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2012-04-17 5页 doc 40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2175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思路与方法 前言: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影响,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印度医药学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后逐渐形成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中华沃土上并存的局面。由于中、西医学各自都具有特点和优势,遂能各自鼎足发展,而且相互渗透,以不同的学术思想彼此靠近,折中归汇乃至逐步兼容结合。 下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例来谈谈其思路与方...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思路与方法 前言: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影响,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印度医药学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后逐渐形成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中华沃土上并存的局面。由于中、西医学各自都具有特点和优势,遂能各自鼎足发展,而且相互渗透,以不同的学术思想彼此靠近,折中归汇乃至逐步兼容结合。 下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例来谈谈其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临床特征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障碍,且可以并发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多脏器和组织的慢性损害,引起其功能障碍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而威胁生命。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I型糖尿病:多发于小儿及青少年,起病较急,病毒感染为重要诱因。由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被大量破坏,故胰岛素生成明显减少。病人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在我国,超过90%的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起病缓慢,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等为主要诱因。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这类糖尿病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整加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占妊娠妇女的2-3%。发病与妊娠期进食过多以及胎盘分泌的激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特异型糖尿病:指的是某些内分泌病、化学物品、感染以及其它少见的免疫综合征所致的糖尿病。国内非常少见。  糖尿病与中医学“消渴病”相类似,其并发症可归属于“虚劳”、“胸痹”、“中风”等范畴。 西医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西药,常用有以下三大类:⑴磺脲类 常用的第一代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优达灵)、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肾平)等。这类药物宜在餐前服用,一般口服30分钟后发挥降糖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且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     ⑵双胍类 常用有双胍类药物有甲福明(二甲双胍)和苯乙福明(苯乙双胍、降糖灵)。主要不良反应是乳酸性酸中毒、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     ⑶α-葡萄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糖平)可抑制多糖分解为单糖并在肠道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剂量为每次50毫克,每日2-3次,可增至100毫克,每日3次。服药时要和第一口食物同时摄入才能发挥效果。主要不良反应为胀气、鼓肠和腹泻。服用后如发生低血糖反应,应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口服降血糖药物一般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用于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肺结核、化浓性感染、急性应激状态如心肌梗死、将行大手术前后、妊娠、显著消瘦、口服降血糖药物不易控制,以及Ⅰ型糖尿病患者等都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 常用的胰岛素制剂 均从猪或牛胰腺中提取制备。     ⑴短效胰岛素 正规(普通)胰岛素,作用快而短,皮下注射后30分钟血糖下降,最大作用时间2~4小时,可持续作用6~8小时。     ⑵中效胰岛素 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皮下注射后3~4小时开始作用,最大作用时间8~12小时,可维持18~24小时。以2份正规胰岛素与1份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混合后皮下注射,可呈中效胰岛素作用。     ⑶长效胰岛素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慢而长,皮下注射后4~6小时开始作用,14~20小时达最高峰,作用持续时间长达36小时。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心慌、情异常、流汗等,重者产生胰岛素休克或低血糖性惊厥;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经一度停药再用时,对胰岛素的需用量愈来愈大,甚至一次可耐受200U,其原因可能是机体产生了胰岛素抗体,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而减弱其作用;过敏及局部反应。 中医治疗糖尿病:1、首先要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措施交给他,饮食控制1-2个月,配合运动疗法。若血尿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一般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1)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 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采用养阴清热治疗。 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2)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 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采用益气养阴治疗。 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生黄芪30克、苍术1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3)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 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采用温阳育阴治疗。 选用金匮肾气丸(肉桂10克、附子10克、生地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泄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治疗2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意者就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现通行的糖尿病疗法由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五部分组成,俗称“五驾马车”。药物治疗,有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方法。不可否认西药降血糖的作用迅速而明显,这是中药无法比拟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采用上述疗法后,异常升高的血糖虽得到控制,但还是有口干舌燥、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等症状。这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按照中医理论分析病情的类型,确定是属于“燥热伤阴”或“气阴两虚”等证型,经过全身综合调治后,症状会明显改善,这是西医西药所欠缺的。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无论是严格控制各项理化指标,还是改善临床症状,都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应用: 1.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有些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和西药一起合用,能减少西药的用量,而减轻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 2.避免口服降糖药失效:磺脲类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难题之一。在磺脲类降糖药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给予中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辨证治疗,能有效增强磺脲类药物疗效。 3.改善胰岛素抵抗:中药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疗法配合西药治疗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黄芪、丹参、生地、知母、决明子、黄连等组成复方制剂经临床证实,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效果。 4.防治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加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的方法,特别是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得到中西医糖尿病医学专家的一致肯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只是中西医结合实践于临床的一个小小剪影,目前,中西医结合在很多疾病方面,如骨伤病、急腹症等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疗效。中西医结合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高等医学院校都设立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因此,学习《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由“芳草吧”提供
/
本文档为【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