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四譯本

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四譯本

2012-03-09 46页 doc 177KB 1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2212

暂无简介

举报
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四譯本《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一九九一年,劉巧玲恭譯。 《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一九九五年,談錫永譯竟。 《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 一九九七年,劉立千譯竟。 《認清明覺洞見自解脫》 二零一零年,浯洲具桑千之名者編譯。 前言 這四種譯本大致是從兩種文本翻譯成漢文,版本差異不大,但四種譯本對如來藏的理解不一致。 世人對如來藏不了解,所以立了許多名相,蓮師既然直指為如來藏,就沒有必要再立個「大中觀見」更不該和寂護及弟子蓮花戒的「瑜伽中觀行」扯上關係,蓮花生大士悟道早於寂護是個事實。那好像是松本史...
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四譯本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一九九一年,劉巧玲恭譯。 《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一九九五年,談錫永譯竟。 《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 一九九七年,劉立千譯竟。 《認清明覺洞見自解脫》 二零一零年,浯洲具桑千之名者編譯。 前言 這四種譯本大致是從兩種文本翻譯成漢文,版本差異不大,但四種譯本對如來藏的理解不一致。 世人對如來藏不了解,所以立了許多名相,蓮師既然直指為如來藏,就沒有必要再立個「大中觀見」更不該和寂護及弟子蓮花戒的「瑜伽中觀行」扯上關係,蓮花生大士悟道早於寂護是個事實。那好像是松本史朗的手指頭,師父指著太陽,松本君根本沒有仰望天上的太陽,只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指頭,要是沒有陽光松本君連手指頭也看不見。 蓮師的見地和果地和禪宗其實沒有不同,同為如來藏見,證如來法身果。漢地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演變成話頭禪愈來愈不像話,蓮師反而保存著禪宗本義!所差別者僅在「修」「行」。禪宗主「無相禪觀」、密宗屬「有相觀修」;用顯教的說法:密宗的生圓次地屬報身修行,是色究竟天淨土圓滿修行;用密教的說法:禪宗如來藏是如來界的見地,是於普賢如來基界自證大日如來法身。 所以我不認為本論是「心部教授」,而應為「口訣部心髓」。 密宗的法、報、化三身修行說白話一樣不離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欲界空无門是化身解脫,色界相无門是報身解脫,法界(無色)願无門是法身解脫。三身解脫慧到彼岸是普賢基大日如來法身成就。 用瑜伽行的說法:欲界化身解脫是前五識轉依、色界報身解脫是六意識轉依、法界(無色)法身解脫是七末那識轉依,基界如來法性身成就是八藏識轉依。 這樣理解豈不是一目瞭然! 由見證果是達摩祖師的理入,並非無修,只是內法界的修行不顯露於外境。和一般的密宗修行法截然不同,這點《現證自性大圓滿本來面目教授.無修佛道》寫的很清楚。 至於世人何以錯謬理解如來藏,很大的原因在於不解「空」義和「中」義,所謂「離邊中觀」與「無自性空」是兩大禍首。 「八不中道」指的是不執單邊,若離邊只得空無義, 這可以從幾何中點尺規作圖了解: 利用直尺和圓規,可以畫出一個線段的中點: 以線段的一個端點A為圓心、線段的長為半徑畫圓。 以另一端點B為圓心、線段的長為半徑畫圓。 將兩圓的兩個交點連線,這條直線與原來線段的交點即為線段的中點O。 只需要兩個圓的半徑相等,並且都大於線段長度的一半就可以了。 以O為中點A的長度1單位,B的長度也為1單位,再給一個方向就建立了數線座標系。若去掉A、B兩點(離邊),剩下一個O點(中),無義! 所以由邊見A、B可以建立認識體系O;去掉邊見A、B,則認識體系O瓦解,故『離邊無義』非「離邊中觀」。 正確的中觀應為「容邊為中」,舉例: 給定三點求圓: 給定三點A、B、C, 則作AB線段的中垂線L, 作BC線段的中垂線M, L與M交於一點O, 則以O為圓心,線段OA為半徑作圓即為所求。 更進一步還可以給定三圓求圓。 圓O(中)同時容納了點A、B、C(三邊),為一個「容邊為中」的圓融體系。 再談「無自性空」,原始佛教的「非我」、「非身」僅僅是指「外境空」、「欲界空」,敦珠一世即能善解外空義。 以科學言之:質量、能量可以互換守恆(已證),能量和空間也同樣可以互換,甚至無需守恆,在普朗克尺度下的量子起伏就足以創造出整個宇宙,還是一個全像的數位宇宙(未證)。 在內法界無需立空義,祂探索的是「零點時空」也就是時空維度有無限N維,但每個維度的量度皆為零--「絕對的原點」。 當祂不為零的時候就「覺空」「現空」「明空」「顯空」「樂空」等等的名相顯現。 藏傳佛教常講的「無雲晴空」,他們忽略了太陽;蓮師特意提醒「無雲晴空的太陽」「太陽的核心」;說白話「靈界的太陽」就是如來法身! http://blog.sina.com.cn/u/2647814870 1  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蓮花生大師 本文敘述「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這是開示本來覺性最直接的法要, 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一 敬禮法報化三身,敬禮一切圓證空明覺性之諸佛。   二 我將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它為你真實解說自己的本來覺性。 有幸佛子,諦聽覺照! 三昧耶 嘎嘎嘎   三 何其奧妙! 娑婆與涅盤同時圓具于一心之內, 它的本性亙古即然,你卻無緣得識。 它空明無染,永世不滅,你卻無緣一睹它的豐釆。 它處處顯現無礙,你卻視而不睹。 因此著文,為解說自己的心性。 若不瞭解內在自性,三世諸佛所開示之八萬四千法門, 無人得識其中奧義。 此言不虛,大雄諸佛之密意盡在於此矣! 佛法經典縱然遍滿虛空, 究竟教誨終歸於導入自性的三要訣。 今開顯諸佛自性, 下文解說修持要訣,此法既無前行,也無續修。   四 諦聽! 有幸佛子,諦聽! 常人雖也重視心性的問題,且廣加研究, 對它仍然茫然無知,或落妄見,或入邊見。 乃因彼等未能正視心性之本身, 只知發展為各種哲學觀念及學說,深奧難解, 使一般人錯失了認識自性的機緣, 以致輪回流轉於六道三界,受盡諸苦。 由此可知,不覺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謬誤。 縱然聲聞緣覺試由無我的道理深入, 卻無法瞭解自性之本來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執一論, 自作纏縛,無緣得見淨光。 聲聞緣覺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別見所障, 中觀派則蔽於真俗二諦的執著, 事乘與瑜伽乘因執著本尊外相而受縛, 大瑜伽(方便父續)及隨瑜伽(般若母續)則因分別空性與覺性為二而生惑, 從不二的究竟義觀之,他們因分別空覺為二而步入歧途。 唯有先識破空性與覺性不二,方能證入佛性無礙。 由自性觀之,不論凡俗,娑婆與涅盤本來不二, 只因你不斷造作貪瞋諸毒,故至今仍然流轉於娑婆世界。 因此,暫且放下你現行或未行的佛學法事, 藉今日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的因緣, 你終將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這無上自性解脫中得以圓滿。 不論你修持何法,均將融入大圓滿的究竟境界。 三昧耶 嘎嘎嘎   五 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 有人視它為具體存在,實際上它並非實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盤極樂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學派所推崇。 從名相來講,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稱。 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 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 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 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 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能; 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 有人稱為大手印; 有人稱為唯一本體; 有人稱為法界; 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 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覺)。   六 現在為你開示本覺。要點有三: 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 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 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 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 並無任何觀者存在,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 此覺空明無染,非由他生, 它真實無雜,明空不二。 它既非永恆,亦非受造, 然而它絕非虛無,因它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單一的實體,因它明顯地遍存萬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質和合而成, 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總之,我們本具的自覺,絕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觀察實相之道。   七 在這本覺內,法報化三身圓滿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圓具光明朗淨,故是報身; 因它能夠自在顯現,故是化身。 這圓滿一體的法報化三身,便是覺性的本質。   八 諦聽這殊勝的開示: 你頓見自己當下的本覺原是如此, 本來空明,纖毫未染, 你怎能說,你不瞭解自己的心性? 你的修持本無所執,亦無所求, 你怎能說,你修持不佳? 既然你的本覺就是這個, 你怎能說,你尋不著自己的心性? 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 你百般尋找,為何仍說你找不到那個起心動念的人? 由是可見,起心動念的主體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念確有,你怎能說此念未生? 你只需隨任此念生滅,不修不整, 你為何還說自己無法進入空境? 既然你只需順其自然,無為無作, 你為何還說,你對它們一籌莫展? 何況明、空、覺性,本是圓滿不可分的一體, 你怎能說,自己的修持一無所成? 既然本覺是自然出生、自然圓滿,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說,一切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頭都是當下生起,當下寂滅解脫, 你為何還說,你不知對治之道? 既然當下的覺性本來如此, 你為何還不識自己的本性?   九 自性本空,它真的無實無根, 你的自性也如虛空,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為主地秉持著空觀, 那自然生起的本覺,從無始以來一直空明朗淨, 好似太陽一般,由核心自然發出光熱,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這本覺本智,真的是不滅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無止盡,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心念變化無常,真的不是我們的意念所能盡解, 它們就像微風一般難以捉摸,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不論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體顯現, 就像明鏡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世上紛紜萬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內解脫, 就像空中的雲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滅,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十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修持之外,豈另有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事行之外,豈另有行者之存在?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三昧耶戒之外,豈另有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證果之外,豈另有悟者之存在? 你應該仔細觀照自己的心性,審思再三。   十一 當你外觀身外虛空, 若無雜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內觀自性, 亦無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麼,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淨,無垢無染。 你的本覺淨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無雲晴空中的太陽, 陽光雖無形無相,卻光明遍照。 不論你瞭解與否,此乃最勝法義。   十二 這本來圓滿的淨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覺性自生,本身卻無父無母,真是不可思議! 自生之無上覺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議! 它既無生,故也無由而滅,真是不可思議! 它雖無所不在,卻無人得見真相,真是不可思議! 縱然流轉於娑婆世界,卻無損其身,真是不可思議! 縱使得證佛性,對它亦無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議! 它存在每個人內,卻無人認出它來,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你還冀望成就其它外在的證果,真是不可思議! 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卻四出尋覓,真是不可思議!   十三 何其奧妙! 這當下的本覺空明朗淨,無實可執, 僅此,即是無上的知見。 它涵括一切,卻不受任何觀念事物所羈, 僅此,即是無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語道斷, 僅此,即是無上的道行。 無需四處追求,它本來圓滿具足, 僅此,即是無上的證果。   十四 殊勝之正道有四: 殊勝的正見: 正因當下覺性光明朗淨,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修: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行: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果: 正因當下覺性就是這光明朗淨,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十五 今開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見,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十六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誨, 便應盡拋過去的知見及一切, 斷除未來的冀望及籌畫。 眼前這一刻,縱有念頭生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 既然,由究竟觀之,根本無法可修,故無需修持。 既然,那兒本不散亂,你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亂,只是覺照一切, 你的覺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燦爛。 當它生起時,稱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無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識, 因無所散亂,它是本體的光明淨性, 外境外相,既無自性,故自然解脫。 明空不二,是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無道可及,無法可悟,不證自明, 便得如實而見金剛薩埵。   十七 下面的開示,將為你窮究六種邊見,並推翻其說。 不論當前的知見學說,立論何等分歧, 所謂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覺, 它是自然生起的無上覺性。 應知,觀者及觀照本來不二, 當你觀照,不妨尋找觀者為誰, 若遍尋不得, 此一妄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這妄見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見及持此知見之人並無分別, 若能不落入空見或空境, 當下的覺性頓顯空明, 這便是大圓滿見。 於是,不論識與不識,亦無分別。   十八 不論當前的修行,立論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覺心,具有透視觀照的能力。 應知,修持與修持者本來不二, 不論你在修行與否,不妨尋覓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尋而不得修持之主體, 你的修持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沉散亂, 當下無染的覺性自現光明朗淨, 這毫不造作的覺照,便是專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 不論當前的行事標準,是何等的分歧, 你本具的元覺,卻是唯一本體。 應知,行為與行者本非二事, 不論你正在造作或無事,不妨觀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尋行者而不可得, 你的行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無始以來,事行與行事之人本無分別, 你若能不落入妄見,染著習氣, 當下的覺性剎那歸於清淨無染。 既不相應,也不排斥,隨順事物,不加修整, 唯此道行,方稱清淨無染。 如此,淨行與不淨行,亦本來不二。   二十 不論當前的悟境證果,是何等的分歧, 心性的本質就是本覺,亦即本來圓滿的法報化三身。 應知,悟境與悟者本來不二, 你不妨尋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尋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滅,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與悟者皆覓不可得, 你又不落於執著或貪瞋懼情, 當下的覺性便歸於本來的清淨無染。 只要了悟法報化三身圓具於你內, 此即無上佛果。   二十一 本覺是不受不滅論或空見諸種邊見所染的, 此即所謂不落兩邊的中道。 本覺原來就是清淨無礙的常存覺性, 它又是空性之核心, 因此被稱為如來性,即佛心或佛種。 你若明瞭此究竟奧義,便已超越一切論說, 因此它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即圓滿智慧。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觀念的範疇, 因此又被稱為大手印,即無上的象徵奧義。 因此,不論你瞭解與否,它皆自適其所。 由於它是涅盤極樂與娑婆苦海的根源, 故被稱為阿賴耶,意即一切種。 由於它本來面目平凡無奇, 這空明常在的覺性, 又被稱為平常心(覺)。 不論它具有多少個深奧而美妙的名相, 最終所指,不過是這當下覺性而已。   二十二 于此心外,向外馳求, 就好比外出追尋象跡,其實你的象正安居家中。 即使你通曉整個宇宙,也無法窮究這奧秘的究竟。 如果你不瞭解萬象皆出自一心,便無由證得佛果。 不知識取本覺之人,自然向外馳求, 一味向身外尋求自我的人,怎會找到自己? 好比一個笨人,進到人群中,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 一旦忘失自我,便四處亂尋,不斷誤將他人當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萬物之本性, 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會再三流轉於娑婆。 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來心性就是如來, 涅盤便變得遙不可及。 所謂娑婆與涅盤,全憑你一念無明或一念明覺。 若由究竟義觀之,兩者本質實在無所分別。 你還以為它們存在於你的自性之外, 真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錯誤與無誤,本來也是一味(自性而已)。 一切有情的心念本來不可分割, 不修不整的心性, 只需安住本來自然之境,便是解脫。 如果你認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 你便無法認識法界的實相。   二十三 你應努力覺照那自始自生者, 由外相觀之,起初似有所生, 存在期間,似有所住,最後終將歸於某處。 可是你若加以細究,它卻似烏鴉照井, 當烏鴉離井而去,牠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相皆由心所生, 既由心生,也由心滅, 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淨, 有如天上穹蒼,它的空虛與澄澈本不可分。 自生的本覺雖能生出外境, 變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萬象, 此即法性,也是實相。 它雖藉外相來顯示自身的存在, 你心中卻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 由於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視為虛空。 但虛空只是心性的一個比擬而已,不足以涵蓋其意。 因為自性雖如虛空,卻具本覺,無所不明, 天空卻無覺性,它的空虛好似死屍一般地空虛, 了無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無法以天空作譬的。 總之,能毫不散亂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 何況紛紜萬象,也具有俗諦(相對性的真理)的價值。 沒有任何現象真正地存在,它們遲早會消逝。 涅盤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現象, 只不過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覺察。 每當內在的心境有所改變, 感受到的外境也隨之變遷, 因此,你所見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六道眾生都是依照自己的業報而認取外境的。   二十五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論,或以不滅論來駁斥空論, 密法九乘中也各據立場來觀外境。 人們不僅觀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說立論也互異, 一旦執著於變化無常的表相,謬誤便由此而生。 你若能對自心所見的表相, 不論它們是虛是實,始終不執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 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自性, 此念當下解脫。 一切顯現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瞋癡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覺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盤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淨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正因自性無礙的本質,境相才能不斷生起, 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體。 因此凡是生起之現象,必將在心性內自然解脫, 不論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稱它, 由究竟觀之,心性不曾離開過一切而存在。 這一體性並非建築在任何有形基礎上的, 它雖是一,你卻無法由任何一邊而得其全貌。 它也不是存在某處的實體,因為它不由造作。 它也不是虛無,因它的光明及覺性光輝遍照。 它更不是各種形色,因為空性與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當下此刻的自覺是如此空靈及實在, 雖有此覺照,卻找不到覺照的主體, 所悟實在只是被悟而已,一無實質。 只要據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脫, 我們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識的干擾, 當下體認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攪成奶油的過程一樣, 不經榨壓,哪來麻油?不經攪拌,哪來奶油? 一切眾生雖本具真實佛性, 不經修持,如何證入佛果? 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脫。 他雖不瞭解其中學理, 仍能從經驗中一步一步地調練自己。 譬如有人親口嘗過糖的滋味, 哪裡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 錯失本覺,即使班智達(博學之士)也墮入歧路, 不論他們學問何等淵博,通曉密宗九乘的次第, 缺乏證量經驗,所說難免以訛傳訛, 離佛地益遠。 一旦了知本覺,一切功德業報當下滅盡; 若不識本覺,一切德行或惡業, 終將累積為業報,在善惡二界中輪回流轉。 只要你能識破自性中空虛的覺性, 善、惡、德、業,便不致落實成報。 就如虛空流不出泉水一般, 功德與罪業在虛空之境也無法滋生業果。 那自生的本覺方能觀照透視一切, 以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是如此深奧! 你必須熟諳自己的覺性。 這秘密教敕何等深奧!   二十八 何等奧妙!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直接為人開示本覺, 這是為了未來眾生的利益。 此論雖精簡非常, 所有密法、要門、口訣,盡在於此矣! 我既已傳授此法於當世,仍另將它隱藏某處, 作為岩藏密法, 使未來善業成熟之人,有緣聞此妙法。 三昧耶 嘎嘎嘎   以上論述是開示人的當下覺性,定名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此文乃是鄔金教主蓮華生大士所作,願這殊勝的解脫之道永不失落,直到娑婆眾生畢竟解脫。 木牛年第八個滿月日,此岩藏定名為Rig-pa ngo-sprod gcer mthong rang-grol,取自Rigdzin karma lingpa傳承的Zab-chos zhi-khro dgongs-pa rang-grol。一九八五年Vajranatha恭譯為英文,一九九一年劉巧玲恭譯為中文,回向眾生畢竟解脫。 2 大圓滿直指教授   —— 原名《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蓮花生大士 岩傳   持明事業洲 取岩   無畏金剛 翻譯   甲一 序分   一 標題   此為《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乃本覺相的直接指示,摘自《由寂靜及忿怒尊密意中得自解脫之甚深教授》。   二 敬禮   向三身佛陀及諸本尊敬禮,   諸聖眾即是本覺的內在光明清淨顯現。   三 述意   今我教授《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此即是對本覺相的直接指示。   摘自《由寂靜及忿怒尊秘意中得自解脫之甚深教授》。   這是關於一己本覺的如實教授,   尊貴種性的具福孩子啊,即應由此善修止觀。   三昧耶!吔吔吔!   四 直指   唉嗎呵!   即此一心包容了輪迴與涅槃。   即使它的本性自無始以來便已存在,而你依然未能認知;   即使它的闡明與展示從無間斷,而你則未能瞥見一面;   即使它的生起無一處有障礙,而你卻未能對它理解;   是故此直指的目的,即為引導你做自我體認。   一切法已由三世勝利佛陀闡述,成為八萬四千法門,   但若非知本覺,即難生勝解。   即使經教無限,如空際般廣大,   卻依然有三直指說真實義,導向你自己的本覺,   此即覺知勝利佛陀本相顯現的教授,   所說即導入修持的法門,既無前行,亦無須後行。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內覺性   五 心性   吔呵!   具福的孩子,且諦聽啊!   我們常常說心,可是它卻受廣泛的評論與諸多諍議,   或對它未解、或對它誤解、或只能解得它的一邊,   此乃由於未能正解,心即是心自己,   由是即有無數的哲思與論斷。   還有啊!正由於凡夫未能解此,   他們便不能認識自己的本性,   於是不斷流轉於三界六道,且因之受苦,   是故不識自心,便成令人惋惜的過失。   聲聞與辟支佛眾,即使想憑無我這法義來理解它,   但他們卻依然未能明白,心即是心自己。   此外有人,受自我這意念縛困,   縛困即成為枷鎖,由是不能覺察清淨光明。   縛聲聞與辟支佛的是能所,成為障礙,   縛中觀家的是二諦邊見,亦成障礙,   事密、行密與瑜伽密行者的障礙,是受一切成就法所縛,   大瑜伽及無比瑜伽行者的障礙,是縛束他們的法界與覺心,   以無二的真實義而言,把界與心分開即墮入邊見,   不把此二者相融成為無二,即肯定不能趨入佛道。   至於你的自心,一切有情悉皆如是,輪迴與涅槃無有分別,   然而,你在理念上堅持而且忍受這些困縛與污染,由是即不斷流轉輪迴。   是故你的法與非法皆應捨棄,   藉本覺見赤裸的自我解脫道,畢竟已向你開示,   你當勝解,一切法都能在廣大一體自我解脫中圓滿及圓成,   因此,一切法皆能于“大圓滿”中趨成圓滿。   三昧耶!吔吔吔!   六 心相   覺性的火花一閃,我們即稱之為心,   若說它存在,它卻非真實存在,   它只是一個源頭,生起一切涅槃樂與一切輪迴苦的分別,   由於具有一些見解,它即受愛寵如在十一乘,   於是有種種名相,給它的不同名相實難以計量,   有人稱此為心性,或本心,   有外道稱之為梵我,或自我,   聲聞眾稱之為無我法,   唯識家稱之為識或心,   有人稱之為般若波羅蜜多,或圓滿智,   有人稱之為如來藏,即佛道的胚胎,   有人稱之為大手印,   有人稱之為無二法界,   有人稱之為法界,即如實的空間,   有人稱之為阿賴耶,即一切法的種子。   亦有人稱之為根本覺性。   七 常斷   如今你且受教導,用三個思維來趨入:   思過去,清淨且虛空,不留痕跡,   思未來,既未生且未為一切法造境。   思當下,停留於心的現狀時,實無一法生起,   在此一刻,覺性本身即如此平凡。   於你如是看你自己時,即赤裸裸地,   因即此清淨觀察,便能光輝澄明而無能觀察者,   只一赤裸裸顯露覺性呈現。   覺性虛空且無瑕純淨,不由任何一法生起。   真實而且無染,不落清淨與空性的相對,   其非恒常,但卻非一切法所生起。   但亦非空無或虛無,因為它既光明且顯現,   其存在非個體存在,因為它清楚地現為多相,   而它亦非事物的多元,因為不能既經分割而尚成一味。   此俱生的自我覺性並不由身外法引生,   此即為真實教授,說事物的真實境界。   八 三身   由是,三身無別,實顯現為一,   因其虛空,不於一切處生任何法,這即是法身。   因其光明清淨,現為空性的明空光華,這即是報身。   因其無一處有障礙與中斷,這即是化身。   九 制心   當你給這極殊勝的方法引入修行道上時,   當下你自己的覺性即當下如是,   於是即見本來具足的自清淨,全無造作,   這時候,你還怎能說不知心性?   更且,由於你修止觀而不依賴止觀的物像,   你還怎能說,有比這更好的止觀?   既然你自己那變幻多端的根本覺性即然如是,   你還怎能說,你不能找到自己的心?   此心如是作思維,   你尋覓誰是思維者,依然,你怎能說你找不到他?   以此之故,任何處都不存在那作意的因。   而且,既有作意時,你還怎能說無此作意生起?   既然只須讓心安置於它自己的境界,不嘗試加以描述,這就夠了。   你還怎能說,你不能安心于平靜的狀態?   既然只須讓心念如是即如是,不嘗試給它加點甚麼,這就夠了。   你還怎能說,你對此不能做任何事?   既然清淨、覺性、空性三者不能分割,它們俱生自我圓滿,   你還怎能說,我們的修持無可圓成?   既然根本覺性自行生起且法爾自圓滿,不須先具因緣,   你還怎能說,你不能精進以求任何圓成?   既然掉舉生起與解脫同時,   你還怎能說,你不能加以對治?   既然你的刹那覺性即是如是,   你還怎能說,你對它實一無所知。   十 心喻   已確知心性虛空且無一法為生起的基礎,   你自己的心,便空無一物如長天。   你不妨且看自心,看它如此抑非如此,   且不須先做任何肯定的見地,肯定心本性本來空虛。   已確知自起的俱生覺性無始以來即已清淨,   有如大日的中心,其為自行生起,   你不妨且看自心,看它如此抑非如此。   已確知俱生覺性或說為靈性,實即有情的根本覺性,它從無停息,   有如大河,無休止地流注,   你不妨且看自心,看它如此抑非如此。   已確知心所生的分別並非由憶持即可理解,   有如無實質的風息蕩漾於大氣之中,   你不妨且看自心,看它如此抑非如此。   已確知無論甚麼相狀出現,它們通通都是自行顯現,   有如鏡中像,就這麼簡單地自行顯現出來,   你不妨且看自心,看它如此抑非如此。   已確知事物一切形形式式的特性,於它自己的狀態中得到自在,   有如空際的浮雲,自生起且自解脫,   你不妨且看自心,看它如此抑非如此。   十一 修心   無一法不由心生起,   無一法非靜慮所現,那作靜慮的人究在何處?   無一法不由心生起,   無一法非行相所現,那做行相的人究在何處?   無一法不由心生起,   無一法非三昧耶誓句所現,那守護誓句的人究在何處?   無一法不由心生起,   無一法非果所現,那了悟的人究在何處?   你且視自心,一次再一次地觀察。   十二 觀心   當你仰望身外的天際時,   若無一念似光華射出形相般生起;   當你內視自己的內心時,   若無一物,當意念觸及它時便射出思想;   那麼,你自己的微細心便會變的清澈明淨,無一物給它投影。   由於你自己覺性的清淨光本來虛空,這便即是法身了,   它恰如大日生起在無雲的光明天際。   即使這光明雖無形相,但依然能被知悉,   這就是說,無論理解與否,它都具有殊義。   十三 顛倒   自生的清淨光明,自無始以來即無能生者,   它是覺性的子女,可是卻無父母——奇妙啊!   這自生的俱生覺性,不為任何事物所生——奇妙啊!   它既無生,它亦無一法可令之滅——奇妙啊!   它雖然可見,但卻無人能見——奇妙啊!   它雖然流轉於輪迴,但它卻無污染——奇妙啊!   縱使它便即是佛,而它卻未由佛得到利益——奇妙啊!   縱使它遍三界六道,但它卻不為人所識——奇妙啊!   此外,你還想從它之外找到別的果——奇妙啊!   縱使它即具在於你的身內,可是你卻老是想往別得地方去尋找——奇妙啊!   十四 究竟   多奇妙啊!   這直接的根本覺性,無質礙且清淨光明,   這就是比一切見都究竟的見地。   它含容萬法而離萬法,   這就是比一切修都究竟的修持。   它不可思議,且不落言詮,   這就是比一切行都究竟的行相。   從未受關注,它卻自無始以來即法爾自圓滿,   這就是比一切果都究竟的果位。   十五 四乘   以下為無謬誤殊勝四乘的教導——   此為無謬誤見地的殊勝乘:   由於當下覺性清淨光明,   而清淨光明則無謬誤,這即是一乘。   此為無謬誤修持的殊勝乘:   由於當下覺性顯然具在,   而清淨光明則無謬誤,這即是一乘。   此為無謬誤行相的殊勝乘:   由於當下俱生覺性顯然具在,   而清淨光明則無謬誤,這即是一乘。   此為無謬誤果位的殊勝乘:   由於當下覺性清淨光明,   而清淨光明則無謬誤,這即是一乘。   十六 四橛   如下為四殊勝金剛橛的教導——   此為無變見地的殊勝金剛橛:   當下顯露的覺性清淨光明,   因為它三時都無變易,此即名為金剛橛。   此為無變修持的殊勝金剛橛:   當下顯露的覺性清淨光明,   因為它三時都無變易,此即名為金剛橛。   此為無變行相的殊勝金剛橛:   當下顯露的覺性清淨光明,   因為它三時都無變易,此即名為金剛橛。   此為無變果位的殊勝金剛橛:   當下顯露的覺性清淨光明,   因為它三時都無變易,此即名為金剛橛。   十七 一時   接著,是指示三時如一的秘密教授:   你應停止對過去的一切意念,放棄所有的以往,   你應截斷對未來的計畫與希望,   就在當下,應無執著,只讓心停留如無雲晴空相。   由於無可修,是故不必修,   由於無錯亂,是故只須持著無錯亂的平靜心,   在此境界下,無修無整,你且用赤裸裸的覺性來觀察任何事物,   這自己的覺性本知、本淨,且光明耀眼。   當下生起時,此即名為菩提心、解脫心,   無任何修持,它即已超越一切世智法,   無任何錯亂,其本性即已澄澈光明,   顯現出來了,他們自己虛空,便成自我解脫,清淨與空性相融即是法身。   由於已了知於佛道中無可證悟,   此際,你真實地看到了金剛薩埵。   十八 無見   接著,即是遮遣六種邊見且將之排除的教授:   雖有許多不同見地,它們彼此無可調和,   這個心,即是你自己的根本覺性,事實上即自生起的俱生覺性,   基於這點,能觀與所觀實無分別。   當我們找尋誰為能觀時,找不到他,   這時,你的邊見即已遮遣且被排除,   這樣,你的邊見終止,便即是你自己的起點。   邊見與見者,無論何處都不存在,   是故一開頭即不落斷滅空的邊際,   於此刹那,你自己即顯露覺性成為清淨光明。   如是即為大圓滿見,   則無論知與未知,實無差別。   十九 無修   雖然有許多修持法門,它們彼此無可調和,   你自己本來顯現的覺性,可直接參透,   所修之法與能修之人本來無二。   當你觀察修者時,無論他方修抑或未修,   因為於尋覓中實無修者,   這時,你的修持便即被遮遣與排除。   是故你修持的終結便即是你自己的起點。   能修與所修既無一處在,   即不落於散亂、昏沉或掉舉,   你當下無修無整的覺性即成清淨光明,   貫注這無可形容的止觀相,   則無論修與未修,實無差別。   二十 無行   雖然有許多行相,它們彼此無可調和,   你自生起的俱生覺心,即是一法界。   所行之相與能行之人本來無二。   當你觀察行者時,無論他方行抑或未行,   因為于尋覓中實無行者,   這時,你的行相即被遮遣與排除。   是故你行相的終結便即是你自己的起點。   自無始以來,能行與所行既無一處在,   即不落於謬誤及習染,   你的當下覺性及成真實內在光明。   對一切法不立不破,任其如是而不作形容,   這樣的行相即為純潔,   則純潔與污染,實無差別。   廿一 無果   雖然有許多果位,它們彼此無可調和,   心性即內在的覺性,亦即法爾圓滿的三身。   能知與所知本來無二。   當你觀察果位,以及知果位者,   因為於尋覓中實無知者,   這時,你知的果即被遮遣及排除。   是故你知果的終結便即是你自己的起點。   果位與知果位者既無一處在,   即不落於縛困與厭離,希求與怖畏,   你的當下覺性即成法爾內在光明。   了知三身無非只是你自己內在的示現。   則此便為俱生佛道的果位。   廿二 中道   根本覺性離八邊際,如常與斷等。   是故我說中道,即不落任何邊際,   我說根本覺性即為一心的無間顯現。   既然空性充滿此心即是根本覺性,   則此便名為如來藏,亦即佛的心或胚胎。   若能了知此義,即能勝超一切法,   則此便名為般若波羅蜜多,或圓滿智。   因自無始以來,此已非世智所能思量,而離一切概念的範限,   則此便名為大手印,亦即大印。   以此之故,因其能勝解或否,   便成為涅槃樂及輪回苦等一切法的因,   此即名為阿賴耶,亦即一切法的種子。   因其安住于它的本位時,非常平凡且無從生起差別,   此即名為平常心。   對此能加以許多名相,即使能勝解其義其聲,   它的真實義,卻只是俱生覺性。   廿三 外求   於此之外再加尋求,   即如已有一象在廄,卻到處去尋象的足印。   即使你拿著繩尺想去量度宇宙,你決不可能將它整個圍繞,   如果你不明白一切法由心造,則絕不可能通達佛道。   若不知甚麼即是根本覺性,便有如心外求心。   若你於身外到處去尋找你自己,又怎能找到自己。   此即如傻子走進一大群人中,   因那場面便心生困擾,   他不認識自己,便到處去尋找,   於是一再犯錯,指別人是他自己。   因為你不見一切法的實際安排的自然境界,   你即不能知此乃由心顯現,由是一再墮入輪迴。   因為你不能見自己的心真實為佛,由是涅槃即成障礙。   所謂輪回與涅槃,無非只是無明與覺。   但於刹那頃,實際上二者卻無分別。   倘若你於心外去察覺它們存於何處,此即為錯誤。   然誤與無誤,實亦同一自性。   由於有情心識的瀑流,實不由差別為二的一切法所成,   無整無治的心性,只須安置於它自己的自然狀態,就即是解脫。   你若不覺根本的謬誤或妄念即由心生,   則你將不能了知真實自性的真實義。   乙二 外顯現   廿四 顯現   你須觀察甚麼是自生起,甚麼是自存在。   一切顯現,開頭總應從一處生起,   然後總有一處停留,最後則總有一去處。   當觀察這些時,舉一個例,就正像烏鴉凝視著一口井。   當它飛離這口井時,它的影子便同時離開井水而且再不回頭。   心的顯現生起實亦如是。   它們由心生起,亦於心中解脫。   心性能知一切法,亦能覺一切法空與清淨,   正如頂上的天空,自無始以來,空明二者即不分開。   自存在的俱生覺性變現萬象,   亦系統地以清淨光明變現建立,這便即是法性,真實的自性。   即使它的存在即是萬象的存在,   你只能在你自己心中起覺,而此即是心性。   由於起覺及清淨,故了知此即有如天空。   然而,即使我們用天空來說心性,   事實上,此亦無非是說得事物一邊的譬喻。   心性本空,其為根本的覺,于無處不清淨,   而天空則無任何覺性,它的虛空有如無生氣的屍體那般空。   是故心的真實義實不能用天空來表徵,   因此不須煩擾,只須簡單的讓心安置在它那如是的境界。   廿五 差別   更者,顯現的差別,即說明了勝義諦,   此顯現無一為勝義中的真實生起,是故他們便一一還滅。   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存在,無一不在輪迴與涅槃之內,   它們僅作顯現,由個人的個別心性加以考察。   偶然,當其內心現流有所改變時,   即將有顯現生起,但卻覺察為外在的變易。   是故所見的一切法皆為心的現象,   而六道有情所見,都基於他們的業力。   廿六 現象   外道用常見來看此一切,或用斷見,   九乘看事物,亦用他們的各別觀點。   是故有許多考察事物的不同方法,亦有許多不同的詮釋。   由於你執著於此種種差別,於是便成過失。   對心中所覺的一切法顯現,   即使覺其由心生起,只須不對之執著,此便即是佛道。   顯現本來無誤,只因執著而成過失。   若了知能執者即是心,則你便可於此中解脫。   一切法的顯現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外在的無生宇宙 ,全體在你面前呈現,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一切六道有情,在你面前呈現,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人類的福祉,以及天人的歡悅,呈現於你面前,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三惡道的煩惱,呈現於你面前,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無明與愛欲如是五毒,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根本覺性,即自生的俱生覺性,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由魔生的障礙,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天人以及其它的善成就,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種種清淨,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一心不亂的境界,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一切法所現的表色,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是無定性及無定見的境界,對你呈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是一多無二的顯現,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即使是於無一處生起的生與無生,呈現於你,亦無非只是心的現象。   是故能知的一切法,實無一不來自心識。   廿七 赤裸   因有無礙的心性,是故顯現即相續生起。   如海洋中的波與水,它們實為無二無別,   是故一切所生,都于心的自然境界中解脫。   不斷給事物以名相,有多少名相用來說心,   然於真實義中,心不存在於一以外。   復次,此一既無基礎,亦不以任何法為根。   即使它只是一,你亦不能於任何特定的方向去尋找它。   它不能在任何指定的場合看得到,因為它不為一切法所造。   也不是在虛空中就能見到,即便它自己的清淨光明與覺性,透射一片光華於虛空。   也不是於差別處就能見到,因為空性與清淨原無分別。   刹那的自覺性清淨呈現。   即使有所作存在,仍然無能作者做為媒介的覺性。   即使沒有任何內在的本性,證悟便是真實的證悟。   若能如此修持,那麼一切法都將解脫。   亦能令你的心識當下知一切法,而無須任何世智作增上。   正如芝麻是油的因,乳為酪的的因,   可是,不去榨就沒有油,不去攪拌就沒有酪,   是故一切有情,即使已具足真正的佛性,   若未經引入修持就不給認為是佛,   倘他去修持,他便是牧人亦能真實解脫。   即使他不知經教,他亦能依次第在證悟中建立他自己。   有如人能在自己的嘴中知道真實的糖味,   而不須別人去說味道如何如何。   不明白這根本覺性,即使是大學者亦會犯錯。   即使他們於九乘知見能生勝解,   都如在未曾親歷的地方說東道西。   至於佛道,他們則未嘗片刻親近。   倘若你了知根本覺性,則你的一切善惡都將如實解脫。   但若不了知時,你所作的一切善惡行,   即將積聚為業,引向善道或惡道輪迴。   倘若於自心中,你了知虛空俱生覺性,   則善與惡的果都將不能成實,   此有如於虛空天際無法生起瀑流。   在空性自身的境界中,無善惡的客塵生起,   是故你的自明覺性即可赤裸裸地見萬象。   由見赤裸覺性即能自解脫,這是大奧秘,   你可由自生覺性來宣稱獲取了它。   密封!   甲三 後分   廿八 結語   多奇異啊!   以此《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作為一己根本覺性的直接指示,   此乃為利益末法時期之後世有情而作。   我的一切密續、教授與口訣,   經如所須的精簡後,已完全列入。   即使我如今播下此種子,卻仍須密封,   未來世善業成熟者當能獲取。   三昧耶!吔吔吔!   本論為對真實根本覺性,或當下顯現境界之教授,   標題為《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由鄔金上師蓮花生造。   直至有情輪迴未空,解脫他們的大事業都不能放棄。 吉祥。   譯者後記   本論為蓮花生大士所造,造後岩藏。持明事業洲(Rigdzin Karma Lingpa 1356—1405)於十五歲時取出。   本論為《由寂靜及忿怒尊密意中得自解脫之甚深教授》(Zab-Chos Zhi-khro dgongs- pa rang-grol)之一部份,標題為《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Rig-pa ngo-sprod gcer-mthong rang-grol),為“大圓滿”(Dzogchen)之甚深教授。   “大圓滿”為藏密寧瑪派的不共法,與噶朱派的“大手印”及薩迦派的“道果”有所不同。此法門由印度持明無垢友(Vimalamitra)從印度傳入西藏,其後蓮花生大士(Guru Padmasambhaya)遣弟子遍照護(Vairocana)入印求法,亦得傳承而歸。   “大圓滿”分三部,即心部、界部、口訣部,本論屬於心部。   心部修習為排除一切概念,離善惡兩邊、離取捨兩邊、離因果兩邊,由心自然生起一切法,亦即視諸法皆為自心本覺(自然智)的顯現。它跟禪宗的“見性”有所不同。見性尚須以心印境,然後心境雙遣,此則不須印境,直視一切法為赤裸裸的空性,而此空性即由根本覺性流露。唯所謂根本覺性其實亦無自性,不過為名相的安立,實質僅為心識境界。——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即易誤執心為真常。   寧瑪派的“大圓滿”,基於“大中觀見”,亦即“瑜伽行中觀”的見地。依藏密所說傳承,為普賢王如來(Samantsbhadra)向金剛薩埵(Vajra sattva)說法,報身金剛薩埵傳與天、人、龍、藥叉、羅刹等五持明,其中的人持明即為維摩詰(Vimalakirti)。   其後俱生喜金剛(Garab Dorie)複得金剛薩埵現身面授,於是“大圓滿”法門始有口耳傳承。其時為西元一世紀頃。   “大中觀見”即“如來藏”。漢土華嚴、天臺兩宗雖主如來藏說,但其見地則與藏密所傳不同。主要區別,在於漢土學者視如來藏為佛的本體,而藏傳則視之為佛的本能。本體與本能二者大有分別。前者可判為“真常唯心”,後者則不受此判,以其離一切邊際故。   晚近研究中觀的印順導師,以及研究唯識的羅時憲教授均力辟如來藏,其所辟即為漢土所傳的如來藏說。蓋若視如來藏為本體,即可說之為“空後轉出來的不空”,或“一心二門”,但說為本能,則不受此二種遮遣。細讀本論,即可知藏傳與漢土立論不同之處。   本論第六段,明說“心”非真實存在(無自性空),然而卻有種種名相,如心性、本心、梵我、自我、無我、心識、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智、如來藏、大手印、無二法界、阿賴耶、根本覺性等等。   這些名相,或為外道安立,或為佛家各宗安立,因心無自性,這些名相當然亦無自性。而且,種種名相僅為心所顯現的境界,若生執著,則將謬誤地視之為“本體”(如梵我),倘無執著,則境界便只是境界。對於境界,便無空與不空、一心二門等問題存在。   本論第廿六段,亦說明了這點,一切法都只是心的現象,涅槃亦是現象,由是即知“如來藏”並非本體。   所以“大圓滿”的“大中觀見”,以輪回及涅槃都只是境界,行者對兩種境界都不應執著,一執著,便落到本體的層次。   這一點,筆者在《金剛經導讀》中就已然提過。“無為”只是一種境界,但是當我們對它一生執著時,即成為“無為法”。所以討論“無為”,根本無本體可以討論,但當討論“無為法”時,便可說其本體為有為無。   “大中觀見”的如來藏,沒有本體的問題存在,原因即在於此。讀本論時,須留意“境界”(或說為顯現、現象等)這一關鍵。否則又將落入本體的角度,去討論本論提到的“根本覺性”、“俱生覺性”、“心性”等等名相。   或難曰:何以又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呢?說“空”與“不空”,所說的還不是本體?   答曰:這兩個名相,所指的仍是境界。   藏密寧瑪派認為《入楞伽經》即是說如來藏的經典,而且全經皆說如來藏。——筆者已將這觀點寫入《楞伽經導讀》中,並依此將全經正宗分,科判為“說如來藏”、“修離垢證如來藏”、“證如來藏心識”三科,讀者可以參考。這個觀點,跟漢土諸宗說《楞伽》不同,亦跟唯識家不同。   《楞伽》實說三種心識狀態(境界)——   不空如來藏為佛的心識狀態,   空如來藏為菩薩的心識狀態,   藏識為凡夫的心識狀態,   凡夫的心識有垢(受貪嗔癡污染),這種狀態說名為藏識(阿賴耶識)。   菩薩修空智,其心識能刹那離垢(不受貪嗔癡污染),這種狀態說名為空如來藏。名之為“空”,以修空始能離垢故(參本論十五、十六段)。   佛的心識,法爾離垢(本來即不受貪嗔癡污染),這種狀態,說名為不空如來藏。名之為“不空”,以不須修空即能離垢故。   《寶性論》的作者(藏傳為聖彌勒)很瞭解《楞伽》的觀點,因此說——   不淨與染淨 及圓滿清淨   次第相應者 凡夫菩薩佛   《釋論》說“境界不淨者名為世法有情,境界有淨及不淨者名為菩提薩埵,境界圓滿清淨者名為如來。”所說的即是藏識、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蔽等三種心識狀態。   或難曰:如是說如來藏,豈不落入斷滅空邊?   答曰:不落斷滅。因為雖然將離垢的心識亦視為自性空,但卻承認它的相狀與力用。是故不同視一切法為虛無的斷滅空。   本論第七段有頌雲——   但亦非空無或虛無,因為它光明且顯現。   光明即是如來藏(根本覺性、自然智)的狀態,顯現即是它的力用(能流露為一切法的顯現)。如本論廿七段雲——   因有無礙的心性,是故顯現相續生起。   正因心性本體空,才能相續生起顯露。此即如聖龍樹在《中論》中所說——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空故無礙,一切法得成即顯現相續生起。是故不能說為斷滅空。   這樣說“如來藏”,即“大圓滿見”(“大中觀見”),實不執著於名相,蓋由實修的境界親作體驗。于本論第廿七段即有此開示。   能持這種見地來讀經論,讀者當會發覺,對經論即易生勝解。筆者個人的經驗是·即使是研讀《心經》、《金剛經》、《
/
本文档为【藉見赤裸覺性得自解脫 直指覺性赤裸現見自行解脫四譯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