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1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2011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2012-04-09 4页 pdf 685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7827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75 ●指南导读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3期 2011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 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 200233) 通讯作者:贾伟平 Email:wpjia@yahoo.com 据统计,2011年全世界约有3.66亿糖尿病患 者,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高达5.52亿[1]。糖尿病 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会带来各种并发症,包括视 网膜病变,肾衰竭,大血管病变,...
2011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75 ●指南导读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3期 2011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 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 200233) 通讯作者:贾伟平 Email:wpjia@yahoo.com 据统计,2011年全世界约有3.66亿糖尿病患 者,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高达5.52亿[1]。糖尿病 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会带来各种并发症,包括视 网膜病变,肾衰竭,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截 肢等,其中大血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 主要原因。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餐后高血 糖的危害已获得全球糖尿病学界的一致认同。餐 后高血糖具有以下特点:①糖尿病患者1天内可有 2/3~3/4的时间处于餐后高血糖状态;②餐后高血 糖具有慢性血糖增高和急性血糖波动的双重特点, 因此不仅要关注血糖增高的程度,还要注意慢性血 糖增高持续时间以及单位时间内血糖波动情况;③ 餐后(负荷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人和糖耐量异常 者以及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中并非餐后血糖峰值,因 此对餐后血糖峰值的估测方法仍有待完善;④餐后 高血糖可引起餐后代谢紊乱和组织细胞功能异常, 一次餐后高血糖对个体可能是一次危害负荷。 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仅可以提高整体血 糖控制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改善糖尿病的预后。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了 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2], 建议运用更有力的措施控制餐后血糖,以优化糖 尿病管理,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这是全球首 个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体现了餐后血糖在糖尿病 诊疗中的重要性和国际糖尿病组织对餐后血糖的 重视,是对餐后血糖认识的一个里程碑。而4年 之后的2011年,IDF在2007年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 新,进一步强调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该指南系统 总结了近年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从餐后高血糖 的危害讲起,对降低餐后高血糖带来的益处、餐后 高血糖的治疗策略、控制目标和监测方法等进行了 全面阐述,以期指导临床对餐后高血糖的规范管理。 1 餐后高血糖是否具有危害?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餐后(负荷后)高血糖 与心血管风险及预后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相关性。 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与氧化应 激、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以及内皮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些均 为心血管疾病的标记。同时,餐后高血糖还与视网膜 病变、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某些肿瘤相关。 著 名 的 欧 洲 糖 尿 病 诊 断 标 准 的 合 作 分 析( D E C O D E )、亚洲诊断共同 (DECODA)研究对前瞻性队列资料中基线及 负荷后2小时血糖进行了分析,发现与空腹血糖 相比,餐后2小时血糖是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 和全因死亡的指标。Levitan等对38项前瞻性研 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证实在非糖尿病范围的高 血糖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 高有关;随着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的增加,心血 管事件呈线性增加。同样,在美国巴尔的摩老年 纵向研究中发现,当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 mmol/L 时,风险显著增加。指南还提出,餐后高血糖 与患者 IMT的增加有关。餐后任意时间点血糖 峰值和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加有关。控制餐后 高血糖(如使用阿卡波糖),可以延缓IMT进 76 ●指南导读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3期 展。新版指南还融入了2007年后发布的大型随 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如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 干预研究(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ACCORD)、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行动研究(Action in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 : Preterax and Diamicron MR Controlled Evaluation, ADVANCE)、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eterans Affairs Diabetes Trial,VAD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之后的探讨持续追踪研究(UKPDS- PTM)等,认为糖尿病早期强化治疗对于降低大 血管事件有益,并指出急性的餐后血糖升高,可 能对心血管疾病有直接的危害作用。 以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在动物及基础实验中 得到证实。研究显示,餐后的血糖波动对氧化应 激具有特殊的触发作用,这种作用强于长期的慢 性高血糖效应。另一项研究显示,急性高血糖会 损害机体内皮依赖的血管扩张,激活血栓形成, 增加循环中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在诱发动脉粥 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餐后高血糖与微血管病变之间也被证 实有相关性。近期两项日本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发 现,餐后高血糖比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更好 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餐后高血糖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独立相关,且是 视网膜病变强有力的预测因子。餐后高血糖还被 证明与肿瘤风险的增加有关。研究发现在胰腺肿 瘤死亡率和负荷后血糖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 性。负荷后血糖水平>11.1 mmol/L的个体发生胰 腺肿瘤的相对风险是负荷后血糖水平<6.7 mmol/L 的个体的2.15倍。除此之外,餐后高血糖还与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据报道,餐 后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11.1 mmol/L)与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功能、执行功能和思维集中 功能呈负相关。 2 控制餐后高血糖能否获益? 指南指出,目前仍缺乏直接的随机对照临 床试验证据说明控制餐后高血糖可以改善临床 结果。既往针对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人群进行干预的STOP-NIDDM研 究发现,使用阿卡波糖治疗3.3年可有效降低大血 管病变风险。但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高 血糖及其对心血管预后的作用研究(HEART2D) 得出,对于2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餐 后血糖管理组和空腹血糖管理组之间对于心血管 的风险无明显差异。那格列奈和缬沙坦治疗糖耐 量受损人群的预后研究(NAVIGATOR)提示, IGT患者的那格列奈治疗并未减少糖尿病及心血管 疾病的发病风险,反而增加了低血糖的风险。上 述研究提示,早期强化控制餐后高血糖比在较晚 阶段进行餐后血糖控制获得的益处更多。 从餐后血糖与HbA1c的关系这一角度分析, 指南推荐同时针对餐后和空腹血糖治疗是达到 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策略。Monnier等指出,在 HbA1c<7.3%时,餐后血糖对HbA1c的贡献大约是 70%,而当HbA1c>9.3%时,餐后血糖的贡献大约 是40%[3]。Woerle等在2型糖尿病HbA1c≥7.5%的患 者中评价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相对贡献。在 空腹血糖<5.6 mmol/L的患者中,仅有64%的患者 HbA1c<7%,而餐后血糖<7.8 mmol/L的患者中, 有94%的患者HbA1c<7%,降低餐后高血糖对降低 HbA1c的效果几乎是降低空腹高血糖的2倍。这些 研究说明,虽然空腹高血糖的控制是重要的,但 是对于达到HbA1c<7%这样的目标值,单纯的空腹 高血糖控制往往是不够的,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 HbA1c的达标同样重要。 3 餐后血糖控制达标的方法 饮食干预、体育活动和控制体重仍然是糖 尿病有效治疗的基石。其中,有关合理饮食的组 成仍然存在很多争议。指南推荐使用升糖指数 (glycemic index,GI)来对每种食物中的碳水 化合物升高血糖的作用进行评价(以餐后所增加 的血糖曲线下面积来表示)。如现代大部分的淀 粉类食物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升糖指数,包括马铃 薯、白面包等,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有豆类食 物、意大利面和大部分的水果等。计算GI是在计 算碳水化合物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为糖尿病的血 糖控制提供益处[2]。有研究提示,根据GI制定的饮 食可以改善餐后血糖的水平以及降低心血管 77 ●指南导读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3期 事件的风险。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饮食结构中碳 水化合物比例高,因此应根据食物的GI为患者制 订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 降糖药物如传统的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 类、短效磺脲类以及新型的GLP-1类似物、DPP-4 抑制剂等药物都能针对餐后高血糖进行管理。α-糖 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可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 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DPP-4抑制 剂如西格列汀等是通过抑制降解GLP-1的DPP-4酶 而起作用,从而刺激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 抑制胰高糖素的释放、延缓胃排空以及增加饱腹 感,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格列奈类药物如瑞 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可以刺激胰腺β细胞快速短暂 地分泌胰岛素,在进餐时服用该类药物,可以降 低餐后血糖的水平。GLP-1类似物如艾塞那肽、 利拉鲁肽等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增加β细胞新 生、抑制β细胞的凋亡、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延 缓胃排空以及增加饱腹感。 胰岛素(如快速起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常规 人胰岛素等)也可降低餐后血糖。快速起效的胰 岛素类似物主要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反应,有起效 快、达峰早、作用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双相(预 混)胰岛素是将快速起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和中效 胰岛素结合在一起,以模拟正常的生理性的胰岛 素反应、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现在全世界上市 预混胰岛素的比例有25/75,30/70,40/60,50/50等。 4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 IDF在2011新版指南中更新了2007年的指标, 考虑到避免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IDF将 餐后血糖目标定为9.0 mmol/L,而不再是2007年提 出的7.8 mmol/L。 5 餐后血糖的监测方法 餐后血糖一般是监测进餐后1~2小时的血 糖水平。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blood glucose,SMBG)可使糖尿病患者获得即时的血 糖水平,并能及时进行干预调整,因此,大部分 的学会均建议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SMBG。文献显 示,在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计划地 进行SMBG者与不进行SMBG者相比,可以获得较 低的HbA1c水平 [4]。但是,SMBG仅仅是糖尿病治 疗中的一个部分,需结合糖尿病教育,培训患者 学会进行SMBG,并且能解释监测的结果、适当地 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新近涌现的血糖监测新方法包括动态血糖监 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和血浆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CGM系统包括 一个探头,一个信息储存器以及一个监测仪。探 头每1~10分钟测量1次葡萄糖值,并将结果传送 到信息储存器。CGM可以提供有关血糖波动变化 的水平、类型和趋势等信息,从而反映药物、饮 食、应激、运动和其他因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CGM技术可分为回顾性CGM 系统和实时CGM系统两种。回顾性CGM系统需要 患者持续佩戴该仪器3~5天,监测期间医生及患 者均无法查看结果,监测结束后经下载才能获得 回顾性的血糖监测结果,临床医生根据上述结果 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治疗。实时CGM系统在提供即 时血糖信息的同时还提供血糖报警、预警功能,协 助患者进行即时血糖调节,但在决定调整治疗方案 前还需应用血糖仪自测血糖以进一步证实。目前在 我国,CGM技术应用仍以回顾性CGM系统为主。 1,5-AG被认为是餐后高血糖的标记物。由于 1,5-AG非常敏感,会随着血糖水平变化发生快速 反应,因此可以准确地反映几天内血糖的短暂升 高。一项最近的研究提示1,5-AG可以体现近2周 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6 总结 指南指出糖尿病治疗的目标应该在尽可能安 全的前提下将血糖降低到接近正常,包括三个指 标: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其中,不同于 2007版指南的是,2011版指南对于HbA1c的目标定 为<7%,而不是之前的6.5%;餐后血糖的目标定 为<9 mmol/L,较前也有所放宽。本指南强调, 餐后血糖对于总体血糖控制及HbA1c的贡献很大。 随着HbA1c降低,餐后血糖的贡献增大,尤其是 HbA1c<8%时。因此,HbA1c达标的同时也要兼顾 餐后血糖的达标。 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 78 ●指南导读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3期 之一,IDF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糖尿病管理,为加强 糖尿病防治做了大量努力。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的发布将帮助广大临床工作者利用现有的治疗方 法和资源,制订有效的控制餐后血糖的策略,从 而提高血糖达标率,改善患者生存状况。结合中 国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比例高于西方国家的 现状,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对中国的餐后血糖管 理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IDF在未来将继续根据 需要,每3~5年根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更新餐后 血糖管理指南。 参考文献 [1] Whiting DR, Guariguata L, Weil C, et al. IDF diabetes atlas: 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1, 94(3):311-321. [2] Ceriello A, Colagiuri S, Gerich J, et al.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 in diabetes[J].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08, 18(4):S17-S33. [3] Monnier L, Lapinski H, Colette C. Contributions of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increments to the overall diurnal hyperglycemia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variations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HbA1c[J]. Diabetes Care, 2003, 26(3):881- 885. [4] Polonsky WH, Fisher L, Schikman CH, et al. Structured 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ignifi cantly reduces A1C levels in poorly controlled, noninsulin-treated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e Structured Testing Program study[J]. Diabetes Care, 2011, 34(2):262-267. 收稿日期:2012-01-14 ·信息窗· 第八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二届欧洲肝病学会日 第四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肝病峰会会议征文通知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 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协办的“第八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 暨第二届欧洲肝病学会日、第四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肝病峰会”将于2012年6月7~11日在广西南宁召开。 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会发表演讲,并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全 方位展现肝病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现将会议征文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征文:(1)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2)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策略;(3)乙型病毒 性肝炎的长期治疗;(4)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5)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6)肝纤维化的 防治;(7)肝硬化的规范化治疗;(8)肝细胞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9)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0)肝癌的早期诊断;(11)肝癌的手术治疗及方案选择;(12)肝癌的非手术治疗;(13)肝癌的 生物治疗;(14)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15)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16)肝移植后 肝炎复发的诊断预防和治疗;(17)生物人工肝的应用及进展;(18)小儿自身免疫性肝病;(19)肝 肾综合征;(20)肝功能衰竭;(21)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22)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病; (2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征文要求:(1)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华肝脏病杂志》稿约,要求全文及500字左右中文摘要各一 份,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摘要的论文和文献综述仅以列题的方式收录于大会论文 集;(2)论文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包括Email地址和电话);(3)已在全国学术会议交 流或已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再受理;(4)论文一律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不接受纸质稿件,邮件主 题请注明“第八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征文”字样,电子邮箱:zhgz@vip.163.com;(5)截稿日 期2012年4月1日。 联系电话:023-63727251,023-63706512;联系人:桂敏。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本文档为【2011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