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读经典做临床(石家庄)--陈明

读经典做临床(石家庄)--陈明

2012-03-22 50页 ppt 846K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4160

暂无简介

举报
读经典做临床(石家庄)--陈明null读经典做临床读经典做临床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一、《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例举 一、《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例举《黄帝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秦汉以前中医临床实践的总结。而《伤寒杂病论》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而成,其理论一脉相承,《伤寒论》是《内》、《难》理论的忠实实践。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等阴阳升降、消长理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
读经典做临床(石家庄)--陈明
null读经典做临床读经典做临床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一、《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例举 一、《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例举《黄帝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秦汉以前中医临床实践的。而《伤寒杂病论》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而成,其理论一脉相承,《伤寒论》是《内》、《难》理论的忠实实践。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等阴阳升降、消长理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小儿午时昏厥案。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的交感、互根)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阴阳五行阴阳五行阴中求阳: 八味肾气丸组方特色:火暖→水暖 张锡纯“升陷汤”配伍知母(中年男子大气下陷案) 一男性患者,因中年丧妻,情绪低落,生有四子,终日劳碌,渐致形衰体堕。忽然有一天,感觉胸闷、气短,呼吸不得连续,因家庭经济困难一直不去医治。病情逐渐加重,非常乏力,并觉从胸中至咽喉间象有东西堵塞一样,感觉头与身子上下不连,气短,甚则倚息不得平卧,影响饮食和睡眠。自疑患癌,坐以待毙。适逢我在他的家乡巡诊,才前来治疗。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切其脉无力,因见胸闷、气短、心慌,断为胸中阳气不振,处以桂枝去芍药汤。3剂,病情减轻不明显。后改用张锡纯升陷汤,因欲速升补其阳气,而去知母。岂料,服1剂,病人即找上门来,说呼吸更加不连续了,气全堵在了嗓子眼里,胸咽憋闷。我恍然大悟,升陷汤去掉了滋阴的知母,使阳气升而阴不能长,阳气无阴以配,就会上亢,所以患者感觉咽喉中堵闷。于是,补加上知母。第二天我去找他,他说昨夜呼吸很平和,睡眠安稳,乏力有所好转,前后服一周,症状基本消失,又续服几剂以巩固疗效。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阳中求阴: 白虎加人参汤除口渴之用人参。 (消渴案) 一中年男性患者,二年前得了Ⅱ型糖尿病,血糖高达19.5mmol,口渴频繁的饮水,每日达4000ml以上,小便频数,但吃饭正常。舌质红,少苔。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中医辨证当为阴虚燥热,处以白虎加人参汤,人参用党参10克代替,并加花粉、麦冬、生地黄、乌梅等滋阴之品。服一周,症状减轻不很明显,口仍然很渴,化验血糖反而比上周稍有升高。仔细考虑,可能是补气药少的缘故,气少不能化生阴津,于是将党参换成人参,并加补气的生黄芪30克,气阴两补的淮山药40克。一周后患者又来诊,喜形于色,口渴的症状基本上解除,血糖一下子降到10mmol,又服两周,血糖降到7以下,后给他气阴双补的丸药巩固。至今四年多,血糖一直很正常。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张锡纯治阴虚发热常用三味药物:滋阴清热的知母、生地,配上温补阳气的黄芪,屡获效验。 《医学衷中参西录》:“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会合,大雨随之。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喻昌《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之用人参、甘草。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之重用黄芪;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之圣愈汤。 补阳以生阴:严重贫血,如肾性贫血、再障贫血等,用四逆汤加味,取阳能生阴故(再障患者李某案) 藏 象 藏 象 《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藏象藏象运用:右胁痛降肺气案(陈明医案) 旋覆花汤(肝着汤)《金匮·五脏风寒积聚》“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藏象藏象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温病名方验案说评 中医经典里的智慧 陈明著 13910729606藏 象 藏 象 《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理论。 运用:麻黄汤治水肿癃闭案、遗尿案。 (提壶揭盖)藏 象 藏 象 一中年女性患者,北京郊区务农为业。秋末冬初的一天,下田劳动时着衣单薄受寒,回家又吃了一碗凉剩饭,至晚恶寒发热,头痛,家人给熬了一碗姜汤,喝后稍汗,恶寒稍减,自以为体壮,没有就医,每天喝姜汤、葱花汤对付,感冒症状有所缓解。本想过两天就会痊愈,岂料五天后的一个半夜,突感到浑身郁胀,发现全身水肿,尤其是头面水肿明显,小便点滴不下。翌晨来诊,见头面及四肢皆肿,发烧,无汗,怕冷,身着重棉,腰酸沉,小便少,有如茶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小便常规化验,尿蛋白达+++,并有大量红细胞。诊为“风水”(急性肾炎)。治当宣肺发汗,提壶揭盖。麻黄汤合五苓散加蝉衣、浮萍、白茅根、车前子等疏风利尿之品。服1剂即出了一些汗,浮肿见消。服完3剂,小便通利,水肿消去大半。一周后,水肿全部消退,饮食、大小便均正常。后以补气、补肾的药调理一个月,化验小便正常,从此病愈,未有复发。藏 象 藏 象 陈明医案:一女性患者,35岁。一次重感冒后,遗有尿频、尿急,逐渐发展为遗尿,迭用补肾固涩之品,病无起色。现症:白天尿意频急,入厕稍迟则尿湿衣裤,夜晚常有遗尿,时有恶寒、咳嗽,咳嗽剧烈及大笑时尿液自出,平时很少出汗,炎夏季节亦是如此。晨起眼睑微肿,脉来浮象。鉴于补肾固涩罔效,结合脉证,拟从宣肺利水治之,用麻黄汤原方:麻黄9g,杏仁12g,桂枝6g,炙甘草3g。3剂,每日1剂。3剂服完,遍体津津汗出,眼睑浮肿消失,小便遂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中国医药学报2000;2:16)藏 象 藏 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灵枢·本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五苓散治汗出异常案。 陈明医案:老太,汗出三年余。昼动则汗出,夜寐则汗出,误治数次,或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或玉屏风散,或当归六黄汤,皆不效或小效。后细察其汗出头项、腰背为甚,恶风,小便不利,舌淡红而多津。五苓散合玉屏风散三周而愈。藏 象 藏 象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 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运用:桂枝甘草汤治耳鸣案。藏 象 藏 象 陈明医案:中妇,耳鸣两个月,曾服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等治疗,耳鸣不减,入夜尤甚,为之痛苦,后延余诊治。细问其由,乃屡服抗生素及解清热之品防治其慢性咽炎。刻诊:入夜耳鸣,并觉心悸乏力,恶风畏寒感,舌淡红,苔罩淡黄,脉细。据其脉证及病史,辨为心阳虚,不能上煦于耳,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18克,炙甘草9克,生龙牡各18克,石菖蒲15克,远志10克。 服7剂,耳鸣即明显好转,心悸除,不再恶寒。又服7剂,耳鸣不发。以桂枝甘草汤原方7剂善后。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大便下血案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上案用黄土汤合痛泻要方治之)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诊法 诊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伤寒论》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伤寒论》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诊法 诊法 蒋翠花案:患皮肌炎。证见四肢灼热而胀,甚则灼痛,舌苔黄腻,初用四妙合白虎加桂法,先小效,继不效,后反加重,舌苔不去。细察其候,其四肢热胀、灼痛,遇冷加甚,喜厚衣加身,口渴喜热饮,辨为“其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改用通脉四逆合附子汤、肾着汤法加减,两月而收功(其中炮附子用至30克、干姜用至24克),继以当归四逆汤善后。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 《内经》“因势利导”法则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伤寒论》瓜蒂散之吐(越)法;承气汤之下(竭)法;泻心汤之苦降消痞(内泻)法。二、学习《伤寒论》体会例举 1、谨守方证之病机二、学习《伤寒论》体会例举 1、谨守方证之病机牢固掌握《伤寒论》112方证之基本病机,而不计一症之得失,以扩大经方之临床运用。 1、谨守方证之病机1、谨守方证之病机胁背相引痛案 柴胡桂枝汤治之(病机:太少合病) 《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谨守方证之病机1、谨守方证之病机高血压案 桂枝人参汤治之(病机:表里皆寒) 《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去,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谨守方证之病机1、谨守方证之病机眼睑润动案 真武汤治之(病机:阳虚水泛)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捕捉方证之眼目2、捕捉方证之眼目《伤寒论》中每个方证都有其标志性的临床表现,这些标志性症状有的从原文中就能直接读到,如桂枝汤证的汗出、恶风、脉缓等;而有的则需结合临床经验去总结,如柴胡桂枝汤证的肩背痛等。例举例举 桂枝汤治更年期综合征之烘热汗出(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治肾病综合征(刘老治案) 例举例举 刘渡舟医案:中年男子,患肾病综合症2年,尿蛋白++++,红血球5-10,白血球2-3,BUN、Cr高出一倍。肩背酸困,上半身汗出,脉弦。辨为太少同病,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半枝莲。7剂后,尿蛋白降至++,红、白血球无,诸症大见好转。例举例举 小柴胡汤证十大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 三个标志性症状: 口苦(少阳胆火上炎-腑病) 往来寒热(少阳枢机不利-经腑同病) 胸胁苦满(少阳经脉郁滞-经病) 例举例举 桂枝加附子汤治严重汗出恶寒案 《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例举例举 葛根汤治皮癣案。(瑞士学生治案) 理中汤治白癜风案。3、寻求方证之关联3、寻求方证之关联1、方证关联 例:(1)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白虎汤证。3、寻求方证之关联3、寻求方证之关联(2)阳明热实证: 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 ①伤津耗气—— 白虎加 参汤证; ②化燥成实—— 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 ③下劫肾阴(主水失常)——猪苓汤证 ④损伤脾阴——麻子仁丸证 ⑤津枯肠燥——蜜煎方、土瓜根及猪胆汁灌肠方 ⑥与湿相合—— 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⑦热入于血分——衄血、下血、蓄血3、寻求方证之关联3、寻求方证之关联2、方证鉴别 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身痛:桂枝新加汤证、麻黄汤证、附子汤证、桂枝附子汤证及去桂加白术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桂枝汤证。 口渴: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少阴寒化证等。 心下痞:半夏泻心汤等10个方证。4、探究方药之配伍4、探究方药之配伍 1、组方思路 例举: 桂枝汤的组方思路: 桂枝 + 生姜(辛)—助卫 辛甘化阳 调营卫—甘草(甘) 芍药 + 大枣(酸)—固营 酸甘化阴 (1)组方思路 (1)组方思路 麻黄汤的组方思路: 发汗+桂枝 麻黄 甘草——调和诸药 平喘+杏仁(1)组方思路 (1)组方思路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太阳、少阴两感证。 细辛的配伍绝妙:既入太阳,复入少阴,为连接太、少表里的纽带。 本方治心动过缓案(可加甘松)。(如顺义患者赵某 案,心率45次/分提升到60次左右/分)。 (1)组方思路 (1)组方思路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组方思路 (1)组方思路 清心火——黄连、黄芩 ↑ 芍药 ↓ 滋肾阴——阿胶、鸡子黄 (1)组方思路 (1)组方思路 乌梅丸的组方思路。(酸、辛、苦) 酸—乌梅300枚,醋浸一宿。 辛—椒、辛、姜、附、桂。 苦—连、柏。 扶正驱蛔—参、归。 (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桂枝新加汤之重用生姜 《伤寒论》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黄芪桂枝汤之重用生姜、后世身痛逐瘀汤之用羌活、白虎加桂汤之用桂枝、补阳还五汤之重用黄芪等,皆为同一思路) (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炙甘草汤的特色用药:炙甘草、大枣、生地、生姜、火麻仁。 《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 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重用炙甘草四两、大枣三十枚: 以二者味甘故也。 《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重用生地一斤: 因生地有强心作用。生地黄: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的根。药理作用:其流浸膏对蛙心收缩力有显著增强。洋地黄:玄参科植物紫花(或毛花)洋地黄的干叶或叶粉。药理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心搏出量、改善肺循环、体循环,大剂量中毒。(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配伍火麻仁,为防止便秘用。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衰患者,最忌大便秘结,稍有不慎,排便时即可加重心衰甚至导致死亡。(脉管炎病人心衰便秘死亡案) 配伍生姜,为防止感冒用。因外感可加重或诱发心脏病的发生,以太阳与少阴相表里。(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汉代的酒: 《周礼·天官冢宰下·酒正》:“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事酒:随酿随吃(醪糟),给办事人喝。 白酒:冬酿春成(久白酒、昔酒):给宾客喝。 清酒:冬酿夏成(陈米酒):祭祀天地祖先用。 本方用酒煮药,有醇提的作用。养血通脉,行药之滞。(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本方阴阳并补,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北京高老太窦性心动过速案(加五味子 生龙骨、生牡蛎)。 北京王某窦性心动过缓案(合麻辛附子汤)。(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大青龙汤之用生姜、大枣(误用大青龙汤案)(2)特色配伍(2)特色配伍麻杏甘石汤之用麻黄(误治一老者热喘案) 麻黄——石膏:治热喘 麻黄——干姜、细辛:治寒喘 麻黄——杏仁、薏仁:治湿喘 除肾不纳气之虚喘禁用外,麻黄可治一切喘证,堪为“平喘之圣药”。(3)药量及配伍比例 药量(3)药量及配伍比例 药量小柴胡汤之重用柴胡(柴胡半斤) 柴胡①解热:大量(15g以上),配伍黄芩;②疏郁:中量(10g左右),配伍白芍;③升阳:小量(6g以下),配伍黄芪。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外感发热案。药量 药量 小青龙汤用细辛3两与“细辛不过钱”说 : 细辛不过钱”,语见《证类本草》引南宋·陈承《本草别说》,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又见《本草纲目》引陈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二书所引虽有量的差别,但皆示所谓“细辛不过钱”是指单用药末冲服而言,并非指用于汤剂配伍的情况。 药量 药量 细辛的确有毒,其毒为挥发性极强的物质——黄樟醚,若将细辛研粉吞服,则有毒物质全部吸收,剂量超过3g,就有可能中毒。但该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大多已挥发,所剩不过1/50,几乎无毒。从仲景在小青龙汤中使用细辛三两(相当于现在用量45g 余)亦可得到验证,细辛在汤剂中使用的量,与一般药物无异。现代临床作汤剂使用时,是比较安全的,一般以6—15g为宜。药量 药量 ▲生姜泻心汤之减干姜加生姜(胃脘寒痛案)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药量 药量 葛根汤之重用葛根 (本方治下颌炎口噤不开案、桂枝加葛根汤治肩背强紧案等,葛根均重用取效) 药量 药量 ▲白虎汤之重用石膏(痛风案——白虎加桂合四妙,石膏重用120克、知母30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配伍比例 配伍比例 桂枝汤中桂枝、芍药比例(1:1) 麻黄汤中麻、桂、草比例(3:2:1) 桂枝甘草汤中桂枝、甘草比例(2:1) 配伍比例 配伍比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三补七消(腹胀误用案)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配伍比例 配伍比例 业师刘渡舟教授谓余曰:一人患腹胀,一医处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服后腹胀依然,乃请陈慎吾老大夫高诊。陈老认为处方恰当,但剂量不适。原方不变,只将厚朴由9克增至18克,党参、炙甘草由9克减至3克,服后其胀立消。盖陈老增厚朴之量是在于消除胀满,减参草之量,是恐其助满碍中,颇洞仲景之旨,故服后霍然而愈。 配伍比例 配伍比例 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旋覆花、生姜比例(1:3:5)(呃逆误用案)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 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配伍比例 配伍比例 业师刘渡舟先生医案:魏生诊治一妇女,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脉来弦溃,按之无力。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为疏旋覆花9克,党参9克,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令服3剂,然效果不显,乃请余会诊。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将生姜剂量增至15克,代赭石则减至6克,嘱再服3剂,而病竟大减。魏生不解其故。余曰: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石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可见经方之药量亦不可不讲求也。魏生称谢。 (4)药对(4)药对桂枝-芍药:调和营卫。 麻黄-石膏:清透肺热。 麻黄-桂枝:解表发汗。 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温化寒饮。 桂枝-甘草:温通心阳。 附子-干姜:回阳救逆。 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石膏-知母:辛寒清热。 半夏-干姜-黄芩-黄连:辛开苦降。 等等(5)一药多用(5)一药多用例如: 桂枝的运用:桂枝汤、麻黄汤、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黄连汤、小建中汤。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天文、地理、军事、历法、人文等。 ▲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的体现:如“借刀杀人”计与四逆散运用 : 此计名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记》。该剧讲的是范仲淹的政敌一心要除掉范仲淹,通过密谋策划,让不会打仗的范仲淹去领兵征讨当时势力强大的西夏,欲借西夏这把“刀”以除掉自己的眼中钉。这种自己不抛头露面,而是借他人之手以间接除掉对手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 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围魏救赵”计与茯苓甘草汤运用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国,齐派田忌、孙膑出兵救援。孙膑认为,魏国主力悉出,国内必然空虚,如即刻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必恐而班师回救,则赵国之围不攻自解。后依计而行,果如其言。并在半路伏击魏军,使魏几乎全军覆没。 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此计也广泛地运用于中医临证中,《难经·六十九难》所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是此计的最好运用。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及泻心以泻肝(左金丸法)、“欲求南风开北牖”许多治疗方法。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5、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茯苓甘草汤救厥逆法。《伤寒论》356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胃中振水手足凉案6、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6、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诸如用五苓散攻下焦蓄水以救上焦口渴(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71)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五苓散治干燥综合症案6、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6、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攻下焦瘀热以救心神失常之如狂、发狂: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少女闭经发狂案(间歇性精神病)6、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6、琢磨原文,并参照注家观点及边缘学科知识用大承气汤攻下肠中燥屎以救“喘冒不得卧”: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小儿咳喘案
/
本文档为【读经典做临床(石家庄)--陈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