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农业和文明起源

农业和文明起源

2012-03-07 6页 pdf 532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8976

暂无简介

举报
农业和文明起源 农业和文明起源 张良仁 关键词: 农业 世界体系学说 生存经济 政治经济 社会复杂化 KEYWORDS: Agr iculture World Syst em Theory Subsistence Economy Political Economy Social Complex ity ABSTRACT: A lt hough archaeo logists have long realized t he signif icance of agr iculture in the social developm ent...
农业和文明起源
农业和文明起源 张良仁 关键词: 农业 世界体系学说 生存经济 政治经济 社会复杂化 KEYWORDS: Agr iculture World Syst em Theory Subsistence Economy Political Economy Social Complex ity ABSTRACT: A lt hough archaeo logists have long realized t he signif icance of agr iculture in the social developm ent, t hey st ill see ot her fact ors, such as unfa ir t rade, as the m ain driving fo rces o f social de� velopments. Inspired by the staple finance ( or subsist ence econom y) and w ealt h finance ( or po litical e� conomy) t heory o f D ' Altroy and Ear le, this paper stresses that agr iculture is the main source o f w ealt h f or ancient societies. This is borne out by t he fact that the ear liest civ ilizat ions emerge in pla in areas w here agriculture is developed rather than in mount ain reg ions w here t he copper deposit e is r ich. More� over , the diffe rent speeds o f social developm ent in Eurasian Continent, where the m etallurgical techno logy develops much ear lier , and the Cent ral Plains o f China, w here t he metallurg ic techno logy develops late r, and t he rapid r ise of social complex ity in t he Yayo i Period of Japan after the introduct ion o f r ice f arm ing a lso subst antiates t his observation. T here fore, w e need to pay much more att ention to t 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agr 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mplex ity w hen w e explo re t he orig ins of civilizations. 文明起源在考古学上是一个复杂的问 题, 牵涉到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其中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农业。本文试图强调农业对文 明起源所起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一些有关农 业考古的看法, 希望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华 文明探源工程和类似课题有所帮助。 一 农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 早就被考古学家认识到了。1928年,柴尔德 ( Gordon V . Childe)在�远古的东方� ( T he M ost A ncient East ) 首次指出了农作物的 出现和动物的养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 命。在此书的 1954版中,柴尔德进一步阐述 了这个�农业革命�说 [1 ]: 食物的生产, 即有意地培育植物食 品 �� � 尤其是谷类植物, 以及驯化、养殖 和选择动物,是一场经济革命,是人类学 会用火之后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它开 辟了一个更为丰富而且更为可靠的食物 来源, 使人类依靠自身的能力可以控制 并且能够几乎没有止境地扩大生产。由 英格兰发生的工业革命的结果来看, 这 场革命可能带来了人口的激增。 现在看来, 农业的起源并不是一场暴风 骤雨式的革命, 而是一个和风细雨式的渐变 过程。实际上, 采集渔猎经济在人类学会种 植谷物以后的几千年时间里与农业共同存 考古 2011年第 5期 �研究与探索 第 5 期 � 61(总 445) � 作者: 张良仁,西安市, 710069,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在 [ 2 ]。不过柴尔德所强调的是农业出现以后 对于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刺激作用。然而 在西方,这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色彩很浓 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考古学界的 重视。近几十年来西方涌现的有关社会复杂 化的理论往往考虑其他的因素, 如战争、资 源的再分配、专业化生产。其中一个重要的 理论就是世界体系学说 ( w o rld system the� ory )。此学说的创始人华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的本意是想解释资本主义产生 以后世界的财富如何从东方流向西方从而 导致东西方之间的两极分化。他提出, 工业 革命以后的西欧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殖民) , 把其他地区纳入到一个以它为主导的世界 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西欧提供下游产 品, 扮演中心的角色, 而其他地区提供原料 和上游产品,扮演边缘的角色。这种中心 � 边缘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西欧无形中从 其他地区攫取了利润,因而导致了中心和边 缘之间的贫富分化 [3 ]。 世界体系学说发表之后, 受到了很多学 者的批评。萨林斯( M arshal Sahlins)指出, 18世纪的中国和夏威夷并非处于被动地 位,而西欧也并非处于主导地位。这与当地 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人认为他们是世界 上惟一的文明国家, 所以拒绝了英国人提出 的贸易请求。而夏威夷人则欢迎西欧的商 品, 因为他们认为它们来自外来的神明, 是 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4 ]。塞拉 ( Domenico Sella) 强调中心的获利并不意味着边缘的 损失,中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关系可能是双 赢的关系 [5 ]。这些反对意见动摇了华勒斯坦 学说的一些支柱。在我看来, 现代史上世界 的两极分化,是因为工业革命使得西欧的商 品生产能力以及价格竞争力迅速提高, 导致 其他地区的民族经济在开放市场(往往是被 迫的)后迅速崩溃。 但是世界体系学说的中心 � 边缘理论 受到了许多考古学家的推崇。尽管华勒斯坦 本人在许多场合强调这个理论只适用于公 元 1500以后的资本主义时代, 考古学家仍 然满腔热忱地把它运用到考古材料上, 并用 它来解释古代的国家起源。一个著名的例子 就是阿尔加泽( Guillermo Algaze)构造的乌 卢克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北部的叙利 亚山区和东部的伊朗高原之间的贸易关 系。平原地区的城邦从北部山区和东部高原 获得铜矿和石材,生产铜器、石器和纺织品, 并把产品销往那些地区, 从而获得利润并迅 速积累财富 [ 6]。中心- 边缘理论也出现在刘 莉和陈星灿的著作中。他们的目的是利用该 理论提供的时空框架重建起中原与周边地 区之间的贸易网络。二里头时期和二里冈时 期的中原王朝作为中心操控了这个贸易网, 它们从边缘地区输入金属矿来生产青铜器 同时向边缘地区输出青铜器。随着贸易网的 形成, 一个由四个级别组成的中央集权的行 政系统也出现了 [7 ]。这里我们要感谢两位作 者的努力, 使得中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 联系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两位作者虽然有意回避上述的中心 � 边缘理论的两个困境,但是没有能够彻底摆 脱它们的影响。其一,他们认为周边地区的 城址, 如盘龙城和吴城, 都隶属于中原商王 朝。这并不全对。说盘龙城是商王朝的一个 据点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样说吴城恐 怕不行。吴城是二里冈上层时期商人建立的 一个殖民地,但是这个时期以后它可能独立 了。具体表现为它的铜器和陶器风格不再紧 跟中原的变化路线了。尽管两位作者认识到 了这一点, 但是无意之中还是把吴城二期和 同时期的新干大洋洲大墓纳入到商王朝的 贸易网中 [8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吴城在第 二期可能继续向中原的商王朝提供铜矿和 高岭土,但是它与后者可能是相对平等的贸 易关系。其二, 虽然他们没有否认农业的重 要性, 但是有关讨论一笔带过, 通篇谈的则 是资源掠夺在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给人 � 62(总 446) � 考 古 的印象是, 中原国家的形成是因为它们控制 了铜矿的开采和青铜器的生产。不可否认, 青铜器作为贵重器物 ( pr est ig e goods) 确实 起到了推动和巩固中国早期王朝的作用。但 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商王朝之所以能够支 撑庞大的铸铜作坊并且能够制造成千上万 的青铜器, 是因为它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也 就是农业。我们认为,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 社会发展速度之所以快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这里有大面积的肥沃平原, 适于农业生产, 因而中原地区很早就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而 周边地区, 尤其是资源产地, 多为山地丘陵, 可耕土地比较狭窄而贫瘠,经济基础相对薄 弱。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源产地在与中原王 朝的贸易活动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文化和物 质利益。就吴城文化而言,同本地新石器时 代文化比, 它在经济(大量青铜器和玉器)和 技术水平(青铜铸造、原始瓷制造等)上可以 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要正确地理解中原国家与周边地区的 关系,我们恐怕需要正确地理解古代的政治 经济学。这里我们有必要引入德阿特罗 ( Terence N . D� Altroy )和厄尔 ( T imothy K. Earle) 的生存经济 ( staple finance 或 subsistence economy ) 和财富经济 ( w ealth finance 或 pol it ical economy )学说。生存经 济指的是下层必须交给统治者的税 (谷物、 动物、纺织品等) 或者劳动力 (为统治者耕 作土地)。这种经济收入被用来维持官僚的 生活需要。它的好处是简单直接, 坏处是谷 物和动物的运输费用高昂。所以它适合于小 国,不适合大国或帝国。财富经济指的是生 产和获得特殊产品(珍宝、原始货币)。它们 或者直接来自下层, 或者由王室维持的工匠 制作。这种经济的好处是产品容易保存, 便 于长途运输。王室可以用它们来支付各级贵 族官僚和附属人员的薪水, 也可以用它们 来交换所需要的贵重的原料和产品 [ 9]。总而 言之, 国家从下层人民获得生存经济, 并用 它来支持财富经济, 以便维持国家机器的运 转。青铜器的生产就属于财富经济,它是不 能代替生存经济这个基础的。 因此, 在探讨文明起源时, 我们必须明 确,土地和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的财富来 源。在同等条件下, 一个政体所统治的土地 越多, 农业越发达, 那么它可以获得的财富 就越多,它的物质文化就发展得越快。这也 就是早期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 和中国)都出现在农业发达的平原地区而不 是在铜矿丰富的山区的原因。 二 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考察农业和社会发 展的关系。首先来比较青铜时代的欧亚大陆 和中国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我们着重 分析欧亚大陆的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地带。在 这里金属生产比中原地区起步要早,始于公 元前 3500 年的青铜时代早期, 即竖穴墓 ( Pit�Grave)文化时期, 生产的为纯铜。到了 公元前 2500年以后的青铜时代中期, 即辛 塔旭塔 ( Sintashta) 和阿巴舍沃 ( Abashevo) 文化时期, 开始砷青铜和锡青铜的生产, 并 且村落普遍从事金属的生产和贸易。按道理 讲, 这些村落应该积累了很多财富, 并且出 现了社会分化。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 在整 个青铜时代,欧亚大陆的社会形态仍然是小 型的村落, 没有出现大型的类似于二里头和 郑州商城的都市。社会分化出现于村落之 间,但是没有形成很多等级。村落内部仍然 是平等的。这种社会形态在传统的社会进化 序列上还处于部落阶段。反观我国的中原地 区,尽管青铜器已经出现于公元前三千纪的 龙山时代, 但那是零星的, 迄今还没有见到 这个时代的冶炼遗迹。大规模的青铜器生产 肇始于二里头时代, 而这时社会形态已经进 入国家阶段 [10 ]。为什么欧亚大陆草原和草 原森林带更早进入青铜时代, 而在社会形态 上反而落后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呢?这是因为 第 5 期 � 63(总 447) � 欧亚大陆的主要经济形态为畜牧, 人们可能 也从事农业,但是现有的证据非常薄弱。畜 牧经济固然属于生产性经济, 但是单位面积 的产出远远低于农业,因而可以承载的人口 密度很小。反观我国的中原地区, 早在尚未 出现金属的仰韶时代 (公元前 5000~ 前 3000) ,村落规模和人口密度就已经超过欧亚 大陆的草原和草原森林地带。如果说这个时 代仍然处于比较平等的部落阶段, 那么金属 生产仍然处于萌芽状态的龙山时代 (公元前 3000~ 前 2000)就已经跨入酋邦阶段了。 我们再来看日本的情形。今村启尔 ( Imamura Keiji)为我们详细描绘了绳纹时代 (公元前 10000~ 前 400) 向弥生时代 (公元前 400~ 公元 300) 过渡的情况 [11]。在历时将近1 万年的绳纹时代,人们的食物主要来自陆地上 的野兽和植物果实、水中的鱼和贝壳。不过由 于日本群岛的野生食物资源丰富, 所以人口较 今天的许多采集渔猎社会密集。他们过着定居 生活, 村落规模较大, 大者如千叶县的子和清 水聚落有 260座地穴式建筑和 1000多个用于 储存食物的袋状坑。同时人们可以生产大量的 造型复杂而个体很大的陶器雕塑。不过,纵观 绳纹时代, 社会可以积累的财富不多, 始终处 于简单而平等的部落阶段。 在日本,公元前 400年出现大规模的稻 作农业,弥生时代也从此开始。现在一般认 为,日本的稻作农业是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 经朝鲜半岛传入的, 与它同时传入的是青铜 器和铁器。因此日本群岛跳过青铜器的使用 时代,直接进入铁器的使用时代。稻作农业 最早出现在九州岛北部, 那里已经发现了许 多水田遗址(如福冈县的野多目和板付) ,不 过稻作农业在大约 300 年内传播到本州 岛。这一时代社会开始分化。佐贺县的吉野 里聚落规模很大, 长 1000、宽 400米, 以环 壕保护。聚落旁边发现有 2000多座瓮棺葬 和 1座冢墓,其中冢墓下面的 8座墓葬中, 5 座墓出有青铜短剑和装饰品, 地位明显高于 其他墓葬。福冈县的吉武高木遗址群发现的 一处墓地里, 20座成人墓中的 11座出土有 随葬品。其中 3号墓最为丰富,出有 4件青 铜兵器和 1件铜镜。由此看来,此时日本可 能进入了酋邦阶段。到了公元 5世纪, 统一 的国家开始出现。纵览日本的发展过程, 稻 作农业的传入是一个里程碑。 那么日本的古代部落为什么会放弃渔 猎采集经济转向稻作农业呢?今天我们恐怕 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这个转变过 程可能不是若干年内完成的, 应该是几十、 几百年内完成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 多学者认为,渔猎采集社会的生活比农业社 会轻松,每天只需劳动若干小时就可以满足 一天的需要, 而且不破坏环境, 所以他们把 这些社会称为�富裕社会�。既然如此,这些 社会就不必转向农业了。但是 80年代以后, 学者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如此美好。因 为野生食物有季节性变化,同时它们在年份 之间有所差异, 渔猎采集社会不时地面临食 物不足的窘境, 因此他们需要储存食物来防 止饥饿 [ 12]。相比之下, 农作物更加稳定, 产 量很高而且易于贮存。根据贝尔伍德( Peter Bellw ood) 的计算, 渔猎采集社会的一个家 庭需要几个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维持, 而农 业社会的一个家庭只要几百平方米的土地 就够了 [ 13]。因此随着渔猎采集社会的增长, 他们逐渐地走向了农业生产的道路,或者被 扩张的农业社会同化。 三 前面我们讨论了世界体系学说, 重新树 立了农业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我 们比较了欧亚大陆和中国中原地区青铜时代 文化,回顾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变化过程,再次 突出了农业对于文明起源的推动作用。不过 这些只是宏观的观察。如果我们要微观地分 析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们还有许多问 题无法解释。就中国而言, 第一,从仰韶时代 � 64(总 448) � 考 古 到龙山时代再到青铜时代, 中原地区稳步向 复杂社会迈进。按照上述理论,农业应该在同 步前进。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同时期农业是怎 么发展的。第二,长江流域的文化水平在仰韶 和龙山时代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为什 么到了商代和西周社会发展就裹足不前甚至 衰落了? 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在古代是水稻 的发源地,在今天是水稻的主要产地。我们需 要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里的稻作农业在商周时 期衰落了? 还是因为南方的稻作农业还不够 发达,产量远远不如北方的旱作农业? 可喜的是, 我国的农业考古在过去的几 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过去的20 年里,由于新技术(浮选)的使用和新思维(关 注经济方式)的指导,我们对中国农业的发展 过程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今天我们不仅清 晰地了解一系列农作物和家畜的培植和驯化 过程, 而且进一步触及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方 式的变化。就农作物而言,粟和黍起源于我国 的北方, 并且从兴隆洼文化以后成为我国北 方旱作农业的传统 [14 ]。进入龙山时代以后, 人们开始种植稻谷和大豆。到了二里头时期, 稻谷的种植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起源于西亚 的小麦传入中原。到了二里冈时期,小麦的种 植规模增长, 并开始取代粟和黍成为北方的 主要粮食作物。随着农作物种类的多样化,土 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 粮食的总体产量也因 而增长了; 同时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冲击 也减小了 [15]。就家畜而言, 我们同样可以看 到这样一个多样化过程。公元前 7000~ 前 6000年, 我国北方出现了家狗和家猪;到了公 元前 2500年, 起源于西亚的黄牛和绵羊经由 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 公元前 1300年, 可 能起源于欧亚大陆的家马又传入中原 [16]。它们 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类的肉食资源, 而且满 足了我国社会复杂化以后日益增长的牺牲用 动物 [17 ]。由此可见,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中原 地区文明发展的前提。 与此同时, 我们对中国农业的多样化发 展道路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最新的研究 表明,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家畜(猪和狗)养殖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000年, 到公元前 4000 年超越渔猎成为主流的经济方式。在长江中 下游地区, 猪狗饲养虽然也起步于公元前 6000年, 但是人们获取肉食的主要方式仍 然是捕捞和狩猎。到公元前 2000年家畜饲 养才上升为主要经济方式。同样, 尽管长江 中下游地区是栽培稻的起源地,最早出现在 公元前 8000年。但是稻谷的种植发展相当 缓慢, 一直到公元前 3200~ 前 2100年才开 始取代采集狩猎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 [18 ]。 华南 (岭南) 地区以前被认为是栽培稻的发 源地, 最新的研究否定了这一点, 而且公元 前 4500年以后出现的稻作农业可能是从长 江流域传入的。不过,这里可能是块茎类粮 食作物(芋)的发源地 [19 ]。 这些新进展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也启发 我们提出新的问题。上述的经济方式研究多 局限于与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相关的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以及公元前 2500~ 前 1500年。它们已经初步解释了中原 地区文明得以稳步发展的原因, 也解释了长 江流域出现发达的良渚文化的原因。不过我 们还需要对其他地区其他时间段展开研究, 以便解决我国文明的后续发展和各地区发展 的不平衡性问题, 尤其是长江流域在青铜时 代为什么落后于中原的问题。要研究这些问 题,我们恐怕还要扩大研究范畴。除了农作物 和家畜的驯化, 我们还需要考虑种植 (养殖) 技术、农作工具和土地利用方式问题。当然种 植(养殖)技术和土地利用方式在考古遗存中 很难观察到, 将来要靠民族学材料来弥补,一 方面要开展农作工具的微痕分析以便讨论生 产力的发展脉络, 另一方面要分析古代植被 来认识人类利用土地的能力。总之,农业考古 是一个庞大的领域,非一时之力、一人之功可 以成就。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者、更多的 经费能够投入到这个领域。 第 5 期 � 65(总 449) � � 66(总 450) � 考 古 注 释 [ 1 ] Gordon V. Childe, New L ight on the Mos t A ncient E as t , Revised in 1952 and reprinted w it h som e cor rections in 1954, p. 23. Lon� 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 D. [ 2 ] 赵志军最近的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 了一个具体的例证。见赵志军: �栽培稻与稻 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 �南方 文物�2009年第 3期。 [ 3 ] Immanuel Waller st ein, The modern w or ld� sy stem I : cap italis t agr icul tur e and the o� r igins of the E uropean w or ld�economy i n the six teenth century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4. [ 4 ] Marshal S ahlins, �Cosm olog ies o f Capit al� ism: The T rans�Pacific Sector o f �T he Wor ld System. � � Cu lture / Pow er / H is tory , Ed. Nicho las B. Dirks, Geo ff Eley , and Sher ry B. Or tner, pp. 412- 455. Pr incet on: Pr ince� 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 5 ] Dom enico Sella, � The World System and I ts Dangers. � Peasant S tudies 6 ( 1977) : pp. 29- 32. [ 6 ] Guille rmo Algaze, T he Ur uk Wor ld System : The Dynamics of Exp ans ion of E ar ly Meso� potam ian Civ iliz at 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 niversit y o f Chicago Press, 1993. [ 7 ] L iu Li and Chen Xingcan, State Formati on in Ear ly China . London: Duckw or th, 2003. [ 8 ] 同 [ 7 ]。 尽管两位作者在 25页明确说明本 书只讨论二里头和二里冈时期 , 但是此图反 映出他们在无意之中涵盖了晚商时期。正如 两位作者所说(第 121页) ,相当于二里冈上层 的吴城 I 期的遗存很少,只发现有一些陶片和 铸造青铜工具的石范, 因而不能映证他们提 出的政治经济体系。能够表现这个体系的只 有吴城 I I 期和新干大洋洲大墓 (出有 475件 青铜器, 其中青铜容器 48件) , 本书所指的也 只有吴城 I I 期和新干大洋洲大墓。而作者们 认为后面两种遗存的年代属于晚商时期 (第 121~ 122页)。 [ 9 ] T erence N . D� Altroy and T im othy K. Ear� le, � Staple F inance , Wealth Finance, and Storage in the Inka Political Econom y. � Cu rren t A nthropology 26. 2( 1985) : pp. 187- 206. [ 10] Zhang Liangren, A ncient Society and Met� allurgy : A Comparativ e S tudy of Bronze Age Societies in Central E urasia and Nor th China . PhD Disser tat 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2007. [ 11] Imamura Keiji, Prehis tor ic Jap an: N ew Per spectiv es on I nsular East As ia. Honolu� lu: U niversity of Haw aii Press, 1996. [ 12] Lu T racey Lie Dan, The Transi tion f rom Foragi ng to Farmi ng and the Or igin of A� gr icultur e in Chi na, pp. 136- 137. Ox f ord: John and Erica H edges, 1999. [ 13] Pet er Bellw ood, Fi r st Farmer s : The Or i� gins of A gr icultu ral Societies , p. 14. Malden: Blackw ell Pub., 2005. [ 14] 赵志军: �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新资料和新思 考�, 见�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 � � 王仲殊先生 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 92~ 95页,科学出版 社, 2005年。 [ 15] 赵志军: �公元前 2500年- 公元前 1500年中 原地区农业经济研究�, 见�科技考古�第二辑, 第 6~ 11页, 科学出版社, 2007年。 [ 16] 袁靖: �中国古代家马的研究�, 见�中国史前考 古学研究 � � � 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 秩华诞文集� 第 436~ 440页,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 17] a. 袁靖: �公元前 2500年- 公元前 1500年中 原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 见�科技考古�第二 辑第 32页,科学出版社, 2007年。 b. 傅罗文、袁靖、李水城: �论中国甘青地区新 石器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 �考古�2009年 第 5期。 [ 18] 同[ 2 ]。 [ 19] a. 同[ 14] ,第 95~ 98页。 b. 赵志军: �对华南地区原始农业的再认识�, 见�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 � � � 纪念甑皮 岩遗址发掘 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 150、153页,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责任编辑 新 华)
/
本文档为【农业和文明起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