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胃痛

胃痛

2012-04-02 50页 ppt 470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5182

暂无简介

举报
胃痛null胃 痛 胃 痛 广东省中医院 消化科 陈延定义及范围定义及范围胃部在哪里? 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医学正传》“古方有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证治准绳》“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于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定义及范围定义及范围胃为什么会痛? 中医“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西医:胃粘膜受到损伤 临床上,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疾病均可导致胃痛。 胃粘膜损伤胃粘膜损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病因外邪犯胃 饮食伤胃 ...
胃痛
null胃 痛 胃 痛 广东省中医院 消化科 陈延定义及范围定义及范围胃部在哪里? 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医学正传》“古方有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证治准绳》“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于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定义及范围定义及范围胃为什么会痛? 中医“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西医:胃粘膜受到损伤 临床上,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疾病均可导致胃痛。 胃粘膜损伤胃粘膜损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病因外邪犯胃 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 素体脾虚 病因病因 外邪犯胃:六邪皆可,寒邪最甚? 《素问》“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饮食伤胃:《医学正传》“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 ……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病因病因 情志不畅:五脏相连,为何制肝? 《素问》: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沈氏尊生书》“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临证指南医案》“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素体脾虚:《证治汇补》“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总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变部位 胃,与肝、脾相关。 病理性质 虚、实。胃痛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总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变部位 胃,与肝、脾相关。 病理性质 虚、实。胃痛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病理因素 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变证(多随病机和病理而变) 热郁:热迫血行,出血(出血) 气滞:腑气不通,腹痛剧烈,厥脱(穿孔) 气滞血瘀:阻塞不通,胃气上逆(梗阻) 凝痰聚瘀:壅塞胃脘,噎膈(癌变)病理因素 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变证(多随病机和病理而变) 热郁:热迫血行,出血(出血) 气滞:腑气不通,腹痛剧烈,厥脱(穿孔) 气滞血瘀:阻塞不通,胃气上逆(梗阻) 凝痰聚瘀:壅塞胃脘,噎膈(癌变)诊断依据诊断依据病史及诱因:相当于诊断依据的第3点。 临床症状:相当于诊断依据的第1、2点。 体征:无特殊,有时胃部有压痛。 检查:相当于书上的诊查要点中的三(相关检查)。 相关检查相关检查胃镜钡餐病证鉴别 病证鉴别 病证的鉴别着重要记住两种病症之间的共性和区别这两个方面。 共性:要鉴别的疾病首先是有共性的,容易混淆和误诊的。 区别:是能够进行鉴别的关键。 与真心痛的鉴别与真心痛的鉴别共性:病位(胃、心)、疼痛。 区别:《素问》“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当然还有其他伴随症状 )。 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剑突下疼痛应该常规检查心电图(附临床医案1例)。与胁痛的鉴别与胁痛的鉴别共性:疼痛,胃痛也有肝气郁结型。 区别:关键问 1、以何为主? 2、主要的伴随症状有不同:发热恶寒、目黄肤黄。 与腹痛的鉴别与腹痛的鉴别 共性:都有疼痛。(附病例1例) 区别:部位不同,但有时很难鉴别,主要看伴随症状:胃痛多伴有嗳气、泛酸等,与进食有关,而腹痛多数与排便有关。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虚实 病史久暂: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脉象:脉盛为实,脉虚为虚 喜按拒按:《金匮要略》:“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寒热 寒热的关键在于对寒热的喜恶辨证要点辨证要点虚实 《景岳全书》:“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多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于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辨证要点辨证要点在气在血 在气在血的关键在于疼痛的性质不同 气滞:胀痛,与情志有关 气虚:隐痛,有脾胃气虚现 血瘀:刺痛,痛处不移,或见出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胃痛的总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总的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杂者,当虚实并治。 关键之处在于一个“通”字。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着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以通,寒者温之以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医学真传》寒邪克胃证寒邪克胃证主症:本病的主症(胃痛)+证型的特征症状(实证:暴作,寒证: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寒邪克胃证寒邪克胃证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寒者温之以通)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 常用方药:香附10,苏叶10,陈皮10,甘草5,高良姜10,吴茱萸3~5,木香10(后下)。寒邪克胃证寒邪克胃证其他: 1、温水、生姜水、胡椒汤、生姜红糖水、热水袋外敷等,中药方面可使用吴茱萸加粗盐炒热外敷。 2、兼有风寒表证者可加用藿香或服用藿香正气丸。寒邪克胃证寒邪克胃证其他: 3、兼有食滞者加消食导滞之品如枳实、神曲、鸡内金、法夏等或服用保济丸。 4、寒热错杂者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饮食伤胃证饮食伤胃证主症:本病的主症(胃痛)+证型的特征 症状(实证:胀满拒按,食滞:嗳腐吞 酸,呕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酸臭,吐后痛减, 不思饮食,大便不爽, 矢气或吐后痛减)+舌 脉(苔厚腻,脉滑) 饮食伤胃证饮食伤胃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中结着使之旁达,亦通也)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物:神曲15,山楂?莱菔子15,茯苓15,法夏10,陈皮10,连翘5,鸡内金10,谷芽30,麦芽30。 饮食伤胃证饮食伤胃证 其他: 1、山楂偏酸,制酸是控制胃痛的关键之一,服用过酸的药物会加重胃痛,因此山楂多用于痛少胀多者。 2、一般可使用成药:保和丸,保济丸,健胃消食片等。饮食伤胃证饮食伤胃证 其他: 3、《素问·痹论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要注意饮食调摄,半流3天。 4、若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饮食伤胃证饮食伤胃证 其他: 5、保和丸性平和,虽无伤正之弊,但无通下之功,若食滞较甚、大便秘结者,当以小承气汤或大承气汤下之。若胃腹胀较明显者,可用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连、黄芩、神曲、白术、茯苓、泽泻)降气消滞。肝气犯胃证肝气犯胃证 主症:本病的主症(胃痛)+证型的特征症状(气滞:胀痛,肝: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舒 胸胁胀满,善太息, 大便不畅)+舌脉 (苔薄白,脉弦) 肝气犯胃证肝气犯胃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调气以和血,通也)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物:柴胡10,陈皮10,枳壳10,香附10,川芎10,白芍15,炙甘草5,海螵蛸15,浙贝10,郁金15,玄胡15,川楝子15,佛手15。 肝气犯胃证肝气犯胃证 注意: 1、金铃子散(玄胡,川楝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中玄胡止痛作用较好,对于气滞引起的胃痛、胁痛等均可。 2、乌贝散(海螵蛸,浙贝):岭南经验方,可以用于胃痛所涉及的所有证型。肝气犯胃证肝气犯胃证 注意: 3、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丹溪心法》用量为6:1,对反酸效果较好。 4、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5、“心病还需心药医”。肝气犯胃证肝气犯胃证 注意: 6、化肝煎:《景岳全书》“丹皮、山栀子、白芍、青皮、陈皮、泽泻、贝母”。 7、丹栀逍遥散:《医统》“丹皮、山栀子、白芍、当归、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肝气犯胃证肝气犯胃证 临证备要1:“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 胃痛的病机关键是“不通”,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通”,而“通”的关键在于气机的流畅,因此所有的治疗方法最终都是通过调整气机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肝气疏泄不及 土失木疏 疏肝 肝气疏泄太过 横逆脾胃 敛肝湿热中阻证湿热中阻证 主症:本病的主症(胃痛)+证型的特征症状(实证:急迫,湿:纳呆恶心, 口干不欲饮,大便不 畅,热:脘闷灼热, 口苦,小便色黄)+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中阻证湿热中阻证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中结着使之旁达,亦通也) 代表方:清中汤 常用药物:黄连10?山栀子10?茯苓15?草豆蔻5(后下)?甘草5?法夏10,陈皮10,蒲公英15~30,竹茹10,芦根15,川朴10,枳实10,海螵蛸15,浙贝10,郁金10。湿热中阻证湿热中阻证余绍源教授经验 1、苦寒之品有败胃之嫌,一般以甘寒之芦根、蒲公英代替苦寒的黄连、山栀子; 2、草豆蔻有助热之嫌疑,所有一般不用,但如果病人苔白腻,以湿为主者,也可以使用,因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湿热中阻证湿热中阻证余绍源教授经验 3、湿偏重(苔厚反复难去)者,可加苍术、藿香等燥湿之品以助祛湿之力。 4、湿热之邪关键在于去路,因此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的关键,可适当加入大黄、川朴、枳实之通下之品,加消导之物如神曲、谷芽、麦芽等,也是此理。湿热中阻证湿热中阻证临证备要3 1、疮疡有阴阳之分,未必尽是湿热。 2、按“炎症”来用中药不够科学。 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以湿热型居多,急性胃炎及溃疡患者多数以湿热为主,清热祛湿中药有杀灭HP作用。瘀血停胃证瘀血停胃证 主症:本病的主症(胃痛)+证型的特征症状(瘀:似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日久,入夜尤甚,食后加重,或见吐血黑便)+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瘀血停胃证瘀血停胃证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调血以和气,通也) 代表方:失笑散和丹参饮 常用药物:蒲黄10(包煎),五灵脂10(包煎),丹参15,砂仁10(后下),檀香5,柴胡10,香附10,川芎10,白芍15,炙甘草5。瘀血停胃证瘀血停胃证 注意: 1、在药物加减方面加入了柴胡疏肝散,用意在于“气行则血行”,书中也加用了玄胡、木香、郁金、枳壳之类。 2、若伴见出血者则按血证治之。 3、本方疗效很好,伴见胸闷如窒及收紧感、顶胀感疗效尤佳。瘀血停胃证瘀血停胃证 注意: 4、气虚也会出现血瘀,当补气行血,酌加党参、黄芪之类。 5、阴血同源,合并阴虚者给予养阴,酌加生地、麦冬之类。瘀血停胃证瘀血停胃证 临证备要2:《临证指南医案》“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血瘀与气滞相辅相成。 可从症状上辩证:辨证 可从病机上辩证:辨机 可从胃镜上辩证?有待研究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证 主症:本病的主症(胃痛)+证型的特征症状(虚证:隐隐作痛,阴虚:灼痛,似饥不欲食,口 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舌脉 (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证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虚者助之以通)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常用药物:麦冬15,生地20,川楝子10,枸杞子20,当归10,沙参15,白芍30,甘草10,海螵蛸15,浙贝10。 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证 加减: 1、芍药甘草汤有缓急止痛之效,在消化系统疼痛中也经常用到。 2、“阴虚则热”,热象明显加左金丸,也可加石斛、知母、黄连之类。 3、关于抗酸药物的使用:乌贝散、珍珠层粉,煅瓦楞子等。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证 加减: 4、气滞者以花(川朴花、玫瑰花)为主,以其行气而不伤阴。 5、六腑相连,腑气不通则胃气不降,便秘者加润肠通便之品如瓜蒌仁、火麻仁。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证 主症:本病的主症(胃痛)+证型的特征症状(虚证: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寒:泛吐清水,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脾虚:纳差,便溏,神 疲乏力,少气懒言) +舌脉(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虚者助之以通)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常用药物:黄芪30,饴糖(麦芽糖)1两,桂枝10,白芍20,炙甘草10,大枣10,生姜3片,陈皮10,党参30,玄胡10。 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证余绍源教授经验方 木香10(后下),砂仁10(后下),陈皮10,法夏10,党参30,白术15,茯苓15,炙甘草10,海螵蛸15,浙贝10,香附10。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证方剂的使用选择 脾胃虚寒证其实包含了两类证型:脾胃虚弱证和脾胃阳虚证,其鉴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阳虚的表现,若无阳虚表现者使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佳,若有阳虚表现者使用黄芪建中汤为佳,若阳虚更甚,脾虚及肾者,用附子理中丸。 (附病例1例)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证 加减: 泛吐清水过多者,为寒饮内停之象,加二陈汤和干姜以温药和之。 泛酸者,为夹热之象,去产酸之饴糖,加左金丸、乌贝散等制酸。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证 临证备要4:胃痛反复治,不如治反复 1、胃痛治疗之难,不在于控制症状,而在于控制复发。 2、胃痛慢性化的原因在于“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3、补虚的关键在于缓缓图治。 4、治脾法东垣,治胃尊叶桂调摄护理 调摄护理 精神 精神压力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饮食 有节(节制、节律),有洁调摄护理 调摄护理 药物 常见的影响胃粘膜的药物:感冒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百服宁、散利痛、阿司匹林、头痛散、去痛片等),抗生素 中医治疗的优势 中医治疗的优势 1、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尤其是功能性胃痛的患者,中医优势明显。 2、对于经西医标准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医可以发挥作用。 3、胃痛易治,但难以控制反复,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胃痛症状的反复,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有关。医案选读一医案选读一主证? (胃脘疼痛) 诊断? (胃痛) 证型的? (肝胃不和,气虚湿热血瘀)。 证据如下:医案选读一医案选读一肝郁气滞:疼痛呈阵发性,脉弦 肝胃不和:呕吐酸苦水 湿热:口渴干苦,纳差,大便干,小便黄,苔黄腻, 气虚:多年病史,空腹痛甚, 血瘀:痛连肩背,舌紫医案选读一医案选读一治法: 按证型治疗: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佐以清热 处方: 金铃子散行气止痛,佐以枳壳、青皮、陈皮、佛手行气,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止痛,黄连清热,五灵脂活血祛瘀。 医案选读一医案选读一二诊:痛甚反射到后背仍存,故加重活血之品,可见此症是血瘀之象。方中使用左金丸、乌贝散等药。 刺猬皮:苦甘,平。有凉血,解毒,止痛之功。 九香虫:温;咸;归肝、脾、肾经,有理气止痛之功。 医案选读一医案选读一本例特点一、西药治疗无效。 本例特点二、“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 本例特点三:散剂的使用医案选读二医案选读二主证? (胃脘疼痛) 诊断? (胃痛) 证型的分析? (热郁胃腑)。 证据如下:医案选读二医案选读二热:疼痛呈灼热痛,口苦,大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湿:口腻,纳差, 热扰心神:失眠,医案选读二医案选读二治法:按证型治疗:清热和中 处方: 本方在用药方面与余绍源教授经验方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相互比对。此为岭南用药之特点。方中芍药甘草汤是取其缓急止痛之功。还使用了郁金、佛手这个药对。 通过这两个病例,体现了活血法的作用。思考题思考题胃痛的主要证候特征? 胃痛的治疗原则? 胃痛的分证论治?本章点题本章点题病机关键字:痛 治则关键字:通 影响的关键:气机
/
本文档为【胃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