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管理类联考综合—数学核心公式

管理类联考综合—数学核心公式

2012-03-27 6页 pdf 281KB 2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8406

暂无简介

举报
管理类联考综合—数学核心公式 1 数学核心公式 一、幂、指、对数的运算公式 1、 0a  时, 0 11;log 0aa   2、 1n n a a   ; n m nma a 3、 ;m n m n m n m na a a a a a     4、 log log logm n mna a a  ; /log log logm n m na a a  5、 log log n m b b aa n m  ;尤其 1 log log nb b a am n...
管理类联考综合—数学核心公式
1 数学核心公式 一、幂、指、对数的运算公式 1、 0a  时, 0 11;log 0aa   2、 1n n a a   ; n m nma a 3、 ;m n m n m n m na a a a a a     4、 log log logm n mna a a  ; /log log logm n m na a a  5、 log log n m b b aa n m  ;尤其 1 log log nb b a am n 时, ;尤其 log log n n b b aa m n 时, 6、 log log log b b c a a c  (换底公式),一般 10 .c e取 或 二、绝对值 1、非负性:即|a | ≥ 0,任何实数 a的绝对值非负。 归纳:所有非负性的变量 (1) 正的偶数次方(根式) 1 1 2 4 2 4, , , , 0a a a a L (2) 负的偶数次方(根式) 1 1 2 4 2 4, , , , 0a a a a     L 2、三角不等式,即|a |-|b |≤| a +b |≤| a |+|b | 左边等号成立的条件: a b ≤0 且|a |≥|b | 右边等号成立的条件: a b ≥0 三、比和比例 1、合分比定理: db ca m mdb mca d c b a       1 2、等比定理: a c e a c e a b d f b d f b         四、平均值 1、当 nxxx ,,, 21 为 n 个正数时,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即 1 2 1 2· ( 0 1, ) n n n i x x x x x x x i n n     + + + > = ,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nxxx  21 。 2 2、 2 ( , 0)a b ab a b      3、 1 2 ( 0)a a a  +     五、整式和分式 1、乘法公式 (1) 2 2 2( ) 2a b a ab b    (2) 2 2 2 2( ) 2 2 2a b c a b c ab ac bc        (3) 3 3 2 2 3( ) 3 3a b a a b ab b     (4) 2 2 ( )( )a b a b a b    (5) 3 3 2 2( )( )a b a b a ab b    2、除法定理 设 ( )f x 除以 ( )p x ,商为 ( )g x ,余式为 ( )r x ,则有 ( ) ( ) ( ) ( )f x g x p x r x  ,且 ( )r x 的次数小于 ( )p x 的次数。当 ( ) 0r x  ,则 ( )f x 可以被 ( )p x 整除。 3、余式定理 多项式 ( )f x 除以ax b 的余式为 ( ) b f a 4、因式定理 多项式 ( )f x 含有因式 ( ) 0 b ax b f a    六、方程 1、判别式( Rcba ,, )          无实根 两个相等的实根 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0 0 0 42 acb 2、 根与系数的关系 21, xx 是方程 )0(0 2  acbxax 的两个根,则 a b xx  21 和 a c xx  21 . 3、韦达定理的应用 (1) 1 2 1 2 1 2 1 1 x x b x x x x c      3 (2) 2 21 2 1 2 1 2 1 2( ) ( ) 4x x x x x x x x a         七、数列 1、 na 与 nS 的关系 1 2 1 .n n n n n i i a S S a a a a         (1)已知 ,求   公式: 1 1 1 (2) ( 1) ( 2) n n n n n S a a S n a S S n     - 已知 ,求 = - 2、等差数列 (1)通项: 1 ( -1)na a n d  1 1 (2) ( 1) 2 2 n n n n S a a n n S n na d      前 项和 = (3) ( )m n k ta a a a m n k t     通项: 2(4) : .2 3 2n S S S S S n dn n n n n前 项和性质 , - , - , 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L 2 1 2 1(5) . k kk k nn a S a b n S Tn n b T  等差数列{ }和{ }的前 项和分别用 和 表示,则 4、等比数列 1 1 0 (1) nna a q  注意:等比数列中任一个元素不为 通项: 11 2 (1 ) ( 1) 1 1 n n n n a a qa q S q q q       ( )前 项项和公式: 1 (3) q 1 q 0 1 S a S q    所有项和 对于无穷等比递缩( < , )数列,所有项和为 4 ( )m n k ta a a a m n k t     ( )通项性质: (5) : , .2 3 2 nn S S S S S qn n n n n前 项和性质 , - , - , 仍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L 1 (6) 1 mS qm nSn q    4 八、排列组合 组合公式 排列公式 ! ( 1)( 2) ( 1) !( )! ! m n n n n n n m C m n m m        ! ( 1)( 2) ( 1) ( )! m n n P n n n n m n m        0 1nn nC C  0 1; !nn nP P n  1 1n n nC C n   1 1; !n nn n nP n P P n    m n m n nC C  m n mn nP P 一般 2 2 2 4 5 66 10 15C C C  ; ; 2 2 2 4 5 612 20 30P P P  ; ; 九、概率初步 1、 ( ) ( ) ( ) ( )P A B P A P B A B   、 互斥 2、 ( ) 1 ( )P A P A  3、 ( ) ( ) ( ) ( )P AB P A P B A B  、 独立 4、独立重复事件 (1) 贝努里:n 次试验中成功 k 次的概率 ( ) k k n kn nP k C P q  (2) 直到第 k 次试验,A 才首次发生 1kkP q p   (3) 做 n 次贝努里试验,直到第 n 次,才成功 k 次, 11 k k n k nP C p q    十、常见平面几何图形 1、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 常用勾股数:3,4,5;6,8,10;7,24,25;8,15,17;9,12,15;9,40,41 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比:1:1: 2 内角为 30°、60°、90°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1: 3 : 2 (2)等边三角形 面积 23 4 S a ;高 3 2 h a ;外接圆半径 3 3 R a ;内切圆半径 3 6 r a 2、四边形(a、b 为边长,h 为高,面积为 S) (1)矩形: 5 2 22( )S ab L a b a b   面积 ,周长 ,对角线长= (2)平行四边形: 2 22( )S bh L a b a b   面积 ,周长 ,对角线长= (3)梯形: 1 ( ) 2 S a b h 面积 3、圆和扇形 (1)圆形:设半径为 r,直径为 d 2 2 , 2 4 S r d l r d       面积 周长 (2)扇形:设圆心角为 ,半径为 r ( 注意 用弧度制) 弧长 l r 面积 21 1 2 2 S rl r  4、几个特殊的三角函数值  0 6  4  3  2  tan 0 1 3 1 3  十一、平面解析几何 1、两点距离 两点 A 1 1( , )x y 与 B 2 2( , )x y 之间的距离: 2 2 1 2 1 2( ) ( )d x x y y    2、直线方程 一般式: 0Ax By C   斜截式: y kx b  点斜式: 0 0( )y y k x x   截距式: 1 x y a b   ( 0a  且 0b  )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1 1 1 1 2 2 2 2: 0 : 0 l A x B y C l A x B y C     , (1) 相交:若 1 2 2 1- 0AB A B  ,方程组 1 1 1 2 2 2 0 0 A x B y C A x B y C        有惟一的解 0 0( , )x y 。 6 (2) 平行: 1 2 2 1 - 0AB A B  , 1 2 k k (3) 垂直: 1 2 1 2+ 0A A B B  , 1 2 -1 k k  (4) 夹角: 1 2 2 1 2 1 1 2 1 2 1 2 tan | | | | + 1 AB A B k k A A B B k k       (5) 点 0 0( , )x y 到直线的距离: 0 0 2 2 A x B y C d A B     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 l: 0Ax By C   ,圆M : 2 2 2( ) ( )x a y b r    设圆心 ( , )M a b 到直线 l的距离为d ,又设方程组 2 2 2( ) ( ) 0 x a y b r Ax By C          (1)直线 l与圆M 相交 d r ,或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 (2)直线 l与圆M 相切 d r ,或方程组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 (3)直线 l与圆M 相离 d r ,或方程组无实数解 5、两圆的位置关系 圆 1C : 2 2 2 1 1 1( ) ( )x a y b r    ,圆 2C : 2 2 2 2 2 2( ) ( )x a y b r    两圆的圆心距: 1 2| |d CC 又设方程组 2 2 2 1 1 1 2 2 2 2 2 2 ( ) ( ) ( ) ( ) x a y b r x a y b r           (1)圆 1C 与圆 2C 相交 1 2 1 2| |r r d r r    ,有 4 条公切线,或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实 数解 (2)圆 1C 与圆 2C 外切 1 2d r r  ,有 3 条公切线,或方程组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 (3)圆 1C 与圆 2C 内切 1 2| |d r r  ,有 2 条公切线,或方程组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 (4)圆 1C 与圆 2C 外离 1 2d r r  ,有 1 条公切线,或方程组无实数解 (5)圆 1C 与圆 2C 内含 1 20 | |d r r   ,有 0 条公切线,或方程组无实数解
/
本文档为【管理类联考综合—数学核心公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