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_齐物论_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从_齐物论_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2012-04-24 7页 pdf 1M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572

暂无简介

举报
从_齐物论_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 � � � 年 烧 ‘ 东 原 从 《齐物论》的两个体系 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庄子的齐一观集中体现于 《齐物论 》一文中� “天 地一指也 , 万 物一马 也 ” 是宇 宙齐 一的结论 , “是亦彼也 , 彼亦是也 ” 是彼此齐一的结论 ,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是是 非齐一的结论 。 在庄子看来, 无论客观世界的实体 , 还是主观世界的实存 , 都是齐一的。 这 种齐一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 本文试图就庄子及其后学在齐一观的认识根源方面作一些探讨 , 以就正于研究者。 以道生...
从_齐物论_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 � � � 年 烧 ‘ 东 原 从 《齐物论》的两个体系 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庄子的齐一观集中体现于 《齐物论 》一文中� “天 地一指也 , 万 物一马 也 ” 是宇 宙齐 一的结论 , “是亦彼也 , 彼亦是也 ” 是彼此齐一的结论 ,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是是 非齐一的结论 。 在庄子看来, 无论客观世界的实体 , 还是主观世界的实存 , 都是齐一的。 这 种齐一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 本文试图就庄子及其后学在齐一观的认识根源方面作一些探讨 , 以就正于研究者。 以道生物 、 以道观物是 《齐物论 》的两个重要体系 , 而这两个体系的建立 , 则为庄子齐一 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理论原则。关于庄子 “道 , 的理解 , 我们很同意刘笑敢同志的观点� 它既具世界本根的意义 , 又具最高认识的意义 �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 。这两重意义 , 又是 以本根意义为基础的 , 有了客观存在的 “道 ” , 才有可能在主观上对 “道” 进行认识以达于 “道” 的境界 。 实际上庄子是依据 “道” 的这两重意义创造出两个体系 , 一个是宇宙生成体 系 , 一个是认识宇宙的体系 。 前者是创世论 , 后者是识道论 。 后者依据前者演化出他的齐一 观 。 就创世论而言 , 先秦许多学者作了探索 , 都企图对宇宙的形成作出一种解释 , 抽象出宇 宙的特性斌予宇宙的本根 , 又用这种本根回过来说明宇宙的形成 , 并用以指导人类的社会生 活 。 如儒家的宇宙本根一般认为是天地 �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 有男女然 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 所错。 ” �《周易 · 序卦传 》�认为整个宇宙都由天地演化出来 , 为的是说明人类社会等级 产生的必然性, 人们必须服从这种必然 。 所以孟子强调 “物之不齐 , 物之情也” � 《孟 子 � 滕文公上 》� 而道家则在天地之前还推索出一个 “道 ” 来 , 由 “道, 化生天地万物和人类 社会 , 只有 “道 ” 才是绝对存在 , 而物则是虚假的, 以此来否定传 统 的 社会 秩序 , 所以强 调 “万物一齐 , 孰短孰长” � 《庄子 · 秋水 》下引 �� 庄子 》只举篇名 �。其实, 道家的 “道 ” 按其构思程序 , 亦是宇宙特性的抽象。 他们把这种 “抽象” 再赋予构思的 “道 ” 的本身 , 然 后又用 “道 ” 得到的这种 “宇宙抽象” 来说明宇宙人生 。 正如徐复观所述 � “老学的动机与 目的, 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 , 而依然是由人 生的要求, 逐步向上推求 , 推求到作为宇宙根 源的处所 , 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 因此 , 道家的宇宙论 , 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 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 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 , 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 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 , 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 � 《中国人性论史 》转引自《老子注 译及评介》 �诚然如此 , 研究宇宙根源是为了指导现实人生 。 但是作为宇宙根源的 “道” 再 , � 、 、 决 第 � 期 从 《齐物论 》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 有不有根源呢 � 看来 , 这个根源之根源就是 “宇宙抽象 ”, 因为老庄 “道 � 的特性 , 包含了宇宙万 物的许多普遍性, 这应是 “道 ” 的特性的来源。 这样理解 “道” 比诸如微粒说 、 元气说 、 精 神说的 “道 ” , 更富有思辩性 、 能动性和概括性。 所 以 , 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实际的认 识过程 � 人生 , 宇宙 , 宇宙抽象, 道 , 宇宙 , 人生 。 但是 , 老庄并没 有这 样论 述 。 他 们把 “道 ” 以前的环节掐断了 , 使 “道 ” 变成了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本来是宇宙演化出 “道 � , 却 变成 “道”演化 出宇宙 , 这就难免使道成为一个神秘性的本体 。 不过 , 这样一掐断 , 在认识论 上老庄自然会向齐一观的方向走去 。 因为宇宙一切都是 “道” 赋予的, 道的一元化 , 使自身 成了宇宙这个大家族的母体和主宰 · “大道能包之 , 而不能辩之” � 《天下 》 � , “天地一指 也 , 万物一马也 ” , 都是自己的子子孙孙 , 哪值得区分 � “藏天下于天下 ” � 《大宗师 》 � 万无一失 , 正是 “楚王失弓 , 楚人得之 ” � 《孔子家语 》 �的胸怀 。 庄子的创世论 , 大略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是 “道 ” 本身 。 夫道有情有信 , 无为无形 , 可传而不可受 , 可得而不可见 ,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 以 固存 。 神鬼神帝 , 生天生地 。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 先夭地生而不为久 , 长千 上古而 不为老。 — 《� 宗师 》 道 的特 性 , 简 言之 , 就是 “有情 而无形 ” � 《齐 物论 》 � , 析 言之 , 则 具虚 无性 �无物 无形 � 、 功能性 �生天生地 �� , 流变性 �循环往复 � 、 普遍性 �无所不在 � 、 永恒性 �不生 少 不灭 �和自然性 �排除人为 �的特性 。 贯串这许多概念的横断面还有一个概念 , 便是 “道未始有封” � 《齐物论 》 � , 所以 “无封” 也是 “道 ” 的一种特性 。 “有封” 、 “无封” 的概 念非常重要 , “道 ” 无封 , 物有封 , 如何视有封为无封 , 这是庄子 《齐物论 》的全部内容 。 以上这些特性 , 随着宇宙的产生 , 也随之进入宇宙万物发挥 “道 ” 的作用 , 形成一个千差万 别 、 丰富多采的 “有封” 世界 。 所以道生物 、 道无封这种特性 , 就从根本上葵定了齐一观的 认识基础 , “成为预设的齐万物为一的客观依据” �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 。 创世论的第二层次便是 “道 ” 派生出天地万物和人类 。 依据《齐物论 》, 道在 自然界的 体现便是 “天籁 ” 。 “天籁” 指天然孔穴发出的自然音响 , 意即自然 , 万物因得道之自然性 而生成。 不过 , 《齐物论 》谈及自然 界 生 成 的不多 , 只是 以 “天籁” 作为进入论述人类社 会的引子 。 道除派生天地万物 , 也派生了人类 。 道在人类的体现便是 “真宰” 。 “真宰” 之 义 , 众说纷纭 。 《渔父 》 “真者 , 所以受于天也 , 自然不可易也 。 ” 真 有 自然之 义 。 那么 “真宰 ” 盖即自然主宰 。 正如郭象云 � “万物万情 , 趣舍不 同 , 若有真宰使之然也 。 起索真 � 宰之肤迹而亦终不得 , 则明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 。 ” � 《齐物 论 》注 � 据 此 , 则可 以理 解 为 � 人类是 “道与之貌 , 天与之形” � 《德充符 》 � , 得道之 自然性而生成 。 庄子认为 � 人 类初生 , 徒具形骸 , 无识无知 , 所谓 “有人之形 , 无人之情” �同上 � , 形骸既成 , 天机自 张而有语言 , 其言有声无义 , 如同 “毅音” , 此所谓 “言未始有赏” � 《齐物论 》 �一 这似 � 乎是纯自然人的阶段。 � 创世论的第三层次 , 便由自然人进入到社会人的阶段 。 由于 “化而欲作” , 人们智慧萌 生 , 出现 了 “成心” , 既有人之形 , 又有人之情 。 有了 “成心 ” , 便懂得分出种种界限 , 有 了彼此 , 便扬 己而抑人 , 损人而利 己 , 产生是非之争 。 “是非之彰也 , 道之所 以亏也 , 道之 所以亏 , 爱之所以成。 ” 是非之争离道愈来愈远 , 形成道的异化 , 此所谓 “道隐于小成” 。 这时 , 人们为了争一个我是彼非 , 便出现了辩论中的 “八德 ” � “有左有右 , 有伦有义 , 有 移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 � � 年 分有辩 , 有竞有争 。 原莱的 “毅音” , �木得不代之以浮辩 的华 美之词 , 此所 谓 “言隐 于荣 华” �以上均引自《齐物论 》 � 。 有彼此的是非争辩, 这倒是现实社会真实面貌的特征。 庄子的创世论由道而物 , 由物而是非 , 至此算是全部完成。 这个体 系 明� 道 是 无封 的, 而物是有封的, 至于物中之是非 , 其封愈多, 客观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极其不齐 。 应该 如何着待这些 “封” 而达于齐一呢� 这就有赖于庄子构建的认识论体系或识道论来完成。 《齐物论 》称 � 古之人其智有所至矣。 恶平至�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 , 至矣尽矣, 不可以加矣 , 其次 以 为有物矣 , 而来始浦封也 , 其次以为有封焉 , 而未始有是非也 , 是非之彰也 , 道之所以亏也 , 道之 所以亏 , 爱之 所以成。 这是庄子概括的人们认识的三个层次 , 完全与创世论相适应 。 最高层的认识是 “未始有物 ” , 能超越客观存在的世界 , 直接领会 “道” 的存在而达于道境 。 象庄子屡次表彰的 “至人” 、 “神人 ” 皆是如此 , 他们居于道境 , 好象是 “登泰山而小天下” , 实存世界皆微不足道 。 次一 层的认识虽未能超脱于物 , 却不去计较物的界限 , 如 “泰氏 , 其卧徐徐 , 其觉于于 � 一以己 为马 , 一以己为牛 。 ” � 《应帝王 》 �谓己为牛为马 , 无可无不可 。 这种有物无封的认识 , 是接近于道境的。 最低层次的认识是既不能超脱物 , 也不能超旎封 , “与物相刃相靡” , 纠 缠于彼此的是非得丧 。 这就是现实中俗人的认识境界 。 庄子提出的以上种种认识层次 , 就在于突出至人 “无封” 的境界 , 改变俗人 “有封” 的 观念 , 通过去成心 、 同彼是 、 齐是非 , 息言辩的途径使主观和客观都达于 齐一 。 所 谓 去 成 心 , 庄子认为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 , 谁独且无师乎 , 奚必知代 , 而心 自取者有之 , 愚者有与 焉 。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 , 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 ” � 《齐物论 》� “成心 ” 就是 “成见” , 一偏之见 , 是智慧萌生所致 。 智慧 , 老子认为是 “道之华” , 虚幻的东西 , 因此由智慧而成 心 , 更是虚幻 , 所以庄子竭力否定 “成心 ” 的意义 。 如果人人以自己的 “成心” 作为准则论 彼此 , 定是非 , 则愚者也有一个准则 。 于是 , “成心” 因虚幻不可靠而被取消了 。 所谓同彼 是 , ’ 庄子认为 “物无非彼 , 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 , 自是则知之 。 故日 彼出于 是 , 是 亦因 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 ” 彼是对待而生 , 本体现了辩证法 。 然而庄子又认为每一方既为彼 , 又为是 , 都具双重身份 , 所以 “彼亦是也 , 是亦彼也” , “彼是莫得其偶 ” , 一同被取消而 归于齐一 。 所谓齐是非 , 是非本缘于有彼是 , 才形成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 由于彼 是齐一 , 是非也就自然泯灭而归于齐一 。 所谓息言辩 , 言辩是为了争 是 非 , 才 有所谓 勺又 德” 的珍域 , 今是非已同 , 则荣华之言可去 , 众人只留下 “毅音” 倒无不可。 至于庄子的圣 人体道之言则仍有所需 , 不过一涉俗迹 , 就与众论无异 , 成了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 可见还是 不言为好 , 故 “圣人怀之 ” , 成了 “大辩不言 ” 。 总之 , 按照庄子的逻辑 , 成心 去 则 彼 是 同 , 彼是同则是非齐 , 是非齐则言辩息 , 把主观虚构的这条连环拣套在人们的认识上 , 似乎 一切都归于齐一了 。 以上这种由相对性出发而归于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 , 庄子命之日 “以明’ 或 “两行” , 它成为庄子齐一观的基本原则 。 庄子除阐明了认识的基本原则之外 , 还从物界的各个侧面阐发齐一观的形成 , 以充实他 的识道体系 , 增强说服力。 如下表 《齐物诊之骨架 》所 云 � � �� 第 � 期 从 《齐物论》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 齐 物 论 之 � 架 识道体系 创世体系 无封�有封未始有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有物无封 道 未始有始 未始有无二 �—真宰〔人生〕 天籁〔自然��—�言〔彭音〕� 形骸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天地万物有封有是非 荣 。� 华 赢� 于� 之 荣� 华 工 言 口 厦吧蠢工 有人之形� 有人之情」 论 证 达于齐一� 护洲卜争 � 目标 � 去成心 同彼是 齐是非 息言辩 � 原则 � 以明 付诸两行 和之 以天倪 , 因之 以曼衍 证 例� 无封客 一�万物本同根万物流变无暂空时无的限性万物的共性物谓之而然彼是相生言始未有常识认无共同识认的多角度·人生如梦 或以客观世界流转不定而齐 。 庄子与老子一样 , 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变化的 , 且是循环 往复的 , 庄子把这种万物的循环变化称之为 “物化”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 栩栩然胡蝶也 ,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 则遵道然周 也。 不知周之 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 , 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 “物化” 。 — 《齐物论 》 就 物 象看 , 有蝶有 周 , 各有 其 体 , 可 谓 “有分 ” , 就 “物 化 ” 看 , 庄周 梦 蝶 , 蝶 梦庄 周 , 周蝶难辨 夕 引出了齐物的结论 。 这种万物变化的思想 , 一部《庄子 》比比皆是 � “命物 之化 , 而守其宗也 。 ” � 《德充符 》 � “若人之形者 ,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 ” �《大宗师》�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 � 《在有 》 � “万物皆化。 ” � 《至乐 》 � “腐臭复化为神奇 , 神奇复化为腐臭 。 ” � 《知北游 》 �这种客观变化的无暂 , 庄子后学作了很好的概括 � “物 � 湖南师大社会料学学报 � � � � 年 之生也 , 若骤若驰, 无动而不变 , 无时而不移 。 ” � 《秋水 》� 这种客观变化的循环 , 庄子 � 后学也作了很好的概括 , 并揭示了它的根源 � “不形之形 , 形之不形 ” , “不际之际 , 际之 不际” �《知北游 》 � 。 大化中的循环变化 , 皆归于道物的循环 , 即道的循环 。 庄子认为人 们认识的本身也是一样 � “夫知有 所 待 而 后当,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 ” � 《大宗师 》� 因 而客观的循环无暂决定了认识 本身 的无 确定性 , 而无确定性便能达于齐一 。 ‘“方生方死 , 方死方生 , ” 生死齐一 , “方可方不可 , 方不可方可” , 然否齐一 , “因是因非 , 因非因是”�均见铸齐物 论 》� 是 非齐一 。 庄子 后 学称 “逮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 《则阳 》 � , 一“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 《寓言》 � , 都是一连串的是非拣条 , 皆无是非 。 本来庄子的“物 化” 观承认事物处 于永 恒的变化 ‘中 , 属辩证法 , 然而只承认变化而不承认有暂 , 就否定了 事物质的规定性 , 承认矛盾的对立转化 , 属辩证法 , 然而认为这种转化 , 永远只是两极无暂 的循环 , 同样否定了两极质的规定性。 凡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 , 自然会得出 “万物一齐 ” 的 结论 。 可见庄子学派的无暂论和循环论是通向齐一观的途径之一 。 或以时空的无限性而齐 。 庄子具有时空观念 , 他心 目中的“道 , 以及体道的 “至人 ’同样没 有超越时空 , 并且认为时空具无限性 。 以道而言,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 为深” , 说明空间的无穷,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说明时间的无穷。 以 至人而论 , “乘云气、 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 属空间的无穷 , 、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属时间的无穷。 说明 “道代和 “至人” 可以超越万物, 却不能超越时 空。 � 、、 时空的无限性为什么可以导致齐一观呢� 我们从 《秋水 》可以找到一些论证。 《秋水 》 河伯 、海若的七次对话 , 前四次是谈认识论 , 后三次是谈处世论 , 而认识论中前三次对话是专 韶 门谈时空的无限性。 首先 , 海若尽力扩展河伯的视野 , 使之脱离自我之中心 , 认识到大小层 次的差异性 � 江河不及北海 , 中国不及四海 , 四海不及天地 , 在空间方面逐层向宏观扩展 。 河伯听了海若的开导 , 误以为天地大而毫末小 , 于是海若复就时空的无限性而开导之 , 提出 了 “物量无穷 , 时无止 , 分无常 , 终始无故 ” 的无限性间。 可是河伯拘滞于物象 , 企图在 物象之内解决宏观和微观的极限问题 � “至精无形 , 至大不可围” 。 海若复以无限性破除河 伯的物象观念 � “夫精粗者 , 期于有形者也 , 无形者 , 数之所不能分也 , 不可围者 , 数之所 不能穷也 。 可以言论者 , 物之粗也 , 可以意致者 , 物之精也 , 言之所不能论 , 意之所不能致 者 , 不期精粗焉 。 ” 认为人们的认识尚停留在有形的物象之内 , 至于物象之外的无形 , 认识 还没有达到 。 “不期精粗” , 即是宏观和微观的无 限性 。 《秋水 》作者所以提出宇宙的无限 性 , 目的在于认识人类活动的有限性 。 他认为这种有限性在无限性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 因 一而强调无限 , 否定有限 , 这就给人们手可手否可的生活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 紧接在下面的这 段文字可以这点 � 是故大人之行, 不出乎害人, 不多仁恩, 动不为利 , 不贱门隶, 货财弗争, 不多辞让 , 事焉 不借 , 人 , 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 , 行殊乎俗, 不多辟异 , 为在从众 , 不贱怪诌 , 世之爵禄不足 以 为劝 , 戮 耻不足以为辱 , 知是非之不可为分 , 细大之不可为倪。 是害人还是爱人 , 轻利还是重利 , 争夺还是辞让 , 廉洁还是贪污 , 标新立异还是随俗沉浮 , 从众还是趋奉 , 爵禄好还是辱耻好 , 这一切是非得失皆属有限 , 与无 限的宇宙比较起来 , 就 显得毫无意义 。 正象任 何有 限数 在 无穷大面前 , 其值都等于零一样 , 有限被无限摧毁而齐 � 卜 第� 期 从《齐物论 》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谅 “ 一 , 故在社会活动中 , 人们不必着意于一定的倾向。作者认为 “五帝之所连 , 三主之所争 , 仁人 之所优 , 任士之听劳 ” , 都处在梯米之微的 “中国” 之内, 如同 “触蛮之争” , 有何意义 。所以 强调宇宙的无限性 , 取消事物的有限性 , 也是通向齐一的途径 。 或以事物之间存在的某些 “共同性 ” 而齐 。 如 “物无非彼 , 物无非是” , 则 “是亦彼也 , 彼亦 是也 ” , 彼是为物 之所同 , “物 固有所然 , 物 固有所可” , 则 “无 物 不 然 , 无物 不 可” , 然否为物之所同 , “朝三暮四 ” 与 “暮四朝三” , 名实皆七 , 无损于同 。 趁与楹 , 就其大 小言虽不同 , 然就其功用言 , 则皆有所长 , 皆有所短 , 在功用上同 , 厉与西施 , 美丑不同 , 然此乃人之标准 , 以异类观之 , 则美丑 同矣 。 总之 , 从事物的各个侧面都可找出事物的某些 “同” 来 。 庄子后学也有些类似的论述 � 小人则以身殉利 , 士则以身殉名 , 大夫则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 , 辜业不同 , 名声异号, 其于伤性以身为殉 , 一也。 减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羊。 问减奚事� 则挟策谈 书, 问谷 奚事 � 则博塞以游 。 二人者事业不同 , 其于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 盗拓死利于 东睦之上, 二人者所死不同 , 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 《骄拇 》 “伤性 ” 、 “亡羊 ” 都是抽象出的 “共性 ” , 然而这些 “共性” , 不足以反映事物的本质 , 因 为殉一 己之利者与殉天下之利者 , 有本质差异 , 读书亡羊与赌博亡羊 , 亦不可等量齐观 。 所 以非本质属性的 “共性” 抽象 , 只能算是一种诡辩 , 而在齐物论中 , 则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 碑少� 求 “同” 办法。 或以 “物谓之而然 ” 而齐 。 “名者实之宾也 , 。 � 《逍遥游 》�这样理解名实关系诚属正 · 确 。 然而庄子却由此走到了另一极端 , 认为名乃 主观命定 , 有随意性和偶然性 , 不能反映实 的内容 , 所谓 “道行之而成 , 物谓之而然” �《齐物论》� 。认为道路是人们走出来的 , 物名是人 们命成的 。 诚然 , 命名之初 , 物无定名 , 但是 , 一旦给物以名 , 这个 名 大 家 公认 , 便成了 “实名” , 包涵了实的内容。 荀子所谓 “约定而俗成 , 谓之实名 。 ” � 《荀子 · 正名 》�既 是 “实名 ” , 便不可随意改易。 然而 , 庄子却将名与实割裂开来 , 认为事物之名 , 永远不能 反映事物之实 , 因而接着阐释 � 恶乎然 � 然于然。 恶乎不然� 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 � 可乎可 。 恶平不可� 不可平不可。 物固有所 然 , 物固有所可 。 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 —《齐物论 》 这段话对译起来 , 应是这样的 � 该物为什么是这个名称� 命它为这个名称 , 便认定它是这个名称。 该物为什么不是 这个名称 � 不 命它为这个名称 , 便认定它不是这个名称。 为什么肯定该物是这个名称 � 肯定它是 这个名称 , 便认定 它是这个名称。 为什么不肯定该物是这个名称� 不肯定它是这个名称, 便认定它不是这个名称 。 物本 身都有被认定的命名 , 物本身都有被肯定的命名 , 没有物不可这样命名 , 没有物不可作肯定的命名。 总之 , 事物之名 , 皆由主观而定 , 主观所定之名 , 既有随意性和偶然性 , 那么在称谓上面划 出许多封域来 , 自然没有必要 。 反之 , 如果说 “摧与楹 , 厉与西施” 的称谓通而为一 , 未尝 不可 。 庄子割裂名实的联系 , 夸大命名的主观随意性和偶然性 , 否定称谓的客观确定性和必 然性 , 玩弄名词概念 , 尽管他鄙弃惠施的 “坚白鸣” , 然而这里却为名家者流的诡辩提供了理 论依据 。 或以彼此认识无共同标准而齐 。由于有彼是 , 则有彼是之是非 , 由于没有共同的是非标准 , 彼是辩论也是无用的 。 如 “既使我与若辩矣 , 若胜我 , 我不若胜 , 若果是也 , 我果非也邪�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 � � � 年 我胜若 , 、 若不吾胜 , 我果是也 , · 而果非也邪 � 其或是也 , 其或非也邪 � 其俱是也 , 其俱非也 邪 �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 ��《齐物论 》�彼此相辩的胜负 , 未必真是胜负 , 那么再请第三 者来判断 , 可第三者又有自己的是非 , 或同乎我 , 或同乎若 , 或皆同 , 或皆不同 , 均不能对 彼此的是非作出判断 。 既然胜者未必胜 , 负者未必负 , 那么胜负也就齐一了 , 此乃无共同是 非标准所致 。 或以认识的角度不一而齐 。 既有彼是 , 就有彼是的角度 。 既有万物 , 就有万物的角度 。 角 度愈多, 是非愈纷 , 愈难辩明。 如 �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 , 鳅然乎哉 � 木处则惴僳询惧 , 猿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色豢 ,糜鹿食 荐 , 螂且甘带, 鸥鸦嗜鼠, 四者孰知正味 � 猿 , 骗狙以为雌 , 糜与鹿交 , 鳅与鱼游。 毛 墙、 丽姬 , 人 之所美也 , 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扉鹿见之决骤 。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 《齐物论 》 这里就住而言, 有民 、 鳅 、 猿猴三个角度 , 就食而言, 有民 、 糜鹿 、 卿且 、 鸥鸦四个角度 , 就色而言 , 有猿编狙、 糜鹿 、 鳅鱼 、 民四个角度。 从不 同角度看问题 , 本也是辩证法 , 不能 简单斥为 “强不类以为类” 。 但是 , 从各个角度看间题 , 则各有所然 , 各有所否 , 不能辩别 住 、 食 、‘ 色高低层次的差异 , 自然达于齐一 。 《秋水 》更明确提出了道观、 物观 、 俗观 、 差观 、 功观 、 趣观六种角度。 实际上只有道 观和物观。 “以道观物 , 物无贵贱 。 ” 自然晕一种高瞻远瞩 , 达于 齐一 可 是一般 人都 是 “物观 ” , 都有倾向性 、 唯我性 , 自然所观不 同 , 不能齐一 。 不过 《秋水 》的作者对相对性 的发挥是充分的 。 如 “以差观之 , 因其所大而大之 , 贝啊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 , 则万 物莫不小。 ” “以功观之 , 因其所有而有之 , 则万物莫不有 � 因其所无而无之 , 则万物莫不 · 无 。 ” “以趣观之 , 因其所然而然之 , 则万物莫不然 � 因其所非而非之 , 则万物莫不非。 、 ” 这种强调相对性的论证法 , 已经走到了齐物论的跟前 , 因为总是两端游移 , 按庄子的逻辑 , 无疑会作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 然而 , 以上论述是以物 观物 , 所 以 才有 “差 数睹” 、 “功分 定” 、 “趣操睹” 的不齐 。 《秋水 》最大的成就 , 就在于阐发了以物观物的相对性。 或以人生如梦而齐。 庄子认为人生虚幻 , 犹如大梦一场 。梦中之事皆无依据 , “梦饮酒者 , 旦而哭泣 , 梦哭泣者 ,旦而田猎 。 ”梦中的喜忧不足以证实现实的喜忧。人生就是这样一场虚幻 的梦。 可是 , 人在梦中都不知梦 , 只有大觉 , 然后才知是大梦 。 那么现实中的判定是非 、 辩 论胜负 , 这不是梦中占梦 � 究竟是庄周梦蝶 , 还是蝶梦庄周 , 醒梦难分 。 这里既彻底摧毁了 认识的主体 , 也彻底摧毁了认识的客体 , 世间万事还有何意义 。 正如李白诗云 � “庄周梦蝴 操 , 蝴蝶梦庄周 , 一体更变易 , 万事良悠悠。 ” � 《古风五十九首 》 � 庄子达于齐一的途径太多了 。 就认识的客体而论 , 它具本根性、 流变性 、 无限性、 共同 性 , 从而取消了客体的封域 , 就认识的主体而论 , 人生的虚幻性 , 认识的不确定性 , 直接取消 了主体的封域。 不管是从本休上摧毁 , 还是从认识上摧毁 , 庄子都善于从异中求 “同” , 从 个性中找到 “共性 ” , 有的是以 “微不足道” 而齐 , 有的是以 “无确定性 ” 而齐 , 有的是以 “虚幻性” 而齐 , 有的则直接以 “共同性” 而齐夕 儿乎所有的事物和概念 、 客体和主体 , 都 可从各个角度找到它们之间 “同” 的侧面 , 同亦同 , 不 同亦同 , 然后攻其一点 , 不及其余 , 比而同之 , 达于齐一 。 这就是庄子齐一观所赖以形成的认识途径。 � ‘, 一 , ‘‘、
/
本文档为【从_齐物论_的两个体系探索庄子齐一观的认识根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