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杨宗仁:游戏与文化介入(PCI)讲义 

杨宗仁:游戏与文化介入(PCI)讲义 

2012-02-28 50页 doc 578KB 4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3193

暂无简介

举报
杨宗仁:游戏与文化介入(PCI)讲义 杨宗仁:游戏与文化介入(PCI)讲义   游戏与文化介入 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 PCI   杨宗仁  中国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邮件: Try0083730@yahoo.com.tw 手机:886-988029499   本次活动承办方: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 地址:上海闵行区漕宝路1467弄静安新城十区6幢17号 联系电话 :021-54789059     try0083730@yahoo.com.tw;try@nute.edu.tw  绪论 前言 *自...
杨宗仁:游戏与文化介入(PCI)讲义 
杨宗仁:游戏与文化介入(PCI)讲义   游戏与文化介入 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 PCI   杨宗仁  中国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邮件: Try0083730@yahoo.com.tw 手机:886-988029499   本次活动承办方: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 地址:上海闵行区漕宝路1467弄静安新城十区6幢17号 联系电话 :021-54789059     try0083730@yahoo.com.tw;try@nute.edu.tw  绪论 前言 *自闭症是一个谜,也是介入上的挑战 *自闭症的主要困难在于对人与文化的不了解 *对人的心智状态不了解就无法进行文化学习 介入设计的考虑 *了解行为特征(三岁前的行为,DSM-IV,CSBS-DP) *分析行为背后可能的心理历程(各种理论) *探讨可能的心理成因 *介入取向:游戏与文化介入取向 *其他重要介入策略:视觉提示,适切语言输入,协助理解环境,同伴介入,结构化教学,正向行为的支持等. 自闭症幼儿介入目标的来源 *行为上的研究 *心理上的研究 *生理上的研究 *行为/心理/生理研究的交集 社会性趋向(Social  Orienting)  相互注意协调(Joint Attention) 注意他人的情绪(Attention  to  Other's Emotion)  动作模仿(Motor imitation)  脸部讯息处理(Face processing)  动态互动与调控(Dynamic interaction and regulation,宗仁加) 行为上的研究 美国精神医学的统计与诊断手册第四版 社会性互助/沟通/同一性 三岁以下自闭症幼儿的异常行为 *社会趋向 -看人的频率低,对于熟悉的人少有表情,满足于自处,异常的眼神接触,对其他儿童的兴趣有限,社会性微笑有限,动作模仿有限,叫其名字回应不佳,很少看他人手上拿的玩具等等. *相互注意协调能力:包括主动性与回应性 http://www.elimautism.org/leadbbs/a/a.asp?B=5&ID=244980&AUpflag=1&ANum=1&E=1&EID=15   游戏与文化介入简介   游戏与文化介入是我自2008年开始推广的一个介入模式,此一模式延续我先前所设计的游戏教育取向最佳实务模式,并融入文化学习(Culture Learning)、认知建构(cognitive construction),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与文化建构(cultural construction)的理论而成。文化学习指的是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教学学习(instructed learning)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等从他人身上学习的能力。认知建构强调人类的学习是经由建构的过程而形成的,而不是经由联结方式来学习,因此认知建构很重视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不强调灌输与填鸭的教学。而社会建构强调高层次心智慧力的学习大都是经由社会互动的辨证过程才能学会;因此社会建构很重视经由游戏、对话与互动来协助儿童发展高层次的心智慧力。文化建构指的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会依据当地的文化与内涵来进行互动,而不是随兴为之。   每一个婴幼儿不论是出生于何种文化,大致都能学会当地文化中的语言、风俗、习惯,包括食衣住行育乐与应对进退的内涵与表现方式、各种文化物品的意义与运用等等;因而能在不同的场所,察颜观色,表现出适切的情绪与行为。简言之,人类有一种文化学习的能力,此种文化学习的能力与社会性趋向(social orienting)、情绪分享(emotion sharing) 、意图解读(intention reading) 、模仿(imitation)、社会参照(social referencing) 、相互注意协调能力(joint attention)、同理心(empathizing)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游戏(play)、叙事(narrating)等能力习习有关。婴幼儿虽然对于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以协助婴幼儿特别注意人的脸孔、声音与动作,但婴幼儿仍然需要经由互动、游戏、对话与日常文化体验等过程,逐步建构出自己与他人的心智理论,而这就是文化介入的精髓所在。   游戏与文化介入有几个意涵,第一,我们要教会自闭症(或孤独症)儿童文化学习的能力;第二,我们要透过互动、游戏与日常文化的互动来建构他们的文化学习能力;第三,我们要将当地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知书达礼,善体人意,传承我们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只有文化学习能力,却无文化的涵养。第四我们要建构一个善意与接纳的助人文化来帮助我们的孩子。我们本身要完完全全地接纳我们的孩子,接纳自闭症种种的行为,让我们的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我们接纳他;此外,也要让孩子周遭的人,包括亲朋好友、老师、邻居等人接纳他,创造一个接纳他的文化。再者,助人要先修已,我们要先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提升我们孩子的文化素养。 由于我曾经在几个不同的地方介绍过人际关系发展介入(RDI),有人会问游戏与文化介入(PCI)和人际关系发展介入(RDI)有何异同。在此简要地加以说明。基本上两者都重视儿童的发展的阶段性,也都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同之处是游戏与文化介入(PCI)特别强调游戏的运用,并从文化学习与社会建构的角度出发,来协助我们的孩子,培养他们的文化学习、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能力,并且创造出一个助人文化来支持我们的孩子。 自闭症参考书目 杨宗仁整理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有打星号者可以优先阅读 一.      书籍部分 1.     *杨蒉芬(2005):自闭症学生之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2.     *杨宗仁、张雯婷、江家荣译(2003):自闭症者家长实战手册。台北:心理。 3.     *杨宗仁译(2004):亚斯伯格症学生实用教学策略:教师指南。台北:心理。 4.     *杨宗仁、张雯婷、杨丽娟译(2005):亚斯伯格症学生-教育人员与家长指南。台北:心理。(Richard Simpson & Smith Myles) 5.     *何善欣译(2005)。亚斯伯格症:写给父母及专业人士的实用指南。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Tony Attwood) 6.     *欧阳佩婷、何修瑜译(2005)。解开人际关系之谜: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启动社交与情绪成长的革命性疗法。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S. Gutstein) 7.     *林嘉伦译(2005)。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以游戏带动亚斯伯格症/自闭症/PDD及NLD孩童的社交与情绪成长。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 8.     黄嫈珺译(2007)。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少年、青少年与成人版。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 9.     刘琼瑛译(2007)。自闭症教养宝典。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 10.  刘琼瑛译(2007)。特殊儿教养宝典(上/下)。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 11.  *陈景亭译(民84):雨中起舞。台北市:宇宙光。 12.  *应小端译(1999): 星星的孩子。台北市: 天下文化。 13.  *袁宗芝:大手牵小手-我和我的自闭症儿小宜。张老师出版。 14.  *陈雅竹译(2004)。彩影与蝙蝠:走入自闭儿安瑟的世界。台北:宇宙光。 15.  *吕政达(2005)。与海豚交谈的男孩。台北:九歌。 16.  *肯尼斯.霍尔(2007)。星星小王子:来自亚斯伯格宇宙的小孩。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 17.  *伊丽莎白.穆恩(2005)。黑暗的速度-自闭症者单纯奥妙的内在宇宙。台北:小知堂。 18.  许晋福译(2007).非关对错:一段关于爱与自闭症的无声之旅。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 19.  赵永芬译(民85):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第六章:「孤绝的天才」;第七章:「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20.  孙秀惠译(民85):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第二十三章:「数字天才」宝一对;第二十四章:「自闭画家的心路历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21.  宋芳绮,谢瑷竹(民86): 天才自闭儿。台北: 远流。 22.  许静婕译(2005)。玩出优秀,玩出健康《115个促进感觉统合的简单游戏》。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 感官社会性活动实例 (施佳慧老师提供) 1.背背停→背着走或牵手走走停 2.背着摇摇停或抱着摇摇停→烫在懒骨头上摇摇停→两个大人用布将小朋友拉起来摇摇停→公园的荡秋千摇摇停→跷跷板摇摇停 3.滚滚停:大龙球或用布包着滚(小朋友躺一边,大人拉起一头,让小朋友滚到另一头,反复进行) 4.衣服丢到洗衣机→丢丢停 5.收衣服→大人把衣服连衣架拿给小朋友,请他把衣服从衣架上拿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6.舀水→舀舀停→洗抹布洗洗停→擦桌子擦擦停→洗抹布洗洗停(可连续反复进行) 7.打蛋→打打停 8.气球→打气打打停 9.丢球丢丢停(准备很多小球,大人拿球给小朋友,让他反复投到篮框中) 10.撕报纸撕撕停→可装到小盆子里,数1.2.3一起洒向空中 11.传弹珠传传停(一人丢一人用小盒子接,可轮流) 12.贴磁铁贴贴停(贴在小白板上)或用钓鱼竿钓磁铁贴在白板上 13.小汽车滑滑停→准备很多小汽车,一人滑给另一人,可轮流 14.弹簧床跳跳停(可由成人背着跳弹簧床) 15.旋转椅转转停 16.黏土搓搓停→压压停→捏捏停→拿玩具刀切切停 17.画画停→彩色笔、蜡笔、水彩 18.拓印(叶子或其它东西)→用蜡笔画画停或用水彩画画停→画完之后压在纸上压压停(可印出图样很有趣喔) 19.气球装水在桌子上或地上滚滚停 20.挖土机挖球(其它小东西)挖挖停→倒在推车上推推停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桶子 21.刷刷停(各种材质:触觉刷、毛巾布、沐浴球之类的) 22.敲乐器(各种不同乐器)敲敲停 23.扫地扫扫停(可用小纸屑洒在桌子上,用小扫把扫) 24.唱儿歌→中断,一比压压→一比搔搔→一比拉拉→一比拍拍(互拍手)或 洗澡歌(用不同材质帮小朋友刷或刷不同部位) 25.长链子甩甩停 26.揉报纸揉揉停 27.盖印章盖盖停 28.切各种水果模型→大人拿水果不断拿各种水果模型给他切,突然中断 29.声光玩具→打开停 30.碎纸机→搅搅停 31.撕贴画→大人撕给小朋友贴→中断 32.洗澡或洗手时抹肥皂→抹抹停→冲水→水龙头开开停     Joint_Attention的发展检核表之三版 王盈璎 杨宗仁 林仪停制作 第一部份:专注力与兴趣调查表 填写日期:年月日      出生日期:年月日      年龄:岁月 填写者身份:          儿童姓名:                         调查项目 一、对物品或环境事件的专注力及社会互动能力 是 否 1、自己可以独立专注于某件任务或玩具上能维持至少1分钟     2、对于第一次接触的物品或任务专注力能维持至少1分钟     3、对于喜欢及熟悉的物品或任务其专注力能维持至少3分钟     4、在自然的情境下与他人互动时专注力可以维持至少5分钟     5、特别容易被四周环境新出现的人事物所吸引 如:_________________ 5-1对新出现人事物的反应最初多以何种反应为主?  请勾写出以下选项     __身体移动      __头部转动       __手势     __声音表情      __眼神           __其它________     6、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孩子会有哭闹及不安的情绪     7、出现高兴或生气情绪时很难回到平衡点,也很难被转移     8、会主动在一旁观察他人的行为     9、会辨别他人脸部的表情,如:喜悦、生气等     10、对于亲近、喜欢的人靠近会表现出高兴的情绪     11、会表现出主动靠近亲近的人的行为     12、会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     13、能与人轮流进行活动维持活动的进行     14、对于他人的邀请参与活动能加以响应     15、对于喜欢的动作、游戏会要求他人持续 __眼神__动作__语言表达__其它_______     二、兴趣调查表 1、儿童多以何种感官知觉来接收讯息?   请勾写出以下的选项 __触觉:__口腔(如:会一直把东西塞进嘴巴),__手部(如:会一直用手摩擦) __听觉(如:总是感觉孩子好像没有在注意但却又还是能将交代的事做好)  __视觉(如:当要完成某任务时习惯一定要看到实物或有东西可供参考)     __嗅觉(如:会特别喜欢某种味道) ____前庭觉(如:喜欢绕圈圈、突然往前冲在停住等等) __本体觉(如:喜欢垫脚尖走路、不自觉手会用力握等等)   2、对于何种感官知觉最能吸引孩子? 请勾写出以下的选项 __触觉:__口腔(如:会一直把东西塞进嘴巴),__手部(如:会一直用手摩擦) __听觉(如:总是感觉孩子好像没有在注意但却又还是能将交代的事做好)  __视觉(如:当要完成某任务时习惯一定要看到实物或有东西可供参考)     __嗅觉(如:会特别喜欢某种味道) ____前庭觉(如:喜欢绕圈圈、突然往前冲在停住等等) __本体觉(如:喜欢垫脚尖走路、不自觉手会用力握等等) 3、何种物品或玩具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如:发条玩具、转动物品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在玩何种玩具可以有较长的维持时间? 如:声光玩具、转动玩具、弹跳玩具、因果玩具(如:需先按压按钮或敲打后玩具才会有反应)等 _______________ 5、对于玩玩具的方式多为何种玩法? 请勾写出以下的选项 __看到玩具不会有特别的反应  __操弄性(如:敲打、摇晃)     __功能性(如:用梳子梳头发)__象征性(如:拿香蕉当电话)__其它______ 6、            孩子最喜爱何种活动?  如:唱歌、体能活动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物的兴趣 总是出现8/10 经常出现5/10 偶尔出现2/10 完全不出现0/10 1、对于他人放在手上呈现的新玩具或物品没有反应也不会看着         2、对于他人放在手上呈现的新玩具或物品会注视至少三秒         3、对于他人放在手上呈现的新玩具或物品会放下手边正在操弄的物品转而拿新的         4、当他人拿出新玩具或物品在一旁轻敲时没有反应也不会看着         5、当他人拿出新玩具或物品在一旁轻敲时会注视至少三秒         6、当他人拿出新玩具或物品在一旁轻敲时会放下手边正在操弄的物品转而拿新的         7、在无提示下当他人拿出玩具或物品时没有反应也不会看着         8、在无提示下当他人拿出玩具或物品时会注视至少三秒         9、在无提示下当他人拿出玩具或物品时会放下手边的玩具正在操弄的物品转而拿新的                   第二部份:分享式注意力之教学历程及能力检核表 检核项目 一、眼神注视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一)先备能力 1、能转头去看发出声音的方向         2、能注意到互动的一方突然中断活动         (二)能力表现 1、在他人呼喊名字时能看对方的眼睛         2、在互动的情境中会知道使用眼神来注视对方以维持活动进行         二、眼神交替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一)先备能力 1、在有可分享的新人事物出现时,视线能从正在操弄的物品移到该人事物上         2、当孩子在操弄物品时,未经大人的吸引诱发下,眼神能从正在操弄的物品移到对方的眼睛         (二)能力表现 1、当孩子在操弄物品时,未经大人的吸引诱发下,眼神能从正在操弄的物品及对方眼睛之间来回一次         三、跟随近距指示(响应性能力)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一)先备能力 1、物品在拿不到的情况下,会出现伸手拿表示请求的动作         2、物品在拿不到的情况下,会出现用手指表示请求的动作         3、在近距离(如:书本或桌面上的操作)的指示下,会向对方提出要求以便得到该物         (二)能力表现 1、对于近距离(如:书本或桌面上的操作)的指示,视线可看往该物品或图片         2、对于近距离(如:书本或桌面上的操作)的指示,视线可看往该物品或图片,并与对方进行分享         四、跟随远距指示(响应性能力)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一)先备能力 1、物品在拿不到的情况下,会出现用手指表示请求的动作         2、在远距离的指示(如:指向后方或远处)下,会向对方提出要求以便得到该物         (二)能力表现 1、对远距离的指示(如: 指向后方或远处)能看往他人所指示的方向         2、,对远距离的指示(如: 指向后方或远处)能看往他人所指示的方向,并转头与对方分享         五、展示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一)先备能力 1、能注意到他人呈现在眼前的物品         2、发现有趣可分享的物品时会移动到对方的身旁         3、将正在操弄有兴趣的物品拿给对方         (二)能力表现 1、会主动拿着感兴趣的东西朝向对方的脸加以展示         六、指示(主动性能力)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一)先备能力 1、在进入新环境时,能发现新奇的人事物         2、在进入新环境时,能指向新奇的人事物         3、物品在拿不到的情况下,会出现用手指表示请求的动作         (二)能力表现 1、出现有可分享的人事物时,能主动指向新奇的人事物         2、出现有可分享的人事物时,会先主动指示后,在1秒内马上看向他人做确认、分享         3、出现有可分享的人事物时,指示和看人做确认、分享会同时出现         4、出现有可分享的人事物时,会在指示前一秒先看人做确认、分享的动作         七、眼神追视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一)先备能力 1、会注意到他人停下活动抬头注视某处         2、对于他人注视的视线方向会转头去看         (二)能力表现 1、能主动转头去看他人所注视的方向         七、口语评论与分享式注意力的结合 总出 是现 8/10 经出 常现 5/10 偶出 而现 2/10 完全不会 0/10 1、会对着有兴趣的物品或事件自顾自的说话         2、看到有趣的物品会感兴趣的说出名称         3、看到有趣的物品会主动与人分享、谈论意见         4、与人分享的表达方式多以口语为主 __单字(如:看)                __双词(如:这边) __句子(如:你看这边有车车ㄟ!) __其它______         5、在有可分享的人事物出现会主动靠近并加入互动         八、备注   *若孩子经常表现或曾经出现过的某些行为,但未包含在上列表格中,请简述之,以便可更加了解孩子的表现!     手指指示的介入流程及参考用具 王盈璎制作 教学要点: 1、从手势要求开始做起,让孩子习惯用手指来做要求,减低语言要求的频率 2、在习惯使用手势后,开始在要求活动中加入变化及不确定性,吸引孩子注意进而逐步学习分享。 3、制造一些不确定性或是在对话上提高使用问句频率来让孩子有机会用手指指示并与人确认 4、准备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提高孩子的参与度 5、在进行如计算机教学等较容易让孩子专注于上而不容易妥协的部分,需事先与孩子约定规则,减低情绪的产生 6、挑选照片的部分,原则主要把握情境复杂性高、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明确等重点。 7、  在孩子习惯使用手势后,在要求的部分可以增加确认度,如:一开始孩子指物,说『这个、那个』就给,之后可以制造不明确性要孩子说『红色的车子』才给。   各目标行为之教学流程: 目标 教学流程 使用的教学用具 要求的指示 1、调查孩子喜欢的玩具或物品 2、玩玩具或游戏前,制造『选择机会』,提高孩子要求意愿 3、初期只要孩子伸手拿取或是出现掌心朝上等的要求动作即可给予想要的物品 4、待主动要求的意愿熟练后,开始教导孩子手指指的动作来做要求(若开始孩子无法做出该动作,则可由大人先行示范) 小球转转台 拼图 各式挂图 图卡 小红车停车场玩具 大富翁 故事书及绘本 飞镖 各式大小积木 桌上弹珠台 计算机PPT档案(挑选主题鲜明内容复杂的照片或图) 跟随近距离指示的要求 1、让孩子练习拿大人手指指的物品,做给予的动作 2、在孩子熟悉手指指示之后,可再加上口语描述制造物品特性,让孩子有机会去做『确认』 跟随远距离指示的要求 1、在孩子可以跟随近距离的指示后,逐渐拉长物品与孩子的距离。 2、初期可将要指示的物品摆放距离拉大,让孩子清楚知道大人所指为何物 3、接着可将物品摆放距离拉近,让孩子无法从大人一次的指示就获得答案,也可以将物品形容的较模糊些,让孩子有机会再去做『确认』 分享的指示 1、运用孩子熟悉的照片或图制作成PPT,引发孩子主动分享的意愿。 2、等待孩子看完照片做反应后大人再行介入,以提高孩子分享的主动性 3、问话的技巧可随孩子的反应而有所调整,让孩子习惯用手指指向明确的目标物再与人分享 跟随近距离指示的分享 1、在桌面进行互动时,大人使用手指指向该方向,并搭配活泼夸张的声音吸引孩子看往目标物。 2、等待孩子响应再继续下一段的评论 跟随远距离指示的分享 1、可指向远处的目标物,运用夸张的操作表情,由大人与孩子进行分享。 2、一开始可先选择孩子有兴趣或熟悉的人事物来做分享,以维持一来一往互动的模式 3、除了运用夸张的操作表情吸引外,可在多制造目标物不清楚的情境,运用『形容特征』的方法,让孩子练习『确认』是否彼此分享的是同一物             分享式注意力教学家长训练过程 王盈璎制作   第一阶段(眼神交替) 第二阶段(手指指示) 第三阶段(展示) 训练时程 每周三次 每次介入约20-30分钟 教学讨论约10-20分钟 持续约一个月 每周二次 每次介入约20-30分钟教学讨论约10-20分钟   每周两次 每次介入约20-30分钟 教学讨论约10-20分钟   训练目标 伸手拿取的要求 给予的要求 注意对方脸部表情 眼神接触 眼神来回于物品与对方之间 指示的要求 跟随近距离、远距离的指示要求 指示的分享 跟随近距离、远距离的指示分享 发现有趣的事、物会主动移动到对方身旁 会把可分享的事、物拿到对方看的见的范围进行展示 会愿意将有兴趣的东西拿给对方 训练方式 研究者教学影片 相关数据的提供 研究者现场教学示范 家长自行拟定教学计划 教学前后的讨论与分享 训练内容 家长研读事前提供的资料并提出问题讨论 提供相关教学影带给家长观看 研究者现场教学,依照每一个目标进行教学示范 在每一次教学过后与家长进行讨论与检讨 研究者在单一行为的训练目标示范结束后,改由家长担任教学者 在介入前家长先行拟定教学计划并与研究者讨论教学活动内容 在每次教学后与家长进行教学检讨与讨论 依孩子表现情况随时改由研究者进行介入并提供教学示范 根据实验室中或家中介入的影片进行讨论             介入教学的基本原则 王盈璎 制作 1、以图卡作息表建立固定作息---开始唱歌、游戏介入、中间唱歌、结束 2、每次活动进行前,先进行玩具喜好选择,让儿童自行选出3-5项 3、每次只呈现一个玩具,玩完后即收好,再呈现第二样玩具 4、第一次展示玩具前,先吸引幼儿注意教学者脸部(眼睛) 5、确认幼儿注意教学者脸部(给予提示) 6、展示玩具时,呈现离教学者脸部约15公分距离 7、示范每一样玩具的玩法(依孩子状况而定) 8、儿童熟悉玩具后,教学者会变化表情与声音以吸引儿童 9、确认幼儿注视后,将玩具移至桌面操作 10、操作玩具时,配合夸张的表情与声音 11、教学者操作数次后,每次中间停顿约5秒,等待幼儿反应 12、与幼儿轮流操作玩具 13、提示以非口语方式为主 14、若操作三次幼儿皆无兴趣,即更换玩具 15、活动进行初期,教学者与幼儿眼睛位置高度应相当 16、减低环境中其它刺激 17、介入时间以15-25分钟为原则 18、玩具选择儿童容易学会与操作者为原则 19、玩具依幼儿兴趣作增减 玩具的选择原则 王盈璎 制作 1、以儿童兴趣为主,但教学初期避免使用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以免孩子将注意放在玩具而忽略了与他互动的『人』。 2、准备儿童容易操作的玩具,玩具应避免太过困难的,以免孩子失去『玩』的兴趣。 3、准备声光玩具,可以让孩子有感官上的刺激,也可以藉此提供不可意料性。 4、准备因果玩具,让孩子了解玩具是因人去操作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在介入教学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将难度提高,并提供『互动性较高』的玩具,逐步将人带入游戏中,自然的引发互动。 6、加入动态性活动   整合性游戏团体教育手册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中心出版(民91年) 杨宗仁/吴淑琴撰 壹、整合性游戏团体哲学—透过游戏增进融合 游戏是儿童的天赋本能与学习媒介,透过游戏儿童与周遭人事物产生互动,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Vygotsky(1966, 1978)认为透过引导与协助,儿童由游戏中发展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游戏的想象情境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抽象思考。Vygotsky(1978)提出游戏能让儿童实现真实生活无法实现的愿望,游戏引发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也是创造力的表现。 要知道什么是游戏,必须先对其定义与特性有所了解,综合游戏的定义于下(郭静晃, 89;Wolfberg, 1993 ;Saracho & Spodek, 1998): 1.      游戏是出自内在动机,并非外在的目的,儿童做自己想要做的,从游戏中得到满足。 2.      游戏是有趣、好玩、正向情绪,从游戏过程中得到快乐。 3.      游戏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如果是由大人指派就不是游戏。 4.      游戏是有弹性和非预期的,随着情境而有差异。 5.      游戏包括了非真实的假装和想象力,儿童善用假装(as if)和想象力,将玩具和情境做改变,来符合游戏需求,超越此时此地的限制。 6.      游戏注重过程胜于结果,游戏过程中儿童专注于活动和行为,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随时变通玩法,而非一成不变只为达到目标。 游戏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快乐的经验,大人应尽量满足儿童的游戏需求,主动为儿童布置适当的游戏情境,摆放儿童喜爱的玩具,并给予儿童游戏的时间与权力,鼓励儿童玩自己有兴趣的玩具,或与玩伴一起游戏,让儿童能由游戏中无压力的学习与成长。 以往特殊教育忽视了游戏对特殊需求儿童的重要性,由于一般人对游戏有误解与偏见,所以特殊儿童的游戏也未受到重视。自正常化教育理念推展后,以整体与自然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与人类,人与社会、文化是纠结而不可分的,将游戏的技能分解再教儿童,并不能减少单独行为,应视儿童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能察觉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成人扮演让儿童能透过探索、友谊、合作增进察觉,儿童以自己的独特经验建构想法。 游戏是自然的学习途径,特教工作者应将游戏视为自然的教学情境,特殊儿童没有和同侪一起游戏,想要做到融合是很不容易;如果我们体认到游戏在认知、社会、语言、情绪的重要性,游戏将能变成重要的课题。   一、      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      游戏和认知能力 根据Vygotsky的研究,在假装游戏中使用象征性事物,可以帮助儿童抽象能力的发展,假装游戏中儿童想象玩具为其它物品,在游戏中做象征性转换,能增加联想、逻辑、抽象思考的发展(Piaget, 1962)。透过游戏儿童操作玩具,并增进对物体功能和意义的察觉。 Sylva, Bruner 与 Genova(1976)研究指出游戏可增进问题解决能力,游戏能使行为及想法弹性和创新,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儿童探索与创造的机会,儿童在象征游戏中能挣脱惯例的联想,以新奇和弹性的方式组合想法,因此游戏扩大创造力、想象力。游戏中自由尝试各种玩法,有助于日后问题解决能力的增进。 (二)      游戏和社会能力     游戏让儿童学习轮流、分享和沟通,也提供练习社会技巧的机会,向同侪表达亲密、感情和建立友谊,同侪游戏让儿童有机会熟练社会沟通策略,学习协商与妥协,共同解决游戏中的冲突。儿童学习解读社会线索,成功受邀请和加入同侪团体。假装游戏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很重要,合作游戏剧本时儿童互相探索游戏角色、主题、责任、协商和妥协。由游戏中检验人类可能的互动和关系,并熟悉沟通技巧。Connolly和Doyle(1984)的研究中发现玩团体游戏时,儿童有机会练习社会技巧并熟练,进而运用社会技巧,共同游戏建立友谊。。 (三)      游戏和语言能力 语言由许多不同层面共同组成,包括语音、语法、语意、语用等,成人与婴儿玩声音游戏,大人对婴儿所发出的声音做增强,提高了婴儿发声的质与量。同侪游戏对于学习新字汇、复杂语言结构、会话规则很重要。Weir(1962)观察儿童游戏,发现儿童常玩一些不同形式或规则的语言游戏,如:儿童常重复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语意和语句,这些语言游戏可使儿童熟悉新的语言技巧,并增加对语音规则的了解。Smilansky(1968)认为游戏时语言的功能有模仿成人语言、假装、解释、讨论游戏,帮助儿童角色扮演的对话又增加字汇,大部分研究发现游戏与语言发展成正相关(引自Hughes, 1991)。 (四)      游戏和情绪发展     Erikson(1950)认为游戏让儿童发泄受创事件的负面情绪,从不好经验中转换心情,转换负向感觉至替代物体,如:儿童在大人对他喋蝶不休后,可能会对着洋娃娃喋蝶不休,对父母严厉的处罚有所不满时,在游戏中较容易有攻击行为(引自 Wolfberg,1999)。Barnett 及 Storm(1981)已发现游戏与人类焦虑的产生有关,如用此观点来建构情绪或调节,那此类研究仍是十分有前途(引自郭静晃, 89)。所以游戏在儿童的情绪发展也应扮演着重要角色。   贰、设计支持性游戏环境 一、地点选择 根据整合性游戏团体哲学,整合性游戏方案要求自然而且整合性的情境,游戏情境提供儿童许多机会,让儿童能类化与熟悉新的技能,有下列几种情境可以选择: 1.     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室 2.     放学后环境:设在小区中。 3.     邻近环境:游戏场或任何空场地。 4.     家里:利用家里空间布置游戏情境。   二、物理设计 设计游戏情境时,需注意物理环境,因为物理环境和玩具一样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为了增进游戏中社会参与的机会,游戏空间的设计有下列几点原则: 1.     限制空间密度和大小:游戏空间太大容易减少社会互动,空间太小、太拥挤容易增加人际冲突,游戏空间要视团体成员多寡及实际游戏状况加以规范(大约要能容纳3到5个儿童)。 2.     清楚界定游戏区域:至少用三面间隔来清楚界定游戏区域,可以利用房间角落的两面墙壁当成界线;玩具柜也可以用来当做间隔。 3.     高度适当拿取方便:儿童能看清楚有哪些玩具,并且容易拿到。 4.     系统化安排玩具:有系统的安排玩具,每一样物品放在特定的位置,玩具柜以图片或文字清楚标示,不仅帮助儿童知道东西在哪里,游戏结束时也易于整理。 5.     依照主题摆放玩具:玩具依照活动及游戏的主题摆放,如:将扮家家酒的玩具放在一起。   三、玩具的选择 1.      适龄 玩具要适合儿童的年龄,提供该年龄层儿童所喜欢的玩具,。 2.      能引发社会游戏 玩具要能引发更多的社会游戏,包括平行游戏和团体游戏,书、弹珠、积木、计算机游戏、录像带容易造成单独玩,最好不要使用。 3.      玩具的真实性和结构性 玩具的真实性和结构性会影响假装能力的发展,真实性和高结构是指类似真实生活的玩具,具有特殊用途,如:消防车是真实的玩具,通常只会被用来当成消防车,但有四个轮子的积木,能当成各种交通工具。当儿童尚未发展出表征技能时,要有更多的真实复制品,来发展假装能力,当已有表征技能时,可以用更多非真实性、低结构的玩具来促进假装能力。 4.      排除暴力玩具 虽然儿童能将任何玩具想象成武器,慎选玩具将能减少儿童出现暴力行为的机会。所以象征暴力或有暴力潜力的玩具,如:各种武器(刀、枪),最好不要使用。 5.      多元文化玩具 准备象征各种性别角色、少数民族、各种文化和各种能力的玩具,最好能有代表社会上各种族群或职业的娃娃。 6.      安全和耐用 为了儿童的安全,所选的玩具一定要安全和耐用,容易破碎、断裂、尖锐、锋利、小零件、长线和细线,都容易让儿童受伤。购买耐用、不容易裂开或破掉的玩具较为安全,定期检查玩具,当玩具不适用时应该要立即更换。 7.      游戏材料的建议 以下列出在整合性游戏团体中,许多学前儿童和国童喜欢玩的玩具。大部分玩具都很简单、容易操作。   表一:整合性游戏团体的游戏材料 娃娃尺寸 l         洋娃娃 l         洋娃娃衣服和配件 l         娃娃床 l         娃娃车 l         小炉子 l         盘子、水壶、锅子、家庭用品 l         冰箱 l         家庭用品(玩具吸尘器、烤面包机、电话、照相机) l         职业用具(工具箱、医药箱) l         杂货店 l         购物车和篮子 l         收款机 l         玩具钞票 l         罐头 l         杂货(罐头和箱子、玩具食物、水果和蔬菜 l         盛装服饰和饰品 l         镜子 l         装扮和梳子   模型 l         迷你赛车 l         迷你车库 l         坡道与隧道 l         洋娃娃的家 l         洋娃娃的家具 l         跨文化 / 种族洋娃娃家庭 l         洋娃娃的家庭用品(盘子、毯子、电话) 中型物品 l         芭比/肯尼娃娃 l         芭比/肯尼娃娃的衣服和配件 l         玩偶 l         汽车、卡车、飞机、直升机 l         坡道与隧道 l         路标 l         火车和铁轨 l         木制积木 其它 l         玩具黏土 l         袋子和篮子 l         大床单(可以躲在下面爬行) l         大硬纸箱(可以躲藏并套着爬行) l         美术用品(标签、蜡笔、铅笔、纸、剪刀、胶带)   四、慎选游戏团体成员     游戏团体的组成需仔细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团体动力和每个儿童的个别特质。为了避免中途更换游戏团体成员,在选择儿童前最好对儿童要有深入了解,观察他们在不同游戏情况下的游戏行为,可以和儿童、大人、或任何认识他的小朋友聊一聊。邀请他们一起玩,或者先尝试看看一起游戏时的情况。当我们邀请同侪或兄弟姊妹加入游戏时,有一些事情要注意: 1.     游戏团体成员中,有社会能力儿童的比率较高,藉由他们提供社会支持。事实证明有社会能力的同侪,不论在单独游戏或团体游戏时,游戏能力都比较好。 2.     一般而言,一个游戏团体大约由三到五个儿童共同组成;游戏团体有三个人时,可以由二个普通儿童和一个自闭症儿童共同组成;游戏团体有五个人时,可以由三个普通儿童和两个自闭症儿童共同组成;如果由五个儿童共同组成游戏团体,当自闭症儿童自己玩时,有更多机会能与同侪形成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而一起游戏。 3.     由熟识的同侪或兄弟姊妹共同组成,在固定时间聚会,进行游戏团体。 4.     游戏团体成员的年龄和发展,可以是相近或有差异的。 5.     游戏团体成员的性别可以是相同性别或不同性别。 6.     游戏团体成员间的能力、兴趣、互动型态最好能互补,缓和儿童的吵闹与活动、能逐渐安静,避免太多的冲突,如果儿童彼此间有小冲突是很自然的、也是在预料之中。 7.     需得到法定监护人正式同意让儿童加入游戏团体,并写下同意书,以保护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五、固定的时间和规则 (一)         个人化游戏时间表 一致性和可预测性是支持性环境和可教育性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游戏团体中,如果儿童对改变和变迁感到有困难,要事先让他知道即将发生的事。建立清楚、一致的时间表,让儿童容易了解游戏的时间(如:个别化游戏时间表),儿童能预期即将发生的状况,并准备开始游戏团体,无形中减少会妨碍游戏进行的问题行为,建议将游戏团体成为一个例行性惯例,在固定的日期和时刻进行游戏,游戏团体每周二次,每次至少30分钟,最好能根据儿童的年龄与体力调整游戏的频率和时间长短。 (二)         开始和结束时的规则 每次游戏团体开始与结束时最好能有一致的仪式,游戏猝然开始或结束,会让儿童感到不舒服。建议建立游戏开始与结束时的例行仪式,让儿童有缓冲时间能渐渐放松开始游戏,也能渐渐放松结束游戏。游戏开始时大家围在一起做简单讨论,将讨论当成一个前言,并复习游戏团体的规则和目标,最后要结束时鼓励儿童分享一些想法(例如:玩了什么玩具?有什么有趣或挫折的事?)鼓励儿童将以前学到的东西应用在游戏团体中。当游戏即将结束前提醒儿童游戏将要结束,例如:剩三分钟、剩二分钟、剩一分钟,有助于让儿童从游戏中慢慢回到现实生活。   六、关注儿童的能力 儿童游戏的起点行为,反应出儿童发展的现况,整合性游戏团体需考虑团体中所有儿童的能力,可以以玩具和社会游戏来谨慎评估儿童的能力。透过有计划的模仿和鹰架,让儿童自己选择想玩什么活动,利用儿童自发性的行为来做介入。 七、引导式参与 成人引导儿童加入自己想玩的活动,并开始互动。持续监控团体成员的能力,针对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鹰架式协助,当儿童能力增加时,成人逐渐褪除,可以待在游戏区边缘,当儿童有需要时再随时提供协助。 引导者为游戏同侪提供支持系统,教导游戏同侪社会沟通策略,帮助儿童建立共同焦点,随时引导儿童加入他人正在进行的游戏,依据团体成员的兴趣、发展状况、经验,儿童可以选择参与共同活动或暂时离开,在成人最少引导下,儿童逐渐增加了互相玩和社会游戏。 每一个儿童的玩法将越来越多样与复杂,儿童单独玩是同侪游戏的自然现象,单独玩让儿童能练习新学到的技能,进而能熟练与应用。   八、完全融入游戏 儿童能完全参与游戏的过程,参与游戏情节的发展,胜过只是参与已经写好的剧本或工作分析后的游戏目标,游戏老手设计较庞大的游戏脉络,让儿童去扮演任何角色,当儿童尚未能完全理解游戏内容时,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与活动。例如:儿童喜欢敲敲打打,可以跟他一起玩用积木盖房子的游戏主题,在较有能力同侪的协助下,扮演建筑工人。慢慢的,游戏生手开始参与游戏,逐渐成为有能力的玩伴。   参、评量儿童游戏-成为游戏的敏锐观察者 一、评量的目的 成为游戏的敏锐观察者是很重要的,评量让我们能了解与欣赏每一个儿童游戏时的独特特质,观察儿童的社会能力、在团体中和别人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持续创造和试验假设,发现新的方法并解决问题。非正式的评量引导我们做出介入的决定,评量让我们能以有意义、自然、整体的方式评量儿童,也获得改变的历程。 了解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游戏发展,有助我们成为游戏的敏锐观察者,要成为有效率的游戏引导者,并不需要了解有关游戏的每一件事,但至少要熟悉一些重要关键,对进行游戏教育将会有所帮助。如果你无暇阅读许多相关的资料,建议你也要挑选一些重要文献去阅读。   二、了解普通儿童的游戏发展 了解普通儿童的游戏发展,可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游戏行为发展是否迟缓;游戏和假装是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假装表现,儿童最初表现出功能性和惯例行为,如:以玩具车的实际功能来操作,渐渐的能将物体当成另一个东西,如:将积木当成车子;少数大孩子能在完全没有道具下想象,如:卡车停在假装的加油站加油,儿童也能根据道具属性做想象,如:加油站不营业或油卖完了。进行假装游戏需考虑儿童的认知与社会理解,假装时需具有基本常识,如:车子有油才能开,对人和活动的觉察,两岁到两岁半时,儿童会赋予洋娃娃情绪和行动的能力(Sigman & Capps, 1997),以下分别介绍婴儿、幼儿期、儿童期的游戏发展: (一)      婴儿(两岁前) 婴儿的游戏以感觉动作为主,倾听声音寻找声音来源,双手抓可以拿到的东西,移动身体爬来爬去等。一般而言很难决定儿童何时开始有游戏行为,一出生的婴儿在几个月以内,便会与照顾者互相交换眼神并发出声音。Watson(1972)认为婴儿八个星期大,如果拿东西逗弄婴儿,婴儿会发出笑声与咿唔声(引自Wolfberg , 1999)。一岁以前大人与婴儿间的游戏,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游戏,如:玩躲猫猫。成人也会用各种脸部表情、声音、触觉,来引起婴儿笑、哭、注意。大约九个月大,会透过肢体语言表达对同侪的兴趣,以咿唔声、手势、给他看、拿给他、注视、笑容、声音,与他人建立共同关系。虽然不会说话,透过有目的的引起成人注意,来表达兴趣与希望。婴儿慢慢发展出交换玩具、轮流玩玩具、偶然出现模仿。 随着成长,婴儿逐渐增加社会游戏,九个月大时,依赖大人反应,才有下一步的游戏行为,为了让婴儿有更多参与,大人会提供孩子模仿机会,如:先拿玩具电话讲话,再把电话给婴儿,鼓励他们说话,大人支持儿童开始社会游戏并协助维持,婴儿后来能自己有信心的玩相似游戏。Ross 与 Kay(1980)认为到了十八个月大,就算没有大人指导,婴儿也会玩一些游戏。Singer(1973)强调亲子游戏的重要,能让婴儿进入想象世界,如:玩躲猫猫、拨脚趾,由亲子互动的提升了假装游戏技巧,也增强了社会技巧(引自Hughes, 1991)。 玩具的进步是从重复的行为,进步到可预测和组织游戏。一开始,婴儿以嘴巴、拿取、敲打来探索物体,当他们拿到一个玩具会拉、摇或转一转,接着婴儿将玩具探索成相关的道具,最后能熟悉玩具以惯例方式使用,如:杯子喝水,也能将两个以上的物体,结合惯例的方式。儿童依赖玩具重演短暂的单独行为(如:将杯子放在茶盘上),逐渐扩展简短的游戏剧本,加入洋娃娃和他人,增加剧情的丰富性。 (二)      幼儿期(两岁至学龄前) 二至七岁的儿童是Piaget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前期,假装能力逐渐呈现,可参与各种角色的扮演、情节、对话和动作。象征游戏除了群体,也可以是一个人的游戏,儿童自己玩玩具或生活真实物的模型。Piaget(1962)描述单独假装游戏是最早与最不成熟的象征游戏,Hughes(1991)认为许多高创造力的象征游戏是由单独的假装游戏发展而来的,几个孩子平行玩假装游戏,沈浸在各自的想象世界,最后大家能共同合作玩假装游戏,扮演各种角色,象征游戏反映了儿童在想象、假装能力的进步,同时也具有社会互动的功能。两岁到三岁儿童由游戏中慢慢显现出假装能力,儿童由知觉动作和功能游戏,进入象征游戏,儿童用创新和想象方式玩任何物体,逐渐增加游戏剧本的手势、语言、创作,想象游戏需有大量的连贯性和弹性,随时可以改变游戏进行方式,最后儿童能适应其它角色和对待无生命物体(如:洋娃娃)。     象征游戏剧本的发展,一开始儿童以熟悉的个人经验组织游戏剧本,将适当的活动材料放入游戏剧本,如:哄洋娃娃睡觉;接着游戏内容会反应出熟悉的成人经验,如:与洋娃娃一起去逛街,儿童开始对洋娃娃说话。     三到四岁语言和计划游戏剧本的能力增加了,能转换不同的游戏角色,同时扮演两个以上互惠的角色,如:自己扮演妈妈,同时以洋娃娃扮演宝宝。Hughes(1991)综合文献认为三岁到六岁的儿童,游戏时假装游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主要是以群体为导向的社会戏剧游戏。 (三)      儿童期(十二岁以前) 儿童进入小学,认知与接受规则的能力增加,假装游戏逐渐减少,并慢慢被规则游戏所取代,如:打球、下棋,儿童很重视所订定的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才能一起玩,学龄儿童比学龄前儿童能遵循规则,所以游戏反映了对秩序的需求,与之前相比更喜欢与同侪交往,同侪提供了原来只有家人才提供的支持,被同年龄儿童接受对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很重要,与同侪一起游戏有时代表了归属感(Hughes, 1991)。有规则的游戏与运动是儿童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假装游戏的活动较少,年龄较大儿童的假装游戏与幼儿相比较,假装游戏的形式与内容有质的差异,并更复杂。Singer 与 Singer(1990)认为儿童逐渐转变私人想法或幻想,儿童以好玩的活动来达成幻想,与其它儿童、玩偶、模型的戏剧游戏最常见,在艺术、书写、说故事很容易发现有想象存在,学龄儿童离开大人眼光的注意,花许多时间在同侪游戏,与同侪建立稳定的友谊关系,一般而言喜欢和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人产生友谊,游戏团体偏向于同年龄与同性别,男生喜欢大团体的活动,如:运动,女生喜欢较亲密的小团体活动。 年龄较大的儿童与同侪共同游戏时,所使用的口语与非口语的社会沟通策略更复杂,受欢迎的儿童会成功邀请别人、加入同侪游戏和各种社会策略;Dodge等人(1983)提出逐渐加入游戏团体的策略包括:逐渐接近团体、徘徊在游戏边缘、模仿活动、渐渐靠近、等待被邀请、在不干扰玩伴下自然加入团体。对于自闭症儿童和常被同侪拒绝的儿童而言,熟练社会策略是很重要的(引自Wolfberg , 1994)。   三、了解特殊儿童的游戏发展-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游戏的玩法很固定、刻板,依自己的方式玩,如:摇晃小汽车,缺乏功能性玩法。自闭症儿童游戏时呈现相似的特征,缺乏自发性、弹性、想象力和社会能力(Wolfberg, 1993)。给予自闭症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自闭症儿童有重复的刻板性行为出现(Frith, 1989)。Sigman 与 Ungerer(1984)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不论在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情境下,功能性活动及象征游戏的表现,均较相同
/
本文档为【杨宗仁:游戏与文化介入(PCI)讲义 】,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