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11章 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2012-04-13 50页 ppt 361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120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11章 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null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学习提示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null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学习本章需要...
第11章  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null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学习提示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null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苏联、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其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 难点是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俄罗斯具有发展经济的潜力: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及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队伍等,但俄罗斯人口下降的势头非常明显,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投上阴影。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 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 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概况:前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其中俄罗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地位最重要(它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前苏联继承者,拥有核武器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俄罗斯虽失去前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但仍是世界大国,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工业和科技具有相当基础。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反法西斯的主力,经受14个帝国主义国家干涉和二战的考验,是世界第2经济强国。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产品经济观和计划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否定商品和货币的重要作用,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在经济发展上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权力过于集中,计划过于僵化;实行统收统支,不注意经济核算,缺乏激励机制——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此外,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盛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资源配置日益不合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与俄罗斯的改革: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经过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 5 次较大的改革。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 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的形成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新经济政策”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新经济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3.实行“新经济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1.实行工业国有化背景 具体政策 工业国有化背 景背 景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 革命前的俄国,虽然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并形成了垄断资本,但远远落后于美、英、法等国家,并且是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工业国有化工业国有化11月14日就颁布实施了《工人监督条例》,规定在工业、商业、银行、农业、运输业和合作社等有雇佣工人的企业成立工人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购销和一些财务活动。 从1917年底开始,政府陆续通过法令对银行、大工业企业、运输业、对外贸易实行了国有化,在1918年中,国家已将全部银行、运输业、对外贸易和3/4 的工业资本掌握在政府手里。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背景 主要内容 背 景背 景1918年上半年,国内外两股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向俄国发起进攻。英、法、日、德、美等14个国家不宣而战,从四面八方将军队开进俄国,对俄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很快占领了俄国3/4的国土。 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对整个工业实行单一国家所有制; (3)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4)粮食和其它一切生活必需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 (5)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评 价评 价经济上国家垄断化,交易上实物化,分配上平均化,生活上供给化,政治上集权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应付战争的特殊产物,具有战时经济管制的性质。 这种以共产主义作旗帜的军事体制,从应付战争的角度来说,有效地集中、调动和使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对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3.实行“新经济政策”3.实行“新经济政策”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背 景背 景经过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的自卫战争,苏联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和削弱。 据苏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20年大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4.1%,煤炭为30%,粮食产量为59%,交通运输也几乎瘫痪,粮食和日用品严重匮乏。 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到处可见,军队也发生了喀琅施塔特水兵叛乱,整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自由贸易,改变国家畜业垄断制; (3)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 (4)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5)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精算制和物质奖励原则; (6)加强计划管理,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评 价评 价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危机下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是对“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探索出了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到转入“战时经济”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到转入“战时经济”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济”工业化过程工业化过程1926年到1928年9月的工业化开始阶段。 1928年10月开始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全面开展阶段。 1933年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特点工业化特点(1)坚持高速度; (2)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3)坚持高积累、低消费。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农业集体化进程 农业集体化特点 评价农业集体化特点农业集体化特点(1)在农业中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形成了由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农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和大农业; (2)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3)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 (4)庄员和职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个人家庭副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评 价评 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是不成功的。 它虽然建立了公有制的农业生产,但由于它建立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基础上,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强迫和暴力行为经常发生;由于它对农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客观规律,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使农业资源和农业机械力量遭到极大浪费和损害。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 “战时经济”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 “战时经济”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当时,德、意、日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二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被卷入战争的危险,必须加强战备。 苏共18大 指出, “三·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工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国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的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加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严格的指令性的计划; (2)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 (3)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 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战后经济恢复情况战后经济恢复情况“四·五”计划得到比较顺利完成。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6%和13.6%,到195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达到并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 但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恢复和发展缓慢。 消费品仍然不足,商店排队购物现象司空见惯,人民生活改善有限。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农业政策和体制 (1)大力提倡发展个人副业; (2)大规模开垦荒地; (3)勒令取消农机站。 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将中央部分计划权限下放给地方; (2)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为中心,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 (3)改革重点从宏观层次转向微观层次的企业。 3.政治体制改革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是对传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赫鲁晓夫的胆识和勇气是值得称赞的,他开创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之风更是应该肯定的,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他无视改革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不进行改革总体设计和改革措施的试验,采取盲动的反复无常的政策和措施,注定其改革必然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1.推行“新经济体制” (1)恢复以部门管理为主、适当兼顾地区管理的体制; (2)改进计划工作,提高计划、指标体系和计划方法的科学性; (3)扩大企业权利; (4)加强经济核算; (5)加强经济刺激; (6)改进物资供应办法;null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9)建立联合公司。 2.改善和加强农业 (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3)发展农工综合体。 11-1 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表11-1 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评 价评 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既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的改革,没能动摇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也没有改变以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路线。 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并未得到重大改善,消费品质量低劣、食品供应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整个经济以增加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粗放式经营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 改革和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 改革和苏联解体1.经济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 3.“8·19”事件和苏联解体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企业为基本环节,以提高计划的效果和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为基本方向,以建立“完整、有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为目标。 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者变成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取消指令性计划;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对上级行政部门的依附关系;国家管理经济由行政手段改为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指导思想是民主化和公开性 基本目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党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改革的核心 党和政府活动的公开性是民主化的保证 放弃苏共的执政党地位 解除“党禁”、“报禁”null 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思想 (1)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苏联过去实行的社会主义被严重扭曲,表现为政治垄断、经济垄断和思想垄断。 (2)主张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经济多元化(实行非国优化和私有化,思想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3)提倡人道主义。 (4)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在核时代,人类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人类利益高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在搞美苏对抗,实现国际关系的人性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陷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困境之中。其主要表现有: (1)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2)重要产品减产、商品奇缺,市场供求严重失调; (3)财政状况恶化。 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生活,打破了社会的沉闷空气,克服了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许多弊端,但也引起了社会和思想的严重混乱,使社会生活失去了秩序和控制。“8·19”事件“8·19”事件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为首的8位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声称“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经“陷入死胡同”,并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由以叶利钦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肩负起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措施,使国家和社会摆脱危机。这就是对苏联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8·19”事件。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1)个人专断和缺乏法制的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扭曲和破坏,从而失去了对政权的信心和信任; (2)长期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造成了过分集权和经济效率低下,使经济失去动力和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3)苏联长期实行的大民族沙文主义,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最终走向国家分裂; (4)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在苏联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 经济发展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 经济发展 一、“休克疗法”的内容及其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 二、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 三、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 四、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和经济好转“休克疗法”的内涵“休克疗法”的内涵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政危机,使经济复苏。 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价格、外贸、汇兑)、稳定化和私有化。 “休克疗法”的具体内容“休克疗法”的具体内容(1)采取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 严格控制全社会的货币和信贷规模,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以此抑制社会总需求,强制地消除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缺口,并以此遏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2)放开价格,取消价格补贴,形成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 (3)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取消对外贸易的限制, 建立自由贸易体制,从国外“进口”一个真实的价格体系。 (4)取消经济控制,尽快打破某些行业垄断, 放弃对私有部门的各种限制。 (5)尽快实行私有化,改造国有企业, 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萨克斯,1993)。 null“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 (1)前者主张尽快实行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而后者则是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 。 (2)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前者更为严厉。 (3)经济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休克疗法”下的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货币可兑换性采取迅速的一步到位方式;后者采取“双轨制”或“先试点后推广”。 (4)“休克疗法”具有全面、强力度、迅速的否定旧体制的特点,即直接的“破旧立新”;而渐进式改革一般是温和的、连续的,侧重于“增量改革”,即重在“立新”而不急于“破旧”。 null总之,“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 ),即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毕其功于一役——它认为经济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零敲碎打的做法会造成许多摩擦和矛盾——如分布、渐进改革,则经济发展会长期低效率,甚至会扭曲价格信号,改革成本越来越大——因此,“深渊不能分两步跨过”、“长痛”不如“短痛” 、“长痛”是钝刀子割肉。 “渐进式改革”认为,这种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政府选择成功系数较大的领域进行改革,使投资者愿意投资;个人、企业和组织有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培育竞争性市场、界定产权都需要时间——总之,“只有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1)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在俄达成社会共识; (2)经济形势极其严峻; (3)俄新执政者面临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 (4)激进改革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不可逆转; (5)从历史逻辑来看,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承袭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设想。以“休克疗法”为主体的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一下四个阶段以“休克疗法”为主体的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一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1月至1992年5月是全国推行“休克疗法”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6月至1992年12月是“休克疗法”受挫,进行政策调整阶段。 第三阶段:1993年未修订经济政策,重新推进改革阶段。 第四阶段:1994年1月,俄罗斯政府拟定了一个经济革新,正是摒弃激进的“休克疗法”,宣布“浪漫的市场改革已经结束”。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1)“小私有化” 即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截止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不超过100万卢布的国营商店、旅馆、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可以通过拍卖直接出售企业资产,或者通过竞争式经营,或者以投资招标形式出让企业和租赁企业资产。null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 (2)“大私有化” 国有工业部门的私有化,即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或者截止到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卢布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将其改造为开放性股份公司,然后向私人出售股份来实施私有化。其他企业,即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固定资产帐面价值在100万卢布以上,5000万卢布以下的中型企业,既可以拍卖也可以实行股份制。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经济大幅度下滑,并与脱缰般的恶性通货膨胀相伴。 经济下降幅度超过卫国战争时期的25%、美国1929—1933年的3%,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 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20%的人占有社会总财富的60%)导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null“休克疗法”在俄罗斯遇到挫折的原因 (1)“休克疗法”需要企业对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的供求作出灵敏反应,而这种反应只有在竞争性市场下才比较灵敏。 (2)俄罗斯“休克疗法”的目标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而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要前提,与俄罗斯原来国有经济比重大的特点不相适应。 (3)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与俄罗斯原来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不相适应。 (4)在商品短缺和非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在缺乏原始资本的条件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放开汇率,这蕴含着高风险。 null“休克疗法”在俄罗斯遇到挫折的原因 (5)“休克疗法”的推行者把成功建立在依赖大量外援的基础上,而西方国家却“口惠而实不至” (6)俄在经济上推行休克疗法,在政治上推行全盘西化,所以休克疗法在推行过程中无法避开社会震荡和政治斗争的干扰。 (7)苏联解体后,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国民经济体系遭到破坏,给俄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俄的大部分企业已纳入“经互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它们的产供销受制于“经互会”成员国。 “经互会”的解体,使俄的这些企业原料无来源、销售无市场。 俄罗斯激进改革的教训俄罗斯激进改革的教训1.盲目崇拜西方制度 2.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 3.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 4.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叶利钦简介 见另一课件 三、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三、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条件方面 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方面 经济改革方面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条件方面的作用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条件方面的作用(1)保护所有权; (2)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 (3)保护经营自由; (4)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空间; (5)实施社会政策。 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方面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方面(1)降低和取消某些商品的出口关税,适当提高某些商品的进口关税; (2)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政策,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3)发展军工综合体,扩大军火出口; (4)加强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 (5)营建国际运输走廊,发展国际铁路运输; (6)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与外资共建俄罗斯的“新经济”; (7)促使外流资金返回俄罗斯; (8)对外关系贯彻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经济改革方面经济改革方面(1)目标是对外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稳定经济,强国富民; (2)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积极推行扩大内需的政策; (3)在降低企业及个人税率的同时,加强税收征管工作; (4)制定颁布了各种法典和法律,逐步整顿与完善了市场经济秩序; (5)政局趋向稳定。 改革效果详见“普京的改革战略”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一、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二、东欧国家的剧变和经济转轨 三、经济转轨的进展与经济好转 一、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一、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1.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2.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1.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1.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东德)等8个国家。它们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当时的苏联红军支持下诞生的,以及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发展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比苏联晚近30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所鼓舞,受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和卫国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所吸引,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几乎都接受和实行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搬用苏联的经济体制,依靠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国有化,进行统一管理。 2.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2.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 (2)匈牙利的改革。 (3)波兰的改革。 东欧其他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也曾经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东欧国家的剧变和经济转轨 二、东欧国家的剧变和经济转轨 1.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2.东欧国家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比较 1.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一)1.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一)一是南斯拉夫、波兰等曾进行过渐进式的经济改革,不仅没有建立有效运行的经济体制,反而造成了经济运行的紊乱和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选择激进式的经济改革是对渐进式改革失败的一种反应:与其久拖不决,延续旧体制的无效率,不如速战速决,迅速过渡到新体制。 1.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二)1.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二)二是东欧剧变后新上台的政党希望通过激进的改革来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巩固其地位。剧变之初更多的人倾向于支持与旧体制决裂最彻底的政党,上台执政的政党为了兑现选举中对选民的承诺,更快更早地显示自己的政绩,便采取了激进的改革路线。 1.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三)1.东欧大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三)三是与萨克斯的个人影响有关。萨克斯29岁被聘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担任过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等国的经济顾问,同时还是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所、联合国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有一定的影响,被称为“国际金融界的金童”。东欧国家不仅对其倡导的“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休克疗法存有幻想,也希望通过激进改革来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与援助。 2.东欧国家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比较 2.东欧国家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比较 (1)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 (2)价格自由化和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3)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 (4)私有化方式的差别。 三、经济转轨的进展与经济好转 三、经济转轨的进展与经济好转 1.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3.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1.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1.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波兰的国有企业以直接出售和无偿分配为主。1990年7月,议会通过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法》,在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建筑业等部门推行大私有化计划,即将国有企业改造成股份公司,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售和转让股份的比例、数量和价格,然后或向国内外法人或自然人出售;或以优惠价格向本企业职工出售;或无偿分配给公民,即政府向满18岁的公民发放固定面额的股权证,公民可以这些债券兑换国家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的国民投资基金会的股票。 null捷克斯洛伐克除对大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的途径进行私有化外,还通过“重新私有化”的途径,将过去收归国有的部分私人财产退还给原来的主人或继承人;通过直接拍卖的途径将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小型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 null匈牙利在私有化上选择了一条比较温和和渐进的方式。1990年初,匈牙利批准了《初期私有化纲要》,开始实行小私有化,即对零售商店、食品、服务业进行私有化;接着在9月颁布第一个大私有化计划,对20个效益比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途径出售,以吸引投资者,之后逐步展开。匈牙利在私有化上拒绝了无偿分配的方式,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1)按国际惯例建立银行、保险、证券、拍卖行等市场组织。实行银行私有化,允许外国银行进入。 (2)整顿原有的国家银行,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分开,建立二级银行体系。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制度。 3.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3.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东欧国家剧变前,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数额有限,而且主要在苏东国家组成的经互会成员国之间进行,与西方国家经济来往很少。这种封闭的贸易环境,与国内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在转轨过程中,东欧各国都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 在贸易体制上,下放贸易权限,取消国家对外贸易的定价权,所有经济单位都可以从事外贸业务。 在关税方面,降低进口关税。 null在对外贸易开放的同时,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也在进行。东欧经济转轨以前,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贷款和借债进行,包括政府间的官方发展援助、长期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在经济转轨后,东欧国家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始向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纷纷颁布和修订外资企业法,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提供各种方便,为取消对外资拥有股权比重的限制,允许开办独资企业,放宽投资范围,建立经济特区等。 null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转轨初期在采取“休克疗法”的国家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生产下降、恶性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别扩大等。 但是,东欧国家经过一场社会经济的严重动荡之后,各项改革开始发挥正面作用,从1994年起,大部分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摆脱了经济衰退,实现了经济增长(见表11-2)。 表11-2 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表11-2 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表11-2 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表11-2 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
本文档为【第11章 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