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金华工业园区

2012-04-25 10页 doc 63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8891

暂无简介

举报
金华工业园区金华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制订科学合理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发展规划,对于我市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浙中城市群,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并与《金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金华市城市化发展纲要》、《金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金华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金华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各县...
金华工业园区
金华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制订科学合理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发展规划,对于我市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浙中城市群,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并与《金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金华市城市化发展纲要》、《金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金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金华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金华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各县(市)生态环境功能区等规划相衔接。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我市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与布局导向,指导重点园区整合提升,力求使开发区发展与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和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     一、我市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园区化战略,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十五”建设目标,开发区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活力最强、吸引外资最多、产业集聚度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区域。开发区的发展为我市产业集聚提升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了平台,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开发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2005年,我市开发区完成销售产值926.04亿元,比2001年翻了三番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产值668.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5%。     截止2005年底,全市开发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151.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200.4亿元,入区企业8038家,企业完成固定资产实际投入647.13亿元,引进境外企业479家,引进外资11.1亿美元,建造标准厂房315.3万平方米。形成了以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龙头,50多个重点工业功能区为基础的开发区发展体系。其中金华、义乌、永康开发区的年工业产值均已超过100亿元。     2005年,我市开发区入区企业平均经济密度达到15亿元/平方公里,每亩纳税额达到3.1万元,工业集聚度和产出率正逐年提高。     2.开发区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依托开发区,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汽摩配、轻工纺织、五金工具、医药化工、电子、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几个比较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先后获得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16个。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005年,我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集群有48个,其中10-15亿元的有34个,50亿元以上的有6个,五金产业、小商品制造中的纺织业等已成为近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且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聚集各类工业企业14万家,从业人员60余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     金华开发区形成了以青年汽车集团公司和今飞机械集团公司为龙头的汽摩配产业,成为市区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小商品产业群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针织内衣、针织袜业、塑料制品、文体用品、彩印包装、皮具箱包、手工艺品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通过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额达260亿元,出口额达1700-2000亿元(以集装箱出口货物价值估算),且辐射带动了浦江、武义、兰溪及金华市区。永康开发区聚集了1000多家五金行业企业,其中9家为全国行业龙头企业,12家为大型集团企业,集聚效应明显。     3.开发区成为城镇扩张的主要功能区。     开发区构筑了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提供了大量社会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城市人口集聚和城市化步伐,不少开发区已成为城市的新功能区。金华开发区已经成为金华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10万多个就业岗位;婺城新城区和金东新城区成为市区新城区建设的重要两翼,金西开发区、金东开发区建设,完全按一个新城,当地农民共享城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居住质量;义乌开发区吸引了12万外来人口就业,是当地人口的2.7倍。截止2005年底,我市开发区累计开发面积151.3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3个金华城。     4.开发区成为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域。     2005年,我市开发区入区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01年的6倍;累计入区企业数由2001年的1071家上升到2005年底的8038家;吸纳外来投资资金33.38亿元,其中引进境外资金3.43亿美元,占全市的75%。开发区建设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提升了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信心,同时开发区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主阵地。     (二)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市开发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和优势。     (1)产业大转移的机遇。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进程的加速,制造业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承接“世界制造业”的理想之地;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正在向“三小时”以外的长三角城市和地区延伸。对于处在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空间宽广和极具潜在优势的金华来说,无疑具有新机遇、新挑战,金华完全有条件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发区必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承接产业转移也必将成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我市区域发展新阶段和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市已进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调整特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市场需求空间不断拓展,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的溢出趋势日益明显,跨区域组合生产要素能力增强,利用国内外、市内外资源、市场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增长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职能转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获取优势进一步显现。从全省看,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地处浙中的金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将赋予更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对我市“十一五”的发展将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也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3)专业市场的优势。金华是市场大市,已基本形成以大型专业市场为龙头、中小型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较强。2005年,我市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达387个、市场交易额899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市场有39个、超百亿元市场2个。金华商城、东阳建材城、浦江水晶城等一批专业市场也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和创新平台。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市场规模和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工贸联动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特点。     (4)发达的民营经济,民间资金相对充裕的优势。我市民营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占整个工业经济的九成以上。到2006年末,我市金融系统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776亿元,民间资金十分充裕。     (5)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潜在优势。我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条件良好,产业空间宽广。市域内土地面积为10918平方公里,在全省仅排在丽水、杭州和温州之后,位列第四;耕地面积每万人368.7公顷,位列全省第五;市域内拥有丰富的黄土缓坡地,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的后备资源相对宽裕,这将成为我市开发区十分重要的发展要素资源。     (6)交通枢纽地位提升优势。我市地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通向南方和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浙赣铁路横贯全境,金温、金千铁路交汇接轨,形成“十”字型的铁路枢纽,铁路枢纽地位仅次于杭州;杭金衢、金丽温、甬金、临金、台缙、诸永六条高速公路交汇金华,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浙中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而且基本完成了与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网”和东南沿海大通道的对接。现代化条件下的交通信息条件,使我市与上海经济圈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小,并将进一步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步伐,这对推动地区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7)形成了促进开发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导向明、效果好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人心,合力兴工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开发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主要载体,各级政府进一步创新了发展理念、管理体制和服务,走上了集聚集约发展服务之路,推行“授权管理、封闭运行”的方法,实行“一个窗口”审批、“一个口子”收费,完善了全程办事代理制。     2.主要挑战。     (1)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偏低,产业内缺乏具有跨国、跨地区经营特征的大企业、大集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尚处于借助增量结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结构性、素质性问仍然比较突出,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任务较重。     (2)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我市开发区发展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圈多建少”、“圈而不建”的现象依然存在,投资强度、经济密度不高,主要还是依靠优惠政策和低廉的要素成本吸引外来投资。利用外资总体质量不高,引进的项目总体上还是以“低、小、散”项目居多,对提升产业层次的作用还不突出。     (3)开发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与企业需求以及城市功能要求还不协调。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势弱化,办事效率不高,企业办事难现象还客观存在。     (4)要素资源瓶颈制约亟待解决。由于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以及土地开发后备资源的减少,建设用地紧张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显得明显不足;由于土地出让面积大幅减少,银行收紧贷款,开发区建设资金普遍紧张。     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开发区发展,我市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城市群、建设大金华”的战略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的园区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和促进开发区走整合、提升、发展之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我市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资源利用高效,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生态型、示范型的产业集聚区,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城市化发展相促进原则。 将开发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在产业定位和布局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互动。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开发区集聚,真正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最终实现以开发区发展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一步构建完善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体系,突出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2.坚持集群发展原则。 集聚发展是现代工业发展布局的趋势和要求,产业集群是现代区域经济的先进生产组织方式。我市开发区发展要突出培育产业集群,把形成和提高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特色竞争力的立足点。要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特色平台、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招商选资、项目把关等方面着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几个能够统领金华发展、高成长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坚持自主创新原则。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自主品牌,增强科技对开发区发展的支撑力。深入实施科技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开发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结构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开发区。     4.坚持开放带动原则。     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改善开发区发展环境,构筑各类开放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借助外来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开发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人、产业、城市、生态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积极开展开发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产业,建设绿色开发区。在资源利用上,更加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能源、水等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促进开发区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按照培育八大优势产业集群,构筑四大产业带,重点建设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本思路,把我市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集聚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成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     2.到2010年,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期:     ——开发指标:全市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增加开发区土地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亿元,新引进入园企业2000家,入园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     ——经济指标:全市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亿元,销售产值超2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60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0%以上。     ——效益指标:入园企业净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15亿元以上,建成区达产期综合平均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亿元以上,省级园区达到30亿元以上,税收贡献率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亿元以上。     ——集聚指标:形成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达到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50个,100亿元以上10个。10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区10个;100亿元大型集团企业5家,5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利用外资占全社会60%以上。     ——创新指标: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把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0个以上,争取有30个以上优势产品的销售量列全国第一;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环境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建成生态园区10个以上。 三、产业结构布局     开发区发展重点培育以“一基地、两中心和五大产业区”为主体的8个销售收入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一基地”:     浙中汽车产业基地。以金华市区和永康市为主要集聚区,依托金华开发区、婺城新城区、永康开发区和武义开发区等,重点发展豪华大客车、轿车、城市公交车、休闲车、重型卡车等汽车制造和汽摩配产业,加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产业影响的浙中汽车产业基地。一是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充分利用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重点制造豪华大客车、轿车、城市公交车、休闲车、豪华大吨位重卡、特种汽车、农用运输车、小型休闲车及摩托车等系列产品,重点培育好金华尼奥普兰和永康众泰两大品牌。二是整合现有的汽摩配生产企业,鼓励、支持金华市区和永康市等地有实力的汽车配件加工制造企业发展整车生产;积极引导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为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努力进入国内外汽车大企业的配套零部件采购体系,培育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汽摩配产业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三是加大工艺技术装备的改造力度,全面提高研发和制造水平,提高自主加工和创造能力,大力开发和生产体现汽车制造发展趋势的关键零部件、可形成出口优势的零部件、具有先进水平的部件总成,增加产品附加值;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汽摩配产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拓展。     ——“两中心”:     中国小商品制造中心。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产业核心,向周边呈放射状分布,依托义乌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金华开发区、金东开发区、金西开发区、东阳开发区、浦江开发区和磐安工业园区等,重点发展无纺布、针织内衣、袜业、服装、毛纺、家纺、绣品、化妆品、皮具箱包、圣诞礼品、玩具、饰品、印刷品、塑料制品、文体用品、织带、拉链、水晶工艺品、挂锁等系列小商品。发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优势,推动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加快转移,推动小商品市场优势向小商品加工制造优势加快扩散。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做专做精小商品,力求在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系列化,尤其是品牌化上实现突破,要在继续保持价格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差异性竞争的新优势,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日用小商品制造中心。在巩固国内市场强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日用小商品的主要供应地。     中国五金机械制造中心。以永康、武义和市区为主,依托永康开发区、武义开发区、金华开发区、婺城新城区和金东新城区等,重点开发生产高档电动工具、五金手工具、工量具、园林工具、日用五金、衡器、锁具、金属钢制门、精密刀具等五金系列产品,做大五金机械装备和小商品专用设备的制造规模。充分发挥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以及武义、金华市区现有五金机械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积极拓展产业链中高端,加速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巩固提高五金机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规模在全国领先的产业地位,建成特色明显、优势较强的国内五金机械制造和加工贸易基地。推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取得美国UL、德国CS、欧盟EMC/CE等国际安全认证,形成多品种、多规格、系列化的五金出口产品。     ——“五大产业区”:     现代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区。主要集中在金华市区、兰溪市和东阳市,依托金华开发区、金东开发区、金西开发区、兰溪开发区、东阳开发区等,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制剂、现代中医药等,建设全省重要的现代医药基地。仿创结合,巩固提高现有优势产品的竞争优势,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药品和新型制剂,推动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产业化,同时注重发展医药器械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综合利用中药材资源,重点支持植物药提取,发挥天然药物、生物制药特色,发展一批新型中成药主导产品。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含氟精细化工及延伸产品(包括高纯度制冷剂、氟塑料、氟橡胶、氟硅化学品)、高档涂料、新型农药等,建设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及国内重要的氟化工基地。加大传统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工行业的现代化改造。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新型节能技术、新型催化技术、新型分离和混合技术等先进技术,尽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注重清洁生产,着力治理结构性污染。     电子信息产业区。主要集中在金华市区和东阳市,依托金华开发区和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区,重点培育集成电路、微电子元器件、电子陶瓷、磁性材料、防静电材料、导电玻璃、石英晶体谐振器、硬质合金等中高端产品。顺应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形成基础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产业优势。力争将金华开发区建成国内重要的特色电子元器件基地,将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磁性材料产业基地,进而发展为国际性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     食品加工产业区。主要集中在金华市区、兰溪市、武义县和磐安县,依托金华开发区、婺城新城区、兰溪开发区、武义开发区和磐安工业园区等,重点培育金华火腿、乳制品、速冻蔬菜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产品。按照“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要求,做强食品加工业。充分挖掘金华火腿等传统名优特产的经济、文化底蕴,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质量标准,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进一步发挥中国南方奶牛之乡和乳制品品牌效应。充分发挥武义、磐安等地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建设重要的出口罐头生产基地。积极培育贸工农一体化的食品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食品精深加工程度,加强食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新型建材产业区。主要集中在婺城区和兰溪市,重点生产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新型管材等产品。加快实现传统建材行业向新型建材产业的转型。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要求,合理控制水泥生产能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改造提升建材产业。提高水泥生产装备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淘汰落后机立窑,水泥散装率明显提高。适应住宅现代化的要求,积极开发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发展多功能、轻型、优质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档装饰材料,大力开发PVC、PE和新型管材。     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区。充分利用金华区位交通、民营科技企业和大专院校的优势,以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和高教功能区为主要平台,加强与域外科研单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集聚创新资源,主动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加工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群。扶持培育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等新兴高附加值产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工业的有利时机,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机电产品。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广泛采用高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加工制造高档、新型、尖端、精良的工业制成品;发展各种嵌入式系统,实现传统产品的信息化改造。     四、产业带空间布局     按照“聚合主轴线、依托两市场、构筑四沿带、培育多集群、营造生态网”的空间发展策略,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局限,优化空间布局,发挥产业特色和优势,促进集聚发展,重点开发杭金衢、甬金、金丽温、诸永、浙赣、金温等高速公路及铁路、城际快速干道沿线区域,构建金兰、金义、义东浦磐、永武东等四大产业带。     一是金义产业带。主要沿杭金衢、甬金高速公路和浙赣铁路及03省道、金义东快速干道,实现金华—义乌区际相向发展,打造浙中产业黄金轴线。依托金华市区各开发区、义乌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等,还包括曹宅、塘雅、北苑、上溪、义亭和佛堂等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汽摩配、小商品制造加工、针织服装、医药化工、五金工量具及绿色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着力打造国际性商贸物流中心。     二是金兰产业带。主要沿杭金衢高速公路、330国道、浙赣铁路布局和婺江两岸开发。依托金华开发区、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婺城新城区、金西开发区、兰溪开发区等,还包括乾西、竹马、罗店、琅琊、蒋堂、雅畈、岭下、江东、女埠、游埠、马涧和梅江等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豪华客车、轿车、城市公交车、专用车、重卡及汽摩配件产业、现代医药及中医药、氟化工等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棉纺织、电力能源、新型建材以及电子信息、应用软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浙中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重工业基地。     三是义东浦磐产业带。主要沿甬金、杭金衢、诸永高速公路和浙赣铁路,依托义乌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东阳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浦江开发区、磐安工业园区等,还包括黄宅、郑宅、郑家坞、白马、歌山、巍山、虎鹿、画水、尚湖、玉山和方前等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日用小商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材料、水晶饰品、挂锁、塑料制品、衍缝工艺、化纤等产业,着力打造中国小商品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四是永武东产业带。主要沿金丽温、金温铁路和43省道等,依托永康开发区、武义开发区等,还包括城西、古山、龙山、花街、象珠、石柱、桐琴、泉溪、履坦、王宅、南马、千祥、安文、新渥和冷水等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五金机械、家用五金、文教用品、休闲旅游产品等,打造国内重要的五金机械制造和研发基地、物流中心。     五、重点开发区建设     (一)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     根据区位优势、成熟条件、发展潜力,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科学布局、滚动开发思路,依托“八大优势产业集群”,突出重点区域开发,在四大产业带当中,重点建设12个成长性较好、产业优势明显、设施配套齐全的开发区,经过若干年的培育,形成接轨大上海,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上海经济区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载体大平台。     1.金华开发区(含浙江金磐扶贫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65.2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园区已建成15.72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9.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材料、现代医药、工具量具、纺织、食品等产业。     2.金西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已建成6.57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工量具、汽摩配等产业。     3.金东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52.82平方公里,已建成6.92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电动工具、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等产业。     4.兰溪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25.67平方公里,已建成10.06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待开发面积7.8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医药和中医药、冶金机械、纺织服装等产业。     5.义乌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11.72平方公里,已建成9.4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9.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针织制品、工艺品、饰品、印刷包装、皮具箱包、拉链、织带、文体用品、玩具等小商品制造产业。     6.永康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42.4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8.6平方公里,该区以五金机械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电动工具、五金手工具、工量具、园林工具、日用五金、衡器、锁具、金属钢制门、精密刀具等。     7.东阳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21.12平方公里,已建成12.74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9.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针织服装、工艺品及小商品制造等产业。     8.浦江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29.59平方公里,已建成9.12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3.5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水晶工艺品、挂锁、衍缝工艺、化纤等产业。     9.武义开发区。该区原规划面积6.28平方公里,已建成6.34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五金机械、汽摩配、文体用品、旅游休闲用品等产业。     10.横店电子产业园区。由东阳横店磁性材料工业专业区和东阳横店电子工业园区整合而成,该区原规划面积10.11平方公里,已建成4.24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     11.义乌工业园区。由义乌苏溪衬衫工业专业区演变而来,该区原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已建成3.21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5.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针织服装、印刷包装等产业。     12.磐安工业园区。由浙江省塑料软管工业专业园区演变而来,该区原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已建成1.12平方公里,国家发改委批准核定规划开发面积0.6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塑料、汽摩配、电子等产业。     (二)重点工业功能区。     围绕12个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扶持发展一批重点工业功能区。将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先进的工业功能区,作为重点加以培育,特别是要重点培育人口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明显、交通条件优越的中心镇工业功能区。积极探索重点工业功能区与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机制,注重加强两者之间的产业联系和产业配套,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实行优势互补,联建共享,发展产业集群。     1.婺城区主要是婺城新城区(包括城北综合园、乾西栅川化工分区)以及罗店、竹马、琅琊、蒋堂、雅畈、长山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29.35平方公里,已建成13.25平方公里,其中婺城新城区规划面积21.7平方公里,已建成8.8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重型卡车、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电动工具、医药、氟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     2.金东区主要是金东新城区以及曹宅、塘雅、岭下、江东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26.13平方公里,已建成9.7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动工具、量具、塑料制品等产业。     3.兰溪市主要是女埠、梅江、游埠、马涧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11.7平方公里,已建成2.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精细化工等产业。     4.义乌市主要是北苑、廿三里、佛堂、上溪、赤岸、义亭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38.69平方公里,已建成18.9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针织制品、工艺品、饰品、印刷包装、拉链、织带、文具、玩具等小商品制造产业。     5.东阳市主要是巍山、歌山、虎鹿、南马、千祥、画水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61.98平方公里,已建成4.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磁性材料、精细化工、机械、日用小商品、纺织服装、塑料制品、木雕等产业。     6.永康市主要是城西新区、芝英、古山、龙山、象珠、花街、石柱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10.09平方公里,已建成4.8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摩配、电动工具、五金手工具、工量具、园林工具、日用五金、衡器、锁具、金属钢制门、精密刀具等五金系列产品。     7.武义县主要是桐琴、泉溪、履坦、王宅、茭道、柳城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15.34平方公里,已建成6.3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五金机械、汽摩配、文教用品、旅游休闲用品等产业。     8.浦江县主要是黄宅、白马、郑宅、郑家坞、浦阳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已建成7.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水晶、制锁等产业。     9.磐安县主要是新城区、安文、冷水、方前、尚湖、玉山、仁川、大盘等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4.59平方公里,已建成1.0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塑料制品、五金机械、汽摩配、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开发区发展的领导。设立金华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承担具体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和审定金华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和审定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协调和制定有关开发区整合与提升、招商引资、社会服务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应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开发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对开发区建设工作的考核。     二是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明确省级开发区的职责定位,理顺开发区与县(市、区)关系,处理好简政放权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努力建设“运行高效、服务优良”的新机制。     三是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协调。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要求,以省级开发区和重点园区为核心区块,进行整合、扩容、提升,统一规划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一体化运作。积极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或不同类型产业园的区间协调发展机制和产业开发引导机制,提高区域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等共建共享程度。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合理布局开发区。整合规范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做好规划修编和完善工作。各开发区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做好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结合本地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开发区的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发展规模、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特别要明确1—3个主导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加快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在规划修编基础上,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要认真做好扩容修编工作。     二是狠抓土地增量工作,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确保用地规模。积极主动开展黄土丘陵综合开发试点,利用好黄土丘陵缓坡地资源,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尽可能争取黄土丘陵专项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及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复垦、荒草地整理开发等措施,以增加有效农田耕地面积获取建设用地指标,2010年前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2万公顷左右。继续认真做好省重点项目报批,尽可能多争取戴帽用地指标。     三是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做好集约用地文章。加强对入区企业和项目的选择,认真组织实施好工业用地“招、拍、挂”,研究制定入区企业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强制性指标作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门槛,同时要将每亩工业产值、税收等指标逐步列为入区项目审核条件,积极向空中和地下要地,确保科学用地、合理用地、集约用地。强化监督考核机制,继续把投入产出率、容积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工业亩产指标等作为重要指标列入用地考核项目,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加大对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发展的外部支撑条件。构建以电力为主的跨区域能源调配网络,统筹市域电源和电网建设,完善以大电厂为主体、供配电网络一体化、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供应系统。完善“城际通道、疏港通道、出省通道”布局,建成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体、便捷快畅的现代化交通和物流体系,提升金华区位优势,将“交通走廊”营造为“经济走廊”。加快以城市主干道、环城公路、供水、污水处理、防洪为重点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为开发区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工程。加强水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和引水工程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的一体化建设,2010年前,各县(市)城和省级中心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大型专业市场、重点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数字市场”和“数字园区”。     二是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加快建设”的原则,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功能,实现“筑巢引凤”。进一步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接,实行统一规划、综合配套、联建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在加强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合理布局建设服务性配套设施。     (四)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拓展开发建设资金来源,进一步形成多主体构成、多元化融资、多方式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一是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市场运作、规模开发”的思路,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集聚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开发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和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大资本、规模型开发主体,引进投资集团和企业参与联合开发,利益分享。探索组建由参与开发的各行政区及有关出资人合资的股份制投资公司,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现有政府筹资建设的带有经营性质的基础设施进行股份化改造、拍卖、租赁等,推向市场,吸引外来投资,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并通过银行授信、土地质押贷款、捆绑出让等手段,进一步增加资金供给量。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金收缴力度,形成良性滚动式的投入开发机制。     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政府间接调控的投融资新体制。加快实施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和核准制,简化手续,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改革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政府类投资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制,通过竞争确定建设主体。倡导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转让)等新型投融资方式,提高投融资实效。     三是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整合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的资源,优化信贷结构,把重点开发区、特色优势产业群的龙头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列为信贷支持重点。     (五)鼓励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运作、灵敏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和在金大专院校所的作用,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孵化中心、检测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推进各类专业孵化器建设,以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组合技术支持、管理咨询、风险投资等多种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办好工科会和网上技术市场,使金华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和交易中心。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引导各地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教学基地和培训基地。进一步发挥金华在外高级人才队伍优势,建立创业园区和孵化中心。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     二是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战略,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争创名牌,引导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服务水平、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等,大力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积极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知名品牌。鼓励品牌企业在开发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使开发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加大企业品牌保护力度,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注重开放引资。     一是突出招商选资。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大财团、大企业,引进先进制造业的好项目、大项目,提升金华产业开发层次和竞争力,形成外力推动型的产业升级新局面。从注重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设备、重要原材料和品牌、人才和现代管理并重转变。     二是突出产业招商。根据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推出一批产业招商重点项目,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努力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连带效应。主动接受长三角发达城市产业、资本、技术等的转移,鼓励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管理、资金、品牌、市场等的合作,努力开创扩大开放新局面。各开发区要根据产业布局规划,确定招商引资的主要目标产业,并努力落实到位。     三是创新招商引资运作方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招商引资机制,从倚重优惠政策招商转向依靠优质服务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在发挥政府招商引资积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形成市场化的招商引资运作方式。丰富招商引资手段,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采用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方法,提高招商引资效率。     (七)完善社会服务。     一是健全各方面的社会服务,注重完善开发区相关服务功能,重点是技术研发、科技孵化、信息、人才、物流、质量检测、产品展示、营销网络、产品开发和加工配套、融资贷款、培育教育功能以及作为城市功能区所必须具备的其他功能。加大政府对各类服务功能培育的扶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从体制、机制、平台等方面来提升各类服务功能。对完全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按照提供公共产品的要求组织供给和配置;对一些带有公益性但在开始阶段服务需求有限,将来却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服务,应寻求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点,逐步走向市场化;对其他服务应完全按市场化模式运作,政府出台一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降低商务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特别要发展律师、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经营组织服务业、营销服务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业等新兴的商务服务业。引导各类社会服务中介组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作机制,完善功能,规范行为,积极为开发区建设服务。发挥金华交通信息区位和市场大市的优势,全力打造集商贸、展览、会议、旅游、信息交流等于一体,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面的浙江中西部商务会展、信息交流中心。     三是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孵化器平台,进一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贸易指导、人才培训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     (八)优化公共服务。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快实现经济管理从行政控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项目。逐步把各类行政事项从前置审批向后置监督转变,完善“一门受理、主审负责、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运行方式。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商务成本。     二是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针对企业的服务需求,重点做好政策服务、办事服务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完善从入区项目洽谈到落地的系列流程,为项目入驻实现“一条龙”服务。落实对新办企业的税收、税外费、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     三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标本兼治,立足治本,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开发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
本文档为【金华工业园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