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2012-03-03 8页 doc 182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2535

暂无简介

举报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它这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定义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英文:Life...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它这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定义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英文: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这个指标与性别、年龄、种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常常需要分别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是我们最常用的预期寿命指标,它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计算方法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要用到一连串的数学。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则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就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因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 意义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公元前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20岁左右,以后持续缓慢地延长,1850年左右达到40岁,即在漫长的近2000年的历史中终于延长了一倍。按此计算,平均每百年不过增寿一岁而已。这种极其缓慢的增长速度,显然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有关。19世纪是一个转折点,随着工业化革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来的100多年内,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大约增加了三十多岁,按1977年联合国人口年鉴所示,已达到平均72岁的水平,这同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免疫接种术的应用,扑灭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等),使得欧洲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本世纪内以平均每十年的增长达到2.3岁左右的速度,与古代形成鲜明的对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心重视,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有了迅猛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更是直线上升。 最新数字   卫生部近日公布了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指出2003年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3年25.5‰下降到2007年15.3‰,孕产妇死亡率由2003年51.3/10万下降到2007年36.6/10万。   据介绍,2003-2007年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其中,全国卫生机构数2007年底达31.5万个,比2003年增加2.4万个;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主要是医护人员增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003年1.48人增加到2007年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00人增加到1.12人;2007年底,全国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总数达363.6万张,比2003年增加47.2万张。2003年以来,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递增,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   究竟什么是人均期望寿命?专家介绍,人均期望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所以,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2003-2006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5.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6.5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卫生总费用达到10488亿元,占GDP4.82%,人均卫生费用781元。由于2007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病人医药费用也在上涨。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28.7元,比上年增加2.8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2.2%;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4874.8元,比上年增加355.9元,上涨7.9%。扣除物价影响因素,人均门诊费用减少2.9元,下降2.3%;人均住院费用增加141.5元,上涨3.1%。2003年以来,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呈下降趋势。门诊病人药费比重由2003年的55.6%下降到2007年的50.8%,住院病人由44.3%下降到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albums/419172/419172.html" \l "0$8a95ad1c9a8540c886d6b66d" \t "_blank"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关图 42.3%。   2003年以来,全国医疗服务工作量持续增加,服务效率有所提高。2004-2007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94亿元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得到提高。2003年以来,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大部分城市街道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007年底已达2.4万个。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5.7亿人次,入院人数达8623万人。与2003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4.7亿人次,增长23%;入院人数增加2531万人,增长42%。   过去5年,我国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07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47.7%。与2003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1.4个百分点。2007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2003年平均缩短0.4日。2007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8人次、担负住院1.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8人次、0.3床日。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担负住院0.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9人次、0.2床日。   过去五年,我国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新发传染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2002年以来,全国共投资10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9亿元)用于省、市地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投资64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已完成传染病院区与紧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   目前,全国98%的市(地)、94%的县(区)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达10万人。2006-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达18亿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31个省(市、区)1190个县(区);截至2007年11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达3.9万人。2007年1-3季度,全国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6.1万例。截止2007年11月底,全国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80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72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7年1-10月血吸虫病治疗和扩大化疗人数达289.5万人。2003年以来,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较广。孕妇产前检查率维持在90%左右、产后访视率86%左右;住院分娩率88%,4年提高9个百分点。   2006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5%,提前实现2010年65%目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5%。过去五年,我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四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8%以上。2007年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地预防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过去五年,我国农村地区改水和改厕工作取得实效。截止2007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亿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92.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3年58.2%提高到2007年64.1%,卫生厕所普及率由50.9%提高到57.0%。   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448个,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达86.0%。与2004年相比,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增加2115个,参合农民增长8倍,参合率增长10.8个百分点。2007年1-9月,全国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220.3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2003年以来,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支出逐年增加。2006年底参保人数达1.6亿人,全年基金支出1277亿元。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79个城市启动实施,预计全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将达3000万人。2004年起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2005年扩大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截止2007年6月底,农村医疗救助覆盖全部含农业人口的县市,65%的区县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据民政部门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医疗救助支出4.9亿元,医疗救助1078.7万人次;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1亿元,救助118.3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医疗救助人次和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计算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也称“期望寿命”,从指标名称看是预期的、期望的,有是一种预测的意思。当然预测也总是要建立在现时真实的基础之上。“平均”则无从说起,而将“平均预期寿命”记为“平均寿命”,则可能真有把“理想”当“现实”的意思吧? 那么,要做这样的预测现时有些什么依据呢? 如上讨论的A2(平均人口)和A3(死亡人口)都不能直接用。以A2预测今后的出生人口基本上是另一个话题。对今后死亡情况或期望寿命的预测,只有当前的B1(年龄别死亡率,B1=A3/A2)可以有所指向。 这里有必要说明几点: 一、“对今后死亡情况或期望寿命的预测”其实是一回事——不必既做死亡情况预测又做期望寿命预测,因为对任意一年来说,每个人不是死亡就是增加一年寿命,这是人口寿命讨论的约定。并且如上所说,因此死亡概率和尚存率之和为1,或者说可以由死亡概率导出尚存率或反之。这也是讨论“平均预期寿命”的基点; 二、以上计算的B1(死亡率)来自于现时各年龄人口而不是同一个年龄人口,当然也不是都来自刚出生人口(0岁)——只有0岁死亡率反映同年同岁(也就是0岁)的情况其它都不是。如10岁死亡率反映当年10岁的死亡情况,这些10岁儿童以前(9岁、8岁等等)的死亡情况完全可能与现时相应年龄死亡率不同。可以这样说,此前没有“一个人口”是按这样的死亡率过来的,此后也不一定有而且更可能没有“一个人口”将这样发展,因为今年出生的0岁儿童到明年1岁了,过了的一年医疗卫生等等都会影响死亡率,因此不能再使用这里的1岁死亡率也完全没有什么奇怪。 但对0岁死亡率在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时还会另有考虑,这将在本章稍后讨论。 三、不管怎么说以上两点还站在今天的角度(用的是现时死亡率,虽然可能对0岁情况另有考虑),而这第三点则连这样的条件也没有了——它考虑今后每年会出生多少人口。 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不唯一)是“假设”今后每年出生人数恒定,都为1个单位(可以是2万人也可以是1亿人等等)。在这样每年出生人数恒定情况下,按现时死亡率等推算“死亡概率”,进而测算出人口按年龄的分布以及最后计算出“平均预期寿命”。 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这未尝不可,而且按现时死亡率推算多少也反映一点现实,特别是医疗卫生情况等,但要指望“以这个指标来反映一个人口真实的死亡水平”,那实在走得太远了。 四、用现时死亡率来推导“平均预期寿命”往往还还不够“理想”,为了达到“理想”如何修正,就翟文看翟教授与中国统计年鉴也还没有达到意见统一。这么说来这“平均预期寿命”还真有点“前沿”课题的味道,似乎也难容我辈置喙。 但既然是科学研究,那就没什么见不得人的。无非是一个参数,而且集中在0岁死亡情况。其实对于0岁死亡情况今后的变化都没有有依据的把握(2000年的0岁死亡率还高于1989年),而且大家都以真实(的0岁)死亡率计算,无论“吃亏”还是“便宜”做比较时基本还是“公平”的。如果意见都集中在这一岁上,那么作为极限,也不妨“假设”0岁的“尚存人年数”取1岁的,这总是“最坏情况”了,因为按“平均预期寿命”计算要求,每岁人口只能逐岁递减(至少不增)。 以下就按如上思路,先计算“未对死亡率进行任何调整”的“平均预期寿命”。其中要用到上面涉及过的“人年”算法、“累计”算法,还要用到其它一些算法,不过在“试算预期寿命”时基本都用过。   如上所说,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是假设(年)出生人数(每年均)为1个单位,以下都是就这“1个单位”做的“文章”。 这“1个单位”的人口不同于前面的“平均人口”,它是期初数(而不是期中或平均数),作为“尚存人数”的初值——l0(即l0=1),以后从这1开始,按人口规律只能“单调递减”到0为止:l1,l2,l3,……lw——都是相应年龄(岁)的期初数。 按“平均人口”的计算方法,由期初期末(或相邻两个期初)人口可以计算这一年的“平均人口”,这里称为“尚存人年数”Lx:Lx=(lx+lx+1)/2,x=0,1,2,……,w-1。在这一年(单位时间)内的“死亡人口”dx则为:dx=lx-lx+1。 前面计算了(年龄别)死亡率(B1)=死亡人口(A3)÷平均人口(A2),亦即:mx=Mx/Sx,x=0,1,2,……。而上面已经计算出在“理想”情况下1单位人口演变的“平均人口”Lx和“死亡人口”dx,由此也可以计算相应的(年龄别)“死亡率”mx:mx = dx / L x=(lx-lx+1)/[(lx+lx+1)/2]。 解得lx+1 = lx(2-mx)/(2+mx),这样就可由m(已知死亡率)计算出l(尚存人数)进而计算出L(尚存人年数)——而且就“1个单位”的初始人口来说,每个岁点上的人数就是尚存的“人年”数。 将L自年龄高端向0岁求和,也就是计算出到x岁尚存的人年数之和Tx,它与对应的尚存人数lx之比,就是平均预期寿命ex,特别地在0岁上的平均预期寿命,记为e0x,就是默认的平均预期寿命——其实0岁平均预期寿命只要记做e0,未知其中原由——或许真要像翟文那样计算某个年龄段的“平均预期寿命”?   在“lx+1 = lx(2-mx)/(2+mx)”中将的“(2-mx)/(2+mx)”记为“尚存率px”即px=(2-mx)/(2+mx),于是lx+1 =px×lx 。 而尚存(率)之余(1-px)相当于死亡(率,在以1为单位时也就是死亡人口),称为“死亡概率qx”即qx=1-px=1-(2-mx)/(2+mx)=2mx/(2+mx) “生命表的关键是死亡概率”,当然另一个是“理想人口”——后者要记得但不再讨论。 作为生命表关键的死亡概率由qx=2mx/(2+mx)表达了它与死亡率的关系,但该式或许不能一目了然——究竟死亡概率比死亡率大还是小,又达到怎样的程度? qx=2mx/(2+mx)=[(2mx+mx2)-mx2]/(2+mx)= mx - mx2/(2+mx) ≤mx - mx2/2,由0≤mx≤1可知,总有qx≤mx,也就是死亡概率除mx为0外总是小于死亡率。由于死亡率是很小的数,因此相差不会很大。若干mx和计算出的qx及两者的差如下表所列: 以上直接联系了死亡率与死亡概率,这样就可以从死亡率与死亡概率出发(已知mx和假设l0=1)计算出平均预期寿命,依次如下(x=0,1,2……): 死亡概率:qx=2mx/(2+mx) |用到mx 尚存率:px=1-qx |也可用px=(2-mx)/(2+mx)计算 尚存人数:lx+1 =px×lx |用到l0=1,也可用lx+1 = lx (2-mx)/(2+mx) 计算 尚存人年数:Lx=(lx+lx+1)/2 尚存人年总数:Tx=∑Lx 平均预期寿命:e0x =Tx/lx |其中e00表示0岁(新生儿)的平均预期寿命,为默认 用“→”表示计算方向就是:mx → qx=2mx/(2+mx) → px=1-qx → lx+1 =px×lx(l0=1)→ Lx=(lx+lx+1)/2 → Tx=∑Lx → e0x =Tx/lx。 其它涉及而计算平均预期寿命不必用到的还有死亡人数:dx=lx-lx+1 。 按如上讨论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过程如表5。其实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想到,由于死亡概率相当接近死亡率,因此与前面用死亡率试算的表4不会相差很多;又由于死亡概率小于死亡率,因此计算出的平均预期寿命会比“试算预期寿命”高。 表5 生命表——不作调整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 可见,这样计算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2.40(年)——比“试算预期寿命”(72.13)略高,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死亡概率略低于死亡率——至此“试算预期寿命”完成了使命。 问题是翟文说“我们在未对死亡率进行任何调整的情况下,依据普查数据计算出来的预期寿命值略高于统计年鉴公布值,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21岁”(统计年鉴公布值为71.40岁)——上面也“未对死亡率进行任何调整”,当然也只有这样才敢拿出来——两者为何略有不同?不过相差不多。    
/
本文档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