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伤仲永》

2012-04-04 6页 doc 62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28620

暂无简介

举报
《伤仲永》5.《伤仲永》 导学与反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做出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所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重点) 3.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品味语言。(难点) 预习导学 :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结合课本注释翻译全文,记下疑难处。 3.把握课文大意,复述故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
5.《伤仲永》 导学与反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做出,引导学生认识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所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重点) 3.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品味语言。(难点) 预习导学 :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结合课本注释翻译全文,记下疑难处。 3.把握课文大意,复述故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目中的”伤”意_________。体现了作者______的感情基调。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 ) 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今夫不受之天(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父异焉 即诗四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复到舅家问焉 卒之为众人 固众人 4. 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通“_____”,_____) 贤于材人远矣(“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组内轮流朗读,要注意句中的停顿,请用”/”给下面几个句子划分节拍。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余闻之也久。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小组交流译文,尝试解决疑难词句 3.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_______________”;二十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8)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反馈: 1.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注释、翻译,出10个词语、句子进行自测 2.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1.其诗以养父母( )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2.复述故事 3.翻译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4)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课堂导学: (一)小组合作和探究 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并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为什么要写出这些阶段? (2)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2.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二)拓展延伸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部分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二、课堂导学: (一)小组合作和探究 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并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要写出这些阶段? 第一阶段:天才时期。 原文:“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特点: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衰退阶段 原文::“……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特点: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原文:“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特点: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2.语言品味: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 “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3.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4. “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二)拓展延伸: 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4.援笔辄就如素构。
/
本文档为【《伤仲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