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2012-03-29 50页 doc 267KB 1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1437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 5.社会互动...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 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利己主义 情感 敬慕 社会静力学 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 (横向、社会秩序论) 才智 仁爱 社会性结构:强调宗教在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社会学 (孔德) 军事阶段:智力的神学阶段 社会动力学 过渡阶段:智利的形而上学阶段 工业阶段:智利的实证阶段 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 定义 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特征 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 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 对研究对象进行做作定义 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 (二)区分正常现象 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社会结构的简单或复杂程度 单环节社会 类型 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 对社会实施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 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 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 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 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 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 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 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 精神基础:集体意识 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 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 法律特征:恢复性 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 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 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 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 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 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 第三节 自杀论 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 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 原因: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义膨胀 分析方法:集体意识和社会组织两方面入手 利他型自杀:原因:社会组织高度距合计社会整合能力过强 动乱型自杀 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 (示范性自杀) 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 宿命型自杀:原因: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几个人无法忍受 “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 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具体来说,利己型自杀和示范性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利他型和宿命型自杀率与社会整合成正比 5.涂认为,自杀现象和稳定的自杀率是社会的正常状态,只有迅速多变的自杀率才是社会反常状态的反映 6.涂认为,预防自杀的措施中,镇压手段和教育预防利己型自杀效果有限;而加强集体意识(职业团体)的统一性,使个人被置于集体的保护之下,预防利己型自杀更有效 7.涂对自杀的分析揭示了自杀现象的社会原因和本质,推动了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第四节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1.涂认为,将神圣性视为宗教根本属性,把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视为宗教的第一要素 2.涂认为,社会是一个实体 本章小结 1.涂的社会理论被人们视为“社会学主义” 2.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研究方法上的实证主义立场:用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社会事实 研究重点上的社会结构分析:把超越个人的社会事实确立为社会学 的研究对象,分析重点定位在社会结构层次上 研究倾向上的社会秩序情结 4.当代功能主义的主要成分:涂所提倡的实证主义方法,强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关心对社会秩序基础的研究 5.如果说马克思特别重视社会内部结构的矛盾和冲突,孔德首先关注知识的进化,韦伯潜心于对“合理性”的思考,则涂粉厂关心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团结的加强 6.涂的局限性:KB P63 7.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目标对外部世界获得预见性和解释性的了解 8.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事业 9.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空的、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10.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些法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第四章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集中考察社会互动的形式 2.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逻辑中,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始终是双重的,社会首先是超越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同时,社会又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的总和。即,社会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二、社会学的问题领域 3.首先,一般社会学或者说是普通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问题包括由社会而形成的全部人类历史生活 4.其次,纯粹社会学或者说是形式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这是西美尔社会学最引人注目的特色。 5.第三个领域则是哲学社会学,即对社会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 第二节 形式社会学 1.西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种过程,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中 一、社会交往和互动形式 2.受康德哲学启发,西美尔将互动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分离开来,这是西社会学分析的一个起点 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体制化结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4.“统治”是西美尔感兴趣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统治包括“压制”与“服从”两方面,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离 5.西认为,最简单、最常见的统治形式: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 形成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冲突 消除方法: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 给个人更多的自由,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但容易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6.“时尚”是西着重研究的领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西认为,时尚的基本动机包括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两个过程,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 二、社会类型 7.社会类型是西讨论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形式,“穷人”是西分析较多的一种社会类型 8.西对穷人采取相对主义的看法,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中被发展为“相对贫困化”观念 9.“陌生人”是喜所关注的另一种社会类型,西并不把陌生人看作是某一类特殊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三、社会几何学 10. 西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曾试图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引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 11社会数量:西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 12. .在三人群体中,会产生独立于个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在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很有可能会危及到个性的发展。这是三人群体不同于二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 13. 从整体上看,西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 14. 社会互动的距离:西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是有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15.西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 1.西美尔文化社会学关注的最主要议题,就是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他称之为“文化悲剧”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2.客观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只有在其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并内化,即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客体文化 3.西美尔认为,在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 4.文化悲剧的实质,在于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创造的世界所控制 5.西认为,这种文化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因为分工的增加。客体文化越丰富,主体的能力却越低 二、文化分化 6.西认为,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程度是体现社会复杂性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7.就群体的形势而言,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首先群体的组成员则发生了变化,从“有机的标准”转向“理性的标准”;其次,社会分化还会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如角色冲突 8.现代性不仅造成了角色冲突,而且也为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货币哲学 9.西美尔认为,正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 10.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人的创造物与人本身的“异化”过程中 11. 货币为商品提供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 12.西把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13.西认为,货币的广泛使用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作思考。其次,货币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对量的计算的要求超过了质的因素 14.西认为,货币的使用,不仅促进了货物的交流,同时也加速了人与人间互动的频率 15.对西美尔的历史评价:西美尔一方面不否认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发展抱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 本章小结 1.西美尔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思想,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西将数量分析引入社会学 3.他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对货币的社会学分析,充分体现了其文化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内在矛盾的理解力 第五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关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理性困境是其理论的起点 第一节 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理解与理解的社会学 1.韦伯的社会学也叫做“理解社会学”,他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3.韦伯认为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只有理解和说明 4.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为两类: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是什么”“干什么”)和解释性理解(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为什么”) 5.韦伯认识到了解释性理解方法的局限性和因果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并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 二、因果多元论 6.韦伯思想脉络: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 行动着的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 其意义可以理解,但更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具有价值 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联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 7.韦伯将上面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两个命题。主观恰当性是表示对行动着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地认识程度。因果恰当性是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8.韦伯的方法论观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9.韦伯认为,客观可能性和因果恰当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是统一的,因果恰当性是客观可能性中的因果恰当性。没有客观可能性,因果分析就没有着落,社会学的研究也就没有意义 10.韦伯通过对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理论的构建,在认识论上提倡因果多元论,是社会科学摆脱线性单一的因果关系框架,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开 11.韦伯理解社会学中有实证倾向和科学信念 三、价值中立 12.价值中立的对立面:价值判断 13.韦伯的价值中立乃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 14.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对个别社会现象蕴含的文化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 四、理想类型 15.对理想类型的理解:第一,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他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理想”的意思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是价值中立的。因此才保证的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第二,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 16.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只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想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第二节 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 1.社会行动的本质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 2.判定一行动是不是社会行动,要看这个行动是不是“针对他人”有没有“主观意义” 目的合理性行动(工具和理性或目的-工具和理性) 价值合理性行动: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就是行动者的目的 情感行动:受感情和情绪的支配,没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传统行动:依据“习惯如此,历来如此”,有稳定性,可预见性 注:工具和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和理性。因为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选择。 4. 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5.韦伯在论述社会行动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共同体化”(可以建立在任何方式的情绪或感情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和“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社会行动的合理化 6. 前述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可分为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两类,理性行动又包括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任何现实的行动既有理性成份,又有非理性成份。即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现实行动,而是同一现实行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7.目的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实质合理性)是韦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对社会行动作的区分。 8.在研究竞技运动时,韦伯又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把经济行动分为形势和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形式和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它都是独立于其它价值的,即价值中立。实质合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等外在的道德理想上的。两者的对立在经济上表现为市场经济和经济的对立,在社会型态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价值追求上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因此现在为名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以归纳为目的和理性与价值和理性的紧张对立 9.韦认为,目的和理性或形式合理形式社会历史的运动方向,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合法统治与科层制 一、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韦采用理想类型者已分析工具对现实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2.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划分为三类型: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3.传统型统治是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上的(前现代社会) 缺乏按照事物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 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 4.传统型统治特征 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用以确定官员的任免与晋升 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 官员没有笃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5.传统型统治的种类:老人政治 原始家长制 世袭制 封建制 6.魅力型统治是与传统型统治,尤其是家长制和世袭制截然相反的同志类型。它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之上 1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而且这种认可要经 受实际考验。先天具有魅力并不能成为统治合法化的原因 2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 3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 4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反对传统的或合理的经济行为 5在受传统约束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8.韦伯指出,魅力型统治所确立的社会关系是短暂的,若要延续则必然走向传统化和理性化,即“魅力的平凡化”。魅力平凡化的结果是魅力型统治转向传统型统治或法理型统治,或者二者的混合形式 9.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成为法理型统治,他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 10.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借助于科层制所进行的统治是最纯粹的法理型统治,也是他认为的人类组织的合理形式,而且是未来社会和组织中统治形式的合理发展方向 1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2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 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3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4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5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产生资源完全分开 6在理想情况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的私人占有 7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二、科层制 12.韦伯认为科层制已近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行动之中,并对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 13.韦伯认为,科层制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它所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 14.韦伯认为,科层制所具有的集权的特征,并不妨碍民主精神的孕育 第四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近代资本主义与宗教伦理 1.韦伯认为,范西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及宗教伦理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韦伯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劳动者身上,其次表现在企业家身上 本章小结 1.韦伯认为社会学应当是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这种解释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社会学 2.韦伯认为,理解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体验)的;因果说明不是探求事物的普遍规律而是揭示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因果关系 3.为了保持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的方法论原则 4.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试图综合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 5.韦伯理论体系的缺陷:其研究是纯粹的理论逻辑是的探讨,经验研究做得不够 6.自韦伯之后,社会学理论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行动理论。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的,他将社会行动分为几种理想类型进行研究。其后帕森斯大力扩展了行动理论并将其作为构建巨型理论的基石。由此,行动理论就成为了社会学家的核心理论,而且各种行动理论对社会行动做出了互不相同甚至是互相对抗的基本假设,发展了不同理论传统的社会学,如理性行动理论与符号互动论。布迪厄的行动理论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日常实践的关注,他因之称这种理论为实践理论 第七章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 理论来源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 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 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 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第二节 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一、社会行动理论 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 行动者 目的 行动的条件:不可控,难改变 情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 手段:可控 规范限定: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制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 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 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 尽管行动的情景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但其具体内容不研究 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 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二、社会系统论与功能分析模式 7.帕《社会系统》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 8.《社会系统》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了行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他所探讨的不是社会的性质,而是社会学的性质 9.帕侧重于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他是用角色互动的制度化来说明社会系统的概念 10.帕认为制度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构,制度化了的角色构成了社会系统,即社会系统是指在一定情景下相互互动的个体所构成的一类系统。帕森斯在这里特别强调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强调社会地位对角色行为的决定性。因此又将其理论观点称为“规范功能主义” 三、模式变项 1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12.模式变项说明的是行动者价值取向的类型与特征,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景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景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要么前者,要么后者,他们是对立的选择面 13.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14.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四、AGIL功能分析模型 15.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该模型前期称为“机械均衡”模型,后期为“必要条件”模型 16.帕森斯侧重说明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第一,由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第二,体系内各部分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的压力。帕森斯根据对行动系统的 “四分法”,建立AGIL功能分析框架,强调体统的“必要条件” 帕森斯的功能概念是与系统概念相对应的。他把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他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四类系统对应着各种功能,简称AGIL 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 18.上述就是系统的功能问题,称作四个功能分析范式。即系统是分层次的,因而功能也是分层次的 19.帕森斯的这种系统与功能“四分法”,达到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某一制度 20.帕森斯还提出,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均衡构成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而冲突即使存在,也被认为是一种反常因素 21.帕森斯认为,是集体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促使和引导个人进入社会系统。个人通过集体目标的内在化而被社会化,社会秩序由此得到加强 22.帕森斯的这种观点主张行动者个人同价值观念之间有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关系,规范的内在化仅仅是习惯的形成,是服从状态。所以帕森斯后来不是从行动这个体的角度说明行动系统而是从角色、互动的制度化模式分析行动系统 五、新社会进化论 23.帕森斯把“结构”和“过程”看作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 24.帕森斯是运用它的独特的系统理论去解释人类社会及其进化的 25.帕森斯从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角度出发说明社会变迁问题 26. 帕森斯用“紧张”概念解释社会系统内部的失调,紧张的结果常常会产生偏差行为,这需要有效的社会控制加以校正。紧张、偏差行为、社会控制的结果自然而然构成系统的变迁 帕森斯提出了 分化:结构单一、功能多样的子系统 结构复杂、功能单一 的多个子系统 适应力提高:分化的结果 包容:以个人地位背景为标准的传统社会组织加以扩大,以接 纳各种各样的人群,是解决分化和适应能力提高带来的 新的整合问题的途径 价值普遍化: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给予合法化 28.帕森斯认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否稳定均衡,将依赖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系统,承认并容纳所有新单位 29.帕森斯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 30.中间社会的最大特征是语言文字的使用 31.功能主义观点的提出,使社会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并且开始重视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合,从而使社会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新阶段。然而,帕森斯的理论由于高度抽象概括,被称为华而不实的“大理论” 第三节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1.默顿语帕森斯共称为功能主义论的“巨子”,但他们的思想风格迥异,帕森斯的理论高度抽象著称,并追求建立统一的“大理论”,默顿的研究强调经验是在性,倡导“中层理论”。因此默顿被称为“经验功能主义者”,理论观点已被人们接受 2.默顿的社会学研究已经验性和多样性著称 社会学理论:默顿提出了“社会学中层理论”策略,倡导首先 重视对经验性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建立“适中”的理论 他强调功能主义的经验性,确立了功能分析的具体范式。 他强调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强制作用,总结出了社会学 结构分析的基本程序。他提出了大量已被广泛接受的社会 学术语。他一贯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 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创始人,倡导把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 独立学科而加以研究,并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问题 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推动:开拓了社会学的应用研究领域,发展了 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形成“哥伦比亚学派” 一、社会学中层理论观 4.默顿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学理论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它的方法论方面,尤其以“中层理论”观点 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 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 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属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 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6.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7.默顿主张必须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这一主张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室理论研究的坚实基础;第二,经验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对经验研究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默顿这一方法论观点,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指明了方向 二、功能分析范式 8.功能主义既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方法,因此默顿从法的中层理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 9.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10.默顿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三、结构分析范式 11.默顿始终把社会结构“置于社会学分析的焦点上”,因此它又被称作“结构分析学家” 12.默顿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3.默顿划分了三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接受(+)、拒绝(-)、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士) 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见表7-2 KB P187 14.默顿试图说明,一定的社会行动类型纵欲社会结构相关联 15.默顿的社会结构官对社会学理论有如下的发展:第一,承认结构总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第二,重视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认为构成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分化是导致其变迁的主要原因。第三,推动了社会学分析的经验化。第四,倡导理论的多元化 16.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见KB P188 四、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17.默顿是第一个明确地运用社会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家,他开拓了科学社会学者以研究领域,故被尊为“科学社会学之父” 18.默的研究属功能主义观点,即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制度,认为科学目标是扩展“被验证了的知识”,对这制度中的成员—科学家来说,行为受“价值”或“规范”的调节 普遍主义:评价科学研究成果或事业得标准是普遍的 公有主义: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是公有财产 无私利性: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应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对任何理论或假说都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考察 既不轻信,也不无端否定 本章小结 1.功能主义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 2.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以抽象性著称,默顿的功能主义已经言行著称;帕森斯主张建立“大理论”,而默顿主张首先发展“中层理论” 3.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 4.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功能主义的创造人,他建立社会学的一个思路就是借用生物学中的概念和术语;斯宾塞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了这种类比,使之系统化;涂尔干强调社会分析中的整体论原则,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的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和必要条件的部分,发展了功能主义;帕森斯使功能主义达到了其最高峰,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视为一个系统,即视为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系统都有四种基本的功能先决条件: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模式维持 第八章 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常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功夫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冲突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1.马克思、韦伯、西美尔对现代冲突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注重阶级冲突和暴力革命,西美尔注重各类型的社会冲突,尤其是比较缓和的冲突。韦伯是从多维度的社会不平等来说明社会冲突的起源,并且强调了社会流动率,领袖人物和组织同样是社会冲突的关键因素 2.与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不同,米尔斯则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位置 3.米尔斯的冲突论明显地受到了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他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 4.米尔斯借用韦伯的经济、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的模式,但米尔斯重视的是权力结构,而非经济和声望 5.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权力精英们的决策反映了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民的利益 6.传统的冲突理论的主要特征:第一,他们仅是关于冲突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的全面的理论;第二,他们侧重于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社会现象;第三,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性 第二节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二、达伦多夫的现代冲突论与历史遗产的关系 1.达伦多夫从马克思的冲突思想中接受了阶级观点、辩证的观点和阶级斗争必然引起社会变迁的一系列观点 2.达伦多夫队马克斯的社会冲突理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他认为阶级划分的关键因素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是根据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达伦多夫用“权威关系”取代了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观点是从韦伯的分层标准得到的启发 三、达伦多夫的辩证社会观 3.达伦多夫认为,事实上的社会具有两幅面孔,一方面是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它的冲突性。达伦多夫的社会观具有辩证的性质,他不仅认为社会有统一的一面,也认为社会有变化的一面,而且尤为重视社会成员的对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 4. 达伦多夫认为功能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功能主义的观点由社会学家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而达伦多夫主张从功能主义的反面去研究社会和建立社会学理论 5.达伦多夫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并不是彻底的否定,而只是强调它的片面性,同时他也阐明自己的冲突论同样是一种具体的理论、片面的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理论 四、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 6.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学理论的任务就是从特定的社会结构推导出冲突来 7.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 8.达伦多夫认为,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 9.达伦多夫用“准群体”和“显群体”两个概念来阐述社会冲突的条件。“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当群体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时,群体中的人们便产生了共同的阶级意识,觉知了共同的利益,并组织起来追求这种利益,这是准群体变成了显群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10.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企图压制和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在现代社会中,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社团的重叠程度:重叠程度越高,冲突的强度越大 权威关系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权威地位同其他方面的社会经 济地位相关程度越低,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越底 社会流动性程度:社会和团体不为人们的向上流动提供任何几会。 冲突的激烈程度就会增加 社会经济剥夺情况: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经济剥夺是相对的,暴力冲突 就不可能发生,相反剥夺是绝对的,阶级冲突就可能以暴力形式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统治者只有明确的承认冲突利益的存在, 并为被统治阶级提供表达和协商的机会和途径,暴力冲突会减少 13.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 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 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15.达伦多夫的冲突论的基本观念:社会充满冲突,冲突促进社会的变迁,冲突的调节则维护者现存的社会结构。达伦多夫赞成冲突的调节,反对掩盖冲突 五、对辩证冲突论评价 他有力的揭露了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认识的片面性 他的冲突理论使人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一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他对一般社会冲突的精细分析以及对冲突调节的论述,有助于了解当代西方 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策略,对于其他国家研究和解决本国内部的矛盾 和冲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7.从根本上说,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仍然是一个不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论,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抽象吸收,具体否定,抽调了生产资料占有权,又不以财产剥削关系为阶级划分的基础。达伦多夫反对掩盖冲突,可是他却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18.达伦多夫将各种社会冲突的原因一律归结为权威关系,将社会变迁统视为权威结构的变迁,在理论上是武断的、片面的、有欠严谨 第三节 科塞的冲突理论 1.科塞探索把冲突论与功能主义相结合,他指出了社会冲突的根源,详细的分析了社会冲突的重要类型,充分地证明了社会冲突的功能 二、科塞的冲突论与历史遗产的联系 2.科塞的冲突论主要是从西美尔的冲突思想出发并加以扩展而形成的,他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冲突如何维持和重建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环境的变化上 物质性原因: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 非物质性原因:价值观不一致 四、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为手段的冲突,达到手段为目的 产生某种后果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 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5.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如夫妻间的冲突。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内群冲突:激烈程度与成员的人格投入有关,积极热情参加群体生 活的成员,对群体中“叛徒”会采取更多的爆烈式反映 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贩运那个有时比变革者更充满敌意 外群冲突:成员参与程度高的小群体,一般使外部冲突更为激烈 7.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冬季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冬季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在意识形态下的冲突,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社会运动客观化,将利益群体转化为意识形态,使冲突得到了加深和强化。科赛还认为,意识形态下对立的双方追求统一目标时,冲突的双方可能有了统一的因素,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 五、社会冲
/
本文档为【【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