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2012-04-13 4页 pdf 139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0118

暂无简介

举报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书刑部任上,首上 /大辟上请0之议,后来使 /上请者多 得贷0,活人不少,累官至判刑部、礼部侍郎。燕肃一生 多所发明创造,他在任工部尚书时,复原了久已失传的 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后来又发明了 /莲花漏法 0, /用之 以候昏晓,世推其精密0。在出知明州时,还撰有5海潮 图6、5海潮论6[ 8] ( P9910)二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海 潮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沈括,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更是一位名闻遐尔的科学家,他于天文、地理、矿物、军 器、水利等方面都有造诣,所著 5梦溪笔谈6一书, 内容 涉及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它全面地...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书刑部任上,首上 /大辟上请0之议,后来使 /上请者多 得贷0,活人不少,累官至判刑部、礼部侍郎。燕肃一生 多所发明创造,他在任工部尚书时,复原了久已失传的 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后来又发明了 /莲花漏法 0, /用之 以候昏晓,世推其精密0。在出知明州时,还撰有5海潮 图6、5海潮论6[ 8] ( P9910)二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海 潮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沈括,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更是一位名闻遐尔的科学家,他于天文、地理、矿物、军 器、水利等方面都有造诣,所著 5梦溪笔谈6一书, 内容 涉及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它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古代 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 术就见诸该书记载。沈括还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 有5良方6十卷等。宋庆历二年 ( 1042年 )登第的苏颂, 到宋哲宗朝累官至宰相,政绩颇可观。他领导制作的 水运仪象台,更使他在世界天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一种有高度科技含量的天文仪 器,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自由启闭屋顶、机械钟的锚 状擒纵器、现代天文台跟踪机械) ) ) 转仪钟的雏形。 由此受到了英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 的很高评价。水运仪象台虽然已经失传,但苏颂留下 的5新仪象法要6记载了具体的数据,仍可复原。此外, 苏颂还编撰了5本草图经6,制作了/假天仪0等,在世界 科技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北宋的科举改革使唐代行将走入死胡 同的科举重新呈现出生机,从而为北宋国家选拔 出大批有用人才,这既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 的巩固,又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 术的繁荣与进步。由此可见,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 革,其所获成效确实巨大而不可低估。 [参考 文献 ] [ 1]洪迈 1容斋随笔# 四笔 [M ]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1 [ 2]李焘 1续资治通鉴长编 [M ] 1北京:中华书局, 19791 [ 3]徐松,等 1宋会要辑稿 [M ]1北京:中华书局, 19571 [ 4]欧阳修,等 1新唐书 [M ]1北京:中华书局, 19751 [ 5]章如愚 1群书考索#续集 [M ]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 6]朱子语类 [M ]1北京:中华书局, 19861 [ 7]欧阳修全集 [M ]1北京:中华书局, 20011 [ 8]脱脱,等 1宋史 [M ]1北京:中华书局, 19771 1何忠礼 ( 1938) ),男,浙江省绍兴市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宋史研究。2 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37) 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评王安石变法以来,传统 的观点多是从阶级矛盾或社会矛盾发展的角度探讨王 安石变法运动的兴起, 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叶农 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政权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虽 然 20世纪 80年代以后,阶级斗争学说已退出历史评价 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把王安石变法作为社会矛 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仍然是现今大学和中学历史 教科书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然而仔细认真考量这个 观点就会发现,它带有很浓的按照矛盾激化必然导致 改革或革命的理论范式演绎的痕迹。 诚然,这个观点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因为从宋真宗 朝起, 宋朝的社会矛盾在以下三个方面日益突出地表 现出来。首先是统治运行机制出现问,即被当时士 大夫总结和后世人发挥的 /三冗0:冗官、冗兵、冗费,由 此形成 /积贫0局面;其次是民族关系出现问题,由契丹 族建立的辽朝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从宋太宗朝 起给宋朝造成严重的边患危机,宋仁宗庆历以后宋朝 每年要向辽、西夏纳岁币合计近百万,战场上的被动挨 打和巨额战争赔款,极大地刺激了朝野士人的自尊心, 由此形成/积弱0的局面;再者是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赋 税不均,占田不均,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 地0[ 1] (卷 27, 5雍熙三年秋七月甲午 6) ,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必须指出,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可以是改革者试图 变法的理由,但并非必然导致变法,因为王安石变法前 期所面临的上述社会矛盾,实际上从宋真宗朝起,就一 直贯穿于两宋的历史当中,如果要讲社会矛盾尖锐激 化,也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和宋徽宗统治后期,乃至南 宋的大部分时期,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之时恰恰是北 宋社会矛盾相对较为平静的时期。 一、变革力量: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既然不能简单地把社会矛盾的发展看作是王安石 变法兴起的必然结果,那么是何种力量促成王安石变 法的兴起呢? 这要从北宋士大夫的崛起说起。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扩大科举选官范围、大兴学校 教育等政策,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并成为北宋政治势 70 河北学刊 2008# 5 力中与皇权共治天下的重要力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毋庸多言。北宋士大夫崛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征: 一是自中唐以降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加快, 随着 南方经济力量在全国经济地位中的日益提高,特别是 代表南方新兴的中小社会阶层利益的士人也渐次开始 主导和掌控北宋政治的话语权。据研究,宋神宗朝是 执政官员由北方胜于南方而转为南方胜于北方的分水 岭,北宋前期在执政官员中南方人所占不足百分之十 二,到北宋中期以后约占百分之三十七,而到宋神宗朝 以后南方人士所占比重则达到百分之六十二。王安石 变法的核心集团均出自江西和福建等南方地区,更是 显例。 二是自中唐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到北宋中叶达到 高潮,用融会贯通的儒、佛、道三家学说思想重新诠释 儒家经典,高扬内圣外王的大旗,重建社会秩序,成为 当时士大夫们的共同理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0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 政治,宋儒们通过成德立功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就更具 有时代特征,他们把学术探索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 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济用之学。儒学经典中的 5易经6、5春秋6、5周礼6受到特别重视并成为显学亦 是适应变革政治的需要,宋儒借5易6发挥哲理,以论证 现实的社会秩序;借5春秋6倡导尊王,以加强中央集权 的统治;借5周礼6以申述改革积弊的政见,因而经学逐 渐从哲学和政治学说两个方面求得新的发展。 三是北宋中期的士大夫们遇到了 /得君行道0的最 佳历史机遇。这一点很重要,唐宋以降,怀抱政治理想 的士大夫可以说代不乏人,但是能得君行道者则屈指 可数。宋神宗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君主, 他一登上 帝位,便谋求改变自宋真宗朝以来形成的积弱局面,向 大臣们问以治道。根据多种文献记载可知, 宋神宗在 熙宁元年 ( 1068年 )四月曾先后向大臣富弼和翰林学士 王安石问以治道。富弼告诫宋神宗, /愿二十年口不言 兵0。显然宋神宗在富弼等老臣处未得到他所期望的 东西,于是又诏新除翰林学士的王安石越次入对。宋 神宗谓王安石曰: /朕久闻卿道术德义,有忠言嘉谋当 不惜告朕。方今治当何先?0王安石对曰: /以择术为 始。0宋神宗又问: /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 平,以何道也? 0王安石退而上宋神宗论5本朝百年无事 札子6。至此,宋神宗选定王安石的思想和施政纲领为 /国是0。 应当说,宋神宗在熙宁元年 ( 1068年 )选择王安石 的思想或施政纲领进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朝野 士人的政治诉求,所谓 /天下盛推王安石,以为必可致 太平0[ 2] (5卷三之三 6)。 /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 (王安石 ) 不作执政为屈。0[ 3] (卷上 ) /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 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 咸谓介甫不起则已, 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 矣。0 [ 4] (卷 60, 5与王介甫书6 )王安石以法 /先王之政0、摧抑兼并 作为富国强兵的施政理念,正是当时士大夫们高扬内 圣外王大旗、重建社会秩序理想的具体实践。宋仁宗 时期, /回归三代0的意识颇为盛行,不少士大夫开始在 /三代0理想的号召下,提出了对文化、政治和社会进行 大规模革新的要求,这是宋神宗 /熙宁变法0的思想背 景。王安石上宋仁宗长达万言的5言事书6则可看作是 这一思潮的最好结晶。 由以上三点来看,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是一场士大 夫们欲实践其回到三代政治理想的社会变革运动,其 中代表宋朝经济新走向的南方士大夫起了很关键的作 用。但是,这场寄托着朝野士大夫们很高理想的社会 变革运动却以理想的破灭而告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二、成败得失:理想与现实之间 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始终是 20世纪 研究王安石变法最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看法最为 纷纭的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般多把变法失败的 主要原因归结为阶级利益的冲突和缺乏广泛的阶级基 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则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把王安石 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变法派缺乏广大人 民群众的支持;二是大地主集团反动势力的强大。20 世纪 80年代以后,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都转 向从变法自身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 变以及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去寻找。这些观点都有一定 的合理性。但是,若从掀起这场变法运动的主体士大 夫们所怀抱的理想与社会政治现实的矛盾去考察,或 许能得出一种新的解释。 从宋仁宗后期到宋神宗即位之初, 要求变革是当 时士大夫们共同的呼声。在合变时节,宋神宗又选择 了当时众望所归的王安石,变法理应是高奏凯歌,然而 事实却在如何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而这些分歧主要 源自士大夫们对儒家学说的不同解释和对时局的不同 认识。是遵奉儒家 /义主利从0的经济信条,还是坚持 /理天下之财0? 因而出台的方案就遇到了议论纷纭, 众口难调的矛盾。代表新经学的王安石在解决国家财 政问题上主张开源,而代表新史学的司马光则主张节 流,代表新文学的苏轼也是欲展宏图。议论纷纭,众口 难调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难的是各自都坚持自己 的学说和信仰。以至固执、执拗到不可调和,由思想交 锋逐渐演变成残酷的政治斗争。而政治斗争的介入, 又加剧了学术派别之间的对立。当变法向纵深发展之 71 s 史学纵横 s 际,曾共同倡导变革的士大夫也就此分化瓦解,以学术 派别为核心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王安石的新学 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在官府的支持下,其学术风行北 宋后期六十年,而二程洛学与反变法派重臣司马光、文 彦博、富弼、吕公著等人一道互相标榜, 形成了在野的 政治舆论力量。这些学派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 用自己的学说 /一道德0,意欲把所有士人的思想统一 在自己学说的旗帜下, 非同类的学说一律予以排斥或 打击。当王安石的新学派独行六十年之时,洛学、蜀学 则只能在民间缓慢的发展。可以说,这种政治学术化, 学术政治化,是宋朝士大夫阶层由组合走向分化以致 分裂的主要原因,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构成宋代政治 史的一大特色。元朝史臣在 5宋史 #食货志序6中指 出: /宋臣于一事之行,初议不审,行之未几, 即区区然 较其失得,寻议废格。后之所议未有以愈于前,其后数 人者,又复訾之如前。0/世谓儒者论议多于事功0可谓 一语中的。 值得玩味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虽然分别是由 宋神宗死后被高太后、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和南宋 之初宋高宗两次在政治上否定,但是真正把王安石及 其变法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不是反变法派,而是曾经 一道呼吁变法的理学家们。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 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南宋建立以后,荆公新学所遭 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这种 否定既与程朱理学和荆公新学在南宋的消长有关,更 是理学家们自南宋初期以后不懈批判贬抑的结果,从 北宋后期至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 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 /于学不正0、 /杂糅佛道0或 /学本出于形名度数 0;二是把新学作为 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 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 /是 当时思想的主流0,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 论。新学指导下的新法也就成为北宋亡国的根源,被 祭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北宋士大夫开始在 /三代0理想的号召下,提出对 文化、政治和社会进行大规模革新的要求,他们依据的 是儒家的理论学说,也就是说要按照儒家的政治理想 来建构新的社会秩序, 因而变法的措施要符合儒家的 基本原则,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被视作大逆不道 而遭到唾弃。事实也是如此。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 作聚敛之术 /聚敛害民0,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 利之道 /剥民兴利0,这既是宋熙宁、元祐时反变法派批 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而且也是自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 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这种 一致的思想根源是南宋以后评议者与当年的反变法派 所持的理论根据都是传统儒家的经济教条 /义主利从0 论。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义利之争不仅在哲学思想 方面贯彻始终,更重要的是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直接关乎着封建国家治国的主导思想,用人,政治 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以及每个人立身行事的 基本出发点等。而王安石公开打出 /理天下之财 0的旗 帜,不啻是对儒家传统经济思想的公开背叛,触动的最 根本原则就是 /王霸义利 0准则,因而受到反变法派和 南宋以后儒家传统经济教条保卫者一致的反对与批 评,是他们坚守 /崇道德黜功利0原则之使然。用 /崇道 德黜功利0这一原则审视唐宋以降的中国历史,不独是 王安石及其变法的不幸,也是宋、元、明、清欲有作为而 不能为的士大夫们的不幸。于是,南宋以后的士大夫 们只好在 /内圣0上不断下工夫,而不再侈谈 /外王0。 由此而言,学术界有中国历史自南宋开始转向内倾之 说,不是没有道理。 再看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当时, 士大夫们要实 现其理想,亦即行道,需得到皇权的支持, 没有皇权的 支持,士大夫们的道只能是书斋里的道。而要得到皇 权的支持,就必须与皇权的政治需求相吻合。在历史 上,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关系一直被后来的士人所钦羡, 所谓得君之专,很少有人企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 面。因为起初王安石欲建构理想社会的抱负与宋神宗 欲改变受辽夏欺辱局面的动机在富国强兵上找到了共 同点,于是,君臣之间的合作有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 随着变法的深入,王安石与宋神宗在施政理念上的矛 盾也开始加深。王安石的富国强兵、摧抑兼并、赈济贫 乏,是以法先王之政为出发点,而宋神宗更关心变法为 充盈国库带来的好处,二者之间的矛盾深刻地影响着 变法的走向。推行熙宁新法,总的来说,不可谓成功, /青苗法 0、/免役法0、/市易法0等均未能达到最初抑 兼并、济贫乏的目的。而新法实施范围愈广, 影响愈 深,财富大量集于朝廷, 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显然与王 安石的施政理念愈趋遥远,却更能符合为用兵而先理 财的要求。在此过程中,王安石时时以宋神宗未能取 法先王,耿耿于怀,并且随新政之推行,愈感到与宋神 宗之间距离难以缩短,这应是他屡屡求去的主要原因。 但在宋神宗方面,由于王安石能力高强, 在其主政之 下,不论充裕国库或开疆拓土,皆绩效卓著,自然予以 支持,但对王安石期望于他的一些做法,并不同意,只 是一味敷衍。于是,王安石毅然辞去相位,依然回到书 斋里建构他的理想世界。随着王安石的去位和宋神宗 对局面的完全操控,新法开始按宋神宗的 /宸意0发展。 对于元丰时期宋神宗不用王安石这个问题,朱熹 是这样回答弟子的: /神宗尽得荆公许多伎俩,更何用 72 河北学刊 2008# 5 他? 到元丰间,事皆自做,只是用一等庸人备左右趋承 耳! 0[ 5] (卷 130)朱熹的回答可谓是鞭辟入里。而且,揭示 了一个士大夫与君主关系的重大转变。宋神宗在熙宁 时期选择王安石主持变法,其与王安石为代表的士大 夫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 /共治天下0,这种关 系的基础是,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反对派司马光等人尚 有独立的人格和操守,他们的 /得君行道0不是无条件 的,也就是说当君臣变法的大方向一致时就可以合作, 如果背离了大方向,君臣之间的合作或 /共治0就可终 止。王安石两次辞去相位,司马光六辞枢密副使,就与 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密切有关。从宋神宗的 角度来说,变法之初欲有所为而不知如何为,因而他需 要能帮助他有为的士大夫为他择 /术0。所以,他们因 /富国强兵0的共同理想走到一起,又因为共同理想中 的不同旨趣而分道扬镳。特别是在学会了 /许多伎俩0 后,皇权的独断专行便无须再有他人的牵制, /事皆自 做,只是用一等庸人备左右趋承耳! 0宋神宗如此,宋哲 宗、宋徽宗亦如此,甚至走得更远。宋哲宗绍圣、元符 时期的绍述派和宋徽宗时期的蔡京集团莫不是备左右 趋承的一等庸人。王安石变法的最后走向, 对于怀抱 理想的北宋士大夫们来说是一种失败, 他们不仅没有 通过变法建构起理想的社会秩序,反而成就了专制主 义皇权,他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也从与皇权 /共治天 下0的参与者而沦为皇权的附庸。 王安石变法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 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因为王安 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免役、保甲、科举、青苗等新法, 在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及增损的情况下,均为宋朝以 后的历代所延行,说明王安石变法符合中国历史的发 展趋势,但是对宋朝以后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没有产生 质变的影响,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从思想精 神层面来观察,可以说,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士大 夫们首次运用儒家政治理念重建社会秩序的一次有益 尝试,他们为实践 /损有余,补不足0的思想,力图建立 一个较为平等社会的努力,在变法中表现出的 /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0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 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 [参考 文献 ] [ 1]李焘 1续资治通鉴长编 [M ] 1北京:中华书局, 19791 [ 2]朱熹 1三朝名臣言行录 [M ] 1四部丛刊初编本 1 [ 3]马永卿 1元城语录 [M ]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 4]司马光 1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M ]1四部丛刊本 1 [ 5]朱子语类 [M ]1北京:中华书局, 19861 1李华瑞 ( 1958) ),男,四川省绵竹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历史文化研究。2 TheH 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form 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Aftertim e ( top ic for special discussion) DEGN X iao- nan, GE Jin- fang, ZHANG Q i- fan, HE Zhong- l,i L IHua- rui Abstract: Deng X iao- nan th inks that/ law made by ancestors0 is a double- edged sword. M ore depend- 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 Song dynasty fo llow s the o ld w ays and does noth ing at a key moment. G e Jin- fang thinks that the Song dynasty is based on agriculture, but other factors of commerce such as city, currency, commod ity, foreign trade, employer and so on have appeared. Zhang Q i- fan th inks that them ilitary system is vocationa.l The army is in the hands o f the emperor. The leadersh ip o f the army is d iverse. In the allocation of soldiers, / trunk is strong and branch isw eak0 and/ inner and ou-t er parts are un ited0. H e Zhong- li th inks that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 l exam inat ion is benefic ia l to the po litics and the centralized pow ers, and in add ition a strong push to the soc ie ty, po litics, economy, cu-l ture, thoughts,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of the Song dynasty. L iRui- hua th inks thatW ang An- sh is' po- litical re form has the sprouts o f socia l and econom ic ideas o fmodern soc iety, whose h istor ical sign if icance is farmore tha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KeyW ords: the Song dynasty; po lit ica l tone; econom ic reform; m ilitary refo rm; the reform o f the impe- ria l exam inat ion; W ang An- sh is' politica l reform; reve lation [责任编辑、校对:王维国、把增强 ] 73 s 史学纵横 s
/
本文档为【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