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中历史必修

高中历史必修

2012-03-18 9页 doc 77KB 8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0307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高中 历史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
高中 历史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 (7)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1689年) (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英国议会的权力。 (2)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3)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4)结果: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特点: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 者和领导者。 (二)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 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1)权力结构: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2)影响:①政治: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经济: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这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③军事:使国家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的统治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新政权。 3.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不 同 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职能) 国王,世袭、终身。 “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 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 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 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 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都是司法独立。 (三)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年) 内容: (1)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3)此后,还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了宪法之中,从而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宪法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立国的基本原则。 (2)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颁行民法及刑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3)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皇帝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军事权和外交权) (4)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四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1871年3月28日成立。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917年3月爆发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917年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过渡已成为不可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五.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发动。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日本蓄谋侵略中国。1894年7月——1895年4月。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赔款、通商、开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1900年6月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体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概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罪行。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国名政府抗战初期组织了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 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正式政权。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4、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运动: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导火线);经过:前期运动中心在北京,学生充当先锋。高呼口号。6月5日起运动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内容:党的名称,领导机构,奋斗目标,中心工作。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6、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对象三排军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10月到达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6年10月胜利结束。 1946年6月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秋——1949年1月中共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结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顺利,是毛泽东思想的顺利。 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的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统一战线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最高权力机关。 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确立了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形成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 3、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的理论提出、含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海基会、海协会的成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有重大历史意义。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1949-1950年 同17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1949中苏建交 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作用: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人民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12月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国内: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b.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c.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 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 瑞士的日内瓦参与国:中、苏、美、英、法 主题:讨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朝鲜问题 意义: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周恩来 提出合理化 作用: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4)、1955年 亚非万隆会议 1955年4月 印尼的万隆参与国:亚非29个国家 主题:讨论和平、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等问题 意义:a.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周恩来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作用:推动国际会议的成功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支持。③美国霸权地位衰落。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①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②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的改善——打开外交新局面的关键 进程:①1971年,美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利益。 ②从中国方面看: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③从美国方面看: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意义:① 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增强;日本要求取得政治经济竞争有利地位。 进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主要史实: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柬埔寨问题);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护国际安全,做负责任大国;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④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⑤2000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主要史实:①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1993年,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地在上海举办了高级别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倡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③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与欧盟各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法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亚欧会议期间,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与发展: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中、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首脑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2001年的上海峰会上,由中国倡导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03年,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模式: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意义:有利于维护中亚和平;对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冷战”全面展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 ①内容:要求国会援助希腊和土耳其镇压共产主义运动 ②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3)马歇尔计划:(1947) ①目的:帮助西欧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②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影响:使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西欧在战后初期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苏联的工具;迫使欧洲走上联合自强的一体化道路。 (4)两极格局的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3.两极格局的影响: (1)消极影响: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具体表现: ①德国分裂:1949年(冷、欧洲) ②朝鲜战争(1950—1953):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最终从古巴撤出导弹,显示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冷、美洲) ④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战后美国继续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苏联在赫鲁晓夫改革中注意放宽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③有利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不结盟运动。) (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年 (3)欧共体:1965年4月,上述三个机构合并而成。(创始会员国:法、西德、意、比、荷、卢)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把经济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重视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表现: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GDP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198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 中国的振兴:相关史实如下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一五计划”提前完成;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加入WTO等 4.不结盟运动兴起 (1)发起国及人物: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2)标志: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 (1)标志: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影响: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 (1)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 (2)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 ①成立:1993年 ②欧元的诞生: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③发展趋势: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军事一体化 ④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走上民族复兴道路 (5)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已是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必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