吗?”“大海跟人不一样,居然不要睡觉吗?”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泛灵现象――以生命的方式对待无生命的事物――大量存在着,其共性是儿童赋予物质世界以生命,认为物质世界也有心理生活。可以说,幼儿眼里的“物”与成人眼里的“物”存在着本质区别。因此,幼儿与“物”的交往就是在幼儿的生活中,幼儿与其独特视界中的“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往来。在幼儿眼中,这种“物”与人同样真实、生动,是作为“主体”参与交往活动的。与“物”的交往也就是有别于教师、家长或幼儿同伴作为另一方主体而进行的一种幼儿独有的“物我交往”行为。          二、幼儿与“物”交往的意义       (一)顺应了幼儿心理的泛灵论倾向        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在人的意识底层存在原始思维的痕迹,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如各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在幼儿期,对世界的认识较少受到干扰,因而集体无意识也较好地保持了原初形态。人类原始思维的一些重要特征,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发挥作用的空间。这些原始思维的特征,有些在今天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例如泛灵论倾向。现代成人由于受到外界社会与思想的束缚,集体无意识深藏起来,个人意识居于精神的主宰,慢慢失去了“万物有灵”的概念,所以常常不能理解幼儿对世界的特殊看法。但对幼儿来说,把生活空间中的一切事物理解成富有自主意识、富有生命力的对象,并且以人的方式和它们交往,却是如此真实的事情,是幼儿泛灵心理倾向的自然表现。       (二)增强了幼儿的识“物”能力和爱“物”品格         斯宾诺莎曾说过:“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而来的苦楚。”这种对世界的认识兴趣,促使人类生活空间的急剧扩大,创造了无数科技奇迹。幼儿与原始人类相似,世界之于他们是无限神奇的。与“物”的交往,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适应能力,也促使幼儿更多地了解物的诸多物理特性,增进了幼儿对不同物的区分和运用,满足了他们求知和探索的愿望。同时,“爱护公物”等优良品格应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幼儿以生命的态度与“物”的交往,正有利于培养幼儿轻拿轻放、摆设整齐等良好品质。        (三)构成了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        《人世间》篇末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存在于幼儿期,其重要性也在于它是不可绕过的。作为幼儿全面接受成人生活训练的开始,这种交往形式提供给幼儿一个缓冲期。在此期间,幼儿可以应用自己的生活知识,由“独白”上升到“交往”’,从而把“我”从周围空间独立出来,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随着幼儿接受的外界影响逐渐增多,幼儿的社会化将逐步完善,相应的泛灵化倾向也逐渐淡化。幼儿在与“物”的交往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力、体验、习惯等,都将适时应用于随后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利于良好人际交往转换的实现。          三、幼儿与“物”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的目的:指向过程         幼儿与“物”的交往没有明确的外在目的指向性,如果说有目的性,那就是交往过程本身。幼儿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成人所能观察和总结出的、幼儿对“物”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温度、序列等物理特性的认识,而且对于同处交往情境中的幼儿和他们眼里灵动的“物”来说,幼儿正经历着喜、怒、哀、乐等丰富而生动的情绪、情感体验。不管这种交往持续多久,幼儿关注的始终是交往过程本身。而成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不论这种目的指向是事务性的还是情感性的,交往总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需强调的是目的性并不与功利性一致,而只是表明成人的交往是主体双方头脑中预先图式的一种反映,至于交往的结果是否达成了预先的图式并不影响这种目的性。而幼儿在与他心爱的“物”交往时是没有这种预先设置的意图的。         (二)交往的模式:自主参与         研究表明: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事件占69.1%,而以幼儿作为施动者教师作为受动者的互动事件只占30.9%,前者是后者的两倍有余。可见,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还未能达成真正的平等对话关系。而当幼儿与无声的“物”交往时,幼儿似乎成了交往的“主宰”。他们可能兴高采烈地向你宣布“昨晚月亮陪我一起散步啦”!或者郑重其事地责备“不听话的皮球”怎么从桌上跑到地上来。在与“物”的交往中,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更倾向于在交往中首先发出交往意向,并对“物”的意外“行为”采取积极措施。         (三)交往的对象:模拟角色          幼儿在与“物”交往中,“物”是作为一个模拟的角色参与进来的。首先,“物”是交往的对象而不是媒介。“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而“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幼儿在与“物”的交往中,时时处处考虑“物”的感受,要求自己与“物”共同遵守交往规则。“物”被看作平等的主体。所以,在该过程中“物”不是作为媒介存在的。其次,交往对象是非真实的。“物”之所以成为幼儿交往的对象而非媒介,在于幼儿会把“物”拟人化,从而使“物”在交往中表现出幼儿所能理解的人类反应。如枕头掉到地上,幼儿会认为它一定摔疼了;洋娃娃在打针,幼儿“帮着”它喊疼等。最后,这种交往也伴随一定信息反馈,并非虚拟。与网络交往这种典型的虚拟交往形式不同,幼儿与“物”的交往在幼儿的视界中又是真实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真实的情感体验,也顾及到“物”的“一颦一笑”或“一举一动”。        (四)交往的手段:投射反馈         在与“物”的交往中,幼儿的信息来源较为特殊。“物”作为一个模拟主体,除了提供少量的物理特征以外,无法提供其他信息。幼儿能够乐此不疲地参与这种交往,就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投射反馈的机制。一方面,幼儿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社会关系,对于交往中的规则产生一套自己的看法,这一规则对幼儿自己的行为也有规定。他们就把这种对自己行为的规定看作“物”的观点,如此才会出现这样富有童趣的观点,认为小球从桌子上滚下来是“顽皮的行为”。另一方面,“物”毕竟只是物,所有的只是滚动、跳动等物理特征的变化,它不可能真正地违背幼儿的意志。它对幼儿的反馈要么是“幼儿预料”的,要么是它“不经意的违约行为”,并且常常被幼儿立刻纠正过来,但不管怎样,“物”都是以“沉默”来回应幼儿的。在“物”的“身”上,投射的都是幼儿自己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理解。         四、鼓励幼儿与“物”的交往         幼儿与他心爱之“物”的交往是其生活中不亚于与父母、同伴、教师交往的重要内容,对其成长有着人际之间交往无可替代的、促进发展的功能。成人应当鼓励幼儿与“物”的交往。为此,我们认为成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选择玩具,丰富幼儿精神生活         玩具是幼儿广泛接触的“物”,它以新颖、有趣的特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而深受欢迎,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们“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必须关注儿童的游戏;要关注儿童的游戏,必须重视儿童使用的玩具”。”成人可依据幼儿与“物”交往的特点,多为幼儿选择形象生动、有声、会动的玩具,使幼儿更易于投入到与玩具的交往中。当然选择玩具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和经济等因素。此外,幼儿“万物有灵”的思维特点也要求儿童文艺工作者多为幼儿创作优秀的儿童电视节目和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幼儿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更多像“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样虽然虚拟但于幼儿却是十分真实,可以与之交流、对话的重要“人物”。        (二)适度干预交往,培养幼儿良好品行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在与“物”的交往中,能够形成爱护物品、不攀比物品好坏、不与他人争抢等好品德,养成自己收拾物品、不乱丢乱放、自己想玩法等好习惯。作为成人,我们要做一个适当的边缘参与者,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成人要有意识地与幼儿一起与“物”游戏,并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形成合理的交往行为和良好的交际品质。        (三)做好榜样示范,优化幼儿生活环境         艾里克森等人的研究指出,幼儿阶段的儿童有一个重要心理特征,那就是“自居作用”,即幼儿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等的言语、动作、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班杜拉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观察学习、模仿社会榜样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并且儿童年龄越小,这一方式越突出。成人对生活中的物品轻拿轻放、摆放有致、关爱备至都将是幼儿的榜样,促使幼儿在无形中学习成人的这些行为和态度。相反,若成人对物件乱摆乱放、呼来喝去,那么幼儿也可能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因此,成人对待“物”的方式,虽是小节却不容忽视。       (四)保证适量交往机会,塑造幼儿完满人格         这里提出幼儿与“物”的交往这一概念,是就幼儿交往的事实做的论述,它不仅是为了提醒成人关注这一独特的交往形式,更是要求成人注意为幼儿提供与“物”交往的适量机会。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既不能让幼儿远离那些“可爱”的“物”,也不可把幼儿安置在“可恶”的“物”中。而在鼓励幼儿与“物”交往之余,成人还要有意识地引领幼儿接触家庭、幼儿园、社区里的成人和其他幼儿,增进幼儿与他们的交往,以促进幼儿与人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从而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促进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成人的这种引导同时有助于避免幼儿过于沉湎于“物”,而对人群或其他个体产生交往恐惧或焦虑。 特殊游戏,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孩子这种素质,能使他们在没有外界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 游戏就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活动,因此,可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并在游戏中结合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这四项自控能力培养的要素,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操作性游戏 利用游戏材料,发展幼儿小肌肉,以控制手部精细动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游戏。 例如:自制拼图、拆卸旧物件、种小植物等。 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源泉。由于幼儿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幼儿的自控坚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但对外界干扰的自觉抵制力和自制力较差,动作的失误,他人的影响都会影响游戏的进行。在操作游戏中,幼儿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常常随动作的反复而被忽略。 等待是操作游戏中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又一培养契机。受游戏人数和游戏设施的限制,某些游戏进行时会使得一部分孩子处于等待状态。但专家认为:等待和轮流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伴随因素之一,是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体现,不能单纯追求孩子发展而刻意在游戏中加以回避,应该让等待变成实验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巧妙地把组织游戏进行和观察孩子等待状态结合起来,同一游戏中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自控要求,丰富了游戏规则,更促进了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 ・娱乐性游戏 创设情境,使孩子通过模仿角色感受情节乐趣,从而使他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学会控制自身情绪情感。 例如:“老鹰捉小鸡”、“大鱼网”、“打活动目标”等游戏。 一般,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要优于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娱乐性游戏正是通过激发孩子兴奋的情绪过程,通过动作的控制,调整自己的情感。 音乐、道具、角色是这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教师制造的情境越逼真和夸张,自控培养的效果越好。但丰富的游戏材料也会干扰教师的观察,在音乐中,孩子神经兴奋性增强,动作、语言、表情会异常活跃,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较大的施展空间。因此建议娱乐性游戏应从分组游戏开始,逐渐过渡到集体游戏。 ・运动性游戏 以大肌肉活动为主,让幼儿在走、跑、跳等基本动作中,按照一定的竞赛要求来进行的游戏,培养幼儿运动控制灵活性等。 如果采用这类游戏,建议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 一群孩子在运动游戏时,伴随着孩子自控行为的发生,他们的集体观念也逐渐增强。在竞赛中,同组内的幼儿往往在等待中相互提醒鼓励、探究取胜的技术和策略,使孩子们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智力游戏 以智力竞赛形式进行的游戏,以训练幼儿对规则的遵守及抵抗诱惑,抗干扰等能力。 这类游戏的进行一般从4岁以后才能开展,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孩子会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些“犯规”行为的评判和孩子因此引起的争执等,这时,成人要适时适度的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提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游戏培养,还应注意的问题: 1、各类型规则游戏都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孩子自控的要素,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可以不受游戏类型的限制,但绝对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游戏的趣味性。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越浓,自控水平表现得越明显。 2、对孩子自控能力构成的四个因素即: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和延迟满足应该有机的贯穿于游戏的整体而不应单纯地进行界定。因为孩子自控的内部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一个游戏中四个因素会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所以可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将目标指向不同的自控因素。 3、自控游戏中孩子的自控表现根据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呈现出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而同一个孩子在游戏前后的自控水平差异也很大,比如: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在游戏中会积极参与游戏,对游戏规则理解敏感而稳固,游戏中情绪热情,反应机敏。相反,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却时常在游戏中表现得漫不经心。 正确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 心理学家指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与智力因素组成心理活动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方面。坚强的性格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化脑细胞的活动,使智力活动呈现积极的状态,从而使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超乎寻常的高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性格当中,最优秀的性格是坚强的性格。具有坚强性格的人,自尊、自信、自强,有坚持力、自制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呢?   1.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克服困难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现在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如单独活动,同陌生人谈话,与别的小朋友来往,自己完成作业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变得坚强起来。   2.相信和尊重孩子,委派孩子在家庭中担负一定责任。比如,家长可以委托孩子负责监督家庭的卫生工作,对家庭成员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提出要求,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的自我要求能力和坚持力。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让孩子担任一定的“角色”,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向这个角色靠拢。 例如,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从小学5年级的一个班级中挑出8名在班中的地位较低的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一个学期后,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并且这些孩子在自尊心、安定感、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这个例子说明,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家长和社会期望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坚强的孩子来教育和培养。   3.加强对孩子独立性的教育。独立性强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并用这个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不指望别人的帮助,不受别人的暗示,能够主动地做事,有想把事情做好的热情。对孩子来说,需要发展两种独立性: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另一种是精神活动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的积极性、自信心、创造性等。许多孩子都具有第一种独立性。但是从培养坚强的性格来说,孩子更需要有第二种独立性。因此,家长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除了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外,还应当给孩子设置力所能及的目标,为发展孩子精神方面钓独立性创造条件。   4.保持和增进孩子的身体健康。这是培养孩子坚强性格的重要基础。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心情不好,必然怕这怕那,对人、对事积极不起来,性格就很难坚强起来。相反,孩子的身体素质好,有信心,有勇气,就容易培养起坚强的性格。   5.发展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智力。这也是培养孩子坚强性格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品德受人喜爱、尊重,知识和智慧使人有信心。人的各种心理品质是相互影响的,培养孩子各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都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男孩成功的必备交往能力 父母常常在脑中勾画自己的男孩长大后成功的形象:职场上应对自如的管理人士、商场上妙口生花的谈判高手、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深得人心的政治家……不可否认,这一切的成功都需要这个男人有很强的与人交往能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男孩的表现却让人担心: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女性化倾向严重……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不愿见陌生人、不敢与陌生人说话、无法与别人相处等现象。这样的孩子如何与那些成功形象挂上钩呢?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这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   交往能力强,对孩子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男孩来说,他们都巴不得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从朋友那里获得认可、鼓励、信任和支持。然而家长的一些教育却让他们的交往意识在一点点地减弱。如家长这样告诉爱交朋友的男孩:   “不要和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块玩呀!”   “不要和女同学来往过于密切呀!”   “不要和那些坏孩子走得太近呀!”   ……   家长的这些教育或者让男孩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者让他们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或者让他们变得人缘不好……   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时期的男孩,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这时,在不偏离正常人生轨道的前提下,父母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使男孩过早地世俗、功利;或者引起他们的不满,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交往能力,甚至会使他们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给父母的建议   成就孩子一生的能力、习惯,基本上都是在孩子小时候培养起来的,男孩的交往能力更是如此。小时候知道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男孩,长大后往往懂得如何与陌生人成为朋友;小时候懂得与人交往技巧的男孩,长大后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小时候人缘好的男孩,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多生活、事业上的好帮手……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小男孩的交往能力呢?   方法一:教你的男孩学会“推销”自己   成功地“推销”自己是成功与他人交往的前提,所以家长要有教孩子“推销”自我的意识。   耿舟是个快乐的小男孩,他走到哪里都会认识很多好朋友。这不,今天,幼儿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自由活动时,耿舟便拿着自己的《恐龙》图书来到这个小朋友的身边,用愉悦的表情对这个小朋友说:“我叫耿舟,我讲故事讲得可好了,我来给你讲"恐龙故事"吧。”不一会儿,耿舟便与这个新来的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有“推销”自我的意识。要知道,敢于推销自我的孩子一定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别人的需要,这样的孩子是自信的、阳光的。   很多事实都证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没有办法让自己不喜欢那些自信、阳光的人。所以,父母让孩子学会推销自己,便等于赋予了孩子自信、乐观、阳光的性格,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乐意与他交朋友。   方法二:教你的男孩说“让我们做朋友吧”   如果你的男孩学会了说“让我们做朋友吧”,他们往往已经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其实,让孩子学会说“让我们做朋友吧”,是一种姿态,一种他们乐于交朋友、以交友为乐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往往有很多的表达方式。   7岁的小男孩听说姨妈全家刚刚从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回来,在去姨妈家做客时,他与姨妈全家人都聊得不亦乐乎。他问姨妈:“内蒙古的烤羊腿好吃吗?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他让小表哥给他讲内蒙古的月夜、大草原上的骏马;他缠着姨夫给他讲蒙古包、内蒙古的天气。结果全家人都因为这个小家伙而尽情地分享着愉快。   请别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与他人交朋友、表现友好的一种方式,也是与人更好相处的一个技巧。因此,家长可以教你爱交朋友的男孩掌握这一技巧。比如,父母可以告诉你的男孩,想得到更多人的好感,与他们谈话时,就要少说自己、多问问对方的情况,找一些对方感兴趣又有很多话要说的话题来谈,请对方分享一下他的兴趣、他最难忘的经历、他最大的成功等。   方法三:让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教育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在集体活动中,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乃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同学就会对自己热情起来。   父母还应鼓励男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中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而合适的对手,往往也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   方法四:鼓励男孩带同学回家   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和朋友。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男孩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男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某市一小学搞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叫“一日营”,就是让七八个孩子到其中一个孩子家里去生活一天。   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不仅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们也非常乐意。   孩子们对去别人家住感到非常兴奋,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会跟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娱乐、买菜、做饭。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孩子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不错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问题。孩子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或朋友与孩子年龄相仿时,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血型宝宝的智能培养 血型对人的气质、性格有影响,这是大家都接受的事实。在教育孩子方面,针对不同血型的宝宝,父母也应该有不同的对待方式。特别是在对宝宝人际交往智能的开发方面,家长针对自己宝宝的血型因材施教,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同血型宝宝的人际智能培养 A型孩子—— A型孩子比较胆怯,喜欢独处,不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但是A型孩子直觉很灵敏,善于自我调整,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是不断地锻炼自己去适应环境。 在家里,让A型孩子独立完成某些事情,不过多干涉。父母还应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可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如果和一个小朋友约好了一块出去玩,另一个小朋友又来找他,父母不妨给予适当的暗示:"大家一块玩不是更好吗?"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这些社交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A型孩子最大的优势是慎重、细心,规矩,他在理工方面能学有所长。此外他还适合做些事务性较强的工作,如教师、学者、工程师等。 B型孩子—— B型孩子乐观开朗、无拘无束的性格一般在习惯的环境和熟悉的朋友中才会显示出来;B型孩子天生对人有一种距离感,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会让他感到难以与他人相处。 父母要以家庭为中心,逐渐扩展交往的范围,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可让他和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一起回家,一块玩耍。逐步培养他积极参与团体活动的精神,从而获得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为B型孩子的父母,自身也要与各种人交往,给孩子带来更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B型孩子最大的优势是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从事艺术性较强的工作最理想,如服装设计,其次是观光旅游、大众传播等职业领域。 O型孩子—— 在四种血型中O型孩子的社交能力最强,他们长大以后在接触新环境的过程中,头脑非常冷静,不易感情用事,能把每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O型孩子有时言行过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太多的独创性,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父母应提醒他多与周围的小朋友进行沟通,协调好人际关系,引导他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O型孩子最突出的优势是身体素质好,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在体育界、政界、外交界、服务业、推销业中,他们会大有用武之地。 AB型孩子—— AB型孩子很自信,反应灵敏,对其感兴趣的问题往往爱追根究底,具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当他进入陌生的环境中,他会表现出紧张不安,他会执着到底,直至成功。 对于AB型孩子,父母不必担心他是否能适应社会,而是不要过分地宠爱和袒护他,使他
/
本文档为【如何培养宝宝的交际能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