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2012-04-19 14页 pdf 2M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143

暂无简介

举报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JOURNAL OF CHONGQ ING U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13 No11 2007 收稿日期 : 2006 - 10 - 16 作者简介 :刘耳 (1938 - ) ,男 ,重庆万州人 , 1965年研究生毕业 ,曾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任重庆市 农业局副总畜牧兽医师 ,现任重庆市农村经济技术开发协会技术服务部部长 ,主要从事诗词理 论研究 ,已先后出版翻译、著作共 9部 ,...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JOURNAL OF CHONGQ ING U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13 No11 2007 收稿日期 : 2006 - 10 - 16 作者简介 :刘耳 (1938 - ) ,男 ,重庆万州人 , 1965年研究生毕业 ,曾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 ,曾任重庆市 农业局副总畜牧兽医师 ,现任重庆市农村经济技术开发协会技术服务部部长 ,主要从事诗词理 论研究 ,已先后出版翻译、著作共 9部 ,发表 56篇。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 之研究 刘 耳 1 ,邹莉萝 2 ,刘 桥 3 (1. 重庆市农业局 ,重庆  400015; 2.重庆市农垦局 ,重庆  400020; 3. 重庆市医药公司 ,重庆  400010) 摘要 :本文创立了一个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新体系。方法是 :按照题解和四角法 ,确定律诗首联出句的公 式数码 ;根据律诗首句押韵与否以及律诗相对、相黏和相间的基本规律 ,推导出律诗的全部公式数码 ;再按照 题解 (律诗属仄起式或平起式 )和将律诗划分成两个大组的原则 (第 1、4、5、8句为一组 ,第 2、3、6、7句为另 一组 ) ,即可由公式数码写出律诗的平仄 ,一览无余。本文应用公式 ·四角法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研究 , 致使纷繁的律诗平仄体系 ,变得容易读写和记忆 ,而被现代人所掌握。本文还将律诗的八种形态 ,六十四种 变化 ,列表详解之。 关键词 :公式 ·四角法 ;掌握 ;律诗 ;平仄 ;研究 中图分类号 : I05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25831 (2007) 0120073214   孔子曰 :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 ,像大海里的灯塔 ,像 天上的星星 ,闪闪发光。唐诗 ,特别是源于唐代的律诗 ,代表了诗歌的最高境界 , 家喻户晓。为此 ,笔者将论及律诗及其格律。 一、律诗 何谓律诗 ? 律诗是指起始于我国唐代的 ,字数一定 ,句数一定 ,入韵 ,符合平仄的 近体诗。分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八句 ,每句七个字 ,一共五十六个字。 五言律诗 ,也是八句 ,每句五个字 ,共计四十个字 (见表 1 - 8及表 14、表 15)。 律诗的八句话 ,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叫首联 ;第三、四句叫颔联 ;第五、六句 叫颈联 ;第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 ,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 联的出句和对句 ,必须对仗 ,即名词对名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动词对动词 ,这就 是所谓的工对 ,当然还有宽对、意对等之分。 律诗句尾要押韵 (押平声韵 ) ,二、四、六、八句句尾必须押韵 (位于同一韵部 的字聚在一起叫押韵 ) ,第一句句尾可押可不押。关于格律 ,诗的每个字必须按 平仄 ,使之跌宕起伏 ,句尾还要按规定押韵。以下谈谈韵书。 隋代陆发言编制的韵书叫《切韵 》。在唐代经改编称《唐韵 》,他们都是 206 个韵部 ,分部太细 ,每个韵部包含的字数又太少 ,对写诗不便。到了南宋 ,平水人 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把某些韵加以归并 ,成为 107部。刘书今佚。在 这以前 ,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新刊韵略 》里 ,则已改并为 106部。这就是以后 通行的《平水韵 》。《平水韵 》106部 ,平声分上、下平声各 15部 ,计 30部 ,上声 29部 ,去声 30部 ,入声 17部 ,合计 106部。 律诗必须合符平仄 ,平仄使之抑扬顿挫 ,像唱歌一样 ,听起来十分优美 ,而避 37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免重复。除平声之外 ,上声、去声、入声 ,声调或长或 短 ,或高或低 ,起伏变化 ,统称仄声。关于四声 ,有诗 云 :平声平调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 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律诗句子里 ,以平平或仄仄 为一个音节 ,一个句子里平平与仄仄总是相间出现 , 避免重复 ,这种现象叫做平仄的相间。在句子与句 子之间 ,亦有平仄相间 (指前面一、二个音节 ) ,此外 还有相黏和相对的现象。这些都是律诗的基本规 律 ,可详见表 1 - 8,参见表 14、表 15。 根据律诗分七律、五律 ,以及起始音节的不同 , 首句押韵与否 ,一共有 8种类型变化、64种句式。七 律仄起式 ,首句押韵与不押韵 ;七律平起式首句押韵 与不押韵 ;五律平起式 ,首句押韵与不押韵 ;五律仄 起式 ,首句押韵与不押韵。押韵的为正式 ,不押韵者 为变式。五言律诗是由七言律诗转换而来的。除去 七言律诗的第一个音节平平或仄仄 ,余下部分即为 五言律诗。七律的仄起式转换成五言的平起式 ,七 律的平起式转换成五言的仄起式。在后面将谈到的 “四角法 ”中 ,除平仄互换之外 ,其在四角形上的位置 亦互换。在七言、五言律诗平仄的 8类变化中 ,又各 有 8种句型 ,所以共有 64种句型的变化。 把律诗截一半 ,余下只有四句 ,就叫绝句。律 诗扩充 ,就叫排律。以下将律诗的有关情况列 表为表 1 - 8,以及表 14、表 15。 47 刘 耳 ,等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57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二、表 1 - 8的情况综述 (一 )题解 这是笔者为了更好地解读律诗而设定的内容。 见表 1 - 8各表律诗题目之下所列即是 (表 14、表 15 亦如此 ) ,以标示其性质和特点。例如表 1所列题 解 :七律仄起式首句入韵 ,意即该首诗为七言律诗 , 首联出句第二个字为仄声 ,所以为仄起式。第二字 属何韵 ,可在南宋刘渊所编的《平水韵 》表里找到 ;也 可以在《中华大字典 》或民国时所编撰的《辞海 》里 查到。何字为何韵 ,其皆有详尽解读 ,见本文末尾所 列参考文献目录。仄起式是指首句第一音节以仄仄 起始 ,然后在这一句里第二个音节才是平平 ,之后仄 仄、平平相间出现 ———句内的平仄相间现象。不仅 如此 ,第 1句、4句、5句、8句 ,皆以仄仄起始 ,相反第 2、3、6、7句则以平平起始。 以上所言 ,其起式者 ,意指可按此把律诗的八句 话划分成两个大组 : 1、4、5、8句为一组 , 2、3、6、7句 为另一组。以律诗之起式 ,指导两组各句之平仄变 化。当律诗为仄起式时 , 1、4、5、8句每句句首皆为仄 仄起始 ,而 2、3、6、7句则为平平起始 ;反之 ,当律诗 为平起式时 , 1、4、5、8每句句首皆为平平起始 ,而 2、 3、6、7句则为仄仄起始。这是律诗组间相间 (两个 大组间 )以及组内相黏 (小组 )、句内相间作用的结 果。这一点很重要 ,藉此可把公式回归到平仄。 关于律诗首句押韵与否 ,这也很重要。当律诗 首句押韵时 ,律诗首联出句、对句的公式数码是相对 的 (指数码末尾的后两位数 )即相异 ;当首句不押韵 时 ,其首联出句、对句数码是相黏的 (指数码末尾的 后两位数 )即相同。举例 :当七律仄起式首句押韵 时 ,其律诗首联出句、对句公式数码相对即相异 ,分 别是 2221和 2212,见表 1;当七律仄起式首句不押 韵时 ,其律诗首联出句、对句公式数码相黏即相同 , 分别是 2212和 2212,见表 2。抓住首句押韵与否 , 则可推出首联公式数码是相对或相黏即相异或相 同 ,进而很方便写出律诗公式数码。以上详见表 1 - 8,参见表 14、表 15。 (二 )表 表 1 - 4,为七言律诗 :表 1,七律 ,仄起式 ,首句 入韵的律诗 ;表 2,七律 ,仄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律诗 ; 表 3,七律 ,平起式 ,首句入韵的律诗 ;表 4,七律 ,平 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律诗。 表 5 - 8,为五言律诗 :表 5,五律 ,平起式 ,首句 入韵的律诗。表 6,五律 ,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律 诗 ;表 7,五律 ,仄起式 ,首句入韵的律诗 ;表 8,五律 , 仄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律诗。 (三 )序号 上述表 1 - 8,眉栏中左起第 1项所列即是 ,乃指 律诗每一句的先后次序。例如第 1、2句为首联 ; 3、4 句为颔联 ; 5、6句为颈联 ; 7、8句为尾联。又如 1、2 句 , 3、4句 , 5、6句 , 7、8句相对 ,即指每句 1 - 2个音 节的平平或仄仄刚好相反 ,为之相对 ; 2、3句 , 4、5 句 , 6、7句相黏 ,即指这些句子前 1 - 2个音节 ,两两 相同 ,为之相黏 ; 1句 , 2、3句 , 4、5句 , 6、7句 , 8句 ,相 间 ,句子的前 1 - 2个相同音节 ,间隔一定距离又重 复出现的规律谓之相间。就律诗的每一个句子而 言 ,平平或仄仄亦相间出现 ,即律诗相间的规律亦反 映在每个句子里。 律诗的相对、相黏及相间的现象 ,详见表 1 - 8, 参见表 14、表 15。 (四 )诗 眉栏内左起第二项即是。诗 ,即作者所写的律 诗的全部内容。“字 ”又叫“言 ”,每句七个字的律诗 叫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 诗 ,简称五律。七言律诗 ,每句七个字 ,八句 ,五十六 个字。五言律诗 ,每句五个字 ,八句 ,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 ,有仄起和平起之分 ,其间又有首句押 韵与不押韵之别 ,计四种变化形式。同理 ,五言律诗 亦有仄起和平起之分 ,其间亦有首句押韵与否之别 , 计四种变化形式 ,总之 ,七言与五言律诗 ,共 8种变 化形式。 详情见表 1 - 8,参见表 14、表 15。 (五 )韵 眉栏内左起第三项即是。韵 ,即押韵。一首律 诗的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字一定要押韵 ,即逢偶 数句的句末要押韵 ,而且要押平声韵 ;第一句末尾一 字 ,可以押韵 ,也可以不押韵。据传统习惯 ,五律第 一句一般不押韵 ,七律第一句以押韵的为多。所谓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句子的末尾 ,使这些 句子念起来很协调。所称同韵的字 ,在古汉语中就 是发音收声相同的字 ,大体等于现代汉语拼音中韵 母相同的字。详见表 1 - 8。参见表 14、表 15。 (六 )各句平仄之公式 表 1 - 8眉栏左起第四项即是。为了阐明这个 道理 ,下面举一个例子 ,以观察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变 化。表 1,杜甫的《登高 》,七律 ,仄起式 ,首句押韵 , 其 1 - 8句平仄如表 9。 67 刘 耳 ,等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表 9 七言律诗平仄变化表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3 平平仄仄平平仄 4 仄仄平平仄仄平 5 仄仄平平平仄仄 6 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平平仄仄平平仄 8 仄仄平平仄仄平   纵观以上律诗各句平仄变化 (句末可单用一个 平或仄结尾 ) ,或平平或仄仄 ,或平平平 ,或仄仄仄 , 四种类型变化 ,为抽象化、公式化的方便 ,我们把平 平或仄仄用 2来代表 ,平平平或仄仄仄用 21代表 , 句末的单个平或单个仄用 1来代表 ,于是以上律诗 各句之平仄变化就可用抽象的数码代替 ,即演变成 所谓的各句平仄之公式 ,各句对应之公式如表 10。 表 10 律诗平仄变化的数码表示 1 2221 2 2212 3 2221 4 2221 5 2212 6 2212 7 2221 8 2221   平仄抽象化、公式化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一个句 子的平仄变化 ,从公式的角度看 ,每一句的前面的两 个数字皆为 2,相同 ,余下的只有后两位数“2”与“1” 的变化。这把繁琐的平仄 ,变成简单的数字了。 从上述数码公式的数字变化归纳出如下要点 : 第一 ,其首联已发生变化 (当首句不押韵时 ,则不发 生变化 ) ,即裂变成为一个独联体 (既联合又相对独 立 ) ,出句、对句各居其一 ,独立成为一个组单位 ;第 二 ,各句公式数码前两位数为 2, 2,皆相同 ,其不同者 仅在末尾两位数上 ;第三 ,由于组内相黏 (首联除 外 ) ,组内数码相同 ;第四 ,组间相对 (含独联体的每 个组单位 ) ,所以组间数码相反 (指末尾两位数 )。 特别是后一位数 ,自始至终形成一个数字链 : 1—2— 1—2—1,而连绵不断 (包括独联体 ———首联的每个 组单位 ) ;第五 ,组间相间 (含首联独联体的每个组单 位 ) ,即相同数码隔一定距离又重复出现。详情见以 上所列之公式数码。 据此 ,若已知首联出句公式数码 ,即可推写出全 部公式数码。 下面再举一个五言律诗的例子 ,表 5列举的李 商隐的《晚晴 》,五律 ,平起式 ,首句入韵 ,其 1 - 8句 平仄列举如下 :第一句为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为仄仄 仄平平 ;第三句为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为平平仄仄 平 ;第五句为平平平仄仄 ;第六句为仄仄仄平平 ;第 七句为仄仄平平仄 ;第八句为平平仄仄平。 按前述同样的方法和道理 ,将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仄用数字取代 ,以上平仄变化 ,即演 变成简单的数字公式 ,如表 11。 表 11 五言律诗平仄变化的数码表示 1 221 2 212 3 221 4 221 5 212 6 212 7 221 8 221   以上所举的五言律诗的例子 ,其得到的结果是 一致的 ,即从所得到的数码公式看 ,首位数都是 2,其 余的只有后两位数为“1”或“2”的变化。其变化与 前者是一致的。 总之 ,勿须再繁琐举例 ,律诗的平仄可以用简单 的数码代替 ,使平仄的变化规律容易掌握。这就是 平仄公式 ,详见表 1 - 8,参见表 14、表 15。 (七 )按公式写出各句之平仄 表 1 - 8,眉栏左起的第五项即是。七律和五律 平仄各四种 ,共八种变化 ,分述如下。 1. 七律的四种平仄 (1)仄起式 ,起句入韵 (详见表 1)。 (2)仄起式 ,起句不入韵。 除起始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外 ,其余七句 全相同 ,详见表 2。 (3)平起式 ,起句入韵 (详见表 3)。 77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4)平起式 ,起句不入韵。 除起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外 ,其余七句全 相同 ,详见表 4。 2. 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四种平仄格式 ,即七言律诗的四种平 仄格式各减去每句起首两个仄或两个平 :七言律诗 仄起式的两种格式各减去各句起首的两个仄或两个 平 ,便是五言律诗平起式的两种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 起式两种格式 ,各减去各句起首两个平或两个仄 ,便 是五言律诗的仄起式的两种格式。 (1)平起式 ,起句入韵 (详见表 5)。 (2)平起式 ,起句不入韵。 除起句改为“平平平仄仄 ”外 ,其余七句全相同 , 详见表 6。 (3)仄起式 ,起句入韵 (详见表 7)。 (4)仄起式 ,起句不入韵。 除起句改为“仄仄平平仄 ”外 ,其余七句全相同 , 详见表 8。 律诗的平仄格式 ,对于句中某些地方也允许灵 活运用。大体说来 ,七言律诗的句子 ,是“一、三、五 (字 )不论 ,二、四、六 (字 )分明。”五言律诗句子 ,是 “一、三 (字 )不论 ,二、四 (字 )分明。”所谓“不论 ”,即 规定用平的可用仄 ,规定用仄的可用平。所谓“分 明 ”,即规定用平的必用平 ,规定用仄的必用仄。没 有说到末一字如何 ,因为那是用韵的地方 (双数句 ) 或用韵相对的地方 (单数句 ) ,平仄不可交易 ,无须再 说。为什么说“大体 ”如此呢 ,因为七言律诗中“仄 仄平平仄仄平 ”和五言律诗中“平平仄仄平 ”这两种 句式 ,前一种第三字和后一种第一字都是平声 ,却都 不许改用仄声 ,改用仄声就犯“孤平 ”了。就是说 ,这 两种句式中除了句末一个字是平声韵脚外 ,只有一 个平声字了 ,而这是不许可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 ,何时为“不论 ”,何时为“分 明 ”,列表于后 ,表中打圈处表示平可仄或仄可平。 见表 12、表 13。 表 12 七律的平仄格式变化 项目 句首 句中 句末 介于两仄声音节之间 仄仄仄 不论 ○仄仄仄 分明 仄仄 不论 ○仄仄 ○仄仄 分明 分明 平平平 不论 ○平平 ○平 分明 平平 不论 ○平平 ○平平 分明 分明 分明 仄 不论 分明 分明 平 不论 分明 分明   注 :参见表 1 - 4。 表 13 五律的平仄格式变化 项目 句首 句中 句末 介于两仄声音节之间 仄仄仄 不论 ○仄仄仄 分明 仄仄 不论 ○仄仄 ○仄仄 分明 分明 平平平 不论 ○平平 ○平 分明 平平 不论 ○平平 分明 分明 分明 仄 不论 分明 分明 平 不论 分明 分明   注 : 参见表 5 - 8。 按公式写出平仄 ,此问题留待后面再讲。 (八 )全诗每句每字对应之平水韵 表 1 - 8眉栏左起第六项即是。在这里笔者已 把作者诗里的每个字 ,都按韵书或字典、辞典把它们 查出来了 ,写于表内 ,并与给出的平仄标准作对照 , 87 刘 耳 ,等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衡量其是否合乎平仄。按平仄格式 :该用平声者 ,只 能用平声字 ;仄声处 ,只能用发仄声的字 ;可仄可平 处 ,则可变通 ,即两者皆可。欲知哪一字是平或是 仄 ,则要藉助于韵书。如《佩文诗韵 》、《诗韵集成 》、 《诗韵合壁》等都是韵书。所谓“韵书 ”,就是分韵分 部 ,把同韵的字编在一起 ,以一字作代表统摄其余 , 以便翻检的书。如《佩文诗韵 》按平、上、去、入四声 分编同韵字 ,各声同韵字又分为若干部 ,各部统摄若 干字 ,以一字做代表。如它的平声韵又分上、下两 编 ,各十五韵部 ,例如上平声十五韵部为 :一东、二 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等。 (九 )全诗每句每字对应之平水韵图示 表 1 - 8眉栏左起第七项即是。其平仄示意图 , 见刘坡公所著《学诗百法 》,第 12 - 15页 ,详见参考 文献 [ 3 ]。列出此图示法的目的 ,藉以衡量作者的律 诗是否合乎平仄。这个标准比之王力提出的标准要 更严一些 (王力标准见表 1 - 8各表第五项即是 )。 综上所述 ,律诗的格律 ,包括句数、字数、押韵及 平仄 ,但关键的还是平仄。平仄变化繁多而难掌握 和记忆。下面笔者将介绍公式 ·四角法 ,以兹突破 这个“瓶颈”。 三、公式 ·四角法 公式 ·四角法是学习者掌握、记忆律诗平仄的 一个新系统。其操作方便 ,又容易掌握 ,用得上 ,记 得住 ,写得出。 (一 )律诗平仄公式 这已在本文第二节第六个问题里阐释过。简而 言之 ,律诗的平仄 ,可用数码来代替 ,其数码则为平 仄之公式 ,详见表 1 - 8第四栏的内容即是。 (二 )四角法及七言律诗图解 四角法 ,全称刘氏四角法。四角法的提出和基 本依据与律诗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律诗的变化总体 来说 ,就是首联出句的变化 ,其余则相对固定 (含首 联对句 )。律诗的变化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四种 ,其变 化是 :第一 ,七律仄起式首句押韵 ,转变成七律仄起 式首句不押韵的 ,除首联出句发生变化外 ,其余各句 没有变化 (含首联对句 ) ;第二 ,七律平起式首句押 韵 ,转变成七律平起式首句不押韵的 ,除首联出句发 生变化之外 ,其余没有变化 (含首联对句 ) ;第三 ,五 律仄起式首句押韵 ,转变成五律仄起式首句不押韵 的 ,除首联出句发生变化之外 ,其余没有变化 (含首 联对句 ) ;第四 , 五律平起式首句押韵 ,转变成五律 平起式首句不押韵的 ,除首联出句发生变化之外 ,其 余各句没有变化 (含首联对句 )。律诗首联出句的变 化与不确定性就是我们提出四角法的理论依据。 四角法 ,就是在已知或记住一个首联出句公式 数码的前提下 ,把其余三个出句公式数码在四角形 的图形上固定下来并将之写出来的法则。鉴此 ,下 面来谈如何用四角法解读七言律诗。 先画出一个四边形 ,譬如平行四边形 ,联结对角 线 ,现以表 1即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七律仄起 式 ,首句入韵为例。其首联出句的公式数码为 2221 或仅记住 21或 1亦可。并把它摆在平行四边形的 左上角。于是 ,七律仄起式首句不入韵、七律平起式 首句入韵、七律平起式首句不入韵首联出句的公式 数码 ,分别可以推导、默写出来 ,即为 2212、2212和 2221。这是为什么呢 ? 因为它们遵循一条规律 ,相 邻的角上的公式数码与之相反 ,相对角上的公式数 码与之相同。若设定其他一个角的公式数码为已 知 ,亦将得出相同之结果。详见表 1 - 4,以检验其结 果 ,并参见刘氏四角法示意图 (图 1)。由此看出 ,刘 氏四角法 ,是律诗首联出句公式数码的定位器、方向 盘和指南针。律诗纵有千变万化 ,而万变不离其宗。 首先 ,确定和记住左上角处的七律为仄起式首 句入韵的首联出句公式数码 2221。其余三个角上的 公式数码 ,按相邻角上的则相反 ,相对者相同的原 则 ,即可写出。其分别是 2212、2212和 2221,如图 1 所示。 (三 )四角法及五言律诗图解 仅就五言律诗首联出句而言 ,七律变五律时要 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 ,删去首联出句的仄仄或平 平 ,而变为五言律诗的平起式或仄起式 ,并根据押韵 与否转向四角形的对应位置 ;第二 ,首联出句公式的 数码要缩短 ;第三 ,在新的情况下 ,原数码在四角形 上的位置要发生变化。 现以表 1,杜甫的《登高 》,属七律、仄起式、首句 入韵的律诗为例 ,七律变五律 ,其变化如下 : (1)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 (2) 2221→221; (3)七律 时 ,该数码在四角形的左上角 ,变五律后 ,则转至四 角形的左下角。转变前 ,杜甫首联出句押韵 ;转变 后 ,首联出句仍押韵 ,参见表 5之李商隐《晚晴 》。 图 1 运用刘氏四角法图解七言律诗   现在 ,我们再来谈谈五言律诗四角法的图解。 以表 5为例 ,李商隐《晚晴 》,五律、平起式、首句押 韵 ,首联出句公式数码为 221。按四角法原则 ,两邻 角上的数码与之相反 ,对角上数码与之相同 ,即左上 角五律仄起式首句入韵的、右下角五律平起式的首 句不入韵的及右上角五律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 ,其 公式数码分别是 212、212和 221。详见表 5 - 8,与之 对照 ,而与之完全吻合。其图解见图 2。 97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图 2 运用刘氏四角法图解五言律诗   首先 ,确定和记住左下角处五律为平起式首句 入韵的首联出句公式数码 221 (与上述七律仄起式 首句入韵的首联公式数码有联系 )。其余三个角上 的公式数码 ,按相邻角上的相反 ,相对角上的相同的 原则 ,即可写出 ,其分别是 212、212和 221。 (四 )采用公式 ·四角法 ,推导公式和平仄 1. 推导七律公式、平仄 (1)写出七律仄起式首句押韵的公式、平仄。 按四角法 ,其首联出句为 2221。由于首句押韵 , 所以首联出句与对句的公式数码的后两位数相对 , 其对句数码则为 2212。并根据相对、相间和相黏的 原则而写出全部公式数码。 将以上公式数码 ,回到平仄其依据是 :第一 ,组 间相间。又因为仄起式 ,所以第 1、4、5、8句首个音 节皆为仄起 ,而第 2、3、6、7句则为平起 ;第二 ,句内 亦相间。于是 ,公式数码便回归到以下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将写出的公式、平仄与表 1对照 ,其结果完全 吻合。 (2)写出七律仄起式首句不押韵的公式、平仄。 由四角法得到 ,七律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首联 出句公式数码为 2212。又因首句不押韵 ,所以 ,首联 出句、对句公式数码相黏 ,皆为 2212。并依据相黏、 相对、相间的规律 ,即可写出全部公式数码。 将以上公式数码 ,回到平仄 ,其依据是 :第一 ,组 间相间 ;又因为仄起式 ,所以第 1、4、5、8句各句首个 音节皆为仄仄起始 ,而第 2、3、6、7句各句则为平平 起始 ;第二 ,句内亦相间。于是 ,公式数码便回归到 以下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将写出的公式、平仄与表 2对照 ,其结果完全 相符。 (3)写出七律平起式首句入韵的公式、平仄。 由四角法得到 ,七律平起式首句入韵的首联出 句公式数码为 2212。又因首句押韵 ,所以 ,首联公式 数码相对 ,首联对句公式数码为 2221。并依据律诗 相对、相黏、相间的规律而写出全部公式数码。 08 刘 耳 ,等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因为平起式 ,组间相间 ,所以第 1、4、5、8句为平 起 ,第 2、3、6、7句则为仄起。此外 ,句内亦相间。将 公式回归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所写公式数码与表 3完全吻合。 (4)写出七律平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公式、平仄。 由四角法得到 ,七律平起式首句不入韵的首联 出句公式数码为 2221。又因首句不押韵 ,首联公式 数码相黏 ,首联对句公式数码亦为 2221,并根据律诗 相对、相黏、相间 ,写出全部公式数码。 因为平起式 ,组间相间 ,所以第 1、4、5、8句为平 起 ,第 2、3、6、7句则为仄起。此外 ,句内亦相间。回 归平仄 ,其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公式、数码与表 4对照 ,完全吻合。 2. 推导五律公式、平仄 (1)写出五律平起式首句押韵的公式、平仄。 由四角法得到 ,五律平起式首句入韵的首联出 句公式数码为 221。又因首句押韵 ,首联公式数码相 对 ,对句公式数码为 212,并根据律诗相对、相黏、相 间的规律 ,写出全部公式数码。 因为平起式和组间相间 ,所以第 1、4、5、8句为 平起 ,第 2、3、6、7句则为仄起。此外 ,句内亦相间。 公式回归平仄 ,其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所写公式、平仄 ,与表 5对照 ,完全吻合。 (2)写出五律平起式首句不押韵的公式、平仄。 由四角法得到 ,五律平起式首句不入韵的首联 出句公式数码为 212。又因首句不押韵 ,首联公式数 码相黏 ,出句与对句公式数码同为 212。并根据律诗 相对、相黏、相间的规律 ,写出全部公式数码。 因为平起式和组间相间 ,所以第 1、4、5、8句为 平起 ,第 2、3、6、7句则为仄起。此外 ,句内亦相间。 公式回归平仄 ,其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所写公式、平仄 ,与表 6对照 ,完全吻合。 18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3)写出五律仄起式首句押韵的公式、平仄。 由四角法得到 ,五律仄起式首句押韵的首联出 句公式数码为 212。又因首句押韵 ,首联出句与对句 公式数码相对 ,所以首联对句公式数码为 221。并根 据律诗相对、相黏、相间的规律 ,写出全部公式数码 如下。 因为仄起式和组间相间 ,所以第 1、4、5、8句为 仄起 ,第 2、3、6、7句则为平起。此外 ,句内亦相间。 据此 ,可把公式回归平仄 ,其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所写公式、平仄 ,与表 7对照 ,完全吻合。 (4)写出五律仄起式首句不押韵的公式、平仄。 由四角法得到 ,五律仄起式首句不押韵的首联 出句公式数码为 221。又因首句不押韵 ,首联出句、 对句的公式数码相黏 ,所以 ,首联对句公式数码与前 者相同 ,亦为 221。并根据律诗的相对、相黏和相间 的规律 ,写出全部公式数码如下。 因为仄起式和组间相间 ,所以第 1、4、5、8句为 仄起始 ,而第 2、3、6、7句则为平起始。此外 ,句内亦 相间。据此 ,可把上述公式回归平仄 ,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所写公式、平仄 ,与表 8对照完全吻合。 (5)七言律诗的公式 ·四角法小结。 在这里 ,我们把七言律诗的四种变化 :七律仄起 式首句押韵、七律仄起式首句不押韵、七律平起式首 句押韵、七律平起式首句不押韵 ,按公式 ·四角法分 别把它们的公式写出 ,再按公式推导出其平仄。注 意 ,在公式数码里 :相对 ,除它们表示不同的数码符 号之外 ,还含有联结的意义 ,如 2221与 2212两个数 码的后两位数相对 ,但末尾数 1与 2还含联结的意 义 ,而使数码链得已延续 ,例如 : 意味着同一数码隔一定距离又重复出现 ,如 2221 2221, 2212 2212, 2221 2221;相黏 ,表示在一个 组里 ,由完全相同的数码组成 ,如 2221 2221等。详 见七律公式四角法示意图 (图 3)。 (六 )五言律诗公式 ·四角法小结 在此 ,我们把五言律诗的四种变化 :五律平起式 首句押韵、五律平起式首句不押韵、五律仄起式首句 押韵、五律仄起式首句不押韵 ,按公式 ·四角法分别 把它们的公式写出来 ,并推导出其平仄 ,而掌握其平 仄的变化 ,因而写得出 ,记得住 ,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详情见图 4。 (七 )为了运用和理解公式 ·四角法 ,以下再举 两例 例 1: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 其一 ,首句“惯于长夜过春时 ”第二个字“于 ” 字 ,在《平水韵 》表上查为平声 ,“六鱼 ”,属平声。首 句就押韵 ,全诗押“支、微 ”,上平声“四支 ”和“五 微 ”,支微合韵 ,押一个韵。这给题解定了调 ,所以 , 题解 :七律平起式首句押韵。 其二 ,确定首联出句公式数码 ,见图 1。四角形 上七律仄起式首句押韵 ,左上角的公式数码是确定 的 , 2221,而七律平起式首句押韵的 ,首联出句公式 数码 ,由刘氏四角法确定其处于左下角 ,与前已知数 码相反 ,为 2212。由于七律平起式首句押韵 ,所以首 联出句、对句相对 ,而确定对句为 2221。 其三 ,推导出全诗各句之公式数码。在前面推 导出的首联公式数码 2212、2221基础之上 ,依据组 间相间、相对和组内相黏 ,写出全诗各句公式数码 : 2212、2221、2212、2212、2221、2221、2212、2212。 之后 ,依据组间相间、组内相黏和题解而确定 1、 4、5、8句句首起始音节为平平 ;反之 , 2、3、6、7句则 28 刘 耳 ,等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仄仄 ,由公式数码回归至各句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详情参考表 14。 例 2 :李白的《送友人 》。 其一 ,首句“青山横白郭 ”,其第二个字“山 ”, 《平水韵 》表 ,上平声 ,“十五删 ”;又首句不押韵 , 2、 4、6、8句逢双句末押韵 ,押庚韵。所以 ,题解 :五律平 起式首句不押韵。 38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48 刘 耳 ,等 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   其二 ,确定首联出句公式数码。五律平起式首 句不入韵 ,首联出句公式数码 212 (图 2) ,与七律仄 起式首句不入韵的首联出句公式数码密切相关 2212 (图 1) ,并位于四角形的右下角处 212 (图 2)。其公 式数码乃是在七律仄起式首句不入韵公式数码 2212 上 (图 1) ,除去前面一个音节仄仄 ,即转变为五律平 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公式数码 : 2212→212,仄仄平平 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其数码自右上角转自右下角。 详见表 6、表 10及图 2。首句不入韵时 ,首联出句、 对句都是 212、212 (与左下角上对应的五律平起式首 句押韵的公式数码的首联相比 ,对句没有变 ,在此仅 出句发生了变化 ,图 2)。 其三 ,推导出全诗各句之公式数码。在前面推 导出的首联公式数码 212、212基础之上 ,依据组间 相间、相对和组内相黏 ,写出全诗各句公式数码 : 212、212、221、221、212、212、221、221,见图 2′。 最后 ,依据组间相间、组内相黏和题解 ,而确定 1、4、5、8句首句起始音节为平平 ;反之 , 2、3、6、7句 则为仄仄。由公式数码回归到各句的平仄如下 (图 2′)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 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 仄平。详情参考表 15。   四、自公式 ·四角法至写出律诗各句平仄 综上所述 ,现在我们把自公式 ·四角法 ,至写出公式 ,推导出平仄的全过程 ,归纳成图 5。 图 5 律诗平仄推导全过程   从图 5可以知道 ,由四角法、题解及律诗相对、 相黏和相间 ,以及记住首联一个出句公式数码的原 则 ,即可写出首联以及全部公式数码 ,并根据题解、 分两个大组和律诗的特点推导出七言及五言律诗各 58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13卷第 1期    句平仄的 8种变化及 64种句式 ,而一览无余。 以上研究 ,其目的在于突破掌握和记忆律诗平 仄的难点 ,并提出一些新观点 ,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 [ 1 ]王力 . 古代汉语 (第四册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1: 1375 - 1534. [ 2 ]王力. 诗词格律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2: 1 - 65. [ 3 ]刘坡公. 学诗百法 [M ]. 北京 :本书根据世界书局 1928年 版复印 ,上海古籍书店印行 , 1982. [ 4 ]现代文学教研组. 毛主席诗词讲义 [ G ]. 南充 :南充师范 学院中文系. [ 5 ]潘强恩. 毛泽东诗词全集详解 [M ]. 延边 :延边人民出版 社 , 2003. [ 6 ]许钦文. 鲁迅杂文选释 [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73: 121 - 145. [ 7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诗韵新编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 1978: 274 - 298. [ 8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M ]. 陈婉俊辅注. 北京 :中华书 局 , 1959. [ 9 ]武汉大学中文系. 新选唐诗三百首 [M ]. 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 1980. [ 10 ]彭铎. 唐诗三百首词典 [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6. [ 11 ]金性尧 ,高章采 ,等. 古诗选读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 1984. [ 12 ]萧涤非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M ]. 上海 :上海辞书 出版社 , 1983. [ 1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 1980: 4 - 253. [ 14 ]傅德岷 ,卢晋.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 [M ]. 武汉 :湖北 辞书出版社 , 2005. [ 15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 古典文学三百题 [M ]. 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 16 ]中华书局影印. 中华大字典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8. [ 17 ]方毅 ,等. 辞源正续编合订本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39. [ 18 ]中华书局编辑部.辞海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0. [ 19 ]方毅 ,傅运森. 辞源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33. [ 20 ]舒新城 ,沈颐 ,等.辞海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47. [ 2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9. [ 22 ]陈以强 . 三角号码字典 [M ].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3. [ 23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四角号码新词典 [M ].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 1991. [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87. Stud ies on M a ster ing and Rem em ber ing O blique and L evel Tones in C la ssica l Ch inese Poetry by Adoption of Form ula2four Angle M ethod L IU Er1 , ZOU L i2luo2 , L IU Q iao3 (1. Chongqing M unicipa l A gricu ltura l A dm in itra tion B ureau, Chongqing 400015, China; 2. Chongqing M unicipa l A gricu ltura l R eclam ation B ureau, Chongqing 400020, Ch ina; 3. Chongqing M unicipa l Pharm aceu tica l Com pany, Chongqing 400010, Ch ina; ) Abstract: A new system is founded for mastering and remembering oblique and level tones in a poem of eight lines, each containing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with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in classic Chinese poet2 ry, in the article. The method is as follows: defining the formula and number of upper sentence in first united sen2 tence of 1 st and 2nd sentences in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according to exp lanatory note on the title and four angle method; deducing all formula number in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based on whether its first sentence is rhymed or not as well as the basic patterns of opposition and alternatina with; then according to exp lanatory note on the title (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belongs to the mood of oblique beginning tone or level beginning tone) and the p rincip le of divid2 ing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into two big group s, namely 1 st, 4 th, 5 th and 8 th sentences as a group and 2nd, 3 rd, 6 th and 7 th sentenses as another group, the oblique tone and leve tone in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can be written out in the light of formula number, and we can take in them at a glance. A s a result app lying above research can make the numerous and comp licated system of oblique and level tones easy to read, write and remember and is masted by modern peop le. In addition, eight shapes and 64 kinds of changes in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are listed and exp lained in details. Key words: formula2four angle method; mastering;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m; level and lique tones; research 68
/
本文档为【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