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日常法师论语智慧1-4

日常法师论语智慧1-4

2012-03-23 7页 doc 58KB 10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7951

暂无简介

举报
日常法师论语智慧1-4日常法师:《论语》(一)         开讲《论语》的主要目的 讲《论语》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得背景跟我们学佛做人得根本意趣,我在这里主要就是希望由这个地方,引发大家一点兴趣。真正的儒家的思想,《四书》上面的真正道理,我们眼前懂得很有限,但是如果我们肯去实践,脚踏实地照着去做的话,一步步去做的话,那将来我们渐次深入的。本质上的儒家基本精神,他是偏重于告诉我们:你必须从实践上面,换句话说,实践上身体力行去做,你只要去做,那自然将来你会渐次的明白,否则的话呢?就是讲很多道理,讲那个道理也没太大的用场。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
日常法师论语智慧1-4
日常法师:《论语》(一)         开讲《论语》的主要目的 讲《论语》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得背景跟我们学佛做人得根本意趣,我在这里主要就是希望由这个地方,引发大家一点兴趣。真正的儒家的思想,《四书》上面的真正道理,我们眼前懂得很有限,但是如果我们肯去实践,脚踏实地照着去做的话,一步步去做的话,那将来我们渐次深入的。本质上的儒家基本精神,他是偏重于告诉我们:你必须从实践上面,换句话说,实践上身体力行去做,你只要去做,那自然将来你会渐次的明白,否则的话呢?就是讲很多道理,讲那个道理也没太大的用场。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 那么通常我们中国人讲做学问,这个儒家讲的所谓“学问”跟我们现在的“学问”他有很大的基本的差别。现在我们的学问主要偏文字,啊!你文章写得很好,能说善道,这个叫做学问;那儒家,古人所讲的学问,这是末流。什么叫末流?枝末。不是不要它,枝末。比如说一棵树,那根本最重要,那根本伤掉了,那个树一定会死的,枝末断掉一点没什么关系。有了根本以后,如果光溜溜的一个树干那也不行,那的确那个树要长得好的,要有那树干、树枝、树叶,那么这样子才是圆满的。所以这个文字、文章不是说不要,要的。这个是他主要的,从根本上面生起来,又回过头来辅助那个根本。所以那个《论语》上面有几句话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那个行为呀,你要照着身体力行,你觉得你的条件还够,做这种事情以外,精神也好,时间也好,有余,那才去学文。那文要干什么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学了这个文以后,扩大你的生活圈子,以文会友,不仅仅在家人,在家里面是孝悌,这是一切的根本,于是是你学了这个文呢?可以广泛地接触,这个接触不是说,大家今天去玩一玩,那世间来说是吃喝玩乐,不是哦,这个是说“以友辅仁”,有了那个朋友去切磋琢磨,使得我们这个“仁”,对儒家的根本,才能够啊,继续不断地使他增长。 儒家的基本做法 所以在这个地方啊,学文的根本在哪里呢?这个中心,儒家也并不很明白地告诉我们,那为什么不告诉呢?实际上,说得简单一点,告诉了也没有用。比如我们现在讲佛,讲了半天,我们只是说,我们相信佛,那佛到底是什么?我们无法了解。但是假定我们照着它去实践,一步步去做的话,总有一天,不但我们自己会了解,我们也能够自己成佛。 这个地方我们先了解儒家的基本做法,现在呢?先求了解,他了解也是一件蛮重要的事情,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他有很大的错误在这个里头。人必须去实践当中,然后才能够了解,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有个最基本的,启发他的好乐,这个需要的。就是说,到这里啊,为什么要来呢?大家好高兴的来,来了以后大家实际上慢慢地在接触、学习当中才会知道。这里我是举一般的情况来说。 《孝经》跟《四书》是儒家的最基本思想,看看这些,对我们究竟的意趣何在? 日常法师:《论语》(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第一页。《论语》本身,是孔老夫子与他的学生之间,互相在日常生活当中谈论的一些基本法则,他要提出来的中心思想,那么佛法当中所说“宗”,那么为什么呀?“因”,举出实际上的事例说明,所谓“喻”。那么从这个事例切磋琢磨过程当中,然后呢?让我们怎么指导去实践,然后去这个实践过程当中,使我们层层深入。 论语,短短的一篇,假定完全的这一篇,注解不要的话,好短的一篇。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很有趣的公案:宋朝开国的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他的宰相叫赵普。这个宰相是全国最重要的,帮助君主平定天下的。宋太祖并不是他父亲传下来做王的,他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后周的一个官。赵普跟他们是一起打出天下来的,好朋友。他做了皇帝之后,大家私交还很好。平常皇帝不会出来的,他这个是特例。一般皇帝到谁家里,那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可是他们世交好,去的时候他也不让赵普的家里知道。去了以后,一问:赵普在干什么?在读《论语》。然后坐下来问:你在做什么?赵普说“我在读《论语》”,“什么?《论语》是现在小孩子念的书,你现在还在读?”赵普怎么回答?他说:“今天贵为宰相,我帮助陛下打出天下,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我靠着半部论语帮助你打下天下,打下天下以后呢,我靠半部论语帮你平治天下。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名言。现在我们看看《论语》里面到底说些什么? “学而”第一 论语分二十篇,所谓上论、下论。它的题目以每一篇第一句话的头两个字作为题目。第一篇,“学而”。我们看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的尊称、美称,比较尊贵的、尊重的,这样称法,比如我们现在称“某先生”、“某君”。记这个文的,是孔夫子的弟子,所以他对自己的老师最尊敬的称呼。下面呢,是孔老夫子说的,这个《论语》一开始就说,孔老夫子教弟子的一些内涵,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学生,交换意见、切磋琢磨,都记在这里。那么,孔老夫子说些什么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段六句不能脱开来,要放到一起。现在首先一段一段讲,讲完了再看三段当中,彼此间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字很容易懂,学了以后还要不断地练习,不是很快乐吗?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老远地方来,不是很好、很高兴吗?这个说与乐,稍有不同,古文的说与“悦”相同,是指内心当中的那种喜悦,这个与“快乐”稍有差别。最后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而心里不难过,不是很君子吗?就是这三段话。 那么我们听起来,这三段话到底说些什么?好像把握不住他那个中心思想。现在我们进一步来,一层层地看。我现在讲一层层地看,我只是在这里拿世间来说“抛砖引玉”,你们好好地努力,如果你们能够真正好好努力的话,你们会发现短短几句话,我们一生受用不尽。进一步来说,你一生学习还不一定能够真正地深入,真正地究根究底,把这个三段的话,彻底地能够学会。 日常法师:《论语》(三) “学”字的几个内涵 现在这个“学”字,有它的几个内涵:为什么要学呀?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够学呀?学些什么?跟谁学?这些都是实际上的问题啊。 绝大部分我们不晓得为什么而学,但是每一个人,所有有情生命,他都有学的能力。比如我们就看那些小猫、小狗,你自己去看,小动物长大了以后它都要在不断地学习当中才会增长自己。所以,这个学习,通两方面。一,本能的。现在这个学不是这样哦,这个学有他深厚的内涵。 为什么要学? 假定我们只是为了本能的学,那这个就是吃饱穿暖,那人和禽兽就完全一样。所以我们首先要晓得,为什么要学?所以这个了解了以后,我们学并不是今天从世间上来说,都是为了来赚钱,对儒家或者佛法来说那是非常荒唐的一件事情,根本错了。赚钱的目标干什么?吃饱穿暖,我们平时一直这样说。如果这样的话,人的确不如狗。我一直这样讲,对你们来说,自己去观察。你们想想是不是?能不能体会到这个特点?当然你们在座的各位年纪都还小,还在家里边,但是你们是不是看见你们的父母多么辛苦,去赚那个钱。赚了钱干什么?吃饱穿暖。那个狗,什么都不要,这样身上长了一身毛,那没有毛的,天气冷了往洞里一转,再不然的话,弄个盖子它也暖了;饿了随便找点东西一吃,吃饱了就躺在那里,就这个样。你说呢?我们如果是说为了吃饱穿暖的话,那么得到这个人身又有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得到了人身,真正去学的目标,是为了吃饱穿暖,如果大家仔细去想一想,你们就能体会到这个特点。所以说,到底要学些什么?这很重要。 要学,那需要什么情况下才能学? 比如现在这个地方真正儒家来说,要学的“道”,这个才是真正儒家的中心思想。他要学的是道,你们说有根据吗?有,我们必须要依经解经,孔老夫子有说。所以《四书》呀,平常我们一般在家里的时候,古人跟现代人完全不一样,现代人“你们小孩子,你们只管念书就好了,家里事不要做。以前不是哦,小孩子出来要洒扫应对,非常重要。什么叫洒扫应对呢?家里边绝对不像现在这样,“啊,你们不要做,你们吃饭,吃饱了上学……”,不是。小的时候早上起来,扫地,洒扫应对,有客人来,跑出去一定要去招呼,要去倒茶。然后完了呢,像我们寺院这样,出坡;吃过了饭,洗碗;洗过碗,扫地,就是这样,古人的生活。然后见了面……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见了面瞪着你,然后溜掉了,那个不是。以前看到这个尊长,就马上去接待。这个人与人之间它有一定的规矩法则,这个叫“小学”,长大了呢?另外一个叫“大学”。这个小学是根本哦,就像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你有了这个根本你再上去才能学大学。现在我们的大学不是,现在说来说去总归是什么——学什么能够赚更多的钱,学完了大学可以赚更多的钱,小学的时候都是这个东西,就这样。大学的内涵呢?现在我们还是看《四书》上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今天虽然讲《论语》,但是谈到那个学,所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古人的解释是“大人之学”。基本建立以后,然后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大人之学。这个大人,佛经中另外有一个名词:八大人觉,佛经中很有名的一个经,你们在座都背过的。真正的大人,应该觉悟的,真正作为一个人,很多人得到人身是一个冤枉的人身,那不冤枉的这人怎么(样)?是大人,这个佛菩萨就是一个大人。所以在儒家有很多基本的思想跟佛法是暗暗吻合的。孔老夫子他自己,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是“大成至圣”,那接近中国儒家究竟的大成,他所学到的东西在中国人说是究竟圆满的。人家都说他:“啊!老夫子是圣人。”他说:“圣者,我不能。”我不是圣人,但是有没有圣人?有。好像孔子的家语还是哪里,我也记不清楚谁讲的,当佛出世时时候,孔老夫子说“西方有大圣人”,实际上他指的西方大圣人就是佛,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这么一段,它究竟的目标是这个,实际上这是儒家思想当中,我们应该——尤其学了佛以后,我们真正应该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大人之学”,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易经上讲,“利见大人”,那是他的中心目标。然后就要去透过这个,做这个学问,才能达到这样。所以说为什么要学?不是学来怎么吃饱怎么穿暖、赚大钱,要学成功一个大人。 那么成功一个大人需要什么?需要学,所以“大学之道”,那么告诉我们需要学的是这个道,在哪里?“在明明德”。这个《大学》《中庸》当中都有很深厚的内涵,才明白这个明德。“明德”是什么?古人也有他的解释。实际上我们透过佛法去认识的话,明德,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当中有句话“真如本性”,这个是光明的,所以这个光明是智慧,德是德行。换句话说,明德两个字,一个智慧的究竟圆满,一个功德的究竟圆满。这是明德。现在那个大人之学要学什么?学明明德,你怎么样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地步,这是大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才是说他要学的哦,所以说大学之道。既然刚才念了这个大学,那么我在下面继续念下去:“在亲民”或者说“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亲民”,我自己做到了,我同样的要帮助一切人做到。大家都并不了解了,说我明,我能够明明德,然后呢?再进一步帮助别人。所以说明明德是自利,亲民是利他,到什么程度呢?“止于至善”,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步。这个就是我们该学的道。所以叫“学而”,下面呢,“时习之”,这个要不断地练习哦,不能停的。所以这里这个学字他有几个基本:为什么要学?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这个条件虽然没说,可是实际上你是不是要具足这种条件?所以这时只有这个“仁”,后面有很多地方他会说明这个,“仁”还不是人人都能学的,需要很多条件。 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可以说是最幸运者,那佛法当中告诉我们要学的条件——暇满。只有得到了这个才能够学,暇满不是得到了人身就暇满了,不是哦,佛经上面告诉我们,不但要得到人身,还要十圆满、八无暇,这好不简单哦!要十八个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好好地学佛法。儒家的大人之学,这个条件都要具足的,这个条件不具足,不行。那么将来呢,你们学好了五部大论,那个十八个里面都有。在这里呢,那么老同学都清楚,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学习佛法必须要凭借的什么啊?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反过来说,我们得到了,不去学这个,那真是颠倒,完全错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问题。所以说,学,需要凭借这个。所学的呢?道,跟谁学呀?自己能不能学呀? 跟谁学? 自己能不能学?自己不行,比如说《大学》、《论语》,你们也念过了,上次念过了,现在我一讲的话,有没有感觉到所讲都是闻所未闻啊?你们有没有听见这个说法?实际上你翻开《四书》来看,它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道理。实际并不是我知道,我还是因为我的老师,我没有你们这么幸运。所以他真正要学的话,一定要有两个条件,儒家很重视的——师、友,师友。佛法当中讲些什么?三宝。跟谁学?佛,或者佛的随顺——善知识。学些什么?法,这里讲道;还必须要学的时候有一个助伴,僧。这个都是学的必须要的条件。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实?也许你们没有发现?可是在这整个的过程当中,想想看,是不是靠着这个团体,大家学好了?尽管老师可以教你,讲完了,比如说讲这个藏文,讲完了老师回去了,你们大家在这里互相琢磨,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我们真正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你别看那些动物狗啊,它一个人在那很寂寞,它一看见一条狗它就高高兴兴地摇着尾巴到一块,它本性需要这个,可是要想真正增上的话,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日常法师:《论语》(四) 儒家的中心思想:学、习 所以这个学里面有这么多的内涵啊,这是我们明显看得见的,假定我们对这个“为什么要学”,该“学些什么”不认识的话,枉得人身,而且我们走下去的结果是畜生无异。所以《孝经》上面说:“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所以珍贵的地方,《孟子》上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跟这个禽兽差不了多少,那靠什么我们能够从跟禽兽一样的地方透脱出来,靠什么?学。这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啊。所以,第一个,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了解,然后当你念到的时候,就很珍贵。啊,我好不容易得到这个人身,如果得到了不懂得怎去学,那我们这个人身啊,真是冤枉得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时候我们学得很辛苦呀,没关系,我们需要的继续走上去就对了。 学了以后还要“习”,“学”是老师的,今天老师来告诉我们,我懂了,只懂了一个象,内涵你要不断地、不断地“时习”。不断地去练习,你才能够渐渐的了解。现在说我们那个大学目标先要实践,小学,洒扫应对,文字应付,比如说你们写字,学藏文,要不要习啊?要不要不断的去练习啊?那一定要练习的。那个是小学部分哦,大学都是心性的,重要的地方。那个大学,除了佛法以外,现在世间留下来的,印度我不知道,儒家讲的东西,完全是内明,心性之学,这是他真正的中心。现在仔细看《论语》、《四书》的全部,没有例外,所以从这个地方呢,学,还要去习。 学了以后产生什么效果呢?“不亦说乎”,这个“说”是内心当中的喜悦。我们现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学不出快乐来的,学得很苦。到什么情况之下这个“乐”会出现?譬如说,你们诸位现在这个藏文,学得很好,学会了考得很好,老师也欢喜,父母也欢喜,这个算不算“悦”呢?你也很欢喜,这个算不算“悦”呢?不是,这为什么不是呢?这个儒家讲的悦有它的内涵的,我们现在,比如说考得非常好,他考99分,我考100分,觉得很得意,这样。所以这个得意什么?我比他强,老师称赞我。如果说我考的99分,那对不起,心里就不舒服了。这个乐是靠外面的人家的赞许,期望人家得到什么。儒家的这个“悦”不是,内心当中,内心里面,你能够如法的慢慢去呀,学了这个道以后,这个道所启发的一种“悦”。这对在座的诸位来说,特别是预科班同学,眼前还早,可是你真正走下去,你会真正体会到佛法真正最可贵的地方。所以,学而时习,那个时候,这个悦就出现。刚开始学的时候,你有希望?“啊!这么高明!”然后呢?你了解之后呢,你不断的练习,慢慢达到到那个时候,你就跟这个道相应了,内心当中,佛法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法喜”。这个法喜,有个特点,这个不要靠外头的。所以《论语》上面说,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弟子,谁啊?颜回。怎么称赞他?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啊,他那个穷得这个样子,渴了,拿一葫芦瓢舀一点水喝喝;饿了,好简单的,拿一点东西吃吃,就算了。一般人无法忍受,但是他“不改其乐”,这是真正的乐。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啊?“人不知而不愠”,不要人家知道,我自己知道,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哦。所以他学的东西,“学而时习之”,内心无比的快乐。 但是学这个东西不简单哦,我们平常大家吃喝玩乐,朋友很多,真正要想去学这种东西的话,不这么简单。这种朋友不是普普通通可以得到的。“有朋自远方来”,这有几个不同的内涵。表面来看,这个好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难得看见,那蛮开心的。这也包含在这里头。可是现在,在这地方的朋友是什么啊?物以类聚,像孔老夫子,象儒家这样的人,他会不会有吃喝玩乐的这些朋友啊?不会,完全是讲身心性命之学,那要深入又深入,不是普通人能够碰得见的。还有呢,有这种人,从远道慕名而来。比如孔老夫子,孔子真了不起啊,孔子的门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那时候春秋时代,人很少的,不像现在这样,号称,不是号称,实际上有十几亿,那春秋时候最多有几百万。比如现在台湾来说,有两三千万,那换句话说,只有一个县那么小,一个人居然有三千个弟子,这个好不简单!尤其古代,现在交通很方便,古代根本没有的,多少人仰望他,而且这些人仰望他都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名利,而是真正为了这个道而来。然后平常除了这个以外,有各式各样的,大家为切磋而琢磨,所以这样,这个是又进一层的。还有一个朋友呢?我们在这条道路上面,学这个道要经过长远的摸索,学、习,才能体会到。经过深远的摸索以后,大家有深远的体验,有共同的认识,那个时候才够真正的朋友。所以这个是抽象的,这个朋友中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你们看那《孔子传》,孔子去拜见老子,啊,他们看见了以后大家好高兴,老子也是觉得他终于遇见一个跟他能够相应的人,他们彼此之间都是这种方式的。这个真正重要的地方并不是距离远,而是说内涵的深入,所以说这两方面都包括。“不亦乐乎”,能够这样,不是很乐吗?换句话说,学而时习之,是对自己而言;有朋自远方来,扩大了层面,人与人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学而时习之,这是为了自己的自利;有朋自远方来,是利他,还能兼顾别人。不管从自己学习的特征来说,以及跟别人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增上来说,他共同的特点:人不知而不愠——不要人家来知道。今天,我们相应了,有朋友了固然好,不相应,没关系。“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老夫子也是如此——所有真正学习孔孟心法的人,乃至于学佛的人,他有个共同的特点,学对了,一定的现象,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才是君子。在我们儒家的思想当中,君子是目标的第一步,然后呢,圣贤是最究竟的状态。这个才是君子。 现在总共有三段话,我们再仔细地回过头来看一看,他那个中心,整个的儒家的中心思想,学、习两个字。他并没有很明确的标明,那正是孔老夫子高明的地方。讲了半天,说出来我们也不懂,但是告诉你怎么去做,你自然层层深入的话,里面无穷无尽的真正的内涵就真正展现开来。 能够很正确地告诉我们,佛法是最高明的。你能够照着去做的话,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知见稳固,那么到后面一定有好的结果。他虽然不是最好的道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照着去实践的话,我们一定能够得到最后的很高的目标。反过来说,我们条件不够的话,就算高明的东西告诉我们了,我们能懂吗?不懂。这是非常实在的,完完全全就是我们实际上的行相。一个小孩子,我们跟他说听闻轨理,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回答。要去做。做,问题就能解决。要从另外的角度去看,下面真正的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世间那些,这是心路历程,同样经过长时的心路历程的,远方来的朋友,啊,那真是…… 现在总共有三段话,我们再仔细,重新回过头来看一下。他那个中心,整个的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学、习两个字。他并没有很明确的标明,那正是孔老夫子高明的地方。讲了半天,说出来我们也不懂,但是告诉你怎么去做,你自然层层深入的话,里面无穷无尽的内涵就真正展现开来。
/
本文档为【日常法师论语智慧1-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