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红楼梦悟

红楼梦悟

2012-04-18 50页 doc 269KB 1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6501

暂无简介

举报
红楼梦悟《红楼梦悟》第一辑 作者:刘再复 阅读次数:3812 小引 1 十几年前一个薄雾笼罩的清晨,我离开北京。匆忙中抓住两本最心爱的书籍放在挎包里,一本是《红楼梦》,一本是聂绀弩的《散宜生诗》。 带着《红楼梦》浪迹天涯。《红楼梦》在身边,故乡故国就在身边,林黛玉、贾宝玉这些最纯最美的兄弟姐妹就在身边,家园的欢笑与眼泪就在身边。远游中常有人问:“你的祖国和故乡在哪里?我从背包里掏出《红楼梦》说:“故乡和祖国就在我的书袋里。” 2 故乡有时很小,有时很大。福克纳说故乡像邮票那么小是对的,加缪说故...
红楼梦悟
《红楼梦悟》第一辑 作者:刘再复 阅读次数:3812 小引 1 十几年前一个薄雾笼罩的清晨,我离开北京。匆忙中抓住两本最心爱的书籍放在挎包里,一本是《红楼梦》,一本是聂绀弩的《散宜生诗》。 带着《红楼梦》浪迹天涯。《红楼梦》在身边,故乡故国就在身边,林黛玉、贾宝玉这些最纯最美的兄弟姐妹就在身边,家园的欢笑与眼泪就在身边。远游中常有人问:“你的祖国和故乡在哪里?我从背包里掏出《红楼梦》说:“故乡和祖国就在我的书袋里。” 2 故乡有时很小,有时很大。福克纳说故乡像邮票那么小是对的,加缪说故乡像海洋那么大也是对的。故乡有时是沙漠中突然出现的深井,荒野中突然出现的小溪,暗夜中突然出现的篝火,有时则是任我飞翔的天空,任我驰骋的大道,任我索取的从古到今的大智慧。 故乡故国不仅是祖母墓地背后的峰峦与山冈。故乡是生命,是让你栖息生命的生命,是负载着你的思念、你的忧伤、你的欢乐的生命。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他的故乡是一个少女的名字,她叫做“绿蒂”。这个名字使维特眼里的一切全部带上诗意,使世俗的一切都化作梦与音乐。维特到处漂泊,寻找情感的家园,这个家园就是绿蒂。正如绛珠仙草——林黛玉是贾宝玉的故乡,林黛玉一死,贾宝玉就丧魂失魄,所剩下的只有良知的乡愁与情感的乡愁。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重新定义故乡。他把故乡推到很远,推到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推到无数年代之前女娲补天的大空旷,推到超验世界的大沉寂,推到遥远的白云深处和无云的更深处。由此,我们更感到生命源远流长,更意识到我们不过是到地球上来走一回的过客。过客而已,漂流而已,不要忙着占有,不要忙着争夺,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 3 曹雪芹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就像家乡的大河,而我一直是在河边舀水的小孩。如果不是他们的泽溉,我是不会长大的。我的生命所以不会干旱干枯,完全是因为时时靠近他们的缘故。出国之后,我一面愈走愈远,一面则愈走愈近。相对于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愈走愈远:相对于“家乡的大河”与童年的摇篮,则愈走愈近。此刻,我已贴近大河最深邃的一角。生命的大欢乐就在与伟大灵魂相逢并产生灵魂共振的瞬间。 4 常常心存感激,常常感激从少年时代就养育我的精神之师,感激荷马与但丁,感激莎土比亚与托尔斯泰,感激陶渊明与曹雪芹,感激老子与慧能,感激鲁迅与冰心,感激一切给我灵魂之乳的从古到今的思想者、文学家和学问家,还有一切教我向生命本真回归与靠近的贤人与哲人,感谢他们所精心写作的书籍与文章,感谢它们让我读了之后得到安慰、温暖与力量。还心存感激,感激让我衷心崇仰的蓝天、星空和宇宙的大洁净与大神秘,感激现实之外的另一种伟大的秩序、尺度与眼睛,还感激从儿时开始就让我倾心的近处的小花与小草,远处的山峦与森林,还有屋前潺潺流淌着的小溪和它的碧波。所有这一切,都在呼唤我的生命和提高我的生命,都在帮助我保持那份质朴的内心和那盏灵魂的灯火。 5 在海外十几年,一直觉得自己的灵魂布满故国的沙土草叶和纸香墨香。这才明白,祖国就是那永远伴随着我的情感的幽灵。无论走到哪里,《山海经》、《道德经》、《南华经》、《六祖坛经》、《红楼梦》就跟到哪里。原来祖国就是图画般的方块字,就是女娲补天的手,精卫填海的青枝,老子飘忽的胡子,慧能挑水的扁担,林黛玉的诗句和眼泪,贾宝玉的痴情与呆气,还有长江黄河的长流水和老母亲那像蚕丝的白头发。 6 《红楼梦》没有被限定在各种确定的概念里,也没有被限定在“有始有终”的世界里去寻求情感逻辑。反抗有限时间逻辑,反抗有限价值逻辑,反抗世俗因缘法,《红楼梦》才成为无真无假、无善无恶、无因无果同时也是无边无涯的艺术大自在,其绵绵情思才超越时空的堤岸,让人们永远说不尽、道不完。 有用头脑写作的作家,有用心灵写作的作家,有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曹雪芹属于用全灵魂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用生命面对生命,用生命感悟生命,用生命抒写生命。大制不割(《道德经》),生命与宇宙同一,生命是世俗的价值尺度难以界定、难以切割的泱泱大制。 7 古希腊史诗所展现的波澜壮阔的战争,不是正与邪的战争,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其胜利者与失败者都是英雄。这些英雄被命运推着走,而命运的背后是性格。如果荷马也落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就没有这部伟大史诗。命运性格属于人,正邪之分则属于政治理念与道德理念。希腊史诗的大诗意来自生命,不是来自理念。 如果说,希腊史诗《伊利亚特》是刚的史诗,那么,《红楼梦》则是柔的史诗。前者的英雄都是男性的粗犷豪迈的英雄,其首席英雄阿格纽斯甚至十分粗野,他不懂得尊重对手赫克托耳(特洛伊主将),不懂得尊重失败的英雄。书中的主要情节——希腊和特洛伊的战争,面上看,双方为一个美人(海伦)而战,实际上双方都把美人(女人)当作争夺的猎物,对女性并没有真的尊重。《红楼梦》则不然,它把女性视为天地的精英灵秀,精神舞台的中心,连最优秀的男子,其智慧也在她们之下。《伊利亚特》是用男人的眼睛看历史,《红楼梦》则用开悟的女子眼睛看历史,林黛玉悲题五美吟,薛宝琴抒写《怀古十绝》,都说明,《红楼梦》的历史眼睛是柔性的,感性的,充分人性的。 8 从荷马史诗到莎土比亚戏剧,从但丁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史记》到《红楼梦》,所有经过历史筛选下来的经典,都是伟大作者在生命深处潜心创造的结果,因为是在生命深处产生,所以时间无法蒸发掉其血肉的蒸气,所以真的经典永远具有活力,永远开掘不尽。经典不朽,其实是生命不朽。没有一部经典是靠社会组织拔高或靠一些沽名钓誉之徒相互吹捧形成的。 《红楼梦》为我们树立了文学的坐标。这部伟大小说对中国的全部文化进行了过滤,凝结成一部从神瑛侍者(类似亚当)与绛珠仙草(类似夏娃)的情爱寓言开始的文学圣经。这部圣经点亮我的一切,特别是告诉我:文学不是头脑的事业,而是性情的事业与心灵的事业,必须用眼泪与生命参与这一事业。 9 《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总是让我们感到太少。那个混沌初凿的原始时代没有人去刻意记录,它的故事自然形成,也与山山水水一样自然留下,自然地伴随着一代一代的风霜雨雪积淀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因为不是刻意记录写作,所以更显得犹如婴儿般的纯粹。《山海经》特别宝贵,就因为它是中华文化最本真的原果汁、原血液,因此也可以称《山海经》文化为中国的原型文化。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提出过“伪型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何时发生“变形”,尚需讨论。但《山海经》没有任何伪形,未曾变质,却不容置疑。中国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一开篇就连接着《山海经》,它和《山海经》一样保持着中国文化的原生态。《三国演义》属伪型文化,《红楼梦》则属原型文化。或者说,《红楼梦》反映着中国健康的集体无意识,《三国演义》则代表着受伤的、病态的集体无意识。 10 故国几部经典长篇小说,虽然都有文学成就,可惜《三国演义》太多“机心”,《水浒传》太多“凶心”,《封神演义》太多“妄心”。唯有《西游记》和《红楼梦》总是让人喜欢,愈读愈感到亲切。《西游记》具有童心,《红楼梦》则具有“爱心”。贾宝玉也有孙悟空似的童心,但它经过少女的洗礼与导引,又升华为大爱与大慈悲之心。因此,《红楼梦》的精神境界比《西游记》又高出一筹。中国人的野心展现在前三部长篇中,而赤子之心则在后两部长篇里,尤其是在《红楼梦》里。中国人有了《红楼梦》这一伟大的人性参照系,才会警惕《三国》中人和《水浒》中人。中国人的善良、慈悲、率真、质朴等优秀人性基因,全在《红楼梦》里。有《红楼梦》在,中国人才不会都去崇尚刘备、李逵、武松等变态英雄。因为有《红楼梦》的亮光在,总有人会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模仿贾宝玉,以自己的方式和名利场拉开距离。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主要是被文学所塑造。可惜以往太多被《三国》、《水浒》所塑造,太少被《红楼梦》所塑造。 11 把小说当成救国的工具或当成启蒙的工具,好像是“大道”,其实是“小道”。此时小说的语境只是家国语境、历史语境,并非生命语境、宇宙语境。文学只有进入生命深处,抒写人性的大悲欢,叩问灵魂的大奥秘,呼唤心灵的大解放,才是大道。王国维说,《桃花扇》属家国、政治、历史,《红楼梦》属宇宙、哲学、文学,这一意思也可表述为,《桃花扇》是小道,《红楼梦》是大道。梁启超说没有新小说就没有新社会、新国家,表面上是把小说地位提高了,其实,他只知小说的“小道”,不知“大道”。大道永远是生命宇宙之道,不是国家历史之道。文学的金光大道就在《红楼梦》之中。 12 王国维一面写出《殷商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毛公鼎考释序》等学问深厚的论文,一面又写出《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等精彩文论,前者是知性的成功,后者是悟性的成功。(《红楼梦》本身正是悟性的成功)前者的考据功夫是有形的,人们容易知其难,后者的感悟功夫是无形的,人们常常不知其更不容易。以《人间词话》而言,短短的一部词论中能有那么多击中要害的准确词识,能创立“境界”说并道破中国诗词上那些真正的精华,能感受到李后主这位小皇帝具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大慈悲与大气魄,这是很难的。而他的《红楼梦评论》道破人间最深的悲剧并非几个“蛇蝎之人”所导演,而是包括善良人在内的共同犯罪,如此无可逃遁,才是人类的悲剧性命运。这种发现也是很难的,这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诗识,需要天才,需要生命深处的内功。表面上看,它是“无心插柳”,实际上是天才大心灵内修的结果。 13 《红楼梦》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诗意合众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能感到幸福的,是能与贾宝玉、林黛玉这些诗意生命共处一个诗情国度。“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诗意的真理,是从一个名叫小红的小丫鬟口里说出来的,《红楼梦》中连小丫鬟都有禅性语言,更不用说合众国里的桂冠诗人林黛玉了。《红楼梦》中的许多女子生时追求诗意,倘若发现生无诗意,她们也死得很有诗意,尤三姐、晴雯、鸳鸯的死亡行为都是第一流的诗篇。 如果内心没有音乐,就听不懂音乐。如果内心没有诗,就读不懂诗。生命里有诗,才有对诗的感觉。歌者与诗人感慨知音难求,就因为内心拥有音乐拥有诗的人很少。同样,如果没有灵魂,就很难读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呼告”,也读不懂曹雪芹的灵魂悖论(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曹雪芹灵魂的悖论)。有人阅读经典是用生命、用灵魂,也有人是用皮肤用感官,也有人用政治用市场,后两者离曹雪芹都很远。 14 生命是诗意的源泉。所谓“史诗”,重心不是“史”,而是“诗”。其诗意也并非来自历史,而是来自生命。《红楼梦》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整体风貌,又建构了诗意生命的意象系列。曹雪芹以生命方式抒写历史,又以生命为参照系批判历史,让生命气息覆盖整部小说。在历史家眼中“身为下贱”不值一提的小丫鬟,曹雪芹却发现其“心比天高”的无穷诗意。一个民族大文化的诗意是否尚存,只有一个尺度可以衡量,这就是生命尊严与生命活力是否还在。文化的精彩来自生命的精彩,当负载文化的生命主体变得势利十足、奴性十足,从腰杆到灵魂都站立不起来时,这个民族的文化便丧失诗的光泽。《红楼梦》作为诗意生命的挽歌,也给中国文化敲了警钟。 上 篇 (写于一九九五——二OO四年) 15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童年时代集体的大梦。梦见精卫填海,梦见夸父追日,梦见刑天舞干戚,这是最本真、最本然的梦。《山海经》说明,中华民族有一个健康的童年。《红楼梦》一开始就讲《山海经》,就紧紧连接《山海经》。《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成年时期的大梦。这是关于自由的梦,关于女子解放的梦,关于诗意生命与诗意世界的梦,关于美丽花朵不要枯萎不要凋谢、美丽少女不要出嫁不要死亡的梦,关于生命按其本真本然与天地万物相融相契的梦。《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现代梦的伟大开端。《红楼梦》说明,中华民族近代的大梦也是健康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呼唤“人类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中国的伟大作家与德国的伟大诗人,其大梦的内涵相似,都有大浪漫与大诗意。 人类最纯的情感保留在音乐与文学中,也可说保留在梦中。正如莎土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保留了人类童年天真无邪也无逻辑的梦幻与欢乐一样,《红楼梦》保留了中华民族天真无邪并无可心证意证实证的恋情与人性悲歌。 16 《红楼梦》中有一个未成道的基督与释迦,这就是贾宝玉。他兼爱一切人,宽恕一切人。连老是要加害他的贾环也宽恕,连欲望的化身薛蟠也可作为朋友。上至王侯,下至戏子奴婢,他都以同怀视之。他五毒不伤,对别人的攻击和世俗的是是非非浮浮沉沉花花绿绿全然没有感觉。“我不入地狱谁来入?”这对宝玉来说,不是献身的悲壮,而是天性的坦然。他天生不怕被地狱的毒焰所伤。他敏感的是别人的痛苦、别人的长处和人间的真情感,对别人的弱点和世界的荣华富贵,却很迟钝。如果说基督是穷人的救星,释迦牟尼是富人的救星,那么,贾宝玉也许正是知识者的救星,至少是我的救星。他帮助我从仕途经济的路上拯救出来,从知识酸果的重压下拯救出来,从人间恩恩怨怨输输赢赢计计较较的纠缠中拯救出来。 17 贾宝玉的人格心灵何等可爱。在浊水横流的昔时中国,在老气横秋的豪门府第,他的出现,就像盘古刚刚开天辟地的第一个早晨出现的婴儿,给人以完全清新完全纯粹完全亮丽的感觉。他的眼睛是创世纪第一双黎明的眼睛,是人之初第一次完全向宇宙睁开的眼睛。这双眼睛的内涵让我激动不已,它所看轻的正是世俗眼睛所看重的,它所看重的正是被世俗的眼睛所看轻的,于是,这双眼睛常常发呆,常常迷惘。虽然迷惘,却蕴藏着太阳般的灵魂的亮光。 18 曹雪芹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身,命名为“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贾宝玉是贾府中的“王子”,可是对待林黛玉和对待其他女子,却有“侍者”心态。他和林黛玉的关系位置,是自己放在低处,放在侍者即仆人的位置,而不是主人、统治者的位置。包括对晴雯等丫鬟也是如此。晴雯本来正是奴婢,正是侍者,可是贾宝玉却把位置颠倒过来,对她言听计从。这不是取悦,而是在情感深处看到她比自己更干净,自己应当追随其人格。正因为贾宝玉把自己放在低处,所以他才看出晴雯“身为下贱”而“心比天高”。宝玉看晴雯用的是超势利、超世俗的“天眼”,是禅宗“不二法门”(无内外,无尊卑)的“佛眼”。 19 贾宝玉一生下来就因为口衔宝玉而让人视为怪异,离开家庭后走入云空,也是怪异。真正的个性往往在于忘记自己世俗的位置与角色,只顾观看与探索,不知自己的来处与去处。然而,他的出走,却是富有大诗意的行为语言。这是贾宝玉最后的非诉说的声明。他向人间宣布,他与那个你争我夺的父母府第极不相宜,他已没有力量承受一个个的死亡与堕落。他的出走是总告别,又是大悲悯。他到哪里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逃离污浊之地,虚假之乡。 贾宝玉居住的父母府第,是豪门贵族府第,而他本身又是府中的第一快乐王子。荣国府虽不是宫廷,但府中布满峥嵘轩峻的厅殿楼阁和蓊蔚泅润的花木山石,还有成群成队的男仆女婢,却胜似宫廷。家道中落后虽减少了气象,但仍不失为钟鸣鼎食的浮华之家。然而,即使是处于全盛的黄金时代,贾宝玉也不迷恋这个家,胸前的玉石丢失了几回——他的灵魂早已出走了好几次。他被视为性情乖僻的异端,实际上心中拥有万种真挚情思。一个又一个清澈如水的诗化生命在面前毁灭,自己还顶着桂冠如行尸走肉,这还有人的样子吗?千里长棚下的华贵筵宴,世人闻到的全是香味,偏是快乐王子闻到朽味与血腥味。一个处于如此环境中的身心怎能不迷惘?怎能不寻求解脱?如果说,林黛玉最后的行为语言是焚烧诗稿,用一把火否定她曾经有过的期待,那么,贾宝玉则是用一走了之的行为语言否定父母府第内外人们所迷恋与追求的虚幻的天堂。一种真实的行为语言,没有标点,没有文采,没有铺设,却否定了一个权力帝国与金钱帝国。《石头记》的故事,其实是一块多余的石头否定一个欲望横流的泥浊世界的故事。贾宝玉的出走,乃是走出争名夺利的泥浊世界,被男人弄成肮脏沼泽的荒诞世界。 20 《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谁最傻?除了一个傻大姐之外还有一个傻哥哥,这就是贾宝玉。傻大姐是天生的白痴,什么也不懂。傻哥哥却有大爱与大智慧。呆中的迷惘,痴中的执著,傻中的慈悲,憨中的悟性,沉默中的逃离家园和告别黑暗,哪样不是真性情与真灵魂。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在老子看来,人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应是无言的。重担在肩,不求颂歌伴奏。做了好事,自己不说,只默默献予,这才算是真的有德。有人掉到水里,你去救援,只觉得这是应尽的责任,心里只感到快乐,没想到光荣,也不觉得是美德,这才算是德行。老子对那种仅以言说去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信任的。滔滔不绝,表现的却是一个浅薄的自己。《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一个默默承担罪责的傻子,他从不宣扬自己做了好事。承担、献予、宽厚全是天性。 21 贾宝玉看见金钏儿受辱死了,看见晴雯含恨死了,都是被他的母亲逼死的。本该是大慈大悲的母亲,本该是满怀温情的母亲,本该是怀爱天下一切儿女的母亲,这回也逼死无辜的孩子。母亲也杀人。贾宝玉亲眼看到母亲也杀人。这是比一切凶残更令人困惑的凶残。他绝望了,发呆了,他不能在母亲的府第里再居住下去了。他不能生存在一个连母亲也变成凶手的人间。告别故园,告别自己爱恋过的生命和生命的尸首,告别自己滚爬过但有腥味的土地,他远走了,逃亡了。逃亡者的眼睛永远带着大迷惘与大忧伤。《俄底浦斯王》时代的人类不认识自己的母亲。所以才有弑父娶母的悲剧,《哈姆雷特》时代的人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但不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母亲,所以才有丹麦王子永恒的犹豫与彷徨;《红楼梦》时代的人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却发现母亲也是人间的枷锁与杀手,母性的权威也制造着儿女饱含血泪的悲惨剧。 22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菲兹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笔下的盖茨比(Gatsby)都是最有人间性情的人物,内心均有大浪漫。贾宝玉为秦可卿之死吐血,为晴雯之死泣祭,为鸳鸯之死痛哭,为林黛玉之死发呆,都是在作诗情女子不要死的大梦,都是《西厢记》等小浪漫不能比的大浪漫。《浮士德》是歌德头脑(理念)的产物,而少年维特则是歌德生命的产物。贾宝玉、盖茨比也是生命的产物,所以浑身都是生命永恒的气息。拿破仑喜欢少年维特,上战场时带的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从这里可以得知这位法兰西偶像内心也有真性情与大浪漫。 23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青春之恋,是天国之恋。表面上看,是地上两个人的相互倾慕,深一些看,却是天上两颗星星的诗意情谊与生死情谊。来到人间之前,这对情侣就在天国留下一段以甘露泽溉仙草的初恋故事,降临人世后,又演出一场伤心刻骨的还泪悲剧。天国之恋不是神话,而是生命深处的心灵之恋。贾宝玉与林黛玉潜意识中都有一种乡愁,这种乡愁便是对初恋的记忆。他们第一次见面,一个觉得“眼熟”,一个觉得“见过”,就是这种记忆。他们到达人间的第二次相逢相爱,只是天国之恋的继续。“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区别就在于,一是天国之恋,一是世俗之恋。林黛玉是天真的,薛宝钗是世故的。如果说贾宝玉是亚当,那么,夏娃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 24 林黛玉常常落泪。他和贾宝玉的恋情从浅处看是悲切,从深处看则是充实。林、贾的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富有文化含量也最有灵魂含量的爱情。他们的每次倾吐每次冲突都可开掘出意义,特别是用诗所作的交流,更是意义非常。《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首长诗,一首是林黛玉的《葬花词》,一首是贾宝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林黛玉咏叹之后,为之“痴倒”、“恸倒”的是贾宝玉:贾宝玉祭奠后为之倾倒的是林黛玉,他们互为知音。这两首千古绝唱发表时,听众都只有一个。林、贾是真正的诗人,他们不知何为社会效应,宁可让一人之啧啧,不求万人之谔谔。 25 中国的文人画把不见人间烟火的“逸境”视为比“神境”更高的境界。但是,通常只知道逸境在大自然之中,不知道逸境也可以在人际关系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有一种看不见又可感觉得到的“逸境”状态。他俩之间,绝对不议论俗人俗事。不仅放下政治,而且放下社会。世俗的是非究竟,进入不了他们的话题,更进入不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是个体情感中人,不是社会关系中人。他们俩的关系,是无关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逸境”状态,是一种万物本真契人性情的诗意状态,连争吵都富有诗意。 26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先知先觉,贾宝玉是后知后觉。王熙凤等虽极聪明,实际上是不知不觉,即永远未能对宇宙人生拥有根本性的体悟。“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林黛玉先体悟到的,然后才启发了贾宝玉。贾宝玉的觉悟是对本真己我的守持。那些劝导他的、熟读文章经典的贾政、北静王(水溶)等,误认为陷入功名利禄世界的自己是本来意义上的自我,认陷阱为大道正道,其实是不知不觉。《红楼梦》中的人物数百人,属于大彻大悟的,只有黛玉、宝玉二人。 27 快乐在自然之中,不在意志之中。在哲学上,“自然”的对立项是“意志”。释迦牟尼永远微笑着,因为告别了宫廷权力意志,便得到大快乐。庄子发现自然之道,也得大快乐,连妻子死了,也鼓盆而歌。慧能放逐概念,明白四达,赢得大自在,也是大快乐。陶渊明回归田园后,也有羁鸟还林、池鱼归渊的大快乐,所以他没有王维、孟浩然式的惆怅。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恋过程,是林黛玉的“还泪”过程,还泪中有伤感,也有伤感到极处的大快乐。“还泪”是美,不是苦难。“泪尽”是个悲剧,又是一个大解脱。“人向广寒奔”,林黛玉最后走出被权力意志戏弄的人间,得的是大自由,可惜《红楼梦》后四十回未写出这一层。 28 有对立才有密切。林黛玉动不动就和贾宝玉“吵架”,处处对立,因为她和他最密切。重视他者,才能为爱而焦虑而死亡。没有对立,一切顺乎自然,固然没有紧张,但也没有对他者的承担。庄子强调自然,要抹掉的就是对立。包括生与死的对立,祸与福的对立等等,因此,它对死没有紧张,更没有恐惧。庄子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他的“齐物”思想,包括齐生死、齐浮沉、齐寿天等,在一切对立中采取逍遥(不在乎)的态度。既然没有生死的界线,没有此岸与彼岸的分别,也就没有辞世的悲伤,所以妻子死了,他照样鼓盆而歌。贾宝玉对死不是这种态度,他听到秦可卿死讯时,竟伤心得吐血,听到林黛玉、鸳鸯死时更是痛哭以至发呆。《红楼梦》反抗儒教,喜欢庄禅,但与庄子思想并不相等。庄子不相信情的实在,曹雪芹的骨子里还是相信情是最后的实在。 29 贾宝玉是贾府的宠儿,天生的快乐王子,未受过任何磨难,缺少对血雨腥风的感受。黛玉则不同,她的母亲过早去世,孤苦伶仃,漂流到外婆家后,寄人篱下,被人视为不合群的异端,因此,她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忧患之感。这种经历使她比贾宝玉深刻,因此,她的诗总是比贾宝玉的诗更有深度。 花开花落,似乎很平常,然而,林黛玉却真正了解它的悲剧内涵。花朵的盛开只是风霜相逼的结果。鲜花在艰难中生根、孕育、萌动、含苞、怒放。怒放的片刻,恰如加缪笔下的神话英雄西西弗斯,辛辛苦苦把石头推到山顶,而一旦到达山顶,接下去便是滚落,再接下去又是一番往上推的苦斗。花的命运也是如此,花开总是紧紧连着花落。可是,落红化作春泥之后,明年又是一番艰辛,一场挣扎,又是一轮怪圈似的奋战与毁灭。林黛玉显然深深地了解人生这种无可逃遁的悲剧性。 30 在“生命——宇宙”的大语境中,人只不过是到地球上走一回的过客,诗人更是永远的流浪汉,不会有固定的立足之地,不会有终极的凯旋门。林黛玉比贾宝玉悟性更高,她更早地悟到这一点。因此,当宝玉写下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黛玉立即给予点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林黛玉补上这八字禅思禅核,是《红楼梦》的文眼和最高境界。无立足境,无常住所,永远行走,永远漂流,才会放下占有的欲望。本来无一物,现在又不执著于功名利禄和琼楼玉宇,自然就不会陷入泥浊世界之中。这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诗意提示。男人的眼睛总是被占有的欲望和野心所遮蔽而狭窄化了,贾宝玉虽然也是男性,但他在林黛玉的指引下不断地放下欲望,不断提升和扩大眼界。林黛玉实际上是引导贾宝玉前行的女神。 31 林黛玉真不愧是大观园里的首席诗人。她的《葬花词》,不仅写出大悲伤,而且写出大苍凉。诗中所问,都是摧人心魂的“天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特别让人震撼的是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千古绝“问”。天地的始末,生命的归宿,时间的大空旷,空间的大混沌,全在提问中。林黛玉不仅有陈子昂苍凉的恢弘,而且还有陈子昂所缺少的苍凉中的空灵与飘逸。一个弱女子,写出如此的苍凉感,这才是生命——宇宙境界。和这一境界相比,历史显得很轻,家国境界显得很小。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属于这后一种境界。生命宇宙语境大于家国历史语境,能在生命宇宙境界中飞驰的诗魂,才是大诗魂。 (待续) 载自《红楼梦悟》第一辑 《红楼梦》悟 刘再复:《红楼梦悟》 查看数: 9265| 回复数: 21| 2007-5-22 20:46 《红楼梦悟》目录      自序(一)以悟法读悟书 " X  v3 w, A. B7 X$ n" |     自序(二)尝试《红楼梦》阅读的第三种形态 6 Y3 M4 a( \: l8 Q$ ^) ~2 y      第一辑《红楼梦》悟 % i1 t; J8 x. p; n     小引 7 X7 y! x! l" l; I( W) ~4 w     上篇(写于一九九五——二○○四年); k. |# Q9 y: A3 m6 m      上篇(写于二○○五年) 4 L% x( u9 b# q# O2 t: B2 S8 u      第二辑《红楼梦》论& F  k# S6 B7 ]6 S6 \            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0 n) c/ M# J7 R+ f7 Q9 o            一 人类精神高度的坐标 ( q: V" u( b. t: U% n( b4 P) m           二 《红楼梦》的宇宙境界 1 s4 C* [9 k: {% v& X' Y           三 悲剧与荒诞的双重意蕴, A! \9 n! c9 m4 P: y            四 诗意生命系列的创造 4 B# `5 J; D. U* _. J  h6 R, a           五 高视角与低姿态的艺术和谐 # [4 `+ k( S' k7 A; r5 A           六 呈现内在视野的东方史诗0 b8 J3 ~, o7 a" F* W          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T* V6 m4 C+ b, `  ?           一 悲剧与“共犯结构” 4 R3 c1 a4 i9 M1 t          二 忏悔者的性格与心灵2 l, n9 ?' [6 a0 W/ [           三 “还湘”的隐喻 4 N/ @2 o& y) Q: H          四 伟大的忏悔录) v4 z6 c+ Y/ V- V4 p           五 文学的超越视角 6 h: e1 y% l( k. q* H         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m( k, P. l/ Y' T4 l" {           一 《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v0 `, f$ P7 ~, |( Y9 d           二 《红楼梦》的哲学基石8 o- [% ?+ q; J% e- T6 m           三 《红楼梦》的哲学问题; }+ J; I; d6 e: Q           四 《红楼梦》的哲学境界, u% e6 n* Q  ~. {! U+ h/ d           五 哲学的兼容与哲学大自在 , E: o! E5 _5 A, {- E9 ~           附录 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6 z5 ]- R  S' J' D& R# }+ y* K  l           一 性格的三种方式; b# ]. h) w3 H0 V8 {6 ^4 C2 @( _           二 中国文学传统的弱项3 n; \- a# D: v0 L- m# L9 T' B           三 性格美学的启迪3 L) v8 c& A1 b8 n) F% O       第三辑《红楼梦》议 % y- |. w7 O7 G$ R( W      酸论 0 Q  y# `5 Z) f* i; A     贾雨村心态 2 D- F7 C& }3 I& ^0 c- n: K" T, Z$ d     贾环执政 1 i1 ]" c1 O8 |! j) U" E: I4 }, T     贾环无端恨妙玉2 `  ~: j  C9 r; f9 N4 @      贾府的“断后”现象 4 j" g5 \. V) Q9 V! p0 p: h# ]& j     彩云姐妹      贾代儒论作诗的时间      我最喜欢傻大姐      王熙凤兼得三才      潇湘馆闹鬼之后      贾赦的读书经      小议贾政" c; g. [8 T# ]- {$ V" v          附录《红楼梦》方式——与剑梅的通信 " {/ V) @+ d7 j0 n      后记 发表评论 评论 (21 回复) 梦里潮汐 2007-5-22 20:51 4 o. w' P* G$ ]& }1 I       谨以此书此悟,敬献给中国文学与人类文4 ^0 H+ T' U, i8 ]' Q, G! S     学永远的大师曹雪芹的伟大亡灵。感谢他创造 - r- e7 o+ A2 q; d9 V' V0 q; Q* x    了文学的不朽圣经《红楼梦》,使我赢得了对 2 E( X1 a& L5 h     美的衷心信仰,并由此明白了该如何守护生命 本真状态而诗意地栖居于人间大地之上。                              -----刘再复% v0 L5 B8 w0 X( q& q! Y! s 5 E4 z: M- }/ r6 _0 J; Q% p - g4 v" a' c1 G. U/ T3 _  f% q# _ 0 O& M9 u! t' @  O, P- k% I 序 一    以悟法读悟书     十二年前,我到瑞典前夕,写了一篇《背着曹雪芹与聂绀弩浪迹天涯》,说阅读《红楼梦》是漂流生活的一部分,书中那些天真而干净的少男少女是我朝夕相处的朋友。还常庆幸自己出生在《红楼梦》问世之后,否则,精神生活一定会乏味得多。我读《红楼梦》和读其他书不同,完全没有研究意识,也没有著述意识,只是喜欢阅读而已。阅读时倘若能领悟到其中一些深长意味,就高兴。读《红楼梦》完全是出自心灵生活的需要。 $ ~' O7 c) S3 D6 ~) J; f2 Q    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阅读心态,所以我很少读评论《红楼梦》的书,只爱阅读文本。此外,也不想写什么东西,立什么文字,只想感悟其中的一些真道理、真情感。本集子中的两百多则随想录,只是阅读时随手记下的“顿悟”,并不是“做文章”。集子中的若干篇论说,则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其中《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一文是被梦溪兄所逼。他受北京大学中文系委托编辑一部“论红”文集,邀请一些《红楼梦》研究者作文,竟想到门外的我,而且“抓住不放”。二是被编辑所逼。香港三联的编辑约我写作一部重新评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书,《红楼梦》自然是不能不说的。本集子中的“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和“论《红楼梦》的超越视角”,则是与林岗合著的《罪与文学》一书结构上所必须,也属于不得不作。至于本集第三辑的“议”,更是玩玩而已。刚出国时,太孤独,也只好请曹雪芹这位“心灵的天才”帮忙。在海外漂泊的日子里,《红楼梦》灵魂的亮光时时照射着我的思想之路与文学之路,小说中的林黛玉犹如带领但丁的贝阿特丽丝,她既是引导贾宝玉前行的女神,也是引导我走出浊泥世界的灯火。质言之,我不是把《红楼梦》作为学问对象,而是作为审美对象,特别是作为生命感悟和精神开掘的对象。生命不是概念,不是数字,不是政治符号,也不是道德符号,它是可以无限伸延的血肉与精神。也许因为不是刻意去研究,只是用平常之心去阅读和领悟,所以常常忽略掉曹氏的家谱,而顺着自己的形而上嗜好,特别倾心也特别留心《红楼梦》中空灵的、飘逸的、神秘的一面。今天坐下来想想,倒觉得历史有这一面,才显得浩瀚;人生有这一面,才显得丰富。没有历史的神秘与命运的神秘,文学就太乏味了。* D+ W/ a4 J- `     清同治八年,江顺怡在杭州发表《读红楼梦杂记》,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第十四节中对此书十分推崇,并说明其作者的姓氏、籍贯,最先为顾颉刚先生所考定。江顺怡在《杂记》中说:“《红楼梦》,悟书也。其所遇之人皆阅历之人,其所叙之事,皆阅历之事,其所写之情,皆阅历之情。”说得很好。《红楼梦》的确是曹雪芹阅历感悟人生的结果,这部伟大著作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红楼梦》禅味弥漫,没有禅宗,就没有《红楼梦》,它的确是部大彻大悟之书。既然是部悟书,那么,光靠头脑去分析就不够了,恐怕还得用心灵去领悟,即以心传心,以悟读悟。禅宗方法论此处倒是用得上。所以我也就姑且给这部集子命名为“红楼梦悟”,也许因为打开生命去感悟,所以就发现王国维的不足:百年前他天才地揭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但未能发现《红楼梦》同时又是一部荒诞剧。其深刻的荒诞内涵,正是中国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我相信,除了悲剧论(悲剧的本质是“有”的毁灭),还须用存在论(存在的本质是“无”)去阐释,才能把握《红楼梦》的精神整体。 0 n2 e- e0 v5 p! r 8 C& P5 E$ l% m5 L# ?& \ . D3 }# P2 Z+ e 8 A- J4 n* Z* H+ v. }& b# F( n   刘再复 二OO四年九月  美国料罗拉多大学校园 梦里潮汐 2007-5-22 20:52 序二    尝试《红楼梦》阅读的第三种形态     第一篇序,是年初交稿时写下的文字,接到清样后,和香港三联责任编辑舒非兄谈起我近年《红楼梦》阅读的方法,她听后很赞赏,并希望我能写入序中。为了不负她的鼓励,便遵命再说点话,作为序言续篇。 . _- d. o3 q9 C% b% O$ c    对于书籍的阅读,我确实非常广泛,但能让我身心整个投入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只有《红楼梦》。真正做到阅读与生命连接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常常借禅说爱,以心传心。有一次,林黛玉逼着贾宝玉交心而问道:“宝姐姐(指宝钗)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面对这一串问题,宝玉呆了半晌,突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当时的语境下,贾宝玉表达的“专情于一”意思分外明白。3 |9 `8 X1 @. e6 O2 ~  ~  E     这一意思也启迪了我对《红楼梦》的选择。人类文化史积存下来的书籍有如大海,正是“弱水三千”。人的心力有限,自然是应当取其精华。经过选择,我终于明白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最大的宝藏就在《红楼梦》中,这里不仅有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宝藏,还有最丰富的思想宝藏、哲学宝藏。取出《红楼梦》这一瓢独自饮啜,全生命、全灵魂都受到泽溉。    3 m! [0 e( j7 ]+ ^     阅读《红楼梦》,我大约经历了四个小段:(1)大观园外阅读,知其大概:(2)生命进入大观园,面对女儿国,知其精髓;(3)大观园(包括女儿国与贾宝玉)反过来进入我自身生命,得其性灵:(4)走出大观园审视,得其境界。王国维说读书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是出乎其外地领略到《红楼梦》的宇宙境界了,但他似乎未经历“生命进入大观园女儿国”和“女儿国进入阅读者自身”的阶段,所以在《红楼梦评论》中也未能开掘贾宝玉和其他少女的生命内涵。与他不同,我则经历了生命投入和生命吸收的过程,并感到生活与灵魂一旦被《红楼梦》中的诗意生命所参与、所照明,那才真的幸运,那是连吃饭睡觉、游山玩水都感觉不一样了,此时,才觉得栖居于地球上的一点诗意。海德格尔曾说,今天的人类已经难以和本真自我相逢。确乎如此,在被财富、机器、权力异化之后的人类已丢失了本真状态。正如《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世俗状态中的人类符号)见到本真的自我(贾宝玉)时已不认识,还对这个真我发了一通“酸论”。我阅读《红楼梦》也如甄宝玉与贾宝玉相逢,然而,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我还不是“纵使相逢应不识”(苏东坡语),而是充满与本真己我重逢的大喜悦。% }0 C7 P8 a% f) k" G% H/ a     有了一段特别的阅读经验之后,我禁不住要写下心得。一段一段地写,便发觉自己在走一条《红楼梦》阅读的新路,或者说,在尝试《红楼梦》探索的一种新的形态。两百多年来,《红楼梦》的阅读与探讨,有三种形态:一是《红楼梦》论:二是《红楼梦》辨;三是《红楼梦》悟。严格地说,直到王国维才有第一种形态,才称得上论。《红楼梦评论》有观点,有逻辑,有分析,有论证,一出手就如空谷足音,自创一格。可惜百年来“论”虽日益丰富,但受政治意识形态浸染太甚,影响了收获。与论相比,《红楼梦》辨这一形态不仅历史长,而且成就也高。所谓辨,乃是指辨析、注疏、考证、版本清理。度过索隐派这一比较牵强的阶段,从胡适起,直至俞平伯、周汝昌等,都下了功夫作考证,他们为《红楼梦》辨创造了实绩,其功难没。我缺少考证功夫,无法走《红楼梦》辨的路,至于“论”,倒是在二十年前写作《性格组合论》时就有一章论述《红楼梦》的性格描述(此文作为第二辑附录收入本书中),近年也与林岗一起论证《红楼梦》的忏悔意识和超越视角,但总觉得“论’太逻辑,难以充分表述自己对此巨著的诸多感受,无法尽兴,于是,就自然地走上悟的路子了。以往的《红楼梦》阅读与探索,其实也有悟,脂砚斋的批注,其中论、辨、悟的胚胎都有,历年的论者辨者也都有所悟,然而,把“悟”作为一种基本阅读形态、探讨形态和写作形态,似乎还没有。所以我才冒昧地称“悟’为第三种形态,并给拙著命名为《红楼梦悟》,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作一对应。“悟’与“辨’的区别无须多说,而悟与论的区别则是直觉与理析的不同。实证与逻辑,这一论的主要手段,在悟中被扬弃,即使出现,也只是偶尔为之。悟的方式乃是禅的方式,即明心见性、直逼要害、道破文眼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抽离概念、范畴的审美方式。因此,它的阅读不是头脑的阅读,而是生命的阅读与灵魂的阅读。其实,这也与中医的点穴位差不多,一段悟语、悟文,力求点中一个穴位,捕住一个精神之核,至于细部论证,那只能留给他人或自己的论文了。3 m9 e& D; [6 H! N9 ]     那天与舒非兄说的就是这一些,现在用文字写下了,也许有益于自己今后更自觉地走“红楼梦悟”的第三条路,把很快就要出版的这本书,仅仅作为问路之石,尝试而已。 ! l; T, u8 f# W" u     * _3 M5 t- J2 N  o- s4 S: ]/ {! k ; ^! f  E9 f% _* T 刘再复     写于二OO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校园 梦里潮汐 2007-5-22 20:54 《红楼梦悟》后记    今年年初把这部“悟”集交给香港三联时,匆匆作了一篇短序,阅读初校样觉得应当补充说些话,但为了尊重年初发稿时的心境,便将原序留下,另加作一篇,于是就形成现在的两篇自序,这可能有违常规,只好让读者谅解。     在自序(一)中,我已大体上交代了本书的来历与结构,此处还须补充说明的是,第一辑的小引和上篇的悟语多数是新作,但也有一部分曾收入《独语天涯》与《面壁沉思录》中。此外,第二辑中的《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系林岗和我合著的《罪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中的一章,这是我们共同的思索成果。另一篇《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则是二十年前拙著《性格组合论》中的一章,为了见证自己的读“红”历程,也作为附录收入集子中。第三辑的杂感,曾收入《漂流手记》第一卷中,不过这次作了些改动。为了让读者对我十几年来的所感所悟有个完整印象,不得不作此编选功夫。本书中的随感录与论文只有一小部分在报刊上发表过。其中有些论述,虽然发表过,但因报刊篇幅的限制,总是压缩删节得面目全非。此次借书籍的出版,可以让朋友们看到全貌,这是最让我高兴的事。 : m/ y3 u! b* j1 ^     此书责任编辑曾诚先生,我尚未见过面。他如此认真地编辑此书,容我特从海外致以谢意。: W  P5 {8 ^- v: \4 y) o    # n- q7 @3 ?# U2 J  K/ E 刘再复     二OO五年九月三十日于美国 梦里潮汐 2007-5-22 20:55 《红楼梦悟》附录 《红楼梦》方式                  ——与剑梅的通信 5 {. n! A# M, Y) p爸爸:    4 `+ ^/ O9 B2 Z3 W/ K* P1 p       刚才我在《明报月刊》上读了你的“《红楼梦》阅读笔记”。记得你说你写了五十节,但刊登出来的只有二十节,我真想都读一读。你那么喜欢《红楼梦》,那么全身心投入,真让我感动。你因为拥有《红楼梦》而赢得一种幸福感和排除孤独的力量,这种感受,我还没有。但我也很喜爱《红楼梦》,以后还要好好读,好好领悟。记得你写过,聂绀弩老伯伯在临终之前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想写出一篇“贾宝玉论”。你在这些随想中似乎也在猜测聂老的所思所想。贾宝玉这个形象真是太丰富了,他好像很傻、很笨,其实是一个具有大爱、大慈悲、大关怀(自然也是大聪明、大智慧)的人,所谓大智若愚、大情若痴者,大约贾宝玉就是了。 * d. R9 B, \; D7 q      说实在的,和这个世纪的西方前列名著如《尤利西斯》相比,《红楼梦》要伟大得多。从阅读感受来说,读《红楼梦》简直整个生命都要被它拖进去,真真是“引人入胜”,而读《尤利西斯》则像跋涉高坡,辛苦得很。倘若不是从事文学研究这一职业,我宁可不看。难怪福克纳说要像教徒读《圣经》那样才能进入《尤利西斯》的世界。我总觉得《尤利西斯》虽然手法有原创性,写得格外细致,但失之太繁,繁得让人受不了。这也许是中国人的阅读心理无法适应乔尹斯这种写法。连翻译《尤利西斯》的译者萧乾也这样说过:“《优利赛斯》我想应该把它翻出来,不一定印很多,得让人作参考,让人知道究竟它是个什么东西。……但就我们国家的现实来说,去写这个东西就太说不过去了。”这段话是十几年前他在接受香港《开卷》杂志的采访时说的。也许有人听了会觉得奇怪,而我却能理解。$ B. O0 E( h9 n5 J1 Z8 s" U ; S6 v3 `: V" s) m& R: V     小梅     一九九九年二月六日 ) ]+ E+ n6 ~2 C; w9 c$ C8 C ; ~/ r0 O9 }' F小梅: * a, e% d  r; ]$ t6 Z    你对《尤利西斯》的看法,很有意思。而翻译《尤利西斯》的萧乾老先生竟认为中国作家不可学习乔尹斯,他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也许我的心理比较开放,各种文体都能容纳,加上我喜欢阅读散文(不会因缺乏故事情节而感到乏味),读《尤利西斯》时又比较从容,所以也是觉得津津有味。不过,今天想起来,还是觉得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有意思,更不用说读莎士比亚了。20世纪的小说有许多新写法,也有很高的成就,但与1 9世纪相比,我总觉得还是19世纪的成就更高。20世纪的小说,从卡夫卡开始,许多作家把小说变成大寓言,中国作家也学习了这一点。寓言往往负载一种观念,一种哲学,一种对世界的大感受与大发现,但弱化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种寓言式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其优劣得失何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大题目。 / E6 X" z% b$ f" O& x6 D4 e    至于《红楼梦》,我觉得它实在太精彩了,太了不起了。我对《红楼梦》的爱可说是一种酷爱。所以我庆幸自己出生在《红楼梦》之后。如果诞生在这之前,此生此世没有《红楼梦》相伴,我会觉得人生要寂寞得多。在海外,有《红楼梦》放在案头,就根本不会失去故乡与祖国。中国文学批评家应当有自己的视角,而《红楼梦》就提供给我们一个最精彩的参照系。眼睛里装进《红楼梦》,对其他作品的优劣就会看得很清楚。《红楼梦》点亮我的一切,当然也点亮我的审美眼睛。你虽然是从事近、现代文学的研究,但不要被专业所束缚,要从狭隘的专业中漂流出来,好好读《红楼梦》。爱因斯坦说过,不能光读现代的作品,还要读古典的作品,生命才能深厚。而《红楼梦》可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集精华之大成者。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最,我觉得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二十四史,而是《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所蕴涵的人性宝藏和艺术宝藏才是中华民族的真金子。这一奇迹的产生不知经过多少年月的积淀。我在《独语天涯》中写出了一点点的心得,因为觉得可说的话太多,干脆就提纲式地说话。例如其中的一则,我说我国的古代小说,大体上都是一个情节暗示一种道德原则,唯有《红楼梦》是多重暗示。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有多重暗示,这一点就可写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 [( I& |4 P$ j" p$ M& G$ g' N3 p     中国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从孔子到朱子,其思维方式其实都是“圣人言”的方式,  即“圣人道出真理”的方式,并未把真理“开放”。后来形成独尊的话语权力,与此有关。而《红楼梦》则用“假语村(贾雨村)言”、“真事隐(甄士隐)言”娓娓叙述故事的方式,没有“告诫”气味,而且又以完全开放的方式去看待被尊为真理的古代经典,并敢于叩问。这种叩问不是控诉与审判,而是质疑,但又有同情的理解,所以《红楼梦》中没有世俗视角中的好人坏人之分,不把悲剧视为几个“蛇蝎之人”作恶的结果。冲突的双方都拥有理由,都有某种“善”。这一点,王国维是先觉者,他对《红楼梦》悲剧的认识,后来一直无人可比。我说《红楼梦》是一个无是无非、无真无假、无善无恶、无因无果的艺术大自在,就是指它的开放性,也是指它所遵循的禅宗的“不二法门”。《红楼梦》是一个多维世界,不仅有现实的一维,还有超验的一维。其人性世界,也是多维的,贾宝玉的大性情用世俗的语言说,他是一个泛爱主义者,而用文学批评的语言说,他是一个人性多维的丰富世界。与《红楼梦》相比,《金瓶梅》就大为逊色。它只有一个现实世界,没有超验世界(也没有超验语言);它只有世俗的因果、善恶判断而没有超越的宇宙视角,更没有现实描述背后的哲学态度。 - ]4 K' J% Z% R" b; z    把文学话题搁下。你以后学习与钻研中国古代文化,也可从《红楼梦》入手,这部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与日常关怀,是最具体、最生动、最有灵魂活力的中国文化。儒家、道家、释家,理学、心学、禅学,全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或悟到。尤其是儒、道之前的《山海经》,更是与《红楼梦》直接相连。从《山海经》到《红楼梦》,中间又有魏晋风骨、唐宋诗词、明末性情,把握住这一脉络,便可把握住故国的自由文化气脉。这一气脉可能正是中国文化的未来指向。你从现在开始,有空就翻翻《红楼梦》,不断领悟,十年以后,你的内心一定能丰富得多。我们不必把研究《红楼梦》当作政治工具和夤缘求进的阶梯,所以,《红楼梦》是属于我们的。 * a; r1 x4 v$ b: }1 G3 }( _ 3 _+ c: D8 v& P( e6 V  B 9 x* Q. E' G) R4 ~; P  j     爸爸     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     3 X# F3 t+ i, r* W/ m  W3 c + O$ L: Z) [4 i 此文是《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的一篇。剑梅现任美国马里兰大     学“
/
本文档为【红楼梦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