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政治经济学内部试题

2012-04-11 50页 doc 356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1000

暂无简介

举报
政治经济学内部试题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章 导 论 一 、名词解释 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规律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 分配关系 ② 消费关系 ③ 生产关系 ④ 交换关系 ⒉ 生产资料是指() ① 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 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④ 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 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 生产力和生产关...
政治经济学内部试题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章 导 论 一 、名词解释 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经济、经济体制、经济规律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 分配关系 ② 消费关系 ③ 生产关系 ④ 交换关系 ⒉ 生产资料是指() ① 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 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④ 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 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 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 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 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 ② 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 ④ 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 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 价值规律 ②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 剩余价值规律 ④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 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②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④ 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 多项选择题 1. 物质资料生产()()()()() ① 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 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 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 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② 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 自然资源的开发 ④ 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 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 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 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 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 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 认识它 ② 利用它 ③ 限制它 ④ 发现它 ⑤ 创造它 ⒌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是()()()()() ① 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 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 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 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 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 辨证统一关系 ② 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质 ③ 前者的变革必然导致后者的相应变革 ④ 后者对前者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 ⑤ 后者适应前者,则对前者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否则则对前者具有限制和破坏作用 四. 简答题 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㈡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㈢ 怎样科学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㈣ 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㈤ 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㈥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支配着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 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及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实现相互作用的? ㈡ 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㈢ 如何把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劳动:即劳动者的劳动,它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一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③;⒉ ②;⒊ ③;⒋ ④;⒌ ④;⒍ ①。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②③⑤;⒉ ①②③④⑤;⒊ ①②③⑤;⒋ ①②③④;⒌ ①②③④⑤; ⒍ ①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㈠ 答:⑴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⑵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⑶ 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㈡ 答:⑴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只有被实际运用于生产,同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才会变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⑵ 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㈢ 答:⑴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⑵ 狭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⑶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即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 ㈣ 答:⑴ 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究范围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⑵ 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⑶ 只有了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 ㈤ 答:⑴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它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客观力量决定着经济现象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既要通过经济现象表现出来,又被经济现象所掩盖。因此,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就要从经济现象入手。⑵ 按照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规律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示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体现几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由于从低到高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规律的作用范围、程度和形式也会不同;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表现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关系特有的本质特征。 ㈥ 答: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一条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会存在和发生作用,决定一种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新旧生产关系的更迭;决定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上升演进的全部历史过程。⑵ 科学地认识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揭示出它在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们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 ㈦ 答: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⑵ 唯物辩证法的特点就是坚持如下基本观点:① 唯物的观点。 ② 发展变化的观点。 ③ 矛盾的观点。 ④ 阶级的观点。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㈠ 答:⑴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经济形态。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①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生产关系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局部的调整和变化。②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质变。③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可能变化的程度。 ⑶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够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⑷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首先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革。 ㈡ 答: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各个社会集团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这种关系的性质同样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2)分配关系。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分配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①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②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还要受到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③ 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3)交换关系。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果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其交换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① 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② 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③ 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4)消费关系。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① 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② 消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③ 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⑸以上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① 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② 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上述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统一。 ㈢ 答:⒈ 科学的方法论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还运用了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其它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⒉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经济历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坚持这种基本方法,就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下基本观点:⑴ 唯物的观点。⑵ 发展变化的观点。 ⑶ 矛盾的观点。⑷ 阶级的观点。 ⒊ 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⑴ 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到抽象,即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客观经济现象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实际材料,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辩证地分析,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也就是人们对客观经济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⑵ 从抽象到具体。它是理论叙述方法,即安排理论体系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进程从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理论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和具体的经济理论范畴,通过经济理论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把客观经济运动和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人们在理论上阐明经济事物,首先需要对那些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做出理论分析,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那些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直到最后对社会经济关系做出全面的、完整的、具体的理论阐析,在理论范畴上达到本质和现象的统一。⑶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⒋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这里的逻辑是指阐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分析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的逻辑进程。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指,按照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来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运动规律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这种一致性集中地表现在,历史进程所遵循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一致的。科学理论所阐明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已经被人们认识了的历史必然。真实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而逻辑进程在阐发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时,则要排除历史进程中的偶然因素和现象以及各种曲折的过程,使社会经济进程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清晰地表现出来。 ⒌ 其他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经常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同时,借鉴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一 、名词解释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商品拜物教、货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值尺度、价格、价格标准、流通手段、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供求关系、竞争机制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商品是() ①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 ③ 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④ 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 ⒉ 商品的二因素是() ① 价值与价值量 ② 使用价值与效用 ③ 价值与交换价值 ④ 使用价值与价值 ⒊ 商品的价值量是() ① 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决定;② 由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实际付出的劳动决定的;③ 生产技术决定的;     ④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⒋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① 成正比 ② 成反比 ③ 反方向变动 ④ 同方向变动 ⒌ 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 ① 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 ②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③ 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④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⒍ 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①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③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④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⒎ 劳动的二重性是() ① 两次劳动;② 两种劳动;③ 两种具体形式的劳动;④ 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⒏ 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②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分工 ③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④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⒐ 私有制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 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 ②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④ 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⒑ 货币的本质是() ①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 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③ 金银等贵金属 ④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⒒ 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① 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② 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③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④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⒓ 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包括() ① 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 ② 流通中实际具有的货币量 ③ 纸币发行量 ④ 社会贮藏的金属货币量 ⒔ 通货膨胀是() ① 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② 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③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④ 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⒕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① 商品价格经常高于商品价值 ②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③ 商品价格总是与商品价值不一致 ④ 商品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⒖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① 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②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③ 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④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① 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② 由交换决定的 ③ 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 价值的决定因素 ⑤ 商品的社会属性 ⒉ 商品的价值是()()()()() ①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② 是商品使用价值大小的表现 ③ 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④ 商品的自然属性   ⑤ 商品的社会属性 ⒊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① 抽象劳动的结果 ②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③ 具体劳动的结果 ④ 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 ⑤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⒋ 商品的价值是()()()()() ① 抽象劳动的结果 ② 具体劳动的结果 ③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④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 ⑤ 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⒌ 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 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② 价值的决定与价值的实现 ③ 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④ 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 ⑤ 价值规律在不实现中实现 ⒍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 ① 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② 是观念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 ③ 总是准确地反映商品的价值 ④ 有时并不真正反映商品的价值 ⑤ 可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 ⒎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① 使商品生产从物物交换转变为商品流通 ② 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③ 必须是具有十足价值的金币 ④ 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   ⑤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⒏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 ① 可以作为具有价值的金银饰品存在 ② 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商品销售困难 ③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④ 使社会购买力增加   ⑤ 是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⒐ 商品的价格是()()()()() ①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③ 由价值决定的 ④ 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⑤ 受供求关系影响的 ⒑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是()()()()() ① 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 ②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③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 ④ 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⑤ 自然条件等 ⒒ 货币职能中包含危机可能性的是()()()()() ① 价值尺度 ② 流通手段 ③ 贮藏手段 ④ 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⒓ 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表明()()()()() ①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 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③ 简单劳动只有换算为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④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⑤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⒔ 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① 商品价值的变动 ② 货币商品价值的变动 ③ 纸币发行量的变动 ④ 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 ⑤ 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动 ⒕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 ①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②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④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⑤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 ⒖ 等价交换原则是()()()()() ① 自然经济通行的原则 ② 简单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③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④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⑤ 一切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 四、 简答题 ㈠ 理解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逻辑起点。 ㈡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㈢ 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的经济关系? ㈣ 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㈤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商品拜物教观念。 ㈥ 什么是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的背离,这种背离是如何产生的? ㈦ 什么是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这种背离又是如何产生的? 五 、论述题 ㈠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表现为价值? ㈡ 思考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㈢ 货币有哪些职能?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有哪些? ㈣ 思考货币形式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 ㈤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要求的?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 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各种不同形态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局部独立经济利益决定的。 社会劳动: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所赋予的。 商品拜物教:指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性质。它是商品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反映。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的质和量通过与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质上相同和量上相等表现出来。 等价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价值尺度:指以货币为尺度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比率,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它是为了使货币能更好地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而对货币自身所作的量上的技术规定。它是用某一固定的金属量作为货币单位,它只能计量货币的量,而不计量商品的价值量。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流通公式为:W—G-—W。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商品交换的整体形成商品流通。它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分为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第一形态变化W——G,卖,和第二形态变化G——W,买。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用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单位平均转手次数表示)。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 贵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变为: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但在现代经济中人们已把由其它原因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都称作通货膨胀。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实现形式。 市场机制:指商品经济内部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调节的自动性,二是利益的制约性。 供求关系:与竞争、价格波动相联系的部门商品供给总量和社会需求总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它是耗费于部门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总量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买者与卖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反映部门内部生产者群与消费者群两个集合力量之间的竞争关系。 竞争机制: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之间、买者与买者之间、卖者与卖者之间为实现他们的行为目标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它反映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① ⒉ ④ ⒊ ④ ⒋ ② ⒌ ③ ⒍ ② ⒎ ④ ⒏ ② ⒐ ④ ⒑ ① ⒒ ③ ⒓ ① ⒔ ④ ⒕ ④ ⒖ ②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③ ⒉ ①③⑤ ⒊ ②③⑤ ⒋ ①④⑤ ⒌ ①②④⑤ ⒍ ①③⑤ ⒎ ①②③④⑤ ⒏ ①③⑤ ⒐ ①②③④⑤ ⒑ ①②③④⑤ ⒒ ②④ ⒓ ①②④⑤ ⒔ ①②③④ ⒕ ①②③④ ⒖ 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㈠ 答:⒈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的最普遍形式。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关系。⒉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乃至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有多种形式,譬如,货币、资本、证券、地产等,但从这些形式追溯下去,都要追溯到对商品的分析。⒊ 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不了解商品所包含的矛盾,就不能全面了解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各种矛盾形式及其原因。因此,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使政治经济学解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及市场经济有了一种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 ㈡ 答:商品是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⒈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自然之间的关系。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⒊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就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这二重属性。 ㈢ 答:⒈ ⑴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⒉ 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地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 ㈣ 答:⒈ ⑴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⑵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⑶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⒉ 试举现实案例并分析说明。 ㈤ 答:⒈ 商品拜物教的含义。⒉ 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商品拜物教观念,并说明如何对待这种拜物教观念。 ㈥ 答:⒈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的背离,即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是指商品交换不仅反映价值,以价值为基础,而且要通过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相对表现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从而反映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的规定性,决定了价格与价值量有可能发生不一致,因而价格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⒉ 实际上,价格与价值量经常不一致。供求关系使价格经常偏离价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供小与求,价格高于价值。它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⒊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并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反而是价值规律的正常实现形式。 ㈦ 答:⒈ 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是指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这是价格形式本身所包含的一个质的矛盾。⒉ 这种背离的发生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但却在形式上具有了价格,取得了商品形式。这些东西可分为两类:① 一类是不具有明显可让渡性的非实在物,如良心、名誉、人格等,由于商品拜物教观念作祟,它们具有了价格,取得了可以买卖的商品形式,但它们的价格纯粹是虚幻的,根本不存在的。② 另一类是具有可让渡性的实在物,如未开垦的处女地、原始森林和矿山等。它们的虚幻的价格形式,却掩盖着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出来的关系,如土地价格实际上是资本化的地租,从而被人们误认为土地本身具有价值。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㈠ 答:⒈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⒉ 这一矛盾的形成及要求。⒊ 这一矛盾是产品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价值的原因。⒋ 这一矛盾如何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表现为价值。⒌ 矛盾的解决或激化。 ㈡ 答: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⒈ 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⑴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相对价值形式;③ 等价形式及其特点;④ 对简单价值形式总体的分析。⑵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①含义及等式;② 对扩大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的分析。⑶ 一般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价值表现的特点;③ 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还不能促使商品交换的稳定发展。⑷ 货币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贵金属能够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的原因。③ 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部矛对立,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这就是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⒉ 货币的本质: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㈢ 答:⒈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⒉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相继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⒊ 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⑴ 货币执行职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① 货币的产生暂时缓和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解决了交换过程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②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有利于商品价值得到表现,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便于各种商品价值的比较;③ 流通手段使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从而使整个商品界联成一个整体,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 贮藏手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不易发生通货膨胀;⑤ 支付手段使信用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发展;⑥ 世界货币使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世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⑵ 货币执行职能也对社会经济发生了负面影响:① 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看,它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形式本身即包含着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又包含着质的矛盾。所谓质的矛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从而没有价值的客体也具有了价格的外观,例如,土地、证券等。价格形式所包含的这一矛盾是虚拟资本以及泡沫经济产生的基础。② 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看,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商品交换的整体形成商品流通。这样,商品流通就把整个商品界的运动相互犬牙交错联成一体,产生了生产当事人无法控制一系列社会经济联系。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就会发生只卖不买,或多卖少买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即商品实现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以最终为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还不具有危机的现实性。③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生产当事人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以外,又出现了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使经济中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债务链,当债务链的某一环节出现破裂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支付困难,从而产生了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即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 ㈣ 答:⒈ 货币形式的演变:⑴ 货币形式演变的可能性。⑵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创造着实现货币形式变化的条件。历史上货币形式演变的形式。⒉ 货币形式演变的内在逻辑:⑴ 货币形式演变是价值独立化的内在要求。⑵ 货币形式演变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货币职能充分发挥的需要。 ⑶ 货币形式演化的内在逻辑过程就是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逐步脱离使用价值实体的过程。 ㈤ 答:⒈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⒉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⑴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⑵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① 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② 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⑶ 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⒊ 价值规律的作用:⑴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⑵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 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① G—W阶段的的货币上 ② 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  ③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④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⒉ 资本是() ① 货币 ② 生产资料 ③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④ 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⒊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① 货币的积累 ② 劳动力成为商品 ③ 财产所有权 ④ 贷放 ⒋ 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① 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② 一种社会所有制 ③ 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④ 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⒌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① 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② 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③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⒍ 超额剩余价值是() ①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② 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③ 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④ 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⒎ 不变资本是指() ①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② 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③ 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④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⒏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① 能转移自身价值 ② 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 ③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④ 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⒐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① 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② 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③ 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④ 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⒑ 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① 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②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③ 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④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⒒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① 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② 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 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④ 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⒓ 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① 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 ② 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③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④ 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 、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 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② 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 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④ 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 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3.剩余价值量等于()()()()() ① 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乘积 ② 剩余价值率与不变资本的乘积 ③ 剩余价值率与预付总资本乘积 ④ 利润率与可变资本的乘积 ⑤ 利润率与预付资本的乘积 4. 资本流通公式的特点是()()()()() ① 运动的顺序是先买后卖 ② 运动的媒介是商品 ③ 运动的主体是使用价值 ④ 运动的目的的价值增殖 ⑤ 运动是无止境的 5.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① 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②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③ 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④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⑤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① 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属于可变资本 ② 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固定资本 ③ 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流动资本 ④ 从其价值形成方面看,与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的作用相同 ⑤ 从其流通的方式看,它和流动资本没有区别 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① 商品价值下降 ② 劳动力价值上升 ③ 劳动力价值下降 ④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⑤ 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 ① 增加雇佣劳动的数量 ② 压低工人工资 ③ 延长工作日 ④ 提高劳动生产率 ⑤ 增加劳动强度 9. 从分析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中可以看出( ) ( ) ( ) ( ) ( ) ①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作用是不同的 ② 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不同的 ③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④ 资本带来剩余价值同价值规律在形式上是矛盾的 ⑤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10. 下列关于资本的划分正确的是( ) ( ) ( ) ( ) ( ) ① 按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按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③ 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④ 按资本在流通的不同作用,资本分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 ⑤ 按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资本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1.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 ( ) ( ) ( ) ( ) ① 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 ② 是采用暴力手段强迫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中 ③ 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经济条件的历史过程 ④ 以剥削广大农民生产资料为其全部过程的基础 ⑤ 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 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 ( ) ( ) ( ) ( ) ①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② 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④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 ⑤ 劳动者必须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13. 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示为( ) ( ) ( ) ( ) ( ) ① 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② 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③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④ 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⑤ 剩余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率 四 、简答题 ㈠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㈡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㈢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能否认为劳动已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五、 论述题 ㈠ 比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 ㈡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什么转化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㈢ 如何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实际工资变化的趋势? 六 、计算题 ⒈ 某制些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⒉ 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经济关系。 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和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源泉。它的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的大小由生产和再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不像其他商品那样逐渐消失,而是重新被创造出来。 资本主义所有制;以资本所有者占有生产资料,并以此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剩余价值: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补偿价值的价值余额,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被改变成新产品,这部分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是原有价值的一种再现,不会增加新价值。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因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准确地反映出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也被称之为剥削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mˊ= m/v。它还可表示为: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时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部门内部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改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了生产率,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差额。它是该企业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超过一般剩余价值水平的余额。这是一种暂时现象。 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劳动力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月、周、日、小时)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按照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计算的工资。它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本质上也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得到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只有实际工资才是工人真正得到的报酬并反映工人的生活水平。在通货膨胀发生时,如果货币工资不变,消费品价格上升,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相对工资: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剩余价值的比率,亦称比较工资。它表示劳动与资本的相对利益关系。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④ ⒉ ③ ⒊ ② ⒋ ④ ⒌ ④ ⒍ ① ⒎ ④ ⒏ ③ ⒐ ② ⒑ ① ⒒ ④ ⒓ ③ 三、 多项选择题 1.①④ 2.①③ 3.①⑤ ⒋①②④⑤ ⒌①④⑤ ⒍①③⑤ ⒎①③④⑤ ⒏ ①②③④⑤ ⒐ ①③④⑤ ⒑ ①②⑤ ⒒①②③④⒓①③④⑤⒔①②③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㈠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劳动力是“自由人”,即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别无其它商品可卖,更没有生产资料或其他谋生的手段。出卖劳动力
/
本文档为【政治经济学内部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