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2012-04-15 4页 pdf 203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0038

暂无简介

举报
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收稿日期〕: 2008 - 04 - 26 〔作者简介〕:吴桂美 (1976 - ) ,女 ,湖北咸丰人 ,长江大学文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8年第 3期    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 3期 , 2008 [古代文学 ] 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吴桂美 (长江大学文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关键词 :东汉 ;家族文学 ;文学家族 摘  要 :东汉家族文学一直为学界所冷落。本文着力梳理了东汉文学家族的基本状况 ,揭...
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收稿日期〕: 2008 - 04 - 26 〔作者简介〕:吴桂美 (1976 - ) ,女 ,湖北咸丰人 ,长江大学文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8年第 3期    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 3期 , 2008 [古代文学 ] 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 吴桂美 (长江大学文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关键词 :东汉 ;家族文学 ;文学家族 摘  要 :东汉家族文学一直为学界所冷落。本文着力梳理了东汉文学家族的基本状况 ,揭示出东汉文学家族的文教 特征 ,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由此勾勒出东汉家族文学的来龙去脉和总体风貌。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7535 (2008) 03 - 066 - 04 An O verv iew of Fam ily L itera ture and L iterary Fam ily in Ea st Han D yna sty WU Gui - mei (College of L iterature, Yangtze U niversity, J ingzhou, 434023) Key words: East Han dynasty; fam ily literature; literature fam ily Abstract: Fam ily literature in East Han dynasty is always ignored by literatures. This paper tries to hackle basic issues of lit2 erary fam ily in East Han dynasty, open out it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alyze its causes of formation and rea2 sons, ultimately outline its cause - and - effect and entire style.   东汉文化士族的形成 ,以及文学的日趋繁荣 ,促成了 一批文学家族的产生。东汉时代无论在意义上 ,还是 文学意义上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此阶段的家 族文学因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位置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东汉文学家族概况 文学家族早在西汉开始萌芽 ,出现了如以辞赋著称的 枚乘、枚皋父子 ;以史学为传统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以 整理古籍为己任的刘向、刘歆父子等等。当时家族势力的 营建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 ,所以西汉的文学传承不过父子 两辈而已 ,为文献典籍记载者数量并不多。 东汉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当时士族势力日益膨胀 ,文 学日趋繁盛 ,在日渐注重才情声望的社会风气下 ,这些家 族为提高门第威望 ,非常注重家族成员的文学修养 ,或以 经学相标榜 ,或以文学享誉社会 ,因而东汉社会出现了不 少规模较大的文学家族。知名者如扶风窦氏 (窦融、窦宪、 窦章、窦武 )、马氏 (马援、马廖、马严、马融 )、耿氏 (耿弇、耿舒、 耿国、耿秉、恭耿 )、班氏 (班彪、班固、班超、班勇、班昭 )、安定梁 氏 (梁统、梁松、梁竦、梁商、梁冀 )、沛郡桓氏 (桓荣、桓郁、桓麟、 桓彬、桓俨 )、汝南袁氏 (袁安、袁闳、袁绍、袁术、袁叙、袁涣、袁 徽 )、应氏 (应奉、应顺、应章、应劭、应玚、应璩 )、江夏黄氏 (黄 香、黄琼、黄琬 )、博陵崔氏 (崔篆、崔骃、崔瑗、崔琦、崔寔 )、弘农 杨氏 (杨震、杨秉、杨赐、杨琦、杨彪、杨修 )、酒泉张氏 (张奂、张 芝、张昶、张猛 )、颖川荀氏 (荀爽、荀悦、荀彧、荀攸、荀采 )、南阳 樊氏 (樊宏、樊修、樊准 )等等。刘氏皇族也出现了不少知名 文士 ,如临邑侯復、东海王彊、沛王辅、东平王苍、琅琊孝王 京、广陵王荆、梁王畼和清河王庆等。这些家族或出自经 学世家、官宦世族 ,或出自功臣后裔、皇门豪族 ,在东汉政 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皆有较为显赫的地位或持久的名誉 声望 ,也正因此 ,这些家族的学术文化优势才得以建立和 突显。 其中扶风班氏、沛郡桓氏、汝南袁氏、应氏、江夏黄氏、 博陵崔氏、弘农杨氏、酒泉张氏、颖川荀氏以经学或文才为 官起家 ,代代显宦不替。这些家族因为有着很好的文化传 承和文学修养 ,家族多能文之士 ,文学创作也较为丰富。 博陵崔氏世代居官 ,家族流传甚远。崔氏世习儒术 , 刘勰在《文心雕龙 ·时序 》篇中称其为“磊落鸿儒 ”〔1〕。范 晔评曰 :“崔氏世有美才 ,兼以沈沦典籍 ,遂为儒家文 林。”〔2〕崔氏家族成员不仅具有良好的儒学传统 ,而且有 着很好的文学才华。据《隋书 ·经籍志 》著录 :崔篆有集 一卷 ;崔駰有集十卷 ;崔瑗有集六卷 ;崔琦有集一卷 ;崔寔 有集二卷 ,《正论 》六卷 ,《四民月令 》一卷 ,可见崔氏创作 之丰。范晔评曰 :“崔为文宗 ,世禅雕龙。”〔3〕文才富赡成 为其持久门风和显赫的家族传统。 汝南应氏自应顺起世代为官 ,成为汝南名族 ,家族才 66 士辈涌而出。应奉曾著《感骚 》三十篇 ,有《洞序 》九卷。 应劭著有《汉书集解二十四卷 》,《汉朝駮议 》三十卷 ,《律 略论 》五卷 ,《汉官仪 》十卷 ,《风俗通义 》三十一卷 ,并另有 集四卷。应瑒曾为五官将文学 ,是汉末“建安七子 ”之一 , 诗赋多章 ,诗歌“学优以得文 ”,有集五卷。应璩博学好作 文 ,善于书记 ,曾作《百一诗 》,有集十卷。明代张溥辑有 《应德琏、应休琏集 》。 另扶风班氏以《汉书 》著述享誉文坛。此外 ,班彪、班 固、班超、班勇、班昭都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 ,尤以班彪、班 固成就最为显著。酒泉张氏为东汉名士。张奂能文能武 , 其子张芝、张昶、张猛皆有名于世。 扶风窦氏、马氏、耿氏、安定梁氏、南阳樊氏则是由军 功、外戚或素封豪族转化而来的士族。在皇权的有意培 养、家族的生存压力、以及注重才情声望的时代背景下 ,这 些家族大都改弦更张 ,逐渐改变生存策略 ,向文教学养的 方向转化 ,家族内也随之涌现出了不少文学才士和饱学硕 儒。 如扶风马氏以军功起家 ,由于皇族的笼络 ,马氏由军 功贵族一跃成为外戚豪族。由于外戚政治的极不稳定 ,以 及东汉皇权对外戚的压抑和防范态度 ,促使马氏逐渐向儒 家士族慢慢转变。马援“尝受齐诗 ”,马严“专心坟典 ,能 通《春秋左氏 》”,马续“七岁能通《论语 》,十三明《尚书 》, 十六治《诗 》,博观群籍 ,善《九章筭术 》”,时至马融更是成 为了一代儒学宗师。马氏家族中马援、马廖、马防、马严、 马融皆有作品流传于世 ,虽大都为应用文体 ,却有相当的 文学性。 扶风窦氏、耿氏、安定梁氏莫不如此。东汉社会稳定 后 ,这些家族都大力发展儒学。虽然窦氏和梁氏作为外戚 一族势力显赫 ,飞扬跋扈 ,但是他们却注重文学 ,大力网络 文学才士 ,这些家族也产生了不少能文之人。窦融虽以任 侠为名 ,但其《与隗嚣书 》情真意切。窦宪《上皇太后疏请 以桓郁刘方入侍讲 》引经据典 ,颇有儒士风采。窦章有集 二卷。窦武为一代名士 ,其《谏党事疏 》广为传颂。梁氏 以军功起家 ,至梁松时 ,博通经书 ,明习故事 ,与诸儒修明 堂、辟雍、郊祀、封禅礼仪 ,常与论议 ,宠幸莫比。梁松子扈 温恭谦让 ,亦敦诗书。梁竦少习《孟习易 》,弱冠能教授。 后坐兄松事 ,与弟恭俱徙九真 ,乃作《悼骚赋 》,系玄石而 沉之。显宗后诏听还本郡 ,以经籍为娱 ,著书数篇 ,名曰 《七序 》。班固见而称曰 :“孔子著《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 梁竦作《七序 》而窃位素餐者惭。”〔4〕耿氏三世为将 ,家族 世好将帅之事 ,但是“能画能兵 ”〔5〕。 如果将这两类文学家族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无 论哪种类型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这些文学家族不仅仅 可以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考察 ,而且集政治、学术于一体 ,家 族的文学特征往往被他们的政治性和学术性遮蔽 ,一定程 度上就决定了东汉家族文学研究遭遇的冷落。此外 ,相较 而言 ,豪族转变而来的文学家族 ,来源往往驳杂 ,有素封、 外戚、皇门 ,他们向文化士族的嬗变大多并不始于自愿 ,更 多是迫于社会环境或生存压力的无奈选择 ,与士人营建起 来的文学士族相比 ,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成就略显逊 色 ,家族的持久性也没有那么久远。 二、文学家族的文化教育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无论是由士人发展而成 ,还是从豪族转变而来 ,东汉 文学家族都非常注重家族的文化教育 ,这主要包括文化素 养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这种有意识的文化教育 ,正是东 汉文学家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酵母。 文学家族的文化素养教育自不待言 ,东汉以来 ,社会 上大兴儒学 ,形成了日渐注重才情声望的社会风气。士人 阶层特别是世家大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一个家族没有一 定的文化修养 ,即使在政治、经济上称雄一时 ,也难以置于 儒流。特别东汉中后期 ,个人的才学德识、家族的文化地 位成为士人交往之道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上的优势对于 取得和维护家族门户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家 族要想成为名门望族或保持长久的家族地位 ,除政治条件 外 ,还必须通过文化的力量来营建或维持家族良好的声誉 和名望。 前述家族莫不如此 ,无论是文教的家族化 ,还是家族 的文教化 ,学术文化都是家族发展和持守的关键。崔寔 《四民月令 》就详细记载了士家大族以庄园为中心的家族 或宗族的文化教育活动 ,庄园内对不同年龄层子弟的学习 内容和学习时间都有着统一安排。正月“命成童已上入大 学 ,学五经 ;砚冰释 ,命幼童入 ,学篇章 ”;七月“曝经 书 ”;“八月暑退 ,命幼童入小学 ,如正月焉 ”;十月“命成童 入大学 ,如正月焉 ”;冬十一月“砚冰冻 ,命幼童入小学 ,读 《孝经 》、《论语 》篇章 ”。《四民月令 》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 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田产的士族庄园生活 ,这样的庄园生活 在东汉中后期应该非常普遍且具有代表性。从崔氏对庄 园活动的记载可以看出 ,东汉士家大族已经很注重学术追 求及宗族内部的文化教育。 东汉是个豪族社会 ,家族势力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个人 发展。如果出身“细族孤门 ”,就非常容易遭到他人轻视。 王充由于出身不显赫 ,其著作便遭到世人的怀疑和否定。 但是如果出身豪强大族或名门高第 ,则情况迥异 ,个人会 因此获得更多出仕为官及获取声誉的机会。黄琬年少以 公孙郎拜童子郎 ,朱穆年仅二十就担任郡吏一职即是如 此。东汉社会似乎已有士族和庶族之分 ,并且有了门阀的 基本概念。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 ,为使家族在社会上占据 一席之地 ,东汉文学家族都非常重视家族或宗族势力的整 体发展 ,十分注重家族内部敬宗睦族、孝悌仁爱等家族礼 法的教育 ,以及家族内的相互关爱帮助 ,后进的提拔或幼 孤的抚养。崔寔《四民月令 》对宗族内的抚恤和合也有记 载 ,九月“存问九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 ,分厚徹重 ,以救其 寒 ”;十月“敕丧纪 ,同宗有贫窭久丧不堪葬者 ,则纠合宗 人 ,共与举之 ”。庄园主所承担的“振赡匮乏 ,务施九族 ” 的义务正是东汉社会下宗族注重势力发展的真实。 像梁冀多斥夺本族在位者 ,而崇尚其妻孙氏宗亲的例子在 东汉社会是比较少见的。 76 东汉豪族与魏晋世族相比 ,一大区别在于这一集团在 政治上极不稳定。为了保证长久发展 ,家族的道德教育还 包括在家族内部培养成员的气节德操 ,以避免“一人犯法 , 举宗群亡 ”〔6〕的悲剧。汉代 ,尤其东汉 ,士人创作了大量 的遗令和敕子书 ,如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张奂《诫兄子 书 》、樊宏《诫子 》、司马徽《诫子书 》、王修《诫子书 》等等。 这些士人“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 ”,或因家族过盛、竞为 骄奢与乱世争权担心其家族成为“晋之三卻 ”,而在临终 遗令或敕子书中就人生处世言行表达了对后来者的真情 关切及谆谆教诲 ,体现出士人对家族发展的关注。在诫子 书中 ,马援希望兄子马严、马敦谨厚周慎、勿张扬及议人长 短 ;张奂诫兄子慎言行、重修养 ;樊宏诫子保身全己 ,不可 太露 ;张霸教育诸子当畏敬于人 ;王修诫子谨慎为人 ,三思 而行。正是这种以“谨严敦厚、明哲保身、谦柔畏慎 ”为主 体的人格素质及为人处世的教育 ,东汉文学家族中才会出 现颇多延续时间颇长的家族。如伏氏 ,号称“伏不断 ”;桓 氏历代不衰 ;耿氏“与汉兴衰 ”;崔氏历经整个东汉 ,魏晋 时期亦是显宦不替。 东汉中后期 ,在一般世俗观念看来 ,家世与德行已有 合而为一的趋势。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一定程度 上保证了家族的历代不衰 ,也促成了文学家族产生和发展 的源源不断。 三、东汉文学家族和家族文学的基本特征 为了对东汉文学家族和家族文学有一个清晰准确的 直观把握 ,我们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文学家族 ,将他们的创 作简单列表如下 : 家族 家族成员 现留存作品 扶风 窦氏 窦融 《上疏让爵土 》、《复遣长史刘钧上书归诚 》、《上书请隗嚣 》、《封皇子议 》、《与隗嚣书 》 窦宪 《上皇太后疏请以桓郁刘方入侍讲 》 窦章 《移书劝葛龚 》 窦武 《上书谏宦官封侯 》、《上表 》、《谏党事疏 》、《上疏 》、《屯都亭下令军士 》 扶风 班氏 班彪 《览海赋 》、《北征赋 》、《冀州赋 》、《悼骚赋 》、《复护羌校尉疏 》、《上言宜复置乌桓校尉 》、《上言选 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 》、《奏事 》、《上事 》、《奏议答北匈奴 》、《与京兆丞郭季通书 》、《与金昭卿 书 》、《王命论 》、《史记论 》 班固 《终南山赋 》、《览海赋 》、《两都赋 》、《耿恭守疏勒城赋 》、《幽通赋 》《竹扇赋 》、《白绮扇赋 》、《汉颂 论功歌诗灵芝歌 》、《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 》、《匈奴和亲议 》、《与窦宪笺 》、《奏记东平王苍 》、《与 陈文通书 》、《与弟超书 》、《答宾戏 》、《难庄论 》、《功德论 》、《秦纪论 》、《离骚序 》、《离骚赞序 》、 《高祖颂 》、《东巡颂 》、《南巡颂 》、《窦将军北征颂 》、《神雀颂 》、《拟连珠 》、《封燕然山铭 》、《高祖 泗水亭碑铭 》、《十八侯铭 》、《典引 》、《弈旨 》、《马仲都哀辞 》、《涿邪山祝文 》、《咏史诗 》、《明堂 诗 》、《辟雍诗 》、《灵台诗 》、《宝鼎诗 》、《白雉诗 》、《论功歌诗 》、《诗 》(长安何纷纷 ) 班超 《请兵平定西域疏 》、《上书求代 》、《上言宜招慰乌孙 》、《敕吏田虑 》、《答任尚书 》 班勇 《西域议 》、《答尚书问 》、《对镡显等难 》、《对毛轸难 》 班昭 《东征赋 》、《鍼缕赋 》、《大雀赋 》、《蝉赋 》、《为兄超求代疏 》、《上邓太后疏 》、《欹器颂 》、《女诫 》 弘农 杨氏 杨震 《上疏请出乳母王圣》、《复诣阙上疏谏刘环袭爵》、《谏为王圣修第疏》、《因地震复上疏》、《救赵腾疏》 杨秉 《因风灾上疏谏微行 》、《上疏谏任左右除拜 》、《上言吏职 》、《上言计吏宜绝横拜 》、《奏劾侯参 》、 《奏劾侯览 》、《对尚书诘责任方突狱事 》、《使掾属对尚书诘劾侯览事 》 杨赐 《蛇变上封事 》、《上疏谏封爵过差游观无度 》、《上书谏作林泉毕圭苑 》、《上言愿减赐户以封刘宽 张济 》、《虹蜺对 》 杨琦 《上封事 》 杨彪 《答曹公书 》 杨修 《节游赋 》、《出征赋 》、《许昌宫赋 》、《神女赋 》、《孔雀赋 》、《答临淄侯牋 》、《司空荀爽述赞 》   从上表所列作品可见 ,东汉文学家族的创作文体繁 富 ,涉及诗、赋、颂、箴、铭、论、书、难、议、疏、对、碑文、移、 表等各种文体 ,反映了文学在东汉的繁荣。他们的创作总 体呈现出辞赋、散文繁荣而诗歌寂廖的现象 ,这是东汉家 族文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明显受到汉代诗歌观念 的限制。 东汉文学的繁盛虽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渐变 ,文学渐 渐成为士人抒发情感的载体 ,但是这样的转变到了汉末 , 尤其建安时期 ,才真正在士人文学那里得到实现。诗歌发 展到汉代 ,虽然产生了一种新的体式 ———五言诗 ,这种诗 体在汉慢慢发展 ,并于汉末趋于成熟 ,但是相较于辞赋、散 文 ,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却相当沉寂 ,作者少 ,作品少 ,总体 质量也不高。汉代诗歌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状况 ,主要原因 在于当时人们的诗歌观念不利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在汉 代 ,五、七言以及杂言体歌谣一向被士大夫所鄙视 ,认为是 卑俗文体 ,不符合雅正 ,因而没有多少文人进行创作 , 而主要流行于下层民间。东汉后期 ,人们的诗歌观念虽已 变化 ,从士大夫到下层文人普遍都有俗体五言诗的创作 , 86 但数量仍然很少。以《诗经 》为典范的传统四言被尊为经 典学术后 ,形成了强有力的统驭套路 ,长时间地桎梏着文 人的诗歌创作。因此汉代诗歌的发展呈现出与汉朝文治 并不相称的状况 ,文学家族成员受此观念影响较少创作诗 歌。当然 ,这也与文学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有关。这些家 族政治上都具有一定势力 ,与政治联系密切 ,创作也就多 与政治关联 ,因而他们的作品大都集中于章、奏、议、表、书 对、赞、颂等应用文体。 与西汉相比 ,东汉文学家族中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或有 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的成员人数明显增多 ,不再局限于父子 两代 ,有的一代数人甚至几代人都有文学创作 ,在家族内 部保持了良好的文学和学术传统。扶风窦氏、班氏、弘农 杨氏莫不如此。又如博陵崔氏 ,自崔篆至崔寔 ,家族基本 历经整个东汉王朝 ,五代传承 ,除崔毅一辈较为平淡无奇 外 ,其余都有作品流传于世。汝南应氏的应劭、应玚、应璩 文学成就都堪称优秀。 此外 ,东汉文学家族成员作品虽以应用性文体为主 , 但是这些应用文体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作品的文学性明 显与家族延续方向呈正比增强。东汉的文学概念虽仍然 比较宽泛 ,但相较于西汉统指包括文学、礼仪、章程、文献 在内的一般学术文化的文学概念 ,一些纯粹性的文学性词 汇已逐渐生成 ,士人对作品文学性的要求和感悟也越来越 明显。虽然创作大部分仍以章奏议表等应用文体为主 ,却 日趋骈俪 ,多用同式句法重叠反复 ,或相同句式排比耦合 , 藉此加强文章表达力量 ,体现出愈来愈明显的文学性特 征。这些书面写作的繁荣 ,随着汉代政治的繁荣而兴起。 这些应用文体在文辞表达上的优劣 ,也一直受到士大夫或 者皇权的关注。在这种重视辞藻风气的影响下 ,士人章奏 议表的写作就非常注重文辞的表达及说理的论述 ,体现出 了较高的文学性。刘勰《文心雕龙 》对铭箴、诔碑、诏策、 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演进历史及特点的精 辟论述 ,正可以在一个家族几代人的作品比较中得到例 证。 比照魏晋六朝时期 ,东汉家族文学则明显处于一个初 级阶段。魏晋六朝 ,家族文学盛极一时 ,文学家族群星闪 耀 ,文坛俊彦争艳斗奇。当时的刘勰云 :“王袁联宗以龙 章 ,颜谢重叶以凤采。”〔7〕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 》总 论宋、齐、梁、陈文学时也指出 :“试合当时各史传观之 :自 江左以来 ,其文学界之士 ,大抵出于世族 ;而世族之中 ,父 子兄弟各以能文擅名。《南史 》称刘孝绰兄弟及群从子 侄 ,当时有七十人 ,并能属文 ,近古未之有。”〔8〕这些家族 不仅创作丰富 ,除政治应用文体外 ,纯文学作品越来越多 , 创作跳出了政治应用性文体的范围 ,优秀的文人都喜欢在 诗、赋方面张扬才华。这与诗歌在魏晋六朝的成熟兴盛息 息相关 ,也印证了文学向前发展的规律。 魏晋六朝才情文学成为世族衡量社会价值的标准 ,文 学家族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或家族声誉 ,刻意地对家族成员 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家族的文化氛围较东汉更为 浓郁。陈郡谢氏、吴郡陆氏、彭城刘氏都有良好的家族文 化教育氛围 ,家族成员也都十分自豪于家族的文化传统。 王筠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就曾荣耀地讲到 :“史传称安平崔 氏及汝南应氏并累叶有文才 ,所以范蔚宗云崔氏雕龙。然 不过父子两三世耳 ,非有七叶之中 ,名德重光 ,爵位相继 , 人人有集 ,如吾门者也。沈少傅约常语人云 :‘吾少好百家 之言 ,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 ,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 继如王氏之盛也。’汝等仰观堂构 ,思各努力。”〔9〕东汉文 学家族虽然已开始注重家族的文化教育 ,但是他们还没有 像魏晋六朝的文学家族那样把文化优势作为家族的重要 标榜之一 ,东汉只是初步营造出了这样一个氛围。魏晋六 朝文学家族成员因为出身于有着较好文化环境的世族 ,故 其文学之成 ,都比较早岁 ,且均文思敏速 ,或援笔立成 ,或 文无加点 ,东汉文学家族此特征并不明显。 由于家庭内部有意识的文化培训 ,共同的文义赏会 , 密切的交流切磋 ,使魏晋六朝家族成员形成了相同、相近 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群体 ,他们的作品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家 族共性或群体特性。如陈郡谢氏 ,他们的作品不仅流露出 “述祖意识 ”和对山林隐逸向往等共同思想倾向 ,而且家 族所作的诗都以清新自然为特色 ,表现出相似的艺术风 格。这种家族共性是汉代文学家族所普遍没有形成的。 魏晋六朝文学家族可以说也是集政治、文学于一体 , 政治上多为名门世族或当朝权贵 ,在社会上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他们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声誉 ,与他们的政治业 绩相比 ,一点也不逊色 ,有的甚至超过了他们家族的政治 声望。而东汉文学家族的文学成就则往往被他们的政治 和学术特征所遮蔽。 不过无论如何 ,魏晋家族文学虽然盛极一时 ,说到底 这样的辉煌都来自于东汉家族文学的积累和涵养。东汉 家族文学和文学家族的不成熟正是早期家族文学的必经 阶段。当东汉家族文学发展到汉末建安时期 ,文学的自觉 将家族文学带向了另一形态的发展 ,成为东汉与魏晋六朝 家族文学的一个联结点。 [参考文献 ]  〔1〕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第 402页。  〔2〕〔3〕《后汉书 ·崔骃列传 》。  〔4〕《后汉书 ·梁统列传 》。  〔5〕《后汉书 ·耿弇列传 》赞。  〔6〕左雄 :《上疏言寇贼 》, (清 )严可均《全后汉文 ·左 雄 》,中华书局 1958年版 ,第 797页。  〔7〕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时序 》,第 409页。  〔8〕刘师培著、舒芜校点 :《中国中古文学史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59年版 ,第 88页。  〔9〕《南史 ·王昙首列传 ·王筠传 》。 96
/
本文档为【东汉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