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2012-02-28 6页 doc 175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3134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
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首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动身点与回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构造主义和发明法的教学办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过错的,由于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义务是:培育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气;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及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巧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 15智育的义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含察看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才能是决议性的因素。 16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意“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准确的审雅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示美和发明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动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任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公民教育。责任教育是一种强迫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导进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庞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同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控制社会经验的双边运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门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保持以教学为主,全面部署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取代。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期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收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记智力发展的程度。教学过程中要把把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看重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器重知识传授的本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过错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懂得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能。 36、两种对峙的教学方式思想是启示式和注进式。我们应该倡导启发式,反对注进式。 37、教学的基础组织情势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明法。 5)以感情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观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安排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白2)内容准确。突出重点,难点,捉住要害 3)结构公道。上课有高度打算性、组织性、效力高、后果好4)办法适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育进步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格形成与否的要害,也是权衡一个人思想品德程度高下的主要标记。 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始,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进步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殊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懂得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条件和基础。其中察看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精良的班风,这是权衡班集体是否形成的主要标记之一。 25.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绪、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模范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端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爱好和不爱好的教师。 26.青少年的人际来往的教育: ①人际来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流,保护自尊,情境把持。 ②人际关系的树立:第一印象,自动交往,移情理解。 4.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5.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赴欧东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具有激活功能,二是具有指向功能,三是具有强化功能。 6.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7.什么是态度,态度与品德形成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8.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10.遗忘的规律及其原因。遗忘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满,呈负加速型,到了相当时间,记忆保持的分量较少了,几乎不再遗忘。原因:(1)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主动发生。(2)干扰: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3)动机: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11.作为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感、情绪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包括须要、动机、兴致、信心、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含才能、气质和性情。 54、心理是人脑的性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本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法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资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向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回属的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须要。 60、动机发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须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品质特征偏向性(又称指向性)、渊博性、稳固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节制动机水平。(3)充足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赏罚。(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当组织学习比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持续尽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绩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回因理论以为,学生常将胜利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尽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绩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到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更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更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懂得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便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实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应。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础特点。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守逻辑规矩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与综合、比拟、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础情势:概念、断定、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明抵触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抵触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门路。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预备状况(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控制增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把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别形式的思维。感性资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进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鲜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空想、幻想、幻想。 84、良好思维品德的特征1)辽阔性与深入性2)独立性与批评性3)逻辑性4)机动性和迅速性5)发明性 85、记忆是过往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坚持、再认和回想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记忆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资料不能再认与回想,或者表现为过错的再认与回想。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过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光上的接近)、类似性联想(性质上类似)、比较律(性质上、特色上形成对照)、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迅速性、持久性、正确性、筹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运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法。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道路。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根据,而技能把持活动的履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涌现成绩提高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力、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到达迁移水平,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干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等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活、悲痛、胆怯;情绪按强度的连续时间可分为:心情、豪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艰苦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举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很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范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机动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巧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牢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情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情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尺度: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全。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尺度、“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力剖析法——弗洛依德;行为改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格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德的培养: ①要造就学生普遍而稳固的兴致;②要增强意志力的锤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事; ③要养成严正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斟酌学生的个别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阐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地位的信息,肯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恰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13.什么叫微格教学,其特点有哪些: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现代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方法。其特点:训练单元小。反馈及时准确。训练程序合理。 1、一名及格的国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高深的专业知识。 (3)渊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造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筹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定了18个学科的课程尺度,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代替过往的教学筹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换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着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治理的创新,强调履行国度、处所、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提倡全人教育。增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毕生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处置好知识、能力、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战胜课程过火重视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寻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敬学生的奇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期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毕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巧,转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造计划明白了课程构造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过往的那种单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剂: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任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范畴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巧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恰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处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连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斥性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利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同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成果,更器重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鼓励等功效。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度、处所、学校)。 (2)开拓“自*F而上”的课程治理渠道。倡导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帮助的课程管理方法。 (3)采用“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履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更,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力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的系统: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民众教育”。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在教师指点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 2l、教学运动设计请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天生性,即要斟酌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感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体系方式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重要是以行动主义作为基本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知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提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转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需要保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议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道路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需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阐明这一点。 3.请阐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的是根教育目的制订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断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别,为学校发生供给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录与收拾到达了一定水平,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度机器的发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温习的舆轻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温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整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克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感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进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便注意,进步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厉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盛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呆板。 (3)领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应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增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应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动性。 (3)增强言语训练。 (4)施展定势的积极作用,克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色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感积极稳固;人格结构完全。 7、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义务和具体方式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懂得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亲密配合,同一各方面的教育气力;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规划和总结。 10、根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办法。 (1)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鲜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行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把持动机水平。 (4)充足应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赏罚,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当组织学习比赛。 (6)正确指导成果归因,促进学生持续尽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产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纪特点适当地选择直观手腕。 (2)直视手腕的应用必需与教师的讲授亲密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辅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充足施展其学习自动性。 (4)把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25.高创造者具有哪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公道的智力运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应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别。。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便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迅速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力特点。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坚持特征。 (3)记忆的正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准确特征。 (4)记忆的筹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运用特征。 18.怎样辅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假如面临主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心。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测验后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克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18.考试焦虑的改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负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主要性,摆正测验的地位,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体系聪敏等,放松练习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下降。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标的培育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殊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和深入;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擅长制订教学,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擅长联合姿势、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示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呈现的新情形,教师能及时剖析调剂,使工作到达最优化的水平。 21、论依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附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格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擅长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气力;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长处,战胜毛病。 22.如何应用学习动机与学习后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控制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胜利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成熟。 你认为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1)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教育具有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民族政治和促进文化发展等重要的社会功能。3)教育可以通过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简述班集体的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24.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24.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行为塑造法 ○示范法 ○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6.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模式;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27.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依据现代教学理念 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依据学生的特点 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如何理解和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求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只管要与讲解结合起来;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德育的意义和作用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对问题学生进行管理:尊重、理解问题行为学生;帮助问题行为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与社会、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 3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中学生智力与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整合;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32.迁移及其作用、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迁移的教学 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 3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3.操作技能及其阶段和培训要求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行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培训要求:⑴标准的师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⑶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原则○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点: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原则:○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有效的监控 ○个人自我效能感 35.问题解决及其特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过程 ○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特点:⑴目的性 ⑵认知性 ⑶序列性 ○3主要因素:⑴问题的特征 ⑵已有的知识经验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 ○4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36.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基本特征:⑴流畅性 ⑵变通性 ⑶独创性 ○3因素:⑴环境 ⑵智力 ⑶个性 37.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训练 3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39.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40.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0.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37.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50.班主任如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⑵了解学社个的群体关系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⑴通过阅读学身份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生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段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 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0.简述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的区别 ○1传统的学校教育史“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志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 1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5.简述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认得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认得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9、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个性的完整性 ○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20、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2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5、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6、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7、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潜力的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史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0、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1、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33、简述如何做好作业检查与批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4、简述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1测验与目标 ○2试题类型 ○3提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别分度 ○4做好评价工作 3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难易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不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 36、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 37、简述德育教育的意义 ○1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9、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0、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简述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基本要求 ○1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43、简述说服法的要求 ○明确目的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44、简述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5、简述运用奖励与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5.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2.案例分析(教师职业道德)模式: 1)这一事件再一次说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教师的行为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论在法律人格还是在道德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3)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者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教师就要模范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3.案例(教育法律知识)分析 1-学校违法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学校标准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没有履行保护未成年学生不受人身伤害的责任和义务,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2-学校应承担对受伤学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给予学校负责人和事故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3-喊“地震了”的学生应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并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论述题 1.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⑴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⑵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认真执行 论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知、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中介,“意”是保障 ○3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试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 、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关系⑴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和做好其他环节的先决条件⑵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关节,既对各课质量的检查,又对后续环节有重要影响⑶作业检查与批改和课外辅导既能检查学生听课质量,又能弥补和改进上课的不足⑷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时对前四个环节和整个教学工作的检阅,并能促进下一个阶段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4.论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⑴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⑵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⑶对学生知道、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⑵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⑴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5.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进作用,使教师坚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要害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忘我奉献;(2)对学生,真挚酷爱; (3)对同道,团结协作; (4)对自己
/
本文档为【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