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介入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介入治疗

2012-03-30 5页 pdf 747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7827

暂无简介

举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介入治疗 10 ●专题笔谈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介入治疗 李楠,王广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3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 ic obs t ruc t 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 气道疾病,通常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 肿,主要表现为不可逆的慢性气道阻塞和肺过度 充气,病理肺实质表现为肺气肿。COPD目前居全 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每年受COPD困扰的患者多 达6亿[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介入治疗
10 ●专题笔谈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介入治疗 李楠,王广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3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 ic obs t ruc t 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 气道疾病,通常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 肿,主要表现为不可逆的慢性气道阻塞和肺过度 充气,病理肺实质表现为肺气肿。COPD目前居全 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每年受COPD困扰的患者多 达6亿[1]。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调查,COPD患病率 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2]。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 组织预测,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 担第5位,死亡原因第3位。COPD临床表现主要 为咳嗽、咳痰和渐进加重的活动后气促。临床内 科规范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糖皮质激素为 主,以减轻气道阻塞和肺过度充气,重者可进行 家庭氧疗、康复训练和机械通气。虽然多数患者 经过戒烟和规范治疗后,喘憋症状有所改善,但 是因为肺气肿的不可逆性,终末期肺气肿患者呼 吸困难仍然不能改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外科 干预主要是外科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LVRS)、肺大泡切除术和肺移植术。 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外科LVRS,通过切除 严重肺气肿的叶段,减小肺容积,可改善膈肌和 胸廓外形,缩短呼吸肌长度,加强剩余肺组织的 弹性,改善肺功能。美国的NETT研究表明,对 于活动耐力差、以上叶病变为主不均质肺气肿, LVRS可以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和运动能力,减 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 ive pulmonary disease, 通讯作者:王广发 Email: wangguangfa@hotmail.com AECOPD)次数,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 这些患者肺功能差,术后90天手术相关死亡率为 3%~1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9%,加之手术 创伤大、费用昂贵,多数患者难以接受,极大地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3,4]。为了替代LVRS,十年来多 种介入技术相继应用于治疗COPD肺气肿,统称为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BLVR),或内科LVRS,即通过支气 管镜直视下采用多种微创非切除技术在靶肺支气 管进行操作,使肺气肿组织萎陷,减除肺气肿 严重的肺叶段容积,使受限的正常肺组织恢复功 能。主要包括支气管内单向活瓣置入、气道旁路 支架通气技术、热蒸汽消融技术、生物肺减容、 支气管内线圈置入、支气管内封堵等技术。相对 于LVRS,BLVR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多 种技术从动物实验逐渐推广到临床研究和临床应 用,以下逐一阐述。 1 支气管内单向活瓣(endobronchial valves,EBV) 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介入治疗方法,是支 气管镜直视下在靶肺叶段支气管内置入单向活瓣 的一种微创手术,患者吸气时活瓣关闭,呼气时 打开,逐渐使潴留在活瓣远端肺叶段内的残气排 出,引起远端肺不张,达到不开胸肺减容的效 果。至今已经研发出多种EBV活瓣系统。 1.1 Emphasys EBV(Emphasys Medical Inc, Redwood City,CA,USA)和Zephyr EBV (Pulmonx,Redwood City,CA) Emphasys EBV 是第一代单向活瓣,外形类似于圆柱形硅酮镍钛 合金自膨支架,内有一硅酮鸭嘴样单向活瓣。 2002年英国Toma TP等[5]、2003年澳大利亚Snell G 11 ●专题笔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期 等[6]分别报道了使用Emphasys EBV治疗重度肺气 肿小量病例,2004年我国香港地区Yim APC等[7] 报道了21例COPD患者置入Emphasys EBV。2006 年完成了第一个多中心回顾性分析了98例终末期 肺气肿患者,置入396枚Emphasys EBV,3个月后 46%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改善> 15%,55%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s walk test,6MWT)距离增加>15%或增加50 m以上, 深入分析发现对FEV1低,高残气量(RV),单侧 治疗,全肺叶进行减容治疗的患者疗效更好,90 天死亡率为1.02%,远低于NETT研究的死亡率[8]。 这个研究讨论了侧支通气的存在影响疗效,需要 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进行 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我国2006年王萍等[9] 1例COPD患者在右上叶置入3枚Emphasys EBV, 术后1个月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经过 改进的第二代单向活瓣称为Zephyr EBV,外形为 近端大,远端小的多边形柱状支架,中心为鸭嘴 样单向活瓣。2010年发表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 照VENT研究,对比经支气管镜置入Zephyr活瓣 组(220例)和未置入组(110例)的临床症状, 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变化[10]。研究入选标准是不 均匀肺气肿、FEV1为15%~45%预计值,肺总量 (TLC)>100%预计值,RV>150%预计值、血气 分析PaC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 PaO2>45 mm Hg,康复治疗后6MWT距离≥140 m。 排除标准是肺弥散功能(DLCO)≤20%预计值, 巨大肺大泡、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曾进行开胸 手术者、痰多、感染活动期、严重肺动脉高压或 心功能不稳定者。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活瓣 置入组较对照组FEV1增加6.8%(60 ml),6MWT 距离增加5.8%(19.1 m),圣乔治问卷(SGRQ) 降低3.4分,呼吸困难评分、BODE指数(B为体 重指数,O为气流阻塞,D为呼吸困难,E为运动 能力)均有明显改善。分层研究发现肺气肿高度 不均匀组、叶间裂完整组的FEV1和6MWT改善更 明显,同时无侧支通气的患者FEV1改善更显著。 随访6个月时包括气胸、咯血、肺炎和AECOPD等 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在EBV组为6.1%,对照组为 1.2%。随后的6~12月中,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相 似。Zephyr活瓣在欧洲已经被批准临床应用,我 国也已于2010年获得批准,目前已经在国内多家 医院开展临床应用。 1.2 Spiration伞形活瓣(Spiration,Inc, Seattle,WA,USA) 近端为被覆薄膜的镍钛记 忆合金伞形结构,中心有金属杆便于活检钳取 出,远端有5个带钩尖的固定锚可将活瓣固定在 支气管壁上,避免活瓣移位。吸气时伞形结构撑 开阻塞气流进入远端气道,呼气时气流自伞形结 构与气道壁之间的缝隙排出,并可排出远端气道 分泌物。2007年发表了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采用 Spiration EBV治疗30例上叶肺气肿为主的COPD 患者,平均每例患者置入6.1个活瓣,随访1~12 个月,虽然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没有变化,但患者 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未发现活瓣移位、明 显出血和气道坏死等并发症[11]。Coxson HO等[12] 用Spiration EBV治疗57例严重肺气肿患者,术后6 个月CT显示深吸气时88%患者的治疗肺叶体积减 小10.2%。2010年完成的规模较大的前瞻性多中心 研究治疗91例COPD患者,共在双上叶置入609枚 Spiration EBV,患者健康状况获得明显改善,肺通 气/弥散失调得到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死亡[13]。 在美国已经完成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双 盲临床研究,结果尚在分析中。 1.3 Miyazawa活瓣(Novatech,LaCiotat, Cedex,France) 是新研发的硅酮单向活瓣,远 端为一环形结构,利于活瓣的放置和调整位置, 近端是一单向活瓣,可呼气时排出气道远端气 体,活瓣侧面设计了多个小突起以利于活瓣固定 在气道内,整个活瓣没有金属材料,避免了对气 道的损伤[14]。 通过上述临床病例报道和循证医学研究,支 气管内单向活瓣肺减容术的疗效最佳的患者应是 以上叶为主的不均匀肺气肿,叶间裂完整且没有 侧支通气的重度肺气肿患者。技术操作时间短, 可以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如出现并发症,活瓣 可方便地取出,EBV的置入不影响后期的LVRS或 肺移植手术。至今多项研究随访到术后6~12个 12 ●专题笔谈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期 月,并发症和死亡率低。术前筛选和术后评估需 要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叶间裂完整性评价,定量 CT评估肺叶内相对肺气肿体积。虽然已经有前瞻 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EBV置入技术的有效 性,仍需要设计更加充分的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 来明确手术适应证,最佳治疗靶肺叶,并评估疗 效、安全性和预后。 2 气道旁路支架通气技术(airway bypass stents) 早在1978年Macklem PT[15]就设想,打通肺气 肿患者正常气道解剖通路以外的旁路,即气流从 旁路排出,能减轻肺过度充气。当肺气肿的气道 阻力高于侧支通气的阻力时,气流优先经过侧支 气道流过。Lausberg HF等[16]在密闭的通气箱内研 究人工肺气肿的侧支气流。他用射频导管在段支 气管壁打孔并置入支架以开放气道旁路,置入3 个支架后,FEV1从245±107 ml提高至447±199 ml, 置入5枚支架后,FEV1升至666±284 ml。2003年 Rendina EA[17]在10例将进行肺叶切除和肺移植患者 肺内采用射频导管在支气管壁上打孔,并联合气 道内多普勒扫描技术以避免损伤血管,只有2例患 者出现少量出血,证明了此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安 全性。动物实验中发现使用22号经支气管壁针吸 活检(TBNA)针打孔,而后用带扩张球囊的导管 置入可扩张的金属支架,大多数新通道在1周后已经闭 塞,局部应用丝裂霉素可以延缓通路闭塞[18],紫杉醇 洗脱支架可以防止支架阻塞[19]。2007年,Cardoso PF等[20]报告了一个多中心研究,35例COPD患者, 平均每人置入8枚紫杉醇洗脱的气道旁路支架,术 后6个月时患者RV减少,呼吸困难明显改善,1例 患者因大出血死亡。目前研发出的呼气药物洗脱 气道支架系统(Broncus Technologies,Mountain View,CA,USA)是由含紫杉醇的不锈钢和硅酮 材料制成。2011年完成的EASE研究,是一项多中 心、双盲、随机、假手术组对照的大规模临床研 究[21]。共入选315例严重的均匀性肺气肿患者,气 道旁路组208例,假手术组107例。共置入981枚支 架(平均4.7枚/人)。术后1天肺功能RV、RV/TLC 和FEV1明显改善,但术后1~12月上述改善均下 降,与对照组无差异。SGRQ仅在术后1个月有下 降,到术后3~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治疗 组11.5%的患者有支架咳出,术后6个月时CT发现 支架丢失率达13%,因此治疗未有显著疗效可能与 支架移位、咳出或支架阻塞相关。术后7天内严重 并发症发生率为3.4%,其中因主动脉瘤破裂死亡1 例,大咯血1例,气胸2例,AECOPD2例,呼吸衰 竭机械通气治疗1例。术后6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 率无差异,术后1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 无差异。从上述研究可见,气道旁路通气技术尚 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评价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热蒸汽消融技术(bronchoscopic thermal vapor ablation,BTVA) 通过向支气管内喷入高温蒸汽,引起组织 坏死和凋亡,胶原变性,局部肺组织水肿和肺不 张,以达到使肺通气减少的目的 [22]。BTVA装置 (Uptake Medical Corp,Seattle,WA,USA)由 蒸汽发生器和金属球囊蒸汽导管组成。Michael J 等在犬模型上观察用BTVA处理双上肺叶的疗效和 安全性,14只犬分组接受低、中、高剂量高温蒸 汽,另外12只犬分为中剂量高温蒸汽治疗组和假 手术对照组[23]。20只治疗犬19只术后存活,出现 咳嗽,咳血性分泌物和体重下降,5天后1只犬死 于双侧气胸。术后3个月,功能残气量(FRC)、 深吸气量(IC)和TLC较治疗前下降,中剂量组 在术后1个月,IC和T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在3 个月时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肺叶减容体积与高 温蒸汽剂量相关,肺部血流在蒸汽消融处理后1小 时即有下降,术后1个月和3个月仍保持减少。3个 月后解剖发现在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有犬出现 治疗肺叶与胸壁或纵隔的粘连。高温蒸汽消融处 理近段气道可以导致肺叶容积减少,对周围气道 的热损伤可能引起胸膜和周围脏器的损伤。最早 的临床研究是用BTVA治疗11例不均匀肺气肿患 者,数据表明该技术具有安全性,不良事件常见 的是AECOPD、肺炎和咯血[24]。因此,需要更充 分的临床证据评价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生物肺减容(biological lung volume reduction,BioLVR) 指在支气管镜直视下把可产生炎症和瘢痕 13 ●专题笔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期 的生物制剂注入靶肺,造成气道阻塞,达到使气 道远端肺叶段减容的目的。Ingenito EP等[25]在羊 模型中,先用溶剂清除表面活性物质,而后在 支气管内局部打入纤维蛋白胶,CT评价存在肺 容积减少,且肺功能TLC及RV显著下降,但失 败率为45%,15%的动物出现脓肿形成。目前开 发出的三步系统(Aeris Therapeurics,Woburn, Massachusetts,USA),试剂1是胰蛋白酶溶液, 可灭活表面活性物质并破坏上皮细胞。试剂2是 等渗生理盐水,清除脱落细胞和残存的胰蛋白酶 与表面活性物质。首先,先后在段支气管局部加 入试剂1和试剂2各10 ml,最后在靶部位通过双腔 导管滴入含有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和聚合物的溶 液,在局部形成水凝胶。这种凝胶还能促进黏膜 局部释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等,促进成纤维细胞附着、肌成纤维细胞增生 和胶原合成[26]。三步系统的成功率达91%,没有 肺脓肿形成的报道[27]。最近发表的一项前瞻性、 开放、非对照的多中心研究,评价2个剂量的三 步系统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入选了以上叶为主的 肺气肿患者50例(治疗双上叶共8个亚段) [28]。 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肺功能[FEV1、用力肺活量 (FVC)、RV/TLC]、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在10 ml 和20 ml组均有下降,且高剂量组改善更明显,没 有患者死亡。相对于其他BLVR技术,BioLVR技 术的优点是减少了侧支通气,似乎疗效优于其他 介入技术,但尚无研究对比评价BioLVR和其他介 入技术的疗效。此外,BioLVR治疗导致支气管不 可逆的闭塞,闭塞气道远端分泌物不能有效引流 可引起局部感染,生物制剂流入周围正常支气管可 以引起相对正常肺组织的通气/血流失调。目前尚需 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评价其疗效、安全性和长期预后。 5 支气管内线圈(endobronchial coils) 为10~20 cm长的镍制线圈(PneumRx, Inc,Mountain View,CA,USA),在推送装置 中为直线,用支气管镜推送入气道后可自行卷曲 膨开,不易造成痰液排出困难及气胸等并发症。 Herth FJ等在全麻下给11例COPD患者进行了21 次线圈置入术,平均手术时间(45±15)分钟, 每次手术平均置入4.9±0.6个线圈,患者耐受性 好。肺功能得到改善,不均匀肺气肿患者的疗效 优于均匀性肺气肿。随诊7~11个月,共报告了 33例次不良事件,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和气胸的报 告[29]。2012年最新发表的初步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透视下经支气管镜为16例不均匀肺气肿患者进 行了28次线圈置入术,4例患者治疗一侧肺,12例 在双肺均置入线圈[30]。6个月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肺 功能和运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SGRQ下降14.9分, FEV1改善了14.9%±17.0%,FVC改善13.4%±12.9%, RV下降11.4%±9.0%,6MWT距离增加(84.4±73.4) m。术后30天内出现1例次气胸,2例次肺炎,6例次 AECOPD,4例次胸痛,21例次轻度咯血。术后1~6 个月内出现3例次肺炎,14例次AECOPD,均治疗好 转。该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步的研究中,仍需要更多 的研究和长期随访探讨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6 支气管内封堵术(endobronchial blockers) 采用球囊或栓子堵塞支气管,导致远端肺萎 陷不张,以达到减少肺容积的目的。Sabanathan S等[31] 使用硅酮球囊治疗了8例COPD患者,封堵上叶支 气管,患者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肺 功能没有变化,5例患者因球囊移位而换用填塞海 绵的支架封堵,4例出现肺部感染。因此认为支架 封堵疗效优于球囊。此外,还有使用支气管硅酮 栓子(bronchial watanabe spigot,EWS)进行封 堵的少量病例报告[32]。Miyazawa H等在透视下通 过导丝把EWS置入段支气管治疗了6例严重肺气 肿患者,虽然4例呼吸困难有改善,肺活量增加了 10%,但是CT未见到封堵肺叶发生萎陷。EWS临 床多用于治疗气胸、支气管瘘和支气管出血,是 否能有效引起远端肺组织不张尚不肯定。术后并 发症主要包括封堵器移位和肺炎。 综上所述,虽然多种介入技术仍处于基础研 究阶段,疗效尚未完全证实,但是前述研究结果 还是为终末期COPD肺气肿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不同的介入技术患者的适应证有所区别,支气管 内单向活瓣置入虽然已经完成了多个随机对照研 究,但是仍需要大样本病例和长期的随访以明确 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热蒸汽消融技术和支气管内 14 ●专题笔谈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期 线圈置入技术,尚需更多的研究以验证其有效 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与外科LVRS相比,BLVR 手术并发症低,患者耐受性好,未来也可能用于 终末期COPD患者肺移植手术前的等待期,可暂时 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参考文献 [1] Global Initative for Chor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updated 2011)[EB/OL]. [2012-01-04].http://www.goldcopd.org/ uploads/users/fi les/GOLD_Report_2011_Jan21.pdf. [2] Zhong NS, Wang C, Yao W,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 based surve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6(8):753-760. [3] Fishman A, Martinez F, Naunheim K,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lung-volume-reduction surgery with medical therapy for severe emphysema[J]. N Engl J Med, 2003, 348(21):2059-2073. [4] National emphysema treatment trial research group.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death after lung-volume-reduction surgery[J]. N Engl J Med, 2001, 345(15):1075-1083. [5] Toma TP, Hopkinson NS, Hillier J, et al. Bronchoscopic volume reduction with valve implant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mphysema[J]. Lancet, 2002, 361(9361):931-933. [6] Snell GI, Holsworth L, Borrill ZL, et al. The potential for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using bronchial prostheses: a pilot study[J]. Chest, 2003, 124(3):1073-1080. [7] Yim AP, Hwong TM, Lee TW, et al. Early results of end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for emphysema[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4, 127(6):1564-1573. [8] Wan IY, Toma TP, Geddes DM, et al.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for end-stage emphysema: report on the fi rst 98 patients[J]. Chest, 2006, 129(3):518-526. [9] 王萍,王瑞娟,霍秀青,等.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一例报 告[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3):202-203. [10] Sciurba FC, Ernst A, Herth FJ,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endobronchial valves for advanced emphysema[J]. N Engl J Med, 2010, 363(13):1233-1244. [11] Wood DE, McKenna RJ Jr, Yusen RD, et al. A multicenter trial of an intrabronchial valve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emphysema[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7, 133(1):65-73. [12] Coxson HO, Nasute Fauerbach PV, Storness-Bliss C,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assessment of lung volume changes after bronchial valve treatment[J]. Eur Respir J, 2008, 32(6):1443-1450. [13] Sterman DH, Mehta AC, Wood DE, et al. A multicenter pilot study of a bronchial valv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emphysema[J]. Respiration, 2010, 70(3):222-233. [14] Galluccio G, Lucantoni G.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for pulmonary emphysema: 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a new NOVATECH endobronchial silicone one-way valve[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10, 11(2):213-215. [15] Macklem PT. Collateral ventilation[J]. N Engl J Med, 1978, 298(1):49-50. [16] Lausberg HF, Chino K, Patterson GA, et al. Bronchial fenestration improves expiratory flow in emphysematous human lungs[J]. Ann Thorac Surg, 2003, 75(2):393-397. [17] Rendina EA, De Giacomo T, Venuta F, et al.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airway bypass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emphysema[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 125(6):1294-1299. [18] Choong CK, Haddad FJ, Gee EY, et al.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irway bypass stent placement and infl uence of topical mitomycin C on stent patency[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5, 129(3):632-638. [19] Choong CK, Phan L, Massetti P, et al. Prolongation of patency of airway bypass stents with use of drug-eluting stents[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6, 131(1):60-64. [20] Cardoso PF, Snell GI, Hopkins P,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irway bypass with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 early results[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7, 134(4):974-981. [21] Shah PL, Slebos DJ, Cardoso PF, et al.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with Exhale airway stents for emphysema (EASE trial): randomised, sham-controlled, multicentre trial[J]. Lancet, 2011, 378(9795):997-1005. [22] Diederich CJ. Thermal ablation and high-temperature thermal therapy:overview of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implementation[J]. Int J Hyperthermia, 2005, 21(8):745-753. [23] Emery MJ, Eveland RL, Eveland K, et al. Lung volume reduction by broncho- scopic administration of Steam[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0, 182(10):1282-1291. [24] Snell GI, Hopkins G, Westall G, et al.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bronchoscopic thermal vapour ablation therapy: a novel treatment of severe upper lobe hetero-genous emphysema[R]. Philadelphia: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2008. [25] Ingenito EP, Reilly JJ, Mentzer SJ, et al. Bronchoscopic volume reduction: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surgical therapy for emphysema[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4(2):295-301. [26] Ingenito EP, Tsai LW, Sullivan SD, et al.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 therapy for advanced emphysema-a new tissue engineering approach for achieving lung volume reduction[J]. J Bronchol, 2006, 13:114-123. [27] Ingenito EP, Berger RL, Henderson AC, et al.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using tissue engineering principle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3, 167(5):771-778. [28] Criner GJ, Pinto-Plata V, Strange C, et al. Biolog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in advanced upper lobe emphysema: phase 2 result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9, 179(9):791-798. [29] Herth FJ, Eberhard R, Gompelmann D, et al.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with a dedicated coil: a clinical pilot study[J]. Ther Adv Respir Dis, 2010, 4(4):225-231. [30] Slebos DJ, Klooster K, Ernst A, et al.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coi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terogeneous emphysema[J]. Chest, 2011, Nov 23. [Epub ahead of print]. [31] Sabanathan S, Richardson J, Pieri-Davies S.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J].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2003, 44(1):101-108. [32] Miyazawa H, Shinno H, Noto H, et al. Bronchial occlusion using EWS by push and slide method and a pilot study of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using EWS for severe emphysema[J]. J Japan Soc Bronch, 2003, 25:695-703. 收稿日期:2012-01-06
/
本文档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介入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