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覺醒的勇氣

覺醒的勇氣

2012-03-01 50页 doc 147KB 1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1148

暂无简介

举报
覺醒的勇氣 《覺醒的勇氣》       阿底侠尊者《修心七要》 本续 頂果欽哲法王 开示          序:用心来超越烦恼         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寻求证悟。他们的道路是利他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心要接受训练,超越平常所熟悉的凡夫自私行为和烦恼,渐渐学习将他人变成内心最主要的关怀焦点。这种利他的态度,是佛陀大乘法教的根本和核心。大乘佛法是一个庞大的哲学禅修体系,过去曾有非常多的经典的论释说明这个体系,现在很难找时间研读所有细腻的经典,更难找时间来领悟这个法...
覺醒的勇氣
《覺醒的勇氣》       阿底侠尊者《修心七要》 本续 頂果欽哲法王 开示          序:用心来超越烦恼         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寻求证悟。他们的道路是利他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心要接受训练,超越平常所熟悉的凡夫自私行为和烦恼,渐渐学习将他人变成内心最主要的关怀焦点。这种利他的态度,是佛陀大乘法教的根本和核心。大乘佛法是一个庞大的哲学禅修体系,过去曾有非常多的经典的论释说明这个体系,现在很难找时间研读所有细腻的经典,更难找时间来领悟这个法教。因而,我们有时也难免把木材当成树木本身。      “修心七要”用最精要的方式来说明菩萨修行。它的内容包括“自他交换法”(以观想的方式,用自己的快乐取代他人的痛苦),以及非常实际的忠告。教导我们如何将人生不可避免的困境,转变成修心道路上的助力。      这些教法首先在公元十一世纪,由伟大的印度上师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阿底峡尊者是从当年最伟大的上师处领受教法。他最主要的弟子种敦巴,把法教传给切卡瓦.耶喜.多杰,并由切卡瓦首次把法教书写下来。从那时至今,《修心七要》的法教未曾中断。      本书是顶果欣哲法王最后一次访问法国时,一系列开示的翻译本。时间是一九九O年夏天,大约是仁波切在不丹圆寂前一年多。仁波切用的是伟大上师督美.藏波的法本。在那次开示中,大约有三百位弟子参加,地点是仁波切在法国多荷冬驻锡地LA SONNERIE花园中搭起的大帐篷。现在仁波切已经圆寂,使他那一次所说的一切,增添不少含意。许多弟子认为,那次开示是仁波切临别的礼物,我们用最深的感恩,祈请他尽速转世,并以感恩的心来出版那次开示。本书将切卡瓦《修心七要》的本续刊登在顶果欣哲法王的开示之前。在仁波切论释的过程中,我们也将原文一行一行地呈现出来。在全书之后,我们加上一个祈请文的翻译。这是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造访阿底峡尊者的西藏居处时所写下来的。里面包括修心的所有主要课。当年闻法弟子,大部分是佛法修行者。他们已经熟悉佛法的主要教义,以及传承词汇和历史。为了让更多读者深入了解,本书附上注解和辞汇解释。虽然未能全面涵盖,但对不熟悉佛法概念的读者而言,或许有帮助。         《修心七要本续》    切卡瓦.耶喜.多杰 根据阿底峡尊者的传授而著       首先修前行      思一切现象如梦。      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      道体歇于阿赖耶。      禅定后,视现象为幻。      修习自他交换;      彼二乘呼息。      三境、三毒、三善根。      一切行中皆持颂。      训练从自起。      罪满世界时,      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      思一切众生之大慈。      空性为无上之保护;      视幻象为四身。      四种修行为上法。      将困境带入道上,      立刻开始修行。      教授精意;      应修习五力。      大乘死教授,      五力靠自己。      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      恒当依欢喜。      能者受扰亦能行。      恒学三要点。      改变态度,持之以恒。      不应说残支。      莫批评他人之过。      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      弃舍毒食。      莫因责任而狭窄。      莫发恶语。      勿埋伏候险。      莫刺弱点。      牦载莫移牛。      莫暗藏动机称赞他人。      勿错用对治。      天神莫成地魔。      勿利用他人之苦。      一切修行只有一个动机。      一切困境只有一个对治。      初后做二事。      二境皆应忍。      二事舍命护。      当学三种难。      取三主要因。      修三种不可退减。      成就三无离。      修心无偏颇;      修行要遍彻。      恒修所无能避免。      不依赖余缘。      今当修主要。      勿犯错。      修行要有恒。      修行要精进。      试验求解脱。      不应自持。 不应暴戾。      不轻喜怒。      莫期待回报。      这教义之精要。      由金洲上师所传授。      能将五浊之肆虐。      转化成觉醒之道。      因着过去修行之善业,      得到强烈之加持。 我无视于苦及他人之指责,      寻找降伏我执之指示;      我死而无悔。       修心七要开示          导 言       皈依伟大慈悲观世音,      圆满三学,      成就二菩提,      四处弘佛法,      持法教者之顶严,      无上上师,我顶礼。      三时诸佛唯一道,      众善与喜之宝地,      具福弟子常求此;      依于上师之教授, 今将说明此教义。            所有想要成就无上觉醒(即证悟)的人,都应该努力修持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噶当派大师的许多法教以长篇、中篇、和极短形式阐述,但所有法教的精髓都存在于伟大菩萨俄丘·督美·藏波所著的《修心七要》之中。      在过去,佛法仍盛行于印度时,声闻乘和大乘僧团分开修行,大乘法教没有传给声闻乘的信徒。这不是因为上师对声闻乘信徒有任何意见,而是因为大乘法教如果在那种环境中传授,不会对听众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会被误解。因此之故,大乘的法教在那个时候还是隐密的。只有在后来,透过莲师加持的力量,经乘和密乘的完整佛法才得以在雪地西藏公开宏扬。因此,我们能够进入佛法,立下皈依誓言,许下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三宝护持的宏愿,进而步入大乘的道路,完全缘于莲师的慈悲。      大乘有“深”及“广”两个面向。《现观庄严论》说明“深”的面向,《宝性论》说明“广”的面向。这两种法教与佛陀二转和三转法轮的法教是一致的。而两者浓缩于《经庄严论》;《经庄严论》说明了菩萨广如大海般的事业。关于这一切,博学多闻的大师们可以做出非常长篇的说明。但简而言之,大乘的“深”、“广”两个面向,全包括在两种菩提心的修持中:相对菩提心(世俗谛)和究竟菩提心(胜义谛)。      相对菩提心是依着一般的概念来修持,就算是初学者,只要向内在检视,用正确的方式修持,就可能圆满成就。当相对菩提心圆满成就之后,究竟菩提心,也就是内观智慧、无我了悟,就会自行生起。此即噶举派的大手印,宁玛派的大圆满。这些修持暂时都超过我们的能力所及。新生婴儿尚在哺乳,如果喂以水果、米饭或肉类等固体食物,他们将无法消化。同样的,究竟菩提心也不是在一开始就可以做到,所以我们必须从相对菩提心开始修持。      龙树菩萨曾说:      倘若我等及世界, 向往无上之觉醒,   其基础乃菩提心; 稳如泰山菩提心,   展向十方之慈悲, 超越二元之智慧。      相对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空性”与“慈悲”。如果修持“慈悲”的根基稳固,就不会岔入声闻乘和缘觉乘的道路;如果能仰赖“空性”的见地,就不会在三界轮回中流转。事实上,圆满的觉醒超越轮回和涅槃。如果能够兼具“慈悲”及对“空性”的了悟,就像一台四轮俱全车辆,可以上路;但如果少了一轮,就无法去任何地方。缺乏慈悲的空性禅修,不是大乘的道路。“空性”和“慈悲”必须兼具。      《修心七要》的开示源自于阿底峡尊者的三位伟大上师:第一位是慈氏瑜伽(Maitriyogin),他确实有能力承担他人之苦;第二位是法铠大师(Dharmarakshita),他不断修持爱与慈悲,到了连自己的血肉都可以布施的地步,因而成就了对空性的了悟;第三位是法称(Dharmakirti),他住在黄金岛(Serling,今印尼的一部分),一生都在修持菩提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慈氏瑜伽正在传法,一只狗对着某人狂犬。这个人失去控制,对狗丢抛石头,被击中肋骨的狗发出哀鸣。慈氏瑜伽对这只狗感到无比的怜悯而大叫一声,从传法宝座上摔了下来。弟子们心想,这是不是太过头了。慈氏瑜伽知道他们的想法,于是说:"看这里,我的肋骨。"他身上有一块瘀血,跟石头打中的位置一模一样。他承受了那只狗的痛苦。      另一个故事是:法铠大师在那澜陀大学时,一位男子生病了,完全没有体力。医师们束手无策,并对他说,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吃活人的肉。男子非常沮丧,心想怎么可能找到活人的肉?当法铠大师听闻此事,就跟男人说,"如果能治愈你的病,你可以取我的肉。"接着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拿给男子,男子吃了之后痊愈。那时法铠大师尚未了悟空性,所以伤口非常疼痛,尤其当晚上躺下就寝时,更加疼痛难当。虽然如此,他完全没有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寻常,也没有任何悔恨。接近黎明时分,他进入浅眠,梦到一个相貌俊美的少年站在他面前,发出白光。      少年说:"这是我们应该为众生所行的菩萨事业。你的伤有多痛?"      当法铠大师回答的时候,少年――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用手划过伤口,轻轻吹了一口气,于是法铠大师得到观世音的加持,醒来后伤口已完全愈合。没有疼痛,而他也了悟空性的本质。法称大师住在海边,被人称为"金洲上师",也就是黄金岛的上师。阿底峡尊者跟随他十二年,在其教导之下精进修行,使菩提心深植于心。虽然阿底峡尊者跟随过其他上师,别人提到他们的名号时,他也会将双手合在胸前,但只要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号,他则把双手合掌置于头顶哭泣。他每年都会纪念其他老师的圆寂,但对金洲上师,他每个月祭一次。弟子问他:"你对金洲上师和其他上师表达敬意的方式似乎不同,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比较差?"阿底峡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师都达到无上的境界,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是凡人,他们之间的功德也没有任何差别。但因为金洲上师的慈悲,菩提心才能在我心中生根,因此在感恩上,我是有差别的。      法称大师的传承也包含了慈氏瑜伽和法铠大师的法教。有很多方式可用来解释这些法教。但在此,我们将根据噶当派大师切卡瓦·耶喜·多杰的修行,以《修心七要》的偈颂来说明。    第一章 修习菩提心的根基      首先修前行      在修习这个法教之前,必须先思量人身珍贵难得、无常及轮回过患来做前行。          人身      此刻,我们俱足殊胜人身的十八种特质,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把握机会,正确地修持佛陀的法教,就如同俗谚所说:      用得妥当,此身为渡往解脱彼岸之船,      用不妥当,是令我们停泊在轮回之锚。      此身乃一切善与恶的媒介。      从追求觉醒的观点来看,生而为人的好处远超过投生天界的神。在天界的众生以甘露为食,如意树能圆满所有的愿望;即无疲惫,也无困难,即无病痛,也无老迈。在这个时代中,已获得证悟的千佛,都是俱足八暇十满的人,而不是神。再说,人身不是靠强迫或随机得来的;它是正面行为的结果。由于众生很难做出正面行为,因此殊胜人身确实难得。虽然如此,我们现已获得人身,遇见佛法,走上修行的道路,并且在接受法教。但如果我们无法修习这些法教,听闻法教本身不会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面对生老病死的困境时,也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们生病,如果不遵照医师的处方,即使医师随侍在侧。痛苦也不会消失。         无常      如刚才所说,如果忽略佛法的修持,佛法就没有用处。此外,生命脆弱无常,因为死亡及死因不确定,我们随时会离开人世。或许我们会想:"啊,等我年龄大一点再修行吧。我现在还年轻,我还要过一般的生活,赚钱,超越对手,帮助朋友等等。"事实上,我们未必能活到年老,只要想一想同辈就好了。有些人可能幼年夭折,有些人在工作岗位上,或因其它理由英年早逝。而我们也未必长命百岁。      再者,相较于畜牲,获得人身几乎是不可能。如果你在夏天检视一块泥土,你可能发现里面的生物数量可能比法国的总人口数还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单单以数量来看,人身非常难得。我们应下决心修持佛法,不要把生命耗费在无意义的活动上。      借由人身来成就佛法,如同跨越汪洋,寻获珍贵宝珠,满载而归;旅程艰难也获得回报。空手而返多么可惜!如今我们拥有殊胜的人身,发现了佛陀的法教。透过上师的加持和慈悲,我们已能听闻、研读并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把全部的时间用于俗事:从商、耕田、超越敌人、帮助朋友、期待重要的职位等等,在死亡之前没有挪出时间修行,一如入宝岛却空手而返。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浪费!因此我们要想:"我不要错失良机。趁我拥有这个珍贵机会,我要好好修持佛法。"当然,终身修持佛法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能的话,起码要好好皈依,因为皈依是佛法的精髓,同时可以关闭堕入下三道之门。佛法是普世良方,可以用于任何困境。因此,修持佛法是最重要的。      此刻,由于语言的差异,各位无法了解我所说的话,但你们都知道,我正在给予一些教导。等我走了以后,一切会被翻译出来,然后你们可能会想:"那位喇嘛教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必须把它付诸实修。"如果你们真可以每天实修,那么我的解说就会有意义。请大家确实用心留意。          轮回过患      快乐与痛苦的经验,皆是正面与负面行为的结果。要尽量屏弃恶习,培养善德。      就连住在草里最微小的昆虫也希望获得快乐,但它们不知道如何积聚快乐的因――正面的行为,也不知道如何如何避免痛苦的因――邪恶的行为。当动物互相厮杀啃噬,是出于本能地做出负面行为。它们希望快乐,但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痛苦的因,也因此不断受苦。这是它们无明与迷妄的程度。但如果能真正让看到真相,它们会丝毫不顾自己的性命,完成每一项能带来快乐的善德。佛陀法教的精髓,即是要清楚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行为,什么是应摒弃的行为。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法教。      此刻,我们都困在迷妄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多世一直到今天犯下的一切恶行。而且从现在开始,要避免从事恶行,不论其大小,如同我们应该避免让刺跑进眼睛。要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犯下任何负面行为,要立即忏悔,从事任何善行,要回向他人。要尽己所能不做错事,尽力积聚善业。    第二章 菩提心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恶趣。在大乘之路上,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有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放在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它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些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就已生起了所谓"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也会减少。相对菩提心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后,谁能说他们不会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一个阶段,他们全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的人生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们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了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的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久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多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澜陀大学,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举一个更近的例子。在以前西藏有多少个如同那些在拉萨、桑耶、和昌珠的寺院?有多少代表佛陀身、语、意的珍贵法器?如今连一尊佛像都不剩。在桑耶,仅存的废墟只有这个帐蓬的大小,几乎不比一座佛塔大。一切被破坏或被摧毁。这事情已经发生,也能印证无常。      想一想所有从西藏来到印度的喇嘛,例如大宝法王、卡卢仁波切、和敦珠法王。想一想他们授予的所有法教,以及他们如何为了保护佛法而奉献自己。如今他们都已圆寂。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我们只能把他们当做祈请的对象。这一切都缘于无常。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儿女、朋友……。当年西藏人到印度时,许多人因为体力无法负荷而中途身亡。光是我认识的人,每天就有三、四位死亡。此即无常。没有一个存在的事物是稳定而永久的。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将如常,我们就会像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永远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认识到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纵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当瞋恨在我们所认为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甚至无视于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险。我们的脸因愤怒而涨红,手上握着武器,甚至可能杀人。然而,这瞋恨其实是一个幻象;它不是什么从外面冲进我们体内的伟大力量。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无实质性的念头。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但是居然……。      再以定富人为例。他富裕、快乐,心满意足想:"我有钱。"但如果他的财产被官方或类似的人没收,他的快乐立刻蒸发,落入抑郁和痛苦中。那快乐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头。      要如何说明念头?此刻,我在传授佛法。让我们分析一下你们聆听我传法的心理体验或念头。它拥有颜色吗?它能够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吗?我们所谓的"心",其实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属性,例如颜色。它必须是白色、黄色等等。或它必须具有形状,像是一根柱子或一个花瓶。它必须大或小,新或旧等等。只要你向内仔细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将会发现,心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停驻。它即无颜色和形状,也无法在体内或体外找到。当你了解到,“心”不以任何“东西”的姿态存在,你应该安住在那个觉受之中,不要为它帖上标签或下定义。      当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会像密勒日巴尊者,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响,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没有痛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悟心的空性,我们连被小昆虫叮咬,都会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当一个人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们会动怒。这说明我们没有了悟空性。      "了悟空性"通常被称为"对治"。当身心在本质上是空的信念在心中生起时,有一句话说:            对治亦自解。      人们前来求法,乃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亡后会发生的事情。他们认为,他们必须皈依,向喇嘛求教,一心一意专注于修行:十万遍大礼拜、十万次献曼达,念诵四皈依文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正面的念头,但这些念头不具实质,无法停留太久。当上师不在了,没有人能够指导什么是该做或不该做的时候,这对大部分修行者来说,就如俗语所言:"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这句话说明念头并非恒常不变。任何"念头"或"对治"――即使是空性的念头――在本质上是空的。不具有实质的存在。          道体歇于阿赖耶      但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如何离于所有的心智活动?首先要认清,当我们想到“我”这个念头时,其实不具任何真实性,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觉得有一个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叫做“我”。这个“我”由一个具有五种感官、八种识的身体支撑。这些都是技术名词,不容易了解。举例来说,当眼睛辨认出一个形体,视觉产生透过眼识的作用。如果那体形是悦目的,我们心想:“这个东西好,我喜欢。”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东西,或有人拿枪要杀害我们,我们心想自己将要被杀害,心中充满恐惧。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在“那里”发生,但事实上,它们在:“这里”、在“内在”发生,它们是被心造作出来的。      至于心的所在位置,我们可以说,它们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的组合,我们有着语言能力。一个帐蓬中间有一根柱子,四边绳子拉起帆布,就变成一个能够驻留的处所。同样的,我们的身、语、意也暂时连结在一起。但是当死亡来临,我们的心会进入中阴,身体被遗留在后,语言则完全不存在。我们的心无法带走此生所累积的财富。父母亲友也无法随行。我们将只身一人,背负所从事的一切善行和恶行如影随行,无法摆脱。      被我们遗留在后的身体称为尸体。无论是父母的尸体,或是上师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尸体。尸体虽有眼睛,却无法看见;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我们可以尊重对待尸体,替他穿上缎袍,供奉在宝座上;也可以粗鲁地把它丢进火里或水里。对尸体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像石头一样没有心,即不快乐也不悲伤。      身体和语言是心的仆人,当心是正面的时候,身体和语言也是正面的。但我们要如何让心正面?此刻,我们执著于一个念头,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时,我们心想:“这人对我真好。我必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成为我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这只显示我们不了解心的空性。至于敌人,我们只会想到如何竭尽所能伤害他们,最好消灭他们,或至少抢走他们所有的财产。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是因为我们认为愤怒是真实且永久存在的。事实上,它什么都不是。因此,我们应该安住于心的空性,超越思维戏论,安住离于执著的状态,一种超越所有形容概念的明晰境界。      在形容究竟菩提心的最后,本续说:      禅修后,视现象为幻。      有一种说法,禅修后,一切现象,自己和他人,宇宙和所有众生,皆显现如幻。我们对这个说法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      伟大的菩萨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引导众生趋向解脱之道,不是因为业力或烦恼的缘故。我们从故事得知,佛陀在过去几世仍是菩萨时,曾投生鸟、鹿等禽兽之中,为的是教导它们走向善道。他也曾经投生为一个伟大的国王,修持布施;后来为了求法,或聆听几句开示,甚至跳入水火之中,完全不顾自己的性命。因为他已了悟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痛苦。除非我们达到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则只要我们执著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无法达到如佛陀的境界。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谨记在心的事情。          相对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把相对菩提心当作一种禅修,然后再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针对禅修,本续说我们应该:            修习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如伟大的寂天菩萨所说:      任何希冀快速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依怙,      应当从事此殊胜之秘密:      设身处地为他人,并将一切施予彼。      我们非常重视“我”、“我自己”的概念,接着又把范围扩大及“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朋友这些念头之上。我们忽略了他人的概念。或许我们真的对乞丐很慷慨,分送食物给需要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不如对自己的关心。我们确实应该关心他人,而且正因为我们现在能忽略他人,我们也应该能够忽略自己。此即菩提心开始升起的方式。这是菩萨极秘密的诀窍。此刻菩提心尚未在我的心中觉醒,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依着这个法本来向大家说明。      如果透过这次《修心七要》的论释而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证悟的正因。在八万四千种不同法门之中,珍贵的菩提心是其精髓。只要听到这样的开示,即使是生性嗜杀的邪魔,也不可能不生起正面的念头!在过去,西藏东部的康区充斥恶鬼邪灵⑾,这也是巴楚仁波切⑿不断对弟子讲解《入菩萨行论》⒀的原因之一。不久之后,那个地区不再有鬼魂出没,至少没有鬼会作乱!此即菩提心的潜藏力量。      如果我不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      以换取他人的痛苦,      我永远无法成佛。      甚至在六道轮回之中,快乐也会从我身上飞离而去。      当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一如关心自己,能够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我们将觉醒。即使我们必须停留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也能够远离悲苦。如我所说的,当伟大的菩萨布施自己的头和四肢时,他们完全没有因为失去它们而感到悲伤。      在过去生世的某一世中,佛陀曾是一个君主,习惯毫不后悔地给予所有的财富。任何人只要向他乞求,他从不拒绝,因而声名远播。有一天,一个邪恶的婆罗门⒁乞丐来到他身前,对他说:“伟大的国王,我的相貌非常丑陋,而你是那么的俊美,请把你的头给我吧。”国王答应了。他的王后和大臣一直担心他会做出这种事情,赶紧用金银财宝制作出数百个人头,供给这个乞丐。      “拿去吧,”他们向乞丐请求,“不要向国王要他的头。”      乞丐回答:“珠宝做的人头对我来说没有用处,我要的是人头。”他拒绝取那些珠宝人头。      他们无法打消他去见国王的念头。      国王说:“我拥有儿女,王后、和一个国家,但我对这一切都不执著。到花园的瞻波伽花树下,我会把头给你。如果我今天能把头给你,将是我第一千次完成菩萨将头布施给人的事业。”      到了树下,国王脱下衣服,把头发绑到树枝上,切下自己的头。此时,黑暗笼罩大地,天空传来众神哭泣哀悼的声音,声音大到连地上的人都能听到。王后们、王子们、大臣们,全部都哑口无言,倒在地下。接着众神之主因陀罗现身说:“国王啊,你是一位菩萨,你甚至连头都布施给他人。在此,我带来诸神的再生甘露,让我替你涂上,恢复生命。”      国王确实是一位菩萨,就算他的头被切下来送走了,他的心仍然存在。他回答,他不需要因陀罗的再生甘露,因为他能够透过祈请的力量,换一个新头。      因陀罗请求他如此做。国王说:“倘若这一千次在瞻波花树下布施自己的头的行为,都只有一个利他的目标,而不带任何利己的动机,完全没有悔恨,那么愿我的头复原。倘若我的动机中掺杂后悔邪念,或并非纯然利他,那么愿我的头如此被斩断。”国王才刚说完,肩膀上就出现一个新头。和原先被婆罗门带走的那个一样。王后、王子、大臣们欢呼,并依据佛法治理国家。      对于那些能够如此布施的人来说,根本没有痛苦。证悟的上师们,菩萨们,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即使因为人们被强烈的贪、瞋、痴捆绑,面临困境和障碍而忽略了他们,他们也从未生起放弃念头,完全没有任何愤怒或怨恨。话说:      如果要让自己从被害中解脱,      如果要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把自己布施出去,和他人交换,      保护他人,一如保护自己。      当我们练习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想把快乐送给众生,是不智之举。因为众生无限,而你的禅修尚不稳定,如此你将不会从这样的修持中获益。因此,一开始先观想一个你爱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亲。心想,当她怀你的时候,受尽折磨,无法舒适地做事、用餐,甚至连起立坐下都有困难。但她始终爱你,关心你。当你出生时,要不是你真的在呼吸,你很难被称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时你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虽然如此,母亲把你这个不认识她的小东西扶到大腿上,清洗干净,用爱心细心抚养。之后,因为你犯错而使她颜面扫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保护你周全。如果你和父母是修行者,那么等你长得够大,他们把你带入佛法为你引介上师,领受上师法教。      事实上,幸亏母亲,你才能拥有殊胜的人身,若不是因为她,谁晓得你是否能够获得人身?因此你应该非常感谢你的母亲。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无数的前世,你就会了解到,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都曾像母亲一样照顾你。母亲用关爱的眼神注视你,而非紧蹙着眉头。她叫你亲爱的孩子,把你养长大,保护你不受天气冷热及其他一切的影响。她用尽一切方法要让你快乐。就算她能够让你当上一国之君,她仍然觉得不够。因此,你要对母亲怀有无限的感恩。      如果一个人长大之后,不但没有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人们会认为他厚颜无耻,不知感恩。即便我们不是如此,但如果我们说自己尊敬父母,而却只照顾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实照顾父母,但只给予食物、衣着,甚至整个国家的财富等物质,这只能给他们提供一时的利益。相对之下,如果我们能够介绍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领悟六道轮回的痛苦,进而开始修行,例如禅修观世音的法门,才算真正成功的帮助他们,也为他们的来世奠下基础。我们必须一再为如母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不同的轮回状态中流转的众生,希望自己获得快乐。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为了相同的理由在轮回中流浪。因此,我们应该在当下下定决心,要回报众生对我们的慈爱,努力化解他们的痛苦。      众生饱受痛苦的折磨。地狱道的众生承受极热与极寒之苦。饿鬼道的众生承受饥渴的巨苦。畜牲道的众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众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的众生永远在争斗。天道的众生在必须离开天道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恶行的结果,而善行是快乐的因。停留在阿赖耶识的负面行为的种子,如同向有钱人借钱的借据。即使经过多年,当债主拿出借据,欠债者就不得不还债。同样的,当我们累积善业与恶业的时候,业果或许不会像我们被刀划过一样立即显现。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行为必定会有其后果。我们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这些行为,或直接承受业果。总之,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也是“苦谛”(苦的真理)和“集谛”(苦因的真理)。“苦”是我们实际经历的伤害,例如地狱道的寒热,饿鬼道的饥渴等等。“集”是苦的种子――银行家的借据――若不是现在,就是在未来造成影响。      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因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去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时把所有快乐的因给予众生。当我们禅观众生的痛苦进入我们的心,而自己真的开始受苦时,我们应当快乐地想着,这都是为了我们的母亲。当我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乐和善行时,我们应该忽视自身的利益。甚至为了众生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环境,让如母众生能够当下享受快乐,并修持佛法。我们应该祈愿他们迅速证悟,并随喜他们的进展。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持续地为父母着想,最后我们将能够关爱他们胜过自己。对于兄弟姐妹、朋友和爱人,也是如此。接着我们应该把范围扩大到全国。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观想,就可以试图容纳所有众生。如果我们循序渐进地观想,我们的心态会渐渐扩大,情绪会愈来愈稳定,心中的爱会愈来愈强烈。因此,刚开始以父母为观想对象,最后扩大及所有众生,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这些众生都曾经像现在的父母一般照顾我们。我们应当对众生深深感恩。我们知道如母众生在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我们应当用强烈的慈悲培养一个念头:“愿我能够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概括来说,我们要怀有强烈的慈悲心,想象所有众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财富和善行回赠给他们。如果看到众生得到快乐,善行增长,我们应该不断随喜。      如果我们依循以下本续偈的诀窍,我们将能够轻易做到交换快乐与痛苦的观想:            彼二乘呼吸。      观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当你呼息时,你一切的快乐、善行和财富如同风吹雾气般离开自己,融入敌人之中。因此,他从痛苦中解脱,充满喜悦,如同投身西方极乐净土一般快乐。当你吸气时,他所有的痛苦、恶行和障碍,如同风中沉沙般沉入我们的体内。想象他痛苦真实地落在我们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负重担。随着练习,观想会愈来愈容易。长期从事如此的禅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你的觉受也会增长。      在过去的时代,堪千·札西·欧萨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隐居。当他家中一位仆人过世时,他为仆人祈请。一天晚上,他梦到仆人投生地狱道中的一个热地狱。醒来之后,这位隐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欧萨,向他说明这个梦境,请求他为已故的仆人祈请。      堪千.札西.欧萨回答:“我会为他祈请的,但你应当同时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如果你能够持续地修持,他将从地狱道中出来。”      隐士回到山洞,精进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七天后,他全身长满水泡。他认为这是一种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欧萨。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换,”他告诉上师,“现在我的身体仿佛被火焚烧一般,全身长满水泡。”      “这只是一个征兆,”堪千.札西.欧萨说,“那个仆人已从地狱中解脱。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乐来换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们希望从这个修行法门中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当持续修持,直到这类征兆生起。      阿宗.竹巴的弟子在修持自他交换法时――藏文称之为“通林”,特别以犯下许多深重恶行的人为观想对象。在修持过程中,他们过去禅修所获得的领悟和觉受,常常会被蒙蔽,感觉障碍增加。如果出现这种征兆,不要认为我们在未来会承受痛苦。格西卡拉.贡千⒄一辈子都祈请:“愿我代替那些积聚恶业的众生,投生地狱道。”他在晨昏重复这个祈愿。但就在他圆寂之前,他说:“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看样子我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朝哪里看,眼中所见的尽是花团锦簇的花园和花雨。虽然我一直在祈请,愿所有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代他们投生地狱,但看样子我是去不成了。”这就是修行的成果。          座下的相对菩提心           三境、三毒、三善根。         我们执着于令自己喜悦的事物及所爱之人,例如父母和亲戚。面对令我们不舒服的情况,例如看到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心中会生起瞋恨。当我们看到的人即不是好友,也不是敌人时,就没有感觉。我们执着于舒适的状态;面对不悦的状态,我们生起瞋恨,对于无所谓的状态,我们心中生起无明。      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中了贪、瞋。痴三毒!我们应当祈请:“愿我能够承担所有众生因三毒而产生的障碍。愿所有众生能够生活在善德之中,每天实践善行,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常常如此思维,将获得极大的利益。            一切行中皆持诵。         持诵的例子如:“愿彼诸恶行皆成己之苦;愿己诸善德皆成彼之乐。”      这是噶当派大师经常念诵的偈子。在禅修后,念诵这样的偈子是佷有好处的。此外,如果能够在殊胜的法像前祈请,例如在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⒅前,或在上师面前念诵,利益更大。此举一定能让菩提心在心中增长。因此我们应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来修持。            训练从自起。            我们应该如此想:“愿未来所将承受之折磨,诸如地狱道之寒与热、饿鬼道之饥与渴,现皆入己身。愿彼众生堕入地狱道的一切业障,现皆入我心,己愿代彼之痛苦,亦即法教中众生贪、瞋、痴之业报,悉皆熟于己身。”慈氏瑜伽曾因一只狗被石头砸到,而跟那只狗一样在相同的位置瘀血。我们要持续修持,直到有着像慈氏瑜伽一样的征兆。      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个很容易修持的法门。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此刻,我们正从不同上师处领受许多修心的法教。请把这些法教谨记在心!当这些法教被翻译出来之后,希望各位能够理解记忆。因为这确实就是佛法。       第三章 把困境作为觉醒的道路         我们可以进一步就两个课题来讨论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先探讨愿菩提心。依着世俗谛或胜义谛的关系,愿菩提心也有两个面向。      罪满世界时,      恶缘成觉道。      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把障碍带入修行之道,那么不论面对多少困难和冲突,它们只会让我们的修行更清楚,而不会成为道路的障碍。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接受这样的教导,就会把困难视为障碍。      就外在世界而言,在末法时代,雨雪不按节气降临,作物欠收,牛群不健康,人畜被各种疾病缠身。因为人们把时间花在从事恶行,彼此忌妒,幸灾乐祸,于是国与国对立,世界处于危急状态中。这年头,连宗教教义都被扭曲,于是疾病和战争充斥。当森林起火,狂风吹来绝不会熄灭火势,只会让火势更猛。同样的,对一个领受过修心法教的菩萨,所有的灾难都可能化为修行道上的顺缘。      莲师曾说:“无缘遇见十方诸佛菩萨的末法众生,向我祈请。我的慈悲能迅速护佑你们。”以西藏为例,那是释迦牟尼佛从未去过的地方。当寂护大师,也就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前往西藏传法时,被猛烈的邪灵阻挠。正因为这不吉祥的情况,莲师被迎请入藏。莲师运用空性与慈悲双重利器,降伏了所有负面力量,加持西藏成为观世音净土,让密咒乘的传统在西藏如太阳般生起照耀。此即菩萨事业的一个例子。      或许我们认为,要将一切带入觉醒之道,我们必须拥有如莲师般的崇高证量和神通法力。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德。但我们不应该用这种念头让自己气馁!好好善用每一个困境来修行。          俗义谛中的愿菩提心            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敌人,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被棍棒或石头击中,我们会痛;当别人说我们是“小偷”或“骗子”,我们会生气。为什么?因为我们非常珍爱、执着于“自我”,我们心想:“我被击中了。”对“我”的执着,才是解脱和觉醒的真正障碍。我们所谓的邪魔力量或障碍制造者,例如鬼、神等等,其实都不是处于自己之外的个体。事实上,问题来自于内在。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于是我们会想:“我好不快乐,我找不到东西吃,我没有衣服穿,许多人反对我,我没有朋友。”这种无意义的念头,让我们非常忙碌。这也是我们没有走向解脱和觉醒的道路的原因。从无始以来,我们不断投生六道轮回。我们在三界轮回中辛劳了多久,一直在做“我执”的奴隶,这就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原因。当一个人借了很多钱,在偿清债务之前,他无法享受片刻宁静。同样的,“我执”让我们忙个不完;这种执着在阿赖耶识留下负面烙印,如同借据一般。当业成熟,还债的时候,就不再有快乐的机会。如法教所说,这全是因为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真正的敌人。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认清众生的大慈。释迦牟尼佛曾说,就获至证悟而言,以慈悲服务有情众生,等同于供养诸佛的价值。因此,慷慨对待他人,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走向解脱之道和供养诸佛的利益是一样的。或许我们会认为,供养寺庙,或在佛相面前摆出供品是更好的方法。事实上,诸佛完全离自我珍爱,因此我们越能帮助众生,诸佛就愈快乐。佛陀在菩提树下接近证悟时,群魔前来阻挡,派出军队,挥出武器,而佛陀以禅修慈心来面对,用大爱战胜群魔的瞋恨,把它们的武器变成花朵,把它们的诅咒怒吼化为赞叹和咒语。事实上,众生是我们积聚功德的最佳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净土(佛陀的一个净土,其中没有任何的众生,没有任何瞋恨、骄慢和忌妒的对象。)的菩萨们祈愿,希望能够投生到我们这世界中。正如经文所说,菩萨们希望投生到一个众生只想为自己积累财富,只想满足自己亲人的地方。这个地方众生充满烦恼,于是众生就成为修心和培养菩提心的重要支柱。众生是能够让我们成佛的立即原因,我们要真心地感谢众生。            报应皆归一。         所有的痛苦、疾病、被鬼魂缠身、失去财富、法律纠纷等。都源于我执。无一例外。所有的不幸灾难要归咎于我执。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执着于自我。我们不应该归咎于他人,就算敌人前来切掉我们的头,或用棍棒打我们,他所造成的只是暂时的伤害。我执是造成伤害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敌人的作为。      充斥世界之伤害,      一切恐惧痛苦,      皆因“自我”之执着!      面对此魔当如何?      当人们认为房子闹鬼,或某件物品被人下咒,他们会认为,必须请人来驱魔。一般人都是如此,不是吗?但魔、鬼只不过是我们外在的敌人;它们其实无法真正地伤害我们。一旦我执这个内在的魔出现,麻烦才真正开始。      我执从来就不具基础。虽然根本没有任何可以执着的,但我们执着于“我”。我们执着它,珍爱它,为了它伤害别人,累积恶业,让我们日后在轮回的下三道中承受更多痛苦。      《入菩萨行论》中说:      我的心啊,从无始轮回以来,      寻找的是自己的利益,      这带来多少辛劳!      唯一回报是悲伤。      我们无法指出一个时间点来说:“我就是从此时开始轮回;这就是我开始轮回的时间。”我们没有佛的无限智慧,无法算出如此庞大的时间。      我们一直沉溺在我执的迷妄中,想的都是“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名字。”我们觉得自己拥有它们,保护它们。任何对它们有害的,我们就攻击。对它有助益的,我们就执着。这些行为带来的一些灾难与损失,皆源于我执的作用。因此我执才是苦的泉源,才是真正的敌人。从无始轮回以来,执着自我幻象的心,为我们带来痛苦。为什么会如此?当我们遇到比自己富有、博学或幸运的人,我们心想,他们在炫耀,下定决心要赢过他们。我们生起忌妒心,想让他们矮一截。当不幸的人向我们求救,我们心想:“帮助这样一个乞丐做什么?他永远不可能回报我。我没有时间管他。”当我们碰到地位相当、拥有财富的人,我们也想拥有一些财富。如果他有名,我们也想出名。如果他的际遇良好,我们也想拥有相当的际遇。我们永远在竞争。这是我们无法从轮回中挣脱出来的原因。是我执创造了痛苦与伤害,而我们却幻想这些痛苦是魔鬼及其他人造成的。      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被鬼神缠扰。他对鬼神说:“想吃我的身体,吃吧!想喝我的血,喝吧!立刻取走我的性命和呼吸,然后离开!”在他放弃关怀自己的那一刻,所有障碍消失了。制造障碍的鬼神向他顶礼。这是为什么? 《入菩萨行论》的作者针对“自我”说:      你造成了百种伤害,      让我在六道轮回中流浪;      我记得你的恶意,      我要毁灭你自私的阴谋!      从一个人执着于自我的程度,可以看出他受苦的程度。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被他人严重伤害,他会想:“是那个人的可怕罪行,使我成为受害者。我必须反击。他应该被处死刑,有关单位至少应该让他坐牢。他应该倾家荡产来补偿我。”如果这个受害者获得伸张,他会被视为一位美好、正直、勇敢的人。但是唯有我们真切地希望能够消灭我执――从无始以来,它一直为我们带来痛苦和损失――我们才能走上觉醒的道路。因此当“我执”生起时,――它不过是心中的一个念头――我们应该努力去分析探究,这个自我是一个东西吗?它在里面还是外面?当我们想到他人做了某件伤害我们的事而生起瞋恨时,我们应当自问,这瞋恨是敌人的一部分,还是我的一部分?对朋友执着,也应该用相同方式来检视;我们所渴望的特质是朋友的一部分,还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执着和瞋恨真的存在,那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是阴性、阳性或都不是?如果它们真的存在,它们应当具有特质。但事实上。无论如何努力地探究,我们都不会找到任何东西,为什么要继续执着?直到现在,我们承受的所有痛苦,原来都是一个从不存在的事物造成的!因此当我执生起时,我们应当立刻丢弃,尽可能地阻止它再度生起。 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大师说:      你战胜我的时代,      已经过去而不再。      现在我看到你了,你要往哪里逃?      我要毁灭你不敬的傲慢!      格西夏沃巴曾说:“在短暂的人生中,要尽可能地降伏这个魔。”房子闹鬼时,我们会请求喇嘛念经来驱魔。同样的,为了驱除我执的魔我们应该修菩提心,培养空性见地。如格西夏沃巴所说。我们应该全然了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过去善行和恶行的结果。格西夏沃巴有个习惯,他会替自私的行为取一个俗名,替利他取一个法名。格西班则在心中生起正面念头时,大大称赞,生起负面念头时,立刻用对治的方法驱逐念头。      运用对治之矛是守卫心门的唯一方式,此外别无他法。当敌人强盛时,我们必须维持警戒,当敌人微弱时,我们可以稍微松懈。举例来说,国家有难时,侍卫会日夜保护国王,晚上不睡觉,白天不松懈。同样的,为了赶走我执这个捣蛋鬼,我们应该在它出现时立刻用空性来对治。此即格西夏沃巴说的“驱魔仪式”。      把我执视为敌人。当它不再存在时,我们不可能关心自己超过别人。当这种感觉生起时,让我们:      思一切众生之大慈。      因为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在过去无数的轮回中,曾经如此善待我们。在此千佛降临的时代,据说释迦牟尼佛拥有最伟大的愿望。当其它诸佛生成佛时,他们祈愿往生净土、长寿、拥有庞大的声闻乘僧团等等。但释迦牟尼佛祈愿,投身末法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众生因疾病、饥荒,极难教导。他刻
/
本文档为【覺醒的勇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