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位中国人

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位中国人

2012-03-10 4页 doc 3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3753

暂无简介

举报
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位中国人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位中国人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印度人没有历史”。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马克思这样评价印度历史呢? 以前,印度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纪年也不同,很多历史事件搞不清楚准确的年代。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非常发达,他们重宗教,不注重历史,因此史书奇少,神话野史代替正史,只有神话没有信史。 什么是信史?它不是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春秋时赵盾弑君,太史董狐刚正不阿,秉笔直言,将这个丑闻写进史册。董狐说,“是是非非,号为信史。”说明,信史便是记录历史事实,真便...
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位中国人
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位中国人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印度人没有历史”。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马克思这样评价印度历史呢? 以前,印度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纪年也不同,很多历史事件搞不清楚准确的年代。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非常发达,他们重宗教,不注重历史,因此史奇少,神话野史代替正史,只有神话没有信史。 什么是信史?它不是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春秋时赵盾弑君,太史董狐刚正不阿,秉笔直言,将这个丑闻写进史册。董狐说,“是是非非,号为信史。”说明,信史便是记录历史事实,真便是真,是便是是,非便是非。由此,我国历朝都非常重视历史记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印度缺乏信史的事实,成为制约社会文化发展的瓶颈,重建印度历史成为全印上下的共识。但是,重建历史谈何容易?面对一笔历史糊涂账,印度的学者广泛采集分析,从古代各国与印度之间的文明交往史中,找到大量历史的蛛丝马迹,找到一些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和过程。 由于中印之间悠久的交往史,我国古代大量涉及印度的典籍,便成为重建印度历史的关键史料。二十世纪初,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马宗达在著作《印度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中指出,“法显、玄奘、义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相当厚的书,这些书有幸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译成英文。三个人都在印度呆了许多年,学习了印度的语言,法显和玄奘广泛游览,几乎游遍全印。在这方面,他们比希腊旅行家有无可怀疑的有利之处。”1987年,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致信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信中也指出,“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除了上述三人之外,明代马欢也对重建印度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起,堪称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中国牛人,为人类文明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法显:我国最早且年龄最大的西游取经者    法显大师是东晋平阳郡人,即现在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从小学法,造诣高深。当时,我国佛教文化开始兴盛,但是,佛经翻译赶不上普及推广的需要,尤其是戒律经典方面更为缺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为了求得佛学“真理”,法显决心前往西天取经,成为我国最早去西天取经的“唐僧”。 这一年,是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其时法显已经六十二岁高龄,很难想象,这么大的年纪能够爬山涉水,克服千艰万险,行程十万八千里! 法显出发后,取经团队先后扩容,成为“10+1”的集体,“1”不是白龙马,是法显;“10”是同行10个取经人。11人中,沿途回去的7人,1人在途中病死,1人在翻越小雪山时,被突如其来的寒风冻死。取经不成先涅盘,难得空门有心人!最终与法显在一起的,只有道整。道整感到西天佛法昌盛,受到感化,发誓在那里学法,不回中土,可能成为最早留学又不回来的留学生。结果,只有法显取得真经,回到祖国。 唐僧西游,身边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伺候,有跨山越水如履平地的白龙马乘坐。法显可没有这么幸运。沿途,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终于到达理想的灵山。具体细节,详见拙作《谁是我国最早去西天取经的人》。 法显在古印度留学十三年,游历三十多国,于东晋义熙八年即公元412年回来,其时已经七十八岁,垂垂老者矣! 老天爷非常厚爱,给了他将近八年的时间,使他能够完成毕生心愿。他一共翻译佛经六部六十三卷,其中,《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成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 法显还将自己十三年亲身经历,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既是典型的游记,也是佛教著名的地志类著作。作品以精辟优的语言,描述了中亚和古印度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人文生态、佛教变迁等情况,成为不可多得的史料类典籍,难怪印度学者非常推崇这部著作,将它作为重建印度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由此可见,法显的贡献是杰出的、世界性的,他对中国对印度,还是尼泊尔、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国的贡献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唐僧:西天取经难以逾越的一座丰碑    吴承恩一部《西游记》,使唐僧取经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西游记》毕竟是一部神魔小说,除了唐僧取经这个线索符合史实外,里面的情节基本是虚构的。 由于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很多人对历史上的唐僧产生严重的曲解,“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唐僧西游”成为千古奇冤。 唐僧,便是唐初的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玄奘在取经之前,已是非常著名的佛学大师。其时,中土盛行小乘佛教,在弘法过程中,玄奘感到存在很多疑问,经典遗留下很多疑问。为了穷尽佛理,解疑释惑,研习大乘之法,玄奘决心前往西天取经。 其时,大唐刚刚定国,百废俱兴,加上北部边疆形势严峻,严禁一切人等出境。玄奘在多次申请出国留学,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偷渡西行。可见,《西游记》中,唐太宗亲自欢送御弟圣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经过精心准备,并趁着一次良机,玄奘孤身一人,偷偷离开京师,踏上了漫漫的取经路。由于是偷渡出境,沿途遇到了官兵的追捕,几乎被遣送回来。 在偷渡过境的过程中,玄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穿越了鸟也飞不过去的边境五个烽火台,走进了九死一生的茫茫大漠,排除了沿途各种贼寇的侵害,战胜了自然灾难“火焰山流沙河”,胜利到达了天竺国,来到了心里的灵山——烂陀寺。 玄奘长途跋涉十六年,于公元643年回国,足迹遍及西域和五天竺,带回佛经五百二十夹共六百五十七部,还有舍利、佛像等一批珍贵物品。 回国后,玄奘十九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翻译佛经七十三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尤其是根据太宗皇帝的嘱咐,将西行取经的具体情况,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杰作。 善于观察的玄奘,将西天取经所见所闻,都详尽地记录在《大唐西域记》,该书绝对是那时古印度最珍贵、最详实的文字资料,相当于编撰了一部初唐印度史。 由于印度这个民族擅长玄思,擅长宗教实践,却不擅长记录自己的历史,历史原始资料非常缺乏。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对于古印度的地理人文、风俗民情、佛教圣地等记载,非常准确详尽。根据书中披露的线索,终于一一找回佛陀的圣迹,以及古印度的面目。因此,这部书为重构印度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冥冥天意,难以意料!玄奘大师的丰功伟德,至今犹能润泽于整个印度。 在西行求法的诸多僧人中,玄奘的贡献绝对是第一位的,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合适的。难怪印度的著名学者说,印度的历史欠玄奘的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义净:从海路往西天取经的先行者    义净出生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即今山东济南人。他十四岁出家,受具足戒(一般二十岁)后,专攻道宣、法砺两家的律部,学有所成。 义净仰望前辈大师法显、玄奘的高风和壮举,决心重走西游路,到西天求取真经。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他与学友相约西游,途经扬州、广州,于公元671年底,在广州乘坐波斯商船,前往古印度。 在唐代之前,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都是走陆路,走海路极少。随着海路的往来增多,航线的日趋成熟,海路交通比较安全,所以,西行取经的僧人开始选择海路出游。 义净途经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穿越马六甲海峡,经过孟加拉湾海岸,来到了古印度。 在印度期间,义净先后巡礼了鸡足山、灵鹫峰、祗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在佛教当时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烂陀寺深造,勤学十年。此后,外出游学七年,公元695年回国。 义净堪称西行取经时间最长者,前后二十五年,往返南海间十几年,带回佛经四百多部,舍利三百粒。回到京师洛阳时,受到热烈欢迎。女皇帝武则天亲自在洛阳东门外,迎接义净法师,并敕住在佛授记寺。 回国后,义净开设译场,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翻译工作,共翻译经典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义净翻译的经典,丰富了我国佛教文化的内涵,弥补了玄奘大师翻译所遗漏或有待补缺的地方。他对梵语音义的翻译极为认真,曲尽其妙,独成一家,成为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齐名的四大译经家,开创了一个译经的新时代。 义净在翻译和撰述中,记录了当时印度的综合学风,同时,根据游览的经历,写成的《南海寄归传》,成为唐代记录南海史地的最详尽记传著作,也成为后人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马欢:强盛明帝国的历史见证人    在明帝国郑和下西洋的浩浩船队中,有一位“翻译”叫马欢,此君喜欢舞文弄墨,将沿途所见所闻作了,没想到经过整理后,成为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不小心帮了印度的大忙,成为重构印度历史重要的参考资料。 马欢是个穆斯林,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他可能是个语言天才,通晓阿拉伯语言,并且很有才干,在当时被称为“奇迈之士”。正因为这样,他有幸入选郑和的船队,参加了郑和远航团第四、六、七等次的航行。 马欢是个有心人,在烟波浩瀚的南海中,在五颜六色的异国诸邦上,每经历一个地方,注意收集当地情况,对比各国人文的特点,风俗的异同,物品的差别,疆域的交叉,编成了名著《瀛涯胜揽》,全书十八篇,记述了沿途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人情、地理形势以及历史人文等沿革,成为研究我国远航史的珍贵文字资料,也成为研究南海诸国和古印度历史的重要参考。 例如,该书记录的古里国,又称古里佛,今是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是海上的交通要冲。 古里国崇尚佛教,尊敬大象和牛,国人分为五等,即回回人、南昆人、哲地人、革令人和木瓜人。其时,该国居民都不吃牛肉,国家元首是个回回人,不吃猪肉。国王和回回人约定,你们不吃牛肉,我们不吃猪肉,互相禁忌,彼此融通,倒也和谐。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还在这里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皡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
本文档为【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位中国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