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曹操与司马懿_多疑_性格比较

曹操与司马懿_多疑_性格比较

2012-02-29 3页 pdf 146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63876

暂无简介

举报
曹操与司马懿_多疑_性格比较   [收稿日期 ] 2000- 03- 10 [作者简介 ] 王 姝 (1976- ) , 女, 辽宁沈阳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 王 姝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 《三国演义》一书以各种方法塑造艺术形象, 多角度地反映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 向。研究者历来只注意到了不同政治集团中人物的对比, 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曹魏政权中两位核心人 物 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的分析比较, 论证同一政权中的人...
曹操与司马懿_多疑_性格比较
  [收稿日期 ] 2000- 03- 10 [作者简介 ] 王 姝 (1976- ) , 女, 辽宁沈阳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 王 姝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 《三国演义》一以各种方法塑造艺术形象, 多角度地反映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 向。研究者历来只注意到了不同政治集团中人物的对比, 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曹魏政权中两位核心人 物 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的分析比较, 论证同一政权中的人物对比, 同样可以反映出作者的这 种政治态度。 [关键词 ] 曹操; 司马懿; 疑中见智; 疑中有异; 政治倾向 [中图分类号 ]  I207. 4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2191X (2000) 0420093203   《三国演义》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 但却能 够做到“一人有一个性格, 各各不同, 写来真是 好看”[1 ]。作者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 塑造了一 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从而表达自 己的政治倾向与审美理想。历来被研究者所津 津乐道的主要是曹操与刘备的对比, 而忽略与 其他人物的对比。本文拟通过曹操与司马懿性 格中“疑”的特点的对比, 来管窥《三国演义》作 者思想的主观倾向。 一、疑中见智 曹操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有谋略的政治 家、军事家, 其性格中皆有“多疑”的因素, 是二 人大智过人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使他们常常成 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者, 成为真正的英雄。 什么是英雄? 曹操说过:“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 也”。(第十一回)依照这个标准, 曹操本人、司马 懿、诸葛亮等人方可称得上是“英雄”。 曹操足智多谋, 对谋士提出的意见经过深 思熟虑后, 能够消除疑问, 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表现出果断精明, 可谓“虑无不周”,“得策辄 行”。第三十回写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决战, 由 于“军力渐乏, 粮草不济”, 曹操已处于劣势。此 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奔曹操, 许攸问起粮草之 事, 曹操隐瞒实情, 先是回答“可支一年”, 见许 攸不信, 又答“有半年耳”, 见许攸还是不信并要 离去, 又回答“可支三月”, 最后告之“止有此月 之粮”, 直到被许攸点破“粮已尽矣”。这一情节 过去被许多人用来证明曹操的狡谲多诈, 但这 恰恰说明作为一名统帅, 在决战前夕, 必须具备 这种“多疑的素质, 即高度的警惕性, 正如他本 人所言“岂不闻兵不厌诈”。许攸虽是曹操故友, 但当时身份毕竟是袁绍谋士, 而当时的人皆“各 为其主”, 诈降的人比比皆是。作为一个有谋略 的人, 不可能立即就信任许攸, 更何况粮草情况 属于军事机密, 在那胜负攸关的特定场合下, 岂 能因为是“故友”就轻信于人。但当许攸出示曹 操与荀 的信后, 曹操知许攸是诚心投奔, 因而 诚恳地请教破敌之计并采纳之, 最后大破袁绍, 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从而统一北方。 反观当时的另一豪强袁绍, 实力雄厚,“合 四州之地, 收英雄之士, 拥百万之兵, 被称为一 时之杰”, [2 ]按理应称霸北方, 但为人猜忌多疑, “好谋而不决, 貌宽百内忌”。[3 ]先是拒纳沮授之 谏,“迎大驾于西京, 复宗庙于洛邑, 号令天下”; 在官渡决战前又先后拒田丰、许攸偷袭许都之 计; 在官渡决战中, 偏听偏信, 猜疑许攸为奸细, 又不能善待部下, 最后落得众叛亲离, 却使对手 曹操增添张 、高览二员虎将, 以致落败而逃, 一蹶不振, 可谓“空招俊杰三千客, 漫有英雄百 万兵”。从中可以看出, 在军事战略上的“多疑” 使曹操成为北方的霸主, 而“疑所不当疑, 信所 不信”的性格使袁绍丧失了统一中原的机会, 因 第 17 卷 第 4 期 2000 年 7 月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 iaon ing Educational Inst itu te V o l. 17 N o. 4 Ju l 2000 而只是“布衣之雄耳, 能聚人而不能用”, [4 ]不足 以成为英雄。 而作为曹操继任者的司马懿, 同样在军事 指挥上秉承了曹操这特性。司马懿刚一出场 (第 六十七回)就显露出谋略之才。他劝曹操趁刘备 在蜀没立稳脚跟时速去攻打, 并说:“智者贵于 乘时, 时可不失也”。他也一直实践着这句话, 最 终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奠定了三国最后统一的基 础。作者塑造他的目的在于使诸葛亮有一个真 正对手, 衬托出诸葛亮的高超才智。诸葛亮对他 也是称赞有加, 曾言“所患者惟有司马懿一人 也”。(第九十回)而“性多疑”不能不说是其成功 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多疑, 使他多次避免了 进入诸葛亮的圈套。当诸葛亮四出祁山欲 与司马懿交战时, 司马懿却守寨不出, 诸葛亮只 好佯装退兵, 张 等提出追赶, 司马懿却不轻举 妄动, 说:“孔明必有大谋, 不可轻动”。当蜀兵已 退出六十里时, 他仍不肯相信, 自己亲自杂在军 中察看, 说:“此乃孔明之计也, 不可追赶”, 还是 按兵不动。但张 急于交战, 结果正中诸葛亮圈 套, 使魏兵大败。(详见第九十九回)事实证明司 马懿的判断极其正确, 作为一个谋略者, 不轻易 被表面现象所疑感, 做到“三思而后行”。司马懿 与曹真赌赛, 见蜀兵不出料是欲夺祁山。当听曹 真说无一个蜀兵时, 并没有就此相信, 料是诸葛 亮要暗来夺寨, 因而及时接应曹真, 屯兵渭滨。 (第一百回) 由此看出, 虽然司马懿处处受制于 诸葛亮, 但也却因处处设疑, 使其出兵有所保 留, 不致于一败涂地, 保存了实力, 与诸葛亮打 起持久战, 使其虽出祁山也未取得彻底的胜利。 二、“疑”中有异 尽管曹操与司马懿“多疑”的共性使二人均 成为胜利者, 但由于作者自身的主观思想倾向, 使二人的“多疑”又有个性, 从而表现出自己的 爱憎态度。 曹操的“多疑”性格中过多的带有“狡诈、残 忍”的成分。作为一个弄权者, 他必须始终具有 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因而时时提防别人加害于 己或造反夺权, 因此他无论对敌人, 还是对自己 身边的人, 都处处设疑。他虽能广揽人才, 且“任 人唯才”, 却总是疑其不忠, 杀荀 便是例证。再 如曹操为防别人加害自己, 自导自演了一场“梦 中杀人”之戏。一个近侍在他午睡时, 拾起掉在 地上的被子并给他盖上, 曹操“跃起拔剑斩之, 复上床睡”。醒后佯惊, 问何人杀死其近侍, 众人 告诉他实情, 曹操痛哭并厚葬这名近侍。其实这 个骗局就是用以惑众, 惧人危己。正如杨修所 言:“丞相非在梦中, 君乃在梦中耳! (第七十二 回)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 他也不放心。第四 回中, 曹操欲刺董卓, 事败后逃走, 被吕伯奢收 留, 因为听到屋外有磨刀声并有人说“缚而杀 之”, 就疑心即起, 杀了吕伯奢全家, 并说“宁教 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幅极端利己 者的嘴脸。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也使他尝尽 了苦头。正因为疑心重, 不肯轻易相信别人, 怕 被欺骗, 以致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冒失地杀了蔡 瑁、张允二人, 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与上次 的官渡之战相比, 可谓“成也疑, 败也疑”。最后, 他已身患重病, 当华佗提出用利斧劈开其头而 治头痛时, 他又怀疑华佗要谋害于己, 终因不肯 医治而亡。甚至死后还要设立七十二座疑冢, 以 防后人知道其葬处来掘墓。 而司马懿的“多疑”性格中主要带有“谨慎” 的成分。他本人说诸葛亮“平生谨慎”, 其实他比 诸葛亮更加谨慎, 甚至小心翼翼。因为他的对手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使他屡败下风, 因此, 虽“深明 韬略, 善晓兵机”(王朗语) , 也不得不谨小慎微, 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也使他错失了许多 战机, 最典型的莫过于“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 如果不是司马懿多疑, 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 不浊弄险, 今大开城门, 必有埋伏”, 未敢入城, 因而蜀军才得以脱离险境。正如毛宗岗所言: “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 正为信其小心平日 耳”, [5 ]当时如果是其子司马昭率兵, 可能会直 冲进去活捉诸葛亮, 但诸葛亮已料到司马懿必 怀疑自己不敢弄险, 故出此计。《松烟小录》载: “魏叔子《目录》云:‘料事者, 先料人, 能料 愚者, 不能料知; 能料知者, 并不能料愚。余尝览 《三国演义》, 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 司马懿遇 之而退; 若遇今日山贼, 直入城门, 捉将孔明去 矣。’”[6 ] 可见孔明之计谋终高仲达一筹。再如“死孔 明气走生仲达”一回, 司马懿见一将星附落, 猜 是孔明已死, 本应传令起兵, 但又疑此是诸葛亮 故意诈死诱其出兵而未聚行劝, 从而坐失良机。 司马懿曾说过“智者贵于乘时, 时不可失也。”这 帮助他取得了不少胜利, 如克日擒孟达, 保护了 两京的安全; 诛杀曹爽, 掌握大权。但他自己却 因为畏惧诸葛亮而丧失了很多打败蜀军的机 49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会。诸葛亮的佯装退兵, 减兵添灶, 他都能预料 到, 但在关键时刻却患得患失, 贻误战机, 作者 这样写就是为了衬托出诸葛亮的高明, 利用他 的“疑心”取胜。 三、犯而能避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谈到:“《三国》一 书, 有同树异枝, 同枝异叶, 同叶异花, 同花异果 之妙。作文者以善避为能, 又以善犯为能。不犯 之而求避之, 无所见其避也。惟犯之而后避之, 乃见其能避也。”“犯”是写出不同人物性格的相 同性;“避”是写出其同中见异。《三国演义》塑造 艺术形象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 矛盾和紧张的冲突中, 在相互对照中见人物个 性, 以求得人物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统一, 这 也是其小说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刻划二人性格的差异, 主要是为了赞 扬作为魏的对立面 蜀汉政权中的人物。曹 操与司马懿都可堪称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有着“治乱世”之才, 但在作者眼中, 更需要的是 由“宅心仁厚”的仁君和忠心耿耿的贤相来治 世, 因此, 作者一方面把曹操与袁绍对比突出他 雄才大略; 又把他与刘备对比, 突出其大阴谋家 的形象, 希翼有刘备式的“圣君”出现, 有如刘备 所言:“操以急, 吾以宽; 操以暴, 吾以仁; 操以 谲, 吾以忠, 每与操反, 事乃可成”。而作者恰恰 也是围绕这一中心塑造曹操的恶德, 曹操因为 多疑而杀恩人全家, 刘备却宁死而“不为不仁不 义之事”; 曹操为提防别人加害于己而杀近侍、 大杀功臣, 刘备却待部将有如兄弟, 信任身边的 每一个人,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治世之能 臣, 乱世之奸雄”的丰满的艺术形象, 从而表现 出作者对“仁君”的向往。 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 并且在后 期掌握大权, 在军事上与诸葛亮长期对峙, 互有 胜负, 可谓“棋逢对手”, 但他的才智总逊孔明一 截, 他本人也自叹“吾不如也!”毛宗岗道出罗贯 中对司马懿的态度;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 之语, 而懿之与操有别矣。操之事皆一之子为 之, 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 主, 是欲除宗室之贤者; 懿之谋曹爽, 是诛杀宗 室之不贤者。至于轼主后, 害王嗣, 僭王号, 受九 锡, 但见之于操, 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 恕辞焉。[7 ] 因此司马懿的出现带有“恐鼎足之中折, 而 叠出其人才以相持也”[8 ]之意, 所以“天生瑜以 亮对, 又生懿以继曹后”。[9 ]司马懿与诸葛亮知 已知彼, 互有畏惧,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削掉 司马懿的兵权, 而司马懿又用反间计促使后主 召回诸葛亮。三国的后期实际上就是诸葛亮与 司马懿的较量, 尽管司马懿善于行军用兵, 但在 较量中却总处于下风, 借其口道出诸葛亮是“天 下奇才”。雨果说:“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 照”, [10 ]但罗贯中恰恰用司马懿陪衬诸葛亮, 使 聪明与聪明形成了对照, 达到了观与不才敌不 奇, 观才与才敌则奇”[11 ]的艺术效果。 作者用正衬与反衬的手法, 使人物在尖锐 的冲突中各自闪烁出思想性格的火花, 并加以 丰富生动的情节, 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性。作 为一名文学家, 罗贯中在史书记载的基础上, 又 根据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故事, 再加上自己大胆 的想象创造, 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出 鲜明的人物性格, 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 寄 托自己的理想, 使《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的人 物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金圣叹评曰:“而演 《三国》者, 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12 ]可 谓对罗贯中的正确评价。 [ 参 考 文 献 ] [ 1 ]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 ]. 第三十五回总 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 2 ] [ 3 ]后汉书·袁绍传[M ]. 中华书局, 1963. [ 4 ]三国志·武帝记[M ]. 中华书局. 1963. [ 5 ]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 ]. 第九十五回总 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 6 ]明清小说资料选编 (上) [M ]. 齐鲁书社, 1989. 113. [ 7 ]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 ]. 第一百八回总 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 8 ] [ 9 ] [ 12 ]金人端. 三国志演义序[A ]. 毛宗岗 评〈三国演义〉[M ]. 卷首. [10 ]〈克伦威尔〉序言 [A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 选编[C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129. [ 11 ]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M ]. 第四十八回 总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编辑: 刘向宏) 59王 姝: 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
/
本文档为【曹操与司马懿_多疑_性格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