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兰亭集序

2012-03-18 6页 pdf 209KB 2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2855

暂无简介

举报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的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创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个故事。汉代有一位著名的将军李广,一日与军士夜行,忽见前有猛 虎当道,状如欲搏人,李广大惊,急掣雕弓,搭羽箭,一箭射去,正中老虎,箭杆深深地没 入虎身...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的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创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个故事。汉代有一位著名的将军李广,一日与军士夜行,忽见前有猛 虎当道,状如欲搏人,李广大惊,急掣雕弓,搭羽箭,一箭射去,正中老虎,箭杆深深地没 入虎身。待近前细看,那老虎原来不过是一块大石头。松一口气之后再射,再也无法射进去 分毫。 再说一个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见课本注一。353年,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 亲朋戚友(其中包括当代的书法家和诗人), 在绍兴西南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这是一次 名人高士的集会,他们列坐在溪水两旁,把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依次饮酒作诗。 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大家兴致勃勃,喝了不少酒,做了不少诗。这些诗,被编成一 个集子,就是《兰亭集》。王羲之带着醉意,乘兴挥毫,为这些诗集作序,写成〈兰亭序〉。 这就是被历代书家推为“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帖。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 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艺术中的艺术,精品中的精品。 其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寓刚健于优美。结构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 重复;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 潇洒俊逸的气度,高雅,清新,华美,蕴藉。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古 人形容它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游如惊凤”,是王羲之也是中国书法艺 术的最高境界。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 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 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 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只能从唐人的摹本中约略领会其神采了。 奇怪的是,几天之后,王羲之重新书写本序,却总也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原 因何在? 事过境迁,缺少了彼时的那一份“情”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 能从序文本身去探求了。 二、范读课文。 三、分析 这里洋溢着什么样的情?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乐——痛——悲 析: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一)、乐什么? 分析第一节。这一段内容写什么?教师读,同学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时,地,事。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人杰地灵,景色优美的山阴。越王勾践遍植幽兰的兰亭。 古风盎然的修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 都是一时名士。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帅,大诗人李白的崇拜偶像。支遁,当时名士。玄 学家。孙绰,时任右司马,文学家。王献之,羲之少子。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环境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景色。要点: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 溪流清澈,洁静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管弦丝竹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活动方式 : 文人聚会少不了诗酒二字。“酒” 是感情的催化剂,喝酒的方式——曲水流觞, 别致;诗,是感情的产品,高雅。无管弦,兴耶,恨耶?无丝竹之乱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 能见度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心境: 风轻轻地送来兰的幽香,抬头远眺,天高白云飞,青山碧水秀——美景如画;侧耳 细聆,山间泉鸣细,林中鸟语欢——天籁动人。任是心如止水的人,也禁不住要“神游八极, 思接千载了——骋怀 当此际,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信可乐也。 小结:归纳一下,可乐者几?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可乐也 山环水绕,境界清幽 二可乐也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三可乐也 天朗气清,日暖风和 四可乐也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五可乐也 良辰,美景,赏心,佳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分析第二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 指人与人之间的应酬进退。人与人相交往,周旋应付,度过一生。人生活在现实中 间,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那么该如何对待呢?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遇,放浪形骸之外 这里概括了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把自己的胸襟抱负,在室内畅谈,谈玄论道,即晤言一室之 内(静)。一是归隐山林,就着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 地生活。寄情于山水,向自然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躁)。魏晋时代,政治斗争激烈。名士少 有能保全生命的,更不用说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了,所以这就成了两种比较常见的生知态度。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威慨系之矣 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无不经历着一种追求——满足 ——厌倦——追求的过程,人的追求没有绝对的满足,生活也就没有绝对的 满足。人永远 在追求,永远会空虚。人生像一次不知道目的地的旅程。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 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人情易倦的感 慨)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 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美和快乐,就象娇美的花,象奇妙的梦, 在你还没有来得及体味的时候,就已经烟消云散。“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欢乐 易逝的感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 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 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往昔的欢娱,离别感伤,转瞬之间就会逝去,留下深的感伤。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只能听 凭造化,而无论长短,结果都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总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 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天若有情天亦老”,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距时间和死亡的吞 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 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生命短暂的 痛惜)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我们在追求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追求越是努力,留下的感慨越深。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 到满足。而当死神的翅膀掠过,一切人世的欢乐忧愁,统统化为乌有。一切的美,只如水中 月,镜中花。生活越是美好,生命越是宝贵,一经与死亡联系,留下的就越是痛苦! 岂不痛哉! 分析第三节。 痛与悲是否相同?“悲”的是什么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通用喻之于怀。 兴感之由,即上文所说对于世事无常,生命易逝的感慨。“昔人”说明这种感慨古人已经有 过。如: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今日良宴会》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回车驾言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蒿里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步出夏门行〉 不能喻之于怀,其言外之意,是现在终于可以喻之于怀。感受到生命之“悲”,对生命的体 验古人与今人完全一致。(喻古人之兴感) 固知一死生之为虚诞,齐彭殇之为妄作。 批斗古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虚伪荒诞,魏晋时代,许多士大夫接收老庄思想的影响,以为 “方生方死”,这显然是对生命的否定。鲜活的命与黑暗的死亡又怎么能划等号呢?那是宗 教信徒们的消极的生命观,他们寄希望于来世、天堂。而作者则对生命无比珍惜,所以进行 文正严辞的反驳。(斥今人之虚诞)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读我的文章,也像我今天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也会引发内心的“悲”情,因为人类社会 无论怎么发展,但生老病死客观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古人悲,王羲之悲,一直到今天,我们 也同样因此而悲,真是“千古同悲”。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 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 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里的“悲”不 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引后人为 同调)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 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交代写作本序的目的。让后人也能够从文中感受到生命终有竟之悲——更加地珍重生命, 热爱生活。 快乐由于易逝而难得。生命因为短暂而宝贵,人生由于事业而永恒.当我们了解到生命的易 逝,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它,善待他,抓紧他,并用我们的奋斗,用我们的成功,用我们的业绩,让 我们的生命成为永恒. 讨论: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 么新的体验? 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 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 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 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 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比较:不知生,焉知死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练习: 2. 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 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 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烟景,水气 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 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 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阅读提示] (1)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 两文中的原句)。 (3)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参考解说] 1.序文,且都是诗序。 2.《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 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 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 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 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 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 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 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 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 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
本文档为【兰亭集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