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耻骨肌孔1

耻骨肌孔1

2012-03-20 7页 doc 296KB 1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5555

暂无简介

举报
耻骨肌孔1耻骨肌孔是一个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水平的卵圆型裂孔。它的构成是:下界为上耻骨枝的骨膜(Cooper韧带和耻骨),上界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内侧是腹直肌;外侧是髂腰肌。它被位于前面的腹股沟韧带和其后面的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个区域。在上区有精索经过,并经此通过内环。它的内侧是被称为直疝三角的区域。下区的侧面有股血管穿过,陷窝韧带在其中间形成防护屏障,此区域的缺损导致股疝发生。腹股沟疝可以通过修补全部或部分耻骨肌孔来治疗。了解了耻骨肌孔在腹股沟疝形成中的重要性,才有助于我们了解PHS手术。 髂耻束为腹模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的增厚部分...
耻骨肌孔1
耻骨肌孔是一个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水平的卵圆型裂孔。它的构成是:下界为上耻骨枝的骨膜(Cooper韧带和耻骨),上界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内侧是腹直肌;外侧是髂腰肌。它被位于前面的腹股沟韧带和其后面的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个区域。在上区有精索经过,并经此通过内环。它的内侧是被称为直疝三角的区域。下区的侧面有股血管穿过,陷窝韧带在其中间形成防护屏障,此区域的缺损导致股疝发生。腹股沟疝可以通过修补全部或部分耻骨肌孔来治疗。了解了耻骨肌孔在腹股沟疝形成中的重要性,才有助于我们了解PHS手术。 髂耻束为腹模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的增厚部分,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参与腹股沟管后壁的组成. 在过去的十年间,外科医生在腹部疝修补方面已显示出了一个新的高度。已有大量的资料显示,在疝修补领域里,无论修补还是修补技术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是令人鼓舞的,如成套消毒的修补材料,平片材料,以及腹腔镜探查和修补技术。对于原发性腹股沟疝,传统上是一位第一年的外科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手术方法。但现代外科已对此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高年外科医生现已应用新的无张力修补方法。现代疝外科技术所预示的良好治疗结果已被所有外科医生所接受。绝大部分外科医生已从经典的、治疗结果差的组织修补观念转变为应用人工合成材料进行经前路的无张力修补(Shulman l992)。 经前进路的无张力修补方法有:应用网塞和平片的疝环充填式修补技术。既用一个塞状补片卷或成型的充填物对内环或缺损处进行修补[Robbins l993]。而平片修补技术则是应用一个类似盖片的网片对缺损层外进行修补。[Lichtenstein 1989]。腹腔镜疝修补则是一种经后路的无张力修补技术,它是应用网片在疝和腹壁缺损之间进行修补 [Rives 1968,Wantz l992,Arregui 1995]。以上修补技术各有其优点,但是仅有经后路的修补才能在整个耻骨肌孔 (MPO)部位真正建立永久性的防御机制。 耻骨肌孔 《腹股沟区的解剖》到目前为止仍然末被一部分外科医生真正埋解,包括各个级别的外科医生[Condon 1978]。在腹腔镜设备问世之前,绝大多数的外科医生对于腹股沟解剖的认识仅仅来自于经前路的观察。通过腹腔镜更精确的经后路观察,使得外科医生对腹股沟解剖有了深入的了解。法国的Fruchaud医生创立了“耻骨肌孔”这个名词。而法国的Stoppa和Rivers医生,以及美国的Wantz医生同样强调了“耻骨肌孔”这个解剖结构的重要性(图-1)。耻骨肌孔是一个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水平的卵圆型裂孔。它的构成是:下界为上耻骨枝的骨膜,上界为腹外斜肌和腹横肌;内侧是腹直肌;外侧是髂腰肌。它被位于前面的腹股沟韧带和其后面的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个区域。在上区有精索(SC)经过。并经此通过内环(HR)。它的内侧是被称为“直疝三角(Hesselbach'S triangle)”的区域。下区的侧面有股血管穿过,陷窝韧带在其中间形成防护屏障,此区域的缺损导致了位于股血管周围各个位置的股疝(图-2)。 位于盆腔内的腹内筋膜被称为盆筋膜,而位于腹股沟区的腹内筋膜则被称为腹横筋膜(TF),是最贴近耻骨肌孔的解剖结构。腹横筋膜可能实际上是由两层结构形成的一个薄层组织,有腹壁下血管穿过[Read 1994]。在耻骨肌孔的上区该两层组织分别构成了腹股沟内环的前后缘,就此形成了一个防御体系,即"悬吊机制"。它构成的interfaveolar韧带成为内环的中隔,当精索通过腹壁后,它包绕在精索外直至阴囊,被称为内生殖筋膜。在下区它增厚形成了覆着于耻骨上枝的骨膜,称为耻骨梳韧带(Cooper's ligament)。由它形成的髂耻束在后侧分割了耻骨肌孔,并构成股管的前部,股血管由此进入大腿。 疝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目前所知有关疝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公元前1552年《 Egypertian Papyrus of Ebers》。疝治疗技术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不同的时期,这一过程也就是外科的发展史。早期的疝修补手术,治疗效果很差,被迫加用疝带。直到 1887年Bassini介绍了经典的修补术,与他同时期的Halsted和Furgerson也提出了有效的修补技术,这奠定了现代疝外科的基础。在此以后,1944年Shouldice独创用筋膜治疗疝进一步提高了疗效。至1989年,人们共描述了81种治疗腹股沟疝和79种治疗股疝的手术技术。 但是,传统手术手术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复发率高(据报道斜疝复发率在1~7%,直疝在4~10%,复发疝在5~35%),疼痛,恢复时间长。而近几十年来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时代扩展到腹股沟疝领域,以及结合腹腔镜更精确的经后路观察加深了对腹股沟解剖的了解,对疝的有了更新的认识。也使得疝的治疗有了新的变化。 耻骨肌孔 在腹腔镜设备问世之前,绝大多数的外科医生对于腹股沟解剖的认识仅仅来自于经前路观察。通过腹腔镜更精确的经后路观察,使外科医生对腹股沟解剖有了深入的了解。重申了耻骨肌孔在腹股沟疝形成及修补中的重要性。 腹股沟管后壁存在一个薄弱的区域,仅由腹横筋膜加强。法国的Fruchaud创立了“耻骨肌孔”这个名词来称呼它。而法国的Stoppa和Rivers医生,以及美国的Wantz医生同样强调了“耻骨肌孔”这个解剖结构的重要性。 耻骨肌孔是一个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水平的卵圆型裂孔。它的构成是:下界为上耻骨枝的骨膜(Cooper韧带和耻骨),上界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内侧是腹直肌;外侧是髂腰肌。它被位于前面的腹股沟韧带和其后面的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个区域。在上区有精索经过,并经此通过内环。它的内侧是被称为直疝三角的区域。下区的侧面有股血管穿过,陷窝韧带在其中间形成防护屏障,此区域的缺损导致了位于股血管周围各个位置的股疝。 位于盆腔内的腹内筋膜被称为盆筋膜,而位于腹股沟区的腹内筋膜则被称为腹横筋膜,是最贴近耻骨肌孔的解剖结构。腹横筋膜实际上是由两层结构形成的一个薄层组织,有腹壁下血管穿过。在耻骨肌孔的上区该两层组织分别构成了腹股沟内环的前后缘,就此形成了一个防御体系,即“悬吊机制”。它构成的韧带成为内环的中隔,当精索通过腹壁后,它包绕在精索外直至阴囊,被称为内生殖精膜。在下区它增厚形成了附着于耻骨上枝的骨膜,称为耻骨梳韧带。由它形成的髂耻束在后侧分隔了耻骨肌孔,并构成了股管的前部,股血管由此进入大腿。腹股沟疝可以通过修补全部或部分耻骨肌孔来治疗。 专门谈谈临床上容易让人不易理解的几个解剖结构: 一、再谈耻骨肌孔: 耻骨肌孔是一个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水平的卵圆型裂孔。它的构成是:下界为上耻骨枝的骨膜(Cooper韧带和耻骨),上界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内侧是腹直肌;外侧是髂腰肌。它被位于前面的腹股沟韧带和其后面的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个区域。在上区有精索经过,并经此通过内环。它的内侧是被称为直疝三角的区域。下区的侧面有股血管穿过,陷窝韧带在其中间形成防护屏障,此区域的缺损导致股疝发生。腹股沟疝可以通过修补全部或部分耻骨肌孔来治疗。了解了耻骨肌孔在腹股沟疝形成中的重要性,才有助于我们了解PHS手术。 再来一下张有标示的 二、髂耻束:髂耻束为腹模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的增厚部分,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参与腹股沟管后壁的组成 再来一张 下面这张不仅可以了解髂耻束,还可以了解耻骨肌孔
/
本文档为【耻骨肌孔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