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2012-03-02 7页 pdf 219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3175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7、8/2007 HigherEducationResearch&Evaluation Jul&Aug.2007《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7、8期 如果把大学制度改革视为人类在社会实践领域 内的一项活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制度改革 所具有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目的 性。诚如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 的,全是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 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 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如果从过程的角度去考 察大学制度改革,我们还可以认为...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7、8/2007 HigherEducationResearch&Evaluation Jul&Aug.2007《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7、8期 如果把大学改革视为人类在社会实践领域 内的一项活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制度改革 所具有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目的 性。诚如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 的,全是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 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 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如果从过程的角度去考 察大学制度改革,我们还可以认为大学制度改革过 程的开端也必然具有目的性,即改革所要达到的目 标是什么,这在改革行动之前已经明确在改革发起 者的思想里或改革的、方案中。因此,如果按照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 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分析与探讨有关改革目的的 问就逻辑地成为大学制度改革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可以有多条路径、多 种方式、多个视角,分类是其中主要的方法之一。依 据不同的与指标可以有多种关于大学制度改 革目的的分类。例如,若以目的制定者作为划分依 据,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可以大致分为大学的目的 和政府的目的两大类;若以目的的来源作为划分的 依据,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又可以分为来自于大学 内部与来自于大学外部两大类;若以目的内容的性 质作为划分的依据,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还可以分 为学术性目的与社会性目的两大类。尽管现实中的 大学制度改革目的是复杂而非简单、综合而非单一 的,但是分类研究仍可以使我们从理论上加深对大 学制度改革目的的认识。 一、大学的目的与政府的目的 目的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必然受制约于思想 着的人,即处在不同立场、具有不同认识基础的人 所考虑、所确定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就大学制度改 收稿日期:2007-03-14 作者简介: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原理、 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胡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内容摘要]大学制度改革作为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本特征。 分析与探讨有关改革目的问题构成大学制度改革研究的出发点。分类是研究大学制 度改革目的的主要路径之一。本文分别从目的制定者、目的来源、目的内容的性质作 为划分依据,指出大学制度改革的不同目的。分类研究可以使我们从理论上加深对大 学制度改革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制度;改革目的;分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07)07-08-0005-07 5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7、8期 7、8/2007 革的目的而言,大学与政府由于各自所处立场以及 对大学制度改革认识的差异,可能对大学制度改革 目的观存在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以“大学自治”为 基础的高等教育体制内。 所谓大学的目的主要是指作为大学主要成员的 大学校长、管理者或教授的目的,他们在考虑大学 制度改革时,往往首先从大学自身的需要出发,以 建立起更加适合教师、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学习活 动的制度为改革的主要目的。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 度的形成可以说是体现大学目的的制度改革的典 型事例。 与欧洲相比,美国是高等教育的后发国家。在 大学方面,以欧洲文化与大学传统为背景 成长起来的美国大学,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传统 的大学自治模式,即“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大 学自治”。这种“理事会领导下的大学自治”所包含 的主要内容是:由大学以外的人员组成的理事会拥 有管理大学的基本权限,如财产管理权,教职员任 免权,办学方针、学校规则等的决定权等;理事会选 任的校长在理事会决定的学校办学方针的基础上 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教师与理事会是一种雇佣关 系。历史上,在理事会管理方式下,教师是雇佣者, 而雇佣权掌握在理事会手中。因此,当教师与学校 管理者之间产生矛盾或意见不一致时,常常发生教 师被解雇的事件,如1900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 E.A.Ross和1910年Lafayette学 院 哲 学 教 授 JohnM.Mecklin因与校方意见不一而分别被解 雇。与此同时,教授们却认为这种解雇行为损害了 学术自由的原则。为了保护学术自由,1915年一些 大学教授发起成立了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大学教师 组织———美国大学教授协会(TheAmericanAs- sociationofUniversityProfessors)。该协会成 立不久就通过了“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职位的若干 原则的1915宣言”,这些原则后经过1925年和1940 年的两次修改,成为美国大学实施终身教授制度的 基础,并形成维护教授权力的跨学校的全美组织。 1970年,美国大学中拥有终身任职资格的教师开始 超过半数,到20世纪90年代,拥有终身任职资格的 教师比例,教授接近100%,副教授达到85%。!"理事 会的领导与终身教授制度的结合构成了美国大学 自治模式的鲜明特色。如果我们把终身教授制度的 建立看作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大学制度的一次重 要改革的话,那么这次改革体现了大学教授维护学 术自由、保障自身权益之目的。 当近代大学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展现它的作用之 后,国家政府开始日益关切大学的发展,并制定法 律、政策以使大学更好地实现为国家经济发展服 务、为实现政府目标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制度改革。 对此,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的一些大学制度改革中 清楚地看到政府的目的。 在中国近代大学制度诞生之后百余年的发展变 迁中,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制度改革具有划时代的 历史意义。那场改革以前苏联模式为蓝本,在比较 彻底地改造原有大学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 义的大学制度,其主要特征表现在:“(1)单科大学 与文理科综合大学构成的大学体制;(2)‘大学——— 系’、系内设专业、教学研究组的大学内部组织结 构;(3)以专业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展教 学活动的教学制度;(4)重视政治课教学,以培养专 门人才为基本目标的课程体系”。#$这一重要的制度 改革完全由政府指导,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与目的。 诚如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所总结的:“中央人 民政府于1952年暑假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工 作,依照苏联高等教育制度,从庞杂纷乱的旧大学 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 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 根据培养国家建设各项专门人才的需要,结合各校 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置各种专业,根本改变了 旧的高等学校设置混乱、系科重叠、教学脱离实际 的状况,而使学校系科专业设置成为新型而有成效 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接着,1952年秋,就在 各高等学校中,展开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结合中国 实际进行教学改革的工作。规定了从一年级开始采 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各校教师翻译苏 联教材,成立教学研究组,并学习苏联先进教学方 法,这是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改 革,是改变就高等教育本质的根本改革。”%&一句话, 政府进行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制度的 6 7、8/2007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理论与探索 性质,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便于中 央政府集中管理的大学制度。 澳大利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由 “二元制”转为“一元制”的改革也是反映政府目的 的一场大学制度变革。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历史以 1850年悉尼大学的创立为起点,在悉尼大学创立之 后的约100年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非 常缓慢,到二战结束时只有6所大学,实施的是英国 式的精英教育。在被称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 时期的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也迎来了高等教育 的扩张时期,政府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和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决定成立一批高等教育学院 (CollegesofAdvancedEducation),从而形成 由大学与高等教育学院两类性质有所不同的机构 所构成的“二元”高等教育体制。在高等教育学院成 立之初,其与大学的不同主要在于:大学以知识探 求为目标,注重理论探讨、学术研究,实施的是学位 教育;高等教育学院以知识应用为目标,注重联系 实际、职业志向,实施的是非学位的证书教育。这种 “二元”体制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扩张过程中发 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 元”体制的一些弊端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高等教 育学院在教育层次上的拓展使得其与大学之间的 区分变得日益模糊起来,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20 世纪80年代末又开始了一次变“二元制”为“一元 制”的高等教育改革。 1987年政府大选之后,澳大利亚政府机构改 组,原教育部和雇用产业部、科学部合并成立就业、 教育与培训部(DepartmentofEmployment,E- ducation and Training),约翰·道 金 斯(John Dawkins)出任部长。道金斯上任之后,立刻着手推 行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的改革。1987年12月和1988 年7月,就业、教育与培训部先后发表了有关高等教 育问题的绿皮书与白皮书,在这两个文件中提出了 废除二元制、导入一元制,在一元的体制下实施高 等教育机构的合并与改组的政策方针。在政府政策 的指导下,1989年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的改革正式 启动,至1991年,原有的24所大学和47所高等教育 学院合并、改组为38所大学。!"这次改革被认为是澳 大利亚历史上最为迅速的,改革的目的正如道金斯 在联邦议会的陈述中所指出的,试图通过改革给高 等教育领域带来3个变化,即:一是变化态度以积极 适应国家的需要,二是变化过程使得有限的资源能 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三是变化结构为了克服 影响革新的障碍。#$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对于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 这一问题上,虽然大学与政府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相 同的目的,但是在很多时候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不同 的目的。 二、来自于大学内部的目的 与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 近代以前的大学虽然多被人们称为“象牙之 塔”,似乎大学置身于社会之外,但实际上中世纪大 学自产生之日起,它的发展与改革就一直处在外部 诸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之下。因此,我们在讨论大学 制度改革的目的时,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于大学外部 的与来自于大学内部的目的都在发挥着作用,在很 多情况下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甚或主导着大学 制度改革的进程。 在近代以来的大学制度改革中,来自于大学外 部的目的起主导作用的事例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例如,战后日本的大学制度经历了一次深刻、全 面的改革,这场改革为社会变迁所迫,改革的目的 完全来自于大学之外。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经历 了一个美军占领时期(1945年8月5日至1952年4月 28日)。在这一时期,美国占领军通过日本政府对日 本实行间接统治,因而美国的民主思想、治国理念 等对战后日本社会改革产生了直接、深刻的影响。 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美国对战后日本大学改革 之影响主要通过民间情报教育局(TheCivilIn- formationandEducationSection)和美国教育 使节团这两个组织机构及其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 策性建议与报告。其中第一次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 书 (Reportofthe United StatesEducation MissiontoJapan)是战后第一份关于日本教育改 革的基本文件,内容全面,成为后来日本政府制定 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确定教育改革目的的出发 7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7、8期 7、8/2007 点。报告书中关于教育目的有着这样的论述:“在重 建日本教育之前,必须明确民主政体下的教育哲学 基础。我们在不断重复‘民主主义’这一词语时,如 果不弄清它的内容那将是毫无意义的。民主政治下 的教育制度应以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为基础。这意 味着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与适应性给予相应的教育 机会,依据教育内容与方法之不同培养和训练自由 研究与分析批判能力,在各发展阶段学生能力范围 内开展广泛的实际知识的讨论。”!"为构建民主政治 下的教育制度,报告书提出了大学所应负有的三大 任务,即“第一,继承学问自由的传统,鼓励思想自 由,开展科学研究以提高知识水平,崇尚真理,实现 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光源’的作用;第二,培养能 够促进家庭与社会生活水平提高,能够在企业经营 与政治活动的有效运行及国际交流中发挥指导作 用的人才;第三,培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 要、具有一定技术的各种专业人才。”#$为完成这样 的任务,在构建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的目的指引 下,日本的大学制度以美国模式为蓝本,展开了近 代大学制度建立以来最为全面、深刻的改革,其主 要标志包括:改变战前等级鲜明、种类繁多、衔接复 杂的结构状况,通过合并、调整、升格等方式,形成 两种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即四年制本科大学 与两年制短期大学;改变战前大学课程设置上存在 的知识面狭窄且过早专门化的状况,引入“一般教 育”的理念,设置实施“一般教育”的课程,建立起 “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大学课程制度。 上述战后日本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来自于政 府,带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这是可以看得出的。 此外,还有一些来自于外部的大学制度改革目的源 于经济界,具有明确的经济倾向,譬如20世纪60年 代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制度的创立。 如上所述,短期大学是战后日本新大学制度的 组成部分之一。短期大学从成立之初起就具有“重 文轻理”的特征,即文科类学生占短期大学学生的 绝大多数。如1960年短期大学在校学生有81528 人,其中文科类(文学、法政经商、家政)学生61217 人,占总数的75.1%,而工科类学生只有9200人,占 总数的11.3%。%&因此,从短期大学出现不久的20世 纪5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产业界就一直要求新建一 种类似于战前的专门学校、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高 等教育机构。进入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经济成长期 之后,这一要求变得更为强烈。1960年12月日本经 营者团体联盟技术教育委员会在一份关于专科学 校制度的意见书中提出:“战前企业的技术人员中, 初级技术人员由职业高中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由工 业专门学校培养,高级技术人员由大学培养。战后 由于专门学校升格为大学,出现了中级技术人员培 养的空白状态。因此我们迫切要求政府早日建立高 等专科学校制度。”’()为了满足产业界的要求并适应 经济高速增长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日本政府的教 育行政机构文部省(现为文部科学省)决定设立区 别于短期大学的工业类高等专门学校。1961年日本 国会通过的有关高等专门学校的《学校教育法》修 正案对高等专门学校的教育目的做了明确的规定, 即“高等专门学校以深入传授专门学艺,培养职业 所必要的能力为目的”。*+,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 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于 一体。1962年,成立了19所高等专门学校,1970年增 加到60所。这些高等专门学校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学 校为主、国立为主。据统计,1970年的国立高等专门 学校有49所,占总数的81.7%。-./ 由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主导大学制度改革的 情况在我国近50余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也是多 有所见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院系调整”和学习 苏联、实施有计划的培养人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 革是以建立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大学制 度为目的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教育革命”,其 目的同样来自于大学之外。这一点,可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年)中明确地看 到,“为了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了适应社会主 义建设的需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必 须‘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 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技术革命和文 化革命’(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的决议)。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文化革命已经 开始进入高潮,这主要表现在全国扫盲运动、教育 事业和各种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正确地领导教育 8 7、8/2007 工作,坚持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反对右倾思想和 教条主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力争上 游,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培养出一支数 以千万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是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巨大的历史任务之一。”!"# 如果说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大学 制度改革的目的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大学外部的话, 那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学制度改革的 目的则不仅有来自于大学外部的,也有来自于大学 内部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使我国50年 代初期改革后形成的大学制度发生了广泛而深刻 的改变。例如,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随着政府行 政机构的改革,大多数原隶属于中央各部委(教育 部除外)的高等学校改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 理,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体制被打破,已经形成 “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高 等学校的类型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革后所形成 的是以单科院校为主、加上少数文理科综合大学的 类型结构,而近些年来通过各高等学校自身的学科 发展与扩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大规 模的学校合并,多科性综合大学正在成为我国高等 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的所有制结构 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革以后形成的单一、公有 的高等学校所有体制已经被打破,近年来民办(私 立)高等学校的迅猛发展,使得在民办高等学校接 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在一些省份民办 高校的学生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公办高校的学生数; 在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上,过去单一的基本上由国 家财政拨款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财政支付、社 会出资、受益者负担的多渠道经费来源结构正在形 成,等等。这些制度改革的目的,有些来自于大学的 外部,例如为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 政府职能的转变等;有些则来自于大学内部,如为 了利于学科交叉、知识进步、科学发展,为了符合大 学办学的自身规律等。 三、学术性目的与社会性目的 大学在其历史上曾经仅仅作为学术机构而存 在,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知识的传递与探究。诚如德 里克·博克所述:“大学是被设计来完成特殊使命 的。这就是发现知识和传递知识。”$%&不过,当大学与 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们愈来愈感到大学可以 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之后,社会、政府开始介入 大学的发展,大学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机构 了。因此,我们在讨论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时,不仅 可以看到学术性的目的,还可以看到社会性的目 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性的目的往往成为大学制 度改革的主导。 说到学术性目的,我们首先必须提起的是具有 学术倾向性的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19世纪初 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思想性与哲学 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学问之府”,改革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哲学院成为 大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学院。这一学术性改革目的 在康德、施莱尔马赫、费希特等哲学家的大学论说 中多有阐述。康德在他的《学院之争》中分析了哲学 院与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的各自特征及其相互 关系,认为被称作上级学院的神学院、医学院、法学 院的基本特征是受控于政府的非独立性,而独立于 政府的意志与命令、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开展教学 活动则是哲学院区别于其他三学院的主要特征。因 此,“大学当然应该设立这样的哲学院。在与上级三 学院的关系中,哲学院应处于统领的地位。因为真 理(学问的本质中的第一要义)是最重要的,上级学 院之于政府的有用性则只能位居次要”。’()施莱尔马 赫认为由于哲学院所具有的“学者的自由组合”、 “学问的基础性”等特征,哲学院对于大学的重要性 应在其他三学院之上。“如果由学者的自由组合成 立大学的话,当然哲学院必居首要的位置,而国家、 教会所需要的专门学院则应次于哲学院”。*+,不仅如 此,“大学的所有教师必须将其根扎在哲学院内。特 别是法学院和神学院的教师,如果不同时在纯粹科 学的领域获得评价、发挥作用,那么这两个学部的 学问或许将逐渐沦为非科学的表面的东西。”-./因此 专门学院的教师即使不同时在哲学院兼任,至少也 应作为哲学院的编外人员从事哲学院的某一领域 的工作,担任纯粹科学的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 能维持专门学院的学问与真正的科学之间的联系,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理论与探索 9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7、8期 7、8/2007 而没有这种联系那些学问将失去在大学内占有一 席地位的资格”。!"#以这种方式所达到的“在各学院 内被认可的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正是大学精神之所 在”。$%&费希特从训练“学问的技法”是大学存在的理 由,是大学的目的出发,演绎出哲学是大学最基本、 最重要、最必须开设的学科。因此,“所有高级学问 的教育都应从哲学出发,大学的哲学课程必须面向 全体学生,而且作为入学后的最初课程”。’()既然哲 学在大学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对于创办一 所以训练学问技法为目的的大学来说,哲学院的主 导地位是必须的。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思想家的论 述对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形成起 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所谓大学制度改革的社会性目的,主要指大学 制度改革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与 发展。纵观20世纪以来在许多国家发生的大学制度 改革,应该说社会性目的的主导作用是比较引人注 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范围内发生 过3次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第一次是二 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国 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促使高等教育体制、 内容等方面的全面改革;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高 等教育人口的激增与现有高等教育制度的矛盾和 60年代末波及范围广泛的学生运动的兴起引起人 们对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 改革;第三次是20世纪末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 战,适应经济、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开 始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在这三次高等教育改 革浪潮中,制度改革是主要内容,而这些制度改革 大多都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与 发展,换句话说,这些制度改革大多以社会性目的 为主导。例如第一次改革浪潮中我国社会主义大学 制度的确立,日本战后大学体制的发端;又如第二 次改革浪潮中法国《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制定 和随之而来的制度变革,“首先,解散了当时存在的 23所大学及其学部。然后,建立了大约600个教学和 科研单位。”*+,“最大的改革是在巴黎进行的,像中心 索邦分成了100多个教学和科研单位,这些教学和 科研单位最后组成了7所大学。有些大学只是原来 较大学部的一部分”。“这次改革十分重要,可以作 为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巴黎大 学的建立、‘帝国大学’的设立、1896年把各学区的 学院重新组成大学等重大事件相提并论。它促使法 国大学很快由20多所增加到60多所,大学技术学院 也发展到60多所”;-./再如第三次改革浪潮中澳大利 亚、英国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转轨,日本的“国 立大学法人化”等。 四、三对目的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对目的的分类分别依据的是大学制度改 革目的制定者、目的来源和目的内容性质,它们之 间其实有着互相包含又互相区别的关系。首先,依 据目的制定者所分类的大学目的与依据目的来源 所分类的来自于大学内部的目的两者是相互包含 或者说两者的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而依据目的制定 者所分类的政府的目的与依据目的来源所分类的 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两者虽有相互包含,但也存 在着差异的部分,即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不仅包 括政府的,同时还包括其它社会组织、团体的。其 次,来自于大学内部的目的不完全是学术性的,来 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也不完全是社会性的。 从上述对于三对目的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 到,在近代以来的大学制度改革中,就大学的目的 与政府的目的而言,似乎政府的目的更多地起着主 导作用;就来自于大学内部的目的与来自于大学外 部的目的而言,似乎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更多一 些;就学术性目的与社会性目的而言,似乎社会性 目的所占比重更大一些。为什么?这与现代社会中 大学的地位、作用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近代 以前,大学曾经是远离社会、专于古典的“象牙之 塔”,社会既没有对大学的改革提出什么迫切的需 求,大学也没有对社会发展作出什么重要的贡献, 因此,即使像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 国独立等这样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也没有引发什 么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大学制度变革。在现代,情 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现代大学“已成为 10 7、8/2007 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物”,!"#成为 社会的“轴心机构”,因此任何重大的社会变化(变 革)都必然要求大学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回应社会 的需求。因此,政府的目的、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 的、社会性目的成为近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学制 度改革目的中的主要部分似乎就是一种必然了。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日)高木英明.大学の法的地位と自治機関に関す る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98:206.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 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283. %"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 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汇编(下)[M].上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 研究室,1979:293-294. &"(日)杉本和弘.オーストラリア高等教育システム の転換過程———“二元制”から“一元制”へ[J].名古屋大学教 育学部纪要,1997,(1):146. ’"(日)杉本和弘.戦後オーストラリアの高等教育改 革研究[M].东京:东信堂,2003:198. ("(日)细谷俊夫.新教育学大事典(7)[M].东京:第一法 规出版株式会社,1990:130. )"胡建华.战后日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3. *"全国教育调查研究协会.戦後30年学校教育統計総 覧[M].东京:行政株式会社,1980:60-61. +,"(日)野村平尔.大学政策·大学問題———資料と解説 [M].东京:劳动旬报社,1969:671. +-"(日)新井隆一.解説教育六法[M].东京:三省堂, 1992:61. +."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統計要覧[M].东京:国立印刷 局,2005:78. +/"袁振国.中国当代教育思潮[M].上海: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65. +0"(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程方平等译).哈佛世纪 ———锻造一所国家大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366. +1"(德)I.Kant.(胜田守一等译).教育学講義[M].东 京:明治图书出版株式会社,1971:98. +2"+3"+4"+5"(美)F.Schleiermacher.(梅根悟等译).国家 権力と教育 [M].东京:明治图书出版株式会社,1970: 56,58,60. 6,"(德)J.G.Fichte,梅根悟译.大学の理念と構想[M]. 东京:明治图书出版株式会社,1970:37. 6-"(美)约翰·范德格拉夫,张维平等编译.学术权力 ———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1989:57,183. 6."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60. 6/"(英)阿什比,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2. ClassifiedResearchonAimsofReform inUniversitySystem HuJianhua AbstractAsasocialpractice,reform ofuniversitysystem hasabasiccharacterofaims.Analyzingaimsof reformbecomesastartingpointtoresearchthereformofuniversitysystem.Classificationisamainmethodin researchingaims.Aimsofreformofuniversitysystemcanbeclassifiedasfollows:aimsofuniversityandgov- ernment;aimscomefrominsideandoutsideofuniversity;academicaimsandsocialaims.Thisclassifiedre- searchcanmakeustodeeplyunderstandaimsofreformofuniversitysystem. Keywordsuniversitysystem;reformingaims;classifiedresearch (责任编辑:山 洲) 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 /理论与探索 11
/
本文档为【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