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正常人体学

正常人体学

2012-04-19 18页 doc 131KB 1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8499

暂无简介

举报
正常人体学第一章 绪论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 阈值的大小与组织的兴奋性高低关系:反变关系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迅速、精确、持续时间短 (主要方式) 基本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信息传递的顺序: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体液调节 缓慢、持久、持续时间短 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分部:头、颈、躯干、四肢 新陈代谢: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正...
正常人体学
第一章 绪论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 阈值的大小与组织的兴奋性高低关系:反变关系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迅速、精确、持续时间短 (主要方式) 基本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信息传递的顺序: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体液调节 缓慢、持久、持续时间短 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分部:头、颈、躯干、四肢 新陈代谢: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原控制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 意义:使某种生理活动逐步加强并在短时间内完成 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原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意义:使某种生理功能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刺激:能引起人体或组织、器官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变化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活动状态的改变 反应表现形式1)兴奋: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由弱变强 2)抑制:人体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由强变弱 内环境: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意义: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条件 阈值:肛门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第三章(二-2) 细胞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特殊镶嵌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差跨膜扩散的过程 (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Na浓度近30倍;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浓度近30倍) 主动转运:细胞膜本身通过主动耗能将离子或小分子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需要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帮助—“泵”蛋白) (钠泵的作用是逆浓度差将膜内Na泵出,把膜外K泵入,从而建立膜内外Na,K浓度差) 入胞:团块或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出胞:团块或大分子物质从膜内排出到膜外的过程 转运方式 被转运的物质 特点 单纯扩散 O2 、CO2 、NH3 易化扩散 离子通道扩散 Na、K 等 被动转运,不需要耗能 载体扩散 糖、氨基酸 入胞 大分子物质 主动转运,需要耗能 出胞 大分子物质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物质转运功能;受体功能 第四章 血液 1、输血基本原则:1、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凝集素所凝集,因此,在准备输血时首先鉴定血型,尽量选同血型 2、临床上一般都采用同型血进行输血,在特殊情况下(无同血型时),可采用异型输血,即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但量要少(400ml以内),速度要慢并避免反复输入 3、不管同型还是异型输血,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两部分)主要是晶体~ 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如NaCl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血浆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3、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的溶液。 如5%葡萄糖溶液和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 4、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能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变化 白细胞:1)中性粒细胞:50%~70% ,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当体内有炎症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增高 2)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3)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故在患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一定的吞噬能力,还参与免疫反应并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血小板:参与生理性止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5、血型:血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类型 ABO血型分型依据:在ABO血型系统中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A,B凝集原(抗原)的有无或种类不同来分型 血型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凝集原 B凝集素 B型 B凝集原 A凝集素 AB型 A,B凝集原 无 O型 无 A,B凝集素 判定 1、血液的组成:血浆 ( 功能见上下 ) 血细胞 2、血量:人体血液的总称,约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3、血浆:血细胞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清:血液凝固一段时间后,血凝块课逐渐回缩,所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水(90% ~92%) 白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小而数量多 血浆 血浆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主要发挥免疫、防御功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的主要功能:参与血液凝固 溶质 无机盐 非蛋白氮 其他 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这一特性临床上用血沉的快慢来衡量 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正常成年男性第1小时末为0~15mm,女性为0~20mm) 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5、凝血因子:血浆及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 除Ⅲ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他均在血浆中 2、 除因子Ⅳ是钙离子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纤维蛋白质——→ 纤维蛋白 6、纤溶(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7、RH血型 溶血: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多,会导致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使血红蛋白溢出 在低渗溶液 0.3~0.4%葡萄糖,0.9%以下NaCl中,发生溶血 第五章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 成人全身骨有206块, 根据部位分为躯干骨、颅骨、四肢骨;根据外形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骨质:骨密质:位于骨的表层 骨松质:位于长骨的两端和其他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 骨膜: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损伤后的修复有重要的作用 红骨髓具造血功能;黄骨髓不具备造血功能 在长骨的两侧、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存红骨髓,临床上用这些部位作骨髓穿刺 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一定的弹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盐,使骨具有一定的坚硬度和脆性 骨连结:骨与骨之间连接的结构,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结 关节:关节面: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作用 关节囊: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能分泌少量滑液,具营养和润滑作用 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 骨盆以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联合上缘依次连接而成 上肢骨:1)锁骨2)肩胛骨:外侧角为关节盂、、肩胛骨上角,平对第2肋。肩胛骨下角,平对第7肋,计数肋的标志3)肱骨4)桡骨和尺骨5)手骨:8块腕骨,5块掌骨,14指骨 下肢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肩关节:肩关节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由于下部最为薄弱,故肩关节易向下方脱位) a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b关节囊薄而松弛,是人体运动最灵活的关节c运动幅度大 可做屈、伸、内收、外展、旋转、旋外、环转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的上端连接形成符合复合关节;屈、伸运动 桡腕关节:桡骨下端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和3块腕骨共同构成;屈、伸、内收、外展、环转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具较强的稳固性,运动幅度小; 可做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环转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可做屈伸运动,当关节处于半屈位时,还可做轻度的旋转运动 踝关节: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背屈(伸)和屈(伸) 躯干骨:椎骨、肋和胸骨,借骨连结构成脊柱和胸廓 1) 脊柱:26块椎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 (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 脊柱具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和内脏器官的功能 2)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结而成 胸廓具有支持、保护胸腹腔脏器和参与呼吸运动等功能 <第7颈椎又称隆椎,是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3~4腰椎棘突间,临床上常利用此间隙进行腰椎穿刺 骶管向下开口于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是骶管麻醉的标志 脊柱:4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颈、腰凸向前,胸、骶凸向后)> 椎孔: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的孔;所有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管内容纳脊髓 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构成,具有连结、缓冲的作用 <胸骨 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与肋间隙序数的重要标志。 第7~10肋软骨的前段彼此相连,形成肋弓> 颅:脑颅:8块颅骨构成;面颅:15块颅骨构成 位于两顶骨和额骨之间呈菱形的是前卤,于1岁半左右闭合;位于两顶骨与枕骨之间呈三角形的是后卤,生后不久即闭合 后部正中有一大孔,为枕骨大孔 翼点:在颞窝内有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 颞下颌关节:为仅脑颅内的滑膜关节,由颞骨和下颌骨组成 骨性标志:躯干骨: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腰椎棘突、胸骨角、肋弓、剑突、骶角 颅骨:枕外隆凸、乳突、翼点、下颌角 四肢骨:肩峰、肩胛冈、肩胛骨下角、外上髁ke,内上髁,桡骨茎突、尺骨茎突、髂前上棘、髂结节、髂嵴,耻骨结节、坐骨结节、骨头大转子、髌骨、内踝、外踝 全身骨骼肌约600多块。分类:根据肌的部位 躯干肌、头颈肌、四肢肌 肌由肌腱、肌腹构成 根据肌的形态 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根据肌的功能 屈肌、伸肌 头肌:表情肌,位于面部和颅顶,收缩时可牵动皮肤、显示各种表情 咀嚼肌,颞肌和咬肌组成,运动颞下颌关节,可上提下颌骨 颈肌:颅和胸廓之间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外侧。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倾斜,颜面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头后仰 躯干肌:背肌:竖脊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的作用。 腰痛病人:此肌受累所致,临床上称“腰肌劳损” 胸肌:肋间肌-分深浅两层,位于肋间隙内。浅层为肋间外肌,收缩时可提肋以助呼吸,深层的为肋间内肌,收缩时降肋,助呼吸 膈:有3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 膈肌收缩,胸腔扩大,助吸气;膈肌舒张,胸腔缩小,助呼气 腹肌:腹前外侧壁的3层扁肌由浅入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腱膜上有一三角形的裂孔称腹股沟浅环,又称皮下环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过 肱二头肌:主要作用-屈肘关节 肱三头肌:主要作用-伸肘关节 臀大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常选用肌内注射部位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部,其下端向下延续为髌韧带,主要作用-伸膝关节 小腿三头肌:形成小腿肚,可提足跟、使足 屈,并有内翻作用 第六章 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及其分支 2、肺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左右各一。呈半个圆锥形,肺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左肺狭长,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粗短,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上端钝圆称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出到颈根部,约高出锁骨内侧1/3部2~3cm,针刺或作臂丛麻醉时应注意位置 3、胸膜腔:壁胸膜与脏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潜在密闭的腔隙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互相转折移行处,形成的一个潜在性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多聚于此,临床上常在此处行胸腔穿刺术,抽取积液进行检验 4、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分为: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气 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喉腔分3部:前庭襞以上为喉前庭,前庭襞与声襞之间为喉中间腔,声门裂平面以下声门下腔 喉腔内附黏膜,中部的两侧壁上下有两对矢状位的黏膜皱襞,上方的一对称前庭襞,下方的一对称声襞,是发音的重要结构。左右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2、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行走方向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而短,行走方向近乎垂直,因此,进入气管的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3、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 功能:有利于气体交换 4、胸内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 是由于肺回缩力形成的,肺回缩力大,胸内负压大 生理意义:一、保持肺总是处于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缩,有利于肺通气 二、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5、肺通气功能测定: 潮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凄凉 正常:0.4~0.6L,运动时,潮气量增大 肺活量:最深呼吸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大气量,时间肺活量:反应肺活量的大小,反映呼吸阻力的变换,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肺总量:肺容量最大气体量,成年男子5.0L,女子3.5L 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正常12~18次,潮气量500ml)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意义: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肺泡通气量大,呼吸频率高 6、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A CO2是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生理刺激; B CO2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呼吸加深加快 途径:血液中CO2分压增高→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 外周化学感受器(次要) ↗ 二、低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A 缺氧对呼吸的影响:a 一般缺氧,呼吸加深加快(PO2分压<60mmHg) b 严重缺氧,呼吸抑制 B 途径:a 一般缺氧→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外周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b 严重缺氧→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呼吸抑制 三、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当血液中H浓度升高时,血浆pH值减小,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当血液中H浓度降低时,血浆pH值增大,呼吸抑制,肺通气量减少; 7、氧气的运输:①物理溶解:约占血液氧气的的1.5% ②化学结合:98.5% 二氧化碳的运输①物理溶解:约占血液二氧化碳的的5% ②化学结合:95% 其中碳酸氢盐形式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1、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每册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鼻易出血区 :鼻中隔前下份黏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从,位置表浅,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鼻旁窦是开口于鼻腔的颅骨内含气的空腔,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 2、喉位于颈前部中份,舌骨下方,相当于第4~6颈椎高度 喉以软骨借关节连结构成支架,外夫喉肌、内衬黏膜而成 3、气管位于颈前部正中,上端连接环状软骨,沿食管前面下行入胸腔,在平对胸骨角的高度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切开部位常选取在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处 4、肺的导气部:由主支气管入肺后发出的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各级肺内支气管组成 包括: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 肺的呼吸部: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组成 5、肺泡:多面形或圆形的囊泡状,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壁极薄,由肺泡上皮及其基膜构成。肺泡上皮细胞:Ⅰ型肺泡细胞;Ⅱ型肺泡细胞(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6、胸膜:为覆盖在肺的表面和肺内面的薄层浆膜 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分为四部分:肋胸膜、膈胸膜、纵膈胸膜、胸膜顶) 7、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包括胸腺、器官、主支气管、食管、膈神经、心包、心、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和胸交感干 8、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舒缩引起胸廓的节律性运动 9、肺通气的阻力: ①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来自于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肺泡表面张力 —胸廓弹性阻力:较少见 ②非弹性阻力: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气体流速加快而增加 主要是呼吸道阻力(呼吸道口径越小,阻力就越大) 肺泡表面张力:是肺泡内表面的一薄层液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之间形成的液-气界面使肺泡表面积回缩至最小的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有利肺的扩张 2、防止肺水肿 3、维持肺泡大小的稳定性 10、气体交换的动力:换气部位气体分子间的压力差 气体交换过程: ①肺换气:使静脉血变成含O2较多、CO2较少的动脉血 影响:1)气体扩散速度 2)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3)肺通气/血流(V/Q)比值:正常成人=(4.2L/min)/ (5.0L/min)=0.84——此时肺泡通气量肺血流量配合适当,肺换气效率最高;无论比值增大或减小,均可导致肺换气效率下降 ②组织换气:使动脉血变成含O2较多、CO2较少的静脉血 影响:毛细血管血流量、细胞代谢水平、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其开放数量、气体扩散距离等 第七章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 2、胃:胃有两口、两缘、两壁;,续于食管,与十二指肠相接 胃位于腹腔内,中度充盈时,大部分处于左季肋区,小部分处于腹上区 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3、肝位于腹腔内,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肝的下界,右侧大致与右肋弓一侧,在腹上区则可达剑突下约3cm处 肝呈不规则楔形,分上下两面,前后两缘 4、阑尾:长6~8cm,位于右髂窝内,末端位置变化较大 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此点称麦氏点 1、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是消化管内的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 2、咽峡: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3、食管:肌性管道,全长25cm;上端与咽相续,向下经气管后面、脊柱前面下降入胸腔,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 三处狭窄:第一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处位于食管穿过膈处,距中切牙40cm 4、蠕动:消化管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缩所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管基本运动形式 5、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 a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b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c 颈黏液细胞:分泌黏液 6、胃的运动方式:紧张性收缩:是消化管产生其他运动的基础 容受性舒张:能够适应于人体对大量食物的摄入,胃特有的运动方式 蠕动:1)是大块食物进一步被磨碎 2)利于化学性消化 3)推送食糜不断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7、胃排空:胃内的食糜由胃经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 8、胃液:是由胃腺分泌的一种无色、酸性的液体;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黏液、无机盐 生理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 3)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4)促使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9、盲肠和结肠3个特征: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10、腮腺:位于外耳的前下方,上达颧弓,下至下颌骨 腮腺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所对的颊黏膜处 11、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主要由肝细胞构成 肝血窦腔内还有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具很强的吞噬能力,主要吞噬清除从肠胃进入门静脉的细菌、病毒、异物和衰老破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12、胆囊:位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 胆囊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用,容积为40~60ml 胆囊底圆钝,长露出于肝前缘,与腹前壁相连,其体表投影的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 13、输胆管道的组成 肝细胞分泌胆汁 胆小管 小叶间胆管 肝总管 胆总管 胆囊管 肝胰壶腹 胆囊 十二指肠 14、胆汁成分:除水和无机盐外,还有胆盐(主要)、胆汁酸、胆色素、胆固醇 胆汁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当出现肝功能降低,胆汁分泌减少时,病人会出现厌油的症状 1、消化管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2、腭扁桃体:在两黏膜皱襞之间,属淋巴组织 3、牙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 牙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牙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构成 牙式:乳牙和恒牙(乳牙分为切牙、尖牙、磨牙;恒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4、咽:既是呼吸道,又是消化道,位于颈椎前方,上端起于颅底,下端于第6颈椎体下缘续接食管,全长12cm; 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口咽(腭扁桃体)、喉咽(入口处的两侧各有一个梨状隐窝,是异物容易滞留的部位) 5、胃各层的结构特点: 1)黏膜: 2)肌层 6、小肠:上接胃的幽门,下接盲肠,成人全长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7、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位,长约25cm,大都贴于腹后壁;呈C形包绕胰头; 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十二指肠上不必与胃幽门相接处的肠壁薄,黏膜较光滑,此段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8、空肠和回肠的位置:占小肠的绝大部分,在腹腔内迂曲盘旋呈襻状排列,借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左上2/5称空肠,右下3/5称回肠) 9、小肠壁:皱襞:环状襞;绒毛;肠腺;淋巴组织 10、小肠液:水、电解质和肠致活酶; 肠致活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使其转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11、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 2)分节性运动:a 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b 增加食糜与肠黏膜的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c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3)蠕动:速度慢 12、大肠:长约1.5m;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13、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腹股沟区,左接回肠,上续结肠 回盲瓣:在回肠末突入盲肠处,有上下两个唇样黏膜皱襞 此瓣既可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阻止大肠内容物反流到回肠 14、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呈框状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作用? 15、直肠:位于盆腔内,沿骶、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全长10~14cm 形态: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在骶骨前面突向后,为骶曲;下部绕过尾骨尖突向前,为会阴曲,直肠下份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2~3个半月形皱襞,为直肠横襞 16、肛管黏膜特点:齿状线是肛管黏膜与皮肤的分界线,在肛管的黏膜下和皮下有丰富的静脉丛,病理情况下,静脉丛曲张突起,称为痔 17、舌下腺: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导管开口于舌下襞和舌下阜 颌下腺:位于下颌体的深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18、唾液:水分99%,其余成分: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有机物好和少量无机盐 作用:a 湿润和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 b 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c 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最适pH为7.0 19、肝的功能:1)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肝的胆汁分泌作用 3)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20、胰:横位于胃的后方,相当于第1、2腰椎的水平;呈三棱形,质软,色灰红; 分为头体尾三部 胰实质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α细胞分泌高血糖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21、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等渗液体,成人每日的分泌量为1~2L,pH值为7.8~8.4 其成分除水外,主要还有HCO3、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生理作用:胰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脂肪酸、单酰甘油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胨与多肽 22、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全长5~7m,而且其黏膜具有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 2)食物在小肠内的存留时间长,可达3~8h。 3)已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进食后,小肠绒毛可出现节律性伸缩和摆动,促进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时才能被小肠吸收入血液,主要吸收的单糖是葡萄糖 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 脂肪的吸收:有血液和淋巴两条途径,以淋巴途径为主 22、腹膜:是衬贴在腹壁、盆腔内面和覆盖在腹腔、盆腔器官表面的一层浆膜,由间皮及其深面的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膜不仅有弥散和渗透作用,还有分泌和吸收功能,因此临床上可利用腹膜的这一生理特征,进行腹膜透析,另外,腹膜还有固定、保护、修复等功能 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相互移行围成的腔隙 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脏器之间的摩擦 23、?腹膜被覆脏器的不同情况 24、小网膜:是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大网膜:是悬垂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4层腹膜结构,呈围裙状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之前,有防御、吸收功能 25、腹膜陷凹:覆盖在盆腔脏器的腹膜,在脏器之间所形成的凹陷的间隙 临床上常给腹膜炎病人取半卧位,使腹膜腔内积液积存于这些陷凹内 第八章 脉管系统 1、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主要功能是:把营养物质和氧等运输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又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运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此外,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体温调节也起到重要作用 2、体循环(大循环)起自左心室,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回流至右心房 肺循环(小循环)起自右心室,流入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及分支 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属支及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体循环) 组织 肺泡 左心房 左、右肺静脉 肺泡毛细血管 肺动脉及其分支 右心室(肺循环) 3、心: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 心内注射:左侧第4~5肋间隙靠近胸骨左缘处进针,将药物注射到左心室内,避免伤及肺和胸膜 外形:似前后略扁倒置的圆锥体;体表位置在左侧等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活体在此处可摸到心尖的搏动 心腔的结构:心有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 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为60~80ml,平均70ml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心率按75次/分、搏出量按70ml计算,心输出量约为5.0ml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大,心肌收缩力随之增强从而使搏出量增多。临床上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防止发生急性心肌衰竭 2)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后负荷增大,导致搏出量减少。临床上常用舒血管药物降低动脉血压来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力增强,则搏出量增多;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则搏出量减少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即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大。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反而减少,这是由于心率过快导致心动周期缩短,有其心舒期缩短而影响心室的血液充盈,使搏出量减少 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心率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平均每分钟75次。按照平均心率每分钟75次计算,则每个心动周期历时0.8s 心动周期的特点:a 收缩期小于舒张期 b 心房与心室不会同时收缩,但会同时舒张(全心舒张期) 2、心泵血及其:心的收缩和舒张是为了维持血液循环。心室一方面将心室里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另一方面又将静脉中的血液经心房抽吸回心室,因此,在心室收缩时会出现射血,心室舒张时,会出现充盈 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血流方向等变化情况 时相 压力变化 房室瓣 动脉瓣 心内流血方向 心室容积 等容收缩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关 关 无 不变 射血期 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关 开 心室 动脉 缩小 等容舒张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关 关 无 不变 充盈期 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开 关 心房 心室 增大 房缩期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开 关 心房 心室 增大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1)自动节律性:细胞和组织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地特性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故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由窦房结控制的心率,成为窦性节律 2)传导性: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过程中显著减慢的现象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生理意义:可以使心房先兴奋,心室后兴奋,导致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从而保证心正常的充盈和射血活动 3)兴奋性 4)收缩性 4、上肢浅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由于该处的静脉数量多,相互吻合交织成网,且位置表浅而固定,为临床输液常选的部位 包括:头静脉-注入腋静脉;贵要静脉-注入肱静脉;肘正中静脉-连接于头静脉与贵要静脉之间 下肢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主要有大隐静脉-沿小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上行,至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静脉;小隐静脉-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处注入腘静脉 5、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脏的舒缩活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心室收缩,动脉血压上升,达到最高点的数值,称为舒张压 心室舒张,动脉血压下降,降至最低点的数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正常值:我国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 动脉血压的形成 1)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血液充盈 2)根本因素:动力:心室射血 阻力:外周阻力 3)大动脉的弹性 作用:使间断的射血变为持续的血流:缓冲血压 使收缩压不太高,舒张压不太低 影响因素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每搏输出量增多 明显升高 升高 增大 心率加快 升高 明显升高 减小 外周阻力加大 升高 明显升高 减小 大动脉管壁弹性减弱 升高 下降 增大 循环血量减少; 管容积加大 下降 下降 6、 注入部位 收集范围 胸导管: 左静脉角 下半身和左上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 右静脉角 右侧上半身,即人体右上1/4区域的淋巴 7、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上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颈动脉体:位于颈动脉杈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颈总动脉可在颈部的两侧触及其搏动。当头面部大失血时,可将颈总动脉向颈椎的横突压迫止血 8、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作用 1、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的正常节律性搏动。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2、心的血管:心的动脉:营养心的动脉来自升主动脉根部发出的左、右冠状动脉 心的静脉:多与动脉伴行,最后汇入冠状窦,经冠状窦口回流入右心房 心包:是包裹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 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提高的能力 4、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伴随有电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为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5、心音:第1心音: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在心室收缩期,是房室瓣关闭引起,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 第2心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出现在心室舒张期,是动脉瓣关闭引起,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 心电图? 6、肺循环、体循环的主要动静脉名称、分布 7、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导致动脉管壁周期性扩大与缩小所引起的动脉管壁搏动 意义:可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故测脉是临床护理常用的操作 8、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为2.39~8.85mmHg(4~12cmH2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意义:1)有助于心功能判断 2)临床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的参考 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或减少,中心静脉压也会相应地增高或降低,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心血管功能的指标之一。临床上用输液治疗危重病人时,除需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9、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1)心肌收缩力 2)重力和体位 3)呼吸运动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10、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组成: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其功能 通路 功能 直捷通路 使部分血液迅速回心 迂回通路 物质交换 动-静脉短路 调节体温 11、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中的细胞外液。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生成:通过血浆经毛细血管壁不断生成,又不停回流入血液,使其成分不断更新,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有效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回流: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不断生成,而在静脉端不断回流。生成的组织液大部分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经淋巴系统回流入血 12、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13、全身主要淋巴结位置及功能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又回到心房 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 临床用于穿刺和注射的静脉 头颈部 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头皮静脉(小儿) 上肢 手背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下肢 足背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 左心房:进口:肺静脉 左心室 主A(瓣) 出口:左房室口 二尖瓣 右心房:进口:上下腔静脉 冠状窦口 出口:右心房室口 三尖瓣 卵圆窝 右心室:肺A(瓣) 第九章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功能:通过尿的生成和排放,将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毒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等排出,对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电解质的平衡起重要的作用 2、尿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生成; 分为3个基本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3、肾:左右各一,外形似蚕豆,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后面贴腹后壁肌,前面被腹膜覆盖 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下缘,第12肋斜过左肾中部的后方; 右肾比左肾约低半个椎体,第12肋斜过右肾上部的后方 4、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小管液渗透压:由于小管液溶质的浓度增大,渗透压增高,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 二)抗利尿激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哦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1)血浆晶体渗透压:(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则加压素释放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小,则加压素释放减少,使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2)循环血量的改变:人体大量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则加压素释放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静脉大量输液后,循环血量增多,对容量感受器刺激增强,冲动传入中枢,反射性抑制加压素释放,结果导致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三)醛固酮:促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并促进K的排出。具保钠、排钾、保水作用 1、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2、肾小球旁器:包括球旁细胞和致密斑 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中Na浓度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3、输尿管:上端与肾盂相接,下端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底 3处狭窄:输尿管的起始部、跨越髂血管交叉处、穿膀胱壁处 4、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黏膜平滑无皱襞,此区称膀胱三角,是炎症、肿瘤的好发部位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的改变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c 囊内压 d 肾血浆流量 1、肾。。。 肾的被膜:由内向外: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单位 近曲小管 肾小管 肾单位襻(髓襻) 泌尿小管 远曲小管 集合小管 2、膀胱:空虚时全部位于小盆腔的前部,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的上缘 正常成人容积为350~500ml,最大容积达800ml 空虚的膀胱呈椎体形,膀胱充盈时,略呈卵圆形 3、女性尿道短而直,长3~5cm,始于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行向前下,穿过尿生殖膈,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前部,形成尿道外口 4、肾小球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滤过膜:血液中的物质是否能通过滤过膜,取决于物质的分子大小和所带电荷情况(小分子,带负电荷的通过)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部位: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利尿最有效的方法,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 2)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具选择性,如葡萄糖、氨基酸 血糖浓度超过8.88~9.99mmol/L→糖尿 将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的过程 分泌与排泄物质 分泌部位 分泌过程 生理意义 H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 H -Na 交换 排酸保碱 K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K -Na 交换 排K保Na NH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单纯扩散 排酸保碱 7、尿的理化性质 尿量:正常成年人尿量约为1000~2000ml/d,平均为1500ml/d 每昼夜尿量长期超过2500ml,为多尿 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为少尿 每昼夜尿量低于100ml,为无尿 第十章 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和附属腺; 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睾丸间质细胞:能分泌雄激素 睾酮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长以及维持正常的性欲 2)高浓度的睾酮能刺激精曲小管产生精子 3)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生胡须、嗓音低沉、喉结突出、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等 4)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机体 5)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附睾:是储存精子的器官,精子在附睾内约两周,在其内能获取营养,进一步发育成熟,使其获得受精的能力 精索: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处,有一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称为精索 前列腺:形似栗子,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是不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由腺组织和平滑肌构成 老年人患前列腺肥大时,可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 精子产生:睾丸产生精子→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前列部→尿道内口 成人尿道长为16~22cm,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 男性尿道全长有3处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内口 男性尿道有两个弯曲: 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凹向上方,由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的起始处形成,此弯曲恒定无变化 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下方,是海绵体部随阴茎悬垂时形成的 女性生殖系统: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组成;外生殖器即女阴 卵巢是女性的生殖腺,有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功能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女性的生殖器官发育成长,特别是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增殖期的变化,使内膜逐渐增厚 2)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乳腺发育,骨盆宽阔,声调较高、皮下脂肪较多 3)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糖原被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4)其他:加速骨的生长,促进骺软骨愈合,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肾对水、钠的重吸收 排卵:在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影响下,成熟卵泡的卵泡液剧增,突向卵巢表面的卵泡壁变薄后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连同透明带、放射冠一起随卵泡脱离卵巢的过程 排卵的时间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黄体:卵泡壁中的卵泡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分泌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输卵管:是一对输送卵细胞的肌性管道;全长由外向内可分为四部分:输卵管漏斗、输卵管壶腹、输卵管峡:细短而直,是输卵管结扎的理想部位 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成年女性正常子宫呈前倾前屈位 子宫分为三部分:子宫底;子宫颈:其下端伸入阴道的部分-宫颈阴道部;子宫体 月经期: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黄体退化,血液中孕酮和雌激素迅速减少,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中的螺旋动脉持续收缩,功能层缺血,组织变性坏死 第十一章 感觉器 视器:又称眼,由眼球和眼副器两部分组成;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眼球壁的组成:外膜 角膜 巩膜
/
本文档为【正常人体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