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程雨民-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

程雨民-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

2012-04-24 7页 pdf 574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程雨民-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 外日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年第 ∃ 期�总第 ∃ ∃ 期》 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 程 雨 民 。% 二十世纪前五 、 六十年语言学中的一大成就是发现语言是一个体系 , 不论说是符号 体系或者规则体系 , 反正有一个适用于同一时期同一语言集团的统一体系 。 为了建立这个统 一的体系 , 必须从一些个人性的、 适用于特殊场合、 特殊用途的具体例子中超脱出来 , 这是 完全必要的 , 因为 , 否则 &∋ ( ) ∗ + ) ,−− −( + . ,) / −− / % 既能说 &∋ ( ) 是 “好人...
程雨民-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
外日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年第 ∃ 期�总第 ∃ ∃ 期》 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 程 雨 民 。% 二十世纪前五 、 六十年语言学中的一大成就是发现语言是一个体系 , 不论说是符号 体系或者规则体系 , 反正有一个适用于同一时期同一语言集团的统一体系 。 为了建立这个统 一的体系 , 必须从一些个人性的、 适用于特殊场合、 特殊用途的具体例子中超脱出来 , 这是 完全必要的 , 因为 , 否则 &∋ ( ) ∗ + ) ,−− −( + . ,) / −− / % 既能说 &∋ ( ) 是 “好人” , 又能说他 是 “坏人” , 0∋ 12 ( + ) / 3 4−+ 5− 6 既能是要你把手 “伸出来” , 又能是要你把手“缩进去” �移开� , 那么只能说语言意义完全取决于使用场合 , 全然谈不到有什么体系了。 因 此 无 论 7 + 1 55 1 2− 或 8( ∋ 9 5: ; 在创立他们的语法体系时都要避开“使用 ” 。 由此形成了当代语言研究的框架 , 语法 �广义的 �从体系的角度研究语言体系 , 而社会语 言学 、 语体学和语用学等则研究语言使用 。 而因为体系存在于从音位到句这样一些有结构的 语言层次之中, 因此语法的研究以句子为最大的单位 。 至于变化无穷 、 没有严格结构的大于 句子的语段 , 以及各种语言变体与语境 �<∋ )= −> =� 的关系等等 , 则都属于语言使用的范 围 。 ? % ≅ 可是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统一的语法和多样的使用 ” 这一概念正在显出它的纸漏 。 道理很简单 , 由于使用规律的逐渐被摸索出来 , 不合乎规律的变异也随之而出现 , 因此在使 用的领域里也显现了既有正常又有变异的局面。例如言语行动的研究导致 了言语行动的分类 , Α 15 =, ) � ! ∀≅ �即已初步提出 , 7−+ 2, − � ! Β !� 辟专章论述 , 使渐臻完善, 在此基础上 自然 地 出现了跨类 现 象 的 研 究 �& % 7 − + 24− Χ % “Δ) /, 2 −− = 5.− −− ( + < =5 , , , 见 7 −+ 2, − ! Β! �。 这样 , 如 “8 + ) ;∋ 1 2 − + < ( =( − 5+ 4=Ε ” 就既有正常又有变异 , 正常是“提问” , 变异是 “指令 , 。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 % &恤岁妞澎牲浏恤浏吮&电岁吮洲呛& 牲& 吸洲‘人&牲岁性&铸浏‘&牲&龟&牲 &吸&啥户性&哈&峨&吸甲‘甲‘&吸汽火月吸光&峨沙吸&岭&吸人&吸冲龟&牲汽汽&龟岁牲才场&吸人&啥岁啥&啥&吸洲恤 肠恻卿 Χ Δ) =‘2< 1 4勿2+ 4 8∋ 用 , 如Φ<+ =,∋) Φ∋2 Γ 吧4打( 公 + Η切耐 肠馆“岁 , .2−)= ,< − 一Ι +44 , Δ配 % ∋ ϑ + ”/ ∋ , 8 % & % Η 8∋ 44,−2 ϑ % 3 % , ! ∀∗ , 刀爪咭1+ 4 +) / 石Κ 乙 8勿川啪柑 Χ 五哪几沁 ,) 弃力/ 4=众1 4细2+ 4肠”% 姗拓 Λ < Μ 2+ Ν ΟΠ 扭 Θ ∋∋ : 8 ∋ % Ρ Σ Τ ,) − ==, Θ % Υ · , !Β∀ , 了比动,)ς Γ嗯4自( 勿 枷麟翻 ∋Ω Σ=(− 2 Ξ∋ 凡, 叱娜 Χ 51 Τ5 如。 + )/ Β 吮() ,口1− , Ψ ), ϑ− 川=; ∋Φ Λ,) )− 幻=+ 3 2−77 +) / Λ < Μ 2+ ΝΟ Ι ΨΔ Δ) =− 2) + =, ∋ ) + 4 玫, ∋ : 8 ∋ % 5% ,=( 犷Ξ Γ % �− /%� , !∀ Κ , 左“成嘟 认 石嗯五功 。 +) 而“”‘匆)+ 4 Ξ+ )梦姆少 , .− 2ς + 9 ∋) . 2−55% 5 =− , , Ι% Ι% , !∀ Κ , 月阴山俐因时口4肠柑矽打 ∋Φ 肠嗯训岁 几口动注吧 , Σ 泪2∋ 2/ Ψ ) ,ϑ −成=; .比55% 7 =−Ν + 2= , Γ % 8 % , !Β≅ , 刁协贯切湘 8以细耐 .+ 止细娜 , Δ) =− 2 − 1 4=1 2 + 4 . 2− 55 Δ) − % 71: 杭Ν+ = , Λ % , !∀ ≅ � !∀ �, “82∋5 5,) ς =( − 8 1 4=1 2 + 4 Ζ (2− 5( ∋ 4/ Χ Α 8 ( + 44− ) ς − =∋ Ψ 5− 25 ∋ Φ Γ ΔΞ , ’, ,) Γ) ς 4,2: Φ∋2 82 ∋“ % “4=12+ 4 <∋ 朋[ 枷 , −/ ·Τ; Ξ+ 卿 5而=( , Λ+ < 9 退+ ) .2− 77 · Ζ ,44即, Ξ % Η Ι ∋ ∋ 3 −5 , ∴ · , ! Β∀ , “] −; Δ55 1−7 ,) 8 2 ∋ 55 Ο 8过=1 2+4 8∋ ) 51 4=+ =, ∋ ) , , , ,) Ι− 4.,心 Α<2∋55 81 4Ο=阴乍& , −/ · 衍 Μ ∋ 2/ ∋ ) Ξ % Ψ 3 3 ,== Η ∴ + ϑ ,/ 5 · Ι ∋ ∋ .−5 , Δ)= −2 ) +=,∋ ) +4 8 ∋ ) 51 4=+ ) =5 ⊥∋ 1 ) Ο / + =,∋ ) % Υ ∋ 4如) , _ % , !∀ Κ , “Ρ1 4− 5 ∋ Φ53 −山) ς , , , ,) Ξ+ 心如ς − 翻/ 8∋ 朋1) 如=,∋), −/ % 勿 &+< : 8 % 凡− ( + 2/ 5 + ) / 形 < Τ+ 2/ Υ % 7 −(面/ = , 肠) 日9 + ) % 又如句与句之间的粘合关系 �<∋ (−5 Φ∋ )� , 历来都认为是语言使 用 的 问 题 。 可 是 随 着 Λ % Α % ] % Ι + 44, / + ; 和 Ρ % Ι + 5+ ) � ! Β#� 详尽研究的发表 , 我们又可以清楚看到 , 他们所 列 举的各种手段 , 如参照 �2 − Φ− 2 −) < − �、 替代 �51 Τ 5=,=1 =, ∋ ) �、 省略�−44,.5,5�、 连接�− ∋ )Ω 1 ) − =,∋ ) �、 词汇粘合 �4−⎯ ,<+ 4 <∋ (−5 ,∋ )� , 都是规律 Ο一属于正常 。 而在使用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偏离规律的现象—属于变异 。_ % Γ % Γ ) :ϑ ,5= 在 “8 ∋ ( − 2 − ) −− , .5 − 1 / ∋ 一 −∋ ( −2 −) − − , + ) / _ ∋ ) 一 − ∋ ( − 2 −) − − , ’ � ! ΒΒ� 一 文 中举了四对句子来说明从符合到完全违反粘合关系的四种程度 。 这四对句子是 Χ �Δ� �Α � ∴ ∋ ;∋ 1 :) ∋ Ν &∋ ( ) 79 ,=( Ε Ι − − + 9 − =∋ 5− − 9 − 界5=− 2/ + ;· �Θ � Ζ ( − ( + 4仁Τ+ −: 5( ∋ = + ς) + 4% Ζ ( − Ν (,5=4− Τ 4− Ν % �8 � ∴ ∋ ;∋ 1 :) ∋ Ν &∋ ( ) 79 ,=( Ε 7 ( − < + 9 ∋ =∋ 5− − .− =− 2 % �∴ � Μ 2 + ) / 9 ∋ =( − 2 / ,− / =Ν − ) =; ;− + 25 + ς∋ % 5( + 44 ( +ϑ− 41 ) − ( Ν, =( ( − , =∋ 9 ∋ 2 2 ∋ Ν % �Α � 符合粘合规则 , 语段连贯 , �Θ� 缺乏粘合标志 , 依靠球类游戏规则的知识将两句贯串起 来 , �8 � 不符合粘合规则 �&∋ ( ) 79 ,= ( 和 5( − 没有相互参照关系� , 语段不连贯 , 但不排斥 在更大范围的语段中可能连贯 α �∴ � 符合表面的粘合规则 , 但违反真理标准 , 作为真实世界 中的用语不能成立 。 可见不依靠粘合手段也可能构成连贯的语段 �如 Θ� , 局部不连贯 的 语 段也可能在更大范围中连贯起来 �如 扩大了的 �8� 是连贯的 Χ &∋ ( ) ’5 滋5=− 2 ∗ ϑ −2 ; 4,ϑ −4; , ∴ ∋ ” 1 : ) ∋ Ν Ω∋ ( ) 59 ,=( Ε 7( − −+ 9 − = ∋ 5− − . − =−2 % Α ) / Ν − ( + / + 4∋ ϑ − 4; =,9 − % 这样 , 粘合的规则在使用中就起了变化 。 这些研究说明 , “统一的语法和多样的使用 ”这一说法可能太简单化了 。 更可能的怕沉走 语法和使用都有它的规律和变化 。 以下就多样化的粘合方式作一些论述 。 % ? Γ ): ϑ,5 =� 4! ΒΒ � 阐述 了连贯 、 不连贯和虚假连贯这样三类语段 。 其中虚假 连 贯 的 语段 � , 仅有连贯的假象, 而没有语义联系的实质 , 所以仍属于不连贯之类 。 因此 , 从语义上或者说从语言交际的实质上来讲 , 只有连贯和不连贯两类 , 以上例句中 ‘� ! ∀ 和 � #∀ 代表连贯语段 , � ∃ ∀ 和 � % ∀ 代表不连贯语段 。 & ∋ ( ) ∗+, �−. // ∀ 所论述的是 不连贯语段的形式类别 。 但是 , 承认在交际的实质上只有连贯 �0 1 2 0 3 0 ∋ ,∀ 和不连贯 �∋ 1 ∋ 一 0 1 2 0 3 0 ∋ , ∀ 两类 , 却不 等于说凡是连贯的语段必须具有正规的粘合方式 。 相反 , 同样是连贯的语段 , 可 以有各种不 同的粘合方式和程度 。 以上 � !一∃ ∀ 已经作了一些提示 4 � ! ∀ 是明晰型的 , � #∀ 是非明 晰型的 , 粘合关系在语言上没有表现 , � ∃ ∀ 需经扩大后才能具有连贯性 。 本文所谈就是由于粘合特殊 , 看来似乎不连贯 , 但实质上仍属连贯的语段 。 5 6 7 既然在语言交际中人们能够通过表面上不连贯的语段接受到连贯的信息 , 我们不妨 从这些不连贯语段所需的“连贯化”的过程来对它们进行分类 。 以下分别论述 “去芜存著”、 ‘语用优势”和 “揭示内含”三种类别。 5 6 − “去芜存井” 。 在口语中 , 特别当说话人注意力较不集中时 , 说出来的话时常显得很 零乱 , 仿佛有点不合语法 , 语无伦次 。 例如以下就是一段常被引用的话 4 �−∀ & ∋ () ∗+ , 所举虚假连贯的语段为 4 − 8 1 9 : 2, ; <1 3= 6 > 2 0 ,阮 ∃ 2; ? ≅+ & ΑΒ+ 配Χ Δ ; + 8Α; 0 ( 6 # Α; 0 ( & ∋ :Α 拓2 2; + 80 ,扮 Ε 3 0+ ∗= 0 ∋,+ 1 =记 −韶, Δ 00 ( 6 ! 一( 2 ; + + 0)0 ∋ =; Β+ ·叨Α 0 Φ; , −Χ 1 ∋ , 20 ∋ Α翅, 6 Γ; , 2; + ,2 3 0 0 Α0 , ,0 ” 6 ∗∋ Δ 2∗0 2 ≅30 + ∗= 0 ∋ , Δ∗ = 0 ΑΒ =∗ + 0四0 = 6 > 8 0& )0 叮 血Β − Η0 0 = ? Β 0 ; ,6 Ι ∗Α+1 ∋ 3 1= 0 = 1 Δ ∋= ∗+ Φ 9”−7 刃口 8 0 ,Δ 0 0 ∋ ∃; ,+ 2; )0 Η1 93 Α0 : +6 % ∀ �≅� ( −一5− −9 − / ∋ Φ − ∋ 1 25 − ( − ( + / =( + = : ,) / ∋ Φ ) − 2 , 9 −2 −2 + 2 − ;∋ 1 ) ∋ 2 =( − 2 ) Τ; + ) ; −( + ) − − Ν + 5 ς ∋ ,) ς =∋ 5+ ; =( + = :,) / ∋ Φ ) ∋ 2 =( −2 ) 一 −2 一 5− −.=, −,59 ∋ 2 + = 4−+ 5= β 1 − 5=,∋ ) ,) ς 9 ,) / 一 Ν ( ,− ( − 2 一 Τ 1 = ∋ Φ −∋ 1 2 5− ( − Ν ∋ 1 4/ 9 ,54− + / ;∋ 1 Ν ,=( =( + = ( − − 2 ( − ς +ϑ − ;∋ 1 =( − ,9 .2 −55,∋ ) =( + = ( − ∋ ) 4; − 2 ;∋ 1 :) ∋ Ν ( − ς + ϑ − ;∋ 1 =( − ,9 .2 − 55,∋ ) =( + = ( − Ν + 5 5− − .=,− + 4 + ) / + = =,9 −5 5< − .=,− + 4 + ) / ) ∋ =( ,) ς − 45− 一 Τ 1 = =(, ) : ( − − 2 一 =(, ) : ( − + ..2 − −,+ =− / =( − − ∋ 1 2 5− =( −2 − ;∋ 1 :) ∋ Ν 一 Φ2 ∋ 9 ∋ ) − ∋ 2 =Ν ∋ =(,) ς5 ( − 5+ ,/ Ν ( −) Τ 1 9 .− / ,) =∋ ( ,9 ⋯ �= 2 + ) 5−2 ,.=,∋ ) ∋ Φ + 二∋ 2 / ,) ς ∋ Φ 5.∋ ) =+ ) − ∋ 1 5 < ∋ ) ϑ − 2 5+ =,∋ ) � 照印在纸上的这个样子 , 这段话一眼间简直不知所云 。 但这段话又无疑是连贯的 , 所以在本 族语人听起来不难理解 , 就是录在纸面上 , 经过分析也是可 以理解的 。 首先需要弄清楚这样一点 Χ 说话人是在随意说话 , 不打腹稿 , 所以讲出的词语有许多半 途已经决定不要 , 但因为声音不同于书写 , 无法加以擦掉 , 所以只能让听者去进行 “编辑 ” 。 因此在听这段话 % 以及在纸面上分析这段话的时候 , 首先要把明显不需要的词语删掉 。 经过 删节这段话大概以如下的形式进入本族语听者的头脑 Χ �χ+ � ( − ( + / =( + = : ,) / ∋ ΦΟΟ 一+ 2 − ; ∋ 1 ) ∋2 =( −2 ) Τ ; + ) ; − ( + ) − − Ε 一 Ν + 5 ς ∋ ,) ς =∋ 5+ ; =(+= :,) / ∋ Φ ) ∋ 2 =( −2 ) 5−− ϑ=, − ,59 ∋2 + = 4− + 5= β 1 − 5=,∋ ) ,) ς 9 ,) / , ( − ς +ϑ − 四1 =( − ,9 .2 − 55,∋ ) , ; ∋ 1 :) ∋ Ν , =( + = ( − Ν + 5 5− − .=, − + 4 + ) / + = =,9 − 5 5−− .=, − + 4 + ) / ) ∋ =(,) ς −45− 一 Τ 1 = =( ,) : ( − + ..2 − − ,+ =−/ =( − − ∋ 1 25 − =( −2 − , ;∋ 1 : ) ∋ Ν 一 Φ2 ∋ 9 ∋ ) − ∋ 2 =Ν ∋ =( ,) ς 5 ( − 5+ ,/ Ν ( − ) Τ1 9 .−/ ,) =∋ (, 9 ⋯ 进行这番删节的途径是透过不连贯 的表面发现内在的连贯 , 依靠的还是各种正规的粘合手段 , 如第二个 =( + = :,) / ∋ Φ 与第一个 =( + = : ,) / ∋Φ 接应 , 故而可以 “擦掉” ) −2 , 9 等 等 废 音 , 通过 ) ∋ 2 =( − 2 ) 5− − .=,< ,59 中的 ) ∋ 2 =( − 2) 一词 , 将 前 文 中 + 2 − ”1 ) ∋ 2 =( − 2 ) 饰 + ) ; < ( + ) <− 这句串插的话粘合在连贯的语段之中, 又如因为 Τ1= 这个连接词表示的是对比的意 义 , 所以有 Ζ ( − ς + ϑ − ;∋ 1 =( − ,9 .2 −55,∋ ) =( + = ( − Ν + 5 5− −.=, − + 4, 既然是 “印象δ 就不是 “事实δ , 这已经是对比 , 所以可将前面 Τ 1 = ∋ Φ − ∋ 1 25 − ( − Ν ∋ 1 4/ 9 ,54− + / ;∋ 1 Ν ,=(⋯ 这些 未说完而明显有对比意义的话 “擦掉” , 但第二个 Τ1= 就不能擦 , 因为正是它体现了全段的 前后转折 。 经过这样一番“编辑 ” , 我们发现这段话不仅是连贯的 , 而且在好几处体现出说话 人思想很周密 , 如 Χ % 插入 + 2 − ;∋ 1 ) ∋ 2 =( −2 ) Τ; + ) ; − ( + ) − −Ε 一句 , 是 因 为 下 文 就 要 提 到 ) ∋ 2 =( − 2 ) 5< −. =,< 坛9 , 而且提的方式多少带些贬义 , 所 以要先间一下 , 通过 ) ∋2 =( − 9 一词 与 下 文 粘 合 , 以表示打招呼 Χ 假使你正好是北方人 , 请别见怪 。 ≅ % 最后一些话 Φ2∋ 9 ∋ ) − ∋ 2 =Ν ∋ =( ,) ς5 ( − 5+ ,/ Ν( −) Τ 1 9 .−/ ,) =∋ ( ,9 ⋯ 说在插 入语 ;∋ 1 :) ∋ Ν 的后面 , 而且前面有间隙“一 , 所 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 既是对 事 实 的一补正 �他是无意间说的� , 又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正因为是无意中透露的 , 更 可 见 是 真情 。 Κ % 整个语段的结构是先强调该人从不轻信 , 继而说他对所谈到的课程却流露过赞 赏 之 意 , 两段之间用 Τ 1= 来表示转折 , 不仅合乎粘合规则 , 而且显得讲话很有 方 略 �5= 2+ =− ς; �, 所以尽管说得吞吞吐吐 , 废词较多 , 就内容而论却又层次分明 , 很有分寸 。 以上语段可 以作为由于著芜并存 , 未及清理而引起的表面不连贯的例证 。 ! ≅ % ≅ “语用优势” 。 从语言体系的角度看 , 词义 、 语法规则和粘合规则都是用以保证意义 的正确传递的 , 但在语言的使用中 , 语境成份常能起到凌驾于语言成份之上的作用 , 或则使 语言成份暂停起作用 , 或则补充语言成份之不足 。 此所 以同一句 0。盯 ( + ) / , 3 4−+ 5− 6 在你 手未伸出的情况下是要你伸出手 , 而在你的手伸出碍事的情况下又是要你缩回去 。 这就是找 们所谓的 “语用优势” , 大致有以下几类 Χ ≅ % ≅ % 具体粘合规则暂时停止起作用 。 如 Χ �Κ � Α );Ν + ;, Δ, ϑ − ς ∋ = =∋ .1 = , 9 ; Ν ∋ 9 + ) ,) =( − Τ ∋ ⎯ % Δ Ν云( Ν ∋ 1 4/ ς − = ∋ 1 = ∋ Φ ,=, Τ 1 = − + ) , = % ϑ 这句话中的 ∗, 按一般规律应该指 8 1 Κ , 而且意思也说得通 4 我不得不把我的女人放进盒子 �或 4 包厢Λ ∀ , 而我 自己则很想脱身出去而不可能 。 但实际上因为是辩护律师就 自己的当事 人 所 说的话 , 所以 8 1 Κ 是 “证人席” , 而律师既不在 “证人席” 上 , ‘所以这里的 ∗, 不是合乎规则的 反向参照词 �; ∋ ; ≅2 1 3∗ 0 ∗,∀ , 而是外向参照词 �0 Κ 1 ≅2 1 3∗ 0 ∗, ∀ , 泛指处境 , 而这里是指“非让当 事人当堂作证不可” 的处境 。 具体的语境使我们拒绝合乎语法的解释而采用比较地不合语法 的解释 , 所以是 “语用优势”的表现 。 5 6 5 6 5 句子的界限在 口语中时常模糊不清 , 并因而导致省略不恰当等情况 , 按理似乎应 该影响意义的连贯表达 , 然而实际上并无妨害。 例如 ΜΕ 0∋ Φ0 3 教授在讲课中有这样一段 4 �Ν ∀ ⋯ ∗∋ ,2 0 ∋ 0 Κ , +0 ) 0 ∋ = ; Β+ ,2 ; , − 2 ; ) 0 Δ ∗, 2 Β1 9 , − Δ 1 9 Α= ,; Α( Η1 3 ; 8 1 9 , ; ∋ 21 9 3 , − 0 ; ∋ , , ≅3 1 ? ∗+0 , 1 , ; Α( Η1 3 0 Κ ; 0 , ΑΒ ; ∋ 2 1 9 3 , ? ; Β8 0 Η∗ ) 0 ? ∗∋ 9 , 0 + ? 1 3 0 1 3 0 ) 0 ∋ , 0 ∋ ? ∗∋ 9 ,0 +⋯ 这段话的可接受性是毫无问题的 , 不会 引起误解 。 但是按 字 面 分 析 , ? ;Β 80 Η∗ )0 ? ∗ ∋Α ,上0 Ο ? 1 3 0 1 3 0 ) 0 ∋ ,0 ∋ ? ∗∋ 9 , 0 +⋯ 只能从属于 − 0 ; ∋ , , ≅3 1 ? ∗+ 0 , 1 , ; Α称Η1 3 0 Κ ; 0 ,ΑΒ ; ∋ 2 1 9 3 一 句 , 或者自成一省略句 , 但省略的部分按照粘合规则仍应是前一句中的 − Φ; ∋’ , Ε 31 ? ∗ +0 ,1 ,; 玫 Η1 3 ⋯ , 也就是说只能属于下列两个情况之一 4 �Χ ∀ Π �; ∀ − 0 ; ∋ , , Ε 3 1 ? ∗+ 0 , 1 , ; Α( Η1 3 0 Κ ; 0 ,ΑΒ ; ∋ 2 1 9 3 , ? ; Β8 0 Η∗ ) 0 ? ∗∋ 9 ,0 + ? 1 3 ∃ 1 3 0 ) 0 ∋ ,0 ∋ ? ∗∋ 9 , 0 + ⋯ Π �8 ∀ − 0 ; ∋ , , ≅3 1 ? ∗+ 0 , 1 , ; Α( Η1 3 0 Κ ; 0 , ΑΒ ; ∋ 2 1 9 3 , − 0 ; ∋ , , ≅3 1 ? ∗+0 , 1 , ; Α( Η1 3 ? ; Β8。 Η∗ ) 0 ? ∗∋ 9 ,0 + ? 1 3 0 1 3 0 ) 0 ∋ , 0 ∋ ? ∗∋ 9 ,0 + ⋯ 但这两句明显都不能成立 。 我们在听话的时候 自然地把这段 话 越 过 前 面 的 − Φ ; ∋ , , , Ε 31 ? Θ ∗+ 0 ⋯ 这句话 , 与再前面的 − Δ 1 9 Α= ,; Α( Η1 3 ; 8 1 9 , ; ∋ 2 1 9 3 挂钩 , 而作这样的理解 4 �Ρ∀ �; ∀ − Δ 1 9 Α= ,; Α( Η1 3 ; 81 9 , ; ∋ 2 1 9 3 ⋯ Γ ; Β8 0 Η∗ ) 0 ? ∗∋ 9 , 0 + ? 1 3 0 1 3 0 ) 0 ∋ , Φ ∋ ? ∗∋ · Σ , 0 Μ �8 ∀ − Δ 1 9 Α= Τ 3 0 Υ 0 Η∗ ,; Α( Η1 3 ; 81 9 , , 0 ∋ ? ∗ ∋ 9 , 0 + 6 ; ∋ 21 9 3 ⋯ − Δ 1 9 Α= , ; Α( Η1 3 ? ; Β80 Η∗ ) 0 ? ∗∋ 9 ,Φ + ? 1 3 0 其中更符合说话人原意的可能是 �;∀ 。 也就是说 , 他虽然在 − Δ 1 9Α = , ;Α ( 几3 ;8 1 9, ; ∋ 之后 , 又说了 − Φ ; ∋ , , ≅3 1 ? ∗+ 0 , 1 , ; Α( Η1 3 0 Κ ; Φ ,ΑΒ ; ∋ 2 1 9 3 , 但思路还没有离开 − Δ 1 9 Α= Η1 3 ; 81 9 , ; ∋ 2 1 9 3 , 所以接下去又说了 以总的结构成了 4 ? ; Β8 0 Η∗ ) 0 ? ∗∋ 9 , 0 + ? 1 3 0 1 3 0 ) 0 ∋ ,0 ∋ 3∋ ∗∋ 9 ,0 + , � 除说明出处者外 , 例句均引自 ∃ 6 Ε 6 + ∋ 1 Δ , 八, 敌“≅ 1Η ς0 ; +1 , , Ω Φ Δ Ξ 1 3 ( , +Φ 3 ∗8 ∋ 0 3 , Χ Μ1 ∋ “, −. / 5· 句 Α �第一部分 � ε 句 Θ ε 句 Α �第二部分 � 其中句 Θ 按结构和语调等都不能算插入句。 这种句子界限不清的情 况 , 82; 5= +& � ! ∀ ?� 有 所论述 , 并举了主句和从句相互穿插 �,) =−2 <+ 4+ =, ∋ )� 的用例 Χ 主句 Α ε 主句 Θ ε 从句 Α ε 从句 Θ 具体例句因为太长 , 这里不予援引 。 这种句子无疑都须经听者根据语境加以整理才能正确理 解 。 ≅ % ≅ % Κ 有时无论形式上或意义上都缺乏粘合关系 , 而且句与句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完全 不明 , 无法用想 象来加以联系 , 必须要依靠交谈者之间对背景知识的共同了解 , 才能建立起 语段间的连贯性 。 例如 Γ ) :ϑ, 5= � ! ” �就引用过一段发生在他 自己家里的对话 Χ �Β� Ζ 1 + Χ .− −:, − 2 −Φ1 5− / 鳍+, ) · _ ,45 Χ Σ ( / + 9 ) % Υ ( −2 − + 2 − =( − ς 4∋ ϑ −5Ε 背景知识是 Χ .− <: ,− 这只猫需要打青霉素 , 但是它总是不肯 , 所 以给它打针首先要戴上手套, 以免被它抓伤手 。 可见 , 对局外人说来这两句话极难理解 , 而对知情人说来 , 却是最简洁明 了的表达。 在日常口语中 , 因为需要简捷 ,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 只要句与句间意义上的跳 跃度小些 , 就不会显得有什么特别 , 如 Χ �∀� Α Χ 3 − − :, − , ∗ + ς + ,) · Θ Χ Υ ( − 2− , 2 − =( − 5;2, ) ς −毋 ≅ % Κ “揭示内含” 。 第三种情况是粘合关系含而不露 , 要接受者根据领会或想象添上这种 关系 , 对语段作连贯的理解 。 这是一种含蓄的手法 , 适合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及文雅的谈吐 , 但有时 �特别在某些现代的文学作品中�要求读者的想象过多 , 也会超过表面的不连贯而成为 真正 的不连贯 。 ≅ % Κ % 省略一些明显的粘合关系 ,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 这是为了避免语言刻板所常用的 办法 。 如 Χ �! � ⋯ Α ) / ,= Ν +5 .∋ 55,Τ4− =( + = ( − Ν ∋ 1 4/ (+ϑ − =∋ 4−+ϑ − % 0∋ 1 − ∋ 1 4/ ) , = Φ, ς ( = +44 ;∋ 1 2 ∋ ..∋ ) −) =5 ∋ ) +4 4 Φ2 ∋ ) =5 % 这两句间的因果关系是明显的 , 因此不予点出, 比用 Τ−< +1 5− 将两句加以粘合反而 多一 点 回味 。 有时省略明显的粘合关系 , 还能使语气婉转得多 , 如 Χ � ? � ⋯ =( − ; =( ∋ 1 ς ( = =( + = ( − Ν +5 ) , = 4,ϑ, ) ς ,) =( − − 4, 9 + =− ∋ Φ (, 5 =,9 − Χ ( − ς + ϑ − =( −9 7Σ Δ) − − > 8Ψ 7 − Ο 曰, %,4&φ,%%% %%% ,‘%月, 这样写 , (− ς +ϑ − =( −9 5∋ 9 − −⎯ <1 5− 仿佛是一种压低了声音的旁白, 既道出了老人落后于时 代的事实 , 又在字里行间透露 了对他的同情 , 相比之下如果说 ⋯ + ) / (− /, / 5,ϑ − =( − 9 5∋ 9 − −⎯ −1 5− Φ∋ 2 =( ,) :, ) ς ∗ ? , 就显得有些冷酷 。 ≅ % Κ % ≅ 粘合关系含而不露 , ’ 还可以避免把句间关系讲死 , 使读者运用自己的领会去填补 这些关系 , 这就使行文显得生动灵活 。 如 Χ � � Α5 + ;∋ 1 ) ς Ν ∋ 9 + ) 5( − γ9 ; Ν ,Φ− Π ( + / Τ − −) 2 −53 ∋面Τ4− , Ν, =( + − ∋ ) 5−,− ) − − ς 2 − + =− 2 =( + ) 而) − Χ ) ∋ Ν 5( − Ν +5 + 49 ∋ 5= 51 .−25 =, =, ∋ 1 54; ∗? % Ι − 2 Φ+ =( −2 , Ν ( ∋ ( + / Τ −− ) Φ∋2 ;− + 25 一 5( − Ν ∋ 1 4/ ) , = ! ? ∋ 1 = + = ), ς ( = Ν ,=( ∋ 1 = − + ϑ, ) ς + =− 4−.( ∋ ) − ) 1 9 Τ − 2 Ο Ι −2 5∋ ) Τ ; ( − 2 Δ(+ = 9 + 22, + ς − % Μ( + 24− 5 + ) / 9 − + = ( ∋ 9 − % Ι −2 5,5=−2 ⋯ 这段话中后四句都是孤零零的名词句 , 它们是什么结构 , 省略了些什么词 , 我们都不 知 道 。 仅仅靠了 2−5 3 ∋ 3 5, Τ4 。 这一个词 , 把都属于一个妇女的 2− 5. ∋ )5 ,Τ, 44 =; 范围的这些人都 串 了 起来 , 我们看了感到能够理解一个现代妇女的负担在心理上和体力上都是繁重的 , 反而比着 到明确表达的 “照料年迈的父亲 , 关心前婚所生的儿子 , 爱护丈夫和孩子 , 还要照顾 自己的 妹妹” , 更觉得体会深一些 。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过程是用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解释句间的联系 , 因此同样的结构 , 由于客观世界中的联系形式不同 , 而会得到不同的解释 。 例如以下语段中同样有连续使用的 名词句 , 但我们把它们解释为接连的一步步过程 , 而不同于上段中的并列现象 Χ � ≅� .−=( + .5 ∋ ) − − ∋ 2 =诫− − + 9 ∋ ) =( , Δ ⋯ Ν ∋ 1 4/ Τ − 2 −5/ −55 + = ) ,ς ( = , + ) / 5(− Ν ∋ 14 / . + 55 9 − ∋ ) − γ54−− .,) ς .,44Π + −2∋ 55 =( − Τ − / % 8 + 49 54− −.% Ρ −4+⎯ − / Ν − 44一Τ −,)ς + = Τ 2 −+ : Φ+ 5= % 这样写 , 不用完整语句同样把服用安眠药 , 然后安稳入睡, 然后翌晨感觉精神饱满的一步步 过程写 了出来 , 而且语言的模糊 、 淡漠似乎也传递了朦胧入睡 , 睡够后 自然醒来的安宁气氛 , 这就使语言的使用进入了艺术的境界。 ≅ % Κ % Κ 从依靠领会再进一步到靠想象 、 靠联想 , 就相距不远了 。 文学语言的形象要求新 颖 , 其常用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表面的不连贯 , 使人必须开动想象才能透过表面领会真正的涵 义 。 无论 Ρ ∋ 9 − ∋ 说 ‘,& 1 4,−= ∗ =( − 51 ) , ’, 或现代人形容某人冷酷常说 “> ∗ + Τ4∋ −: ∋ Φ ,− − , , , 运用的都是这一手法。 英语中说 Ζ (− 5( ,. .4 ∋ 1 ς (− / =( − 5− + 是以航行比作犁田 , 中国诗里 说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是给人陆地行舟的错觉 , 用以突出三峡两岸重山峻岭 , 航道迁 回 曲 折 , 水流湍急 。 在这些诗意的隐喻中已经有表面不连贯的成份 。 及之现代诗歌 , 更有成段或 全篇不连贯的 。 但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诗篇 , 只要读者对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熟悉 , 是可以透过 不连贯的外表 , 领会它的含义的 , 如 Γ η 2+ .∋1 ) / 的短诗 Χ � Κ � Δ) + 7 =+ =, ∋ ) ∋ Φ =( − Λ −=2 ∋ Ζ ( − + ..+ 2, =,∋ ) ∋ Φ =( − 5− Φ+ − −5 ,) =( − − 2 ∋ Ν / α .− =+ 45 ∋ ) + Ν − =, Τ4+ − : Τ ∋ 1 ς ( % 诗就这么两句 , 诗人事后在一篇回忆中提到 , 这是他从 巴黎地铁车辆中出来看到一些女人和 孩子美丽的脸而写下的印象 , 仿的是和歌的 。 我觉得凡是熟悉中国诗词手法 , 而又有过 从地铁车辆中出来 , 突然在陈旧的地铁站上拥挤人群中见到一些美丽的脸这种经历的人 , 不 难体会出诗句的连贯意义 。 又如 Α4 4−) Μ ,) 5Τ −咭 的诗篇 “Α 9 −2, − + , ’ 头两行是 Χ � ∃� Α 9 −2, − + 4 , ϑ − ς, ϑ − ) ; ∋ 1 + 44 + ) / ) ∋ Ν 4, 9 ) ∋ =(,) ς · Α 9 −2, − + =Ν ∋ / ∋ 44+ 25 + ) / =Ν − ) =; 5− ϑ − ) − − ) =5 &+ ) 1 + 2; Β , ! ∗# % 这两句话显然不很连贯 , 我们只能运用想象, 抓住前一句中的 Δ , 9 ) ∋= ( ,) ς 和 ) ∋ Ν 来 串 连第二句 Χ 现在是 !∗# 年 月 Β 日我身边只有两元二十七分 。 到底是否这个意思 , 从下文 也得不到验证或推翻的证据 , 那就只能这样理解了 。 所以还算是连贯的 。 还有一种情况是全诗都很模糊零乱 , 很不连贯 , 但只要点一下写的是什么就能全篇内容 都贯串起来 , 如 Α4 4−) Μ ,) 5Τ − 2ς 的 “_ ,ς( = Α ..4− , , 就是这样 。 凡属这一类能够求得解释的现代派诗篇 , 当然都属于表面不连贯而实质上连贯之列 。 但 是否所有的诗都能解释呢Ε 也许不是 , 但反正这 已经不属本文讨论的范围。 本文要说的仅是 Χ 一眼间看来不连贯而能解释的属表面不连贯 , 无法解释的就属表面和内部都不连贯 。 Κ % ? 以上各例说明了粘合作用的多标准性 。 过去从规范语法的角度出发 , 很 自然地认为 只应有一个标准 Χ 粘合关系表现得越明白具体越好 Χ 因为⋯所以⋯ , 由于⋯故而⋯ , 原先怎 样 , 继而怎样 , 最后又怎样 。 这是对论说体的正规要求 , 但如千篇一律地这样要求 , 那也很单 调 。 于是有人另趋极端 , 认为这种都是呆板乏味的文章 , 缺乏灵感 , 只有文学作品含蓄蕴藉 , 富于回味 , 才算得好文章 。 但是从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角度看 , 不仅理章要求条理清楚 , 文学作品遵循美学标 准 , 两者目的不同 , 无从比较 , 而且就象 ≅ % ≅ % 一Κ 中所列举对语用因素依靠较多的用例 , 孤 立看来在语言上都有瑕疵 , 但在具体语境中却简洁有力富于交际效果, 学习外语时就常因为 在这类地方拘泥细节 , 不善于灵活对待 , 而话语累赘 , 言不达意 。 而且 , 日常 口语的一个特点就是 “正常的不流利性” �参 看 82; 5=+ 4 + ) / ∴ +咋 ! #! , 8(+ .= −2 叼, 人们仿佛认为说话时的犹豫正是思考的反映 , 所以一定程度的不流利就成了正 常现象 , 口若悬河反而会被认为是“油嘴” , “推销员的滥调” 。 所以即使象�≅ � , 虽然可能是比 较极端的例子 , 但这一类的既然是 经常要遇到的 , 也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 , 即使不是为 了模仿 , 也至少要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加以理解的能力 。 目前学外语的人常听不懂外国人 自己之间讲的话 , 至少部分原因就在于没有接触十分简略或需要进行 “编辑”的材料 , 以培养 这方面的能力 。 参考书目 Χ Α 1 5 =,) , & % Ξ % � ! # ≅�% Ι∋ 二 ? ∴ ∋ 升吨5 不件岌£而 肠2/5 , & % ? % Ψ 29 5∋ ) �。/ %�, ? 二Φ∋ 2/ , 8 4+ 2 − ) / ∋ ) . Χ 。∗∗ %8竿 =+ 4, ∴ % � ! ∀〕�% “ _ Χς 4− −= −/ Μ 淮9 9+ =,−+ 4 ⊥+ − =∋2 5 ,) 8 ∋ ) ϑ − 25+ =,∋ ) + 4 Γ ) ς 4,5( , ’, 7三/ ) − ϑ Μ 2− � ) Τ + 1 9 − = + 4% �−/ 5 % �,7=Δ 记滋“ ,) Γ 叨4,5 ( Ξ玄)ς 纽行=,< 5 �Φ∋ 2 Ρ− ) / ∋ .( 口少,2:�, Ξ∋ ) ς 9 + ) ·8 2; 52+ 4 ∴ % + ) / ∴ % ∴ + ι; � ! # !�, Δ) 刀“=,5+ =吨公砂,5( 匆4−, Ξ ∋ ) ς 9 + ) ·Γ ∋ : ϑ α 5= _ % Γ % � ! Β Β�, “8 , ( −2 −) < − , Ρ − 1 / ∋ 一− ∋ ( Χ 2 − ) − − , + ) / _ ∋ ) · − ∋ ( ∋ 2 − ) − − , ’, 2 ∋ .2,) = Χ .1 Τ 4,< + =,∋ ) 5 ∋ Φ =址Ρ 。Χ。+ 2 − ( Δ) 5 =,= 1 =− ∋ 2 =( − 入Τ ∋ Α肠/ − 9 , 2 ∋ 1 , 4/ + =,∋ ) , _ Ρ ∃ ≅ , ΑΤ ∋ ≅! Β∗ % Ι + 44三/ + ; , Λ % Α % ] % + 孕/ Ρ % Ι + 5+ ) � ! Β # �, 肠( , 5 ,∋) ,) Γ 月君 Χ ( , Ξ ∋ ∋ ς 9 + ) % 7 Χ + 24− & % � ! Β〕�, 云冲2− 55勿, + , / 月了夕+ ),)ς , 从 Χ /括∗ ,) 落( , 孙。∋夕 ∋Φ 5. −−< 几Α < =‘ 8+ 9 Τ 2 ,/ ς − Ψ ), ϑ − 2 5,=; .2 ∋55 % 沙6么沙绘少怪户啥才哈乡龟Κ 论玲瓷少啥户呛沙论少‘公啥公牲夕怪少吸冷性 &论 Κ论沙任沙场& 长沙啥沙怪夕崛沙龟沙任户啥夕松Κ怪才龟夕啥沙长夕龟& 牲夕伦牙哈少吃夕任乡啥Κ 论Κ 龟& 吸夕任 &峨&场&龟&怪 &长到仑户长昌龟 �上接第Β #页 � 浅 、 最基本的 东西谈起 , 对于较 为复杂的问 题 , 也尽量做到深入浅 出 , 通俗 易懂” �第卜 ≅ 页� , 提供一些 帮助 。 这个 目的是达到了。 我认为 , 《讲座》是一本极好的英语教学法必 读参考书 。 高等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系各个年 级各门功课的教师都应阅读 , 特别请注意原 书第Β ≅ , ∀ ≅ , ≅ !一 Κ Κ等页。 《讲座》 还是从事语言 和 文 学工 作 的 人—中国语文教 师 、 作家、 编样 、 记者 , 文科研 究生等的 良友 。 书里所举事例 , 亦庄 亦谐 , 而布局谋篇 , 立意遣词 , 都可算是范 例 , 位得学习 。 《讲座》还是传 、 帮、 带的极好榜徉 。 这 从三位作者的署名上看得 出来 , 而在再版序 言里 更是叙述清楚 了的 。 这正体现 了作者在 书中引用的这句话的精神 Χ Α 2= ∗ 4∋ ) ς , 4,Φ− ∗ 5(∋ 2 = %
/
本文档为【程雨民-英语使用中的表面不连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