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存在与时间》一书结构导读

《存在与时间》一书结构导读

2012-03-21 4页 doc 32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8449

暂无简介

举报
《存在与时间》一书结构导读海德格尔论作为在世之在的此在 海德格尔曾经计划把《存在与时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时间性来分析此在,阐明时间是如何作为探寻存在问题的地平线的;第二部分依时间状态问题为指导解析存在论的历史。 第一部分计划三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此在与时间性;时间与存在。已经发表的只有第一部分第一、二篇。 《存在与时间》一书分两个步骤分析此在的存在论。首先是对此在存在的准备性分析,包括第12节到44节;其次是对此在存在的时间性解释,包括第45至83节。 考虑到与科耶夫的关系,重点摘录“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 在《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一书结构导读
海德格尔论作为在世之在的此在 海德格尔曾经计划把《存在与时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时间性来分析此在,阐明时间是如何作为探寻存在问题的地平线的;第二部分依时间状态问题为指导解析存在论的历史。 第一部分计划三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此在与时间性;时间与存在。已经发表的只有第一部分第一、二篇。 《存在与时间》一书分两个步骤分析此在的存在论。首先是对此在存在的准备性分析,包括第12节到44节;其次是对此在存在的时间性解释,包括第45至83节。 考虑到与科耶夫的关系,重点摘录“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 在《存在与时间》中,人不再被表述为意识、主体、自我,而是代之以古怪的此在。这个词的核心用意在于人是以其与存在的关系为特征的。 存在有两种。一种存在者能够发展与自身的关系,另外一些则不能。无机物就只是存在,却不能与自己发生关系;而人不仅存在而且能够发展与自身的关系。同时也发展与他人及非人的存在者的关系。所以在海德格尔这里人的意义就是人不仅存在,而且不得不存在,他的存在是被赋予的使命。 存在的第一种意义:即在人的存在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特定的存在,不是单纯的存在者,而是有待于实现的东西,海德格尔用“去存在”来描绘。此在与它自己的存在的关系他的存在为生存。这种存在者的本质不能通过列举包纳事实来进行,而在于它不得在作为它的本己存在的它的存在去存在。他能够自我选择且不得不自我选择。此在总是从他的生存中,从他是自身或不是自身的可能性中领会自己。 人作为“去存在”的此在,其特征之一是他的存在表现在生存中或实现于生存中,因此第二个特征就是向来我属性,就是每个具有这种存在方式的存在者,它所关涉的是它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任何普遍的存在方式。因此,此在本质上就是它的可能性。它能够在自己的存在中选择自己。在本真状态中此在选择那此它由之得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在非本真状态中此有依从他人预先给定的可能性或听从常人的决定。 说此在的本质就是它的生存就是相当于说人的本质是超越,既然超越的意思是朝着世界的方向上超出存在者之外,那么,说作为此在的人的本质是超越也就相当于说人的本质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 对此在的分析出发点是此在平均状态与日常状态。亦即我们最初和最经常遇到的那种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用一个词人作为此在即“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来表示。 在世界之中存在。或者“在世之在”这个词要分三个要素与环节来理解: 第一是何谓世界?第二是“谁在世界之中”。亦即作为共在和自己存在的平均状态中的此在;第三是何谓“在之中”。 首先解释一下“在之中”。这是一个生存论的环节。它意思是与某物相亲熟。在之中不能理解为空间上的包含,此在作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已经是在外面即在他所亲熟的世界中了。认识论是一个假问题。一个次生的问题。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的存在的世界就是工业实践所形成的历史的关系的世界。 现在我们来看什么是“世界”? 四种世界概念: 作为一个存在者状态上的概念,世界指的是宇宙之内能够现在的存在者的总体。 作为一个存在论上的概念,世界能够指被当作为各种存在者总体的世界的存在。 世界也可以指此在具体生活的处所。即我的你的或者我们的共在的世界。 从其存在论生存论意义上来看,世界意味着世界的存在,即世界性。它是现在追问的主题。 用世界中的存在者来说明世界是没有用处的,是越说越错。世界并不是我的对象,而是此在本身的规定。所以日常生活是我们最直接的最亲近的世界。世界是此在的世界,生存于其中的周围世界,是用具的世界。上手的事物在我们周围世界中是与我们最接近的,正是通过工具周围世界相与我们照面,世界才向我们呈现。在我们的世界中所发现的事物原初地不仅是作为物理客体仅仅是现成的在手地躺在那里而被给定的,而且是作为有用的东西或作为用具,作为一种实践的世界中涉及到可能的应用的用具,因而是当下上手的东西而被给予的。世界是可用的世界。世界本身并不是一种事物,也不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而是所有的用具通过其本身的结构所指向的意义的总体,我们称之为世界的东西是一切相互关联的体系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每种东西都能够作为具有确定的意义的东西显现给人。 其次我们再来看是谁在世的?在世的此在是日常生活中的共在,是一个匿名的复数,海德格尔之所以从对器具的研究开始对在世之在加以分析,是因为此在最初和经常沉迷于它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首先有一个纯粹的自我,然后我们为它找一个世界,促使它超越到这个世界中去;与此相似,也没有一个孤立自我,而这种孤立性有待与他人发生联系来克服。甚至在周围世界中,他人也是一同存在的。东西被生产出来是为了别人使用它。工具之所以被制造出来,是因为他人需要它。因此,他人也一同在此。他人不是异己的,而是和我们在一起,与我们密不可分的。正像马克思说过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社会、人的市民社会,海德格尔也说,此在的世界就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在世界中的自己存在就是共同此在。这显然是反对社会契约论的孤独个体本真优先存在的怪想的。 既然此在首先并不是一个自我,一个个人,而是共同的存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存在,那么,现在就要回答在社会关系中谁存在的问题。因为海德格尔是从此在的日常存在方式开始分析的,因而这个日常相互共在中的谁就是常人,即平等状态。对于常人来说,他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平均状态。因而事实上常人总是处于他所属的那种合理的和有效和无效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平均状态中。这是一个压抑个性与突出性优越性的平庸状态。一个靠不住的、并不负责任的群龙无首的状态。常人的存在是靠不负责任维系的,因为所有决定都是常人作出,而不是个人作出的。常人作为一个决定者是一个隐蔽的、匿名的决定者。人人都仿佛是他自己,而实际上没有人是他自己。 第三,什么叫在之中?在之中是把此在作为展开状态展示出来的一个构成环节。它包括现身情态(being-there as state-of-mind),领悟(being-there as understanding)以及言谈(being-there as discourse)。 现身情态就是指人首先是一种情绪的心理的存在。情绪把世界中的存在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例如,我感到害怕,因而我才知道在我的世界中有使我害怕的东西。因此,情绪并不只是局限于主体及其感受的现象,而是一种敞开的方式,我们可以藉此以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 此在的第二种结构因素是领悟,领悟与现身情态一样源始,它并不是个与说明相对应的概念,而是此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领悟中被把握到不是某种东西,而是作为生存活动的存在。作为能在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在生存意义上看就在领悟之中。领悟在本原意义上就是观。在领悟中此在是作为敞开状态而出现的,因而它能够根据其能在的可能性谋划自己。 先有、先见与先概念是直接领悟周围世界的三个构成环节。我们从器物所在的目的整体中领悟器具,领悟的基础是我们去做某事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依赖于我们的能在(谋划)。我们接近存在者时所特有的观,海德格尔称之为先见。它并不是预先的谨小慎微老谋深算,而是指一切打交道活动都基于它的那种谋划上的先见。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关系的总体性结构制约着人的行为,而是目的指导着人的行为。 言谈是作为此在的第三个环节。言谈与情绪与领悟一样在生存意义上同是本原性的。言谈是展示与陈述的基础。在世的存在的情绪上的可领悟性表现为言谈。可领悟性的意义整体出现在词语中,词语在意义中发展,但词语这个东西并不具有意义。夫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通过语言交流,此在才分享到了共同的情绪与对共同存在的领悟。因为此在就是共同存在,它总是存在于某种共同领悟和共同情态中,因此,它总是处于其种交流中。因此,言语是可领会的,它包含着情态和领悟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根本就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生产交往中的现实的融为一体的非说不可的现实的实践的既为我也为别人的意识。 对此在的分析包括两个步骤。一个是揭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构成要素,另外阐明这些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依赖性。海德格尔称之为烦或者操心。这也意味着他是以时间化概念为把握来重演此在分析的。 此在的三种特征或者状态, 生存性,此在总是寓于其能在中,他必须实现其能在, 事实性,此在受他被抛入的事实决定,这一事实不依赖于他,相反,他必须接受它; 沉沦状态,此在从那些恰恰不是自己的东西中领回自身;他失落于他所熟悉的存在中。 这三个特征在烦中得到了统一。烦并不是悲伤忧虑,不是抑郁低沉,它包括三个环节: 在自身前的存在即生存性; 已经在……之中的存在即事实性; 寓于……存在即沉沦。 在领悟中是未来占优先地位的,在情绪中是曾在占优先地位的;而在沉沦中或言谈中则是当前占优先地位的。 《存在与时间》第46至60节主要讨论死亡、良知与决断问题。 第一篇讨论的问题是:作为在世的此在之存在;世界之世界性;共在,常人,寓在及其三个基本的生存论上的组成部分,以及作为此在之本真存在的烦 第二篇从预备性的分析转向本真性与生存论的分析。 我们先行具有一向是只包括此在之存在的非本真的日常方式。我们分析的此在是不完整的。现在的任务是要将此在作为整体置入我们的先行具有中。此在存在,就始终具有某种此在所能是和所将是的东西仍然悬欠着。但终结本身就是属于这种悬欠。而此在作为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终结始终规定着此在能成为整体的可能性。 意图是此在固有地是历史性的,所以它能够而且必须发展历史科学。 此在之可能性的整体:存在与向死亡存在 1、 只要此在存在,一种始终悬欠的尚未就属于它; 2、 向来尚未到头的存在者的临终到头具有不再为此在形式的性质; 3、 临终到头包含着一种在任何情况下具体此在都不能由其他此在代表的存在样子。 此在之死亡决不能被描述为到了尽头,而必须被描述为此在之向死亡存在。终结与死亡总是贯穿于此在的整个生存。刚一诞生,人就老得足以去死。 只有此在明确地把自己带回到自身时,当此在将自身从常人中带回时,常人自己就转变为一种生存方式,良知将此在自身从丧失于常人的状态中唤起。 当此在将向死亡存在领会为其最本己的可能性时,此在之能在就成为本真的和通体透彻的。 再重新述一遍: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述为使对存在的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境域。本书的第一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篇是对此在的准备性分析;第二篇是关于此在和时间性的关系。在第一篇中海德格尔以下述事实为其指导性线索:人的本质就在于其生存;人驶向其生存就是“世界”;正因此,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可以被描述为“世界中的存在”。第一部第一篇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一复合表达语的确切意义,但在此过程中,最终目标仍然是为关于存在的意义问题准备答案。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人是唯一能在其自己的存在方式中使自己透明的存在者。这样,他就为进入存在问题的这一方法提供了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发问本身就是此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之一。而且,在这种发问中此存在者从其所询问对象即存在中获得了其基本特征。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存在的可能性还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 对此在之存在的准备性分析只能用来描述这种存在者的存在,它不能阐释其意义。作为一个准备性步骤,这种分析只是试图为阐释存在的最源始方式摊开一个境域。 烦、畏、死。 PAGE 1
/
本文档为【《存在与时间》一书结构导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