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2012-04-21 7页 doc 49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2533

暂无简介

举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一、什么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言之,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一)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 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以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一、什么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言之,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一)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 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以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 (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 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广泛性和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二)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十分严重; (2)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和少数人手里,形成个人专断独裁; (3)干部管理系统虽然很严密,但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流于形式; (4)建立了必要的监督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 (5)建立了必要的民主法律制度,但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以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思想文化: (1)在意识形态领域: 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2)在学术、理论方面: 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通常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处理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争论。 (四)对外关系: 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的历史根源 (一)客观因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林治华考察了自基辅公国建立至斯大林时期专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在俄国,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主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十月革命推翻了这种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它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而自动消失,它还在继续影响进入了社会主义的人们。至斯大林时期,苏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已发展到了顶峰。(注:林治华:《苏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姜长斌认为,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产生,和他的政治体制一样,首先都是俄国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的产物。俄国地跨欧亚两大陆,它的经济发展战略必然要承受两个大陆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后,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很自然的就会表现为落后的亚洲式经济基础对先进的欧洲经济发展成果的应战。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改革确立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斯大林影响深远。斯大林曾经设想,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克服彼得一世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因而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历史的旧路。在政治方面,姜长斌认为,俄国从14世纪莫斯科公国崛起以后,历来就是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社会。俄国式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借助于两大传统手段:(1)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剪除一切反对派,不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现实的或是可能的“异己”;(2)暴力手段高于一切其他手段,如辩论的或说服的手段。斯大林继承了这个传统。(注: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载《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 (2)落后的经济文化。 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注:林治华:《苏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姜长斌也认为,斯大林政治体制的产生,是受俄国文化传统制约并有社会思想基础的。俄国社会没有经历过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文化和思想发展运动,人的自我价值观念和人对自我的无限信心,从来没有达到西欧的开明水平,政治文化方面的民主精神和传统几乎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俄国百姓一贯的传统是,把摆脱社会苦难的希望寄托于“明君”、“好沙皇”身上,对世俗统治者的敬畏和对神明的蒙昧皈依仍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注: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载《史学理论》, 1988年第3期。)正是这种落后的思想成为个人崇拜产生的温床。 (3)国内阶级斗争。 毕克、周必文指出:“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注:毕克、周必文:《略谈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载《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院),1985年第1期。)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十分激烈。列宁在世时,由于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且对不同意见者很少采取组织手段,党内民主生活是比较正常的。但在斯大林时期,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意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斯大林逐渐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决策大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吴仁彰也认为,到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激烈的斗争是这种高度集权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注:吴仁彰:《改革苏联模式的历史潮流》,载《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 (4)国际环境的影响。 一般认为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诞生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被西方称为“红色的孤岛”。为了应付可能爆发的战争,苏联必须以最快速度把一些具有国防意义的工业搞上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只能通过高度集中,调动有限的资金、资源,发展最急需的工业部门。林治华则从更深远的角度阐释国际环境对苏联的影响,他指出,俄国早期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受到拜占廷的强烈影响,从俄国统一国家形成时起,莫斯科沿袭了拜占廷的专制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又同东方蒙古的专制形式结合在一起而长期存在。苏维埃政权诞生后不久,就遭到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然而这一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却被斯大林长期固定下来。二战更强化了这种体制,党和国家的一切都由斯大林决定。(注:林治华:《苏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因此,“斯大林模式”是国际环境长期影响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而实行高度集权这一传统观点,苏联已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把放弃列宁的“经济核算社会主义”政策同法西斯主义上台和30年代尖锐呈现的新战争威胁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是1927~1928年的事。姜长斌基本同意这种观点。(注: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载《史学理论》,1988年第 3期。) (二)主观因素 (1)斯大林个人因素。 斯大林的粗暴专横、权力欲极强的品格,使他固执己见,讳疾忌医。当他感到自己的错误威胁其地位、威望时,他往往采取高压手段清除对手,压制不同意见,并伴之个人崇拜,以维护其权力。 (2)错误的理论指导。 还未摆脱传统教条主义束缚,还未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和实行产品直接分配的社会,因此在这些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无限制地强化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四、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评价 (一)积极意义 (1)符合当时的国情,苏联社会主义为巩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找到了现实途径。 苏联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集中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斯大林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技术、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化的大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国民收入人均值相等于英国的1/6,法国的1/4,有3/4的人口是文盲。另一方面,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在苏联的头上。因此,实现工业化、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成为当时苏联的当务之急。斯大林在困难的形势下,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超高速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由于高度集中的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用于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1929—1937年间,苏联工业以每年20%的平均增速向前发展。这一发展势头与当时普遍陷入萧条的资本主义相比,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2)苏联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上取得显著成绩。 苏联社会主义推动了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29—1937年,苏联工业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向前发展,同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3%。 苏联模式这种集中动员型体制,在一定时期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3)苏联社会主义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做出了卓越贡献。 苏联社会主义迅速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接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苏联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保卫了人类文明。它取得的胜利,大大增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国际威望,苏联一时间成了人类进步的希望。另外,许多国家吸收或采纳苏联模式,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及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4)苏联社会主义是塑造20世纪人类文明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大危机几乎使资本主义陷入灭顶之灾。而同期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就,人们纷纷来探究苏联发展的机制。可以说,由于吸收了苏联的经验,资本主义才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甚至通过国有化、计划化才遏制20世纪上半叶的危机。这些吸收减轻了对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多少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化。 苏联模式的失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当时历史环境是相适应的,但是,当新的时代到来之际,它若停滞僵化、抱残守缺,就必将为历史所淘汰。 (二)消极意义 (1)生产关系: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脱离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必然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从而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没有看到个体和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们盲目地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并且把计划简单地等同于指令性计划,使计划上升为国家意志。 由于忽视和抹杀价值规律的应有作用,所以人们在生产中不计成本,对高消耗、低产出熟视无睹,原材料、能源被大量浪费。 (2)政治和思想:政府机构膨胀和人浮于事加重了人民的不满和失望。社会生活的行政化特别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必然带来官僚机构的恶性膨胀。 苏联的部级单位,从列宁时期的13个,最严重时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110个。部门的增加和人员的膨胀,导致了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的增长。 (3)个人崇拜:不能够辩证地认识自身历史和科学地评价斯大林的是非功过。 对于斯大林个人的评价, 没有站在具体历史的环境中,在肯定斯大林在捍卫社会主义成果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的同时,也不回避要客观地承认斯大林所犯的粗暴的政治错误和专横行为,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如何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必须历史地、客观地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 ; (2)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功过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 参考资料 1)http://sysu.schoolblog.cn/xyp0922/UpFile/200606222112300797.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938579.html?fr=qrl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797293.html?fr=qrl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879712.html?si=1 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253058.html?fr=qrl 6)http://202.204.208.66/cnustu/mksjyxy/xunshinews/news_view.asp?newsid=62 PAGE 1
/
本文档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