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

2012-04-12 14页 doc 69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5869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 广东省阳东一中2009届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 1、辨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答:(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3分)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如果把它理解为人们办事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不能简单的说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4分) (3)...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
广东省阳东一中2009届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 1、辨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答:(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3分)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如果把它理解为人们办事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不能简单的说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4分)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分) (4)题目把这两个观点说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不确切的。(1分) 2. 辨题: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全面概括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分) ②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3分) ③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只涉及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一个方面。(3分) ④题目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 3、辨题: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而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由人类社会活动形成的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答:(1)“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4分) (2)社会活动的确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社会的确也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但是由此认为“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是错误的。首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其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即使是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所以说,人类社会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不能错误地认为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6分) (3)题目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 4、背景材料:2006年9月3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一号”执行其最后一项任务一一撞击月球。按预定击中月球表面。“撞”出了大量物质,供科学家对撞击点进行进一步研究,圆满完成了科学实验任务。 辨题:人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从自然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料的。 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际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智能一号”按预定计划撞击月球表面,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表现。(5分) (2)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料,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智能一号”按预定计划撞击月球表面,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表现。(5分) (3)可见,辨题说法是片面的。(1分) 5.背景: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消息,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中国申报的另一项目河南安阳殷墟也全票通过评审,成为中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相关专家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辨题:只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我国的世界遗产。 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总是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分)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保护好我国的世界遗产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 (2)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事物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1分)这要求我们在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会不至于破坏我国的世界遗产,并进一步保护好这些遗产。(2分) (3)由此可见,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6.辨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而辍广”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精析 :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两个层次,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强调按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能够正确理解所引用古语的哲学寓意,即都强调了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然后分层说明即可,最后要指出其不合理之处。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题中的两句话都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即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喜欢与否,承认还是不承认,只要条件存在,它就要起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与活动,题中的观点并未提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也就没有体现出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7、辨题: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能服从它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题中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起来。 8.辨题:规律就是铁的法则。 答:(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分)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这点来说,规律具有铁的法则的无情性,题目中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分) (3)法则是人们根据客观情况制定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不具有规律的客观性,只不过好的法则是规律的反映。因此,规律就是铁的法则又是错误的。(4分) 9.材料: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国军民迅速投入了救援,彰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辨题: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答:(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2分) (2)“天灾不由人”即天灾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现象中的天灾,如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3分) (3)“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3分) (4)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顽强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困难(天灾)的,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体现了“抗灾不由天”。(3分) 10.辨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精析:题中观点虽然看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事物的积极的作用;但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有三处错误:一是把意识能动作用概念缩小了,只看到相反作用,没看到反映 ;二是没有区别开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不同作用,只看到积极作用,没看到错误意识的消极作用;三是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为可以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 没有理解这种作用只是一种"指挥"作用 , 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因此,此题的辨点也就有以上三个方面。答案组织就依据上述分析依次答出即可。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 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对客观事物起反作用。因此,仅仅归结为反作用是不完整的。 (2)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意识 , 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 , 则对事物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意识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 , 它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 ,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 ,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 (4)由此可见,题目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1、辨题: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答:(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纵上所述,命题的观点看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观点则是错误的。 12.第四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吴海军以科技创业、产业报国为己任,凭着深厚的科技理论功底、前瞻的发展战略眼光、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在计算机研发和制造领域掌握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辨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就事业。 答:(1)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分)人们要成就事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这点看,辨题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1分) (2)人们要成就事业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分)吴海军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并掌握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才成就了一番事业。(2分) (3)人们要成就事业还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2) (4)可见,辨题观点是片面的。(1分) 13、辨题: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因此,实践出真知。(4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是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6分) (3)因此,认为“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一说法是不科学的。(1分) 14.辨题: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精析 :本题辨点有四个,一是理论来自实践,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即可;二是来自实践的理论是否是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来自实践的理论是否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应从认识反作用的双重性说明,同时还应说明实践的成功还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四是来自实践的理论是否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应从认识的无限性上说明。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5.辨题:实践决定认识,所以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答:(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学发展观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是针对片面追求GDP的错误思想而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命题观点有一定合理性。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要转变发展观念,要用正确的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全局,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更是我们实践的指南,命题忽视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片面的。 16.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06年8月24日经过投票表决,多数人赞成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遭到“降级”。 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11分) 答:(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5分) (2)“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大多数人的意见仍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人的认识不能判断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3分) (3)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即是真理,最终是要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2分) (4)所以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 17. 辩题:真理是可以被人为修改的。 精析:本题属于正误混杂性辨析题。从真理的客观性看,人们不能随意修改真理;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真理又是可以修改的。最后结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说明对待真理的态度。 答:(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人们不能随意修改真理。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们对太阳行星的认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可以修改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8、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真理具有不变性。 答:(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因而,对同一个客观事物来说,真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3)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否则,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认为真理具有不变性是错误的。 19.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求不“唯书”,只“唯实”。 精析:本题辨点有两个,一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要“唯实”,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二是发扬求真务精神不“唯书”,对于此点要分两方面说明,即从“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说明反对“唯书”的不合理性,又要从意识反作用角度说明“唯书”的正确性。这样按照分层拨皮的办法,就不难组织出正确答案。 答:⑴“求真务实”要求“唯实”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⑵“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态度和做法,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求真务实”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反对“唯书”也是正确的。 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只“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20、背景材料:据来自广东省发改委的消息,2005年4月中旬,省发改委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广东明确将珠港澳大桥落脚点定于珠海横琴岛,该大桥将把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紧密联系起来,这对珠海整体经济无疑是个大利好,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多个产业将得到提升。 辨题:人们建造珠港澳大桥就意味着联系的建立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不具有客观性。 答:(1)联系是客观的,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尽管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建造珠港澳大桥就体现了这一点,并不是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21.辨题: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答:(1)人为事物是指人造物,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相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来看,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呈现着“人化”的鲜明特点。 (2)但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因此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具有客观性。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幻想脱离固有联系,主观臆造客观事物的联系是做不到的。 22.辨题:联系构成发展,因此,建立越多联系,就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答:(1)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所以,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同时,联系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只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对具体联系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只有建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4)所以,以上观点是片面。 23.“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细节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辨题:细节决定成败。 答:(1)笼统地说细节决定成败是片面的。(1分)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1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2分)从这个角度讲,关键的细节对事物成败起着决定作用。(1分) (3)整体和部分有着严格的区别,其地位、作用和功能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处于从属地位。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要大于部分功能之和。(3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节无法替代整体的功能,细节又不可能决定成败。(1分) (4)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分) 24.背景: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有人认为: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讲了诚信,无钱可赚。也有人认为: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讲诚信的人会吃亏。 辨题:我不讲诚信,是因为社会上有人不讲诚信;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我也会讲诚信。 精析: 本题属于正误混杂型的辩题,分析时对其观点中所包含的正确的和错误的成分要分别说明。命题中以市场经济要讲诚信为载体,所要考查的知识主要是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辩题中的两个层次的观点都有正确与错误,因而需要根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分别加以说明,分析的中心是怎样建立社会的诚信。 答:(1)整体与局部、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讲诚信作为社会问题,必然会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但它不能成为个人不讲诚信的根本原因。个人有没有诚信,关键是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2)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个人不讲诚信,社会诚信就难以建立。要建立社会诚信,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 (3)要建立社会诚信,也离不开国家提供的法律约束机制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4)题中观点只看到社会因素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没有看到个人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因而是片面的。 25、辨题: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因此,重视量的积累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11分) 答:(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5分) (2)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4分) (3)并非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分) (4)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 26、辨题:既然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走弯路,而且路走得越弯就越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答:(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在实际工作中,前进中的曲折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情形是根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前进而暂时的后退,是有意识地主动地曲折前进;有的是由于主观思想脱离客观实际而被迫走了弯路,这是由于人为失误而造成的走了弯路;有的是属于缺乏经验而不可避免的;有的是主观努力不够而造成的。 (2)走弯路毕竟会给革命和建设以及个人成长带来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促进事物发展。 (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尽可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力争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绝不能借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就把本来可以避免的曲折变成现实的曲折,更不能人为地故意去走弯路,制造逆境。 27、辨题: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结合。 答:(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因此必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3分)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既要坚持前途是光明的,又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准备走曲折的路。(3分)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分) (5)题中观点看到了量变和质变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有合理性;但又忽视了发展的途径、实质及意义,是片面的。(2分) 28、辨题:调整经济结构就能促成质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答:(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促成事物发生质变。因此,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调整经济结构。(3分) (2)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质变,只有合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3分) (3)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但要调整经济结构,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或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 29.材料: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辨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就是增强矛盾的同一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就是要消除矛盾的斗争性。 精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题中观点没有正确理解二者的含义,同时也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居此分析即可,由于观点本身错误,所以,最后要表明自己的看法。 答:(1)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指人们要积极地努力地采取一切办法解决矛盾和化解矛盾。 (2)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的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4)由上可见,上述观点把和谐因素等同于矛盾的同一性,把不和谐因素等同于矛盾的斗争性,实质上是把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割裂开来,因而辩题观点是错误的。 30、辨题: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有了矛盾就一定有事物的发展。 答: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2分)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3分) ③但是认为“有了矛盾就一定有事物的发展”是错误的。因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辩证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3分)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会引起事物的性质发生改变,即出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其中只有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才是发展。(3分) 31、辨题: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矛盾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答:(1)此说法是不科学的。(1分) (2)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随之产生,在新旧矛盾之间绝没有无矛盾的一刹那。但矛盾普遍性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4分) (3)但具体事物的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是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的。(4分) (4)总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具体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上述观点用矛盾的普遍性来否定具体矛盾可以解决,因而是不科学的。(2分) 32.辨题: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答:(1)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对立和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3分) (2)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的始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分)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同样存在着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矛盾。(3分) (3)认为和谐社会没有任何矛盾,是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的表现,实质上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2分) 33.辨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直线上升的过程。 答:(1)矛盾具有普遍性,它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矛盾又具有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不断正视矛盾的过程。(4分) (2)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具体分析不同阶段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2分)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分)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事物,其前途是光明的,但其成长并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也会有艰难曲折的过程。(3分) 34.背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是一组融儿童与动物为一体的五个娃娃形象,既呼应了奥林匹克五环,又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福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辨题: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正确揭示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还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3)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未完整地揭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是片面的。 35.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辨析以下问题: 辩题:网络越发展,危害性越大。 精析:本题以网络技术发展为背景,考查对网络发展的认识。对网络的发展要分清主流与支流,认清积极作用是主流,负面影响是支流问题;要用发展与联系观点看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对其加强管理,其负面影响会渐渐减少;同时要倡议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抑制网络的不良影响。 答:(1)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网络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主流。网络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 (2)看问题要坚持发展的观点。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逐步减少它的消极影响。 (3)看问题要坚持联系的观点。通过加强管理,加强法制、法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会趋利避害,促进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 (4)我们青年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积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36.“抓典型”(“解剖麻雀”)和“抓重点”的工作方法是一致的。 精析:本题是属于正误混杂型的题目,分析时除了要从其哲理依据分别说明其不同点之外,还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一致之处。 答:(1)这两种工作方法都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要求,都对矛盾进行了具体分析。 (2)“抓典型”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抓典型”就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当中揭示出矛盾的普遍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 (3) “抓重点”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就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这样其它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4)这两种工作方法都对矛盾进行了具体分析。但本题观点将两种不同工作方法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 37.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出现过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派”,他们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建立无产阶级的数学和天文学,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铁路。 辨题: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抛弃过去一切。 精析 :本题主要是考察对“辩证的否定”的正确理解。辨点有两个,一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结合含义、特点来理解即可;二是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而不是“抛弃”,将“扬弃”理解成抛弃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并不是抛弃过去一切。(2分)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联系的环节,它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分) (3)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4分) (4)题中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 38、辨题:只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答:(1)这个观点错误。(1分) (2)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离不开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使得我们敢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3分) (3)但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1分)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分) (4)因此,只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立足实践,实现实践创新,也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分) 39.辨题:世界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是发展。 答:(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1分) (2)辩证法昭示我们,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既肯定又否定。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5分) (3)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和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又否定和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因素。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5分) 40.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辨题:有了创新意识,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答:(1)创新意识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因此,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3)创新意识必须用来指导实际,并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41、辨题: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是正确的。(4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却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分) (3)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我们既要尊重社会历史规律,又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3分) 42、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精析 :本题的辨点有三个,一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承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明确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三是人民群众能否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涉及到人的活动能否违背、改变、创造规律的问题。 答:(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活动虽然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但这种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3)上述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正确的,但其夸大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认为人民群众可以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43.背景材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征程中,一些地方、部门、行业探索出许多新思路,新经验,新办法,涌现出许多新的发展模式。 辨题:经验源于实践,创造来自基层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变革对象中产生的,新的实践产生新的认识,人们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中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新办法和新经验,因而认为经验源于实践的观点是正确的。(4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基层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地方、行业、部门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4分) (3)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征程中,各地方、各行业、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基层群众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2分) (4)该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 44、材料: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在他的宿舍挂着这样的铭言:“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辨题:只要事事尽力,人们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答:(1)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主观因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导。题目提到,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事事尽力,有其正确的一面,看到了主观因素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4分) (3)人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因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的(4分)。 (4)所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既要事事尽力,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2分)。 45.背景:“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年正式启动以来,便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烈响应,已有多批次、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奔赴祖国西部,支援西部地区建设,且有相当一部分立志扎根于西部,建功立业,并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辩题:青年学生只有去贫困地区建功立业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精析 :本题以国家号召“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为背景,考察高校毕业生人生价值的问题。辨点有三个,一是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意义的;二是支援西部是不是有意义的人生选择;三是是否只有服务西部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选择;最后结合材料总结大学生应当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人生价值。 答:(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广大青年学生去西部建功立业,贡献知识和才华,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而且也在实践中促进了自己个人的成长,是有意义的选择。 (2)大学生应当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 (3)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应该允许大学生在不违反集体主义的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人生选择。大学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他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都是有意义的。 46.材料:新华社北京2006年3月2日电,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颁奖大会2日在北京举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获特别贡献奖,胡世祥等22名工程科研、管理人员和杨利伟等12名航天员获突出贡献奖。这批获奖者都是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可换神七相关材料) 辨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就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答:(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确保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这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可见,题目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47.背景:在某中学高三(2)班“我们未来之畅想”的主题班会上,有同学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青年人不要在意小事,而要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辨题:人生的意义在于做大事。 答:(1)人生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人生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只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生就有意义。(5分)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小事的积累,就没有大事的辉煌。因此,做大事必须要脚踏实地,从具体小事做起,任何否认量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5分) (3)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 48.天津市某村党总支书记刘春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十年间将昔日有名的烂摊子变成了如今响当当的富裕村。他为自己和村班子制定了一条规矩:当村干部,就别想自己发财。 辨析: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在于为社会积极贡献,从不追求个人利益。 答:(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先进人物之所以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主要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赤胆忠心乃至鲜血生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所以,认为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在于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正确的。 (2)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必要条件,即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个人承包的正当利益,先进人物也不例外。只不过先进人物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能够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3)因此,先进人物并不是也不可能不需要个人利益。 49、只要人人讲诚信,整个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答:①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 ②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人人讲诚信,整个社会才能诚信,才能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道德支撑。 ③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个人通过努力为此所作出的贡献必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④个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也离不开社会为个人提供的条件,离不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50.辨析:坚持真理,就是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答:(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坚持真理,就是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分) (2)但是,不能把是否坚持真理作为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的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它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价值追求。(4分) (3)总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分) (4)可见,题中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 1
/
本文档为【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