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

2012-03-19 50页 ppt 209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4301

暂无简介

举报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null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处理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家兵内容内容概述 发现与报告 现场调查 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防控措施 控制效果评价 应急保障措施 调查表格等 概述概述定义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
null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处理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家兵内容内容概述 发现与报告 现场调查 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防控措施 控制效果评价 应急保障措施 调查表格等 概述概述定义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 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null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按病因划分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朊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是由一些生物化学毒物、重金属以及一些生物过敏源、药物服用后引起的、疫苗接种等引起的心因性群体事件。 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表现为各个系统的疾病,但同一起病例都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且呈现一定的聚集性。 null因为查找病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工作非常复杂。 而事件发生初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处理难度大,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造成公众情绪恐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有原因的,“原因不明”仅仅只是暂时的现象,或用常规手段难以发现其原因。 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去伪存真的分析,一些“原因不明”疾病可以被揭示出致病的真正原因。发现与报告 发现与报告 发现 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专科门诊、疾病监测点、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 报告 相关信息报告-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内容进行报告。 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的报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的报告事件分级 Ⅰ级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Ⅱ级 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Ⅲ级 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的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报告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控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初步推断传播途径(或污染环节等)、人员伤亡与危害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等。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null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进程报告。 应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至少应按日进行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结案报告事件终止应有结案报告,凡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结束后,均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 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结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事件接报情况、事件概况、背景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一般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病因假设及验证、讨论、结论和建议等。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组织及实施 接到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根据需要请求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辖区内调集征用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立即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 同时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提请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和协助开展工作。 接到报告的上级疾控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 或应邀、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准备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性质、规模,做好开展现场工作所需的人员、技术、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准备。 人员准备 从事现场处置的人员应来自多学科、多个不同专业,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健康教育及其他相关专业。现场调查、处理的技术指挥应由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背景的资深专家担任。 技术准备 根据初步掌握的有关突发事件性质的线索,应安排有关专业人员检索文献、进行实验室工作的准备。 null物资准备 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预防用药物或疫苗、疫点疫区处理器械、采样、调查取证器材(如照相机)、通信设备、本电脑、调查表、执法文书、专业参考资料(如法律文本)等相关物资。 后勤保障 包括交通工具、野外临时居住帐篷、水、电、通讯线路、炊事条件等。使调查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立即开展工作,保障样本的转运,顺利开展实验室工作。 组织联络 迅速与当地联系,组织、安排当地有当关人员参加和协助,召开预备会、商讨现场工作及实施计划。 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首先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尽快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分析,查找病因。 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实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若怀疑为中毒事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保护高危人群。 若病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或即使初步查明了病原,但无法于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应以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性病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核实与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核实与判断(1)核实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包括流行病学或卫生学、临床、检验等专业人员)对不明原因疾病进行初步核实,核实内容主要包括: ①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 ②发病经过和特点:发病数、死亡数及三间分布等; ③样本采集种类、方式、时间及保存、运输方法等; ④实验室检测方法、仪器、试剂、质控和结果; ⑤危及人群的范围和大小; ⑥不明原因疾病性质的初步判断及其依据; ⑦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⑧目前的防治需求。判断判断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 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病例调查及分析病例调查及分析(1)病例搜索 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2)初步分析 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提出病因假设 提出病因假设 (1)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病程变化,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及转归和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等,做出初步诊断。 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null①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病情进展、常规检验结果,以及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个人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 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 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根据临床主要特征提出病因假设。 null②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疾病。 Ⅰ结合进食史、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中毒,以及可能引起的中毒物。 Ⅱ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周围人群特征等,判定是否心因性疾病。 Ⅲ结合进食史、用药史、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是过敏性疾病(如药物疹等)。 Ⅳ结合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辐射病。 (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①掌握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 ②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 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1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验证病因验证病因(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 在进行病因推断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①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序。 ②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的数量间的关系。 ③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分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 null④观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判定暴露因素与疾病可重复性联系。 ⑤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⑥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判定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或其他关系。 ⑦观察可疑致病因素的变化(增加、减少或去除)和疾病发生率变化(升高或下降)关系,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null(2)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 (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 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 通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判断和预测 判断和预测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一)感染性疾病标本 标本采集应依据疾病的不同进程,进行多部位、多频次采集标本 对病死患者要求进行尸体解剖 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标本种类标本种类(1)血标本。 ①血清: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至少于急性期(发病7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中期(发病后第10~14天)、恢复期(发病后22~50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6 ml,分离后的血清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血清管中,如需要可收集血块标本。 ②抗凝血:于急性期(发病3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10 ml全血,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试管中,抗凝剂不能够使用肝素,推荐使用枸橼酸盐。 ③其它血标本:根据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可以采集其它血标本,如血涂片等。null(2)呼吸道标本。 ①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痰液。 ②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 呼吸道标本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null(3)消化道标本。 包括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肛拭子,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4)尿液。 尿液采集中段尿,一般于发病早期采集,根据疾病的发展也可以进行多次采集,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取尿液或者沉淀物进行检测。 null(5)其它人体标本。 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溃破组织、皮肤焦痂等。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6)尸体解剖。 对所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死亡病例都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积极争取尸体解剖,尽可能采集死亡病例的所有组织器官,如果无法采集所有组织,则应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重点组织器官标本(如肺、肝穿刺),以助病因诊断和临床救治。 (7)媒介和动物标本。 在调查中如果怀疑所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是虫媒传染病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应同时采集相关媒介和动物标本。标本保存标本保存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 用于病毒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 应尽快进行检测 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 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 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 一般4℃保存, 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 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运送标本运送群体性不明原因标本的运送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 依据病因分析的病原体分类,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非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 1、食物中毒 在用药前采集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以及剩余食物、食物原料、餐具、死者的胃、肠内容物等。尸体解剖:重点采集肝、胃、肠、肾、心等。 2、职业中毒 采集中毒者的血液、尿液,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标本。尸体解剖:采集标本应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和主要受损部位等,采集血液、肝、肾、骨等。 3、实验室检测 依据病因分析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防控措施防控措施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应根据事件的变化调整调查和控制的侧重点。 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指传染源或污染来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不明,应以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实施相应的综合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一)对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边调查、边处理,应急原则为减少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 (一)对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边调查、边处理,应急原则为减少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 1. 做好应急人员及救治人员的个人防护。 2. 对病人进行分类处理,积极救治危重病人,以减少死亡;若病人较多时,先对病例进行分类,条件许可时设置不同的救治区域,以提高救治率。 3. 寻找共同暴露者,对共同暴露者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4. 排查可疑致病源,初步判断可能的致病因素。 5. 暂时封存可疑物品及环境,对可能污染物品和环境的进行消毒,或实施其它去处致病因素的处理措施。 6. 必要时脱离事故环境,疏散高危人群。(二)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不明生物因子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紧急时应严格采取如下应急处置措施(二)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不明生物因子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紧急时应严格采取如下应急处置措施1.应急救援工作人员进入疫区时,应先喷洒消毒、杀虫剂,开辟工作人员进入的安全通道,对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立即对疫点和可能污染地区采样、进行现场检测; 2.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抢救,待情况好转后再转送隔离医院,其他病人和疑似病人应立即就地隔离治疗或送隔离医院治疗。治疗前必须先采集相关标本,立即封锁疫点,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 3.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确定隔离范围,提出大、小隔离圈及警戒圈的设置意见,报当地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批准;null4.严格实施消毒,谨慎处理人、畜尸体。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根据需要采集有关检验标本; 5.病人家属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洗澡更衣后,送往隔离场所留验、观察,并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新设立的隔离场所使用前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 6.疫点周围小隔离圈内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null7.对大、小隔离圈内的人群应进行全面的检诊、检疫,并酌情给予化学药物预防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发现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立即送往隔离医院治疗或隔离场所留检,观察。全面搜索大隔离圈的患病动物和动物尸体,所有动物应一律圈养; 8.对疫点、小隔离圈及现场临时隔离场所的消毒、杀虫、灭鼠效果进行检测。根据需要捕抓动物、昆虫标本送检。积极开展卫生防病宣传,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 9.参加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防护,每天工作结束后用水彻底清洗身体,并接受医学检诊。 (三)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三)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对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进行调查的同时,初步判断可能的污染源 再根据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等各种因素的措施。(四)开展应急监测(四)开展应急监测根据所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需要,指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点医院(按事件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监测点的设置) 指导其医院按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 发现有可疑病人要及时向辖区内监测机构报告。 必要时实行每日零报告。 (五)开展群防群控(五)开展群防群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发生地的乡镇(社区)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协作,群防群控,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疏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六)健康教育(六)健康教育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区要迅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综合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尽量避免与可疑病例接触,发生类似症状时及时主动就医。 根据事件性质,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适时地与媒体、患者及其家属、社区进行沟通,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疾病控制工作。 (七)开展医疗救治(七)开展医疗救治当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在开展病因推断、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的同时,启动医疗救治工作机制,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 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及时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敏感性,同时做好疫情报告。控制效果评价控制效果评价控制效果的评价也是一个验证病因假设的过程。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否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是否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能否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病人是否得到有效救治。应急保障措施应急保障措施(一)技术保障 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 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成员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呼吸道疾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病原学检验和媒介生物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了解掌握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对培训计划、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工作方案进行技术评估; (2)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评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预案的建议; (3)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措施进行技术指导、调整和评估; (4)参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后的总结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null2、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 建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队伍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 (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 (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null3、建立、建全医疗救治网络 医疗救治网络由指定的急救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组成。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救治。医疗救治网络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二)后勤保障(二)后勤保障建立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疫点疫区处理器械、采样及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调查取证工具、个人防护用品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应急物资和设施。 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 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急性不明原因中毒相关体征的甄别nullnullnullnull谢谢!谢谢!
/
本文档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