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2012-04-24 49页 doc 150KB 2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7939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前言:请想象一下(1) 人心的差异比外貌的差异还要大。——伏尔泰 请你想象你没有良心这种东西,一点儿都没有。不管干了什么事情,你都毫无罪恶感,也不受良心的谴责,对陌生人、朋友甚至家人的福祉漠不关心;不管你做了何等自私、怠惰、有害或是失德的举动,你的内心都不会因为羞愧而挣扎。假设你对“责任”这个概念一无所知,认为它只是个让他人毫不怀疑就照单全收的沉重包袱(你觉得这些人都是容易受骗上当的大傻瓜)。此外,请你再想象自己拥有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他们截然不同”这一事实的能力。所有人都...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前言:请想象一下(1) 人心的差异比外貌的差异还要大。——伏尔泰 请你想象你没有良心这种东西,一点儿都没有。不管干了什么事情,你都毫无罪恶感,也不受良心的谴责,对陌生人、朋友甚至家人的福祉漠不关心;不管你做了何等自私、怠惰、有害或是失德的举动,你的内心都不会因为羞愧而挣扎。假设你对“责任”这个概念一无所知,认为它只是个让他人毫不怀疑就照单全收的沉重包袱(你觉得这些人都是容易受骗上当的大傻瓜)。此外,请你再想象自己拥有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他们截然不同”这一事实的能力。所有人都认为良心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因此要隐瞒你并没有良心的真相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因为你没有罪恶感或羞耻心,所以不用抑制自己的任何欲望,而别人也永远想不到你竟然是个冷血动物。流动在你血管里的是冰水,且冰冷程度远超乎其他人的想象,所以他们甚至不会有丝毫怀疑。 换句话说,你完全没有内在约束,而且你这种为所欲为、自由自在、不会被良心折磨的状态,外人是完全看不到的。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其他人不会发现你拥有这个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的奇特优势——没有良心——因为他们全都受到良心的约束。 如果是这样,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生?你要用这巨大而又隐秘的优势以及其他人会因为太有良心而吃亏的劣势干些什么事情?这个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欲望是什么,因为人并不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算是最没道德的人也不尽相同。有些人,不管他们有没有良心,喜欢生活安稳;有些人满脑子都是梦想和雄心壮志;有些人才华横溢、出类拔萃;有些人愚笨鲁钝——而大多数人,不管有没有良心,都介于这二者之间。有些人很暴力,有些人则是非暴力的;有些人嗜血成性,有些人则对此完全不感兴趣。 你或许热衷于追求金钱和权力,虽然毫无良心,但你却聪明绝顶。你有积极进取的天性和聪明过人的才智来争取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而且你绝对不会因为良心不安就有所动摇,但其他人却会受到良心的约束——良心会阻止他们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不管你是经商、从政,还是从事法律、金融、国际事务或是其他有权力的职业,你都会以冷酷的激情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不会忍受任何常见的道德或法律束缚。只要对你有好处,你就会篡改账目或是用碎纸机销毁证据,会在背地里伤害你的员工或是客户(甚至是选民),会为了钱而步入婚姻殿堂,会对信任你的人撒可能会害死他们的弥天大谎,会想办法毁掉很受重用或是表现优异的同人,会欺压没有发言权的弱势群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受到任何拘束,十分自由;而你之所以如此自由,是因为你没有良心。 你会变得很成功,超乎想象的成功,无懈可击的成功,甚至是横扫全球的成功。有何不可?你的聪明才智异于常人,又没有良心管束你的阴谋诡计,所以你无所不能。 但或许你依然不能成功——姑且说你不是那块料吧。没错,你是野心勃勃,为了出人头地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那些事情是有良心的人想破头也想不到的),但你并没有超群的智力和横溢的才华。你的智力可能在一般人之上,而且大家都觉得你很聪明,甚至是非常聪明,但你心里清楚,自己的才智或是创造力还不足以让你取得梦寐以求、能够呼风唤雨的权力,因此你怨恨这个世界,而且嫉妒你周遭的人。 前言:请想象一下(2) 如果你是这种人,你就会选择一个或是一系列能够控制几个人的职务,这样才能稍微满足你对权力的渴望,虽然你会因为无法满足更多的渴望而逐渐不满。你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才华来实现那种你想要的终极成功而烦恼不已;有时候,你会因为没人能理解的挫败而火冒三丈,甚至暴跳如雷。 但你很喜欢能够控制少数几个人或是几个小团体的工作,如果这些人或团体都相当无助,或都很容易受到伤害就再好不过了。或许你是老师、心理医生、专打离婚官司的律师、高中辅导员,或是某个领域的专业顾问、股票经纪人、画廊老板、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抑或这份工作是没有薪水的,你是大楼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医院义工或是父母——不管你做什么,只要在不被炒鱿鱼或是不用负责的情况下,你就会经常并且毫无节制地操纵或是欺负那些被你控制的人。你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你想这么做而已,除了能让你感到兴奋,你甚至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把别人吓得胆战心惊就表示你手握权力——反正你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欺负别人能够急剧增加你的肾上腺素,让你感到很兴奋、很刺激。这么做很好玩。 你或许当不了跨国企业的CEO,但你还是可以让一些人感到害怕,或是让他们一看见你就吓得赶紧逃走;你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偷东西,或是——这可能是最好玩的一种——设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这就是权力。最令人兴奋的事莫过于打压比你更聪明、更有成就、更有地位、更有魅力、更受欢迎、更有道德或在某方面优于你的人。这不仅仅是好玩而已,还能为自己出一口怨气。如果你没有良心的话,做这种事情简直易如反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跟你的老板或是你老板的老板撒谎,假惺惺地抹几滴眼泪,暗中把你同事的企划案搞砸,随便作出承诺让人上当,或是放出别人怎么查也查不到你身上的错误消息。 或者我们直接假设你是一个有暴力倾向或是喜欢看到暴力发生的人。你可以轻易地谋杀同事,或是谋杀你的老板、你的前任配偶、你那有钱情人的配偶或是任何惹到你的人。你会小心翼翼,因为稍有差错,你就可能会被抓起来,并且受到社会体制的惩罚。但你永远都不用面对你的良心,因为你没有。如果你决定杀人,你只会碰到外在的困难——你的内在没有任何声音会提出抗议。 假如没有人强行阻止你,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你生逢其时,继承了家里的一些财富,并且天生就很会激起其他人的敌意或是让他们有被剥夺的感觉,你就可以谋杀大批毫无戒心的人。如果有花不完的钞票,你甚至可以在千里之外做这些事,而且还能安全舒适地靠在椅背上,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的杰作。事实上,恐怖分子(从远方实施恐怖活动的)就是既嗜血又没有良心的人的最佳职业,因为如果你干得够好,或许能够把一个国家都搞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如果这不算是权力,那什么才是权力? 或者,我们假设完全相反的极端情况:你属于那种没有太多欲望的人,对权力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你唯一的愿望就是不要辛苦过日子。你不想跟其他人一样辛勤地工作。如果你没有良心,你可以打打盹儿、搞自己的爱好、看电视或是整天鬼混。只要将就着点儿,再加上亲朋好友的接济,这种日子就可以无限期地过下去。大家或许会交头接耳地说你没出息,或者说你实在太消沉了,是个可怜虫;如果他们受不了,或许会抱怨你是个懒鬼;等到他们更了解你之后,他们会大发雷霆,骂你是个废物、寄生虫——但他们绝对想不到你其实没有良心,你的心智跟他们的心智是截然不同的。 前言:请想象一下(3) 你从来都不会因为做了亏心事而内疚恐慌,这种感受从来都不曾压迫你的内心,或是让你在夜深人静时惊醒过来。尽管你过着没有良心的生活,但你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很不负责任或有什么好丢脸的,虽然有时候你会表面上假装感到很丢脸。如果你还很会观察他人以及他们的反应,你甚至会面无愧色地跟他们说你对过这样的生活感到很羞愧,觉得自己很糟糕。而你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这样大家就会认为你不过是意志消沉,就不会老是冲着你叫骂,或是逼你去找工作。 你会注意到,有良心的人在对他们认为“意志消沉”或是“生活混乱”的人说教的时候,会很有罪恶感。事实上,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照顾这种人,这就给了你可乘之机。哪怕你穷得要死,只要你能够跟某个人建立某种性关系,那么这个人——毫不怀疑你的真面目——就会觉得自己对你有责任,必须好好照顾你。而既然你的心愿只是不用工作,那么你的靠山就不用特别有钱,他只要受到良心的约束就可以了。 我想你应该无法想象自己是这种人,你会觉得他们都是疯子,都很危险。但这种人确实存在,而且还有专门的名称。精神卫生方面的专业人士把这种没有多少良心或是完全没有良心的状况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①,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目前的研究认为,大约有4%的人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25个人当中就有1个。这种“缺乏良心”的状况还被普遍称为“反社会人格”(sociopathy),或是大家更常听到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y)。“无罪感”(guiltlessness)其实是精神病学确认的第一种人格障碍,过去100年来,其使用过的名称还包括“病态人格性低劣”、“悖德症”和“道德低能”。 根据当前精神病学的权威机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第四版)》,如果一个人拥有下面7个特征里的3个或3个以上特征,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诊断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 2.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 3.易冲动,无法事先计划 4.易怒,对他人具有攻击性 5.毫无顾及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6.总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是偷他人的东西之后不会感到悔恨 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认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说法更像是对“犯罪”的定义,而不是对“精神病态”或“反社会人格”的定义。他们指出,反社会人格还有其他特征,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这种人很会花言巧语,也很会做表面文章,从而能够把别人迷得团团转。他们的这种个人光辉和魅力让他们看起来比周遭那些正常人更加迷人。他们比其他人更随性、更热情、更“复杂”,或是更有趣。有时候,具有这种“反社会人格魅力”的人会一直吹嘘自己有多好——“有一天这个世界将会了解我有多特别”或是“你要知道,没有人会比我对你更好”——一开始大家可能会信以为真,但相处久了就会觉得他们这么吹嘘实在很奇怪,甚至很好笑。 前言:请想象一下(4) 同时,反社会人格者对刺激的需求比正常人更大,这导致他们经常在社交、身体、经济或是法律方面冒险。他们能够诱使别人和他们一起去冒险,这是反社会人格者的特征之一。而且他们还以擅长撒谎、骗人以及利用“朋友”著称。不管这些人受了多少教育或是社会地位有多高,他们在未成年时期可能都有过行为问题,有时候还包括滥用药物或是青少年犯罪,而且他们永远都不认为他们必须对自己惹出来的麻烦负责。 此外,反社会人格者也以情感淡薄著称,他们或许会说自己很有感情,但其实却麻木不仁。他们毫无同情心,也没有兴趣跟配偶谈情说爱。一旦去掉表面的光环,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婚姻是一相情愿的,完全没有爱情基础,而且几乎都草草结束。就算反社会人格者认为配偶有价值,那也是因为他们把配偶当做个人财产,一旦失去了这一财产,他们会很愤怒,但却从来不会感到难过,也从来都不认为他们必须对配偶负责。 所有这些特征,加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列出的“症状”,就是某种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心理状态——缺乏我们最重要的第七感(良心)——的行为表现。 这个世界上大约有4%的人很疯狂,很吓人,而且都真实存在。 这4%对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统计数据吧:厌食症的患病率估计为2%,就已经快要被视为一种流行病了;而精神分裂的发生率只有大约1%,仅为反社会人格的发生率的1/4。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布,美国结肠癌的发生率是每10万人当中大约有40人,这个数字已经被认为“高得惊人”了,但反社会人格的发生率却是这个数字的100倍。简而言之,我们当中的反社会人格者比厌食症患者更多,其人数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4倍、结肠癌患者的100倍。 身为心理医生,我专门治疗受过心理创伤的幸存者。过去25年来,我治疗过数百名成年人,他们由于幼儿时受到虐待或是以前遭受过其他可怕的经历,每天都过得痛苦不堪。我已经在《精神健全的奥秘》一书里详细探讨过这些病例,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病人都饱受痛苦的折磨,包括长期焦虑、忧郁症、精神分裂,还有的人甚至无法忍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在自杀未遂之后来找我的。有些人的创伤是地震、战争等自然或人为灾难造成的,但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了坏人(通常是反社会人格者,有时候是有反社会人格的陌生人,但更典型的是有反社会人格的双亲、长辈或是兄弟姐妹)的控制或是心理摧残。我在协助病人及其家人面对他们这一生所受到的伤害,以及研究他们的病史的过程中发现,我们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伤害程度通常深远而持久,而且非常致命。我治疗了几百名幸存者,这让我确信,公开且直接地面对反社会人格的相关问题是我们所有人的当务之急。 25个人里面大概就有1个反社会人格者,即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人。这种人并不是无法理解好坏之间的分别,而是就算理解,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对错在理性上的差别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感性上的波动,也不会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敬畏上帝。2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完全没有罪恶感或是悔意,而这种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前言:请想象一下(5) 反社会人格在人类社会中的高发生率,对这个星球上的其他正常人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就算对临床上并没有受过创伤的人来说也不例外。那4%的人会把我们的人际关系、银行账户、成就、自尊和我们的太平日子毁个一干二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还是有很多人对这种疾患一无所知,或者就算有所认识,也只会想到“暴力型精神病态”(杀人凶手、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这种人一再犯法,他们如果被抓到就会被关起来,或许还会按照法律制度被处死。但一般人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我们身边的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这类人为数更多,但通常不会公然犯法,从而法律也拿这些人没办法。 比方说,我们大多数人不会想到“策划发起一场种族清洗运动”和“毫无罪恶感地跟老板讲一个同事的坏话”之间有任何对应关系。但实际上,二者不仅存在某种心理对应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令人不寒而栗。这种简单而深远的对应关系就是,这二者都欠缺一种我们都有的内在机制:当我们作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很不道德、很没伦理或很自私的决定时,这个机制就会惩罚我们。如果我们把厨房里最后一块蛋糕吃掉了,我们多少都会有点内疚感,而如果我们故意或有预谋地去伤害另一个人,就更不用说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了。没有良心的人都属于同一类人,不管他们是爱杀人的暴君还是冷酷无情的扒手。 有或没有良心是一个很根本的划分,这种划分比智力、种族甚至性别的划分更为重要。靠他人劳动过活的反社会人格者和偶尔抢便利商店的人或是当代“强盗贵族”之间的区别,或者有反社会人格的杀人犯和普通恶霸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社会地位、欲望、智力、嗜血或机会方面,而更在于心理方面——反社会人格者的心里有个空洞,他们没有良心。 对96%的人来说,良心实在太根本了,根本到我们很少想到它。大多数情况下,良心的作用好比一个反射物。除非受到极大的诱惑(感谢老天,这种诱惑在日常生活里很少发生),否则我们绝对不会认真考虑每一个道德问题。我们不会很认真地问自己,今天该不该给小孩午餐钱?该不该偷同事的公文包?该不该抛下配偶一走了之?良心一直默默地、自动地为我们决定这些事情,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就算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没有良心的话,我们要怎么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如果有人作了一个很没良心的决定,我们很自然就会替他们想出完全不正确的解释:她忘记给小孩午餐钱了;他同事应该是把公文包放错地方了;她肯定没办法跟老公过下去了。或者我们会想出很多标签来解释别人的反社会行为:他“很古怪”、“很有艺术家的气质”、“很爱跟人竞争”、“很懒惰”、“很愚蠢”或是“老是很坏”。 除了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精神病态怪物(这些人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以至于我们无法为他们辩解)以外,我们几乎看不到没有良心的人。我们会对自己和别人的智力很感兴趣,会因种族问题开战,但对于可能是划分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有没有良心——却总是不以为意。 几乎没有人——不管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教育程度有多高——知道“反社会人格”这个词的意思,而且多半不知道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小撮他们认识的人。就算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想象缺乏良心是什么感觉。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这种体验。我们能够想象完全看不见,能够想象自己得了忧郁症,能够想象自己的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能够想象中了彩票,或是其他成千上万的极端体验。我们都曾迷失在黑暗里,都曾多少有点儿忧郁,也都曾觉得自己很蠢,至少有那么一两回。大多数人早就想好了如果获得一笔意外之财的话要怎么花。而在睡梦中,我们的思想和梦境会一片混乱。 前言:请想象一下(6) 但如果我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朋友、家人、小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到底会怎么样?我们会怎么看待我们自己?不管是醒着是睡着,我们身上都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指引我们。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最接近的经历就是生理上受到极大的痛苦,以至于我们的思考能力或行为能力都暂时瘫痪。但就算受到很大的痛苦,罪恶感依然存在。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绝对的无罪感是什么样的。 良心是个无所不知的严师,它为我们的行动定下规则,如果我们违反规则,良心就会施以情感惩罚。我们从来都没有要求谁给我们良心——良心自然地存在着,就像皮肤或是心脏一样,无时无刻地存在着。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甚至无法把良心算在自己头上,而且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良心的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无罪感是一个很多人都搞不懂的医学概念。与癌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甚至其他的“人格障碍”(像是自恋)完全不同,反社会人格似乎有个道德层面的含义。大家总是认为反社会人格者很坏或是很残忍,就连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也这么认为。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海尔开发出一个称为“精神病态检测表”的工具。目前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或是临床医师都将这个检测表作为诊断工具。海尔是位冷静的科学家,关于他的研究对象,他表示:“每一个人,包括专家在内,都会被这些人欺骗、操纵或是迷惑。演技高超的精神病态者能够征服所有的人……最佳防御之道就是好好弄清楚这些掠食者的本性。”而赫维·克列莱在其1941年出版的经典教科书《精神健全的面具》中,对精神病态作出了如下指控:“对精神病态者来说,美、丑(除了外表那种)、善、恶、爱、恐怖与幽默都没有实质意义,也无法打动他。”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病态”、“反社会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态”都是错误的名称,这些名称所反映的不过是一些混乱的概念,而且把缺乏良心当做精神疾病并不是很说得过去。在这点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所有的精神疾病(包括自恋在内)都会让患者产生某种程度的痛苦或哀伤,但反社会人格这种“疾病”却不会,它不会让患者在主观上感到不适。反社会人格者通常对他们自身和他们的生活很满意,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从不会为了让病情好转而积极寻求“治疗”而通常只有在劝诱下或是作为病人有好处可捞的情况下才会接受治疗。因此,我们不禁要问,缺少良心究竟是精神障碍还是法律名称——还是其他什么东西? 反社会人格很怪异,就连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感到茫然。反社会人格的概念与灵魂以及善恶的概念非常接近,这让我们很难好好地思考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无可避免地就会变成“他们VS 我们”的问题,因此会引发科学、道德和政治上的争议,让我们头痛不已。我们要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个某种程度上讲与道德有关的现象?谁应该得到我们的专业协助,是那些“病人”还是必须忍受他们的人?既然我们用心理学研究来“诊断”反社会人格,那么我们应该“测试”谁?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我们应该把所有人都抓来测试吗?而如果有人真的被测出是反社会人格者,社会能够拿这个信息怎么办?没有其他疾病会引发这类政治不正确或专业不正确的问题,而反社会人格(我们都知道反社会人格与殴打配偶、强暴、连环杀人、好战等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心理学最后一块——也是最令人畏惧的处女地。 前言:请想象一下(7) 然而,我们最害怕提起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确定地说反社会人格不会在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身上发生效用?反社会人格究竟是一种疾患,还是一种官能症?而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同样很不确定,让人头疼不已,那就是:良心一定会在有良心的人身上发生效用吗?还是说良心不过是用来封锁社会大众的心理栅栏?不管我们有没有明说,我们多少都会有过这种怀疑,因为千百年来,就算时至今日,许多举世闻名的人都是那种没有道德的人。在我们当今的文化里,利用别人已经变成一种潮流,而不讲良心的商业行径显然能够赚得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在个人层面上,大多数人也都可以从他们的生活当中看到许多例子,不讲道德的人就能成功,而有良心的人经常看起来像傻瓜一样。 到底是恶人有恶报,还是好人没好报?那些没有良心的少数人最后会统治这个世界吗? 这正是本书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2001年“9·11”事件过后,我就想到了这个主题。“9·11”事件让所有有良心的人都深陷于痛苦之中,有些人甚至感到绝望。我平常是个乐观的人,但当时,我跟很多心理学家以及研究人性的学生一样,都害怕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会卷进充满仇恨的冲突与旷日持久的复仇战争。每当我想要休息或是睡觉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冒出一首30年前的老歌的:“撒旦大笑,张开翅膀。”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看见撒旦张开了翅膀,讽刺地笑着,而从残骸里飞出来的并不是恐怖分子,而是操纵人类的恶魔——他们利用恐怖分子干的好事点燃了全世界的仇恨。 有一次,在和一位同事的电话谈话中,我开始对“反社会人格VS 良心”这个题目产生兴趣。我这个同事是个好人,平常很乐观,很会鼓舞人,但他当时也跟世人一样震惊和沮丧。我们讨论起一个我们共同的病人,他的自杀症状变得更加严重,显然是因为美国出了这样一场大灾难(但从那以后,他的病情又有显著的好转,真是谢天谢地)。同事说他充满了罪恶感,因为他觉得自己被撕裂了,所以能够给病人的情绪能量或许没有以往那么多了。我这个同事是个很关心病人、很有责任感的心理医生,但他现在被这个事件击垮了,就跟其他人一样,他觉得很无力。他自我批判到一半时突然停了下来,叹了一口气,然后用一种很疲惫的声音(完全不像他平时的声音)对我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我真纳闷人为什么要有良心?良心只会让你吃亏。” 他的问题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他平常是个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的人,愤世嫉俗实在不像他的作风。过了一会儿,我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他。我说:“好吧,伯尼,那你告诉我,如果你可以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像你现在这样有良心,还是会选择当个什么事情都……呃,做得出来的反社会人格者?” 他考虑了一下说:“你是对的。我会选择有良心。” “为什么?”我强迫他想。 他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嗯……”。最后,他说道:“你知道吗,玛莎,我不知道原因。我只知道我会选择有良心。” 或许是我一相情愿,不过我觉得伯尼说完这些话之后,他的声音就有了些许变化,听起来不再那么有挫败感了。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某个心理专业组织为纽约和华盛顿的居民提供帮助的计划。 后记:请再想象一下(1) 那次谈话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在思考同事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要有良心?”以及他的选择——宁可受良心约束,也不愿没有良心。而且,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道德家或神学家或许能够给出答案,“因为这是对的”或是“因为我想当个好人”,可是我这位心理医生朋友竟然没办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答案。 我强烈地感到我们需要知道心理学方面的理由,特别是在此时此刻,在这个已经快要毁于全球性的商业骗局、恐怖主义以及仇恨之战的世界,我们需要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当个有良心的人比当个没有罪恶感或悔意的人更好。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本书就是我身为一名心理医生对“为什么要有良心?”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先讨论了没有良心的人,也就是反社会人格者,探讨他们的行为举止及其感受,从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良心的价值,发现良心的意义,因为其他96%的人都拥有会惹恼他们、会让他们感到痛苦、会约束他们行为(这一点是真的)的良心。接下来,我还会赞扬那个微小的声音以及拥有良心的大多数人,他们都无法想象任何其他的生存方式。这本书正是为他们所写的。 我也打算用这本书来提醒好人,“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应对之道。身为心理医生,我已经看过太多生命差点儿毁于少数一些没有良心的人的决定和行动。这些人不仅非常危险,而且难以辨认。就算他们并没有使用身体上的暴力——尤其是当他们跟我们很熟或是很亲近的时候——他们也拥有足够的能力来毁掉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有能力让整个人类社会变成危险之地。在我看来,没有良心的人支配其他有良心的人,就是著名小说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其小说《夜色温柔》中所说的“弱者”的一个恐怖例子。我认为所有有良心的人都应该多去了解这些没有良心的人的日常行为,这样才能够辨识,从而好好对付这些没有道德而又残酷无情的人。 说到良心,我们似乎很容易走极端。只要打开电视,我们就能够看到这种会让人觉得很疑惑的二分世界:有人趴在地上从排水管里救出一只受困的小狗,而接下来的报道却是有人大肆屠杀妇孺,尸体堆积如山。而在日常生活里,虽然我们的生活很寻常,一点儿都不戏剧化,但这样的对比还是随处可见:清晨,有个朝气蓬勃的人特地把一张我们掉在地上的10元钞票交还给我们,而到了下午,又有人一脸奸笑地故意超我们的车。 考虑到我们每天都在见证这种彻底的对立,我们更需要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两种极端的性格与行为。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我们需要了解经常违反社会公益但却不会产生罪恶感的人。唯有先弄清楚这类人的本性,才能想出对付他们的办法;唯有先辨识出黑暗,才能真正肯定光明的价值。 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减少反社会人格者对我们生活的毁灭性冲击。有良心的人可以从本书学到如何辨识自己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也可以学到如何对付他们。最起码,本书能让你保护自己还有自己所爱的人不至于受到反社会人格者的伤害。 后记:请再想象一下(2) 只顾自己吃饱,却让邻居挨饿的人不是真正的穆斯林。——穆罕默德 人就算得到了全世界,却丧失了灵魂,又能获得什么益处呢? ——耶稣 一个知道如何分裂原子,而内心却没有爱的人,实际上变成了一只恐怖的怪物。——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良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我们这些拥有爱的能力也拥有良心的人真是非常幸运,就算我们只是每日重复日常的生活。 而且良心很普通,是一种自发的反应。良心不会炫耀,也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凯瑟琳和弗雷德在解救土拨鼠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什么高尚的原则,虽然事后证明他们是很高尚的人。他们并不是多么虔诚、多么勇敢的人,也不是特别有能耐,当然也不是多明事理。他们只是觉得,设法拯救动物是对的事情,而且也会让他们觉得很高兴。用一句大家都懂的老话来说,把那块石头移开“对灵魂有益”。 就良心而言,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已经从相信对错是神赐的、永远不变的知识,演变到相信弗洛伊德的“会惩罚人的超我”概念,再演变到相信良心是建立在我们彼此正常且正面的关系上。良心是建立在我们情感依附上的责任感,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纯粹的心理构造。不过,良心不仅是哲学和神学的源头,也是心理学和灵性的交会点,得到心理学、主要宗教和灵性传统的一致认同。行为科学、进化心理学以及所有传统的神学——甚至激进的唯物主义或强调心灵的神秘主义——都同意,不管是对一群人还是对一个人来说,拥有强烈的良心是很有好处的,而没有良心通常都会酿成大祸。 心理学家会说,当我们为别人的福祉负起某种责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行动很自然(也就是“自我协调的”),而我们的生活满意度也会提高。《圣经》说得好,“施比受更幸福”。身为心理学家,我可以告诉你欠缺这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责任感会让一个人只想要控制,然后他的人生就毁了,到最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佛陀说:“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科尔比和戴蒙通过他们对道德楷模所作的心理研究得出:“‘积极’包括乐观、爱和喜乐……因此‘积极’跟道德息息相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那些道德楷模的人生里得到印证。”佛陀也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为了安全地走出人生的迷宫,一个人需要智慧的光照和德行的指引”。 还有一条“黄金律”(Golden Rule)谈的是互惠,这是人类最古老的伦理标准,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最简明、最容易操作的道德哲学。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成语。而耶稣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其实是参考由来已久的犹太谚语——“你们不喜欢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不要怎样待人。只有这条律则,其余都只是注释而已”。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告诉印度教的信徒:“达摩就是会对你们造成伤害的事情,就不要拿去待人。”很多原住民传统也有这类说法。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说:“想要拿削尖的棍子去刺雏鸟的人,应该先在自己身上试试有多痛。”而北美的拉科塔人的宗教长老黑麋鹿也说:“万物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怎样待万物,我们就怎样待我们自己。万物都是合一的。” 后记:请再想象一下(3) 那些没有恪遵道德互惠的宗教本质上都很冷血,都只能存在于一时,而因为有这类宗教的存在,就使古老的“黄金律”显得更吸引人。为了说明,我可以举一个例子——“造物运动”。这是一个名叫“造物主世界教会”的反犹太人、反基督教的团体,他们热爱“白种人”,并且憎恨其他所有人种。照他们的教义,不是“白人”的人就被定义为“泥种人”。“造物运动”的主要道德戒律可以表述如下:对白种人有益的都是最高的德行,对白种人有害的都是终极的罪恶。毫不奇怪,它的长期目标就是让“白种人”统治这个世界。 但相较之下,大多数的宗教和灵性传统都遵守“黄金律”,也都信奉黑麋鹿“万物合一”的理念。有些宗教把这个一体性当做基本教义。比方说,“犹太—基督教”要他们的信徒去爱他们的邻人,而东方的神秘主义认为,个体性或是自我首先是虚幻的,我们跟神没有区别,我们彼此也没有区别,因此,从灵性层面来说,我们就是我们的邻人。越南的佛教上师一行禅师在他的著作《步步安乐行》里设法用“我们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样的说法向西方人解释这个东方思维。我们跟宇宙万物息息相关,而且就因为我们相互依存,所以我们不应该只顾着追求我们个人的成就和权力。 一体性的信念在“犹太‑基督教”中虽然不像其他宗教那么明显,但也构成其重要的一部分。1939年,欧洲又发生了一场意欲主宰世界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欧洲动荡不安,犹太教的神学家、哲学家马丁·布伯在特拉维夫举办的“巴勒斯坦全国教师会议”上致辞说:“当今世界充满了骇人听闻的问题。能够飞越这一深渊,以及所有时代的所有深渊的是:能够振翅高飞的灵性与创造性的道。教师能够帮助一个人,让他感受到他与万物合一,而这种感觉就能够让他再度与上帝面对面。” 宗教和神经心理学有许多交集,佛教对反社会人格的看法就特别强调其中一个很有趣的交集。佛教认为,反社会人格或许就是人生的一门课程,这门课并不是由生理优势或是劣势来教的,而是由“情感无能”来教的。换句话说,有些人必须体验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或是没有双腿,或是当个乞丐或其他身份的人是什么样的感觉,而没有良心的人就必须体验当个无法关心别人的人是什么样的感觉。但这个说法很奇怪,因为我们会觉得这都是业造成的,从而可能就会同情反社会人格者,就像我们同情盲人孤儿一样,不管我们是否相信业力轮回。 虽然心理学承认同情与一体感的价值,但他们到目前为止都还无法直接证明这些价值的存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价值能够增加生活满意度,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建议,让正常儿童接受更多的道德教育,或是让成年人多付出、多当义工。但心理学家传统上还是对“强化人际界限”或是“自我肯定训练”这样的课题更感兴趣。说到这里,和灵性有关的心理学让我想起了印度一则叫做“智慧女人的宝石”的古老寓言。这则寓言的作者已经不可考了,但我们可以在一本1994年出版的、由阿瑟·纳汉所编纂的故事集里找到这则寓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是由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第一部分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1) 有个很有智慧的女人在山中旅行时,在溪里发现了一块宝石。第二天,她碰到一个饥肠辘辘的旅人,这个很有智慧的女人打开自己的包袱,拿出食物分给那个旅人吃。那个饥肠辘辘的旅人看到了那块宝石,于是就开口跟这个女人讨宝石。她毫不犹豫就送给了他。 那个旅人离开了,因为突如其来的好运而欣喜若狂。他知道这块宝石很值钱,能够让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但过了几天后,他又把那块宝石送了回来。 “我在想,”他说道,“我知道这块宝石很值钱,但我还是把这块宝石送回来,因为我希望你能够给我更宝贵的东西——我希望你能够给我的是你身上那个‘让你能够毫不犹豫就把宝石送给我’的东西。” 佛教徒都很有智慧,也都很快乐。这些人让我们联想到科尔比和戴蒙所说的那种拥有最大限度良心的道德楷模,像是苏西·瓦勒德斯,她在墨西哥为穷人提供食物,还有杰克·科尔曼这位前任校长,他通过当挖水沟工人、清洁队员以及流浪者来培养他的相互依存感。佛教和尚和道德楷模都指出,通过最大限度的良心而觉察到我们跟其他人相互依存,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也能够让我们变得幸福快乐。事实上,科尔比和戴蒙表示,他们研究的道德楷模大多很实际,很了解人类的真实处境,而且也都很清楚他们的能力有限,所以不见得能改变这些状况。不仅如此,更多良心不仅能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认知,还能让他们拥有强烈而且持久不变的感受,让他们觉得他们是大我的一部分。 事实上,良心似乎是心理学与灵性的核心,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知道良心就是建立在情感联系上的道德感,而且也已经知道良心能够带来相当多的好处。在宗教和灵性里,这种体验称为“一体性”、“合一”、“相互依存”等;在心理学里,这个东西称为“良心”或是“道德感”。不管怎么称呼,它都能够把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整合在一起。良心遍布我们的基因、我们的大脑,或许还有我们的灵魂,千百年来都对着我们那些最优秀的传统和最值得钦佩的成员说话。良心的声音很微小,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设法告诉我们,我们在进化层面上、情感层面上和灵性层面上都是合一的,而我们如果想要寻找平和与快乐的话,就得用这种方式来为人处世。 良心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良心会强迫我们离开自己的身体,进入别人的体内,或甚至是与“绝对真理”接触。良心建立在我们跟他人的情感联系上,其最纯粹的形式就是爱。而且更奇妙的是,神秘心理学家与进化心理学家都同意(他们很少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人的天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这个结论跟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完全相反,我们通常对自己的本性都很悲观。 神学家和科学家都同意人性本善,但人类会犯两个违反人性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控制别人或是控制世界的欲望。这个欲望源自人的一种错觉,即认为控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这种错觉牢牢印在反社会人格者的脑海里。而第二个错误就是道德排他。我们知道把“他者”——另一个性别的人、别的种族、外国人、“敌人”甚至是反社会人格者——贴上“畜生”的标签是后患无穷的,而这也是“我们应该如何应付违反道德的人”这个问题在神学和心理学上都很难回答的原因所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没有良心的人可能会带来重大灾难的挑战?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对这个问题依然一筹莫展,但这个问题越来越紧迫了。毕竟,魔鬼也在不断进化。 至于“谁运气比较好”这个问题,是残忍无情的人,还是受良心约束的你?我要请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没有第七感的话,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这一次,在你想象你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财富的时候,想象你永远都很悠闲自在、永远都不会有罪恶感的时候,也请你想象一下良心(而且只有良心)能够给一个人的生命带来的好处,或是良心已经给你的生命带来的好处。请你想象以下这些人的脸庞:你最爱的人、你愿意为他放弃所有财产的人、如果情况需要你会跑进着火的房子去救他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好朋友、终身伴侣、子女。请设法想象一下这个人的脸庞(父母的、儿女的)正哭得很伤心,或是笑得很开心。 现在请你想象一下,你看着这个人的脸庞,但却一点儿感情也没有,你不爱这个人,也没有救他的欲望,你甚至还会笑得很开心。 但不要想得太久,当然如果你是没有良心、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罪恶感的人的话,那么你一辈子情感都会如此空虚。请你变回原来那个有感情的你。请你想象你正在看着你心爱的人,抚摸他的脸颊,聆听他愉快的笑声。 良心用这种方式赐福给我们,每天都赋予我们这种意义。如果没有良心的话,我们的情感就会变得空虚无聊,我们就会把光阴都浪费在无益的事情上。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大多数时候,良心都太普通、太自发了,所以我们甚至不会注意到。可是良心比我们强大得多。身为心理学家以及公民,我会把票投给有良心的人,投给能够爱人、能够作出承诺的人,投给慷慨和善的人。那些认为伤害别人是错的而仁慈是对的人,那些日常举动都受到道德指引的人,我会被他们打动。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有的年长,有的年轻;有的已经过世几百年了,有的即将出生。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他们是最睿智、最专注的一群人。他们是——永远都是——人类的希望。 第一部分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2) 没有良心的人通常认为他们的生存方式优于我们。他们经常说别人怎么都那么天真,怎么都会良心不安。或者,他们会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不愿意操纵别人,哪怕为了实现他们最重要的野心。 良心是我们的灵魂之窗,邪恶则是窗帘。——英国诗人、作家、批评家,道格·荷顿 斯基普从8岁起,一直到去马萨诸塞州上高中为止,每年夏天都要和家人一起到弗吉尼亚州山上的一个小湖边度假。他很喜欢去那里玩。在那里其实没太多事情可做,但他发明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游戏,所以就算其他时候都很无聊也无所谓。事实上,他冬天去上学的时候,如果哪个笨蛋老师一直在那里喋喋不休,他就会开始神游,回想自己在弗吉尼亚州湖边玩游戏的情景,然后就会开心得笑出声来。 斯基普从小就资质聪颖,俊俏可人,他的父母、父母的朋友甚至他的老师都一再提到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的成绩如此平庸,以及为什么他长大以后似乎对跟女孩子约会没什么兴趣。但他们并不知道,斯基普从11岁起就和很多女孩约会了,但并不是他的父母或是老师所以为的那种方式。总是有人,通常都是比他年长的女孩,会为他的甜言蜜语与迷人笑容所倾倒。女孩通常都会偷偷把他带进房间,但有时候他们只会到游乐园里找个隐秘的角落,或是躲在垒球场的露天看台底下。至于他的成绩,他确实天资聪颖(可以每一科都拿A+),轻轻松松就可以每一科都拿C,而他也的确每一科都拿C。他时不时还可以拿个B,这让他很高兴,因为他从来都不读书的。老师都很喜欢他,他们似乎跟女孩一样都无法抗拒他的笑容和恭维,而每个人都认为小斯基普最后会上一所好高中,接着再上一所好大学,虽然他的成绩很一般。 他的父母很有钱,用其他小孩的话来说,他们家“有钱得要命”。他大概12岁时就好几次坐在他卧室里父母给他买的古式翻盖书桌前,对着自己从爸爸的书房里偷来的几张财务记录,计算等他爸妈死后他能分到多少钱。那些财务记录看起来像天书一样,而且也不完整,但就算他无法算出准确金额,他也很清楚有朝一日他将变得非常有钱。 尽管如此,斯基普还是有个小烦恼——他大多数时间都无聊得要命。就算是跟女孩子玩、捉弄老师,或是想着他的钱来消磨时间,也没办法让他兴奋超过半小时——算家里有多少财富确实是很好的消遣,但这些钱还不是他的,因为他还只是个小孩——只有一件事情能够让他摆脱无聊,那就是他在弗吉尼亚州才能享受到的乐趣。在弗吉尼亚州的假期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他第一次到那是在他8岁那年的夏天,那回他用剪刀把青蛙戳死,并且还希望能够想出别的法子来杀青蛙。他发现他可以用在钓鱼小屋里找到的渔网来捕青蛙,只要把渔网撒在泥泞的湖岸上,一下子就捕到青蛙了。他会抓住青蛙让它们翻过身,然后把它们圆滚滚的大肚子戳破,再把它们翻过来欣赏它们果冻般呆滞的眼睛。随着血慢慢流光,它们的眼睛就不动了。然后他会使尽吃奶的力气把青蛙尸体扔进湖里,扔得越远越好。他一边扔还一边对着死掉的青蛙大喊:“真是太可怜了,你这只恶心的小青蛙!” 第一部分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3) 湖里的青蛙实在太多了,他每次都要杀上好几个小时,但看起来还是有成千上万只青蛙等着他明天再来杀。但等到第一年夏天结束的时候,斯基普已经厌倦了用戳的方式把青蛙弄死,他觉得可以找到更好玩的方法——如果把这些肥嘟嘟的家伙炸掉一定很酷!为此,他制订了一个完美的计划。那年回家以后,他结识了好几个年纪比他大的男孩,有个叫蒂姆的男孩跟他特别熟。蒂姆每年4月放春假的时候都会和全家人去南卡罗来纳州玩。斯基普听说南卡罗来纳州有卖鞭炮的,而且很容易就能买到。他只要稍微给蒂姆一点儿甜头,就能让蒂姆帮他买一些鞭炮,然后藏在行李箱底部偷偷带回来。蒂姆一定不敢干这种事,但只要斯基普敲敲边鼓,再给他一些钱,他就会铤而走险的。第二年夏天,斯基普再杀青蛙就不需要用剪刀,而可以用鞭炮了! 在屋子里找钱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个计划进行得很顺利。第二年4月,他已经弄到了300美元,其中200美元用来买一盒叫做“星条旗”的鞭炮,他曾经在一本枪支杂志上看过介绍,另外100美元是用来打点蒂姆的。斯基普最后终于得手,他觉得这些鞭炮真是太棒了。他之所以决定买“星条旗”是因为里头有最多小得几乎能够塞进青蛙嘴里的小炮。这个鞭炮盒里有许多“罗马焰火”、“淑女手指”——一种细细的红色小炮,以及一串1英寸大小、叫做“巫师”的炸药包,还有他的最爱——几个2英寸长的小炸药包,放在一个贴着“致命毁灭”标签的盒子里,上面还画着一个骷髅头和两根交叉的骨头的图案。 第二年夏天,他把这些鞭炮一个一个塞进捉来的青蛙嘴里,把鞭炮点燃,再把青蛙扔到湖面的上空;有时候也他丢在地上,然后赶紧跑到远处欣赏青蛙爆炸的景象。演出实在太壮观了:血淋淋、黏糊糊的,火光四射,有时候还伴有巨大的声响和色彩缤纷的烟花。实在太精彩了,他很快就想找观众来欣赏自己的杰作。一天下午,他怂恿6岁的妹妹克莱尔跟他去湖边,叫她帮忙捉一只青蛙,接着就在她的眼前表演了一出空中爆炸秀。克莱尔像疯了一样尖叫,使尽吃奶的力气飞奔回家。 他们家那栋豪华的度假别墅离湖边只有半英里远,所以斯基普的爸妈听得见爆炸声,他们猜想斯基普一定是在湖边放鞭炮。他们过了很久以后才明白,他并不是那种好控制的小孩,而且他们跟他相处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他们并没有处理鞭炮的事,即使克莱尔跑回家告诉她妈妈斯基普是在炸青蛙,他们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斯基普的妈妈把图书室里的录音机开到最大声,而克莱尔则设法把她的猫艾米丽藏好。 超级斯基普就是反社会人格者。他没有良心,没有建立在对他人的情感依附上的责任感。我们可以拿他日后的人生(等一下就会谈到)当做范例,以此了解没有良心的聪明人是什么样子。 就像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我们没有良心的话会有什么感觉一样,我们也很难用想象力来构建这类人的精确图像。这种人没有道德,也不关心别人,最后的下场会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吗?还是说他一直都在威胁别人,怒骂别人,都在胡说八道?我们通常都会说斯基普长大以后一定会变成杀人凶手——他最后或许会为了钱把父母都杀了,或许会把自己弄死,或许会被关进一间高度戒备的监狱。这些事情听起来都很有可能发生,但实际上却都没发生——斯基普依然活得好好的,他从来都没有把谁杀掉,至少没有直接动手,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哪座监狱里见过他。相反,他还没继承父母的钱,就已经飞黄腾达、富甲一方了。如果你现在在餐厅里遇见他,或是在街头上跟他擦肩而过的话,他看起来就是一个西装革履、整洁体面的中年男子。 第一部分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4) 怎么会这样呢?他痊愈了吗?他改过向善了吗?都没有。实际上,他变得更坏了。他已经变成超级斯基普了。 斯基普靠着他还可以的成绩、非凡的魅力以及家里的影响力,真的进了马萨诸塞州一所寄宿高中。他的家人都如释重负,一方面是因为那所学校要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就要远离他们的生活了。他的老师仍然觉得他很有魅力,但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已经知道他很爱操纵人,都很怕他。克莱尔有时候会说“斯基普的眼神很奇怪”,但她的母亲只会恶狠狠地瞪她一眼,仿佛是在说“我不想谈这件事情”。不过,其他人看见的只是一张年轻英俊的面孔。 斯基普大学的时候,他父亲的母校(也是他祖父的母校)接受了他的申请。入学以后,他就成了派对明星和少女杀手,也因此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他大学也是以平均C的成绩毕业,然后到了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学校念MBA——之所以决定念MBA,是因为他发现他在商业界可以如鱼得水,而且还能用他与生俱来的本事来娱乐自己。他的成绩并没有提高,但他向人施展魅力让他们做他希望他们做的事情的能力却长进不少。 他26岁的时候进了Arika公司,这家公司制造开采金属矿产所需的爆破岩石、凿岩、载运等设备。他在所有关键时刻都会刻意展现他那蓝得令人心醉的双眸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笑容,他的老板认为他在激励业务代表、跟重要人士接触等方面似乎拥有非比寻常的天分。至于斯基普,他已经发现操纵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并不比他小时候劝说蒂姆去南卡罗来纳州度假时帮他买鞭炮难多少,而撒谎(他的谎撒得越来越天衣无缝)当然也变得跟家常便饭一样简单。更棒的是,斯基普长久以来都觉得人生很无聊,但他现在非常享受快进快出的冒险所带来的刺激,而且他比一般人更乐于冒没人敢冒的大风险。进这家公司还没满三年的时候,他就已经去过智利找铜矿,也去过南非找金矿了,他的作为最后让Arika成为全球第三大矿井与露天矿坑采矿设备供货商。Arika公司的创始人非常赏识斯基普(但斯基普私底下却认为他是个笨蛋),所以送了斯基普一辆全新的法拉利跑车作为他“为公司卖命的礼物”。 他在30岁的时候与朱丽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朱丽叶年仅23岁,是一个甜美可爱、说话温柔的女孩,她的父亲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靠探勘石油致富的亿万富翁,视朱丽叶为掌上明珠。斯基普很确定朱丽叶的父亲把他看做他这辈子最想要的那种儿子,出类拔萃而且野心勃勃;而斯基普则把他身家亿万的岳父看做一张在世界上畅行无阻的通行证。至于他那即将过门的妻子,则是一位甜美可爱而又循规蹈矩的淑女(他的看法相当正确),她会全然接受她将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妻子兼他的公关秘书,而且她也会假装不知道斯基普还是跟以前一样——不仅不负责任,而且还会到处拈花惹草。她在他的保护之下会很引人注目,受人敬重,而且她会把嘴巴闭得紧紧的。 结婚前一个星期,斯基普的母亲——她现在跟朱丽叶已经比跟她儿子还亲了——质问她的儿子:“你们的婚姻……你真的要毁了她的人生吗?”斯基普一开始跟以前一样,并没有把她的话当回事。但接着他好像突然发觉这件事情很有意思,于是咧嘴大笑,对母亲答道:“我们俩都很清楚她是永远都不会发现的。”斯基普的母亲有好一会儿搞不清楚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但随后就被自己儿子的无情吓得浑身发抖。 第一部分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5) 他已经结婚了,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席之地,而且每年还给Arika带来近8000万美元的业绩,所以斯基普在36岁生日之前就当上了该公司国际部门的总裁,而且也进入了董事会。此时,他和朱丽叶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他所伪装的顾家好男人的公众形象就此完成。在他为公司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同时,公司也不得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员工有时候会抱怨他“乱骂人”或是“很严厉”。有个女秘书声称斯基普逼她坐在他的腿上,而在她反抗的时候,斯基普竟把她的手折断了,她为此控告Arika。这件官司后来是庭外和解的,Arika以5万美元为交换条件让她闭嘴。坦白说,5万美元对他们公司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他可是“超级斯基普”啊,他的老板很明白他值得他们花这笔钱。 对于这件事情,斯基普后来私底下是这么说的:“这个娘们儿简直疯了,是她自己把手弄断的。想跟我斗,
/
本文档为【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