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本主义理论对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启示

人本主义理论对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启示

2012-04-13 3页 doc 34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9232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本主义理论对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启示人本主义理论对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启示 摘要:素质教育自推行以来,无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表现之一就是在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克服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呢?人本主义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要“以人为本”,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实际意义相关联等等。 关键词:厌学情...
人本主义理论对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启示
人本主义理论对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启示 摘要:素质教育自推行以来,无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现之一就是在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克服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呢?人本主义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一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要“以人为本”,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我评价;教学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实际意义相关联等等。 关键词:厌学情绪 人本主义理论 启示 素质教育自推行以来,无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表现之一就是在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为什么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等品质的培养;还有就是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从而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另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量太大…… 那么如何克服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呢?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相关的见解。但是在这里,我觉得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将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启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我——主动学”为特征。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以及价值观,师生间应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帮手和促进者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被调动,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了。 如果说将这一理论具体地应用到教学中,以此来克服当今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要“以人为本”,还主体地位于学生 在现代教育理论上,已将学生定为发展的主体,但在课堂上仍然不乏有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压制学生,把自己摆到了主体的位置,不去论证其做法正确与否,也不愿考虑学生学习的效率问题,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国的教育过程中,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其小班授课的圆桌教室,学生与教师围成一个圆圈,老师上课还可以坐下来和学生谈话,这种平等关系的深层涵义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怎样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我认为首先教学要在、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会产生厌恶的情绪。此外,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发现和创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首先,师生的人格地位平等、关系融洽,学生就能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师生情感融洽,就不会有情感代沟的形成,学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了。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体现师生之间的这种人格平等呢? 我觉得首先老师要显得有耐心,有热情,要不厌其烦。有的老师在自己讲完之后,要是学生还不懂,就会显得很急躁,甚至会骂学生怎么那么笨,这当然会很伤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厌学的情绪了。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能放下自己“师尊”的架子,要尽量多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显得很活跃,也不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了。 三、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的情绪,做到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学生是有情感的个体,如果课堂上没有情感的交流,只是教师单方向地讲授,会使本来丰富、生动、活泼的课堂成为一潭死水,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扼杀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 那么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教师本人必须是情感十分丰富的人。教师应该情思横溢,讲课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体验,要以情动人。这样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坎,点燃智慧的火花。其次,教师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有何不良情绪,要及时弄清原因并加以排除。如: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出现一片嘈杂声,就要看看,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没有讲清楚,或是哪位同学出了什么事情等。另外,教学内容也必须具有情感性,即使是枯燥的内容,也要注入适当的情感。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符合其性格特点,能在某一方面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他们就会觉得所学的东西与自己十分接近。这样就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显然就会增加他们的学习欲望。 四、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有人说一名成功的教师同时也是半个心理学家。此言确实很有道理,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过程。其实人本主义提出尊重学生的宗旨也在于此。 从学生的生理发展角度看,年龄的不同决定了其注意力稳定期的长短以及精力旺盛期的久暂。所以,作为老师,必须做好每天课时数的安排,并考虑到每节课授课内容的多少及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一些,理解力要强一些,后半部分时间精力会分散一些。因此,教师应抓好前半部分时间这个“黄金阶段”,按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不要让学生到后半节课的“疲劳时间”去处理难点问题。根据科学资料表明,小学生的每天学习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应超过7小时,高中生不应超过8小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课时安排都有缺陷,我觉得这也是我国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进步。而从以往的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的评价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只用几门重点课程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不公平的。家长和教师在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应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今后应怎样努力,并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实际意义相关联 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把课程好,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学习。其实不然,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对自己没有意义,学习效果也就要大打折扣,厌学情绪也会由此产生。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意义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的,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意义,是知识能否保持的决定因素。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学过的那么多知识为什么很快就被遗忘了?就是因为它们与学生的自我无关。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实际意义紧密挂钩。 小学生的厌学情绪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难题,我想如果教师能够切实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上六条原则,那么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素质教育也将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
本文档为【人本主义理论对克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