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2012-03-13 7页 doc 49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104

暂无简介

举报
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十一五”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可比价),2010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5364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5%以上。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
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十一五”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可比价),2010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5364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5%以上。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3.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转变,也奠定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全省工业信息化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有效推动我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以冶金、汽车、建材、化工、家电、机械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为重点,加快CAD、CAM、ERP、PDM、SCM、CRM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传统产业群中涌现了一批信息化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实现产品技术升级,进一步创立了自主品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成效显著,合肥、芜湖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合肥批准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二是全省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大中型企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信息化指标大幅提高。目前,通过建立局域网等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的企业上升到87%;开展计算机设计、生产控制与管理应用的企业上升到83%;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企业上升到90%。江淮汽车、合力叉车、奇瑞汽车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奇瑞等57家企业成为全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已从单项应用向全面集成应用发展。三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日益普及,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交易市场快速成长,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有力带动了企业网络经济发展。 当前,我省两化融合的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全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的矛盾问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企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能耗较大,污染严重,改造升级任务相当繁重。二是工业信息化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应用的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三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面临着资金、人才、政策上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能力尤显不足。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以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为切入点,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省工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原则 统筹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全省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力度,形成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根据行业、区域的特点,形成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围绕我省优势产业,根据产业特点,科学推进信息化在各工业领域、企业中的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间、地区间的相互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应用。 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区域、分行业实施一批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集中有限资源,优先突破关键领域与骨干企业,形成支撑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能级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的有效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形成合力,主动承担好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金引导、人才培养等工作。 深化应用,务求实效。以提高产品研发水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深化应用为导向,通过两化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最终应用效果作为衡量两化融合成效的关键指标。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信息技术较好地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四大环节,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5%以上,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88%以上,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全面实施电子商务;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推动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汽车、钢铁、纺织、石化、冶金、煤炭、装备制造等我省重点传统行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重点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汽车、船舶、家电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汽车、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行业在生产装备与过程控制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应用水平,实现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对接。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以信息集成应用技术为依托,发展高端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提升大型钢铁企业协同管理水平。在汽车行业以推动汽车电子应用为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安全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车载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例。在纺织行业提升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数字化集成。以发展精细化工为目标,以集聚化、绿色化、高新化为方向,加快工艺、产品和装备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化工行业环境与安全数字化监控水平。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强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客户资源的管理,促进企业流程再造,提高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大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广与物流业对接的供应链管理,促进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积极引导电信服务商、软件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小、见效快的信息化服务。按照行业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形成示范在行业内推广。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创业指导、协调联络、对外宣传等服务,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合肥、滁州、芜湖等地信息家电企业为龙头,加快数字音视频产品研发生产,引导传统家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促进4C融合的数字家庭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材料,巩固和发展电容器材料及电容器、电子铜基材料以及电子磁性材料等我省优势产业,扶持无线传感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电子信息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软件产品,推进语音交互、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传送、节能减排、新型网络、数字音视频播控、汽车电子、电力监控、信息安全等领域软件技术与产品的产业化。提高嵌入式软件研发水平和能力,重点支持语音软件技术与硬件产品结合,发展语音嵌入式应用产品,延长语音产品产业链。加强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打造软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促进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创新联盟建设。 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核心网、基站和终端设备研发,发展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IPTV)、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依托我省江淮、奇瑞等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围绕合肥、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依托科大讯飞语音基地、芜湖动漫产业园建设,推进我省电子玩具、游戏动漫、数字文化等新型产业发展。 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推进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打造现代化物流中心。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增长点。 (三)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煤炭企业生产全过程监控,加强安全预警,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按照工信部制订的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四)促进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支持建设面向旅游者的宣传和展示系统,全面整合和系统展示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形成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推动建设专业化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完善电子支付、数字认证、争议处置等保障机制。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升对物流企业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水平,支持企业实现在线物流信息发布与获取、在线交易、数据交换、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大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信息共享,提高通关速度。鼓励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将信息化等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重组,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促进企业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和优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 推进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业的全面转型。推进电信业务创新,转变电信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创新业务和运营模式,完善服务产业链。推进计算机与其他信息终端的普及和应用,积极发展固定宽带多媒体和移动多媒体信息服务,促进宽带业务的发展。 (五)促进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支撑作用的发挥,推动工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完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的结合,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支持标准的制定,以标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信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六)积极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三网融合 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努力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相结合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探索建立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机制和途径,加快出台有利于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融合的配套政策,务实推进“三网融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重点工程 (一)汽车产业两化融合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自主品牌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发展汽车电子,提高汽车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围绕汽车自主研发制造,促进汽车智能化协同设计生产,发展车载电子和车身电子等汽车电子;围绕新能源汽车开发,推动动力总成控制系统(ECU)研发和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建设。 (二)钢铁产业两化融合工程。提高轧钢过程自动化和工艺集成水平,发展精品钢材,提升我省钢铁产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发展高端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推进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开展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协同管理水平。 (三)采掘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以我省煤炭产业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在煤矿和非煤矿山上的综合应用。加强矿井综合自动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井下操作自动化;加强矿业综合监控管理,提高矿井生产安全水平;示范推广企业协同办公、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管理等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四)化工产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化工企业开展两化示范。以发展精细化工为目标,以集聚化、绿色化、高新化为方向,加快工艺、产品和装备信息化,提高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水平。重点是大力发展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成分系统,发展工艺流程仿真技术;支持化工行业自动控制系统、多变量自适应等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化工行业环境与安全数字化监控水平。 (五)消费品工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我省消费品工业中选取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以提高产品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在轻工、纺织、食品等消费品产业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向研发、品牌两端拓展。推进轻纺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自动化;发展和应用轻纺产品设计、制造集成和柔性制造系统;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六)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在我省的行业龙头企业中,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示范。推进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对大型企业,鼓励企业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应用集成、业务集成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加快车间控制系统、MES系统、ERP系统的衔接配套。 (七)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工程。依托信息服务商,建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集中提供中小企业感兴趣的政策信息、行业信息、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为企业提供各类资讯服务。选择一批信息化技术取得实际成效的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以抓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广大中小企业通过平台建立企业信息门户、开展商务服务、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八)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按照工信部制订的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在省内有条件的重点企业中开展节能减排示范应用,促进企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益。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的水平。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九)RFID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RFID技术应用示范为重点,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快推动RFID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形成,在公共安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 现代物流管理、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重要商品防伪、特种设备强检、CA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志、食品/药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等领域推广RFID技术应用。 (十)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两化融合”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支撑。加快城市通信网络“光进铜退”进程,打造一张基于IP技术,语音、数据、视频融合,覆盖全省的高速信息化承载网络,大幅提高全省宽带接入速率。推进3G网络建设步伐,支持各通信运营商采用3G等先进技术建设我省宽带无线城市,2年内实现主要城市无线覆盖,5年内实现县以上城市宽带无线覆盖。全面完成全省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采取数字有线和无线覆盖方式基本完成我省城乡数字广播电视覆盖,构建双向互动综合多媒体有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 (十一)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工程。抓住人才这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要素,培育复合型的产业生力军。利用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培养软件开发、多媒体、动画、数字电影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结合“653工程”,编制培训纲要,开发培训课件,开展两化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对两化融合的认识,把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要建立专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各地两化融合的规划和工作计划,推进相关政策落实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要把推进两化融合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 强化投融资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体系。省财政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两化融合重点技术改造与创新项目、示范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的资助、贴息和奖励。各市、各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在科技三项经费、自主创新资金、技术改造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资金的安排上,向两化融合倾斜。鼓励各类担保基金、银行发放贷款向符合条件的两化融合项目倾斜,吸引社会资金、风险投资向两化融合领域投入。 (三)推动两化融合机制创新 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不断完善试点示范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鼓励探索,按行业分层级形成企业示范,采取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采用减税、补贴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骨干企业实施重大信息化项目,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 (四)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建立和不断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我省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研究。按照工信部部署,按行业建立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两化融合绩效评估,并将其纳入相关综合考核体系。推动骨干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五)强化人才培训和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传统企业与信息技术深入应用间的合作。组建两化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面向企业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面对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开展不同层次的两化融合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两化融合的认知度。 (六)加大两化融合宣传力度 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化融合宣传工作。围绕两化融合的示范区域、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及时总结和推广两化融合工作中所产生典型经验,并开展相应的表彰激励工作。引导主流媒体加强对两化融合的典型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
/
本文档为【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