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度——重要的新闻报道艺术

2012-04-19 4页 pdf 377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1682

暂无简介

举报
度——重要的新闻报道艺术 , 、 了兵卜沈 叱 度—重要的新闻报道艺术 艾 丰 有一个概念 , 越来越多地被新闻界的同仁们所谈 论 , 那就是 : 度 。 , 什么是 “度” ? 怎样认识新闻报道中度的作用? 为什么它变得 “时髦” 了 ? 怎样掌握这个度 ? 这些问 题 , 确实需要大伙开动脑筋想一想 , 你一言我一语地 议论一番 。 本文算是在这个课题上的点滴想法。 报道提高这个热度 ; 如果群众在认识上 、 心理上的热 度已经过高 , 我们则需通过宣传报道适当降温 。 我们 宣传报道的热度 , 始终应该掌握在对社会进展有益的 度数上 。...
度——重要的新闻报道艺术
, 、 了兵卜沈 叱 度—重要的新闻报道艺术 艾 丰 有一个概念 , 越来越多地被新闻界的同仁们所谈 论 , 那就是 : 度 。 , 什么是 “度” ? 怎样认识新闻报道中度的作用? 为什么它变得 “时髦” 了 ? 怎样掌握这个度 ? 这些问 题 , 确实需要大伙开动脑筋想一想 , 你一言我一语地 议论一番 。 本文算是在这个课题上的点滴想法。 报道提高这个热度 ; 如果群众在认识上 、 心理上的热 度已经过高 , 我们则需通过宣传报道适当降温 。 我们 宣传报道的热度 , 始终应该掌握在对社会进展有益的 度数上 。 钢铁生产中 , 鼓风炉鼓风过冷 , 难以熔化钢 铁 , 鼓风过热 , 可能要出事故。 “万元户” 宣传上的教训 , 如今已成为过时的话 题 。 如果从 “度 ” 的角度想一想 , 也许还 有 新 的 启 发 。 要宣传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政策, 报道 若干 “万元户” 的出现 , 确实是个好办法 。 但间题是 报纸上 “万元户 ” 的 “浓度” 大大超过了实际生活中 “万元户” 的 “浓度 ” 。 报纸上 , 比比铸是厂生活里 稀稀疏疏 。 结果 , 我们的报道夸大了农民的富裕稗度 , 导致多方向农民伸手 , 又激得城里工人坐不佳了 。 问题不在报道 “万元户” , 而在报道的浓度超过 现实生活原有的程度。 问题出在度上 。 似乎还可以谈一个新教训— 也许大家的认识尚不 一致 。 那就是 “过难关” 的宣传 。 1 9 8 8年 5 月, 过价格改革难关的问题 被提 出 来 了 , 于是 , 在此后几个月的时词内 , 我们的各种新闻 媒介上 , 充满了 “过难关” 的宣传 , 报道 、 评论 、 文 章 、 谈话 ·“ · ·一齐上 。 也许这个锣鼓是可以敲的 , 但是敲得过紧、 过密 , 而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 , 只是一 片 “难 , 难 , 难 ~一 ” 之声。 于是 , 处于物价上涨过 猛的经济环境之中的老百姓 , 更加恐慌了 , 以致有些 人作出了失措的举止 。 当然 , 不应该把改革中遇到的麻烦 , 不加分析地 归咎宣传 , 这是不公正的 。 但作为新闻界 , 我们反思 一下 , 恐怕确有鼓点过紧 、 难声过大的缺陷 。 这里 , 关键仍然是一个度的问题 。 过关的喊声 , 和过关的步骤 , 如何衔接得更好。 当实施方案尚未成 熟的时候 , 如果宣传报道的提前量太大 , 给人的印象 仿佛是马上发起物价改革攻坚战的 “总攻击” 了 , 而 事实上 , 又还没有下这样的决心 , 作这样的决策 , 结 果就带来了麻烦 。 热点的宣传报道 , 确实有个热度的掌握问题 、 如 果群众认识上和心理上的热度不够 , 我们要通过宣传 新闻媒介上的宣传报道 , 一个直接的作用是 “声 沓放大 ” 作用 。 中央一个决定 , 中央领导同志一个意 见 , 通过新闻工具的传播 , 它的声音被扩 大 千 百万 倍 , 传播中国大地 , 以至整个世界。 这种神奇的放大功能 , 是非常诱人的 。 但是这种 放大功能如果控制和调 省不好 , 也会走向反而 。 人们 在收听收音机的时候 , 一个垂要的 “决策 ” , 就是把 音 [il: 控制调到最合适的位置土 。 过小听不洁 , 过大要 失真 , 要震耳朵 , 甚至把收音机损坏了 。 传播媒介这 个系统 , 在这点上何尝不象一架收音机呢 ? 1 9 8 8年春天 , 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宣传 报道 , ‘乏到 了海内外一些人的非议。 这种二作议 , 有一部分是对 “国际大循环” 经济学观点的非议 , 有一部 分是对战略实施可能性的疑虑 , 也有一部分是对过分 集中 、 “音录过大” 的宣传报道的责怪 。 是 的 , 战 略 , 顾名思议, 是个长期性的方针 , 而今 , 我们各家 媒介一齐开口 , 发出喊声 , 大力鼓动。 这就给人造成 一个我们企图马土就要抓出很大成效 、 以至 “立竿见 影” 的印象 。 出 』屯对 “一哄而起” 的担忧 , 不可 “一 哄而上” 的批评 , 自然就出来了 。 放大的功能 , 应该和度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 新闻传播媒介的放大 , 应该是分层次 、 分等级、 分区 域的放大 。 有的放大到80 分贝才行 , 有的放大到 8 分 贝就够了, 有的要全国传播媒介一齐放大 , 有的只是 某地区 、 某方面的媒介上放大就够了 · ·一 一方而研究被放大内容的性质 , 一方面研究接受 对象的状态 , 从中选择最佳的放大度 。 对 中央 的 精 神 , 也不是都应一律以最大的音量放大 , 也应具体分 析 , 分级 、 分层次地放大 。 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 , 就其现在的机制看 , 单向 放大的功能较强 , 而度的调控机能较差。 常常是领导 人的一句话 , 被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一齐用同样的音 量放大 , . 而超过了它最佳音量状态 , 结果过犹不及 , 帮了倒忙。 研究放大的度 , 于是成为迫切的问题 。 四 有人说 , 新闻工作难 , 当前搞好新闻报道更难 。 此话不无道理 。 难在哪里 ? 难点之一 , 就是我们要同时完成彼此 矛盾着的宣传任务。 我们的新闻报道 , 要通过舆论监督 , 促使实际间 题的解决 , 也要通过分析解释 , 帮助群众解决思想认 识问题 。 从根本上说 , 这两者是一致的 。 实际问题解 决得好 , 群众的信心会更足 。 群众积极性高了 , 实际 问题也更易解决 。 但在宣传报道中 , 却不是这样简单。 为解决实际 问题 , 我们常常首先要揭璐实际生活中的阴暗面 , 有 时甚至需要通过尖锐的方式 , 以引起注意 和震 动 , 于是 , 消极现象的信息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 再 加上解决这些问题相当复杂 , 需要一个相 当 长 的 过 程 , 就难免会对一部分人产生消极的影响。 要向群众 作分析解释工作 , 又很容易把现卖的都说成合理的 , 把需要克服的说成可以理解的 , 因而起到掩饰问题甚 至粉饰太平的作用。 讲成绩 , 不使人松懈自满 , 讲忧 患 , 不使人丧失信心 。 说来容易 , 作起来 又 何 其难 也 ! 但我们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 解决的办法之一 , 还是掌握 “度” 。 讲成绩 , 要适度 , 揭问 题 , 要 适 度 , 成绩和间题的 “搭配” 要适度 , 时机的选择 , 分 析的角度 ·” 一都要适度。 对物价的宜传我们走过了 “之 ” 字路。 过去长时 间, 我们把稳定物价宣传成 “冻结物价 ” (这当然有 理论和政策上的原因, 不只是宣传问题) 。 近年来 , 又集中说这样一句话: 进行价格改革 , 物价总水平上 涨不可进免。 结果成了一部分乱涨价者的理论根据 。 前面的宜传 , 超过了下限 , 稳定不能稳定至冻结的程 度 。 后面的说法忽略了上限 , 上涨不可避免但又不可 上涨过多、 过猛 。 最后 , 人们终于找到了既包括上限又包括下限的 , 说法 , 稳定物价不等于冻结物价 , 价格总水平上涨不 可避免, 又不可幅度过大 。 这就是说 , 在 强 调稳 定 时‘不应强调到冻结的程度 , 强调调价时 , 不应强调 到猛涨也不可怕的程度。 这里关键仍旧在于度。 只是 这个度表现为上限与下限的关系。 期望值和实现率的关系也是类似的一对矛盾。 为了鼓舞人们改革的积极性 , 我们常常报道一些 先进的典型 , 说那里 “一包就灵” , “一租就灵” , “一 又 就灵” ; 说那里的经济效益如何大幅度提高 , 同时职工的收人也如何明显地提高。 介绍个体户的成 功 , 自然也免不了宣扬他们事业的发展和令人羡慕的 富裕程度 , 如此等等 。 这类报道, 当然有歌颂改革的 作用 , 但也提高了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 人们期望着 改革从总体上也是 “一改就灵 ” , 期望着他们自己收 人也象最值得羡慕的人那样大幅度提高。 而这一切 , 实际上又是做不到的 。 期望过高了 , 反过来 , 又是失 望。 期望值 , 是一个双刃剃刀 。 实现率又何尝不是如 此呢 ? —这里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针对目前群众的心理状态 , 也许我们应该提出这 样的要求 : 在改革的宣传上 , 我们要 “压低期望值 , 提高实现率” 。 这里 , 同样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 。 压 低到什么程度? 提高到什么程度? 期望值和实现率彼 此渗透和制约到什么程度? 都是要着力研究的 。 七 新闻报道内容的各种成分的比例 , 也有一个适度 的间题 。 信息稿和深度稿比例要适度 , “ 软 稿 ” 和 “硬稿, 的比例要适度 , 长稿和短稿 , 各种体裁 、 各 种来源的稿 , 都有比例适度的问题。 新闻改革中, 提出敢于碰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 , 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 但就掌握传播艺术而言 , 又 弓!出了个突出热点和分散热点的关系问题 。 这里面更 有适度问题。 突出热点 , 不要成为白热化 。 分散热点 不致为模模糊糊。 嘟个突出 , 哪个分散 , 何时突出 , 何时分散 , 都是度的间题 。 新闻报道要反映舆论 、 引导舆论 , 实行起来 , 最 难的也是度的问题 。 不反映社会舆论 , 宣传媒介与社 会舆论两张皮 , 很难实现引导。 但若过分强调 “社会 舆论怎样, 我就怎样反映” , 也会减弱引导作用。我们 的宣传报道对社会现象有两种功能 : 正反馈作用 , 负 反馈作用。 正反馈起着提倡作用 , 负反馈起着抑制作 用 。 反映和引导关系处理不好 , 可能使我们宣传报道 的作用错位。 例如抢购风 , 我们的宣传应该抑制它。 但反映得不好 , 却会刺激它越刮越大 。 1 9 5 8年的浮夸 风 , 其形成的原因 , 恐怕包含着新闻媒介的错误的正 反馈—刺激作用 。但是, 正反馈过头—提倡过分 , 会产生逆反心理 , 负反馈过头—批判过重 , 会引起同情 , —在文化现象方面尤其如此。 度 , 多么重要 I 事物的正确性 , 有其上限和下限 , 突破上限 , 低 于下限 , 都可能导致谬误 。 因此 , 我们需 要 时 刻注 意 , 重点的宣传有必要 , 但过限的宣传要防止。 八 新闻报道中的度确实童要。 同时 , 掌握这个度 , 又确实困难 。 难点之一 , 在于它的模糊性 。一 水 , 零度结冰 , 百 度沸腾 , 定量和定性关系非常明确。 而新闻传播媒介 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度 , 很难象自然科学中 那 样数 据 化。 有时它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弹性 。 难点之二 , 在于它的变动性 。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 化 , 人们心理在发展变化 , 因而度也在不断变化 。 难点之三 , 在于它的相对性 。 同样一类事情 , 在 不同地区 、 不同单位 、 不同人那里 , 会有不同的度 。 有时这种相对性甚至成为对立性 . 对这部分 适 度 的 少共 O 华 丁 调查研究给新闻 二己作 注入无穷活力 从 “非事件性断闻走俏 ” 看到 去年以来 , 报刊上陆续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 的新 闻佳作。 如 : 《人民 日报》的 《中国改革 的 历 史 方 位》 , 新华社的 《关于物价的通信》 , 《经济日报》 的 . “关广梅现象” 系列报道 , ((中国青年报》的 《红 色的警告》 、 《黑色的咏叹》 、 《绿色的悲哀》 , 《工 人日报》的 《写在转轨时代路标上的问号— “官倒”现象探析》 , 《除望》周刊的 《中国经济发展走势探 访录》等等 。 这些佳作以恢宏的气势 , 巨大的时空跨 度 , 深邃的思辩 , 独到的见解 , 评述人民群众普遍关 注的重大话题 , 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共鸣。 这些稿件 虽已时过一年半载 , 人们记忆犹新 , 念念不忘。 新闻 界有人用一句行话说: “非事件性新闻又走俏了。 ” 这些 “非事件性新闻 ” 之所以走俏 , 在读者中激 起强烈反响 , 它说明人民需要纵论国家大事的 “深度 报道” , 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这种趋向 , 以自己深人调查研究的成果适应了人民的需求。 这批稿件主题虽然各不相同 , 但都是作者在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 可以说 , 没有调查研究 , 就 不会有这样一批佳作问世 。 例如 《关于物价的通信》 。 据笔者了解 , 三位作 者在采写过程中, 广泛访问了中国科学院财贸经济研 究所、 国务院经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物价局物 价研究所 、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劳动部劳动科学 研究所和中国社会调查系统的许多专家 、 工作人员以 及北京市的居民 , 反复研究了中央负责人关于物价问 题的多次谈话 , 倾听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 此稿发出 后 , 全国的报纸竞相刊登 , 当天有不少企业 、 学校 、 机关、 人民团体进行集体阅读 , 编辑部和作者接到许 多电话、 来信 , 称赞这篇报道贯穿着实事求是精神 , 回答了群众急切盼望了解的热门问题 。 《关于物价的通信》 以及上述其他各篇的采写经 过 , 一再验证了一个真理 : 新闻报道要正确地反映客 观实际 , 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 , 而要正确地 认识实际 , 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 捷径是没有的。 生活 中显示出这样一个正比关系 : 哪个记者调查研究的功 底深 , 哪个记者写出的报道力度就大 。 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在新旧体制转换 交替过程中 ,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 , 出 现种种观念意识的冲突 , 以及不同群体利益的重新分 配和调整 。 我们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情况 、新事物 、 新 问题 , 前进的路上还将遇到荆棘和坎坷。 所有这些 , 人民需要了解真情 , 需要听到就种种疑惑 作 出 的 正 确阐释。 面对希望与困惑杂然纷呈的形势 , 新闻工作 要通过舆论团结 、 鼓舞和激励人民坚定不移地投身于 改革 、 开放 , 实现四个现代化 , 更加需要进行调查研 究 , 认清大局 , 把握大局 。 “一筋三雕” 的神矢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 。 这是中国共产党 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认识世界 、 改造世界 , 遵循 “从群众中来 , 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 路线办事所决定的 。 对于新闻事业来说 , 调查研究也 是一门必修课 , 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贯重视调查研究。 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新闻界的调查研究继续不断发展 , 不断创新 , 并开始形成了一套调研工作的经验和 。 调查的方法 , 有一厂一队一校一店一连的 “蹲点” 调 查 , 有机动巡回的 “走马看花” 式调查, 有根据一个 时期需要 , 组织 “小分队” 进行突击式的跨地区、 跨 行业的专题调查多 有从经济区的特点出发 , 有计划有 组织地进行区域性专题联合调查等 。 长时期的实践证 明 , 调查研究给新闻工作注人了无穷无尽的活力 , 堪 度 , 对那部分成为失当的度。 有时宣传只能在两者中 间 “折中” 。 、 难点之四 , 在于它的滞后性。 这种度是客观存在 的 , 但它又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 。 这种度的显示 , 往 往是在人们违犯了它超越了它之后 。 “万元户” 的报 道 , 不可能事先就定个数量要求 , 只有在读者有所不 满 (实际已经超量) 的时候 , 才发觉过 “度 ” 了 。 难点之五 , 在于它的难控性。 宣传中的度 , 不是 由一家新闻单位可以解决的 , 它一般说是反映在众多 新闻单位综合的宣传效应上 。 而这个总效应 , 又是由 每个新闻单位在独立分散决策下作出的具体行动综合 形成的 。 这就带来它难以预测 、 难以控制的间题 。 提出这些难点 , 并无意说掌握度不可能 , 而是说 须着大力气 。 我们不可能做到在一切宣传报道上都完 全适度 , 但我们又必须向着这个目标做切实的努力。 九 掌握新闻报道中的度 , 自然是主管宣传决策者的 称是新闻事业里 “一箭三雕 ” 的神矢。 所谓 “三雕” , 就是通过 批题材重要 , 有思想 、 理论深鬓研究 , 产生了一大群众喜 闻 乐·见 的 “拳头” 稿件 , 培养了一批有宏观意识 , 能纵论国事风云, 善于在复杂纷繁的情势下猎获重大 新 闻 的 记 者 , 提高了新闻领导工作在新形势面前的指挥水平和 领导艺术。 据笔者了解 , 新华社今年头10 个月 , 在全国组织 的区域性专题调查和跨行业 、 跨地区专题调查 , 已写 出10 0多组调查 , 仅上海经济区的 8 组专题调查 , 就写出了各类稿件16 0多篇 。全国各地的调查报告 , 内 容涉及多方面的重大选题 , 其中有40 多篇因其反映的 问题重要 、 新颖 , 材料翔实 、 有说服力, 提出了一些 真知灼见 , 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应该指出的是 , 新闻机构进行的调查研究有自身 的特点和规律 , 与实际工作者、 政策研究人员进行的 调查研究 , 有共同点 , 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是 , 都关 心群众生活 , 关心实际工作 , 关心党和政府的方针政 策执行情况 , 对党对人民对实际工作负责 , 禾 同 点 是 , 记者的调查研究服务于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 一要 讲求时效 , 不可旷日持久 , 二要把捕捉重要新闻作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二 有人认为 , 现在进行新闻改革 , 新闻媒介的主要 任务是传播信息 , 调查研究慢吞吞的 , 不时兴了 , 该 扬弃了 。 笔者以为不可 。 就以不久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的 《新闻改革座 谈会纪要》所提出的新闻改革应着重做好的四项工作 来说 , 哪一项也离不开调查研究 。 第一条 : “提高开放程度 , 增大信息量。 ” —满足人民对新闻 、 信息的需求 , 仅仅从新闻发布会、 记者招待会以及各种庆祝会、 展销会 、 奖赛会上获得 信息, 仅仅靠编发文件 、 , 通知和各种文字材料获得信 息 , 是远远不够的 ; 还必须依靠记者从现场获取第一 手材料 , 向公众报道各级政务、 党务的种种活动 , 报 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所作所为所想 , 以及其他 一切人民需要的新闻。 而要做到这一点 , 非调查研究 莫属。 第二条 : “组织好社会协商对话的报道。 ” —如果不做调查研究 , 不了解群众的希望 、 要求 , 不了 解实际工作的症结所在 , 协商对话的报道难免不流于 形式 , 变成无的放矢 , 摆花架子 。 第三条 : “正确开展批评 ,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如果不做调查研究 , 对客观实际一知半解 , 若明若暗 , 你监督何事? 你监督谁人 ? 这样监督 , 难保术 成为 “隔山打炮 ” 、 “隔靴搔痒” 。 第四条 : “提高宣传水平 , 增强宣传 效果 。 ” —如果不做调查研究 , 对群众的喜笑怒骂 , 对全国气侯的阴晴变幻 , 陷人了盲目性 , 哪能谈得上提高宣 传水平 , 增强宣传效果 ! 新闻之树上的两个枝系 如果把我国的新闻报道比做一棵大树 , 那么 , 这 棵树有两个枝系: 一个是公开传播的新闻报道 , 量大 , 发布迅速 , 还有一个是内部传播的参考报道。 这两者 是调查研究结出的 “双把儿” 果子 。 用新闻界的一句 行话说 , 就是 “内外并重 ” 。 为什么有参考报道? 其一 , 我国的新闻工作 ,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党和政府有 千百条联系群众的渠道 , 新闻媒介是主要渠道之一。 党和政府通过新闻媒介上情下达 , 人民群众通过新闻 媒介下情上达 。 新闻媒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向社会 传播信息 , 传播知识 。 在新闻媒介获得的浩繁信息中 , 总有一些毋需公开传播或不宜公开传播但颇有参考价 值的信息。 其二 , 我国新闻机构取舍新闻 , 基本的是党 的利益 , 人民的利益 , 社会主义的利益 。 在当前 , 就 是改革、 开放的利益 , 四个现代化的利益。 我们的新 闻报道必须真实、 公正 、 客观、 全面 , 但是 , 对大千 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 , 不可能有闻必录 , 哪些报、 哪 些不报 , 不能不有所选择 。 一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 有些事物确确实实是客观存 在 , 但它是孤立的个别的现象 , 没有代表性 , 也不能 从本质上反映社会前进的方向。 例如 : 1 97 9年 3 月首都一 家 报 纸 曾在 一版头 条位置发表过一封读者来信 , 反映河南洛阳地区出现 了分田到组 、 包产到组 , 下一步还要分田到户、 包产 到户 , 认为这是 “脱离群众、 不得人心的” , “会搞 乱 ‘三级所有 , 队为基础 ’ 的体制 , 搞乱千部 、 群众 的思想 , 挫伤积极性 , 给生产造成危害 , 对搞农业机 械化也是不利的” 。 能说这不是一封真实的信吗? 不 能 。 它是真实的署名来信 , 但是 , 它是错误的 。 当时 就有人极而言之 , 说这封信是一股 “倒春寒” , 使全 国损失了几十亿斤粮食。 其实 , 西方传播媒介对新闻何尝不经过选择 ! 只 事 , 新闻部门 、 新闻单位领导者的事 , 同时 , 也是编 辑的事儿 , 也是记者的事儿 。 还有 , 这是新闻研究者 的事儿 。 不直接掌握发秘权的记者也有关系吗 ? 有 。 难道浓度、 热度 、 放大度 、 反差度、 对比度 、 上 限下限 、 超前滞后 、 正反馈负反馈、 突出热点和分散 热点 、 各种报道体裁和内容的比例 , 这种种间题 , 不 是同我们的每次采写都密切相关吗 ? 总编辑、 主编、 编辑 , 自然便于从客 观 上 掌 握 度 。 但深人实际 、 接近群众的记者 , 更便于从受众的 反映上来了解我们宣传报道掌握度的情况 。 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标准 。 更接近实际的人应该有更 多 的 发 言 权 。 他们可以用公开报道 、 用内参、 用给编辑部的信 息反馈 , 在度的问题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 度 , 是全体新闻工作者都应关心的事情 。 度 , 是全体新闻工作者都能和都应插手的事情。 度 , 是大家掌握才能发挥作用的报道艺术1 0
/
本文档为【度——重要的新闻报道艺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