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_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2012-04-19 6页 pdf 211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0394

暂无简介

举报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_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40202014)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编号 2004AA649200)的成果。 收稿日期: 2006-02-15;改回日期: 2006-06-26;责任编辑:刘淑春。 作者简介:代世峰,男, 1970年生。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通讯地址: 100083,北京市学院路 丁 11号,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电话: 010—62341868; Email: dsf@ cumtb. edu. cn。 贵州地方病氟中...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_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40202014)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编号 2004AA649200)的成果。 收稿日期: 2006-02-15;改回日期: 2006-06-26;责任编辑:刘淑春。 作者简介:代世峰,男, 1970年生。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通讯地址: 100083,北京市学院路 丁 11号,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电话: 010—62341868; Email: dsf@ cumtb. edu. cn。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代世峰,李薇薇, 唐跃刚, 张勇, 冯鹏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 100083 内容提要: 运用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方法,对贵州织金县地方病氟中毒重灾区的化落村、荷花村 和马家庄村居民用的粉煤、拌煤黏土、煤泥混合燃料、玉米、辣椒等系列样品进行了氟含量测定,结果明, 这些样 品中的氟含量均值分别为 237. 1�g/ g、2261. 9�g/ g、827. 9�g / g、1418. 8�g/ g 和 110. 1�g/ g。玉米和辣椒中氟的含量 超出国家标准食品中氟允许量的约 1000 倍和 100倍。氟中毒的氟源主要来自拌煤黏土, 氟在拌煤黏土中除了以磷 灰石、角闪石形式存在外,与伊蒙混层矿物和伊利石的吸附密切相关。煤泥混合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约有 80%的氟 被释放。除了采用固(降)氟技术以外, 病区居民改变生活习惯,在食用辣椒前用清水淘洗,把玉米粒加工成玉米面 前进行脱皮处理, 可以除去食物表面相当一部分氟,对预防地方病氟中毒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方病氟中毒,拌煤黏土, 煤,氟, 贵州   贵州省是中国地方病氟中毒最为严重的省份, 其中以织金、毕节、大方、威宁诸县尤为严重。一些学 者把国内外闻名的黔西地方病氟中毒归因于煤中高 含量的氟(郑宝山等, 1985; Zheng et al. , 1999)。周 代兴等( 1991)提出在煤中氟不高的地区, 拌煤黏土 释放的氟为氟中毒的主要氟源, 但未作为一种普遍 现象,仅为个案(孙玉壮, 2005)。然而,这种把煤中氟 的含量视为地方病氟中毒的性因素的观点越来 越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Dai等 ( 2004)、代世峰等 ( 2005)提出黏土中的氟是导致地方病氟中毒的决定 因素; 吴代赦( 2004)亦提出贵州地方病氟中毒氟源 主要是拌煤黏土;孙玉壮( 2005)对贵州地方病氟中 毒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 提出单纯由燃煤本 身造成的地方病氟中毒是不存在的,至少到目前为 止尚未得到证实。雒昆利等( 2002)、Luo等( 2004)对 中国煤中氟的分布特征和释放规律进行了探讨。郑 宝山等( 2005)指出, 其本人在以前的论文和报告中 没有区分单纯的煤样品和已经拌有黏土的煤泥样 品,而简单地混称为煤样。本次根据对病区采集的 煤、拌煤黏土、煤泥混合燃料、混合燃料底灰、玉米和 辣椒等系列样品的测试,对病区氟中毒氟源及其氟 的致病途径进行了讨论。 1 样品的采集和实验方法 对地方病氟中毒的重病区织金县普翁乡化落 村、城关镇荷花村和三甲乡马家庄村的居民用煤、黏 土、煤泥混合燃料、底灰、锅底灰、玉米和辣椒等样品 进行了系统采集,共采集了 57个样品, 另外, 在纳雍 乡采集了 2个拌煤黏土样品。 对所有的样品破碎至小于 0. 2 mm。总氟含量 测试方法为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按照国标 GB/ T 4633-1997标准执行。当样品中氟 的含量≤150�g/ g 时,重复性限为15�g / g,再现性临 界差为20�g/ g ;当样品中氟含量> 150�g/ g 时,重复 性限为 10%(相对) , 再现性临界差为 15% (相对)。 用煤中氟成分标准物质 GB11121 和 GB11123 进行分析质量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前对贵州西部氟中毒病区 玉米和辣椒的检测中,一般用蒸馏水对样品进行了 冲洗(吴代赦, 2004) , 而实际上, 病区大部分居民在 食用辣椒和玉米时是不用水洗的,主要是由于他们 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决定。在测试过程中,如果辣椒 和玉米用蒸馏水冲洗,附着在辣椒表面的相当一部 分氟会被冲洗掉, 不仅和居民的实际生活习惯不相 第5 2卷 第 5期 2 0 0 6 年 9 月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    Vol. 52 No . 5Sept .   20 06 符合, 而且会造成测试结果与居民实际吸收量之间 的很大偏差。因此,本次研究对所采集的玉米和辣椒 没有进行冲洗,直接进行测试;另外, 对冲洗前、冲洗 后、以及脱皮处理后玉米的含量进行了对比检测。 表 1 织金县居民用粉煤、拌煤黏土、煤泥混合燃料、辣椒和玉米中氟的含量( �g/ g) Tabl e 1 Fluorine content of powder coal , clay, mixture of coal and clay, chili, and corn in Zhij in County (�g/ g) 样品 编号 采样点 粉煤 拌煤 黏土 煤泥混合 燃料 辣椒 玉米 洗前 洗后 去皮后 HLC-1 化落村住户 1  224. 7   820. 5�   560. 5   603. 1  34. 6  24. 4  14. 3 HLC-2 化落村住户 2 237. 5 3082. 2 1104. 2 4671. 2 155. 2 134. 2 111. 2 HLC-3 化落村住户 3 2890. 1 1035. 9 1563. 9 300. 2   -   - MJZ-1 马家庄住户 1 106. 6 918. 2 172 248. 9 39. 1   -   - MJZ-2 马家庄住户 2 177. 6 2149. 1   -   -   - MJZ-3 马家庄住户 3   - 4017. 1   - 1329. 4 57. 3 41. 4 15. 5 MJZ-4 马家庄住户 4 79. 5 4954. 7 1498. 2 813. 9 129. 9   -   - HHC-1 荷花村住户 1 234. 8 490. 1� 637 701. 6 54. 5   -   - HHC-2 荷花村住户 1 599. 1 1034. 8 787. 8   -   -   -   - 均值   - 237. 1 2261. 9 827. 9 1418. 8 110. 1   -   - 注: � 为两个样品含量 766. 8�g/ g 和 874. 2�g/ g 的均值; � 为两个样品含量 528�g/ g 和 452. 3�g/ g 的均值。 2 结果和讨论 2. 1 病区居民必须使用煤泥混合燃料 在中国西南,特别是贵州地方病氟中毒流行病 区,当地山区居民必须要使用煤泥混合燃料来取暖、 做饭和烘干粮食, 并且这种现象在病区非常普遍。主 要有以下原因: ( 1) 当地居民必须使用粉煤。当地居民生活贫 困,粉煤的价格仅为块煤的 1/ 2~1/ 4。当地煤矿产 出的块煤的价格高,村民无能力购买。而露头“鸡窝 煤”埋藏浅,在病区村庄附近随处可见,由于风化和 氧化作用,鸡窝煤大都成为粉末状,成为当地居民使 用的主要燃料之一。 ( 2) 必须使用黏土作为粉煤燃烧的粘合剂。黏 土使煤粉成块型, 避免水分被炉火蒸发以后,煤泥恢 复成煤粉或将炉火堵熄或落到炉条下方而无法燃 烧;另外,黏土的耐火度高, 可充当疏松的骨架, 以便 空气可以与填充在骨架中的煤粉充分接触, 使粉煤 充分燃烧。 ( 3) 当地居民不能使用其他清洁能源。当地居 民其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 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 0. 84亩,且土地贫瘠,只能种玉米,产量不高,绝大多 数村民种的玉米仅够自给自足, 年人均收入为几十 元到不足 500元, 温饱不能解决,部分家庭还点着煤 油灯,因此能够吃饱已是奢求,没有能力去购买诸如 电能、液化气等清洁燃料。 ( 4) 当地政府严格执行了 “封山育林”的政策, 居民不能 伐木为薪。 2. 2 居民用的粉煤中氟的含 量 三个村庄居民家煤中氟的 含量均值为237. 1�g/ g (表 1) , 高于 Dai等( 2004)统计的贵州 西部煤中氟的含量均值( 89. 3 �g/ g )以及 Dai 和 Ren ( 2006) 统计的中国煤中氟的背景值 ( 130 �g/ g)。Dai等( 2004)统计 的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样全部 来自生产矿井(包括国营大中 型和地方小煤矿)的煤层刻槽样品,而当地居民用的 煤部分来自村庄附近埋藏较浅的“鸡窝”煤,部分来 自生产矿井的粉煤。 同一煤层生产出来的粉煤与块煤相比,粉煤中 氟的含量可能要高,主要是因为粉煤中矿物特别是 黏土矿物含量一般高于块煤, 因而在煤的开采过程 中更容易碎至粉末状,而煤中的氟主要和矿物有关 ( Sw aine, 1990)。采自织金县以那镇拦虎田煤矿 14 号煤层刻槽样品中氟的含量为 83. 9 �g / g,块煤中氟 的含量为 46. 8 �g/ g , 粉煤中氟的含量为 174. 8 �g/ g ;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 16号煤层刻槽样品 中氟的含量为 55. 2 �g/ g ,块煤中氟的含量为 38. 5 �g/ g ,而粉煤中氟的含量为 114. 6 �g / g。 虽然居民家中用的粉煤中氟的含量高于贵州西 部煤中和中国煤中氟的背景值,但村庄附近的鸡窝 煤与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其储量是非常有限 的,因此, 贵州煤为低氟煤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贵 州省煤田地质局在煤田勘探时测定的 616个样品中 氟的含量均值为 115. 5�g/ g, 也证实贵州煤为低氟 煤(吴代赦, 2004)。 2. 3 拌煤黏土中氟的含量与赋存状态 西南地区土壤的粘化层富含耐火的黏土, 病区 村庄附近或居民家门口随处可见, 易挖掘,成为最主 要的粉煤燃烧的粘合剂。居民家中这种拌煤黏土中 氟的含量范围为 452. 3�g / g~4954. 7�g/ g, 均值为 2261. 9�g/ g (表 1) , 高于 Dai等( 2004)统计 11个的 黏土中氟的含量均值 1027. 6 �g/ g ,表明氟在黏土中 分布的极不均匀性。 X射线衍射分析( XRD)结果显示(表2) , 氟的 651第 5 期          代世峰等: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表 2 织金地区拌煤黏土的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 ) Table 2 XRD data of the clay used for coal combustion from Zhijin County ( % ) 样品 编号 矿物种类和含量( % )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磷灰石 角闪石 重晶石 T -C lay 黏土矿物相对含量 I/ S I K C I/ S ( % ) HLC-1-3 55. 7 44. 3 46  5 35 14 30 HLC-1-7 12. 0 41. 4 46. 6 47 11 36 6 50 HLC-2-5 33. 9 7. 2 58. 9 88 10 1 1 35 HLC-3-8 33. 0 6. 1 60. 9 83 7 4 6 35 HHC-1-2 79. 6 20. 4 54 6 17 23 35 HHC-1-6 78. 9 21. 1 53 5 21 21 30 HHC-2-2 39. 0 61. 0 58 1 23 18 30 MJZ-1-3 66. 5 0. 3 0. 4 0. 5 32. 3 84 2 6 8 35 MJZ-2-3 65. 0 0. 4 3. 9 1. 0 29. 7 80 7 6 7 35 MJZ-3-2 36. 4 0. 4 5. 8 1. 0 56. 4 70 18 7 5 35 MJZ-4-5 39. 5 0. 4 12. 7 0. 9 46. 5 70 19 6 5 35 SJX-1 31. 4 68. 6 45 29 26 35 NYX-1 19. 4 1. 0 0. 5 79. 1 69 8 16 7 35 NYX-2 31. 7 2. 2 2. 2 63. 9 85 5 4 6 45 注: T -Clay—黏土矿物总量; I/ S—伊蒙混层矿物; I—伊利石; K—高岭石; C—绿泥石; I/ S ( % )—伊蒙混层比。 表 3 氟含量与黏土矿物组成的相关系数( % ) Tabl e 3 Coeff icents between f luorine conent and some minerals in the clay 矿物 石英 钾长石 磷灰石 角闪石 黏土矿物 伊蒙混层矿物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伊蒙混层比 相关系数 - 0. 30 - 0. 28 0. 93 0. 66 0. 24 0. 59 0. 82 - 0. 69 - 0. 70 0. 02 含量与磷灰石和角闪石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 分别为 0. 93和 0. 66(表 3) ,磷灰石和角闪石均是含 氟矿物。氟的含量亦与伊蒙混层矿物以及伊利石的 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9和0. 82 (表 3)。Dai等( 2004)和代世峰等( 2005)研究发现, 织金拌煤黏土中氟的含量与伊蒙混层矿物和伊利石 含量成正相关,可能与伊蒙混层矿物和伊利石有较 好的吸附性有关。拌煤黏土中没有发现蒙脱石, 蒙脱 石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矿物, 容易转化为伊利石、绿泥 石、或者蒙脱石与伊利石的混层矿物。 2. 4 煤泥混合燃料中氟的含量 在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病区, 几乎每个山村居民 都把这种煤泥混合物(混合比例范围为 5∶1~1∶ 1, 主要为 4∶1~2∶1)作为日常的主要燃料。为了 验证居民给我们提供的煤泥混合比例(表 4) , 在测 定粉煤的灰分产率、煤泥混合燃料中灰分产率基础 上,计算出了如下参数: � 按居民提供的混合比例 计算的煤泥混合燃料的氟含量和灰分的理论值; � 煤泥的实际混合比例; 按照实际混合比例计算的 氟含量(表 4)。从中可以看出,按居民提供的混合比 例计算的煤泥混合燃料的氟含量、按照实际混合比 例计算的氟含量、煤泥混合燃料中氟含量实测值基 本上是吻合的(表 4)。 煤泥混合燃料氟的实测值 为 172�g/ g~1498. 2�g / g, 均 值为 827. 9�g / g, 为氟含量很 高的一种组合燃料, 其含量远 高于织金地区刻槽煤样中氟的 含量均值 ( 89. 3 �g/ g )和居民 家中的粉煤中氟的含量均值 ( 237. 1�g/ g )。 2. 5 氟的挥发率 对煤泥混合燃料在 815℃ 时的挥发特征用如下公式进行 了计算: V = ( 1 - C1 C0 ×Ash)×100% 式中: V 为 815℃时的挥发率 ( % ) ; C1为 815℃时灰分中的 氟含量(�g/ g ) ; C0 为煤泥混合 燃料加热前的氟含量( �g / g) ; A sh 为 815℃时煤泥 混合物灰分产率( % )。 从中可以看出(表 5) , 在 815℃时煤泥混合燃料 的挥发率为 62. 92%~97. 19% ,均值为 79. 69%。表 明在煤泥混合燃料燃烧后,约有 80%的氟被释放。 2. 6 居民家中辣椒和玉米中氟的含量 贵州西部山区降水丰富, 空气中湿度大, 玉米和 辣椒是主要农作物和主要口粮与副食品,当地的村 民们将玉米、辣椒收回后, 无法利用阳光晒干, 便在 屋内离地面约 2 m 处,用细竹和芦杆或木条编成了 透气的炕笆,再将玉米、辣椒及其他需要烘干的食物 放在炕笆上,下面点上煤泥混合燃料烘干,避免发霉 变质。 病区居民家中的辣椒和玉米中氟的检测结果如 表 1所示。织金县化落村和马家庄村辣椒中氟含量 为248. 9~1563. 9�g/ g ,均值为 1418. 8�g/ g; 玉米中 氟的含量范围为 34. 6~300. 2�g / g, 均值为110. 1 �g/ g ,分别高出国家标准约 1000倍和 100倍。国家 标准食品中氟允许量标准 GB4809-84中规定,粮食 中的氟含量最高值为 1. 5�g/ g (其中大米、面粉中的 最高值为 1�g/ g) ,蔬菜中的氟含量最高值为1�g/ g。 652 地 质 论 评 2006 年 表 4 煤泥混合燃料的比例计算及其氟含量的比较 Tabl e 4 The ratio of coal and clay and the comparasion of f luorine contents 住户 煤中氟( �g/ g) 和灰分( % ) 氟 灰分 黏土中氟 ( �g/ g) 居民提供的 比例A 按 A 计算的煤泥混合燃料的 氟( �g/ g)和灰分( % )的理论值 氟 灰分 煤泥混合燃料氟的 实测值( �g/ g) 氟 灰分 实际混合 比例 按照实际混合 比例计算的 氟含量( �g/ g) HLC-1 224. 7 15. 88 820. 5 7∶3 403. 5 41. 12 560. 5 46. 25 64:∶36 439. 8 HLC-2 237. 5 17. 99 3082. 2 7∶3 1090. 9 42. 59 1104. 2 40. 73 72∶28 1026. 3 HLC-3 231. 1a ) 16. 94b) 2890. 1 7∶3 1028. 8 41. 86 1035. 9 48. 66 62∶38 1246. 6 MJZ-1 106. 6 17. 80 918. 2 5∶1 242. 1 31. 53 172 42. 95 69∶31 354. 9 MJZ-4 79. 54 13. 76 4954. 7 5∶1 893. 7 28. 16 1498. 2 37. 27 73∶27 1408. 6 HHC-1 224. 7 15. 88 490. 1 1∶1 357. 4 57. 94 637 45. 16 65∶35 317. 1 HHC-2 599. 1 22. 3 1034. 8 3∶1~2∶1 744. 2c) 41. 73 787. 8 41. 51 75∶25 706. 8 注: a)—氟的含量采用的是化落村居民用煤的均值; b)—灰分产率采用的是化落村居民用煤灰分产率的均值; c)—按照 2∶1的比例计算。 表 5 815℃下氟的挥发率 Tabl e 5 The volatile yiel d of f luorine in the mixed fuel under 815℃ 样品编号 加热前氟的含量( �g/ g) 灰分产率 ( % ) 加热灰化后 含量( �g/ g) 挥发率 ( % ) HLC-1-2 560. 5 46. 25 173. 7 85. 67 HLC-2-4 1097. 5 41. 12 856. 2 67. 92 HLC-2-6 1110. 9 40. 35 989. 1 64. 07 HLC-3-2 1246. 7 48. 66 548. 6 78. 59 HLC-3-6 825. 2 37. 24 440. 2 80. 13 MJZ-1-1 172 32. 01 76. 3 85. 79 MJZ-4-3 1498. 2 37. 29 1490 62. 92 HHC-1-3 637 45. 17 71. 9 94. 90 HHC-2-3 787. 8 41. 52 53. 3 97. 19 根据安冬等( 1995)报道的织金县新鲜玉米、辣 椒的含氟均值分别为 1. 70�g / g 和 0. 65�g/ g, 织金 县化落村和马家庄被煤泥混合燃料烘烤后的辣椒和 玉米的氟高出新鲜样品的 835和 169倍。 吴代赦( 2004)对织金县化落村和马家庄村玉米 和辣椒中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 但他对辣椒和玉米 用蒸馏水进行了冲洗。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的辣椒 和玉米的含量如表 6所示。 表 6 织金县化落村和马家庄村冲洗干净的玉米 和辣椒中氟含量(�g/ g;据吴代赦, 2004) Table 6 Fluorine content of the water-washed corn and chili in Hual uo and Majiazhuang villages of the Zhijin County ( �g/ g; From Wu Daishe, 2004) 采样点 辣椒 玉米 化落村 513. 1( 9) 30. 6( 10) 马家庄 342. 6( 6) 33. 4( 7) 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样品的个数。 从中可以看出, 与未经水洗的玉米和辣椒相比 (表 1和表 6) , 冲洗后或去皮后的玉米和冲洗后的 辣椒中氟含量明显降低,相当一部分氟被水冲洗掉。 被水冲洗掉的氟可能以尘态氟的形式存在, 吸附在 辣椒和玉米的表面, 而不是被辣椒和玉米吸收。因 此, Zheng 等( 1999)、郑宝山等( 2005)认为通过食物 而进入到人体的氟,是“室内潮湿的谷物和蔬菜(以 玉米和辣椒为代表)强烈吸收富集空气中的氟”的观 点值得商榷,本文作者认为相当一部分氟是以尘态 的形式吸附在玉米和辣椒的表面,仅有部分氟被粮 食吸收。 化落村第 2 户家的玉米面中氟的含量小于 1�g / g( 1个样品) , 亦表明混合燃料释放到空气中的 相当一部分氟是以灰尘的形式被吸附在食物的表 面。化落村中第 3户居民家锅底灰中氟的含量高达 15738. 3�g/ g ,是煤泥混合物燃烧后飞灰对氟高度吸 附的佐证。与电厂中飞灰的物质组成不同,居民家中 用炉灶做饭、取暖和烘烤粮食所产生的飞灰以未燃 尽的碳为主,这种未燃尽的有机质可能会高度吸附 挥发出的氟。混合燃料燃烧后释放出大量的氟化物 还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此,改变生活习惯, 食用玉米和辣椒前先用清水冲洗、把玉米粒加工成 玉米面前进行脱皮处理, 可以除去玉米和辣椒中相 当一部分氟,粮食干燥后能用箱子、袋子、或放在远 离煤火处的贮存室等密闭保存,可显著降低燃烧混 合燃料释放的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结论 ( 1) 贵州织金县 3 个氟中毒村庄中粉煤、拌煤 黏土、煤泥混合燃料中的氟含量均值分别为 237. 1 �g/ g、2261. 9 �g/ g 和 827. 9 �g/ g。氟中毒的氟源主 要来自拌煤黏土,并非仅仅煤本身。氟在拌煤黏土中 除了主要以磷灰石、角闪石形式存在外,与伊蒙混层 矿物和伊利石的高度吸附密切相关。 ( 2) 燃烧混合燃料释放出的氟化物主要通过 2 种途径进入人体,一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二是通 过食物进入人体。病区居民家中辣椒和玉米中氟的 653第 5 期          代世峰等: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含量为 1418. 8�g / g 和 110. 1�g/ g ,分别超出国家标 准约 1000倍和 100倍。因此,除了采用固(降)氟技 术以外,病区居民改变生活习惯,在食用辣椒前用清 水淘洗,把玉米粒加工成玉米面前进行脱皮处理,可 以除去食物表面相当一部分氟, 同时,粮食干燥后能 用箱子、袋子、或放在远离煤火处的贮存室等密闭保 存,对预防地方病氟中毒有重要作用。 致谢:感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西勃,李丹和 逯雁峰在样品测试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 References 安冬,何光煜,王泉弟,胡小强. 1995.室内敞灶燃煤所致二氧化硫、 砷、氟污染及其危害.环境与健康杂志, 12( 4) : 167~169. 代世峰,任德贻,马施民. 2005. 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起因新 解. 地质论评, 51( 1) : 42~45. 雒昆利, 徐立荣,李日邦,向连华. 2002. 中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动力煤氟的排放量. 科学通报, 47( 11) : 873~877. 孙玉壮. 2005. 黔西煤中氟与“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 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4( 4) : 350~356. 吴代赦. 2004. 中国煤中氟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 . 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2~23, 49~50. 郑宝山,黄荣贵,王爱民. 1985. 西南地区室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地方病通讯, 3: 49~51. 郑宝山, 吴代赦,王滨滨,刘晓静,王明仕,王爱民,肖桂森,刘普高, Finkelman R B. 2005.导致燃煤型氟中毒流行的主要地球化学 过程.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4( 4) : 468~471. 周代兴, 傅强,王志良, 周陈. 1991. 拌煤粘土含氟量与燃煤污染型 氟中毒关系的调查.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6( 4) : 243~244. An Dong, He Guangyu, Wang Quandi, Hu Xiaoqiang. 1995. Indoor pollut ion by coal smok e containing sulpher, arsenic and f luorine an d their inf luence on human's health. Jouran l of Environment an d Health, 12 ( 4 ) : 167 ~ 169 ( in Chinese with En glish abst ract ) . Dai S hifeng, Ren Deyi, Ma Shimin. 2004. Th e cause of endemic f luo- rosis in w estern Guizhou Provin ce, Southwest Ch in a. Fuel, 83: 2095~2098. Dai Shifeng, Ren Deyi, M a Sh iming. 2005. Endemic f luorosis in w estern Guizh ou: New discovery. Geological Review , 51( 1) : 42 ~45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 ract ) . Dai Shifeng, Ren Deyi, Tang Yuegang, Yue Mei, Hao Liming. 2005. Concent rat ion and dist ribut ion of elemen ts in Late Permian coals from w e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Internat ional J ournal of Coal Geology, 61: 119~137. Dai S hifeng, Ren Deyi. 2006. Fluorine concentrat ion of coals in Ch in a- An est imation considering coal reserves. Fuel, 85: 929~935. Luo Kunli, Ren Deyi, Xu Lirong, Feng Fujian, T an J ian'an, Dai Shifeng. 2004. Fluorin e content and dist ribut ion pat tern in Chi- nese coals. In ternat 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57: 143~149. Luo Kunli, Xu Lirong, Li Ribang, Xiang Lianhua. 2002. Fluorine e- mission amount f rom combust ion of steam coal of North Ch ina Plate an d northw e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47 ( 11) : 873~877 ( in Chinese w ith E nglish abstract ) . Sw aine D J. 1990. T race elements in coal. London: But terw orths. S un Yu-zhuang. 2005. Geoch emical study advan ce about fluorine in coal and "coal-brning " endemic f luorosis f rom w estern Guizhou. Bullet in of M ineralogy, Pet rology and Geochemist ry, 24( 4) : 350 ~356 ( in Chinese) . Wu Daish e. 2004. Study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 ry of f luorine in Chinese coals. Ph. D Th esis. Guiyang: Inst itute of Geoch em- ist ry, Chinese Academy S ciences, 12~23, 49~50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 ract ) . Zheng Baoshan , Huang Ronggui, Wang Aimin. 1985.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 ry study of endemic fluorosis caused by indoors coal- burning in southw esten Ch in a. Endemic Communicat ion, 3: 49 ~51 ( in Chinese) . Zheng Baoshan g, Din g Zhenghua, Huang Ronggui , Zhu Jianmin, Yu Xiaoying, Wang Aimin, Zhou Daixing, Mao Dajun, Su Hong- can. 1999. Issues of health and disease relating to coal use in southw est C 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40: 119 ~132. Zheng Baoshan , Wu Daishe, Wang Binin, Liu Xiaojing, Wang Ming- sh i, Wang Aimin, Xiao Guisen , Liu Pugao, Finkelman R B. 2005. The m ajor geochemical process of endemic f luorosis caused by coal combust ion. 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 24 ( 4) : 468~471 ( in Chinese) . Zhou Daixing, Fu Qiang, Wang Zhiliang, Zhou Chen. 1991. Invest i- g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f luorine content in the clay mixed w ith coal and th e endemic fluorosis caused by coal- burin g. Chinese J ournal of Control of Endemic Diseases, 6 ( 4) : 243~244 ( in Chinese w ith E nglish abstract ) . The Source, Pathway,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Endemic Fluorosis in Guizhou DAI Shifeng 1, 2) , L I Weiw ei 1, 2) , TANG Yuegang 1, 2) , ZHANG Yong 1, 2) and Peng Feng 1, 2) 1) T he K ey State L aborator y of Coal Resour ces and Saf ety M ining, Beij ing, 100083 2) Dep artment of R esour ces and Earth S 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 , Beij ing , 100083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fluorine in coal, clay used for coal combustion, mix ed fuel of coal and clay, corn, and chili from families of the endemic fluorosis in Zhijin County, Guizhou, w as determined using the pyrohydrolysis/ flu- orine ion-select ive elect rode method. T he results show ed the average content of f luorine in samples is 237. 1 �g/ g, 2261. 9 �g / g, 827. 9 �g/ g , 1418. 8 �g/ g, and 110. 1 �g / g, respect ively . The content of fluorine in corn 654 地 质 论 评 2006 年 and chili are about 1400 and 73 t 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erm it ted level of f luorine in foods of the Chinese Standard. The clay used for coal combustions is the main f luorine source of the endemic f luorosis. In addit ion to occurring in apat ite and hornblende, fluori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dsorpt ion of illite and m ixed-layer clay minerals of smect ite and illite. About eighty percent of fluorine w as emitted out during the combust ion of mixed fuel of coal and clay minerals. Besides the technologies of fluorine f ix ation and decreation, changes in the living habits of the residents, for example, the chili w ashed by w ater, the corn husked before it w as processed into corn powder, w ill remove a certain content of f luorine absorbed on the corn husk and w ill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endemic fluorosis prevent ion. Key words: endemic f luorosis; clay used for coal combustion; coal; f luorine; Guizhou 程裕淇先生和《程裕淇文选》 ——祝贺《程裕淇文选》的出版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祝贺《程裕淇文选》的出版、发行。这部包括上、中、下三 卷共2 430页的大部头文选,题材广阔, 内容精辟, 印刷华美, 不仅是一部地质科学研究的巨著, 而且也是一部难得的、出 自一位地质学家的、近代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历史的实录。感 谢《文选》出版的领导和编辑工作的同志们所作的巨大的努 力, 使这部代表程先生的著作能和广大读者见面。 程裕淇先生一生对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贡献是 多方面的。他在地质研究和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方面对国家的贡献不仅是使人们怀念、回忆的财富,同时也 是在进入创新型强国时期, 地质工作者寻求经验和借鉴的宝 贵范例。 程裕淇先生在中国地质科学和事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 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一位关键性的人物,也是一位模范人物。 程先生是1938年从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回国的。那时候 我刚刚进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读,还没有见过程裕 淇先生。但是看到在地质系的广告栏中贴出了程裕淇先生讲 英国某地变质岩石研究的。对我们这些初学地质的人来 说, 什么是变质岩还不很清楚, 而且他讲的又是英国的变质 岩问题,除了深奥新奇的题目吸引了我们以外, 其中还有一 个原因, 就是因为在旧中国,在19世纪30年代那个时期, 可以 说在科学上, 地质科学也不例外, 一切新发明、发现、理论都 似乎是外国人的专利, 中国人是很少有份的, 如果有也是讲 一些在中国的新发现而已。我们看了程先生报告的题目觉得 很惊奇,也很振奋, 似乎突然觉得我们中国人也能研究起外 国人的“专利”而且还能够做学术报告。这在我们这些学生的 眼里程裕淇先生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 当时和我住在同一个宿舍的经济系的王金铮同学听我 们说起来程裕淇先生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时说我在杨锺 健先生家见过他, 人家说他是英国留学回来的大博士, 我看 他文质彬彬的说话做事都十分文静真像个大姑娘似的。这就 更使人觉得程先生的故事的传奇性了,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想 知道他的愿望。 对于程先生, 我们在学生时代仅留下这样一点点了解和 期望。后来, 1950年李璞先生从英国回来和我谈到老一辈地 质学家们的工作的时候曾说过, 他在英国曾到程先生做论文 的地方去过。看过当年程先生所作的剖面和取样地点, 许多 当年用油漆所画的记号依然清晰可读。他还说这个地方经常 有人去, 因为程先生当年的论文现在已成为一个经典的研究 了。我们对当年程先生工作的仔细、认真和深入实在是非常 钦佩。这些虽然是些往事, 但颇能说明一个大学问家不仅在 理论工作上, 在地质事业等大问题上, 而且也在研究工作的 细节上一丝不苟。 1998年在我访问利物浦大学时,物理系的 John Shaw 教 授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曾给一位利物浦大学出身的中国教 授授予很高的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他说的就 是程裕淇先生。不仅程先生在英国所做的变质岩的工作是开 创性的, 而且他对新中国地质工作的贡献更是英国利物浦大 学引以为骄傲和荣耀的事情。 也许今天我们觉得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五六十年前 几乎就是神话般的奇迹了。《程裕淇文选》见证了这一历史过 程的轨迹。 1946年我从地质系毕业后考入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和程先生在同一个所工作。我们在西南联合大学时的老师宋 叔和先生专门从兰州来南京在程先生的指导下研究皋兰系 的变质岩。宋先生几次和我们谈到程先生在变质岩方面研究 的途径、方法和风格。这时我们才知道变质岩研究在国际上 的不同学派和学风, 在描述和研究中各自的用法也不相同, 初学的人往往混淆不清, 也就不易深入。我们知道程裕淇先 生是利物浦大学的 H. H. Reed 教授的学生并且和 P . Esko la 教授有交往, 但他却独自发展了对中国变质岩的研究, 成为 中国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岩系地层地质学研究的创始者和奠 基人。 19世纪40年代末程裕淇先生刚从美、英等国考察回来不 久, 便在南京率领一批刚从学校毕业考来的新人, 其中有沈 永和、沈其韩、边效曾、李毓英等许多同志在南京附近的方山 等地, 用新的野外研究和制图方法进行训练和研究。在这一 工作结束以后, 他曾带领地质调查所和参加地质学会的人们 到方山作过一次地质旅行, (下转第682页)  655第 5 期          代世峰等: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
本文档为【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_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