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毛概啊

2012-04-04 18页 doc 137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5340

暂无简介

举报
毛概啊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 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
毛概啊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 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的理论 ⑦关于国 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③改革开放的理论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 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 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内容: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⑴毛泽东思想: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⑵邓小平理论: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使统筹兼顾。(每一点做适当解释)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基本要求:全面,是指各个方面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史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 主义?(第一个问号的答案为下述五点内容,第二个问号的答案为后四点的内容)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⑷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⑸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⑴毛泽东在1929年6月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⑵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⑶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⑷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⑸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⑹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⑴邓小平:①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②。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③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⑵江泽民:①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②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③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明确的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⑶胡锦涛: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十二大党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每一点做适当解释) 如何理解:⑴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⑵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任何基本观 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⑴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⑵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⑴区别: 概念不同:①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务,“是”就是客观事务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③与时俱进: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求真务实: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的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⑵联系: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与时具进、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⑴解放思想: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②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③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保证。 ⑵理论创新:①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②实现理论创新,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③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④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⑤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⑴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⑵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⑶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五章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⑷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⑸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 ⑴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⑵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⑶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⑷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⑸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⑴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⑵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 ⑶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⑵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⑷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⑸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技能。 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两层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③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基本特征: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7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9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⑴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⑵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点低。 ⑶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⑷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3、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⑴十三大提出基本路线: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搞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通过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⑵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对哦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个大局下行动。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⑴主要内容: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①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②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到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就是坚持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饿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③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5、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⑴十三大“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⑵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下为论述题加补,简答题不需答。)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⑶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6、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②区别⒈“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⒉我国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我们大体用20年的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订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主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精神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民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会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⑴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⑵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正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走上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勃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⑷改革开放式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⑸改革开放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⑴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⑵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④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该题答案为第一节和第二节所有内容,自己总结。) ⑴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⑵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正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走上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勃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⑷改革开放式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⑸改革开放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6、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7、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8、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9、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10、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三个有利于”是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⑵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⑷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 ⑴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⑶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⑴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⑴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⑵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还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⑶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⑴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⑶从经济活动上看,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⑷从微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的⑸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至(5)可加可不加 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什么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前,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⑵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⑶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⑷十四大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⑸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的,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⑴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⑵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⑶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有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⑴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 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措施:规范收入秩序,调整分配格局 ①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 ②取缔非法收入 ③整顿不合理收入 ④调整过高收入 ⑤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又好又快发展:⑴又好又快发展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⑶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⑷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5)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如何理解: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⑵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发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⑶【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⑴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邓小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
/
本文档为【毛概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