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黑色的呐喊_最蓝的眼睛_的伦理批评分析

2012-04-10 2页 pdf 138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0830

暂无简介

举报
黑色的呐喊_最蓝的眼睛_的伦理批评分析 第 27卷第 1期 2008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Zhengzhou Institute ofAe ronautica l IndustryManagemen t( 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Vo.l 27 No. 1 2008. 2 收稿日期: 2007 - 11- 25 作者简介:靳振勇 ( 1982- ),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黑色的呐喊: 5最蓝的眼睛 6的伦理批评分析 靳振勇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色的呐喊_最蓝的眼睛_的伦理批评分析
第 27卷第 1期 2008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Zhengzhou Institute ofAe ronautica l IndustryManagemen t( 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Vo.l 27 No. 1 2008. 2 收稿日期: 2007 - 11- 25 作者简介:靳振勇 ( 1982- ),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黑色的呐喊: 5最蓝的眼睛 6的伦理批评分析 靳振勇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文章从伦理批评的视角,结合小说作者的成长经历与伦理道德观念,对 5最蓝的眼睛6中爱的 /缺 失0、种族不平等及最终的乱伦悲剧予以分析,探讨伦理道德困境下黑人的选择。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 5最蓝的眼晴6;托妮# 莫里森 中图分类号: I71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1750( 2008) 01- 0029- 02 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作 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无论是思 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 的高度。5最蓝的眼睛6发于 1970年,该小说以黑人社区 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 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 /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 学0。本文从伦理批评的视角,结合莫里森的成长经历与伦 理道德观念, 对 5最蓝的眼睛6中爱的 /缺失0、种族不平等 及最终的乱伦悲剧予以分析,探究其根源。 一、家庭中爱的 /缺失0 /爱0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 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 /真空世界 0, 因此爱的 /缺 失0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 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无爱 0是这个 家庭的主题, 首先从其姓氏就不难看出。再则 ,这个家庭成 员之间的冷漠关系也反映了这一主题。葆琳和科里也曾有 过短暂的幸福, 但随着孩子的出生及两人关系的僵化, 幸福 也随之消失。从此, 生活成了一部斗殴剧, 这样的生活非但 未成为他们的耻辱, 反被视为苦闷生活的 /调味料0, 折射 出一种病态的心理。然而, 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人又是怎样 的状况呢? 儿子萨米因为厌倦了这种生活, 不时出逃以躲 避现实;在父母殴斗时,他不是想办法去劝止,而是大喊 /杀 死他! 杀死他! 0这种反应绝非偶然, 而是长期得不到关心 与呵护的必然结果。母亲葆琳在白人家里做佣人, 就自以 为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白人那种体面生活, 实现了儿时的梦 想。此时的葆琳认为自己的孩子丑陋,给自己丢脸, 不愿意 给他们母爱。看到女儿打翻了主人家的果汁,她 /飞步冲向 佩克拉, 用手背将她打倒在地0, 嘴里还骂着: /你这个疯癫 的傻瓜 , , 我的地板, 全弄脏 , , 瞧你 , , 作了些什么 , , 起来滚 , , 看看 , , 疯癫的 , , 我的地板、地板 , , 我的地板。0相反, 葆琳对小主人却百般呵护。这一鲜明的 反差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谁是葆琳的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 黑格尔强调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母亲要让孩子在爱、信任 和服从中度过他的生活的第一个阶段, 这样他们的心情就 有了伦理生活的基础0。失去了爱的家庭,也就失去了伦理 生活的基石。 二、社会的 /弃儿0 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 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 女性更无平等可言。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 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更具羞辱 性的是医生的话, /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就像马下 崽一样0;而白人孕妇受到细心的照顾, 听到的是 /您可能 要生双胞胎啊0之类的暖心话语,得到的待遇更是不可同日 而语。 再说自由。当养母去世、亲父又拒绝承认自己时, 科里 有了人生中最 /自由0的日子, 他可以生,可以死, 可以走进 监狱而不感到身入牢笼 , , 无限放大的自由意味着黑人生 活的毫无保障, 他们的存在对这个社会毫无意义。刘建军 指出, 人的本质是自由, 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乃至人与自 然、宗教、人所创造的物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关系结构 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的追求状态和生存状态。然而对于黑人 来说, /自由0却并不意味着像蝴蝶一样追求自己的梦。科 里的背后是一段黑人遭歧视、侮辱的辛酸史。从小四处流 浪、饱受屈辱,缺乏榜样与教育的科里根本不晓得如何做父 亲, 也不知人生该有怎样的信仰。因此,最终没能弄清楚爱 与欲、温情与暴力、父亲与恋人之间的区别。莫里森叙述完 科里所遭受的罪与苦之后, 接着便描写了强奸的场面。一 时间, 很难判断他到底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 三、乱伦的悲剧 /家庭作为较小范围内的单个人的联合体,是直接的或 自然的伦理精神。家庭以爱为其基本规定, 体现着自然的 #29# 第 1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7卷 和谐。0/简单地说,爱就是伦理性的统一。爱是感觉和感情 的东西, 因而是自然形式的伦理。0但是,布瑞德拉夫家处在 爱的 /真空0中, 似乎昭示着伦理丧失的必然性。 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 一个周六下午, 酒后醉醺醺的科里回到家中, 看到女儿佩克 拉正在厨房洗碗。女儿的形象与动作引发了科里的一系列 情感反应:嫌恶、罪恶感、可怜与爱意。佩克拉用脚拇指瘙 痒的一幕让科里想起了他与葆琳的过去,继而萌生了性欲。 另一方面, 佩克拉的不反抗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科里 生来便被父母抛弃, 从小就缺少爱的 /营养 0, 在成长过程 中又受到白人的侮辱,可以说在他身上埋下了 /暴力、粗俗 与堕落的劣根性0。这就不难悲剧发生的可能性与必 然性。这种悲剧也并非孤例, 却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一 样发生在每一代黑人身上。 为了寻找悲剧幕后的根源,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 的个人经历与伦理观念, 因为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的人 类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而优秀的文学作品 /往往全面 深刻地反映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感情和文化 精神面貌, 其中通过对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的描写形象地 反映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0。 莫里森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罗伦镇的一个黑人 家庭, 父亲是名蓝领工人,祖父母则对白人持仇视态度。她 /自幼在黑人民族传统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培养起强烈的 民族观感情。大学期间利用暑期巡回演出的机会到南方故 土, 充分吸收那里的营养0。但实际上, 在穷人聚集的罗伦 城, 街区间的种族隔离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分明 ,强烈的种族 敌对情绪也不是很普遍。另一方面, 莫里森系统地接受过 正统的西方文化教育, 能够熟练而巧妙地使用英语, 运 用许多构成传统文学形式的手法;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 式进行文学创作。因此, 莫里森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 再加 上她的女性身份, 决定了她异于前人的视角。莫里森曾将 美国黑人小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先是抗议的狂潮, 随 即是较为反省地寻找自我本质 ,进而是进一步探索文化, 技 艺上精益求精, 最后是对世界持更广博的看法。0 /持更广 博的看法0的莫里森主张分析黑人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黑人 重新正确认识自身的文化与价值, 不至于在一个白人主导 的社会失去自我。正如钱满素所指出的那样, 作者满怀着 /哀其不幸 , 怒其不争0的感情, 旨在 /抹去蒙尘, 还其璞 玉0。 四、黑人:如何走出困境 在伦理道德的困境中, 黑人还能否走出去? 莫里森其 实并未绝望, 从小说重点描写的另一个家庭 ) ) ) 麦克蒂尔 家便可以看到作者的主张。 作家对麦克蒂尔一家的描写主要是正面的、肯定的, 他 们坚持自己对生活的见解而且保持了黑人家庭的和睦与美 德。当小女儿克劳迪娅生病、大女儿弗里娅遭老亨利欺负 的时候, 父母表现出关心与爱护,努力不使自己的孩子受到 伤害, 这与布瑞德拉夫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佩克拉的 到来虽然加重了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的负担, 但他们还是 给予佩克拉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与鄙视佩克拉的格拉 尔丁夫人、欺负佩克拉的几个黑人男孩及利用佩克拉的 /肥 皂头0牧师形成了对比。 克劳迪娅的形象异常突出, 代表了理想状态的黑人。 当佩克拉望着毛琳逃跑的背影发呆, 身体弯曲得像折翼的 小鸟, 克劳迪娅就想 /我真想把她撕开, 酥化她的脊柱, 把根 钢筋插进她的脊椎骨, 让她站得直挺挺的, 吐出心中的悲 哀0。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这是何等的胸怀! 然而我 们又必须承认克劳迪娅并非完美。她无法解释自身丑陋的 根源, 从而在内心种下了对白人小女孩的仇恨:她对邻居露 丝玛丽的嫉妒与虐待, 对茶杯上秀兰# 邓波儿的仇恨, 将父 母的圣诞礼物白人布娃娃解剖都是证明。但她毕竟还很 小, 她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了变化 : /爱是最好的庇 护场所。这样一来, 对待秀兰# 邓波儿的态度就从最粗鲁 的虐待到无名的仇恨、再到无法解释的爱。后来我才知道 尊崇她, 正如懂得干净是值得高兴的事一样。同时,我还懂 得了变化就是毫无进步的调整以求适应社会。0某种程度 上, 我们可以视克劳迪娅为作者的代言人, 再次印证了莫里 森 /对世界持更广博看法0的主张:黑人作家要在作品中探 索社会问题, 帮助黑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及其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 5最蓝的眼睛6就是一场由白人强势文 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伦理道德困境的悲剧, 而作者正希望 以此鞭挞自己的黑人同胞,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问 题, 积极寻求出路。可以肯定地说,黑人问题的解决不在白 人, 而在于黑人自己。莫里森认为, 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 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之外, 必须保留黑人的文化。 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种族问题, 并懂得如何保持自身优 良的文化传统与美德, 这样,黑人民族才可以赢得白人社会 的尊重, 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写5阿 Q 正传6来唤醒中国人一样。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莫里森创作 的目的吧。 参考文献: [ 1]ToniMorrison. The B luest Eye[M] . W ash ington:W ash ing2 ton Squa re Press, 1970. [ 2]王守仁, 吴新云.性别# 种族# 文化:托妮# 莫里森的小 说创作 (修订版 )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3]王晓路. 种族 /族性 [ J] .外国文学, 2002, (6) : 62- 66. [ 4]李明溪.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 (四 ) [M ].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9. [ 5]钱满素. 我, 生为女人 [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 [ 6]乔 山. 文艺伦理学初探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 7]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判:文学批判新探索 [ J]. 外 国文学研究, 2004, ( 5): 16- 24. [ 8]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4. 责任编辑:孙咏梅 #30#
/
本文档为【黑色的呐喊_最蓝的眼睛_的伦理批评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