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2012-03-22 4页 pdf 337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3234

暂无简介

举报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中医研究 20盯 年5月 第20卷 第5期 TcMn。,Ma,Zoo7v沮ZoNos 别超过20味以上。如唬拍安神丸为11味,宁嗽琼 玉散为7味,定痛太乙膏为4味,这些在临床上是已 被确认为有奇效的,而在所选神应万灵膏中,则共用 了3次药,药味分别为52味、16味、3味,均为外敷 使用,贴一切风气肿毒,为奇效方。由此可见,药味 多少与否,完全是依临床病证而定,并不是确定药效 的依据。相比而言,徐氏反而更加推崇药味少而能 取奇效的小方。 3.4 中成药多 观此四十方,内服药多用丸、丹、散等剂型。中 药传统剂型以汤剂...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中医研究 20盯 年5月 第20卷 第5期 TcMn。,Ma,Zoo7v沮ZoNos 别超过20味以上。如唬拍安神丸为11味,宁嗽琼 玉散为7味,定痛太乙膏为4味,这些在临床上是已 被确认为有奇效的,而在所选神应万灵膏中,则共用 了3次药,药味分别为52味、16味、3味,均为外敷 使用,贴一切风气肿毒,为奇效方。由此可见,药味 多少与否,完全是依临床病证而定,并不是确定药效 的依据。相比而言,徐氏反而更加推崇药味少而能 取奇效的小方。 3.4 中成药多 观此四十方,内服药多用丸、丹、散等剂型。中 药传统剂型以汤剂出现最早,使用最广泛,但汤剂煎 煮麻烦,有效成分煎出率等也是其显著缺点。随着 时代的发展,丸、散、膏、酒等剂型纷纷出现并大量运 用,在宋代编制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收载的方 剂就有十余种剂型12],其中大多制成中成药出售。 至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有六 十种剂型[3J。徐氏所经营之保元堂出售的也大都 是以丸、丹、散等剂型为代的自制中成药,有着贮 藏、使用、携带均较方便的特点,以达到保证疗效,减 轻病家负担,方便快捷之目的,促进了祖国医药事业 的发展 。 而徐氏在眼科及疮疡肿毒选方中,也大都采用外 敷剂型的中成药,如眼科的明目紫金膏等,说明当时在 对外用剂型的使用水平也已经发展到达一定的高度。 3.5 评述透彻 在每方中,均详述了组方、剂量、煎服法等,并阐 述方义,重视配伍,认为药各有其性,而一药难治诸 证,必须配伍得当,才能发挥作用。 如脾泻丸,组方为白术、白获菩、小茵香、肉豆 蔑、破故纸、广木香,评日:“脾泻久,惟清晨一次,人 弗知惧而轻视之。殊不知履霜之戒,故非寻常术、等 之剂所能奏功,必资肉恙、小茵、破故纸之类,方免坚 冰之患矣。”脾泻者,即为今之五更泄、鸡鸣泻,病机 为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由于脾居中焦, 主运化,若脾失健运,不能腐熟水谷并运化精微,遂 致泄泻之证,所以治当以肉落涩肠止泻,配破故纸、小 茵香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而达到止泻之功;配健脾 益气药自术助脾健运。另外,冉配行气药广木香、自获 等等,少量行气药用在大队固涩、补益之品中,使之涩 中有行,敛而不滞,诸药配伍得法,寓意深刻 总之,《医学未然金鉴》是一本讨论治法与方剂 的专书,一本面对当时乃至现代广大医学初学者的 普及性读本,它由博返约,约以赅博,对方剂学的发 展,特别是对后世按治法分类方剂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并且对今后方剂学的发展研究仍然具有重要 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汇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o03.巧 〔2」叶显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探「J〕.中成药研究, 1980,]5(6):7一9 〔3]王成永.《本草纲目》在中药剂型学方面的成就【J] 中医 药信息,1991,36(3):8-9 作者筒介 赵黎(1979一),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 中医学院 方剂教研室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的理论和实 脸研究。 收稿 日期 2007一03习8 〔编辑 张大明) 文章编号 1001一6910(2007)05一0059一以 综 述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郭选贤,谢世平,孙 林,苏芳静 (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8) 关健词 :艾滋病/中医病机 综述 中图分类号:RslZ.91 文献标志码 B 艾滋病(AIDs)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 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鸡尾酒疗法虽然有肯定的疗效川,但 仍然有许多缺陷。目前,国际上尚无根治艾滋病的方法。由 于抗病毒疗法有诸多缺陷,疫苗的研制也困难重重。因此, 早在第 11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联合国艾滋病项目规划署 就号召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把注意力放在发展传统 医学,发掘草药和其他一些廉价有效的治疗方法上来。现就 近几年来,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综述如下 ] 研究概况 国内外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概况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1 艾滋病的病因是痰毒,其病机演变有固有的规律 艾滋病的病因非常类似于温病学家所提出的“杂气”, 也类似于其他医家所说的“疫毒”、“瘟邪热毒”、“湿热秽 浊”等。但艾滋病毕竟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其病因与 上述所 说也毕竟有不尽吻合之处。根据我们调查的2000多例 Hlv/AIDS(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来看,艾滋病的病因还 有般伤元气、多兼湿性、可控可防等特点。至于艾滋病病因 中医研究 2007年5月 第加卷 第5蝴 TcMResMayZoo7vol.20、。5 的中医名称 有待继续商讨 有人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为伏邪温疫(即疫毒)。伏邪温 疫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而人侵人休。因其具有 强烈传染性、潜伏性和严重的致病性,所以不同于一般外邪 所化之毒。伏邪瘟疫属病气的一种,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疫 毒侵人人体.有一定的潜伏期,一旦发病 病情凶阶。《说文 解字》云:“疫,民皆病也”。《素问 ·刺法论》中提到:“五疫 之至,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明代昊又可的<温疫 论》指出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 有一种异气所感 ‘’这里的伏邪温疫就属于“异气”的 一种 艾滋病具有潜伏期长,病死率高.病情复杂,传染性和流 行性强等特点。艾滋病前期,以发热、痰核康病、咽痛、皮疹、 腹泻、门十飞搜黄、舌红、苔厚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即呈现一 派温毒或湿热秽浊之邪致病的特点。故认为多属于瘟疫的 范畴。因其潜伏期长.艾滋病前期发病呈现由里及表的特 点,故艾滋病属于伏气瘟疫。艾滋病呈现进行性慢性虚损性 的改变,其主要病因为疫毒之邪已成为共识。关于本病疫毒 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属于瘟邪热毒,也有认为属于湿热秽浊 之邪闭 疫毒之邪侵人人体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疫毒之邪的强 弱,更主要取决于机休的抵抗能力。如票赋不足、房劳过度、 血虚体弱、毒品损伤、情志所伤等内在因素,均为促进本病发 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休免疫功能在中医属元气的作用 元 气根于肾,并经三焦而敷布周身,激发和推动人体各个脏腑 组织的功能活动。有关研究对本病的发病及演变过程给出 了全面的分析川。指出人体感受毒邪之后,其发病与否取决 于正气强弱,正气强者可不发病,或仅呈带毒状态;正气虚者 则毒邪使人发病。由于疫毒深重,发病多直人营血,然后由 里出表,符合伏气温病的发展规律川 疫毒侵人人体后的病机演变有一定的规律。疫毒往往 先伤肺脾 然后深入心肝肾诸脏,渐见虚损征象;同时,毒邪 兼痰阻滞经脉而出现凉疲。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脾气渐 衰,肝血耗伤,邪毒与痰寮结滞口久,可出现鹿痕包块以及失 荣等病证,如痰浊兼挟肝风,风痰蒙及心窍,可发为震颤抽 搐 窜犯经隧则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涎童塞神窍可呈 现痴呆,病至终末期多因邪盛正衰,阴涸液竭、阳气脱绝而死 亡。 疫毒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重视预防可以不病,重视 控制可以少病,日常生活接触可以不被传染,这又是疫毒的 特点之一 1.2 艾滋病的病因病机既符合伏气温病,又有内伤杂病的 特点 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进行统一研究的依据是:统一的许 多临床证候与温病的某些特征极为相似。近年来,国内外临 床报道已经证实应用中医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治疗 AIDS,对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 艾滋病的病理演变可概括为2种团:①外感疾病的演变 过程,由于木病具有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子流行 等特点,故属于中医温病学范畴;②内伤疾病的病理变化过 程,即气血阴阳虚衰,或后期虚实夹杂的传变过程。如持续 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异常消瘦、疲乏、食少、纳差、长期腹 泻、慢性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特点 根据以上诸多症候,加之木病潜伏期长,发病时病情严 重,温热邪毒从里透发可引起斑疹、吐舰、便血、尿血等出血 症状,甚则出现热毒炽盛,热盛动风的表现。因此,当属于中 医伏气瘟病的范畴困。本病发生过程中,又多有全身乏力、 纳差、长期低热及腹泻、进行性消瘦及淋巴结肿大等一派元 气亏损,精气不足的表现。有人根据(素问 ·通评虚实论》: “精气夺则虚”以及(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篇所述 “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手足烦 酸削不能行’‘,“痹侠背 行,若肠鸣,马刀挟瘦者··,一腹满,甚则滴泻,食不化”,及 “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等论述 结合该病晚期出现的 “失荣”现象,综合患者全身胜器损伤甚至衰蝎的病理,因而 将本病归属中医“虚劳”的范畴 艾滋病虽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由慢性传染病向内伤杂病 演变的病理过程,但毕竞始终具有传染性,而许多医家均强 调虚劳不强调其传染性。因此,艾滋病是否应归属“虚劳” 尚存有争议 13 卫气虚损是艾滋病发病的重要环节 卫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气代表了人体防御抵 抗病邪的能力,正与邪的斗争普遍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终结的全过程。人体的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正气存 内.邪不可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来分析「?],正气是宗气、 元气、营气、匡气及脏腑之气的总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正 气的范围应大于现代科学的免疫系统[8]。有人把人体的卫 气分为内卫气和外卫气两种[9j。“内卫气’,可以代表现代医 学免疫系统〕外卫气即卫阳、行于表。内卫气属气属阴,行 于内。外卫气与内卫气一阳一阴、一表一里,互相协同,保护 机体。内卫气具有:“防御功能、监督作用、白稳功能”。毒 邪侵袭内卫气使之虚损、衰端是艾滋病病机的重要环节。抓 住这个环节就可以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有一个完整的认 识。艾滋病是毒邪侵袭,损伤人体的外卫气和内卫气(即免 疫系统)所引起的f’“1。内卫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当正能 胜邪则无症状表现,邪伏体内,但不发病 〔即艾滋病潜伏 期);当邪盛正虚,毒邪乘虚而致病,则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 症状(即艾滋病期)。久而导致卫气虚损,人体的免疫系统 功能降低,逐渐损伤人体脏器,导致一系列虚损症状[ll]。 1.4 正气的虚衰与免疫功能的低下是艾滋病病机的关健 现代免疫学将人体内免疫反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两大类 两者既互相依赖又相互抑制,有研究认为类似中 医阴阳的相生相制【周,并在一定条件下取得动态平衡,从而 维持免疫功能的协调 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 衡状态。这就是免疫功能和中医正气之间的一个对应的关 系所在,二者的虚衰与低下是艾滋病病机的关键。 TH、和THZ细胞因子平衡的改变与多种免疫性相关疾 病的转归与预后密切相关叫。Hlv在侵人人体后,主要特异 性地攻击CDfT淋巴细胞,最终使细胞免疫功能崩溃而使机 中医研究 Zou7年5月 第2。卷 第5期 TCMRe吕MayZo盯 vo]2oNo.5 体产生各种难治性、机会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而自身则很 少成为直接导致机体死亡的原因。因而,艾滋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正邪抗争的动态过程[’3。在此过程中 CD了以每年 50/I 的速度逐渐减少,随着上述平衡的打破, CD4+细胞的逐渐减少,两大免疫系统最突出的表现是由早 期的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导转变为后期的以体液免疫反应 为主导。大多数学者认为,TH,型细胞因子和与之相应的细 胞免疫高反应是阻止 H” 感染和艾滋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 因素。随着病程的进展,体液免疫反应逐渐主导 H竹 感染 者的免疫反应,大量研究显示这种免疫反应不仅不能彻底清 除病毒,更大的可能性是有助于病毒逃避其他免疫机制的清 除作用而使机体逐渐丧失免疫功能,其病情更趋恶化 最终 导致机体损伤,即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病 理状态 临床实践发现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多数患者始终有 肢体疼痛、麻木、乏力 、倦怠、纳差、头痛、胸痛、腹痛、斑馥、 消瘦、皮肤病痒、舌质淡有痕斑或青、脉象细涩或弦涩等气虚 血疲症候困。井据此认为,血流变的改变可能与免疫功能的 改变有一定关系[’41,而通过对艾滋病患者进行益气活血治 疗对改善此证候确取得了较好疗效「巧。从中医的角度看, 窟血既是机体正气虚的病理犷物.也是可以导致正气虚的病 理因素。可见 正气不足是 月Ds发病的一个主要病机 2 讨 论 自从 1981 年美国发现第1例艾滋病以来,经过研究者 的共同努力,已经明确 了艾滋病的致病的病原体 川v一1和 HIV一2的性质和特点,艾滋病的流行已得到了局部控制。但 是,艾滋病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迄今为止,由于病毒的 养变‘’石1,Ams的防治仍然存在两大问题:①没有疫苗;②不 能治愈。在临床上,高效抗病毒疗法已能使病毒载量人幅度 下降,但不能完全消灭[”。日前 该疗法仍然存在儿个方面 的间题 不能洽愈,停药后反弹 药物的副作用大,不少病人 服药后,由于副作用严重而拒绝服药,长期服药容易产生耐 药性,价格昂贵,药价虽然已大幅度下降,但由于终生用药仍 是大多数病人所难以承受的。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重要向 题‘.}。其根本的原因是对艾滋病病毒还没有确切的杀灭方 法,缺乏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进一步研究。并且,以前的研 究重点集中在对抗艾滋病毒的新药研究土,主要研究单味中 药、复方的抗病毒作用。没有更深层次的探究艾滋病的中医 病因病机学,而病因病机研究不深人 就不能彻底解决面临 的有关难题 中医古代文献虽然没有艾滋病的专门记载,但是通过文 献查询可以了解中医对流行病、传染病的病因病机的认 识1”〕。艾滋病届于传染病其有关内容可以从有关文献中 间接认识到。中医认为艾滋病的病因是疫毒是有其理论依 据的,如《内经》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 似”。《诸病源候论》也说:“人感乖决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 相染易,乃至灭门 ’‘吴又可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是一种 特殊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所讲的艾滋病病毒,与异气有许 多类似之处。所以.认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的问题,首先要 重视的是从文献查找分析,并且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调查 摸清其临床表现规律,以辨证求因,这是最常用也是最科学 的方法[川。再者结合必要的实验研究,吸取现代医学的可 以借鉴的客观指标,找出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相关性 也 是‘卜医探求艾滋病的病因病机的 一种可以探索的思路 日前,我院以彭勃教授、谢世平教授为课题负责人的课 题组,已经完成了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项目“艾滋病中医证侯 分布规律及证侯标准建立与验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 大项目“河南省艾滋病流行规律传播特点和阻断策略研究” 等国家重大课题。调查分析了近 2000例 HIV/AIDS的临床 资料,建立了艾滋病中医数据库。这此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艾 滋病的病因病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进 一步的研究 我院继续申报了国家 973 专项课题“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 究”,且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目前,已正式启动实施。可 以预见,在艾滋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上,我们将会取得可喜的 成绩。 参考文献 【1]孟德权.艾滋病病理学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物 与临 床,2仪M,6(6):449450. 〔2〕杨风珍_Illv/Alo5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始规律研究进 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4(4):123一126. 【3〕王振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J」.中医杂志,1995, 36(4):208. 【4J赵淑珍.艾滋病中医证治探讨【J〕浙江巾医杂志 1998, 24(10):435 〔5〕金培祥.运用系统温病学理论防治 AIDS浅析【J飞_中医 研究,1998,]2(6):33 【6]孙利民.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 药杂志,2005,20(2):475碑78 〔7〕陈佩.卫气浅谈— 艾滋病辨病探索厂Jl 中L以中医基础 医学杂志,2(jO2,8(4):224一226 【81孙利民.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tJ] 中华中医 药杂志,2005,20(2):123一126 【9]杨凤珍.Hlv/AIDs分期辨证治疗 〔J〕.中国医药学报. 2州网,19(4):240242- 【10」骆成榆.艾滋病的病因与致病机制【J] 世界感染杂志 2003,3(3):235一237 【11)何颖.浅析爱滋病的病因病机 IJ]湖北中医杂志, 2002,24(6):11. 〔12〕李彩风.对我国中西医(药)结合开展艾滋病治疗研究 工作的几点看法与建议[J」.2006,4(2):177一175 【13〕黄卫平 艾通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2 例临床观 察[J〕.中医杂志,1999,40(1):606一608. 【143危剑安.艾灵颗粒治疗感染期40例【J]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2即1,8(7):62石3 f巧]浙大教授《揭示艾滋发病新机理 — 艾滋病毒研究再 获重要进展》新华网 2o04 年 1月30 口(hltp://2j0。卜 ne叮show_ hdr php? xname 二 4D0A60]&dna印e = 中医研究 2007年5月 第20卷 第5期 TCMResMav2007 vo12oN。 TBIS801&xpo,二105) 「16〕石小玲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 山西中医, 20心4,8(4):57一59 【17]蒋心悦 浅析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国医药学报, 2001,16(6):4142 【18」吕维柏.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最新进展和对策【J].河 南中医学院学报 2O04,4(2) :33. 【19」屈冰 试述艾滋病的病因病机 【J].中医研究,2o06,5 (5):10一12. 〔20〕向楠.巾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 学报,200412(4):92一93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日— “艾滋病中医证候 分布规律及证候标准建立与验证”(编号 9o409004);国家 973专项— “艾滋病中医病 因病机研 究”(编号 2006CB504802) 收稿日期:2007一01一25 (编辑 李君君 ) 文章 编号:100 1一6910(2007)05一0062一03 ·综 述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评述 孙安达,王莉莉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推科,安徽 合肥230031) 关键词 :小儿肌性料颈 临东 研究 综述 中圈分类号 :R244 .t 文 献标 志码 :B 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临床表现 以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 ,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 。近年 来, 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此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故查阅近20 年的文献资料,从其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两方面作如下报 道,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 小儿肌性 斜颈 属痹证 范 畴,多 因气滞 血 寮,筋脉痹阻所致。现代医学对其发病的原因及机制有许多 说法 :①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 因产道 或 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②认为与胎位有 关。胎儿在子宫 内头部常向一侧偏斜所致 ,或与胚胎发 育异 常有关,而与生产过程无关。③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 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运供给为}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 致川。④张素芳‘2’认为,疼痛性淋巴结炎,特别是化脓性淋 巴结炎以及病毒感染 ,外伤所致环椎 、枢椎件旋转半脱 位,或 CZ、C 间半脱位、眼肌麻痹、骨化性肌炎等均可引起小儿肌 性斜颈。此外,还有疮病现象。夏世全川认为,有的家长在 床的上方悬挂装饰物,使小儿的头常向一侧偏斜是引起姿势 性肌性斜颈的常见 病因。咽部炎症也 是 个 因素。笔者 在 临床观察到,患儿母体孕育过程中羊水过少或过多,脐带绕 颈而致缺氧也是引起肌性斜颈的重要因素。此外,有的患儿 发病还具有遗传倾 向 2 临床分型 李业甫冈认为,分刮可为肿块型、非肿块型。肿块型 肿 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且肿块大小不一,大的约 6cmxscm,小的约 1_scmxlc爪,质地 坚硬 ,形状 不一,有 卵圆形 .也有条索状。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面 头部 畸形,下 领斜向健侧。非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轻度痉挛,无肿块, 头部畸形,下领斜向健侧,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面,头部活动 受限。金义成川认为,患儿在出生后.颈部 ,侧可发现有梭 形肿块,少数患儿经半年后,肿块可自行消退 以后患侧胸锁 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患儿头部向患侧倾 斜,颜面部旋向健侧,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 的附着点周围有骨沈样改变的块状物,颈部活动障碍,向患 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弯有困难。裴建中困认为,实证大多与损 伤有关,因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经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 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或胎JL在宫内活动不便(胎位不正, 胎儿过大,羊水过少等),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 锁乳突肌,造成颈部经脉受损,经脉不畅.筋肉挛缩,并有肿 块,头颈歪斜,活动不便。虚证因先天察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致患侧胸锁乳突肌姜软,无肿块。贾淑华,等川认为,以胸锁 乳突肌变性特征为依据可分3型。挛缩型:患侧胸锁乳突肌 质较软,呈条索状。癖结型:患侧胸锁乳突肌呈圆形或椭圆 形硬性肿块。折叠型:胸锁乳突肌中段有 2omx3om大小 的肿块,其质较硬,折叠如塔状 3 手法治疗 本病采用推拿治疗 诸医家的治疗各其特色,但疗效均 在80%以上。董洪英川采用多方位推拿治疗,揉捏患侧胸 锁乳突肌、斜方肌、肩押提肌等预项软组织,轩敲项背部脊柱 两侧夹脊穴等。60。例患儿,痊愈 549 例,显效43 例,无效 8 例。周君,等川采用=步推拿法,医者先用拇指或食中二指 在患侧胸镇乳突肌 卜行按揉法,随之用拇指挠侧或食中二指 指腹由上而下施顺推法、拔伸旋转法,患儿家属帮助固定患 儿身体,医者双手分别夹捧于患儿头部两侧,随后逐渐用力 做拔伸牵引,拔伸时双手可阻力将患儿头部向健侧推压,使 牵引的主要力量由患侧胸锁乳突肌受承 以便患肌能够得到
/
本文档为【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