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2012-04-07 25页 doc 125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1792

暂无简介

举报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本书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不能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   本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不能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教导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 陪孩子长大 》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我们的成长方式和现在孩子的成长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在过去的经验和主流意识文化里寻找对孩子的引导,孩子将要生活在未来,而不是上世纪50、60、70年代,我们这些专家却都是来自这些年代。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 李子勋李子勋简介: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著有《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等书。     主持人殷智贤:今天的中国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变革和积累之后,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大家也都知道,以GDP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否跟着GDP的成长速度同步提升了呢?目前由于改革开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在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时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有1.4亿独生子女,5.4亿城市流动外来打工人口,同时还存在着1亿多精神病患,以及几千万的残疾人,中国每年有1800万新生婴儿,其中残疾率是5%,也就是说每年自动诞生60万残疾儿童。所有这些社会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即使我们本人并不一定遭受这样的困境,但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我们的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智健全,但大家知道,升学压力摆在绝大多数家庭面前,对这些孩子的将来将会产生的影响不容乐观。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2)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和谐家庭专项基金自2010年3月成立以来,希望能在家庭关系的建设中提供积极的公益教育,以帮助大家化解诸多的家庭矛盾。事实上,大多数的家庭不一定会发生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但我们认为那些很习以为常的言词、态度对家庭的伤害是普遍性、持久性的。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的人权建设,但人权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开始的,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作为我们基金整个公益教育的立场与核心。     此次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共同探讨身处转型期的国人如何对待亲子关系。     主持人殷智贤:我认识李子勋老师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从李子勋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知识。多年来李子勋老师无论是对公众发演讲,还是在他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给我的感受是,他擅长破除伪命题,就是我们常常把一些问题设置为问题,但这些问题到了李老师那儿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现在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所谓问题的时候,家长究竟有什么样的误区,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是问题,究竟该怎么做才使这个问题不再是问题。现在有请李老师!     李子勋: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 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我所讲的内容不是对现行主流思想的否定,而是一个补充。     不能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教导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 陪孩子长大 》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     我曾经在团中央“青苹果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面对中宣部、团中央的领导,我说教育孩子不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事儿,因为这项是针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我当时说其实我不适合站在那儿谈教育,原因是我们的年代隔得有点远,所以我倡导让80后参与这个工程。我们只能做顾问,让80后去教育2000年后的人,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跟进。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3)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一个孩子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心理层面或者家族关系层面,但忘记了社会对孩子巨大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家庭的人,家族的人。     妈妈往往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孩子,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如果你曾经内心有过经验或体验的话,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但那不是孩子的。就像50~70年代的人评价80、90年代的人一样,用我们的眼睛和感情评价的他们,其实不是真实的他们,而是我们以为的他们。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更无法了解2000年后的孩子。     家族传承在关系层面的影响也是我们所强调的。我们是做家庭治疗的,所以很愿意从家庭内部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我们从家庭本身找到答案,而不是从心理学、基因分析或者看起来美妙的说法里找到答案。我们不要假定自己懂得孩子,专家和心理学家更不要假定自己懂得每一个孩子,这是不可能的。     拿婚姻来打比方。第一次结婚的人认为婚姻就是这样子,结了十次之后才知道婚姻是搞不定、搞不清楚的事儿,结一次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容易自以为婚姻专家。带孩子也是,多带几个就会发现这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是很复杂的。所以阿德勒说,孩子在每个家庭里的功能都不同。     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家长都能用未知的境界感受孩子,而不仅是努力试图理解他,因为理解是分析和思考的过程,而感受是一个感觉的过程。     教育里我们可能存在一个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我们总在过去的经验和主流意识文化里寻找对孩子的引导。但不要忘记了,孩子将要生活在未来。在我们已知的经验里,在管理学、社会发展学、经济学等领域,我们似乎是在已知的领域寻找着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但你想想,这些西方的文化或过去的文化并没有涵盖东方和现在的中国这些巨大的发展。     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都是来自过去,而不是来自现在或未来。所以,教育孩子时最应该想到的是我们是朝向2030或2040年在教育孩子,还是朝向上世纪50~70年代在教育孩子。现在的专家队伍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70年代都偏少,当然包括我。所以我们涵盖的经验,可能会导向孩子朝过去的方式发展,因为我们对未来的熟悉度要远比孩子差。我们的孩子今天出生,对未来的接纳和分享是自然的,但我们已经不能够接纳未来了。所以,我们不能把努力教育孩子的结果倒置,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因为2030、2040年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4)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社会对孩子的引导远远大过家长和老师。现在的社会主体意识就是成功、精英文化、最大化,但30年之后中国还是不是以膨胀、贪婪或者以尽可能占有的方式生活呢?当然不可能,现在中央已经在倡导我们回到更节能、更环保、更互相关爱的方式。     现在社会构成的心理存在着强烈的膨胀和扩张,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会发展自己,突破自己,发展恋爱、婚姻、家庭,越突破自己越有价值。未来孩子们会不会是这样呢?他们可以更倾向于寻找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一个样板。未来孩子们会不会在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变得非常自在、喜悦与和谐呢?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一些高福利的、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国家,主导的是福利方式,那时候的主体方式会不会是更加节能、更多关怀、更加平等,在财富方面不会像现在这么疯狂呢?那时候会不会不用花太多的钱就能买到房子呢?如果我们不强调未来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而一味地把过去50~70年代的经验灌输给孩子,到2030、2040年他们会不会不适应甚至被社会抛弃呢?     50~70年代的人基本上处在要求强烈的社会认同和他人认同的生活状态里。比如隔壁买了什么,我们不买就觉得亏得慌;隔壁挣到了钱,我们不挣到钱就觉得紧张;以及找不到工作,娶不到老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50~70年代的人基本没有强烈的自我,他们强烈要求和别人一样,或者与大家、社会要求的一样。     未来的社会会怎么样呢?现在心理学是自己心理学或者后自己心理学。未来80后的孩子更强调以自在的方式生活,基本不需要别人认同,自己过着自己的生活,并快乐着。他们可能不是社会上所敬仰的人,可能没有工作,可能不挣钱,整天上网,一步不出房间。如果我们这样,我们会绝望得上吊自杀,我们好像必须要找到工作才能活下来,找不到工作就得死,就会无所适从。但他们快乐着,他们更自在,更自我。在国外待了很久的专家会发现,“成为自己”几乎是很多国家的孩子的愿望,而不是成为与他人一样的人。     我们不能再依赖过去曾有的经验和学问,我们需要在未知领域重新和孩子们相处,重新感知他们,并试图理解他们。是朝向未来还是要退回过去,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5)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受到“教育”     我们在追求孩子自立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总是试图过早。     孩子的大脑发展有一个次序,这里要提醒的是儿童的自立能力比我们强得多。儿童在3岁以前大脑的活跃期和成年人不同,有天赋的人往往是儿童时期的自觉能力未被取代和丧失,或者保持了儿童时期对事件感知的方式,是非言语的、非系统的、非抽象逻辑的、非归纳的,是以所有个别信息都独立生成的方式来感知外部的,没有分类,没有概括,是一个直达的知觉,这些人往往会成为天才。简言之,天才就是保留了儿童方式看世界的人。假如家长过早取消了孩子的自立方式,注入了成人的方式,对孩子有帮助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我们现在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西方人倡导的科学。世界上有四大类文化,西方创造了人与自然的文化,他们一直在寻找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位置,不管苏格拉底还是达尔文,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西方的科学是人与自然的科学,人与世界的科学,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福祉,包括人类的安全、舒适来发展的科学,所以,这些科学就带有线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过去我们不把物质世界当成生命,现在我们把它当成生命了,西方的科学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西方人就显得比较单纯,因为自然没那么复杂。     然后是宗教、信仰的文化,印度教、佛教或者其他宗教都谈到了静心、打坐、闭关等,都是那时候人们创造的文化体系,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其实人与自己的关系是最大的关系,把与自己的关系搞好最重要。     还有中国的文化,也是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我们可以解释所有的文化,不管道家还是儒家的思想,还是《 易经 》,谈的都是人与人的关系,所有书里说的都是做人,成为什么人,怎么与人交往,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但我建议还是不要让孩子在3岁以前受到太多的教育,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因为现在西方人都知道,他们所推崇的科学只是静态的科学,不是动态的和有生命的科学。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6)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千万不要让5岁的孩子去读书,不要让幼儿园的孩子去认字,不要让3岁的孩子脱离他的天性,自然信息的复杂性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上海世博会的建筑采用的是回归自然导向的建筑学,或者非欧几何学或者线性几何学,打破了人类固有的几何学,比如直线、三角等形状。过去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地球的重力是垂直的,但实际上地球的重力是曲线的。现在的房子越修越高,受重力场的影响,总有一天它会因疲劳而瓦解。     过去自然科学真的只是静态科学,并不了解地球本身,而地球创造的生物、山水,这些自然创造的信息是人类文化无法比的,与自然的创造相比,人类文化就像蚂蚁堆出来的蚁巢一样。     但现在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脱离这个自然,比如钢琴奏出来的黄河永远没有在壶口听到的黄河震撼,人类的文化和大自然比起来苍白无力。但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这些知识强加给孩子们,就使他对大自然蕴含的智慧和信息的接受能力下降,这样的孩子与时时亲近大自然的孩子是有差异的。目前小学里、中学里或许看不出差别,但未来是可以看得出的。在小学开发他的左脑,看上去似乎他很适应,但并不等于对他在高中、大学或大学后真的有什么好处。     警惕人类文化对儿童自然心智的浸染儿童在3岁以前说话靠记忆,而不是理解;画图是靠对图形的记忆,而不是靠认字。从量子理论知道,我们的生命体是连在一块儿的,无需什么分割。过早的言语开发对孩子的社会学认知和理论性认知即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对智力开发不见得好,虽然也不等于它坏。我们一般不主张在3岁以前过早地教孩子认知和理性科学,但希望爸爸妈妈发展出一种感觉与他交流。美国的妈妈一般生下孩子第二天会带着他去接触自然,摸摸水,听听鸟叫。虽然他看不到,但他能感觉到。     过早的教育可能对孩子得不偿失,或者说是拔苗助长。西方很多实验发现儿童的信息采集能力在大人与他的交流中快速瓦解,直到他完全被成人化。成人化,爸爸妈妈认为聪明了,懂事了,有能力了,但那是适应人类社会的能力,并不等于是他生命的智慧,他与大自然的接触是衰退的,而且衰退得很厉害。就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和山村里跑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农村的孩子不会迷路,从小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决定他们找路是很容易的,但城市里的孩子一出城市就容易迷路。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7)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我们学生时期学到的知识,连智力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最大的智力其实是人类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储存起来的。其实大自然的很多知识和认知的东西天生就在我们身体里,你需要把它唤醒,唤醒就要用信息刺激,就会产生反应,重组信息,这都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社会应给孩子更多的福利与关爱     社会对孩子的态度决定30年后儿童对社会的态度。     我们是不是真的要担负起孩子成长的责任?我们看到很多国家的福利是非常好的,但我们国家如果孩子有病,爸爸妈妈就会倾家荡产。上次我在中央电视台听到一个人讲他捡了十几个孩子,但这个人本身吃不饱,穿不暖,他的孩子到处捡破烂。社会要不要取消他对孩子的领养呢?后来我们了解到,他不是一直把孩子养大,而是把他们养到三四岁再让人领养走。当时做节目的时候我们非常警觉,孩子在这样糟糕的环境里怎样生存?     还有天生阿斯伯格症,抑郁症,或者有特异性发展的孩子,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有没有专门的社会组织对这些儿童来进行帮助呢?以中国人的实力已经能做得到了,中国有那么巨大的财富。我们的孩子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生活费用可以由社会承担,而不是由父母来承担。现在许多家庭如果不幸养了一个糟糕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家庭的灾难,社会上没有谁能帮他。中国得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人都是需要自己负担的。其实想想这些病人不是真正得病,而是生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样性造成的差异。我们的社会是由正常人群建立的,他们能享受到社会的福利。而社会上还有5%~20%的人不是正常的,他们是生活在个性差异下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本应该由国家和社会承担,但现在这些费用都需要家庭承担,所以没有办法让他们生活在有教育的环境里。如果这些人以后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国家的领导者,他们将会怎么样来管理这个国家?如果我们从小生活在不稳定、不安全,充满混乱的社会里,等我们有一天可以掌握这个社会的时候,可能也就会把社会搞成那个样子,你们觉得呢?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8)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皮斯曼100年前写了一本书谈到孩子教育,说我们让孩子生活在什么社会状态下,20年后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能分房子了,两居室的,三环内,那时候我的工作随便挑,还是国家分配。现在大学生都有什么呢?全球来看都是这种情况,只是中国尤其突出,50~70年代的人将资源已经占尽。我们应该对80后说抱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这个社会得到应该得到的权利和福利。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仿佛生活在一个天堂里,但一走进社会发现根本没有他们的位置。而且我们又没有给他们主体意识,他们必须服从50~70年代的人所创造出的一切。更要命的是我们这一代的人是在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和评价他们,所以最痛苦的就是80后的人。他们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只能靠父母资助。     看到这些问题我们要考虑未来的教育。过去我们说美国是以年轻人为天下,没有老人的位置,但中国是老人的天下,这点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未来社会还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这样教育吧,不然我们就要改革,或者变一变,教育家们可以思考一下。     50~70年代的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他们小时候饥渴,就变得对财富贪婪,付出努力把中国变得非常强大,这是后面的孩子应该感激的地方,但这恐怕也意味着社会危机、伦理的丧失,所以国家应该把这些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再受饥渴,长大以后拿很多财产。有些人挣了很多钱,却不愿意他的员工拿多一些钱,他们没有慈善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因为他们生活在50~70年代,小时候饥渴怕了。这不能怪他们,但我们要知道将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生活态度面对我们的孩子呢?怎么样避免中国的道德或人际关系里安全感的丧失呢?我们要提前思考,并前瞻性地提出我们的建议。     这是非常大的工程,国家要拿出差不多十分之一的财力才行,把一亿多的孩子全部保护起来,让他们的医疗、吃穿住行得到保障,给社会上没有享受到权益的孩子以更多的关照,尤其是医疗上应该让国家来承担。国家应该做到这一点,才有利于我们下一代的成长,有利于整个社会向前进步。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9)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     有时候我们过分强调了东方问题,有时候过分强调了西方问题,但实际上把二者整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东方文化的,也喜欢新物理学,其实东方文化有很多深层的智慧,很多西方专家慢慢用东方的哲学和思想重新梳理他们的理论。我做心理学却很少用心理学为来访者做解释,而是用来访者自己喜欢的解释系统。如果他是基督教徒,而且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我会用基督教文化引导他;我知道中国人大都信佛,而且是虔诚的,我会用佛教的思想去引导他;如果他是自动学家,我会用思维系统解释他生活中的轨迹。比如我讲一个精神分析,我不仅仅会整合心理学家所有的解释,还会把所有人类文化进行整合。     我觉得中国人的内在逻辑、文化背景够圆融,更强调个人文化,要尊重这些学问,但是要正确解读。我经常举“田忌赛马”的例子,这是一个竞争策略,但被广泛滥用在生活中。我曾经在机场休息时,听到一个篮球教练和一个队员的谈话。那个队员说,今天我们和某某队打肯定要输,因为他们三个月前引进了一个外援,那个外援三分球很准,碰到他就会输。教练说我们把那个谁派上去,他球技不行,可以拉他,骂他,动手,把这个好马拉下去,裁判就会把他们都罚下去。田忌赛马本来是非常智慧的东西,但现在却被解读成这样,实在很成问题。     问:李老师您好!我是一个80后,非常希望听到您对田忌赛马内涵智慧的解释。     李子勋:从激励心理学来讲,中国的文化还是以人为本的。刚才我们举的例子是整人的,这是不好的例子。古代的赛马是双方出三匹马比赛,三局两胜制,先用下等马比对方的上等马,输了一局,然后用上等马比他的中等马,再用中等马比对方的下等马,必赢两局。这是古代田忌想的主意。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0)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我们现在很多公司让一个研究生来做前台,这说明公司有实力。可是我们曾经参观过一家外国公司,那个公司需要一个秘书,当时有两个人应聘,一个是30岁左右、学历很高、年轻漂亮的女性,另一个是刚生了小孩的39岁的女性,最后那个老板雇了那个39岁的。他解释说我这个岗位就要这样的人,她接受一些培训就可以了,招个助手干吗还得找个学位很高的人,他们应该有更合适的位置。     当然他们也谈到社会责任的问题,因为那个39岁的妈妈是离婚的,在瑞典,如果离婚了,政府会给孩子的母亲补贴,让她养育孩子;但如果有工作了,政府就会把这笔钱转移去帮助更困难的孩子。这是市政厅给我的解释,他们还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给这位妈妈工作,政府就会减少给她的资助,而把这个资助给更需要的家庭。我觉得这符合东方人的“田忌赛马”的思维,一个恰当的、好的安排,可以让一个人得到工作。     有一个从美国读完金融学的女孩去某一个IT公司做前台,是这个公司的老总把她招来做前台的。他问这女孩,你那么好的学历为什么要做前台呢?这个女孩说我不可能永远做前台,我只是想来学习你们公司的文化。这就是后现代管理学里经常谈到的,其实现在的员工更清楚他要什么,他要的不是位置,不是钱,而是想在大公司学到这个公司的文化,他们很有智慧和策略,知道自己不会在某个位置上待很久。这很有思想,虽然位置不适合我,但我知道我需要什么,你给我前台的身份,但我在你公司要学习的不是这个。     我在微软讲了几天课,我对微软的员工讲,你们在微软待四年就可以离开,就可以不干了。有人问,这是世界第一大公司,为什么要离开?我说你们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不离开,但如果离开可以学习更多,当然微软的管理学策略、市场策略或者人力资源策略你们可以学到很多,学到这些东西是你的财富,你走向社会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但是公司不是你家,你不能把公司当成家,你是为什么而去工作?钱对80后、85后的孩子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你待了四年,继续留在微软,什么都没有,就只有钱。因为你所得到的文化不具有意义,就像你学英语不到英语国家没有意义是一样的。但有一天你到另外一个公司工作,你在微软获得的财富就显现出来了。这是80后、85后孩子们就业的策略,就是为自己去工作,而不是把企业当成家。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1)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问:刚刚知道李老师讲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我想请教一下李老师对东西方文化的简单概括,还有从孩子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和东西方文化?     李子勋:其实孩子面对的信息是一样的,孩子在自然界面对的信息都是河水、风、太阳、鸟叫、树木的生长,我们也在同一生命系统下成长。西方对世界的解释,或东方对世界的解释,并不能够替代这个自然本质或本体的东西,所以文化是一种解释系统。西方的解释是充满着理性主义的,从苏格拉底开始一直延续着对理性的追求。东方更多是在于形象的感觉系统,到底是感觉的或者意象的东西更逼近自然,还是理性、抽象的科学更逼近自然呢?显然,各有各的长处。     理性是我们可以把一个对事件的真或本体的真,通过言语或逻辑系统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而东方的感觉是很难达成交流的,就像我们难以把感觉说清楚一样,为什么东方在交流系统里比较内敛,不把自己说得很清楚呢?是因为说不清。而西方人就力求要说清,学英语就不用学同义词和反义词。这是两种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然民俗、穿衣、饮食都叫文化,但这不是文化的精髓,而是生存方式,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方式。西方人吃肉,我们吃草,吃麦子,他们的小肠短,我们的小肠长,所以我们可以把营养吸收。在营养学里,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西方思想,比如说一天的基础饮食是几两饭,多少肉,多少奶,多少蛋,多少蔬菜,多少水果。对西方人来讲,他在这种文化氛围里生长,身体结构已经适应了这种方式,而现在这种思想又传到了东方,东方人按照营养学、心理学去重组我们的生活,就破坏了我们原初的生活方式。看着很美,但实际上是给我们带来了风险,现在我们的糖尿病患者有一亿多人了,这都是以西方人的营养学为带来的后果。     现在中国人富裕起来了,有吃的了,但我们的小肠依然很长,酶处理系统依然不活跃,所以我们吃的这些东西吸收不了或者排不掉。这种文化差异相当于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文章里喜欢对仗,我们是用二分言语表达的,言语就代表了我们的某种逻辑,中文的逻辑和西语或德语的逻辑不一样,德国人的动词靠后,德国人特别重视行为秩序和方式。比如德国人造大奔,书上说拧四圈半螺丝,他装车的时候一定是四圈半,而中国人是一拧,扳上就紧了。对德国人来讲紧了就错了,因为将紧不紧对机器性能是最好的,所以他严格按照四圈半来拧,是数着拧的。中国的这个特点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在小事情上西方这种文化好,但中国人面对大事情不追求差异、追求和谐,这种文化就很有意思。所以,你看德国人工作是享受,但他们很麻烦,一定要这样做,不会去试,因为一试就拧多了。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2)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所以我们要了解东方人和西方人的生活,西方人喜欢光脚,孩子不穿衣服,大冬天在外面跑,而中国人冬天穿很厚的衣服;还有言语、文化,精神领域的东西和中国精神追求的东西等等,这是不同的,这个世界没有多余的东西,只要正好在这个位置就可以了。所以东方是好的,西方也是好的。     主持人殷智贤:非常感谢李老师,我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可以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一些素材印证李老师讲的非常正确。《礼记》中有一句谈教育的:“养其善,救其失。”这个“善”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道德上的善恶的善,而是指合乎道的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李老师说的“Nature”非常接近。教育是为了养育好这个人的天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是破坏这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特点的话,这肯定不是教育。还有“救其失”,没有人具备所有人的所有优势。教育的另外一重功能就是尽量补充他先天的不足,他的不足不是生命有缺陷(当然,有一些人在身体上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有残疾),他很多的缺陷只是在社会适应方面显示出相对他人的不足。而教育在这方面有所弥补,这是教育要完成的功能。     +专访——李子勋:畅想80后的未来主持人唐晓芸:您讲这个主题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子勋: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我现在只是把这些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共同去思考。因为这些问题可能我们提得太少,整个社会也关注得太少,我希望在孩子未来的教育里面,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群人要好好地想这些问题,把对他们的教育变得更好吧。     主持人唐晓芸:在您的演讲里边我注意到您也提到对80后这一代人的看法。     80后会使未来社会更和谐     李子勋:现在我内心是这样想的:如果我们摆正了对80后这一群人的看法,我们就摆正了对未来孩子教育的态度。因为现在我们是按照我们这些人,就是说50~70年代这些人的主体意识去观察80后的,但是我们忘了80后他们生活在中国的转型期,他们的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社会保障系统、安全感等等,都是我们没法体验和知道的。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3)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和今天有巨大的差别。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形势下成长的80后孩子们,他们已经成年了,开始了谈婚论嫁和工作。但是我们忘了,他们存在的方式和我们是不同的,他们物质充足,小时候吃得饱、穿得暖,因为是独生子女,有更多的亲情。我们社会这30年来一直是和平、稳定、安全、发展的,这种生活我们那代人没有经历过,因为我们处在不同的时间段,所以他们内心的结构更纯正、更朴实、更简单。因为社会决定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家庭和传承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却不能决定我们怎么去思考和怎么去行为。     由于这30年来主体文化和权利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所以我们评价和议论他们的时候往往是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评价他们,忘了他们和我们可能有巨大不同,这就是说我们要善待他们。     首先我们要想想,未来社会是80后和90后孩子们的,他们的心态和他们的自我感,更符合未来和谐社会的要求。而我们是50年代的人,充满着竞争、拼搏,充满着对物质的贪婪欲望,不顾一切地去发展自己,这是一种强烈的易引发竞争和动态压力的主体意识。在未来的几十年,这种意识对中国真的还好吗?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会永远是往上走,我们会维持在一个很好的平台期。     在维持平台的时候,到底是80后、90后孩子的心态好,还是一定要把我们这些50~70年代人的心态延续下去好?如果这些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不像我们,会不会是一种福音?他们的心态使未来社会更容易和谐,更容易人人平等和富足,这种和谐的社会性,叫高福利的社会性转移。他们的心态和意识,是不是更符合那种高福利、高稳定的社会。     只要我们能想到这些方面,就不会总是再去给他们以负面评价。也许80后、90后、2000年后的孩子,会把中国又带回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又回到更多的关爱别人、更多的善意、更多的安全的社会呢!如果他们没有那么强烈的贪欲,不是总想把外部资源据为己有的话,会不会对和谐社会更有帮助呢!所以这样想了以后,哪怕你今天看到他不那么努力地工作,你也不怎么怪他了。因为毕竟我们这30年虽然创造了大量财富,但是也扭曲了一些东西,还需要后来的30年去慢慢地恢复,恢复东方文化里面唯美的社会体制和社会环境,靠他们可能更现实。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4)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其实现在我们解读80后的孩子,尤其是85后的孩子,80后到84后还比较接近70年代的意识,但是85以后整个中国都富裕了,所以他们看起来更自在、更自我。心理学说85后的孩子是以自恋的方式长大的,但是属于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就是说喜欢自己,并且夸大自己,但同样地也学会了欣赏别人,并且为别人开心和快乐,这是健康的自恋,狭窄的自恋就是指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了。     所以85后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以自恋为中心的内在动力里面,他们对事件的感觉、对生命的感觉、对时间的感觉和我们那30年的人不同,我们渴望被别人和社会认同,但是他们更自在一些。所以有时候他们工作不理想或者人际不理想,他们就离开了,他们好像不太在意这个工作有多么值得珍惜,他们不再把公司和企业当成家,而把自己未来成为谁看得更重要,他们认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更重要。如果社会真的容许每个人这样生活,那就是社会文明和文化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这样想,事情就好办了。     主持人唐晓芸:就是说80后的这种性格和对生活的态度,也许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会是更加适合的,他们也可能会为我们整个社会带来一些变化和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该对80后的孩子说抱歉     李子勋:是这样的,我有时候经常感到内疚,我觉得我们这代人真正是享受到很多国家福利的,分配工作、分房子,像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享尽了社会对我们的拥戴,说我们是骄子,我们走到哪都是焦点,包括我们现在又当了行业的领头人或带头人。虽然我们这代人生活在变化中,但是我们好像各方面都不错,老年人都享受到福利,比如说免费医疗。但是80后有什么?什么都没有。现在再没有房子分给谁,都要靠自己挣钱买,而且房子也买不起了。其实80后的孩子们走进工作岗位的时候,他们注定是什么都没有,整个社会的分配和资源都被前30年的人抢尽拿绝了,从来没有人关心他们能不能活下来。     所以谈到这一点我经常说要代表50后、60后、70后的人,跟80后的孩子说抱歉,因为我们今天把社会分配弄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真的是有点愧对他们,因为我们把物质都占据在自己的手里,哪怕自己不能用,也不让别人用,这种想法但愿80后的孩子再也不会有了,这个想法真的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我们知道有的人手里有几十套房子,但是他绝不会让穷人买到或者是住到,当然这些穷人主体就是80后的孩子,他们的工资水平很低;我们当时大学毕业56元,相当于30年工龄的工人的工资。现在大学生的工资有时候还不如一个普通打工的人,保姆还两千多,又吃、又住,一个大学生读了很多年书,却拿不到这个工资。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5)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所以我想真的很抱歉,假如我们整个社会能够对他们更宽容和更谅解,他们才会回馈给我们社会更美好的东西。这个抱歉的心我真的是需要向整个社会去表达,有点不好意思,我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整个社会敞开地关怀和照顾我们,要房子就有房子,什么都有,什么福利都享受了,但是他们现在什么都没享受到。     主持人唐晓芸:虽然现在可能社会上对80后、85后的责难会比较多,但是他们,尤其是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或者正在找工作的人们,他们面临着很多的压力。而且他们是零起点,很多社会资源都被瓜分,对他们来讲要从很底层一点一点往上走,而社会的保障和福利体系又没有惠及到他们身上,所以80后也会面临着很多的坎坷和艰辛。     80后坚持三个方面就能获得幸福     李子勋:80后有一个特征,他们工作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为了企业。每个80后的孩子都想实现人生理想,只是他们更沉得住气,他们等待机会,比如他们来来回回地换工作,看起来好像不认真,实际上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他们还是很负责的。我们也看到在很多国企,像移动、中石化,一些80后的孩子干得非常出色,并不见得比70后的人差。这一点,我觉得80后可以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自我为主导,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听信大人和家长说你应该干什么,而应该凭着你的感受去做。因为这个社会的确是什么角色都需要,并不是都要去争那个精英分子,社会是有一个整体的需求的。很多80后的人喜欢生活在一个更小的城市、更边缘的地区,为什么不可以?哪怕这个80后的孩子就想跑到农村教书,不需要挣钱,不需要存款,不需要信用卡,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骂他们不长进,逃避生活、逃避压力、逃避竞争?其实压力都是我们这50~70年代的人搞出来的,都想从社会获得的东西比旁人多,这才搞出压力来了。一个企业也是,希望自己的企业比别的企业好,让别的企业垮,我的企业发达,大家怎么没有想到共同去分担责任和利益呢,80后可以坚持这样。     80后对婚姻和情爱的态度是以体验为中心的,绝对不是像我们那时候从一而终、媒妁之言,这是社会中心的问题。我们那时候不提倡自由恋爱,都要经过介绍人。而80后他们更多地体现情爱和感受,这使得他的生命更饱满,而不是苍白的。如果一个人18岁就结婚了,一辈子就跟一个人,在文化上来说是美好的,但是从生命的价值来讲,婚姻是不是幸福?因为现在的文化太多样了,很难让自己处在保守的心情中。有些时候我们对他们的愤怒是来源于我们没有得到,我们很不高兴,很嫉妒,他们怎么敢没结婚就在一块呢?我们早年就不行。但是我觉得每代人生活都不同。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6)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第三个方面,就是低碳、淡定、节能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真的是80后孩子们更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贪婪心更少,他们更容易接受那种人跟自然的和谐、人跟人的和谐、人跟社会的和谐,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因为他们更前卫,更开放。     其实80后只要在工作、婚姻、生活方式这三个方面坚持自我,将会获得幸福的一生,不管他做什么。因为当他们成为社会主体的时候,评价系统一定会和现在不同。现在的评价系统真的需要做一些变化,因为媒体里出现的都是那些挣到钱的,开公司的,搞房地产的所谓成功人士,或者是文化精英们,他们代表了我们那个时代的美好,但不能够替代80后以后生活的社会,即使2030年、2040年的社会还是需要这些美好。以后的社会可能更多的像平民英雄等,才是我们更高兴的、更喜欢的。     社会应该给80后更多支持     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80后,给他们更大的生活空间和权利,给他们一些照顾。比如说如果生活在北京的80后、85后的孩子们,可以拿到更便宜的房子;或者国家用投资的方式重新控制一大批社会资源,来提供给那些低层人群,这个低层人群不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而是这些年轻人,比如成立年轻人的公寓,只要你是80后的,就可以拿到便宜的。     主持人唐晓芸:对这批人要有一些扶持的政策。     李子勋:我觉得要,对于50年代的人,你处在那个时候没有发展起来,那是你的错,你不努力那怪你。但是现在80后的孩子们,他们没有处在那么容易就富裕的社会里面,社会已经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靠什么?社会要给他们一些专门的福利,比如说工资结构,80后的工资最低应该是多少,因为他们剥离了这些80后的权利,所以应该给他们一些偿还。当然,国家政策制定者不一定会这样想,我毕竟是心理学家,空想而已。     主持人唐晓芸:我觉得虽然李老师只是空想,但是在我们80后的网友里面肯定会激起一片掌声。像80后以自恋的方式长大的过程里面,80后的人可能追求更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于第一批80后的人来讲,他们已经进入而立之年,这里面有不少已经成为爸爸、妈妈,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下一代。独生子女第二代的诞生对80后提出了新的课题,可能自己还没有长大,喜欢玩游戏,可能还在当夜猫子,这时候多了一个小宝宝,作为爸爸妈妈要照顾他,对于这种状况你有什么建议呢?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7)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李子勋:这个状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爸爸当然例外了,我们鼓励妈妈一定要亲力亲为,要带孩子睡觉,要母乳养育孩子,要进入孩子的生活层面扶持他,直到他5岁,或者至少到3岁,而不是说只是产假的4个月时间。而且国家真的应该对80后妈妈给予支持。像加拿大和美国那样,当一个80后生了孩子,国家就给他工资,或者不允许企业减低他们的收入,因为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这是整个社会要去承担的,企业应该有这个社会责任感。让妈妈带薪养育孩子3年,不仅带薪,而且所有的社会工资、福利都要给她。这就考虑到转型期的公司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过去的公司是不考虑社会责任的,只要拼命地发展就行了。但是现在不是这样,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期,我们不再可能追求高速发展了,我们转过来就要搞福利来求稳定性,那就是人的工作,就是要把人的工作做好。而2010年以后的主体是80后的,这个社会主要是依靠他们在支撑着真正基层的工作,2030年你看到车间主任或者学校校长都是80后,你不得不为这些未来的福祉去工作,因为我们要朝向未来发展。     我们有没有可能引进一些成熟的福利国家的做法,当80后生孩子了,就告诉所有的机构,必须保证他们的收入,而且不让他们上班,让他们必须在孩子的身边,当然如果他们拿这个钱不带孩子,那就惩罚他们;不过这样做太西方化了,不像东方,东方可以靠妈妈、奶奶或者姥姥来带。但是这方面可能政策上要来思考,对这些孩子们,为了鼓励他们能够留在孩子身边,就让这个妈妈享受更多社会给她的福利,这样来达成,而不是说靠教育和批评就能行,一定要有一个对应的帮助系统,如果没有的话,没有办法。     另一方面,也要成立一些机构,对一些生理条件不够,或者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太好的妈妈要给予帮助,让志愿者或者是社会工作者去陪伴着她带孩子。其实我们社会只要一号召都能实现,因为中国这个社会太理想了,这个理想就是说,我们总是能够做到很多国家做不到的事,就是我们很容易统一。如果国家的一个法律说要实施,马上基层就跟随,很快就成了,从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社会。就像我们搞奥运会,能搞得很美好,搞一个上海世博会,也能搞得很美好,就是因为我们太喜欢跟随,没有太强的独立意识,我们希望整体是一致的,这是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其实中央只要制定了这个政策,很快这个事业就会发展起来,80后的妈妈就会受益了。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8)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80后会是好父母     李子勋:80后在教育子女方面,当然不太会像我们50~70年代妈妈这样急功近利,希望孩子成为第一名,希望孩子成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的社会有多元导向的方式,80后对自己的孩子更宽容一些,没有哪一个孩子为了不学钢琴把手切断了或者不爱学习就跳楼了,因为80后天生就厌恶这些东西,他们不会再去拿这些折磨孩子。     主持人唐晓芸:所以你对80后的孩子当父母还是很乐观的。     李子勋:我很乐观,我看过一些80后的年轻爸爸、妈妈,他们真的很可爱,只是不像70年代和60年代的妈妈那么依恋孩子。他们跟孩子有距离感,他们不会天天抱着孩子,他们会欣赏着他、陪着他们长大,但是他们不会过分地替代孩子,或者老为了孩子跟父母争执。我观察过好几对这种年轻的80后父母,我没有觉得他们在养育问题上有太大的麻烦,反倒是给了孩子更大的空间。同样80后有了孩子以后,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又会回归家庭,反倒充满亲情,显得圆融。80后他们可能要实现自己的追求,但并不是说他们要懈怠对孩子的责任,几乎没有看到,现在遗弃孩子的很少。60年代、70年代的很多妈妈会把孩子扔了,现在相对少了一点,所以我不担心。我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社会永远是朝向美好发展的,人类不会倒退,所以一代创造的生活会比一代更好,像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也是被骂大的,结果我们这代起来以后,整个社会还是变得美丽和富强,所以要相信未来。     主持人唐晓芸:李老师给我们描绘出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蓝图,而且我们要充分地相信,不管是80后、90后还是00后,到2030年、2040年的时候,他们会成为这个社会主流的人群,而且我们要相信他们现在所获得的这些教育和培养,在未来属于他们的社会里一定会发挥最美好的作用,我想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认知方式,对于我们生活的质量和整个社会的质量提升,也是特别好的一种思维的模式。谢谢李老师!     ( 殷智贤为中国人权基金会和谐家庭专项基金项目执行人,《时尚家居》杂志主编。唐晓芸为新浪教育频道副主编。 )  蔡敏莉: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每个人的沟通方式都不一样,这很容易影响到我们的婚姻生活、亲子关系。要解决问题的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每个人都改变让自己很难受的姿势,而且首先改变自己,不再去讨好别人,也不再去指责别人,很好地去跟别人沟通。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19)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资深萨提亚导师、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创会会长 蔡敏莉女士蔡敏莉简介:     资深萨提亚导师,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创会会长,香港萨提亚中心创办人之一。     蔡老师自1987年开始,跟随Dr.John Banmen,Dr. Maria Gomori及Ms Jane Gerber等大师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至今,并获取认证资格。于1989年和合作伙伴创办香港萨提亚中心及个性扩展小组;1994年创办P. G. Seminars,专业筹办及带领不同类型成长小组;2003年由齐家邀请到北京带领萨提亚模式工作坊。20年的专业学习及实践,为萨提亚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做出突出贡献。     ■     主持人殷智贤:蔡老师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治疗成长中的创伤,帮助人重新认识并整合自我,从而建立更好的人际沟通。这次请蔡老师与我们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蔡敏莉:我是做心理辅导的。我做心理所用的模式叫“萨提亚模式”。     用萨提亚模式来演绎家庭沟通     蔡敏莉:什么是“萨提亚”呢?它是美国当代一个女性的姓,她的名字叫维吉尼亚•萨提亚。她做心理辅导做得非常好,来访者见她一个小时,就很开心地走了;但是回到家以后,又不行了,又要回来见萨提亚女士。一个小时以后,来访者又很开心地离开了,但七天之后又不行了。萨提亚女士就觉得很奇怪,究竟我漏掉了什么呢?为什么人们在我面前这么有力量,这么开心,但是回到家以后就不行了呢?于是她就开始研究人是怎么沟通的。原来他们的沟通方式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命运。于是她就把兴趣转移了,她开始教别人怎样沟通。     我们用萨提亚模式来做心理辅导有一个概念,一会儿我们示范给你们看,在座有没有哪位男士愿意上来为我做一下示范。请问你结婚了没有?     男观众:结婚了。     蔡敏莉:你太太在现场吗?     男观众:不在。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20)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蔡敏莉:我们演绎家庭部分,看家庭是如何影响人的健康的。你可否在现场邀请一位女士,扮演一下你的老婆,五分钟的时间。     男观众:临时的。     蔡敏莉:你跟你太太会吵架吗?     男观众:会。     蔡敏莉:谁骂谁多一点?     男观众:老婆骂我多。     蔡敏莉:大家有没有做过测试,你们的情商高还是低呢?如果你们做过的话,多数是这样的,有几十条问卷,会问在什么情形下你会如何反应?然后给你算分,我觉得这样的测试不太准确,我自己设计了一套方法,用他们的身体来做测试。你们两个人能不能面对面站着,左手叉腰,右手的手指伸出来指着对方的鼻子。这样就代表他们吵架吵得非常激烈。请继续指着,你们看他们的身体表现,来判断他们俩情商高不高呢?说高的请举手,说低的请举手。那么我们凭什么说他们情商低呢?什么叫情商?也就是说当有不同情绪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如果你有很好的情绪会高兴、感恩,我们不需要处理他们的,接纳就好了。刚才他们在互相指责,也就是面对自己的愤怒和对方的愤怒,他们懂得处理吗?他们两个人的身体有没有在呼吸呢?没有,那代表了什么呢?就说明他们灵魂出窍,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接受自己的愤怒和对方的愤怒。     我要问问你,你们这样互相指责舒服吗?     男观众:不舒服。     蔡敏莉:通常您的太太会怎么样呢?     男观众:会骂我。     蔡敏莉:谁更厉害一点?     男观众:一开始我会厉害一点,后来就是她厉害一点。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21)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蔡敏莉:我们安排一张椅子,这位女士站在椅子上。我们用这样的动作表现这个家庭,表现他们俩的争执非常紧张,这代表他的老婆骂得更厉害一点,请你(女观众)指责,不需要说话。你(男观众)会怎么样呢?     男观众:我也会这样。     蔡敏莉:你有大声回骂她吗?     男观众:是的。     蔡敏莉:最后会是谁迁就谁呢?     男观众:嗯……我迁就她。     蔡敏莉:通常您是怎么样迁就她呢?     男观众:不言语了。     蔡敏莉:那你会离开吗?     男观众:会。     蔡敏莉:请你转过身,你这样离开,你太太做何反应?     男观众:她会更激烈。     蔡敏莉:请你(女
/
本文档为【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